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心理学》判断题

《人际关系心理学》判断题
《人际关系心理学》判断题

《人际关系心理学》判断题

第一章绪论

1、在人际关系三个相互联系的心理成分中,情感因素是最重要的成分(√)

2、夫妻关系不属于人际关系的范畴。(×)

3、梅奥对人际关系结构方面做了重要研究。(×)

4、期望理论是亚当斯提出来的。(×)

5、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6、人际关系受生产关系的制约。(√)

7、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研究的对象,而意识形态的关系不是社会关系研究的范畴。(×)

8、要研究人际关系,应该把人际关系放到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

9、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根本任务是发展新型的人际关系。(√)

10、人际关系研究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

1、霍桑实验发现,组织中既有正式组织,也有非正式组织。(√)

2、要发挥个体的创造性,提高积极性,可以采取的最好的人际沟通模式是圆式交往模式。(√)

3、在口头交际和书面交际中,书面交际的效果最好。(×)

4、人类最小稳定的群体是两个人。(√)

5、霍桑实验证明了对于提高工作效率而言,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比客观物质条件更为重要。(√)

6、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具有决定作用。(√)

7、符号相互作用论也叫象征性交往理论。(√)

8、自我呈现也称为印象管理。(√)

9、海德认为每个人都是心理学家。(√)

10、群体人际关系层次理论和人际关系测量法的参照测量法都是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提出来的。(√)

第三章态度及其转变

1、态度只是一种心理倾向,并非指行为本身。(√)

2、在态度的三个成分中,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

3、态度不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

4、行为主义理论认为,态度可以模仿。(√)

5、海德提出的平衡理论认为,在态度形成和发展中,平衡的结构必须是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正,不平衡关系的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负。(√)

6、恐惧和态度变化呈倒U型关系。(√)

7、随时间的推移,人们往往把信息本身和沟通者分离开来,而且人们遗忘沟通内容比遗忘沟通者更快一些。(×)8与听众类似的沟通者比与听众不类似的沟通者传递的信息更有说服力。

9、听众的态度越极端,越容易接受不同的观点。(×)

10、私下保留的态度比公开表达过的态度更容易改变。(√)

第四章行动与态度

1、个体认知之间的大部分关系是认知无关。(√)

2、认知失调程度随着认知之间的差异程度的加大而减少。(×)

3、一个人的认知失调程度与协调性认知数成正比,与不一致的认知数成反比。

(×)

4、行为可以改变态度。(√)

5、为完成行为而提供的诱因与将要发生的态度改变的程度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反

的关系。(√)

6、在从事与自己态度相矛盾的行为时,自愿选择比强迫服从更会产生认知失调。

(√)

7、人们会对经过努力达到的目标更喜欢、评价更高,这是基于决策后失调的研

究,(×)

8、人在决策后会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决策者会试图扩大两个项目之间

评价的差距。(√)

9、认知之间的不一致会产生一种称为激起的生理驱力。(√)

10、认知失调理论指出,与行为有关的过分的充分理由会具有与希望相反的效果。(√)

第五章印象形成

1、即使我们获得了有关某个人的互助矛盾的信息或资料,通常也倾向于把他看成具有一致心理倾向的对象。(√)

2、我们通常容易对一些人作出评估,这种评估性是印象形成中最重要的、最具影响力的。(√)

3、隐含的个性理论说明人是不存在个性差异的。(×)

4、在印象形成中的加权平均模式中,我们对可信性程度高的信息赋予更高的权重。(√)

5、第一印象对人的影响非常重要。(√)

6、两个陌生人初次接触,新近效应起的作用大一些。×

7、印象形成中的定型会影响个体对社会信息的认知,因而都是消极的。(×)

8、人们在自我表现时,往往试图扩大自己与其他人的类似性。(×)

9、印象管理有助于维护我们的真面目,使他人了解我们的真实意图和个性。(√)

10、印象管理有肋于维护我们的真面目,使他人了解我们真实意图、心理特点和个性。因此印象管理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第六章人际知觉

1、脸部表情以及鉴别脸部表情的能力在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是不同的。(×)

2、当一个人持续地注视我们,并保持这样的目光接触,而不论我们在干什么,我们会体验到极不舒服,并会感到心情紧张。(√)

3、身体语言常常暴露出一个人情绪状态的许多信息。(√)

4、非言语线索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可以辨别说谎话的人。(√)

5、海德的通俗心理学认为每个正常人都是心理学家。(√)

6、相应推论理论认为,如果某人在课堂上大家沉默的时候沉默,在集体活动大家很热闹的时候还是沉默,这时我们可以把他的行为归因于他的个性,说他“沉默寡言”。(√)

7、不同的归因方式可以影响归因者以后的行为。(√)

8、人们往往只关注到行为,而忽视影响行为的环境因素。(√)

9、当人们失败的时候,如果把失败的原因归因为个人的能力对心理健康比较好。(×)

10、在冲突归因中,归因比引起冲突的行动本身更为重要。(√)

第七章自我知觉

1、詹姆士认为情绪反应的发生是以生理反应的发生为前提。(√)

2、自我服务偏见对于人际关系的培养是有利的。(×)

3、归因偏见是存在于所有人身上的普遍现象。(×)

4、贝姆自我知觉理论认为虽然不排除潜意识的作用,但从总体上而论,态度的形成与

变化建立在人们有意识的理论评价的基础之上。(√)

5、“错误归因”治疗属于一种独立的治疗方法。(√)

6、自我服务偏见行为有助于保护或提高我们的自尊。(√)

第八章自我导向

1、消极的强化是指运用惩罚的方法来对待外界对个体的刺激。(×)

2、在人际关系方面自我控制的不同方式代表了交际能力的高低。(×)

3、自我控制是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基础的。(√)

4、人可以随心所欲地给大自然立法。(×)

5、控制的行为需要通过学习才能掌握,并且一旦行为形成后就不容易改变。(×)

6、人际交往中焦虑产生主要源于个体自我评价太低和对失败的恐惧。(√)

7、自言自语的习惯对人际交往焦虑的人没有作用。(×)

8、人际交往中焦虑是不安的信号,是失败的先导。(×)

9、观察记录自己的行为,可以促进自身行为发生变化。(√)

10.行为是受行为的结果而不是由行为的过程所控制的。(√)

11.强化方式不必是立即可以使用的。(×)

第九章人际影响

1、群体规范都是有明文规定的。(×)

2、遵从所来自的群体的压力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想象的”。√

3、在群体活动中个体作出努力一般都会比单独完成时偏多。(×)

4、女子比男子更容易遵从。(×)

5、大部分群体规范是非正式的、约定俗成的。(√)

6、遵从行为的结果没有好与坏的区分。(√)

7、社会要求所有的成员都必须采取一定形式的遵从。(√)

8、群体压力并不能迫使个体改变其行为,并采取行动。(×)

9、遵从仅存在于人们行为的肤浅的表面水平。(×)

