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技政策的发展
中美科技创新政策比较及措施建议

中美科技创新政策比较及措施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背景介绍:随着科技创新在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中美两国在科技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
作为两个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美在科技创新政策方面展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和优势。
中国近年来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推动着一大批科技公司蓬勃发展;而美国一直以来在科技领域拥有强大的创新实力,处于全球科技创新的领先地位。
中美之间的科技创新政策差异也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对中美科技创新政策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促进双方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 问题提出在当今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美两国的科技创新政策备受关注。
中美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其科技创新政策对全球科技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在这两个国家的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中美科技创新政策比较中,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是:两国科技创新政策在资源投入、创新环境、政府支持等方面存在何种差异?这些差异对于各自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有何影响?中美科技创新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比如产学研结合不足、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等方面的挑战?通过对中美科技创新政策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两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优势和不足,为未来提出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政策建议。
在接下来的我们将对中美科技创新政策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比较分析。
2. 正文2.1 中美科技创新政策比较中美是世界上两大科技强国,其科技创新政策在推动科技发展和经济增长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以下将对中美两国的科技创新政策进行比较分析:一、政策目标在政策制定方面,中美两国都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致力于提高科技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但是在具体目标上有所不同,中国政府强调实现自主可控,推动技术自主创新,而美国政府更注重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市场竞争。
二、政策手段中美两国在科技创新政策的实施手段上也存在差异,中国政府通过加大投入力度、实施科技创新引领计划等手段推动科技发展;而美国政府更多地采用市场化的方式,通过税收优惠、创新基金等措施,激励企业和研究机构参与科技创新。
为什么美国的高科技产业如此发达呢

为什么美国的高科技产业如此发达呢一:美国政府高度重视吸引人才。
(1)从美国建国之初,美国政府就注重吸引人才。
美国建国初期,那时候的美国实行的是“自由移民”政策,任何人都可以到这块新大陆追逐自己的美国梦。
(2)到了1921年,情况发生了变化,美国制定了《移民配额法令》,开始鼓励技术移民,而对于一般性移民进行了限制。
美国对受过良好教育,又创造力的经营人才,打开方便之门,吸引他们移民美国。
(3)到了20世纪50年代,差不多就是二战后,美国多次修改移民法,只要是专业人才,只要是精英,可以不考虑一切问题,一律优先允许移民入境。
二、美国在二战后成为国际秩序的主导者,美国成为世界霸主,美元成为世界货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其他大国都受损严重,美国独善其身,使其取得了世界霸主的地位,吸引力大量人才。
三、美苏冷战,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后,国内经济一蹶不振,大量前沿科学家待遇都得不到保障,美国通过各种手段,吸引和吸收了大量前苏联的科学人才,为其科技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奠定了基础。
四、世界各国留学生,为美国提供了大量的顶尖后备人才。
包括中国留学生在内的世界各国留学生,为美国输送了大量的人才。
美国人运气好。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一片土地。
地势非常平缓。
国土面积虽然和中国一样,却又30亿亩的耕田,中国只有18亿亩。
这就导致美国根本不愁粮食。
历史上,白人人口占优势而获得的高教育优势盎格鲁撒克逊人登陆到北美洲之前,现在美国那片土地上只有50万印第安人。
据他们说,登陆之前,有一次瘟疫杀死了不少,然后白人们又杀了不少。
50年之后,只剩下不到1万5000人。
以上数据可能不准确:也有一个500万到25万的数据。
下面墨西哥同。
而墨西哥,之前有500万土著,西班牙人经过了三个世纪的移民结果,1/5白人,1/5的混血,3/5的土著。
白人几乎所有人都受过教育。
美国由于南美的黑奴交易,最后是全国人口87%(所有白人)受过教育,而剩下的大部分是黑人。
