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麻醉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针灸的现状和21世纪的任务

针灸的现状和21世纪的任务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针灸学,在20世纪发展历程具有两个明显的时代特点,其一是针灸国际化,其二是针灸现代化。
国际化进程促进了传统针灸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相互渗透,现代化的进展又促进了针灸向世界各地的传播,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21世纪的任务,将是提高全球针灸水平,实现针灸国际化与针灸现代化的目标,充分发挥针灸的特点与优势,为全人类的医疗保健做出更大的贡献。
具体来说,有以下四项。
1促使针灸成为世界医学的组成部分,让全人类都能获得针灸医疗服务在20世纪70年代,以中国向全世界公布针刺麻醉的研究成就为契机,国际社会掀起一股渴望了解针灸和应用针灸治病的热潮,这是第一次世界性的针灸热潮。
西方医学界逐渐消除了对针灸的误解,一部分人还对针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为应用、研究与推广针灸的重要力量。
在针灸国际化的进程中,世界卫生组织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与引导作用,如在一些国家设立针灸研究培训合作中心,支持创建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公布43种针灸适应症,制定《经络穴位名称国际标准》,制定《针灸临床研究规范》等。
现在,在全世界已经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针灸医疗,从事针灸的人数约20~30万人,有些国家和地区还开展了针灸教育与针灸研究工作。
当前,国际针灸教育出现了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趋势。
进入21世纪,随着各国民众对针灸医疗的需求日益增加,争取针灸立法将是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针灸工作者面临的首要任务。
争取针灸立法,既包括争取针灸合法化,又包括争取针灸专业同其他医学专业一样具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一部分发达国家急于为摆脱医疗保险的财政困扰而寻找出路,将率先对针灸给以法律上的承认,并逐渐完善依法管理。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将起而效法,由此在世界上掀起第二次针灸热潮,这次热潮的特点将是针灸在各国和各地区的进一步普及。
当世界上多数国家和地区承认针灸的时候,标志着针灸成了世界医学的组成部分。
与争取针灸立法相适应的,将是针灸教育水平的提高。
你知道吗针刺也可代替麻醉药物

你知道吗针刺也可代替麻醉药物编者按:3月27日至4月2日,是我国首个“中国麻醉周”,主题为“从麻醉学到围术期医学”。
“中国麻醉周”是由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倡议发起的,旨在促进群众深入了解麻醉学相关知识,更好地配合手术麻醉及围术期康复,提高麻醉学科的公众认知度。
麻醉有着怎样的发展史?麻醉医生的工作是不是就是打一针这么简单?麻醉到底会不会让人的智力下降?在首个“中国麻醉周”到来之际,华商报特邀我国麻醉医学界的巨擘、知名麻醉医学专家、西院长熊利泽教授,为您纵论麻醉的前世今生,带您走近颇为神秘的麻醉世界。
在临床麻醉的历史上,曾有一种麻醉方式,只需要针刺某些部位,而不使用麻醉药物,就能让患者完全清醒地接受手术,这是中国人对麻醉医学的重要贡献之一。
唐代狄仁杰就曾用针刺为患儿止痛针刺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瑰宝,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唐代《集异记》就记载了狄仁杰用针刺进行止痛、为一患儿摘取鼻部疣赘的故事。
但针刺用于真正意义上的手术麻醉却是在一千多年以后。
1958年8月30日,上海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采用传统针刺手法针刺双侧合谷穴,对1例患者施行扁桃体摘除术。
整个手术过程并未注入任何麻醉药物,患者仅有轻度恶心和手术部位局部少量出血,手术情况良好。
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报道的仅用针刺止痛完成的手术。
同年的12月5日,西安市第四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应用电针方法刺激患者双侧内关和太冲穴,也成功完成了一例扁桃体摘除术。
经报纸报道后,针刺麻醉很快在全国掀起一股热潮。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首度访华时还曾要求参观针刺麻醉手术。
到1979年,全国针刺麻醉手术总例数跃增至200多万例,针刺麻醉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和影响力。
改革开放后,随着西方新型麻醉药物和技术大规模进入中国,新药物和新技术为患者带来了更充分的镇痛,为手术医生提供了更好的肌肉松弛条件。
在西方现代麻醉学的强势来袭之后,针刺麻醉的弊端显得尤为突出。
此后数年,针刺麻醉逐渐离开了大众的视野。
麻醉技术的发展与创新趋势

麻醉技术的发展与创新趋势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麻醉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与创新。