10、人们个性当中的偏见不会对个体的遵从行为发生影响。(×)

11、具有遵从特征的人在相同的情景下都会屈从群体的压力。(×)

12、群体对个体施加的压力使其遵从的两种形式是不会共同作用于同一个体的。(×)

13、群体的分歧有损于群体成员对群体的遵从行为的发生。(√)

14、权威人物的存在不容易对个体的遵从行为发生影响。(×)

15、具有非遵从行为的人对社会是有害的。(×)

16、个体之间的感染行为中主要传递的是情绪。(√)

17、个体间情绪的感染是在环境的高压下产生的。(×)

18、个体模仿他人行为的过程是个人社会化的手段。(√)

19、社会舆论是道德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一种表现。(√)

20、舆论的发生总是起源于社会上所发生的特殊事件或违反社会规范的特殊行为。(√)

21、牢骚常常是在与他人相互比较时产生的。(√)

22、成千上万的人喜欢喝茶,你也喜欢喝茶,这是一种遵从行为。(×)

23、在遵从行为的发生中,群体的信息压力和群体规范性社会压力,通常是共存的。(√)

24、牢骚的本质是社会舆论的表现。(√)

第十章利他行为

1、迫于舆论而捐款,这种行为是利他行为。(×)

2、他人在场,往往会促进个体的利他行为。(×)

3、在利他行为过程中,求助者的依赖性是不稳定的。(×)

4、利他行为是一种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行为。(×)

5、与利他行为有关的特别重要的社会规范有社会责任规范、交换规范和平

等规范。(×)

6、许多利他行为研究表明,女性不像男性那样爱帮助别人,尽管女性常常

较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

7、社会责任规范是内化了的行为规范,它不需要外在的奖励。(√)

8、利他行为是不期望任何形式的报答或奖励的行为。(√)

9、个体在发生利他行为之后的自我奖赏的感受不是必然要产生的。(×)

10、助人行为的认知决策过程可以是不连续的,而且受情景和旁观者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11、利他行为只是发生在紧急事态时才会表现出来的。(×)

12、增加情景模糊性因素不会抑制旁观者采取有效的利他行为。(×)

13、只有榜样人物实际存在时才会对他人的利他行为发生影响。(×)

14、榜样人物不会对紧急事态下的救助行为发挥作用。(×)

15、接受者的依赖性会影响个体利他行为发生的概率。(√)

16、求助者在场是唤起利他行为的必要条件。(×)

17、社会规范理论认为,所有人都要受到回报规范的约束。(×)

18、回报规范对维护稳定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19、利他行为的增加和减少,可通过把奖励或惩罚与利他行为的联结来办到。(√)

20、利他行为本身不可以作为强化来源来影响利他行为的发生。(×)

第十一章人际吸引

1、大多数男性更喜欢犯了错误而能力非凡的人。(√)

2、惩罚不属于强化过程中的强化方式。(×)

3、按照相等理论的观点:建立人际关系要看是否能获利,是否有需要,从

而决定自己的交往行为。(√)

4、个体之间、群体之间,距离越近,交往的频率就越高,越容易建立良好

的人际关系。(×)

5、距离因素是形成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6、结群的需求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是人类和其他动物都有的。(√)

7、人们普遍认为:与有能力、有才干的人在一起,可以少犯错误,更安全

些。

8、在人际关系中类似与相符本身具有一种排斥性(×)

9、在人际关系中类似的价值体系和社会背景是决定喜爱或选择他人的因

素。(√)

10、人际交往中的互补因素,其作用多发生在初次交往的朋友之间。(×)

11、在两性交往中“友谊是爱情的基础,友谊未必成为爱情,但爱情发展必须始于友谊。”(√)

12、自我暴露仅受个人的个性因素影响,与社会环境没有关系。(×)

13、首因效应持续的时间较短。(×)

第十二章人际合作与冲突

1、冲突都会产生消极的结果。(×)

2、自私的行为对于个体和社会都会造成损害。(×)

3、在社会两难情景中的个体,竞争行为将比合作行为产生更大的得益。

(√)

4、个体对于是否遵从回报规范的现象是没有差异的。(×)

5、社会交换情景中的平衡者主要动机是使社会交换情景中涉及的所有个人

获得的奖励能达到最大。(√)

6、挽回面子是影响使用威胁的一个因素。(√)

7、利用威胁将会损害冲突的解决。(√)

8、个人主义者—平衡者想尽可能地做得比别人好,但不想超过别人太多。

(√)

9、回报规范仅适合于人际交往中的积极情感和行为。(×

10、报复的念头出现后不会持续过长的时间。(×)

11、协商是一种解决冲突的沟通方法。(√)

12、对于回报对方合作行为的最佳策略是做小小的让步,因为不做让步会导

致协商的破裂,而无条件合作也会受到对方的利用。(√)

13、边缘角色在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只要做好对方的工作就可以。(×)

14、权威解决法可以直接消除引起冲突的原因。(×)

15、仲裁的中间人必须具备一定的权威,才能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2002.10

浙江省2002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人际冲突有两种主要的形式。一种称为__________冲突,另一种称为__________冲突。 2.与利他行为有关的社会规范主要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人际吸引理论包括强化理论、__________、得失理论和__________等。 4.群体中的个人行为分成二大类:即遵从与__________ ,后者包括两种形式: ①__________ 和②非模仿。 5.促进革新和变化的冲突是一种__________。 6.__________和戴维斯于1956年提出了相应推论理论,决定该理论的两个重要因素是非共同效果和__________。 7.印象形成过程中包含着三个成分,它们是认知的对象,即__________,认知的主体,即__________,以及交往的情景。 8.认知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认知无关,二类是__________,还有一类是__________。 9.态度由三部分内容组成,即__________、__________和行为成分。 10.莱维特提出的四种沟通网络模式是__________、轮式传递、__________和Y式传递。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想摘玫瑰花又怕刺,这是一种( )冲突。 A.接近—接近型 B.回避—回避型 C.接近—回避型 D.双重接近—回避 2.聪明的人容易受到人们的喜欢,这是影响人际吸引的( )所导致的。 A.情景因素 B.互补性因素 C.类似性因素 D.个人特质因素 3.勇敢的男人具有吸引力,这是其( )所致。 A.个性品质 B.才华 C.能力 D.气质 4.人们往往会先帮助熟悉的人,这是由于求助者的( )导致。 A.依赖性 B.亲密关系 C.类似性 D.责任 5.对一个已经给定的动作直接强化,这是一种( ) A.负强化 B.消极的强化 C.积极的强化 D.厌恶形式的强化 6.普通人都有着关于个性中哪些特质相互联系,哪些特质互相没有关系的假设,这是印象形成的( )的特点。 A.一致性 B.评估性 C.中心特质的作用 D.隐含的个性理论 7.从小请求然后向大请求过渡,从而达到态度改变的方法是( )