国外政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研究

国外政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研究摘要本文对国外政府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政策进行研究。
通过分析美国、德国和中国等国家的政策措施,总结出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教训,为我国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引言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的全面转型,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各国竞争力的核心。
为了在全球经济中取得竞争优势,各国政府纷纷制定和实施政策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本文将重点研究国外政府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政策措施,并总结出一些有启示意义的经验。
美国的政策措施美国一直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支持创新和科技研发。
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的科技政策创新法(STTR)和小型企业创新研究(SBIR)计划。
这些计划设立了专门的资金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同时也为大学科研机构和实验室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机会。
此外,美国政府还鼓励和支持跨部门和跨学科的合作,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它建立了各种联盟和合作机构,为科研人员和创新企业提供了交流和合作的平台。
此外,美国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德国的政策措施德国是欧洲高新技术产业的领先者之一。
德国政府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支持和推动创新。
德国政府致力于构建创新生态系统,鼓励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在资金支持方面,德国政府设立了一系列创新基金和创投基金,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此外,德国政府还积极推动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国际合作,吸引外国企业和投资者到德国投资。
中国的政策措施中国政府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和科技研发,并设立了一系列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此外,中国政府还大力推动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技术转移和创新创业。
中国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来吸引和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此外,中国政府还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加强国际合作,提高技术创新的国际竞争力。
国内外科技创新政策比较研究

国内外科技创新政策比较研究科技创新政策是一个国家发展中至关重要的方面,它对于推动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培养人才以及增强国家竞争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各国纷纷出台了相应的科技创新政策来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活动。
本文将对国内外的科技创新政策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特点和影响。
首先,从国内科技创新政策出发,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并将其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
为此,中国出台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如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双创”政策等。
这些政策旨在提供资金支持、优化创新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来促进科技创新。
其中,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中国科技创新政策的核心之一。
这一战略强调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通过创新来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
为此,中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研究、高技术产业和科技企业的发展。
此外,中国还建立了一系列创新创业园区,并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和研发费用的扣除等措施来吸引和支持科技创新。
与国内相比,国外的科技创新政策也具备其独特的特点。
以美国为例,美国政府一直将科技创新视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政策引导、基金投入和法律保护等措施来促进科技创新。
美国的科技创新政策主要集中在资金支持、人才培养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
美国政府设立了许多专门基金用于支持科技创新活动,如国家科学基金会和能源部等。
