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学习行为
第二节 动物的天生与学习行为

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有生活经 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 形态结构越复杂,后天学 习行为也越复杂,学习行 为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 上行成的能使动物更好地 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是在遗传物质基础上, 适应环境的一种重要的 方式
后天学习行为
先天性行为
后天学习行为
后天学习行为
• • • •3. 动物的觅食行为 4. 动物的繁殖行为 5. 动物的迁徙行为
以上的这些动物的行 为有什么共同特点?
先天性行为: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
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 1. 与生俱来、有固定模式的行为 2. 不需要经过后天的训练就能形成反射性活动 3. 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而由遗传因素决定 的
那个更复 杂?
先天性行为和后天的学习行为的区别
动物先天性行为 动物后天的学习行为
与生俱来、有固定模式的行为 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不需要后天的训练 由大脑皮层以下的 神经中枢完成 是在动物进化过程中由遗传 因素决定的,对个体和种族 的生存有重要意义的行为
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行为方 式
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什么是动物行为?
包括动物的爬行、奔跑、游水、飞行、以及其他的运 动方式。不仅如此,还包括动物的取食、繁殖、攻击 和防御的动作,甚至连动物竖起耳朵、发出声音、改 变体色、静立不动、注目凝视,都是动物行为的一部 分。
求偶行为
繁殖行为
青蛙的抱对
育雏行为
防御行为
「动物的本能行为和学习行为」

动物的本能行为和学习行为1.行为的定义行为可定义为动物在个体层次上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内在胜利的变化所做出的对整体性反应并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也也可定义为动物所做的有利于眼前自身存活和长远基因的任何事情,如动物的跑,跳,飞翔等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行为的生物学,或者说动物行为学是以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
2,动物依靠本能行为和学习行为适应环境任何动物都有自己的本能行为,也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通常动物越底等则本能行为越发达。
细腰蜂在短短的一生中虽然主要是依赖本能行为,但也必须学习很多东西,如必须学会辨认每一个洞穴的位置,以便狩猎后能准确无误地把后代准备的猎物带回家。
另外,食肉兽虽然主要依靠学习行为适应环境,但是他们从小就具有一定的扑食倾向,这种倾向肯定是一种本能。
犹如雄鸟婉转的鸣叫一方面是以先天不断地学唱。
但是,所有鸟类的报警鸣叫以及对报警鸣叫所作出的反应都是先天的和本能的,如果这种反应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那么动物很可能在学习中丧命。
学习的好处是使动物对环境的变化有较大的应变能力,这对于长寿物种比对于寿命只有几周的昆虫更重要。
此外,身体的大小与学习能力也有关系,因为高度发达的学习能力需要有相应的脑量做基础,而小动物的脑量不可能很大。
另一方面,自然选择的作用也可以能同等大小的动物具有很不相同的学习能力,以适应他们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例如,膜翅目昆虫和双翅目昆虫的大小和寿命都差不多,但是膜翅目昆虫除了具有丰富的本能行为以外,还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
蜜蜂在短短的3周的才是期就能学会辨认巢箱的方法,熟悉各种蜜源植物的空间配置,他们在一天中经常变换采食地点,好像他们知道每一种花朵都在一天什么时刻产蜜量最大。
双翅目昆虫则完全不同,虽然他们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学习能力如习惯化,但是他们适应环境主要是依靠对事物,隐蔽场所和异性遗传反应。
3,本能行为包括动性,趋性和固定性行为动性是动物对某种刺激所作出的一种随即的和无定向的反应运动,其反应强度随诱发次级强度的变化而变化,结果导致身体长轴没有特定的指向。
《动物的行为》学习行为:智慧成长