智慧树知道网课《人际关系心理学》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 1 【单选题】(1分) 拉森(https://www.360docs.net/doc/9e15145087.html,rson)等人对人们时间利用的研究表明,人们在将近____的非睡眠时间中都是与他人在一起的。() A. 四分之三 B. 三分之二 C. 四分之二 D. 四分之一 2 【判断题】(2分) 从衣食住行,到对他人风度、行为方式、工作方法,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风俗、习惯、礼仪等,都存在着模仿。() A. 错 B. 对

3 【判断题】(2分) 在暗示中,刺激是被控制的,对暗示者来说,虽然通常是以含蓄的和间接的方式,但一般都是无意识的。() A. 对 B. 错 4 【判断题】(2分) 个体处于困难情境且缺乏社会支持时,往往不太容易受暗示。() A. 错 B. 对 5 【判断题】(2分) 被暗示者如果独立性差,缺乏自信心,知识水平低,那么暗示效果就明显;被暗示者的年龄、性别与暗示的效果也有关系,年龄越小,越容易接受暗示,一般男性比女性易受暗示。() A. 对

B. 错 第二章测试 1 【单选题】(10分) 印度狼孩卡玛拉的故事说明,人是___,人生活在人类社会中,离开了人类社会,人就无法正常生活,人的思维、语言和行为能力就会受到限制。() A. 自然人 B. 生物人 C. 动物人 D. 社会人 2 【单选题】(10分) 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如果一个人学会了___,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不管你的职务是什么,你都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走完了85%左右的行程,而在取得自己的幸福方面,已经有了99%的把握。() A.

一项专业技能 B. 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 C. 广博的知识 D. 如何与他人打交道 3 【单选题】(10分) 心理学大师荣格认为,想要获得幸福感(Happiness),人类的头脑里需要5种必备的基本要素,分别是:良好的生理和心理健康;______;从艺术与自然中感知美的能力;一定的生活水准和令人满意的工作。一种能够成功地用来应对世事变迁的哲学或宗教的视角。() A. 良好的人际和亲密关系 B. 良好的道德品质 C.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D. 积极的情绪和情感 4 【单选题】(10分)

最新10月浙江自考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10月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605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A.弗罗姆 B.马斯洛 C.亚当斯 D.修茨 2.帮助个体摆脱自己内部的紧张状态的态度功能是( ) A.顺应功能 B.认识功能 C.防御功能 D.调节功能 3.发现“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的心理学实验是由________做的。( ) A.威尔逊 B.尼斯贝德 C.雅可夫 D.罗森塔尔 4.“行为吞没场”效应最早是由心理学家________指出的。( ) A.罗特 B.戴维斯 C.海德 D.费斯汀格 5.习的性无助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________的关系。( ) A.稳定 B.肯定 C.相反 D.以上都不对 6.以下哪一种不属于强化的主要方式?( ) A.积极的强化 B.消极的强化 C.中性的强化 D.厌恶形式的强化 7.我们喜欢让我们感到情感满足,心情愉快的人是因为( ) A.强化 B.相互作用 C.得失理论 D.吸引 8.提出利他行为的生物学理论的学者是( ) A.威尔逊 B.洛伦茨 C.拉塔内 D.亚当斯 9.“前怕狼,后怕虎”,这种冲突形式属于( ) A.接近-接近型 B.接近-回避型 C.回避-回避型 D.双重接近-回避型 10.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个体对于交往结果满意的程度可以用________表示。( )

A.抱负水平 B.比较水平 C.预期价值 D.效用-价值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人际关系研究有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 2.将信息有选择地告诉自己的朋友或有关的人是集中型的沟通传递。( ) 3.人际关系心理学中的态度与日常生活中的态度含义大致相同。( ) 4.失调是一种令人不舒服的紧张状态。( ) 5.韦纳认为,能力是一种内在、不可控的归因结果。( ) 6.自我是一种心理结构,是以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 ) 7.反模仿的人并没有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 ) 8.我们喜欢与自己类似的人是因为强化。( ) 9.冲突不一定产生消极的结果。( ) 10.自我服务偏见长期以来对个体是不利的。( )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____________过程中形成的____________关系。 2.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减少失调的方法主要有改变认知、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影响服从的主要因素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寻找目标的过程包括____________、选择目标和____________。 5.人际冲突可以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内化 2.自我障碍 3.社会惰化 4.人际吸引 5.人际冲突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实践任务。 2.简述霍曼斯社会交换论的主要观点。 3.简述印象形成的整合模式。 4.简述利他行为决策过程的步骤。 5.简述诱导服从的前提因素。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12分,第2小题13分,共25分) 1.试结合实际,举例说明凯利的因果归因模型。 2.试述态度转变中的沟通要素。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2、“人际关系”作这专用名词是在20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最先提出来的。 3、人际关系作为早期行为科学理论之一,也称(人群关系论),1933年由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创立。 4、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人际关系包含三种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5、在人际关系心理学各理论流派中,提出群体动力学的心理学家是(勒温),提出人际特质理论的心理学家是(修茨)。 6、弗罗姆提出的理论流派是(期望理论),海德和凯利提出的理论是(归因理论)。 7、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就测量法而言,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 8、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9、在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中,(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心理学联系尤其密切。 10、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11、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12、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三个阶段是:(注意)阶段、接触阶段和(融合)阶段。 13、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包括:冷漠阶段、(疏远)阶段和终止阶段。 二、选择题 1、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心理学之父”是(A)。 A、冯特 B、梅奥 C、莱维特 D、勒温 2、下列不属于人际关系心理成分的是(D)。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成分 D、意志成分 3、人际关系的分类按照需求的性质,可以分为哪两类?( B ) A、支配性关系和平等性关系 B、情感关系和工具性关系 C、吸引性关系和排斥性关系 D、长期性关系和临时性关系 4、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始于(B) A、19世纪末 B、20世纪20年代 C、1933 D、20世纪60年代 5、提出认知不协调理论的心理学家是(D) A、骊斯洛 B、弗罗德 C、亚当斯 D、费斯汀格 6、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的人际关系心理学流派是(D) A、象征性交往理论 B、群体动力学 C、社会互动理论 D、公平理论 7、在诸多学科中。人际关系心理学和哪门学科的联系最密切?(C) A、社会学 B、行为科学 C、社会心理学 D、人类学 8、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实践任务中最根本的任务是(D)。 A、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 B、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 C、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 D、发展新型有人际关系 9、在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过程中,由注意逐渐向情感探索、情感沟通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转向的阶段 是(B)。A、注意阶段 B、接触阶段 C、融入阶段 D、终止阶段 10、零接触状态是指人际关系恶化的(B) A、冷漠阶段 B、疏远阶段 C、终止阶段 D、分离阶段 三、判断题 1、在人际关系三个相互联系的心理成分中,情感因素是最重要的成分(√) 2、夫妻关系不属于人际关系的范畴。(×) 3、梅奥对人际关系结构方面做了重要研究。(×) 4、期望理论是亚当斯提出来的。(×) 5、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6、人际关系受生产关系的制约。(√) 7、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研究的对象,而意识形态的关系不是社会关系研究的范畴。(×) 8、要研究人际关系,应该把人际关系放到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 9、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根本任务是发展新型的人际关系。(√) 10、人际关系研究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 一、填空题 1、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实验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 2、(莱维特)为了探索正式群体中个体的相互作用的交往模式,提出了四种有代表性的人际关系沟通模式。 3、人际沟通四种模式包括:圆形传递、(轮式传递)链式传递和(Y式传递)。 4、对非正式群体的人际关系交往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戴维斯)。 5、在非正式群体中存在的四种人际关系交往模式分别是:(单线型)、集中型、偶然型和(流言型)。 6、对人际关系的结构进行系统研究的心理学家是(纽科姆)。 7、人际关系从其结构组成来说可以分为五类:生活型、(劳动型)、休息型、(学习型)和活动型。 8、人际关系中交往积极性的经典实验——霍桑实验是心理学家(梅奥)和他的学生一起进行的。 9、霍桑实验包括四个分实验:(照明实验)、福利实验、群体实验和(态度调查)。 10、人际关系特质理论的代表人物是(修茨)。 11、修茨认为,在人际关系的建立中,不同的人际关系需要会构成不同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需要包 括:包容的需要、控制的需要和(感情的需要)。 12、在需要理论中,较为著名的三个理论是:(需要层次理论)、E.R.G理论和(成就激励理论). 1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爱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14、E.R.G理论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压缩为三个需要,包括:生存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和(成员发展需要)。 15、归因理论主要包括两种:(海德)提出的通俗心理学和韦纳提出的(成就动机归因)。 16、韦纳认为成就动机的归因必须包括两个步骤:一是控制源,二是(稳定性)。 17、社会测量法的结果都可以通过图表方式出来,常用的方法有(矩阵表示法)、图示法和(数学 公式法)三种。 二、选择题 1、要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正确性,最好就采用的人际沟通模式是(B)。 A、圆形传递 B、轮式传递 C链式传递 D、Y式传递 2、以一个成员或信息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传递的人际沟通模式是(B)。 A、圆形传递 B、轮式传递 C链式传递 D、Y式传递 3、把信息有选择地告诉自己的朋友或有关的人的藤式沟通模式是(B)。 A、单线型 B、集中型 C、偶然型 D、流言型 4、在非正式群体中,一个人主动将信息传播给所有与他接触交往的人的人际交往模式是( D)。 A、单线型 B、集中型 C、偶然型 D、流言型 5、谣言的产生采用的人际沟通模式通常是(D)。 A、单线型 B、集中型 C、偶然型 D、流言型 6、参加比赛中的对手之间形成的人际关系是属于(C)的人际关系。 A、生活型 B、劳动型 C、活动型 D、学习型 7、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心理学家是(A)。 A、马斯洛 B、弗罗德 C、亚当斯 D、费斯汀格 8、无论遇到什么人,在什么场合下,首先会想到“他喜欢我吗?“在得到肯定的或否定的答案后, 再采取适当的行动的人是属于人际关系类型中的哪一类型?(A) A、驯顺型 B、进取型 C、分离型 D、包容型