这些基金为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提供了大量的研发经费和项目资助,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此外,美国政府还注重培养科技人才,通过各种奖学金、奖项和实习机会来激励和吸引人才从事科技创新工作。
另外,保护知识产权也是美国科技创新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措施,保护科技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并鼓励创新者申请专利和注册商标。
这种制度的健全有助于激励创新者进行科研活动,保护其知识产权权益,从而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
从以上比较来看,国内外的科技创新政策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但都具有一定的可借鉴性。
科技创新政策的对比与研究

科技创新政策的对比与研究一、引言科技创新是一项具有极高战略价值和长远意义的事业,对于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各国政府都会不断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科技创新,以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本文将通过对比研究不同国家的科技创新政策,探讨各政策的优缺点、应用情况及建议。
二、中国科技创新政策1.政策背景在现代化进程中,科技创新一直是中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
同时,中国政府还鼓励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以提高中国在国际科技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2.政策实施中国政府出台的科技创新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夯实基础政府研究计划经费的大幅度提升,为高等院校的科技、创新、教育等方面提供足够的财政支持。
此外,政府拿出一部分经费,积极推广高新技术和节能环保技术的公益性开发和应用。
(2)政策鼓励创新政府通过制定税收政策、资金扶持政策、预算补助政策等多个方面实施创新资助,加强对民营科技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及高端人才的支持。
(3)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在人才培养方面,政府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方面的人才战略。
其中,“引进来”以国别和领域为主导,由细化至精准;“走出来”则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人才竞争等。
3.政策效果中国政府的科技创新政策使得科技创新领域得到了很大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高校科研、申报科研经费、项目评审等环节还存在不透明的情况,会对某些领域或个人造成偏袒或不公。
此外,一些创新企业面对的银行贷款利息、股权肯定、市场参与度等问题,影响了科技成果每步的实际应用,堵塞了创新之路。
三、美国科技创新政策1. 政策背景近40年来,美国在科技领域的投入和优先级被国会认为是美国长期成功的重要因素。
本着“美国优先”的政策指导思想,美国政府一直重视科技创新,维持美国在全球的领先地位,不断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和安全的关键作用。
美国科技公共外交战略及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科技公共外交战略及对中国的启示姚啸林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竞争空前激烈,而科技是决定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一环㊂美国为巩固其科技霸权,积极开展科技外交,以便在大国竞争中获得优势㊂在中美竞争激烈㊁双边关系急剧恶化的当下,研究美国为巩固其科技霸权如何进行科技领域公共外交实践的特征,对于我国优化科技外交的途径和方法㊁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乃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㊂为应对美国的科技公共外交战略,建议中国加快制定中国科技公共外交战略,建立和加强外事部门科技咨询网络,并加入已有的全球性政府科学咨询网络㊂美国科技公共外交政策的历史源流美国科技公共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最早始于冷战时期㊂美国科技外交网络的第一个科技办公室于1947年在美国驻英国大使馆成立㊂1950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发布了第一个关于在国外收集科学信息的指令,在美国驻西方国家大使馆内建立了科技专员网络㊂96科技公共外交在美国外交政策话语中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冷战结束后㊂随着国际格局进入 单极时刻 ,将科技与外交结合起来成为美国巩固其超级大国地位的手段之一㊂1993年,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ncil,简称NSTC)根据行政命令成立,其四大职能目的之一便是 进一步推进国际科技合作 ㊂1999年,国家研究委员会发布了研究报告‘增强对外政策中科学㊁技术㊁卫生等领域的全面深入了解:美国国务院的首要任务“,其中首次提出了科技外交这一术语㊂2000年,美国国务院发布了报告‘科学和外交政策:国务院的作用“,规划了国务院在机构设置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推动科技外交的举措;美国国务卿玛德琳㊃K.