《动物的行为》学习行为:智慧成长在广袤的自然界中,动物们展现出了各种各样奇妙而独特的行为。
其中,学习行为是动物智慧成长的关键体现,它使动物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获取资源,并在生存竞争中占据优势。
学习行为,简单来说,就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经验和实践而获得的新的行为方式或对原有行为的改进。
与先天性行为不同,学习行为并非生来就有,而是在后天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
这种能力在不同的动物物种中表现出了程度上的差异,但无一不对动物的生存和繁衍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许多动物都能够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
比如,年幼的猴子会观察成年猴子如何使用工具获取食物,然后自己尝试并逐渐掌握这一技能。
同样,鸟类中的幼鸟也会模仿成年鸟的歌唱方式,经过不断练习,形成自己独特的歌声。
这种模仿学习不仅帮助年轻一代快速适应环境,还促进了物种内部文化和行为的传承。
条件反射是动物学习行为中的一种常见形式。
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就很好地展示了狗如何通过反复的刺激建立起唾液分泌与铃声之间的联系。
在自然环境中,动物也会通过类似的条件反射来应对各种情况。
例如,当一只鹿多次在特定的区域遇到危险的信号(如特定的气味或声音),它就会形成条件反射,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会迅速做出逃跑的反应。
试错学习也是动物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方式。
一只小狮子在初次捕猎时可能并不成功,但通过多次尝试和不断总结经验,它会逐渐掌握更有效的捕猎技巧。
同样,一只蜜蜂在寻找花蜜的过程中可能会误入许多无果的花朵,但随着经验的积累,它能够更准确地找到富含花蜜的花朵。
这种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调整策略的试错学习,虽然可能伴随着失败和挫折,但最终为动物带来了更高效的生存能力。
学习行为不仅使动物能够在个体层面上更好地适应环境,还对整个物种的进化和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
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动物能够更快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从而增加生存和繁衍的机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适应能力在种群中逐渐积累和传递,可能导致物种的进化和新特征的出现。
观察动物的学习行为例子

观察动物的学习行为例子
动物的学习行为是指动物在特定环境中通过经验积累、感知、记忆、思考等方式逐渐适应环境、提高生存能力的过程。
下面是10个观察动物的学习行为例子:
1.一只小鸟在嘴里拿着一条虫子,发现踩踏地面会使虫子爬出来,于是开始在地上踏脚。
2.一只大猩猩通过观察其他猩猩的行为学会了使用工具,如用树枝取出食物。
3.一只狗学会了按门铃,以便主人给它开门。
4.一只猫在玩耍时,学会了如何调整它的跳跃高度,以适应不同的高度和距离。
5.一只海豚学会了使用声波来探测周围环境和与其他海豚沟通。
6.一只猴子学会了如何在水中游泳和潜水,以便更好地捕食。
7.一只鸟学会了如何挑选并使用合适的树枝,以建造巢穴。
8.一只老鼠学会了通过穿过迷宫找到食物的位置。
9.一只鱼学会了如何通过颜色、形状和纹理识别它的猎物和捕食者。
10.一只猴子学会了如何分辨不同的植物和水果,以便选择合适的食物。
这些行为说明了动物可以通过观察、试错、模仿等方式学习和适应环境。
通过学习,动物可以改变它们的行为和反应,提高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从而更好地生存和繁衍后代。
1/ 1。
动物学习行为

动物学习行为动物学习行为是指动物在生活和繁衍过程中,通过感知、记忆和适应等方式获取新的行为能力和经验的过程。
对动物学习行为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动物的认知能力、适应性和智慧,也对于人类行为学习以及教育学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本文将从感知、记忆和适应三个方面介绍动物学习行为。
一、感知动物通过感知来感知周围的环境和其他动物,以获取有关外部世界的信息。
感知行为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例如,猎豹通过视觉感知来锁定猎物的位置,蝙蝠通过听觉感知来捕捉飞行昆虫的位置。
感知行为具有一定的条件反射特点。
俄国科学家伊万·巴甫洛夫通过对狗的实验发现,当狗在吃食物时,同时有一种刺激声音,狗就会将这种声音与食物相联想。
后来,巴甫洛夫发现,即使没有食物,只有这种特定的声音,狗也会分泌唾液。
