刘渡舟:大柴胡汤应用病例解析
刘渡舟教授应用平胃散,柴胡桂枝干姜汤和五泻心汤

刘渡舟教授应用平胃散,柴胡桂枝干姜汤和五泻心汤平胃散首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苍术、厚朴、陈皮、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
用于治疗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口苦无味,胸满短气,呕哕恶心,噫气吞酸,面色萎黄,肌体瘦弱,怠惰嗜卧,体重节痛,常多自利,或发霍乱,以及五噎八痞,膈气反胃等证。
方后并注曰:“常服调气暖胃,化宿食,消痰饮,辟风寒冷湿四时非节之气。
” 可见《局方》创平胃散,不但用于治疗脾胃不和之证,也作为和胃消食的常服保健药。
因此,后世医家对此方推崇倍至,它已经成为治疗脾胃病的祖方,很多和胃之方均由此方化裁而来。
刘渡舟教授治疗胃病使用本方着眼于湿、食二证。
胃属阳明,其气为燥,当燥不燥而为湿伤,则胃不和,可见心下痞满、嗳气呃逆、胃脘胀痛、饮食不化、舌苔白厚腻之证。
平胃者,削平胃中食滞,祛除胃中湿邪之义。
湿邪得去,脾胃健运,则饮食自消。
故本方具有健脾和胃,祛湿消食之功。
临床用于湿邪伤胃、饮食不化之证,则相得益彰。
刘老临床应用本方,以舌苔厚腻为指征,并经常合用不同方剂治疗各种疾病。
如胃为湿伤,郁而化热,心下痞满,口舌生疮者,则用本方与大黄黄连泻心汤接轨;心下痞满而兼见口苦舌红,胁胀脉弦者,则接轨小柴胡汤疏利肝胆气机。
它如肝病、肾病以及各种内伤外感疾病,凡有胃部症状而因于湿邪、食滞为患者,均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合用本方,湿祛胃开,饮食得进,则病体易于恢复。
现将刘渡舟教授临床应用平胃散的经验简介如下。
1 平胃散合泻心汤,《伤寒论》方:大黄、黄连。
(一方有黄芩)治疗“心下痞,按之濡,白腻而厚等证。
刘渡舟教授用两方接轨,治疗食滞伤胃,中焦湿浊不化,湿郁化热,食后胃胀痞满,嘈杂泛酸,以及胃脘疼痛,口舌生疮,舌苔白腻,脉沉滑者,效果明显。
病案举例:陈某,男,38岁。
反复性口腔溃疡,疮面红而疼痛,西医给予消炎药物和补充维生素B2治疗多日无效,伴有消化不良,大便稀溏,舌质红而苔白腻,脉濡数。
此乃湿热为患,但清热则湿不去,但祛湿则热愈炽,且有苦寒伤脾败胃,湿浊内生之虞。
59.《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柴胡桂枝汤》

59.《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柴胡桂枝汤》59.《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柴胡桂枝汤》一、肩背疼痛(肩周炎) 刘渡舟医案:于某某,男,43岁,1993年11月2 9日初诊。
左侧肩背疼痛疫胀,左臂不能抬举,身体不可转侧,痛甚之时难以行走,服西药“强痛定’’可暂止痛片刻,旋即痛又发作,查心电图无异常·某医院诊为“肩周炎’’,病人异常痛苦。
诊时自诉胸胁发满,口苦,时叹息,纳谷不香,有时汗出,背部发紧,二便尚调。
视舌质谈,舌苔薄白,切其脉弦。
辨为太阳少阳两经之气郁滞不通,不通则痛也。
治当并去太少两经之邪,和少阳,调营卫。
方选柴胡桂枝汤加片姜:柴胡16克,黄芩1O克,半夏1O克,生姜1O克,党参8克,炙甘草8克,桂枝12克,白芍12克,大枣12克·片姜黄12克。
服3剂,背痛大减,手举自如,身转灵活,胸胁舒畅。
续服3剂,诸症霍然而痊。
按语:刘渡舟教授认为,治疗肩背痛当抓住太阳、少阳、督脉三经。
肩部为少阳经,背部为太阳经、督脉。