奥尔布赖特(Madeleine K.Albright)发布了备忘录附件‘科学与外交:加强面向21世纪的外交工作“㊂根据国家科学院的建议,国务卿科学技术顾问这一职位于2000年产生,并于同年通过立法编入法典㊂科学顾问可以直接接触国务院高层,并能够利用美国科学和工程界的大量技术资源,以确保美国的外交政策能够以证据为依据㊂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促使美国政府再次重视科学外交㊁跨境科学技术交流的诱因㊂当年7月,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成立科学外交中心,其宗旨是以科学和科技合作为手段,促进国际间的相互理解和共同繁荣,尤其重视与 敌对国家 如古巴㊁朝鲜㊁叙利亚等国的科技外交㊂2009年,美国众议院提交国际科学技术合作法案(HR1736),该法案在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NSTC)下面重建了一个负责协调联邦政府的科学外交活动委员会㊂同时,通过提升‘2009年STEM教育协调法案“(HR1709),该法案提升了NSTC现有委员会的地位,以协调包括美国航天航空局(NASA)㊁能源部㊁国防部和教育部等政府机构在内的科学㊁技术㊁工程和数学(STEM)教育活动㊂07美国科技公共外交的演变及概念框架2008年之后,美国开始系统性地产生 科技公共外交 的概念框架㊂美国的科技公共外交战略经历了两个阶段的演变㊂第一阶段始于2008年,当时美国国家科学理事会发布了‘国际科学与工程伙伴关系“㊂2008 2018年,美国处在 后单极时刻 ,在这期间美国的科技公共外交以 向善 为核心㊂第二阶段的科技公共外交转向始于2017年,科技公共外交战略成为美国大国竞争战略的组成部分之一,美国科技公共外交转而强调国家利益的维护㊂在这一时期,美国的主要做法是构建多层次科技联盟,加强与盟友和友好国家的合作,通过 友岸外包 等战略重塑供应链,增强技术管制,通过争夺科技规范和准则制定权来削弱对手㊁维持美国的科技霸权地位㊂2010年,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和英国皇家学会联合举办会议,发布了‘科技外交新前沿:应对不断变化的权力平衡“㊂报告认为尽管 科技外交 仍是一个不稳定的概念,但可以被有效地应用于科学㊁技术和创新三个相关领域㊂其作用是:通过科学建议为外交政策目标提供信息(外交中的科学);促进国际科学合作(外交促进科学);利用科学合作改善国家间的国际关系(科学促进外交)㊂这一科学的公共外交分类法如今已被广泛使用㊂2012年,美国国务卿前科学技术顾问㊁国际政府科学咨询网络(Inter-national Network for Governmental Science Advice,简称INGSA)科学外交工作组主席沃恩㊃图尔基安(Vaughan Turekian)在社论中提出,国家希望通过科学来实现科学外交的部分或全部三个 E :表达(express)国家实力或影响力㊁为决策者提供(equip)支持政策的信息以及加强(enhance)双17边和多边关系㊂自2018年开始,在将中国确定为主要竞争对手的指导思想下,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科技外交官提出了更加功利主义㊁强调国家利益的新概念框架㊂2018年,美国㊁英国㊁日本㊁新西兰四国的外交科技顾问联名发表题为‘科技外交:来自内部务实的视角“的文章,提出了第二个科技公共外交的概念框架,界定了科技外交的三个新内涵:旨在直接促进一国国民需求的行动(运用软实力㊁国家安全和应急响应㊁经济增长㊁国家层面科技创新等);旨在解决跨境利益的行动(跨国界生态系统和资源管理);旨在满足全球需求和挑战的行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等跨国界共同挑战㊁未受国家监管的空间)㊂根据上述‘科技外交:来自内部务实的视角“一文,科学外交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㊂一㊁国家需求:(1)话语权/影响力/软实力/声誉:第二轨外交;双边关系;力量投射;发展援助;(2)安全:危机㊁紧急情况㊁灾难;条约的技术方面;威胁(例如网络);(3)经济:贸易;创新;标准和定义;(4)国家需求和能力:技术能力;获取专有技术㊁知识;国内科技创新发展㊂二㊁跨越国界的共同利益:(1)资源:跨界/区域问题;(2)标准和定义;(3)共享技术服务;(4)危机和灾害管理;(5)新技术的社会许可;(6)大科学㊂三㊁全球利益:(1)跨国界的共同挑战(如可持续发展目标);(2)不受监管的空间㊂2019年11月,‘科学与外交“杂志主编E㊃威廉㊃科尔格拉齐尔(E. William Colglazier)在世界科学论坛的 科学外交20年 主题演讲中表示,未来科学公共外交发挥重要作用的五个领域是:(1)推进军备控制条约,防止国家和恐怖分子可以使用的危险新技术扩散;(2)促进围绕快速技术27发展可能对社会产生的破坏性影响展开对话;(3)与关系疏远和冲突的国家维持沟通渠道;(4)加快实现全球目标,特别是全球环境目标;(5)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㊂另外,美国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科学与外交中心等更偏科学性机构的文章中所反映出来的倾向,则更注重在外交中加入科学性,或是让外交服务于科学㊂2022年8月3日,美国任命了网络空间和数字政策特使(U.S.Ambassador-at-Large for Cyberspace and Digital Policy)㊂在任命书中,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提及设立该科技公共外交领域特使职位的目标:一是加强负责任的国家行为框架,惩罚恶意藏匿网络犯罪组织的国家㊂二是促进公平竞争的全球数字经济,以及网络治理的开放透明的标准和多利益相关㊂三是推进数字自由和包容,对抗数字威权主义㊂2023年3月,美国智库 德国马歇尔基金会 发布的报告‘新的美国技术外交政策“指出,美国应建立一个技术工作组来协调科技行动,它将像国际能源署㊁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一样运作,以实现步调一致的科技垄断㊂美国的科技公共外交实践随着国际科学和技术合作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重点之一,美国科技公共外交的主要实践有以下几个方面㊂其一,美国政府致力于在美国国务院内部加强科技与外交的直接联系,促进 政府科技化 和 科技政府化 ㊂从政府机构职能来看,美国科学院制订政治科学和技术奖学金计划,以培训美国政府行政部门的成员,而美国的科学外交战略则侧重于促进公共和私人部门组织普遍参与科技事务㊂37其二,美国通过外交渠道促进科技合作㊂如美国与其他国家签署双边科技合作协议,推动科学家间的交流㊁合作项目和联合研究㊂美国发起了一系列科技外交倡议,一方面不断将科技研究人员纳入驻外使馆和其他外事部门活动中,另一方面吸引国外优秀科技人才赴美工作㊂例如,全球科技创新倡议㊁杰斐逊科学奖学金计划㊁大使馆科学研究员计划㊁科学特使计划等㊂每年,这些项目都会为美国主要外交政策机构提供30 40名博士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网络来推进外交政策优先问题,包括跨地理区域的问题,如气候变化㊁核安全和农业以及建立双边和区域科技合作㊂其三,美国通过构建国际科技合作机构和项目打造 小圈子 ,影响国际科技外交议题㊂2016年,美国㊁日本㊁新西兰㊁英国联合成立外交部门科技咨询网络(Foreign Ministries S&T Advice Network,以下简称FMSTAN),这是一个由在各国外交部工作的科学顾问组成的全球网络㊂该网络仅采取邀请制,打造了一个封闭的小圈子㊂FMSTAN也会与其友好组织 欧盟外交部科学外交协调员 (Science Diplomacy Coordinators in EU Ministries of Foreign Affairs)等合作召开混合成员会议,例如在俄乌战争开始后半个月,双方便召开了混合会议进行讨论㊂可见,美国推动类似机构和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塑造其他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外交话语㊁实践和议题㊂又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与其他国家的科技机构合作,支持跨国科研项目和合作研究㊂在技术方面组织国际会议,通过学术交流和研究项目等,倡导美国在技术标准的垄断㊁在技术政策上和其盟国的统一,以阻止中国技术反超㊂另外,美国也通过国际交流协议和项目笼络国际科技人才㊂比如,美国的国际交流项目如富布赖特奖学金和洛夫洛斯奖学金等,支持外国科学家在美国进行研究和学习,吸引了许多优秀科学家来到美国㊂47其四,美国通过社会化媒体影响国内外公众认同本国科技政策㊂2002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2002年电子政府法案“,推动加强 电子政府 (E-Government)建设,同年建立的电子外交小组(Taskforce on E-di-plomacy)于次年改为电子外交办公室,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开展公共外交㊂2009年奥巴马上台后,白宫㊁国务院㊁驻外使领馆㊁驻外使团和外交人员都纷纷开设社交媒体账户㊂另外,美国推行 互联网自由 ,渲染中国的 网络威胁 ㊂2010年,希拉里发表演讲称美国将不受限制的互联网访问作为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优先点㊂次年美国推出‘网络空间国际战略“,正式将 互联网自由 政策化㊂美国在对其国内互联网持续管控的同时,积极向其他互联网管控的国家施压,并增加拨款资助开发翻墙技术㊂我国应对美国科技公共外交战略的对策建议加快制定中国科技公共外交顶层战略㊂尽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纲要“对促进科技开放合作做出了一系列规划,尤其指出要实施更加开放包容㊁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更加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但是国际科技合作仍然不等同于科技公共外交㊂前者的目标是围绕科技进行国际合作,而后者的目标是以科技为核心和主体进行外交㊂目前,美国对华关系以竞争为主㊁中美科技交流遭遇重大冰封期;另外,我国的科技实力已有长足进步,已为科技公共外交奠定了坚实基础,鉴于此,建议总体战略目标可以从科技合作转为科技外交,加强科技公共外交框架的战略性㊁人员队伍的外交性,以增进对国家科技安全的维护㊁巩固正常交流渠道㊁拓宽新渠道,在需要的时机和场合同美国科技公共外交进行直接的竞争甚至斗争㊂加强政府科技咨询网络㊂尽管我国有国家科技咨询委员会来为国家重57大科技决策提供参考,但事实上,在诸如武器开发的传统国家安全议题范围之外,诸多话题都应有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参与㊂然而,外交政策制定往往过于关注传统国家安全问题,而搁置了需要具有科学视野才能关注到的更新颖或更长期的问题,科学家并不被视为外交制定中的宝贵资源㊂同时,在混合战争威胁日益严峻的今天,仍缺乏向科学专业人士就我国面临的混合威胁(例如,电信㊁能源和关键基础设施发展的武器化)进行定期咨询的机制㊂考虑到这些挑战,我国应使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全程参与政策规划,以便改善政策方向判断及现实落地的可能性㊂国家科学的公共外交政策制定将受益于政府以外的国家组织(如智囊团㊁协会和科学院)对战略的外部思考㊂建立外事部门科技咨询网络㊂我国仍然缺乏在外交领域的科技资讯相关机制㊂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设置科技顾问和科技资讯网络等实践,加强外交官队伍中科技官员岗位的数量和职权范围,构建我国自己的外交科技资讯网络,并有效联络科学界和企业界,以形成有效的科技服务于外交的能力㊂我国可通过轮岗或提供研究资金的方式增加外交部门短期科学家的数量,在发掘科学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使科学界熟悉重要的外交政策考虑因素,从而提高外交部在科技问题上的知识水平,同时也使外交政策和科学界相互促进㊂简单来说,不能只在国家做重大决策时才咨询专家,而应让科学家全程参与广泛的国内及外事政策制定过程,让科学和外交人员建立伙伴关系和技能分享培训机制,从而为外交增加科学视野,促进新的跨学科政策制定过程㊂考虑加入已有全球性政府科学咨询网络㊂虽然美国为护持其科技霸权,建立了一系列相应国际网络,但仍有一些网络是全球性㊁中立性的㊂例如,国际政府科学咨询网络(INGSA)隶属于国际科学理事会,是一个跨全球不同科学咨询组织和国家系统进行政策交流㊁能力建设和研究的协作平台㊂67该网络旨在加强全球科学与政策的互动,以提高在国家以下㊁国家和跨国层面制定循证政策的潜力㊂再比如,由各国政府㊁联合国和学术界共同建立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㊂对于这样的全球性㊁中立性组织,我国应积极加入并在其中发挥作用,正如我国在过去50余年间不断扩大在联合国服务的人员队伍,遂在其中逐渐发挥越来越重大的影响力㊂姚啸林: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