麻醉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善了手术过程中患者的体验,还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本文将探讨麻醉技术发展的历程以及目前的创新趋势。
一、麻醉技术发展的历程麻醉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埃及时期。
当时的医生使用一些植物草药或酒精等物质来让患者产生昏迷状态,以完成一些外科手术。
然而,这种原始的麻醉方式并不安全,容易导致患者的死亡。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麻醉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9世纪中叶,麻醉医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开始崭露头角。
英国医生辛普森发现了麻醉作用的麻黄碱和乙醚,这是麻醉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随后,乙醚、环氧乙烷和氮氧化物等麻醉药物的应用使得手术过程更加安全和舒适。
二、麻醉技术的创新趋势1. 微创技术的应用: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兴起,麻醉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微创手术通过小切口或导管来进行,使手术伤害减小,恢复时间更短。
因此,附着在患者身上的麻醉药物也需要随之改变。
目前,许多医院采用全身麻醉的方式进行微创手术,以确保患者的手术过程安全且舒适。
2. 个体化麻醉的发展:每个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需求都不尽相同,因此个体化麻醉正逐渐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等因素,医生可以制定出更加符合患者需求的麻醉方案。
个体化麻醉不仅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还可以减少麻醉药物的使用量,降低麻醉风险。
3. 麻醉监测技术的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麻醉监测技术也得到了改善和创新。
传统的麻醉监测方式主要依靠医生的主观判断,容易出现误差。
而现代的麻醉监测装置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如呼吸、心律和血压等,以提供更准确的麻醉控制。
此外,还有一些基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麻醉监测系统正在逐渐应用于实际临床。
4. 麻醉药物的研发与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型麻醉药物的研发与创新也在不断进行。
新型麻醉药物可以更快速地诱导麻醉状态,恢复迅速,并且效果更加稳定。
针刺麻醉科研思路历程PPT教案

针麻的功能及优势
辅助镇痛,减少麻药量,苏醒迅速,使机体保持动态 平衡,自我稳定,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使患者处于 应激状态,有利于提高手术过程中脑部的供血与供氧, 减少了脑部功能的损伤,有利于对脑的保护作用
在镇痛机制方面,经皮穴位电刺激诱发大脑功能磁共 振成像“MRI”信号表达;γ一氨基丁酸作为抑制性递 质参与针刺镇痛的受体分型;中枢β一内啡呔参与低 频低强度电针镇痛;在颅后窝手术中,发现针药复合 麻醉可明显抑制患者术中儿茶酚胺反应,部分改善手 术引起的免疫功能抑制;针药复合麻醉可以抑制体外 循环内直视手术中β-EP、ACTH、皮质醇反应和血糖 升高等等
至今坚持用针刺复合局麻较多见的手术有:甲状腺 瘤(囊肿)切除术、喉切除声门再造术、颅脑部分手 术、颈椎间盘突出、环枢椎脱位手术等
该方法针麻效果好,术中牵拉反应少(轻) 、肌肉松 弛比较完全,适于临床较易推广的手术或全身情况 极差的休克病人
针刺复合硬膜外麻醉的基本规律
即在针麻基础上再复合硬膜外麻醉,其麻醉方 法、麻醉管理日趋规范,多用于胃、胆囊、子宫 等手术
1971年7月19日,《人民日报》首次 公布了两则关于中国开展针刺麻醉 的消息。1971年,陆续有外国访问 团参观针麻手术并在国外报道
1972年尼克松访华期间,其代表团 的部分成员也观看了针麻手术
1986年中国针灸学会针刺麻醉研究会成 立大会肯定了针刺镇痛作用,分析了其 物质基础,尤其是内源性吗啡样物质的 发现
1971年中国新华社首次向全世界正式宣告 针刺麻醉安全简便经济有效
针刺麻醉向海外迅速传播 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亲王曾于1971年4月
29日访问北京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并参 观了用针刺麻醉进行的外科手术。 1970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来访时参 观过针麻手术,1971年4月25日他在意大 利的《时代周刊》上发表了一篇谈及中国 医疗方面的文章,他描述了在协和看到的 针麻流产术
麻醉发展史

麻醉发展史LT麻醉术的发展史任何高水平的外科手术,离不开麻醉,没有病人的无痛,安静状态。
任何手术都是一句空话。
麻醉(anesthesia, narcosis)的原意是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使病人整个机体或机体的一部分暂时失去感觉,以达无痛的目的;我国很早以前就有关于手术麻醉的传说和记载,例如“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就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很久以来就千方百计寻找治病止疼的良药。
《列子·汤问篇》和《史记·扁鹊列传》就有春秋战国时代著名医学家进行外科手术的记载。