久痛入络者,其血必结,可加片姜黄、桃仁、红花、川芎等药活血通络止痛。
若背痛连及腰部,头身困重而苔白腻,妇女兼见白带量多者,常用羌活胜湿汤而取效。
二、发热李平医案:患者,女,44岁。
发热5天,体温高达40.1 。
曾注射庆大霉素、安痛定等,并口服APC等退烧药,药后虽汗出但高热不解。
查白血球1 2,000·血沉、尿常规,X 线胸透均正常,体温40.I'C。
诊其脉缓而弦,舌质红,苔薄白。
综合病情:发热恶寒,头痛少汗,四肢关节疼而烦扰,恶心欲吐,二便调。
证系太少合病,以柴胡桂枝汤主之。
药用:柴胡24克,半夏1O 克,党参1O克,黄芩15克,桂枝1O克,杭芍1O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5枚。
服1剂热退,再进2剂,余证悉除。
查血象:白血球降至正常。
按语:柴胡桂枝汤是治疗外感发烧的有效方剂。
张景岳指出:“邪在太阳者,当知为阳中之表,治宜轻法;邪在少阳者,当知为阳中之枢,治宜和解,此皆治表之法也。
【三部六病解读柴胡剂的临床应用】

【三部六病解读柴胡剂的临床应用】提到柴胡,经方大家没有一个对柴胡不熟悉的。
如刘渡舟老先生,常喜用柴胡桂枝汤;胡希恕老先生非常喜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刘绍武老先生,也非常喜欢使用柴胡剂。
刘绍武对柴胡剂的使用,可以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刘老一上午看120个病人,那柴胡剂的临床应用要达到三分之二以上。
因此有必要通过《伤寒论》的条文。
对柴胡剂的临床应用指征做一个客观解读。
——摘自《三部六病高级教程》01什么是柴胡剂一提到柴胡剂,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小柴胡汤。
实际上我们需要给“柴胡剂”下个定义。
凡是有柴胡这味药的方剂,都叫柴胡剂。
在《伤寒论》中。
柴胡剂共有7首,分别是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芒硝汤、四逆散。
这7首柴胡剂,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用柴胡八两,即大剂量使用,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第二类,用柴胡四两,即中剂量使用柴胡,如柴胡桂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第三类,柴胡二两,即小量使用柴胡,如柴胡加芒硝汤;第四类,小剂量类,如四逆散。
——摘自《三部六病高级教程》02什么是柴胡证我们经常听到经方大夫说柴胡证,究竟什么是柴胡证?这个概念也需要明确一下。
一提到“柴胡证”,大部分人就想到小柴胡汤证,实际上这是一个误解。
《伤寒论》里的“柴胡证”,是指柴胡这味药的“药证”,不是指“方证”,也不是指“小柴胡汤证”。
“小柴胡汤证”包括了“柴胡证”,所有含柴胡这味药的方剂,都包含有“柴胡证”。
关于“柴胡证”的药证、方证。
现在已经研究得非清楚了,黄煌老师也有这方面的专著,研究得非常细致。
“柴胡证”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从柴胡剂的方剂里找“柴胡证”。
《伤寒论》中,四逆散是含柴胡剂量最小的方剂。
由柴胡、积实、芍药、甘草四味药组成。
四逆散条文中,叙述的症状非常简单,所以从条文中找不到“柴胡证”,这就需要我们从《伤寒论》第96条来寻找。
第96条原文:“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名方大柴胡汤临床用的病种很多,尤擅治胆道疾患