论美国高科技产业政策及其启示

调 控 宏 观 经 济 的 重 要 手 段 。但 是 , 产 业 政 策 ” 一 概 念 至 ( ) “ 这 3 改进 教 育 , 升 人 力 资 源 水 平 , 引 国外 高科 技 人才 ; 提 吸 今 仍 缺 乏 完 整 明 确 的 定 义 ( 畅 , 0 9 。 有 的 学 者 从 重 视 ( ) 刘 20 ) 4 积极 促进创新 产 品的商 品化 , 鼓励 风 险投 资基金对 高技 国 家 对 产 业 整 体 的影 响 力 的 角 度 出 发 , 为 “ 业 政 策 是 促 术 企业 的扶 持 , 认 产 政府 与企 业共 同负担技 术开发风险和成本 。 使 产业性能提 高 的所有 政 策 总称” 井 木 信 义) “ 业政 策 ( ,产 总结起 来 , 国 的高 技 术产 业 政 策可 以简单用 一 句话 美 是 以 实 现 改 善 国 家 状 况 为 目 的 , 对 产 业 实 施 干 预 行 为 的 来 概 况 — — “ 场 选 择 , 府 推 动 ” 而 市 政 。 总称 ” 泉 三 义 ) ( 。笔 者 综 合 这 两 位 日本 学 者 的 定 义 和 中 国 美 国经济是 自由市场 经济 , 因此 , 场仍然 占据 着资源 市 的 实 际 情 况 , 为 产 业 政 策 是 一 个 国 家 的 中 央 和 地 方 政 府 配 置 的 主 导 作 用 , 场 的 选 择 是 高 新 技 术 产 业 演 进 方 向 的 认 市 在 一 定 时 期 内为 了 实 现 某 些 特 定 的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目标 , 有 决定性 因素 。在 这 一过 程 中 , 险投 资 机构 扮演 着重 要 的 风 计 划 地 主 动 干 预 产 业 经 济 运 行 的 各 种 政 策 手 段 的总 和 。 角 色 。 资 本 天 然 的 逐 利 本 性 使 得 其 在 寻 找 新 的 高 利 润 行 业 时 具 有 比 人 们 更 为 敏 锐 的 嗅 觉 , 险 投 资 也 造 就 了 一 系 列 风 的传奇式 的成 功 创 业—— 其 中就 有 苹 果 电 脑 、 特 尔 、 英 微 美 国是 一 个 崇 尚 民 主 、 由 的 国 家 , 来 认 为 “ 府 是 自 向 政 软 、a o 等 赫赫有名 的企业 。 yh o 自由的天敌” 。表现在基本 的经 济思 想 上 , 承 了盎格 鲁 一 继 而政 府所扮 演 的更 多 的是 辅 助 的角 色 , 其政 策并 不 针 撤克逊模式 的美 国高度 崇 尚 自由市 场经 济 , 传统 的经 济思 对某些 特定产 业 , 以创新 能力 建设 为核 心 , 而 增强企 业 的 自 想信奉“ 管的最少 的政 府 是最 好 的政 府” 就 连 在金 融 危机 , 然 市 的 也 大 规 模 爆 发 引起 美 国 乃 至 全 世 界 经 济 大 幅 震 荡 的 今 天 , 大 我 发 现 能 力 , 后 对 “ 场 选 择 ” 企 业 进 行 扶 持 , 即 是 匹配赢 家” 而非“ , 选择 赢家 ” 金乐 琴 ,0 9 , ( 2 0 ) 也就是 说 , 赢 多数美 国人 也只认 为应 该 加 强对 金 融 机构 的合 理 监管 , 但 “
国外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有关政策

国外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有关政策关于国外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有关政策一、引言二、科技政策的国内外比较三、政策一:科技投资和资金补贴四、政策二:知识产权保护和护航五、政策三:科技创新教育和人才培养六、政策四:研究合作和知识共享七、政策五:政府引导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八、案例一:美国的创新政策九、案例二:德国的科技政策十、案例三:新加坡的科技发展战略十一、案例四:日本的产业创新战略十二、案例五:中国的科技创新十三、结论引言科技进步和创新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关键之一。
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中,不断创新和研究的国家将更有可能保持竞争优势和经济增长。
一方面,科技政策和投资在增加和推动科技进步的实现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各国在实践中也采用了不同的政策措施来激励创新并推动科技进步。
因此,本文旨在分析国外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有关政策,并总结其可行性和可借鉴性,为国内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
科技政策的国内外比较在国际社会中,各个国家的科技政策也不同。
例如,美国制定了计划黄金政策,德国制定了技术领先政策,新加坡制定了一个高科技国家战略,而日本制定了产业创新战略。
国际经验表明,科技政策对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
国内也通过制定一系列科技政策来刺激创新和推动科技进步。
国内政策中,高新技术政策、国际合作、人才开发等政策,均受到广泛关注。
下面详细介绍几个政策措施。
政策一:科技投资和资金补贴投资是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长期以来,各国政府一直在投资科技研发和实施创新政策。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政府每年都会在科技研发上投入数百亿美元。
此外,政府还为创新和科技创新提供了资金补贴和税收抵免等政策支持。
通过这些政策,政府能够有效地促进公司或组织的发展,并推动科技进步。
例如,美国政府对于能源的研发,已经投入了20年的时间和350亿美元的资金。
政策二:知识产权保护和护航知识产权保护、支持和护航是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科技政策的发展黄宏美国独立至今仅222年,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历史最短,但其经济实力却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究竟是什么使美国经历较短的历程就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是科学和技术,是美国人对科学和技术的重视和善用,是政府有一套适时调整的正确并有效的科技政策。