心理学论述题题库

心理学论述题题库 心理学题库 1、教师在社会中充当着哪些角色?你以前是怎样理解教师角色的? (1)根据我国教师的活动、职责和任务,可把教师的角色划分为以下几种: ①教员——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角色; ②父母形象角色、朋友角色、管理员角色; ③青少年团体工作者,公共关系人员,心理辅导人员等社会活动家等角色; ⑤学生灵魂塑造者角色。 (2)以前对教师角色的理解可由学生自己发挥 2、结合自己性格的形成,谈谈你对“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的理解。 可由学生自由发挥。 1、分析一位你印象最深的教师在人格特征和教育能力方面的突出表现。 可由学生自由发挥。 2、联系实际分析说明心理活动具有高度的整合性。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所表现的各种心理现象都是密切联系,交互影响,具有高度的整合性。 ①在整个心理过程中,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认识是情感和意志的基础,认识活动受情感和意志的制约。情感又是意志行动的积极的动力因素,反之,意志行为又丰富着情感。 ②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点也是密切关联的,个性倾向性渗透于各种心理特点之中,个性特点也反映出个人的倾向,两者在总体上体现着一个人完整的个性。 ③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者体现着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在“动态—过渡态—稳态”方面的相互关系和时相特征。说明人的个性是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而个性又总是通过各种心理过程表现出来。反之,已形成的个性倾向和特点又积极地影响着心理过程,而使人的心理过程总是带有个性的色彩。 1、试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解决问题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过程。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受到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 (1)动机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条件。动机是推动人们解决问题的动力因素。 ①在一定的程度内,动机的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 ②但动机水平过强或过弱,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2)个体对问题情境的知觉特点影响问题的解决。 ①问题情境是指问题呈现的方式。 ②当问题的呈现方式越符合人们的经验或知觉的习惯,人们就越易于知觉问题情境,问题的解决也就越容易。

人际关系心理学

人际关系心理学 名词解释 1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与1965年提出来的,这样理论旨在社会比较中探讨个人所做的贡献与他所得到的报酬之间如何平衡的一种理论。他侧重于研究公平性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因此,这种理论也称做社会比较理论,是前诉的社会交换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2认知失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思汀格)提出的。主要研究各元素之间的关系。我们总试图使认识彼此之间一致起来,否则就产生认知冲突。解决这个冲突的过程,就是态度改变的过程。 3人际印象:就是在人们记忆中所保留的有关他人的印象。也就是指,认知的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中和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的过程。 4社会助长作用:指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可以促进行为效率的提高。 5利他行为:是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报答的、自觉自愿的、有利于他人的行为。 6社会测量法:又称社交测量法,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创立的一种用来测量群体成员间人际关系的一种方法。 7登门拜访这种方法认为态度转变必须逐步提出要求,从一个小请求然后向大请求过渡,从而达到彻底改变态度的目的。 8身体语言:既身体的姿势、位置和动作所表现出来的非语言线索,他为我们提供了有关他人的多种有用的信息。 9自我控制:是个人对自身行为和心理的主动掌握,他是人所特有的,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基础,以自身为对象的人的高级心理活动。 10旁观者效应:个体对于紧急事态的反应,在单个人时与同其他人在一起时是不同的,由于他人在场,个体会抑制利他行为。 11人际关系: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12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特定的人、观念、情景或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中蕴涵着个体的主观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倾向性。 13通俗心理学:海得认为每一个常人都是心理学家,都有一些关于人类行为因果解释的基本理论,这个理论就叫做通俗心理学。该学说的关键是;确定其他人的稳定的基本心理倾向的能力。 14自我实现:指的是个人潜能获得最充分的发挥。字人际关系方面,是指融洽良好的、积极的人际交往,恰当、完美、令人向往的人际关系。 15遵从:是由于群体成员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真实或想象的群体压力的结果。 16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17符号相互作用论:又称象征性交换理论,是一种强调人类生活和行为意义的社会生活理论观,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米德。 18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指一旦我们对另一个人形成了大体上的印象后,往往会以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估计他所有的特征和特点19行动者与观察者偏见:指行动者与观察者在归因时存在着区别,这种区别主要在于我们往往会把自己我行为归因与外在的或情景的因素,而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与内在的原因。 21平均模式:该模式认为,知觉者是通过把所有的单个特质的评估的值平均起来形成的一个总的印象 22去个性化:指出在群体中的个体不是以个人的方式来行动而是融化与群体中,丧失个体可辨别的一种状态。群体中的去个性化程度将会极大的影响群体的遵从程度。 23定型:认为某个特定社会群体的所有成员都拥有同样的某些特质或特点的信念。 24影象管理:试图控制他人对我们所形成的影象的过程。 25定势:观察者以持续一贯,相同的方式知觉不同的人们或事物的心理倾向。 26自我障碍:个体为保护自尊而欲使他人注意存在着可能导致行动失败的外在原因而采取的一种策略。 17时尚:在一定时期内,社会上或一个群体中普遍流行的,被大多数所效仿的生活方式或行为模式。 28心境:持久的、微弱的、非特意性的情绪状态。 29人际吸引;又称人际魅力,指个人间在感情方面相互表现和亲和的对象。 30冲突:个体或群体彼此知觉到对方阻挠或要阻挠自身利益的实现所 1