《伤寒论》名方大柴胡汤临床用的病种很多,尤擅治胆道疾患大柴胡汤出自《伤寒论》,大柴胡不同,是个典型的常用方,可以临床用的病种很多。
主治: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微微郁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胁热下利,苔正黄,脉弦数有力。
它是一个阳明腑实证。
和邪聚少阳证。
就是具体讲,是承气证和小柴胡证的结合。
我们根据这个证,又要来看看它的归类,我们现再放在和解少阳里,阳明腑实和和解少阳,相对而言,少阳证偏表一些,半表半里。
单从主治来讲,大柴胡汤证是两个证的结合。
两小加起来等于一个大。
这样把握它。
小柴胡汤证加小承气证证,因为热实互结并不重。
从小柴胡汤证来讲,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小柴胡汤证,到这里开始有变化了,为什么呢?由于小柴胡汤证本身有胆胃不和,有胆热犯胃的,胃气就上逆,就有心烦喜呕,这里呕不止,是由于它又加上了阳明腑实,有一定程度的热实互结,所以它的胃气上逆,要比小柴胡汤证要重。
它就呕不止。
从主治证候上,《伤寒论》写的郁郁微烦,郁郁是一种持续貌,就是持续的。
在小柴胡汤证里心烦,胆热上犯可以扰乱心神,所以它心烦喜呕,这个郁郁微烦,是一个持续的,这种心烦要比小柴胡汤证的心烦重,持续。
古人用的文字特点,那你说用的微烦,郁郁微烦,微是一个语气停顿词,持续的那种烦,并不是不太烦。
并不是比小柴胡汤证的心烦轻。
他心下,胸胁,包括胃脘,不是仅仅苦满胀闷,而是心下有满痛,为什么?胃脘气机阻滞更重了。
有热实互结,有阳明证。
有大便不解,那就是热实互结在内,胁热下利,那又是一种情况,那是热邪,有热实互结,热邪逼迫津液下泄。
有胁热利。
苔正黄,里热重,为什么有半表半里证呢?再加上小承气证的热实互结,所以里热重,脉就弦数有力。
大柴胡汤证,简单的说是既有小柴胡证,这种邪聚少阳特点,又有热实互结在胃肠,当然还不是像大承气那样的重证。
但有这个,造成里热较重,胃气上逆,胃气上逆较重,所以这是在半表半里证结合热实互结以后,半表半里,侧重于半里。
柴胡龙骨牡蛎汤临床应用:癫痫《刘渡舟医案》

柴胡龙骨牡蛎汤临床应用:癫痫《刘渡舟医案》药物组成柴胡4两,龙骨1两半,黄芩1两半,生姜(切)1两半,铅丹1两半,人参1两半,桂枝(去皮)1两半,茯苓1两半,半夏2合半(洗),大黄2两,牡蛎1两半(熬),大枣6枚(擘)。
处方来源《伤寒论》。
方剂主治伤寒8-9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癫痫。
方剂功效下肝胆之惊痰。
疏解泄热,重镇安神。
临床应用癫痫《刘渡舟医案》:尹某某,男,34岁。
胸胁发满,夜睡呓语不休,且乱梦绘纭,时发惊怖,精神不安,自汗出,大便不爽。
既往有癫痫史,此病得之于惊吓之余。
视其人神情呆滞,面色发青,舌红而苔白黄相兼,脉来沉弦。
辨为肝胆气郁,兼阳明腑热,而心神被扰,不得潜敛之证。
治宜疏肝泻胃,镇惊安神。
予本方1 剂,大便通畅,胸胁满与呓语皆除,精神安定,不复梦扰,唯欲吐不吐,胃中似嘈不适,上方加竹茹、陈皮,服之而愈。
各家论述① 《内台方义》:用柴胡为君,以通表里之邪而除胸满,以人参、半夏为臣辅之,加生姜、大枣而通其津液;加龙骨、牡蛎、铅丹,收敛神气而镇惊为佐,加茯苓以利小便而行津液;加大黄以逐胃热、止谵语;加桂枝以行阳气而解身重错杂之邪,共为使。
以此11味之剂,共救伤寒坏逆之法也。
②《伤寒来苏集》:取柴胡之半,以除胸满心烦之半里;加铅丹、龙、牡,以镇心惊,茯苓以利小便,大黄以止谵语;桂枝者,甘草之误也,身无热无表证,不得用桂枝,去甘草则不成和剂矣;心烦谵语而不去人参者,以惊故也。