这一实验证明了条件反射的存在。
二、记忆记忆是动物学习行为中重要的一个方面。
动物可以通过记忆来记录和存储各种信息和经验,以支持它们的行为和生存。
记忆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一种短暂的、临时性的记忆形式,能够帮助动物在短时间内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
例如,老鼠在完成一个迷宫任务时,会依靠对迷宫某个特定部分的短时记忆来选择正确的行进路径。
长时记忆是指相对较长时间保存和存储的记忆,可以持久地影响动物的行为。
例如,鸟类通过长时记忆来记住飞行路线和栖息地的位置。
三、适应适应是动物学习行为的最终目标,它描述了动物如何适应改变环境或解决问题。
适应性学习行为可以通过试错和调整的方式来获得,最终形成有效的行为模式。
适应性学习包括运用先天和后天两种方式。
先天适应性学习是指动物在出生时,具备一定的行为模式和技能。
例如,新生小鸟会自主地张嘴要食物,这是它们先天性的行为模式。
后天适应性学习是指动物在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互动和实践后,逐渐习得和改进行为模式。
例如,猴子通过观察和模仿其他成年猴子的行为,来学会对食物进行处理和利用。
总结动物学习行为是动物通过感知、记忆和适应等方式获取新的行为能力和经验的过程。
初中生物学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知识点汇总

初中生物学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知识点汇总
1.动物行为的概念: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的行为。
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如取食行为、防御行为、攻击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领域行为、社会行为等。
2.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先天性行为
①概念: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
②特点:动物生来就有,有固定的行为模式;具有遗传性;常伴随动物一生。
③举例:蜜蜂采蜜、蚂蚁筑巢、蜘蛛织网、鸟类迁徙。
④意义:使动物能适应环境,得以生存和繁殖后代。
(2)学习行为
①概念: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
②特点:不具有遗传性;具有暂存性,可建立或消退。
③举例:蚂蚁走迷宫、大山雀偷喝牛奶、鹦鹉学舌、小狗算术、海豚顶球等。
④意义:让动物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的变化。
点拨:先天性行为是学习行为的基础,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越复杂。
动物的社会学习行为

动物的社会学习行为动物社会学习行为是指动物通过观察、模仿和与其他成员互动的方式来获得和应用新知识和技能的行为。
社会学习在动物世界中十分普遍,涉及到种种表现形式。
这篇文章将探讨动物的社会学习行为,并分析其重要性和影响。
一、社会学习的定义和原理社会学习是指动物基于观察和模仿其他同类成员行为的学习方式。
在动物世界中,许多物种都展现出社会学习的行为,如猴子学会使用工具、鸟类学会模仿其他鸟种的歌声等。
这种学习方式基于认知能力和社交互动,动物通过观察其他成员的行为并模仿其行为,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二、社会学习行为的示例1. 猴子的工具使用猴子是社会学习的典型代表之一。
研究发现,当观察到其他猴子使用工具获取食物时,其他猴子也会模仿并学会使用类似的工具。
这表明猴子的学习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性,通过观察其他成员的行为,它们能够掌握新的技能。
2. 鸟类的歌声模仿鸟类也展现出了强烈的社会学习行为。
有些鸟类会模仿其他鸟种的歌声,这种模仿行为通过观察和学习其他鸟类的歌唱技巧来实现。
这不仅是一种学习行为,也是一种社交互动的方式,通过模仿其他鸟类的歌声,鸟类能够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
3. 老鼠的食物偏好学习动物的社会学习行为不仅限于高等动物,小型哺乳动物如老鼠也具有这种能力。
研究发现,当一只老鼠观察到其他老鼠对某种食物产生偏好时,它也会倾向于选择相同的食物。
这种学习行为不仅能够提高老鼠的生存能力,还能够加强它们之间的社交关系。
三、社会学习的重要性和影响1. 传递文化社会学习使得动物能够将知识和技能从一代传递到另一代,形成了一种类似于文化传承的现象。
通过社会学习,动物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改进自身的行为并适应环境的变化。