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2004.1

浙江省2004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6050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三阶段是:_____阶段、接触阶段和_____阶段。 2.戴维斯认为人际关系中有四种交往模式,即_____型、集中型、_____型和流言型。 3.霍桑实验由照明实验、_____实验、群体实验和_____实验组成。 4.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爱归属需要、_____需要和_____需要。 5.社会测量法的结果可用矩阵表示法、_____法和_____法来表示。 6.态度形成与发展的心理过程,通过两步实现:首先是_____,第二是_____。 7.态度具有顺应功能、_____功能、防御功能和_____功能。 8.凯利提出了归因三个维度,分别是特异性、_____反应、_____。 9.印象形成过程包含三种成分,即行动者、_____和交往的_____。 10.人际的非言语沟通主要途径有:脸部表情、_____和_____。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 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中等程度的差距可以产生最( )的态度改变。 A.大 B.小 C.多 D.少 2.失调程度与不一致的认知数及重要性成( )。 A.正比 B.反比 C.等比 D.对比 3.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有更大的权重。属于( )。 A.优先效应 B.新近效应 C.晕轮效应 D.定型 4.成功和失败归因理论是由( )提出的。 A.琼斯和戴维斯 B.凯利 C.韦纳 D.罗特 5.双方关系先差后好,比一直都好,更有吸引力。这是( )理论的观点。 A.强化 B.对比 C.得失 D.相等 6.在群体压力作用下,采取与他人相同的行为,属于( )。 A.遵从 B.模仿 C.感染 D.从众 7.多人在一起工作,效率降低了,是( )。 A.社会助长作用 B.社会惰化 C.社会赞同 D.相互作用 8.成功与失败理论认为努力属于( )因素。

人际关系心理学自考试题 (37)

. 浙江省2008年4月自考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605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联系最为密切的相关学科是( ) A.心理学 B.行为科学 C.社会学 D.社会心理学 2.如果要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正确性,应该采用的交往模式是( ) A.圆形传递 B.轮式传递 C.链式传递 D.Y式传递 3.按照人际反应特质理论的代表人物修茨的观点,个人的感情需求得到满足后产生的行为特征应该是( ) A.相容 B.超越 C.同情 D.冷漠 4.从小请求然后向大请求过渡,从而达到态度改变的方法是( ) A.登门拜访法 B.全面宣传法 C.参与活动法 D.沟通信息法 5.人们对自己的亲友予以特别对待并且自以为是公道的、不偏不倚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首因效应 B.新近效应 C.定型 D.晕轮效应 6.我们热情洋溢是为了避免对方冷淡,这种强化方式是( ) A.积极的强化 B.消极的强化 C.厌恶形式的强化 D.惩罚 7.想当班委,但又不敢参加竞选,这种冲突属于( ) A.接近—接近型 B.回避—回避型 C.接近—回避型 D.双重接近—回避型 8.在管理和解决冲突过程中效果最差的做法是( ) A.威胁 B.让步 C.仲裁 D.协商 9.根据海德的平衡理论,如果甲的好友乙喜欢踢足球,而甲不喜欢踢足球,为达认知平衡,甲可以采取的做法是( )

A.不让乙踢足球 B.改变对乙的亲密关系 C.鼓励乙踢足球 D.顺其自然,什么也不做 10.对人先贬后扬要比一成不变地讲好话更吸引人、讨人喜欢,这一观点来自( ) A.强化理论 B.相等理论 C.得失理论 D.相互作用论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 2.自我呈现就是印象管理。( ) 3.协商的最佳策略是开头采取强硬立场,然后只作出小小的让步。( ) 4.决策之后,没有被选中的项目会被看得更有吸引力。( ) 5.行为的线索比行为的结果对人们施加的影响更大。( ) 6.无论是遵从者还是反遵从者,都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 ) 7.按情感体验划分态度,可以把态度分为外显的态度和内隐的态度。( ) 8.一般地说,年龄较小、地位较低的以及具有相似人格特质或生理特点的个体更容易产生模仿。( ) 9.人际吸引中的互补因素,其作用多发生在交情较深的朋友、恋人、夫妻间。( ) 10.出于互惠规范,我们会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儿童、老人、残疾人或病人。( )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一般说来,人际关系恶化是由于人际冲突、________和________的结果。 2.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和其他人的影响。 3.人际吸引又称________,是指个人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即一个人对其他人所抱的________。 4.人际冲突的主要形式包括________冲突和________冲突。 5.时尚现象往往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生活行为和风度礼仪方面。 6.影响遵从的群体特点有________和________。 7.霍桑实验主要包括照明实验、福利实验、________和________。 8.自我障碍是个体为保护________而欲使他人注意存在着可能导致行动失败的外在原因所采取的一种________策略。 9.个体寻找目标的过程主要包括确定目标、________和________。 10.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最低级的需要是________需要,最高级的需要是________需要。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睡眠者效应 2.自我实现