公元2世纪,我国伟大的医学家华佗发明了“麻沸散”,据《后汉书·华佗列传》、《三国志·华佗列传》中记载:“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即醉无所觉,因剮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敷以神膏,四、五日创(疮)愈,一月之间皆平复”。
说明在1700多年前,华佗就已经使用全身麻醉进行腹腔手术。
麻醉学(anesthesiology)也就是研究消除病人手术疼痛,保证病人安全,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的一门科学。
随着外科手术及麻醉学的发展,麻醉已远远超出单纯解决手术止痛的目的,工作范围也不局限于手术室,因而麻醉和麻醉学的概念有了更广的含义。
它不仅包括麻醉镇痛,而且涉及麻醉前后整个围手术期的准备与治疗,以维护病人生理功能,为手术提供良好的条件,为病人安全地度过手术提供保障。
此外,还承担危重病人复苏急救、呼吸疗法、休克救治、疼痛治疗等,成为一门研究麻醉镇痛、急救复苏及危重症医学的综合性学科,它既包含有基础医学各学科中有关麻醉的基础理论,又需要广泛的临床知识和熟练的技术操作。
溴铵、阿曲库铵等肌松药,目前已在临床广泛应用。
随着麻醉方法和仪器设备的改进,监测技术的进步,各种辅助药的配合应用,能够准确地掌握麻醉药的剂量和浓度,极大地提高了麻醉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针灸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人民治病止痛的重要方法,有“伏羲制九针”的传说。
针刺麻醉:现代医学麻醉的有效补充

龙源期刊网 针刺麻醉:现代医学麻醉的有效补充作者:许学全来源:《幸福家庭》2019年第12期在医学上,麻醉是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使病人身体局部或者全身的感觉暂时性丧失,从而在手术治疗过程中没有知觉。
麻醉学已单独成为一门学科,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在我国,麻醉方法除了常见的药物麻醉外,还包含针刺麻醉等。
针刺麻醉简称“针麻”,是在中国医学针灸疗法基础上发展下来的一种独特的麻醉方法。
用手捻针或电针刺激某一穴位或某些穴位,以达到镇痛目的,使手术在不用麻醉药物的情况下进行。
如今,针刺麻醉在我国已从研究走向临床,是麻醉学的一项突破。
针刺麻醉源于针灸。
在中医学上,针灸对病人有很多治疗效果。
例如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痛经月经不调患者、颈椎病患者等,利用针灸治疗,可以达到调节生理功能及止痛的目的。
这引起了人们对针灸是否可以对患者手术进行帮助治疗的研究,由此引出了针刺麻醉法。
一般的针刺麻醉过程如下,术前进行药物辅助,对针刺部位进行处理,手术期间根据患者的不同反应进行针刺,术后将针取出。
过程简单安全。
针刺麻醉对临床医生有一定的专业要求。
操作针刺麻醉时,医生首先要准确掌握穴位的位置,在手术中适当地把握针刺方向、针刺深度、针刺数量、针刺时间、针刺频率等,从而达到一定的强度,使患者感觉到镇痛。
针刺麻醉的优点在于,患者在手术中不需要麻醉类药物,减轻了病人药物过敏的检查工作,避免病人对麻醉药物过敏时出现的不良反应,适用于多数患者。
针刺麻醉相对来讲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且价格适中、疗效显著。
病人在进行针刺麻醉手术的时候是处于清醒的状态,不会出现亂动等现象,可以减轻医生的手术难度。
因为针刺麻醉手术没有药物副作用等,手术后患者恢复相对较快,因此针刺麻醉起初多用于临床一般性手术,其中偏远地区使用较为广泛。
随着成功案例的逐渐增加,针刺麻醉慢慢推广至我国各个地区,逐步走进了大手术的麻醉中。
虽然针刺麻醉优点很多,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在临床上也出现部分对针刺麻醉不适应的病人——因为针刺麻醉麻醉不全,不能完全地控制内脏反应等;不同体质的患者出现了不同的不良现象。
麻醉科现状总结与发展

麻醉科现状总结与发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麻醉科是一门专业的医学科目,主要负责应用药物或其他方式来使患者失去疼痛感觉,以完成手术或治疗目的。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麻醉科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本文将对麻醉科的现状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当前,麻醉科在临床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手术中,麻醉医生能够为患者提供专业的麻醉技术,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感到疼痛,同时也保护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在急救抢救中,麻醉医生能够迅速给予患者麻醉药物,减轻患者的痛苦,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
在疼痛治疗中,麻醉医生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麻醉科的现状是积极向好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型的麻醉药物不断涌现,为麻醉手术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比如丙泊酚、瑞芬太尼、异丙酚等新型麻醉药物,具有作用快、副作用小等优点,受到了广泛的应用。
麻醉器械和监护设备也在不断更新换代,提高了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比如心电监护、呼吸监测、无痛配合镜等设备,能够帮助麻醉医生及时发现患者异常情况,及时处理,确保手术安全顺利进行。