这种传递文化的能力提升了动物社会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2. 强化社交关系社会学习是动物社交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观察和模仿其他成员的行为,动物能够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信任。
这种社交互动有助于维持群体的稳定性和协作性,提高整个群体的生存成功率。
动物的生物心理学与学习行为

动物的生物心理学与学习行为动物作为地球上的生命之一,与人类一样拥有丰富的心理世界和学习能力。
在动物的生物心理学领域中,研究者们不断探索着各种动物的心理机制和学习行为,以便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这些生命。
动物与人类一样具备多种情绪和认知能力。
研究发现,动物可以通过触觉、视觉、嗅觉等感官系统来感知和理解外界信息。
比如,狗可以通过主人的表情和声音来判断主人的情绪状态,猩猩可以使用工具解决问题,鸟类可以通过迁徙找到家的方向。
除了基本的感知能力外,动物还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
学习是动物适应环境的一种重要方式。
比如,训练一只实验鼠记住迷宫的路线,可以观察到它在一次次的尝试中逐渐形成稳定的行为模式。
研究表明,动物的学习能力可以通过正反馈和负反馈的方式来加强或抑制,通过奖励和惩罚来激励和引导。
动物的学习行为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类型: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作用。
经典条件作用是指动物通过将一个原本无条件的刺激与一个有条件的刺激结合,从而产生对无条件刺激的条件反射。
例如,巴普洛夫的经典实验发现,当狗在进食时,他们会出现唾液分泌的条件反射,即对食物的呼吸声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
操作条件作用则是指动物通过自主的行为来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
比如,训练一只老鼠从一个小角落进入一个特定的迷宫,当它找到出口时,会获得一块食物作为奖励,从而增加它进入迷宫的行为频率。
动物的学习行为不仅仅是被动的反应,还可以具备一定程度的创造性。
比如,一些灵长类动物可以适应环境的改变来解决问题。
研究发现,当被困在一个锁住的笼子里时,猩猩可以利用各种物体作为工具,例如,使用长棍子作为撬棍打开笼子,这显示出了它们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行为中,动物之间也存在文化传统的传承。
一些学者发现,野生大猩猩在觅食的过程中会观察和模仿其他成年猩猩的行为。
这表明,动物的学习行为不仅仅局限于个体层面,还可以在族群中传承和发展。
动物的生物心理学和学习行为研究不仅能加深我们对动物世界的了解,还能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行为学课程论文题目动物的学习行为二级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年级学号姓名成绩二零一四年六月九日动物的学习行为湛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湛江 524048摘要:动物的生活离不开学习。
学习是动物与环境保持平衡、维持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也是适应环境的手段。
动物的学习行为主要受遗传和环境两大因素的影响。
学习行为主要包含习惯化反应、模仿学习、印痕学习、联系性学习和推理学习等类型。
关键词:影响因素分类作用引言:动物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在环境因素作用下,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
动物和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学习。
学习是动物和人与环境保持平衡、维持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也是适应环境的手段。
动物要在后天环境中求得生存,除了要依靠先天遗传的种群本能行为外,还必须通过学习获得个体经验,后天学习行为可适应相对迅速的变化,与先天本能相比,其意义要重要得多。
另外,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所占的比例越大,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
动物具有“学习能力”,这有利于适应复杂的生活环境。
学习行为是人类和动物适应环境和求得生存的重要途径,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环境的变化每日一个面孔,人类和动物必须依靠学习,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