③《医方集解》:柴胡汤以除烦满,加茯苓、龙骨、牡蛎、铅丹,收敛神气而镇惊;而茯苓、牡蛎又能行津液、利小便,加大黄以逐胃热、止谵语;加桂枝以行阳气,合柴胡以散表邪而解身重,因满故去甘草。
④《古方选注》:柴胡引阳药升阳,大黄就阴药就阴,人参、炙草助阳明之神明,即所以益心虚也;茯苓、半夏、生姜启少阳三焦之枢机,即所以通心机也;龙骨、牡蛎入阴摄神,镇东方甲木之魂,即所以镇心惊也;龙、牡顽钝之质,佐桂枝即灵;邪入烦惊,痰气固结于阴分,用铅丹即坠。
刘渡舟经方医案

l、桂枝汤证(1)时发热自汗出案刘渡舟医案:李x×,女,53岁。
患阵发性发热汗出已经一年多,每天发作2—3次,饮食及大、小便基本正常。
曾经按阴虚性发热治疗,服药二十多剂无效。
脉缓而软:舌质淡苔白。
《伤寒论》说:“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 12枝炙甘草6克二剂。
服药后啜热稀粥,得微汗出而愈.【解说】桂枝汤的主要治疗作用是调和营卫。
既可以用来治疗外感风寒所引起的营卫不和,也可以用来治疗内伤杂病中的营卫不和。
本案治疗的要点在于“病人脏无他病”,而又年过50岁,由于天癸已竭而阴气偏弱,使得阴阳二气不相谐和,所以出现阵发性的发热汗出,桂枝汤调和营卫,实际上也就是调和阴阳.因为营卫代表了阴阳的二个方面,营行脉内即为阴,卫行脉外即为阳。
所以,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达到调和阴阳之目的,是本方取得疗效的关键.(2)风疹案刘渡舟医案:某男,60岁.患风疹皮肤瘙痒,钻心难忍已数月。
伴见汗出、恶风等证,脉浮缓,舌苔白润。
此为风邪稽留肌腠,营卫失和所致。
当用解肌驱风,调和营卫之法治疗: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三剂服药后喝热稀粥,得微汗出,痒止疹消,皮屑脱落而愈。
【解说】风瘙以皮肤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因为其发病部位在于皮肤腠理之间,一般属于阳证,所以《灵枢—-终始篇》说:“痒者,阳也”;、本证虽然多见于血热受风,但也有不少是由于外感风邪,邪气稽留于肌表而营卫失和所引起。
识别是否由于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标志在于伴随恶风或遇风则发,属于这类证型的,用桂枝汤治疗最为有效。
(3)汗出偏沮案刘渡舟医案:孙×x,男,39岁。
患左半身经常自汗出,而右半身反无汗,界限非常分明.无其它咀显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阴阳,使其相将而不相离则愈.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l2枚炙甘草6克三剂。
服药后啜热稀粥,得微汗出而愈。
刘渡舟经方医案2

刘渡舟经方医案2本文转载自luoyu5200《刘渡舟经方医案 2》29、芩桂杏甘汤证(1)咳喘案刘渡舟医案:某妇,65岁。
咳而微喘,面目浮肿,小便不利,舌质胖嫩苔水滑,脉弦。
此为有水气。
水气犯肺则咳而兼喘,肺失治节之权而不能通调水道则小便不利而浮肿。
治用通阳下气,利水消肿之法。
茯苓12克桂枝10克杏仁l0克炙甘草6克连服五剂,小便利而诸证悉平。
(2)喘而心悸案刘渡舟医案:燕×,男,59岁。
患肺源性心脏病,住唐山市某医院治疗,喘咳逆息不能平卧,心悸,气短,面色黧黑,大便已数日未解。
舌苔白腻但根部发黄,脉弦而结。
证为痰热内凝,腑气不利,肺气受阻,故而喘咳。
但心悸气短,面色黧黑,脉结,则为心虚挟饮,此证小虚标实,当先清化痰热以利肺,然后温阳化饮而治心。