麻醉科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麻醉科医生数量不足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目前,我国的麻醉科医生人数相对较少,无法完全满足市场需求。
麻醉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麻醉医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保持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应用。
麻醉药物的选择和使用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些患者由于个人情况复杂,对麻醉药物的反应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麻醉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麻醉药物,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为了进一步提高麻醉科工作水平,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建设:加大对麻醉科医生的培训和培养力度。
通过培训班、学习交流等形式,提高麻醉医生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
加强对麻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不断提高麻醉技术水平,推动麻醉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完善麻醉科的管理体制和服务流程,确保麻醉工作的安全、有效和规范进行。
麻醉的医学史和文化传承

麻醉的医学史和文化传承麻醉作为一种医学技术,在现代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使手术更加安全、有效提高了病人的生存率,得到了医学界的认可和推广。
但麻醉并不是现代医学的产物,它在医学历史中也有着丰富的发展和文化传承。
一、麻醉的医学史早在公元前4000年,古埃及就有了使用麻醉的记录。
他们使用大量的莜麦、百里香和鸦片等草药和植物,将其煮沸后让病人吸入,达到麻醉的目的。
此外,古印度的医生也使用麻醉草和蒸发的鸦片制作麻醉剂来进行手术。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麻醉技术是在19世纪初期被英国医生威廉·托马斯·格林(M.D. William Thomas Green Morton, 1819-1868)发明。
他的发明基于乙醚的使用,成功地为一名患者实施了牙科手术。
此后,乙醚的使用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推广,并且发明了更安全、更有效的麻醉药物,包括氯仿、丙泊酚等,这些麻醉药物被广泛使用并在医学界中得到广泛认可。
二、麻醉的文化传承随着麻醉技术的发展,麻醉药物的传播吸引了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医学界。
这导致了不同文化和国家之间的麻醉技术传承和交流。
中国一直有着自己的麻醉技术和经验。
在古代中国,麻醉技术使用并不完整,医生们使用生姜切片和使用乌头汁作为麻醉剂。
但是,中国医学文化在医生和病人的态度上卓越。
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医学医师们强调尊重病人的意愿。
古时候,医师通常在进行手术之前,会专门给病人讲解手术的过程、风险与收益,以及相关的后遗症。
这种传统文化思想现在仍然贯穿于现代中国医疗中。
而在印度,麻醉技术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传承。
在印度,麻醉药物的使用较少,而使用冥想和瑜伽等精神控制手段来使病人处于放松的状态。
这种传统文化在现代医疗中得到认同,并被广泛应用于一些手术和治疗中。
三、未来的麻醉技术和文化传承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麻醉技术也在不断演进和改进。
在使用传统麻醉药物的同时,还发明了一些新的麻醉剂,如笑气等,也得到了医学界和病人的认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刺麻醉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摘要:针灸是我国的特色医学,也是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治疗方法。
针刺麻醉是在针灸理论指导下的麻醉方法,具有许多不可取代的优点。
现代针刺麻醉在几十年内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不仅在国内广泛应用,也在世界上产生了一定影响。
现如今针刺麻醉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是同时也存在了许多无法解决的难题。
这些问题是需要今后的研究者继续努力研究改进的,对此,文章中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针刺麻醉,简称“针麻”,是根据手术部位、手术病种等,按照循经取穴、辨证取穴和局部取穴原则进行针刺,在得到了麻醉的效果后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施行外科手术的一种麻醉方法。
针刺麻醉是我国针灸学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的重大发展和新的突破。