因此,了解美国科技政策的历史变革,分析美国的现行科技政策,对我国的科技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美国科技政策的历史可分为以下五个发展阶段:(一)1787—1941年,政策起源,科技起步1787年,美国独立宣言和宪法的起草者、后来成为第三位总统的托马斯.杰弗逊在宪法中写到:“通过保障作者和发明者对他们的作品和发现在一定的时间内的专有的权利,来促进科学和有用艺术的进步”和“确定度量衡的标准”。
从此制订了美国最早的科技政策,同时也规定了联邦政府支持科技的责任。
这一划时代的政策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句,却推动了美国以及世界科技的发展。
该实验室不断扩展研究内容,发展成为今天世界上最重要的生物医学研究机构——国立卫生研究院。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为了统一度量标准,避免混乱和争端,联邦政府和国会开始重视加强制订标准的技术能力。
1901年成立了国家标准局,在全国统一了合法的、一致的度量衡。
国家标准局后来成为著名的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在美国的科技进步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1915年,国会成立国家航空顾问委员会,以促进航空技术的发展。
在该委员会的推动下,政府和工业界合作进行航空技术的研究开发,使得当时美国的飞机工业与外国竞争者保持同步发展。
1941年美国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其技术储备和工业基础使美国能够年产几万架战机。
美国最早的科技政策被建国的先贤们直接写进了宪法,足见美国人对科学和技术的重视。
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联邦政府对科技的发展开始引导和参与。
从1787年宪法颁布至1941年,美国科技政策的重点是保护专利、发展农业技术、建设基础设施、加强教育和制订标准。
20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开始重视利用科技来解决国家经济问题。
(二)1941—1945年,科技改写历史,历史推动科技1941年美国参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当时美国人意识到需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来取得战争的优势,于是联邦政府大力投资于原子物理学研究和技术开发,1942年开始实施“曼哈顿工程”,以期在原子武器技术上取得突破。
原子弹的研制成功及其在广岛的投放,使盟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从这个意义上讲,是科技的力量结束了战争,可以说没有什么比原子弹更能显示现代科技在战争中的威力,以及科技能够改变世界命运的力量。
二战期间,由于战争的需求,美国除了致力于原子弹的研制,还围绕武器的生产,大力发展制造技术。
支持物理学和制造技术是美国科技政策在二战期间的重点。
(三)1945—1980年,政府作用加强,科技全面发展二战是美国研究开发的一个分水岭,二战的结束标志着科技新时代的开始,也标志着政府在科技中的作用大大提高。
二战后变成超级大国的美国认识到了领先的科技实力是国家军事和经济强大的关键,于是和二战后同样成为另一个超级大国的苏联之间,开始了白热化的国防技术竞赛,从而进入了所谓的“冷战”时期。
二战结束后紧接的几年中,美国政府采取的科技战略是:一方面大力支持基础科学研究,另一方面加强国防技术开发,同时增加联邦政府机构的科技使命。
这一战略使美国的科技基础得到了大大的加强。
1960年以后,在继续进行基础研究和国防技术开发的同时,联邦政府意识到民用技术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于是开始对民用技术大幅度投入。
国家安全是冷战期间美国政府关注的焦点,也是联邦研发的重点。
1945—1957年,联邦政府对国防技术进行了大量的和大规模的投入,国防研发开支占整个联邦研发经费的80%—90%。
强大的投入不仅为美国的军事力量装备了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的武器,若干年后也带来了广泛的商业应用,例如民用航空、先进材料、计算和通信等。
空间是美国科技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
1957年,随着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空间竞争成为了美国科学技术中的一个重要使命。
空间角逐开始后,国防研究开发开始让位于以空间计划为优先的民用研发。
1958年,国会通过了国家航空航天法,联邦政府成立了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以保证美国在航空航天科技的领先地位。
整个60年代,全国上下为肯尼迪总统的登月计划所鼓舞,联邦政府在资金、人力和工业资源等方面全面投入,终于在1969年成功地实现了人类登月的伟大壮举。
为登月计划所作出的努力同时也带动了美国在航天、卫星通信、计算机等许多领域的巨大进步。
医学从50年代开始也成为美国重点研究领域之一。
联邦政府对健康研究的投资使得美国拥有一个世界上无可比拟的以国立卫生研究院和医学院校为核心的国家健康研究基础设施、世界领先的医疗技术和制药产业。
联邦政府还曾经通过原子能委员会和能源研究发展局提供资助,以开发核医学技术。
近年来美国又大力投入生物技术研究。
联邦政府对健康研究的投入一直稳定增长。
能源与环境问题从70年代开始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当时美国能源短缺,石油依靠进口,河流与城市空气污染严重。
1974年,联邦政府成立了能源研究发展局(1977年升格为能源部),加强了在石油、煤炭、太阳能、风能、地热和核能等方面的能源研究。
联邦环境研究致力于燃料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的保护、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技术的开发。