人类和动物的学习能力有高低之分,但人类和动物都有各种的学习方式,它们的作用都是为了更好的生存发展和种族的延传。
1 行为的分类动物的学习行为包含了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可将其归纳为习惯化反应、模仿学习、印痕学习、联想学习和推理学习等类型。
习惯化反应当同一种刺激反复发生时,动物的反应就会逐渐减弱,最后可完全消失,除非再给予其他不同的刺激,行为反应才能再次发生。
雏鸡、小火鸡、幼鸭初次看到头上有物体移动时,不管这个物体对自己有无害处,比如说掉下一片树叶,它们都会表现出惊恐反应,做出蹲伏或其他惊恐的举动。
可是当它们经历过几次像掉落树叶的情况后,它们的蹲伏反应便会渐渐减弱,对日常飞掠过的飞鸟或别的物体的恐惧也日趋消失。
也就是说,它们对这种刺激的敏感度已经降低了。
当然,如果出现了陌生的飞过物体,如一只老鹰,它们仍然会表现出惊恐举动。
在人类社会中也有这样的现象存在,人们常会对司空见惯的事情见怪不怪,也常会对自己天天吃的东西感到厌倦,如果每天都在嘈杂的环境中工作,时间长了就会感觉不到噪音了。
中国有句古话“久居鲍鱼之肆而不知其臭,久入兰芷之室而不知其香”,这也是习惯化学习起的作用吧。
[1]模仿学模仿学习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学习行为方式。
本世纪60年代,动物学家辛德在大不列颠岛研究了当地山雀的学习行为,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一只山雀偶然撕开放在订户门前的牛奶瓶盖,从而取食牛奶。
之后不久,这一行为传遍了生活在大不列颠岛的所有山雀,以至于送奶工人不得不在每个奶瓶上扣上一个杯子。
这便是一种典型的模仿学习行。
同样,生活在日本的本猴每次从野生动物管理人员那里得到的马铃薯块上总带有泥土。
一次,一只日本猴的马铃薯块掉进水里,捞上来后发现大部分泥土洗掉了,吃起来毫不费力,这样这群日本猴都学会了在水中洗去马铃薯块的泥土。
模仿行为在动物对环境的适应上有着重要意义,因为它使得动物能从同种其它个体的经验中学习而不必消耗精力与时间从头做起,还可以绕过完全依赖遗传机制的途径来继承传统。
[2] 印痕学习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康纳德洛伦兹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把灰鹅的蛋分为两组孵化,一组由母鹅孵化,一组由孵化箱孵化。
结果由孵化箱孵化出来的小鹅把洛伦兹当成了妈妈,洛伦兹走到哪儿,小鹅也跟到哪儿。
如果把两组小鹅扣在一只箱子下面,当提起箱子时,小鹅会有两个去向,一组向母鹅跑去,一组则跑向洛伦兹。
这种学习后果是由直接印象造成的,所以称为“印痕”学习。
印痕是新生动物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可以使那些没有自卫能力的小动物紧紧依附在它们的父母身边,从而使食物供应和庇护更有保障。
印痕学习行为是一种高度特化的,但有局限性的学习行为,它是在动物出生不久的一段很短时间内把一移动物体记忆为父母的学习行为。
有研究人员报道,某些动物的印痕学习行为会对它们的成年生活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繁殖行为。
这些动物更愿意与由于印痕学习行为所认定的父母同类如人类结伴,甚至对其表示求偶行为,这也是一些自幼由饲养员养大的动物园动物成年后难以成功繁殖的因之一。
联系性学习联想学习就是一种称为条件反射的学习方式。
世纪末期,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进行了一系列条件反射的实验,他通过研究狗对铃声产生唾液的种种方式,揭示了一些学习行为的本质,受到全世界生物学家的注意。
条件反射又分为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
美国心理实验学家斯金纳做了一系列操作条件反射的实验,这是一种反复试验类型的学习,即动物开始时是自发的做出各反应(先天具有的各种反应),后来,其中的一种反应被反应的结果所强化。
由于这一反应一次次的成功而增加出现的频率,反应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其他反应则由于一次次的失败而被放弃,结果形成了这一特殊的条件反射。
[3]推理学习推理学习是动物学习的最高级形式,又称悟性学习,即动物凭直觉对新生事物因果关系做出判断的过程。
较高等的动物有一些推理行为,如绕道取食。
把食物放在玻璃板后面,动物要拿到食物必须先绕过玻璃板,解决绕道问题是动物的顿悟,即一下子明白了阻隔的存在和解决的办法。
较低等的动物对此只会兴奋地乱爬或是乱扑乱撞玻璃板。
但是,较高级的哺乳动物,如狒狒、猕猴、猩猩等可以很快的解决这一问题。
德国科学家沃尔夫冈·科勒对黑猩猩的学习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证明黑猩猩的确有推理的能力。
他把香蕉挂在天花板上,屋内有三只木箱,黑猩猩只有把三只木箱摞在一起才能吃到香蕉。
开始时黑猩猩到处乱跑,一会儿它安静下来了,仿佛在思考问题,最终把三个箱子摞在一起拿到了食物。
在自然界中,高等动物也会使用工具。
群殴中,山魈会用坚硬的石块打击对手,黑猩猩也会用藤条来抽打其他的猩猩,还会用树枝伸到白蚁洞里掏白蚁吃。