栝蒌30克(先煎) 半夏10克黄连6克服两剂后,大便通畅,喘咳减轻已能平卧。
转用通阳化饮苓桂剂以治其本。
茯苓I2克桂枝10克杏仁10克炙甘草6克半夏10克五味子6克服六剂后,喘咳止而心悸宁,遂出院治调理,以善其后。
【解说】苓桂杏甘汤由苓桂术甘汤去白术加杏仁而成。
治疗水气上冲,迫使肺气不利,不能通调水道所致的小便不利,面目浮肿以及咳喘等证。
以上我们就以苓桂术甘汤为代表方的苓桂剂的证治作了简要的介绍。
总的看来,苓桂剂作为治疗水气病的主体,有二个很明显的特点:一是病变以心脾阳虚为主,治疗以茯苓、桂枝为核心;二是水气为病,涉及范围很厂,而与肺、肝、胃、肾、肠等脏腑也有密切的关系;虽然以水气之邪为主,但也能兼挟痰湿、瘀血等。
为了能更加清楚地反映苓桂剂这些整体特点,特列下图以示归纳。
水气迫肺----苓桂杏甘汤水停胃中----苓桂姜甘汤脾气虚弱----苓桂枣甘汤肝气上逆----苓桂芥甘汤肾不纳气----苓桂味甘汤兼挟痰湿----苓桂杏苡汤兼挟淤血----苓桂茜红汤心神浮越----苓桂龙牡汤31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1)低热案刘渡舟医案:刘x x,女,53岁。
大柴胡汤的方证及其现代应用(一)

⼤柴胡汤的⽅证及其现代应⽤(⼀)⼤柴胡汤的⽅证及其现代应⽤——为美国中医TCMAAA群的微信讲稿⼤家好!⾸先祝⼤家春节快乐!原本希望调课的,这⼏天我⽣病了,急性咽喉炎,来势很猛。
⼤年三⼗早上,突发咽喉疼痛,继⽽吞咽困难,服⽤⿇黄附⼦细⾟汤,疼痛不减,除⼣⼏乎⼀夜未眠,还发热;年初⼀更是疼痛严重,下午体温⼜升,⽤⿇黄汤合泻⼼汤颗粒,微汗出,得稀便⼏次,⼩便清长,初⼆凌晨虽然⽆热,但声⾳嘶哑,伴有⼤量痰涎分泌,⾆苔⽩腻,我⼀⾯通知魏辉院长,希望做好调课准备,⼀⾯开始服⽤附⼦理中丸,这是河南宛西制药的产品,从初三开始好转,初四就停药了。
今天总算能上课了,很⾼兴!但可能声⾳不⼤,最后可能还会嘶哑,请谅解!今天给⼤家讲讲⼤柴胡汤,主要是讲⼤柴胡汤的⽅证以及现代应⽤。
⼤柴胡汤是张古⽅,⾸见于东汉医家张仲景所撰写的《伤寒杂病论》。
虽然此书距今已经1800多年,但⼤柴胡汤的历史可能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因为张仲景当时所记录的⽅,⼤多就是他当时认为的古⽅,古代相传的经验⽅,也就是经⽅。
和许多经⽅⼀样,⼤柴胡汤经过了⽆数次的⼈体试验,这个配伍,这个⽅证,被逐渐地固化下来,被后⼈所认可,并成为中医临床的规范。
先说说⼤柴胡汤的配⽅,⽐起当下⼀些中医开的⽅,⼤柴胡汤算是个⼩⽅了,共⼋味药。
柴胡半⽄、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枳实四枚、芍药三两、⼤黄⼆两,⽣姜五两、⼤枣⼗⼆枚,以⽔⼀⽃⼆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
温服⼀升,⽇三服。
这⾥有⼏点说明⼀下:柴胡半⽄,就是⼋两,如果按⼀两等于3克折算,应该24克,如果⼀两等于5克折算,也应该40克,显然,⽤柴胡5克10克的,可能算不上⼤柴胡汤;半夏半升:经推测,半夏⼀升为五两,半升为⼆两半,可折算为12.5克,我多⽤10-15克。
枳实四枚:汉代没有枳壳枳实之分,后来将⼩嫩的果实为枳实,⼤的为枳壳。
这个说法,在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中已经提及。
根据实测,⼀枚枳实重约3克,⼀枚枳壳重量约为枳实的3-5倍,甚⾄更多,所以,原⽅⽤4枚枳实,可能重量当在40克以上,甚⾄到80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大柴胡汤既能开肝胆之郁,又能下阳明之实,既治气分,又调血分。临床上属于肝胆胃肠不和,气血凝滞不利的病症比较多见,