从70年代起,美国的基础科学研究的重点开始转移,从原来为了科学而搞科学,转向服务于社会的改善和技术的进步。
在二战后的美国科技政策史中,40年代发生的两次变革值得特别一提。
第一次变革是由范内瓦尔·布什的一份报告引起的,实际上起因于二战时期的罗斯福总统。
罗斯福认为,战争时期能够集中和调动全国的科技资源,利用现有的科学知识来解决战争中所面临的技术问题,这一团结合作的经验,以及战时所开发出来的信息、技术和研究经验也应当应用于和平时期,以改善国民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标准,开创新的事业,增加就业。
于是罗斯福在1944年11月17日向白宫科学研究与开发办公室(注:该办公室曾在战时负责协调和调动全国的民用科技力量)主任布什提出了四个问题:如何尽快促进在战争时期所创造的科学知识的扩散?如何利用科学来战胜疾病?如何激励公共和私人部门的科学研究?如何发现和培养科学人才以保证美国未来的科学研究?为了回答这四个问题,布什于1945年7月5日组织完成了一篇题为《科学——无尽的前沿》的报告。
该报告的要点有三:1)国家的健康、经济和军事安全需要新的科学知识;2)联邦政府有责任保证基础科学的进步和培养科学人才;3)为此需要建立一个新的联邦机构——国家研究基金会,以促进科学知识、基础科学和人才培养。
该报告立即引起极大反响,受到各界赞赏。
经过几年辩论,终于在1950年成立了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其主要使命是促进基础科学的研究与教育(含社会科学,不包括医学,医学研究仍由国立卫生研究院负责)。
国家科学基金会成立以来,在促进基础科学研究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被誉为联邦政府支持基础研究的“旗舰”。
布什主张联邦政府要持续地广泛地支持那些应用前景未知、出于科学家的兴趣和好奇而进行的基础科学研究,并且认为促进科技进步的最有效的办法是把联邦政府的项目和资金给那些经同行评议的水平最高、研究条件最好的大学和学院的科学家与工程师。
他还建议,科学和技术知识的创造要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同时进行,并将知识和人才向企业大量扩散,让市场去决定其社会和经济价值。
按照布什的思想而建立的这种体制不仅创造了核武器、洲际导弹、喷气飞机、计算机和医学奇迹,也在六、七十年代造就了一大批科学与工程高级人才,更有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
这使得美国成为一个在科学知识和高技术方面均占统治地位的国家,一个世界科技强国和经济强国。
布什的报告实际上就是美国战后几十年科学政策的指导性文件。
第二次变革是由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带来的。
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凯恩斯及其众多的追随者极力主张从财政和金融方面寻找经济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忽视微观经济因素,例如技术创新。
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说对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西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美国在二战后至70年代中期,宏观经济政策就意味着经济政策,联邦政府对包含民用技术政策的微观经济政策漠不关心,国家安全问题主导着联邦政府的技术议程。
50—70年代,白宫科技办公室和总统科学顾问曾偶尔有过几次将联邦技术政策侧重经济的努力,但都遭到了白宫预算局和国会的反对。
凯恩斯主义在长达30年之久的时间里根本性地削弱了技术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自60年代后期理查德·尼克松执政开始,美国联邦政府科技政策被染上政治色彩,政治上的效忠开始作为选择总统科学顾问和国家科学基金会主席等科技要职人选,以及授予研究项目和资金的一个标准。
就是因为对越战等问题的政见不同,尼克松总统曾撤销总统特别科技助理的职位,废除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把科技办公室的职责转给国家科学基金会。
不过尼克松总统的做法受到了科学界的强烈反对,到1976年,又经立法成立了科技政策办公室。
在吉米·卡特总统时期,新的科技政策办公室比过去的科技办公室对技术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更加感兴趣。
70年代中期以前,作为行政当局的白宫往往占上风,其制订预算的管理与预算办公室权力甚大。
而到70年代中期,国会不甘示弱,开始通过立法来加强其在科技政策制订中的角色,通过其预算办公室和技术评估局来检查和平衡白宫的权利。
到80年代的罗纳德·里根政府时期,科技政策成为白宫和国会之间政治上相互钳制的工具,政治色彩更加浓厚。
二战后至60年代中期,联邦研发经费急剧增长。
1957—1967年,联邦研发经费陡增了4倍,在1964年曾超过了所有其它发达国家国防、民用和工业研发经费的总和。
由于国防和空间的重视程度下降,联邦研发总经费在1968—1980年减少(1975年最少),然而作为优先领域的医学、环境和能源方面的研究经费却有所增加。
60年代开始,联邦政府为了国家使命对基础科学和国防与空间技术大力投入的同时,开始重视将联邦资助的技术向工业部门转让和扩散。
而工业部门由于承担大量的联邦研究开发任务,形成了很强的技术能力,成功地将联邦资助的技术进行了进一步的商业开发和利用,从而加强了美国在全球市场以技术为基础的产业的统治地位。
二战后至70年代末的35年中,美国为了发展国防力量,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国防与空间技术研究开发基础,加强了联邦实验室,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以后转向民用和国际商业技术的竞争打下了坚实和强大的基础。
当时建立的国防和空间工业以及一批联邦实验室成为了今天美国科技体系中的一大笔财富。
总的来说,这35年在美国的科技发展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阶段,美国科技取得了比较全面的发展,建立了坚实的科技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