2 影响学习行为的内在因子动学家特荣的研究论证了遗传对动物学习为的影响。
‘特荣根据实验大白鼠通过学习走出迷宫的时间快慢分成两组,走出时间快的称为“伶俐”组,时间慢的称为“迟钝”组,然后让两组大白鼠在本组内繁殖。
在萦殖后代中也按相同的实验方法只选择走出迷宫最快和最俊的大白鼠作为进一步繁殖的种鼠。
按照这种程序经过几代之后所得到的“伶俐”鼠和“迟钝”鼠就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迟钝”鼠学会走出迷宫的能力要比“伶俐”鼠差好几倍。
此研究有三个重要事实首先,顺利地走出迷宫并不是大白鼠的本能行为,即使是最“伶俐”的大白鼠也要通过学习其次,从研究开始就一直采用完全相同的迷宫,在所繁殖的后代中,“伶俐”组的大白鼠及其父母都胜过“迟钝”组的大白鼠及其亲本再次,将两组大白鼠进行另一种迷宫即迷宫中曲折拐弯情况不同实验时,其结果是两组大白鼠走出新迷宫的时间快慢并没有统计意义上的差别。
这说明原先将大白鼠取名为“伶俐”和“迟钝”组是一种误解,因为两组的差异并不是遗传的智力上的差异。
动物育种工作者很早以来就采用人工选择的方法来提高动物的学习能力并遗传固定下来,如繁育牧羊犬、救护犬和普犬等。
同一种动物的不同种群如果由于地理隔离分布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因为自然选择的压力不同,会形成不同的行为方式,而且由于自然选择而发展的学习能力可能和人工选择所促成的学习能力一样,是很特殊的。
由此可见,进化过程中自然环境的压力不同,各种动物的感觉能力,行为方式,学习能力是不同的。
这种差别绝不能贸然地概括为智力上的差异。
本能行为和学习行为都是为了保证动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本能行为是在动物物种的系统发育中形成的,是由遗传决定的。
而学习行为是在动物的个体发育中形成的,在某种程度也是由遗传决定的。
学习行为显然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当环境变得更复杂时,具有较高学习行为能力的动物被保留的机会就越多。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动物在自然竞争中学习行为的能力得到了选择,并得以不断发展、进化。
3 影响学习行为的环境因子3.1 寄主的刺激类别及其浓度或强度效应涉及学习的寄主植物刺激物包括挥发性和非挥发性化合物,形态和色泽等。
昆虫到达植物或植物的特定部位之前,经历能改变其对各类刺激物的反应强度和选择行为。
例如,马铃薯甲虫成虫对寄主的经历提高了对寄主植物气味的定向反应;菜粉蝶通过学习颜色和光的强度寻找花蜜或产卵场所;而黑血蝗若虫通过学习颜色和光的强度寻找食物;黄斑凤蝶成虫有时通过学习寄主叶片的形状,有时通过学习与顶芽联系的视觉信号来寻找合适的寄主。
昆虫着落到植物或植物的一定部位上后, 具有的经历主要影响其对植物化合物的选择反应。
在东亚飞蝗若虫和许多鳞翅目幼虫中, 经历能改变对接触性化学物质的取食反应。
昆虫对一种刺激物的反应可因相关因子不同而变化。
例如, 对沙漠蝗的观察表明, 当把有毒烟碱NHT 混在其嗜好的植物叶片中,该虫对NHT表现习惯性反应;但若将NHT混在其不太嗜好的食料中,则导致厌恶性学习。
另外,也陆续有作者推论,同一抑食素或驱避素, 低浓度下可能导致习惯性反应, 高浓度下可能引发厌恶性学习,但这一推论尚需详细的试验来证实。
3.2 寄主植物的时空分布动态组建了一个学习行为与寄主植物时空分布间关系的理论模型,通过分析后推论,当昆虫的寄主植物在代内变异小( 即连片分布)而代间变化大( 预测性低),则学习行为有助于其提高对寄主的利用效率, 这些昆虫一般应表现较强的学习行为;相反,若昆虫的寄主植物时空分布无明显变化、或代别内变化无常, 则学习对它们无益处可言, 它们则不应表现出明显的学习能力。
这一推论得到了广泛认同, 并有一些试验证据相佐证。
如棉铃虫、沙漠蝗、粘虫等昆虫的寄主植物代别间变化大,代内则相对稳定,它们都表现出很强的学习能力;而格纹堇蛱蝶的寄主植物分布代内和代间都变化不大, 该虫则未表现出学习行为。
[3]4 学习的生态及适应性意义生物学意义上讲,学习是个体适应环境、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重要手段。
但由于物种进化水平不同,学习在其中的作用也不同。
物种的生命形式越低级,生活方式越简单,其行为的先天成分就越多,自然成熟在发展中的作用越重要,而学习的作用相对越小。
相反,物种的生命形式越高级,生活方式越复杂,其行为的后天成分就越多,自然成熟在发展中的作用就越小,而学习的作用就相对越。
4 .1 求偶和识别竞争者通常认为昆虫的求偶过程不易通过经历而改变。
然而苹绕实蝇的例子说明,求偶过程是可以通过经历改变的。
苹绕实蝇雄成虫要花大量时间寻找与雌虫交配相关联的寄主果实,而先前与相关寄主果实的接触减少了雄虫后来花在寻找这类寄主果实的时间。
除了学习交配场所的特征以外,蜜蜂雄虫、腐食性的果蝇雄虫还能通过学习确定处于特定生理状态的雌虫特征,但目前还未见植食性昆虫有这种学习的报道。
在确定食物源的过程中,植食性昆虫可通过学习更有效地识别同种竞争者,如苹绕实蝇雌成虫学会识别寄主果实上的产卵驱避信息素,从而快速避免已被同种个体产卵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