因此,本方常用来治疗多种急腹症及一些其他消化道病变,如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胰腺炎、溃疡病穿孔、急性阑尾炎或慢性阑尾
炎急性发作等,只要脉证相符,功效卓著。临床经验证明,凡属气火交郁的实性病变,其腹胀或腹痛往往都比较急迫剧烈,此时就可用
大柴胡汤治疗,尤其是疼痛偏于胁腹两侧者,效果更佳。
PS:回复“大柴胡汤”查看胡希恕、刘渡舟、黄煌谈大柴胡汤的三篇文章。
大柴胡汤的应用病例及解析
(1)高热案
王某,男,57岁。外感后续发高热40℃,持续2天而退。此后每隔十余日必发一次,很有规律性。发热时两目昏糊,不恶寒,伴心胸痞
结,大便干燥,小便色黄,舌苔黄腻。此邪热伏于少阳募原,为“瘅疟”之证。
柴胡9克,黄芩9克,大黄9克,枳实9克,半夏9克,生姜12克,白芍9克,草果3克,槟榔3克,丹皮9克。
服一剂后,大便畅行3次,热退。改方为柴胡、黄芩、厚朴、知母各9克,大黄、草果、青皮各6克,槟榔3克,又服三剂后,余证全
消,后追访三个月病证未发。
(2)自汗案
潘某,男,48岁。外感病后,遗下自汗一证,久治不愈,尤其以深秋季节更为严重。汗出多时,浸透衣被,换衣不迭。伴见胸闷,头目
眩晕且胀等。舌质绛红苔腻,脉弦。
柴胡12克,黄芩9克,半夏9克,生姜9克,枳实9克,大黄9克,白芍9克,生石膏9克。
服药二剂后汗出减半,头胀眩晕亦减。改方为:柴胡12克,生石膏24克,丹皮、白芍各12克,知母、栀子各9克,炙甘草6克,又
服二剂,遂汗止而安。
【解说】汗出一证,有阴虚阳虚之分,有在表在里之别。阳虚汗出必伴心悸气短,形寒畏冷;阴虚汗出多伴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若属
表邪,营卫失和而汗出,则有恶风,头痛等证;若属里热,阳明之热外蒸而汗出,则有恶热,蒸蒸发热之苦。唯此少阳病汗出,一般不
大引人注意。从此大柴胡汤治自汗案可见,汗出证属于邪在少阳者亦不少见。因此,临床上应多留心于此,方能不废柴胡汤治自汗、盗
汗之法。
(3)惊狂案
李某,女,20岁。新产后20天,因与邻居争吵,气恼之余而发神志之病。精神失常,骂人摔物,或瞋目握拳,口中念念有词,时或叫
唱,烦躁不安,已有七个昼夜目不交睫。曾服“冬眠灵”等药亦未能奏效。来诊时双目发直,两手躁动无休止。询知大便数日未解,左侧腹
痛拒按,恶露亦停。唇舌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有力。此气火交郁,兼有瘀滞,肝胃皆实之证。
柴胡12克,大黄9克,枳实9克,半夏9克,生姜9克,桃仁12克,赤芍10克,丹皮12克,山栀12克,郁金10克,菖蒲10克,
香附10克,陈皮10克,竹茹10克。
服药仅一剂,则泻下黏腻黑色粪便甚多,当夜即能入睡,呼之不醒。逾一昼夜而寤,神志恢复正常,恶露又下。
(4)鼻衄案
赵某,女,13岁。患鼻衄不止,伴见大便秘结,胸胁苦满,口苦善呕。舌苔黄,脉弦滑。肝胃火盛,迫血上行,治宜泻肝胃之火。
柴胡9克,黄芩6克,白芍12克,枳实6克,大黄6克,丹皮12克,玄参12克,牡蛎12克。
服药一剂,大便畅通而衄止。
(5)胁痛案
李某,女,54岁。右胁疼痛,旁及胃脘,痛势剧烈难忍,满床乱滚,大汗淋漓,只有注射“杜冷丁”后才能勉强止痛一时。其人形体肥胖,
面颊红赤,口苦泛恶,不能饮食,大便已4天未解,小便黄赤涩痛。舌体红绛,苔根黄腻,脉沉滑有力,西医确诊为胆囊炎,但不排除
胆石症。中医认为病位在肝胆,气火郁结,肝气横逆,傍及胃肠,腑气不利,故大便秘结。六腑以通为顺,气火交阻凝结,所以疼痛剧
烈难忍。
柴胡18克,黄芩9克,半夏9克,生姜12克,大黄9克,枳实9克,白芍9克,郁金9克,陈皮12克,牡蛎12克。