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2002.4

浙江省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6050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按双方相互地位,可把人际关系分为一方对另一方的控制的________和彼此地位平等的________。 2.奥德弗认为人的需要只有生存需要(E)、________、________三种。 3.态度由三部分内容组成,即认知成分、________和________。 4.减少失调的办法有三种,即改变认知、________和________。 5.库利和________提出了印象管理的________理论。 6.非言语沟通可以归为三类。一类是动态无声的,第二类称为________,第三类称为________。 7.卡罗利区分了自我调节变化的四个阶段:(1)问题识别,(2)________,(3)扩展自我管理,(4)________。 8.个体保留他的个人观念而仅仅改变其公开行为,这种遵从形式叫作________。既在公开行为又在私下态度上与群体相一致,这种遵从形式叫________。 9.影响利他行为的情景因素有旁观者效应,________及________。 10.人际吸引的理论可归为二类,一类是________,另一类是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 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由接触而导致情感联系不断加强,心理卷入程度不断扩大而进入稳定的人际交往阶段属于( )。 A.注意阶段 B.接触阶段 C.融合阶段 D.终止阶段 2.一个人主动将信息传播给所有与他接触交往的人是一种( )的人际交往模式。 A.流言型 B.单线型 C.集中型 D.偶然型 3.最有代表性的态度转变理论是( )。 A.强化理论和公平理论 B.学习理论和认知理论 C.归因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 D.强化理论和认知失调理论 4.新学期开始时,新同学常常会给老师带来( )的影响。 A.优先效应 B.新近效应 C.晕轮效应 D.预言效应 5.人的脸部表情所表达的有六种基本的情绪:( )。 A.快乐、悲哀、惊奇、恐惧、忧愁、厌恶 B.快乐、悲哀、惊奇、恐惧、愤怒、厌恶 C.快乐、愤怒、悲哀、痛苦、惊奇、忧愁 D.快乐、悲哀、伤感、恐惧、厌恶、惊奇

人际关系心理学自考试题 (39)

. 浙江省2010年1月自考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605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A.弗罗姆 B.马斯洛 C.亚当斯 D.修茨 2.“我的儿子真是又聪明又可爱”,反映了态度的( ) A.社会性 B.具体性 C.协调性 D.情感性 3.在交谈中,我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的一方看成是主动积极的,这种偏见称为( ) A.自我服务偏见 B.显著性偏见 C.行为中心偏见 D.行动者与观察者的偏见 4.有关个人性格或行为与事件结局之间关系的泛化性期待称为( ) A.控制源 B.归因模式 C.自我定型 D.个性范式 5.习得无助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______的关系。( ) A.稳定 B.肯定 C.相反 D.以上都不对 6.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记录行为的方式是( ) A.计数法 B.日记描述法 C.计量法 D.轶事记录法 7.阿希范例的研究结果是由于个体受到了______的影响。( ) A.群体性压力 B.社会性压力 C.规范性压力 D.信息性压力 8.我们喜欢让自己得到超过付出的人是因为( ) A.强化 B.相互作用 C.得失理论 D.相等理论 9.“前怕狼,后怕虎”,这种冲突形式属于( )

A.接近-接近型 B.接近-回避型 C.回避-回避型 D.双重接近-回避型 10.“冲突的螺旋式上升”产生的前提是( ) A.单方有权威胁 B.单方不妥协 C.双方有权威胁 D.双方不沟通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1分,共9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人际关系研究有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 2.霍桑实验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布鲁纳与他的学生在1927-1932年间做的。( ) 3.态度的核心成分是情感成分。( ) 4.认知失调程度随着差异性认知重要性的减少而增加。( ) 5.韦纳认为,能力是一种内在、不可控的归因结果。( ) 6.牢骚是群体舆论的一种心理表达形式。( ) 7.结群的需求是一种人类与高级动物才有的社会现象。( ) 8.冲突不一定产生消极的结果。( ) 9.归因偏见只是存在于少数人身上的现象。( )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______过程中形成的______关系。 2.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是通过两步来实现的,即______到______。 3.自我控制是个人对自身______的______掌握。 4.影响使用威胁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和冲突的强度。 5.人际冲突可以分为______和______。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内化 2.隐含的个性理论 3.折扣原则 4.双重接近-回避型 5.社会两难情景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实践任务。 2.简述影响认知失调的因素。 3.简述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

#教育学心理学论述题和简答题

教育学论述题和简答题 一、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 答:(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教师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统率各科教学。(2)精深的专业知识。教师须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未来等有精湛的研究、独特的见解、深厚的功底。 (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因为各学科知识并非孤立的。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方面的知识。 二、试论述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答:(1)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论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三.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答: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学生尊重教师是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表现,教师热爱学生应是一种热爱祖国教育事业,关心人类未来的深层次情感。教师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地关心爱护。(2)民主平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特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服从于对真理的探讨。(3)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四.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具体方法各是什么? 答: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和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应如何相互结合,形成正向的教育合力? 答:(1)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2)家庭、社会和学校相互支持,目标一致。 (3)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4)加强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六.试论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答:美育能促进教育目的实现,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 (1)美育可以促进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它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具有特殊的功效。 (2)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 (3)美育具有怡情健身作用,可以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体育。 七.为什么说教育和社会生产力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试加以论述 答:(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①生产力的发展决定教育目的的确定;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③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以及学校结构;④生产力水平还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 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③教育是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八.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答:(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师是教育者,他要将国家社会规定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闻道在先,是已知者,而学生是未知者,所以,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