针刺麻醉研究成果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为我国医学科学研究5项重大成果之一,它不仅将传统的针灸学推向世界,也进一步使中医学在世界范围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而且为针灸疗法的临床应用和学术理论发展开拓了新领域。
针刺麻醉的成功不仅为现代外科手术创造了一种非药物性的麻醉方法,而且对外科麻醉学和痛觉生理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促进和影响,催化了现代自然科学多学科对疼痛学的研究,掀起了疼痛生理学领域的研究高潮,使神经生理、生物化学、组织化学、神经递质等学科产生了不少新概念,已成为现代世界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1】
针刺麻醉在我国古代就有记载。
唐代文学家薛用弱在《集异记》
中记载:唐初政治家狄仁杰擅长医术,尤长针刺,显庆年中,狄氏应制入关,途中遇一约十四五岁的孩子,鼻端生一拳头大的肿瘤,疼痛难忍。
狄氏给患儿针刺脑后穴位,并顺利地为其摘除了鼻端的肿瘤。
虽然历史事件无法还原,我们也无从考证,但可以看出针刺麻醉在我国是有深远历史的。
现代针刺麻醉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兴起于60年代,盛行于70年代。
1958年9月5日《解放日报》报道“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和中医科合作——采用针刺代替药物麻醉,已获得成功”。
到1959年底,全国12种公开发行的医学杂志共刊登了30篇报道针刺麻醉手术的文章。
1960年我国针刺麻醉首次成功地应用于肺切除术,1965年针刺麻醉的临床工作得以推广,到了1966年初,全国已有14个省市开展针刺麻醉,并完成8734例针麻手术,初步总结出了针刺麻醉的一些规律。
同年卫生部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针麻工作会议,使针刺麻醉的成就得到肯定,从此,针麻镇痛在全国范国内开展起来。
1971年,新华社首次向全世界宣布了中国的这一伟大成就。
这一消息的发布,不仅推动了国内的针刺麻醉研究和应用热潮,也第一次使中国的传统医学在国外产生了重要的、深远的影响。
【2】1979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上,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针麻镇痛的临床应用范围和机制研究做了总结,如针麻的有效率、有效的针麻疾病谱等,并为针麻研究和发展制定了总规划。
1986年中国针灸学会针刺麻醉研究会成立大会暨学术讨论会在上海召开,会上肯定了针刺穴位的镇痛作用,并分析了穴位的特异性及其物质基
础,尤其是这段时间内针麻的机制研究有了重大突破,内源性吗啡样物质的发现,推动了针刺麻醉的应用和研究。
【3】
近年来国内的相关文献报道表示,单纯使用针刺麻醉的小手术有拔牙、扁桃体切除、伤科整骨等。
适用疾病谱范围较广的则是针药复合麻醉,如甲状腺手术、心脏手术、多种开胸手术、人工流产、食道癌、胆囊切除、结石手术、开颅手术、眼科手术等涉及到多系统、多器官的外科手术。
【4】在取穴方面,有循经取穴、远道取穴、阿是穴、耳穴、按神经节段选穴、手术周围局部取穴等多种方法,尚无统一的选穴原则。
【5】针刺麻醉有使用安全、生理干扰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术后伤口疼痛轻的优点。
因此针刺麻醉优势研究主要集中在:辅助镇痛,减少麻醉药用量,病人苏醒迅速,使机体保持动态平衡,自我稳定;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使患者处于应激状态,有利于提高手术过程中脑部的供血与供氧,减少了脑部功能的损伤,有利于对脑的保护作用。
【6】
然而随着针刺麻醉临床和针刺镇痛原理研究的深入发展,针刺麻醉不能解决的难题渐渐浮出:“三大难题”——镇痛不全、肌肉松弛不全、未能完全控制牵拉反应即脏器牵拉反应,取穴方法未能适应外科手术对组织的多层次、多方位的伤害性刺激,临床上针麻应用的针刺手法没有统一的规范,在量的方面也没有可信的参考值,个体差异极大,缺乏疗效的统一评判标准。
这些未解决的问题既不利于针麻操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推广应用,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针麻疗效的提高。
为了发展针刺麻醉,对针麻的规范化、标准化研究必须走在世
界的前列。
基于以上分析,现阶段的针麻研究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建立针刺麻醉的疗效评价体系、针刺麻醉的有效穴位选择、电针参数的选择、针刺麻醉过程中有效针刺手法的研究、针刺麻醉的规范化操作程序。
针刺麻醉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同时近年来针刺麻醉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不过缺陷在所难免,需要人们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但这不能否定针刺麻醉的效果、优势和前景。
在国家大力扶持、倡导原创性科研思路的今天,针刺麻醉的研究在将来势必会取得重大成就。
参考文献:【1】王翘楚.从针麻研究得到的启示.上海针灸杂志,
2003,22(5):35
【2】申玮红、美国“针灸热”导火索的真实历史、针
刺研究,2006,31(3):190
【3】吴鎏桢.针刺镇痛的历史回顾.陕西中医学院学
报。
1994,17(4):40
【4】任晖,田渭渍.颈丛阻滞复合针刺麻醉在甲状腺
手术中的应用体会.中国麻醉与镇痛,2005,7(1),
46
【5】雷健,龚开和,杨青莲.针刺麻醉施甲状腺手术
的疗效观察.中国针灸,2002,22(12):748
【6】谢文霞,王均炉.针药复合麻醉在颅脑术中对血
流动力学和组织氧代谢的影响.浙江中医学院学
报。
2001,23(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