药煎成后,一剂分温三次服下。一服后痛减;再服后大便通行,心胸得爽,口苦与恶心皆除;三服尽则疼痛止。
(6)胃脘痛案
贾某,男,68岁。患胃溃疡并发急性胃穿孔,胃脘疼痛,呕吐酸水,夹杂咖啡色物。大便已四日未解,心烦口苦,不进饮食。医院决定
做手术,但病人之子恐年迈多险而拒之,转请中医治疗。脉弦滑而大,舌苔黄厚而腻。此肝火郁于胃中,火邪伤及阴络所致。
柴胡12克,黄芩9克,半夏9克,生姜12克,大黄6克,枳实9克,白芍9克,大枣4枚。
只服一剂,大便泻下黑色与黏白之物,胃痛骤减,呕吐亦止。然后用益胃阴之法调理数剂而安。
(7)心下坚满案
某女工,患心下坚满,短气胸闷,须太息后而舒,心烦恶心。曾多次服用舒肝调胃之药,但效果不明显。舌边红,脉沉弦有力。此因肝
胆气郁,日久化火,兼挟痰饮所致,非大柴胡汤不能克之。
柴胡12克,黄芩6克,半夏9克,生姜15克,枳实6克,白芍9克,大黄6克,大枣7枚。
药成后分温三服,尽剂后则坚满诸证皆消。
(8)肠痈案
李某,女,36岁。患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右侧少腹疼痛,伴见低热不退,胸胁苦满,月经衍期未至,带下极多。舌质绛,苔黄白夹杂,
脉沉滑。证属肝胆气郁,湿毒与血相结。
柴胡15克,黄芩6克,大黄9克,枳实9克,赤芍15克,丹皮15克,桃仁15克,冬瓜仁30克,苡米30克,茯苓30克,桂枝6克,
苦参6克。
服药二剂后,少腹疼止,热退,月经来潮,再稍加调理而愈。
【解说】大柴胡汤为仲景群方中开郁泻火之第一方,由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大黄配枳实,已具承气之功,
以泻阳明实热;芍药配大黄,酸苦涌泄为阴,又能于土中伐木,平肝胆之火逆;枳实配芍药,为枳实芍药散,能破气和血。最妙之处在
于重用生姜,既能和胃止呕,又能以其辛散上行之性牵制大黄峻猛速下之力,所以具有载药上行以和胃气的作用。
综观《伤寒论》113方,具有“载药上行”作用的共有六个方剂:三物白散,栀子豉汤,瓜蒂散,大陷胸丸,调胃承气汤及大柴胡汤。三物
白散中用桔梗,能引峻攻之品上入至高之分,使之达到攻下寒实的作用;栀子豉汤、瓜蒂散中用豆豉,能轻宣上行,以尽驱胸中之邪;
大陷胸丸用白蜜,恋硝、黄、甘遂之功于上,峻药缓用,以尽下高位之实邪,确有载药上浮之功;调胃承气汤用炙甘草,缓恋硝黄,如
船载铁石入江而不沉,所以《长沙方歌括》说“调和胃气炙草功”。可见,六个方剂用药不同,治疗作用亦不同,但其用舟楫之品载药上浮
则同,这样,既能尽去邪气,又能顾护正气不被峻药所戕伐。
后世医家专以桔梗为舟楫之使,殊不知“载药上浮”有多种形式,决不能以药而论,而应该以证而论,务以契合病机,方能得其要领。因病
机之差异,上浮之药也是彼此不能代替的。例如桔梗用在三物白散中以作舟楫,非常合拍,如果将其用在瓜蒂散或栀子豉汤中,不但格
格不入,无功效可言,反能导致不良作用。又如大陷胸丸用白蜜非常对证,若改用甘草,则与甘遂“相反”而同室操戈,改用桔梗则泻下必
速,改用豆豉则必走津助燥。所以,大柴胡汤中用生姜,既能使大黄之泻下不至于极,又避开少阳病不可下之禁,而使枢机畅利。
大柴胡汤既能开肝胆之郁,又能下阳明之实,既治气分,又调血分。临床上属于肝胆胃肠不和,气血凝滞不利的病症比较多见,因此,
本方常用来治疗多种急腹症及一些其他消化道病变,如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胰腺炎,溃疡病穿孔,急性阑尾炎或慢性阑尾炎急性
发作等,只要脉证相符,功效卓著。临床经验证明,凡属气火交郁的实性病变,其腹胀或腹痛往往都比较急迫剧烈,此时就可用大柴胡
汤治疗,尤其是疼痛偏于胁腹两侧者,效果更佳。【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