第一章绪论 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2、“人际关系”作这专用名词是在20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最先提出来的。 3、人际关系作为早期行为科学理论之一,也称(人群关系论),1933年由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创立。 4、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人际关系包含三种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5、在人际关系心理学各理论流派中,提出群体动力学的心理学家是(勒温),提出人际特质理论的心理学家是(修茨)。 6、弗罗姆提出的理论流派是(期望理论),海德和凯利提出的理论是(归因理论)。 7、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就测量法而言,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 8、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9、在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中,(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心理学联系尤其密切。 10、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11、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12、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三个阶段是:(注意)阶段、接触阶段和(融合)阶段。 13、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包括:冷漠阶段、(疏远)阶段和终止阶段。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 1、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实验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 2、(莱维特)为了探索正式群体中个体的相互作用的交往模式,提出了四种有代表性的人际关系沟通模式。 3、人际沟通四种模式包括:圆形传递、(轮式传递)链式传递和(Y 式传递)。 4、对非正式群体的人际关系交往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戴维斯)。 5、在非正式群体中存在的四种人际关系交往模式分别是:(单线型)、集中型、偶然型和(流言型)。 6、对人际关系的结构进行系统研究的心理学家是(纽科姆)。 7、人际关系从其结构组成来说可以分为五类:生活型、(劳动型)、休息型、(学习型)和活动型。 8、人际关系中交往积极性的经典实验——霍桑实验是心理学家(梅奥)和他的学生一起进行的。 9、霍桑实验包括四个分实验:(照明实验)、福利实验、群体实验和(态度调查)。 10、人际关系特质理论的代表人物是(修茨)。 11、修茨认为,在人际关系的建立中,不同的人际关系需要会构成不 同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需要包括:包容的需要、控制的需要和(感情的需要)。 12、在需要理论中,较为著名的三个理论是:(需要层次理论)、E.R.G理论和(成就激励理论). 1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爱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14、E.R.G理论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压缩为三个需要,包括:生存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和(成员发展需要)。 15、归因理论主要包括两种:(海德)提出的通俗心理学和韦纳提出的(成就动机归因)。 16、韦纳认为成就动机的归因必须包括两个步骤:一是控制源,二是(稳定性)。 17、社会测量法的结果都可以通过图表方式出来,常用的方法有(矩 阵表示法)、图示法和(数学公式法)三种。 第三章态度及其转变 1、心理学中最早使用态度这一概念的心理学家是(斯宾塞)。 2、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特定的人、观念、情境或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3、态度由三部分组成,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其中态度的核心成分是(情感成分)。 4、态度的功能包括:顺应功能、(认识功能)防御功能和(调节功能)。 5、态度的特性包括:态度的社会性、态度的(具体性)和态度的协调性。 6、心理学家伯恩.克劳雷和(斯台茨)首先把学习理论应用在态度的研究中。 7、态度形成与发展中的平衡理论是由(海德)提出的。 8、态度一致性理论认为,(态度的一致性)是导致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9、态度的形成与发展的心理条件包括:个体的需要、个体的(经验)、交往的对象和性质以及个体的(自我意识) 10、态度形成与发展的心理过程通过两步实现:首先是(内化),第二是(同化)。 11、认知失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来的。 12、人们可以通过参加活动来改变自己的态度,这种态度改变的方法称为(参与活动法)。 13、态度转变中的沟通包括下列三个因素:沟通者、(沟通内容)和(沟通对象)。 14、私下保留的态度要比公开表达过的态度更(容易)改变。 第四章行动与态度 一、填空题 1、认知失调理论首先是由(费斯汀格)提出来的。 2、认知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类:认知无关、(认知协调)和(认知失调)。 3、“纽约到巴黎有4800多公里”与“北京今天下雨”之间的认知关系属于(认知无关)。 4、认知失调程度与不一致认知数和(不一致认知的重要性)成正比,与(协调性认知数)和协调性认知的重要性成反比。 5、减少失调的方法包括:改变认知、(增加认知)和(改变重要性)。 6、抽烟的人虽然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是为了摆脱这种认知失调的不舒服状态,往往会追求那些讲述抽烟害处不大或完全没有害处的信息,这是采用(增加认知)的方法来减少失调。 7、诱导服从实验是由(费斯汀格)和(卡尔史密斯)做的。 8、能够产生诱导服从的前提因素包括:(自愿选择)、承诺、(责任感)和预期的消极后果。 9、诱导服从实验的结论认为,为完成行为而提供的诱因与将要发生的态度改变的程度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反)的关系。 10一般来说,如果我们对公众作出违反自己态度的表白,与我们自己私下思考这些违反自己态度的表白相比,我们会体会到更多的失调。这是(承诺)因素在起作用11、在认知失调理论的一些研究中, (不足障碍)研究对于儿童教育的应用,尤其对于我们理解儿童内 化态度等有着重要意义。 12、一般来说,一个决策过程往往会在作 出决定后产生(失调)。13、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范围很广,可以应 用于(心理治疗)、儿童教育、消费行为和(决策)等方面。 14、一个人在数个备择方案中选中一个方案,作出了决定。当实行了 这个方案后,虽然发现它是一个拙劣的方案,但他往往会坚持自己作 出的决定。这种现象称为(承诺升级)。 第五章印象形成 1、所谓人际印象形成是指,认知的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在 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的过程。 2、印象形成过程包括三个成分:(行动者)、知觉者和(交 往情景)。 3、印象形成的特点包括:一致性、(评估性)、中心特质的作用和 (隐含的个性理论)。 4、普通人都有着关于个性中哪些特质互相联系在一起,哪些特质互相 没有关系的假设,这些假设称为(隐含的个性理论)。 5、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包括:累加模式、平均模式和(加权 平均模式)。 6、知觉者在形成一个对他人的整体印象中是把所有单个特质的评估的 值简单相加而得到的,这种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是(累加模 式)。 7、在印象形成中,对他人知觉的顺序效应包括(优先效应)和(新 近效应)。 8、(新近效应)又称为近因效应,是指我们获得的最新信息会对于形 成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 9、一旦我们对另一个人形成了一个大体的印象后,我们往往会以与这 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估价他所有的特征或特点,这就叫做(晕轮 效应)。 10、“北方人身材魁梧,豪爽率直;南方人身材矮小,灵活精明”。这 种人际印象的偏见称为(定型)。 11、人们能够使得其他人按照人们对这些人的期望来行动,这种现象 称为(自我实现预言)。 12、所谓印象管理就是试图(控制)他人对我们所形成的印象的过 程。 13、自我表现论主要是心理学家(戈夫曼)提出来的。 14、、亚历山大提出了(情景认同论)来解释印象管理。 15、(自我表现)是有意或无意地通过自己的言语和行为向他人显 示自己,以达到印象管理目的的技术。 16、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包括:(情感因素)、参照群体的认同和(其 他人的影响) 第六章人际知觉 1、(人际知觉)是个体试图了解周围人们的认知过程。 2、人际的非言语沟通包括三种:脸部表情、(目光接触)和(身 体语言)。 3、人们对于辨认表示(危险)的表情应该特别容易。 4、归因的理论化是从(海德)开始的,他提出了(通俗心理学) 的理论来解释归因。 5、相应推论理论主要是由心理学家琼斯和(戴维斯)提出的。 6、相应推论理论认为,人们的归因是通过(非共同效果)和社会赞许 这两个因素来完成的。 7、(凯利)提出的归因理论称为因果归因模型。 8、韦纳提出了(成功和失败)的归因模型。 9、成功和失败的归因理论认为归因包括两个步骤的过程,一是决定(控 制源),二是决定(稳定性)。 10、控制源理论是由(罗特)提出来的,他把人分为(内控者) 和(外控者)。 11、控制源理论认为,(内控者—外控者)是因果归因的一个基本 维度。 12、对人的归因偏见主要有三种:行为中心偏见、(显著性偏见) 和(一致性反应信息利用不足偏见)。 13、我们对他人的知觉常常根据他的行为,而忽略行为发生的环境的 前后关系,这种现象称为(行为中心)偏见。 14、从归因理论来看,在冲突中,对冲突行为的(归因)可能要 比引起冲突的行动本身更为重要。 第七章自我知觉 1、凯利的自我归因理论有三条线索,即实体的特异性、(一致性反应) 和(一贯性)。 2、詹姆士认为情绪能分成两个部分:(情感的)和(认知的) 3、沙赫特和辛格认为,情绪由两个因素组成:包括(生理上的激起) 和(认知标签) 4、沙赫特和辛格的理论模型E=AχC中,A代表(情感),C代表(认 知)。 5、我们常常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在的(或情景的))的因素, 而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内在)的原因。 6、习得无助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学习)和(归因)两个方 面。 7、习得无助者的心理问题常常表现在(动机)、情绪和(认知) 三个方面,其中情绪上容易产生轻微或严重的(忧郁)症。 8、个人对缺乏控制所作的归因中的归因维度主要表现在(内在性—— 外在性)、(普遍性)和(稳定性)等三个方面上。 9、自我障碍是个体为(保护自尊)而欲使他人注意存在着可能导 致(行动失败)的外在原因所采取的一种(归因)策略。 10、习得无助使人们在心理上产生三个问题,表现为(动机)、(认 知)和(情绪)几个方面。 第八章自我导向 1、控制行为变量的两种方式是那些突然产生的(行为线索)和紧随其 后而来的(行为结果)。 2、卡罗利区分了自我调节变化的四个阶段:(1)问题识别,(2)(承 担义务),(3)扩展自我管理,(4)(习惯形成)。 3、自我控制是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基础,以(自身)为对 象的人的高级心理活动。 4、个体的活动对象主要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两 个方面。 5、当个体觉得无法成为环境改变的动因的时候,经常会产生(无助 感)。 6、自我作为一种社会结构,它是以(人们之间)相互作用为基础 的。在人际交往中任何一方都必须学会(自我控制)。 7、自我控制能力是由提高(自我意识)、把握自我控制、形成(习惯 性行为)等因素构成的。 8、控制行为变量的方式主要包括(行为的线索)和(行为的结果)。 9、操作学习理论认为:行为的结果常常成为继续出现期望行为的(强 化物)。 10、卡罗利的自我调节变化阶段中扩展自我管理阶段主要包括(自我 监察)和自我管理、(自我强化)几个方面。 11、人际交往焦虑的人,自言自语的行为主要通过控制(注意力),来 提高交往的(表演力)。 12、个体寻找目标的过程主要包括(确定目标)、选择目标和(记 录行为)三个阶段。 13、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含义包括:(丰满人性)的实现,以及 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 14、改变过去的行为习惯中,首先是摆脱和改变过去的行为习惯,同 时还要建立新的(行为链)才真正有助于新行为的建立。 第九章人际影响 1、研究偏离和独立的理论有布雷姆提出的(对抗理论)和霍兰德提 出的(个人特质信任学分理论)。 2、个体保留他的个人观念而仅仅改变其公开行为,这种遵从形式叫 作(简单的服从)。既在公开行为上又在私下态度上与群体相一致, 这种遵从形式叫(内心接受) 3、非遵从行为至少包括两种形式:即(反模仿)和(独立)。 4、群体成员遵从了群体的规则或规范时,群体会给予成员积极的(强 化),而当成员违反了这些规范时群体会给予(约束)。 5、独立是个体对如何行动作出(自己)的决定,而不是简单地对(群 体压力)作出反应。 6、群体对个体施加的压力使其遵从主要有(群体的信息)压力和(群 体规范性社会)压力。 7、影响遵从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特点)、群体的特点和(具体的 任务或情景)三个方面。 8、个体间的行为感染主要通过(语言)、(动作)、(表情)及其 他方式引起因(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动),主要是(情绪) 的传递。 9、心理学家认为:简单的模仿是(本能)的倾向,而复杂的模仿包 括对模仿对象的(感知)和(理解),这些认识和理解是(理 性)的。 10、儿童的模仿现象总是(由近及远)的,模仿的基本趋势是从(无 意)模仿到(有意)模仿,从游戏的模仿到(生活实践)的模仿, 从(外部)特征的模仿到(内部特质)性内容的模仿。 11、时尚的形成经历了(模仿)、(感染)和(从众) 等连锁反应,成为社会上一时的普遍行为。 12、时尚根据发展的过程,分为(阵热)、(流行)和(时 狂)。 13、时尚现象的表现形式有(文化态度)、(装饰)、(风度礼仪)和(生 活行为)等几个方面。 14、舆论的形成过程经历了(问题的发生)、(引起议论)和(意见的 归纳与综合)三个阶段。 第十章利他行为 1、影响利他行为的情景因素:旁观者效应、(情景的模糊性)及(榜 样人物的作用)。 2、利他行为理论主要有:生物学理论、(社会规范理论)和(学习 和模仿理论)。 3、利他行为中求助者的特点经常表现为(依赖性)、(亲密关系 和吸引力)、(类似性)、(责任)。 4、利他行为的产生是由很多因素引起的。例如,人们的价值观念、社 会规范和个人信仰等等,都会影响人们的利他行为。单就社会规范来 说,就有(社会责任规范)、(互惠规范)和(平等规范) 等会促进人们去帮助他人。 5、利他行为发生后,个体会感觉到愉快、自豪、骄傲、感到满足,这 种现象称为(自我奖赏)。 6、助人行为的认知决策过程的最后一个步骤称为(执行助人行 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可能的(代价)所影响。 7、利他行为不只是发生在(紧急事态)时,也表现在长期地承担(社 会责任)的行动中。 8、利他行为理论中的生物理论认为利他行为受先天决定是(本能) 的表现,同时还指出利他行为的目的是(保存基因)。 9、利他行为理论中的生物学理论中在解释基因判断的观点认为,个体 是依据(熟悉性)和(邻近性)来推论基因的类似性。 10、利他行为的社会规范理论认为影响利他行为的社会规范主要包括 (社会责任规范)和(回报规范)两种。 第十一章人际吸引 1、人际吸引的个人特质因素包括个体的外表和容貌、(才华和能力) 以及(个性品质)等成分。 2、人际吸引的理论可归为两类,一类是(强化的),另一类是 (认知的)。 3、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有三类:情景因素、(个人特质因素) 和(类似和互补)。 4、强化过程是通过(奖励)、(惩罚)等强化形式来完成。 5、人际关系中的强化理论主要揭示(情感强化)和(人际吸引) 之间的关系。 6、人际吸引中的相互作用论着重探讨交往双方间(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对人际吸引的影响。是西方社会心理学(互动) 理论的一种,是一种(真相倚)情形。 7、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包括(情景因素)、(个体特质因素) 和(类似和互补因素)等几大类。 8、个性品质具有的吸引力,经常表现为(持久)、(稳定)、 (深刻)的特点。 9、在所有个性品质中,最具有吸引力的是(真诚),最富排斥力的 是(虚伪)。 第十二章人际合作与冲突 1、冲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个人内部冲突),一类是(人际冲 突)。 2、人际冲突的形式有(“零—总和”)冲突和(“非零—总 和”)冲突。 3、社会交换理论用(比较水平)来说明个体对于交往结果的满意 程度。 4、社会两难情况是指自私的行为产生个体的(得益),但可能导致 集体的(损失)的一种情景。 5、社会交换情景中混合型行为方式表现为(个人主义者—竞争者类 型)和(个人主义者—平衡者类型)两面三刀种形式。 6、个人内部的冲突可以分为四种形式:(接近—接近)型、(回避 —回避)型、(接近—回避)型和双重接近—回避型。 7、研究合作与冲突的情景类型有两种,即(社会两难情景)和(囚 徒两难情景)。 8、报复是指人们对他人的(恶意伤害)和(侵犯的行为),往往采 取同样的方式进行回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