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商标反淡化
商标的淡化与反淡化

商标的淡化与反淡化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公司或品牌商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对于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商标可能会逐渐失去其鲜明性,从而影响其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
为了保持品牌的竞争力,商标淡化和反淡化成为了一些品牌策略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探讨商标的淡化和反淡化,以及其对品牌管理的影响。
一、商标淡化的概念和作用商标淡化是指将商标从主要品牌元素转变为次要或背景元素,以此来达到减轻商标对消费者注意力的吸引力的目的。
通过淡化商标,品牌可以更好地突出其他品牌属性,如产品特点、价值主张和品牌理念,从而提升品牌认知度和推广效果。
商标淡化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强调其他品牌元素:商标淡化可以使消费者更加关注产品或品牌的其他重要方面,如标语、形象、口号等。
这有助于更好地传递品牌核心价值,提高品牌与消费者的连接度。
2. 创造品牌印象:商标淡化可以产生独特的品牌印象,使消费者对品牌保持持久的记忆。
当商标变得几乎不可见时,消费者可能更容易记住品牌的其他元素,从而提高品牌忠诚度和认知度。
3. 建立品牌声誉:商标的淡化可以将品牌与其他成功的品牌进行关联,从而利用其他品牌的声誉来提升自身的市场地位。
当商标成为次要元素时,品牌往往能够通过与其他知名品牌的合作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二、商标反淡化的概念和实践商标反淡化正好相反,是指将商标重新强调为品牌的主要元素。
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品牌可能会选择通过加强商标的可见性和影响力来实现品牌管理的目标。
商标反淡化的实践方式有以下几种:1. 更新商标设计:通过重新设计商标,使其更加现代化和有吸引力,从而增加消费者对商标的关注和记忆。
2. 品牌合作与推广:与其他品牌进行联合推广,通过将商标与其他知名品牌进行关联,进一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 品牌活动和赞助:通过参与和举办品牌活动以及赞助相关的社会活动,将商标与品牌的核心价值联系在一起,提升品牌的形象和认知度。
商标淡化理论研究——以美国《联邦商标反淡化法》为视角的开题报告

商标淡化理论研究——以美国《联邦商标反淡化法》为视角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商标淡化是指商标在市场上使用过程中逐渐失去特定标识功能的现象,即商标曾经具有的“强商标”特性逐渐消失,容易被认为是普通词汇或常用语。
在商业竞争中,商标淡化会导致商标所有者在消费者心中的品牌知名度下降,从而影响产品销售和商业利益。
因此,研究商标淡化现象及其防范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商标淡化的认定标准和原因,分析其对商业利益的影响,阐述防范商标淡化的方法和对策,引起社会对商标淡化的高度关注,提高商标所有者和相关从业人员对商标价值的认识。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商标淡化的定义、判定标准及影响因素分析2. 国内外关于商标淡化的法规和保护措施比较研究3. 以美国《联邦商标反淡化法》为例,探讨其法律制度和实践操作4. 防范商标淡化的方法和对策探究5. 结合案例分析商标淡化在实践中的应用6. 采用文献分析、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方法,系统分析商标淡化的现象及其防范策略。
四、研究计划和进度安排1. 第一年:(1)收集文献资料,查阅相关法规和研究成果,对商标淡化的概念、标准、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2)开展案例分析研究,探讨商标淡化在实践中的应用。
2. 第二年:(1)国内外商标淡化的法规和保护措施进行比较研究;(2)以美国《联邦商标反淡化法》为视角,探讨其法律制度和实践操作。
3. 第三年:(1)防范商标淡化的方法和对策进行探究;(2)实证研究商标淡化及其防范策略。
五、预期成果1. 提出关于商标淡化的新认知;2. 向企业提供预防商标淡化的建议和策略;3. 为我国商标保护政策的完善提供参考;4. 发表学术论文数篇,撰写一本研究报告。
关于驰名商标淡化与反淡化保护的思考

20.0幺 1( ) 09
{占 I 缸会 } I J
关 于 驰 名 商标 淡化 与 淡 化 保 护 的 思考
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慧
摘 要 商标淡化是指冲淡驰名商标的显著性 , 削弱驰名商标与其所表彰的商品或服务之间的特定联系, 降低商标所承载 的信誉 的一 种新 兴 商标侵 权行 为 。 为侵 害驰名 商标 的重要 形 式 , 作 淡化行 为的 出现使 驰名 商标 的反 淡 化保 护 变得 尤 为迫切
的商标 侵权 相 比, 淡化 具有 特 殊性 : ( ) 害赔 偿 三 损 第一, 潜伏 性 : 淡化 是间接 地 、 逐渐 地 削弱原 商标 的识别 性 , 我 国 《 标法》 5 商 第 6条第 一款 、 二款 规 定 :侵犯 商标 专用 第 “ 这种损 害不 易被 发现 , 具有 潜 伏性 。 权 的赔偿 数额 , 为侵权 人 在侵 权期 间 因侵权 所 获得 的利益 , 或者 第 二 , 期性 : 长 淡化 的潜 伏 性决定 了淡 化损 害不可 能短 时 间 被侵 权人在 被侵权 期 间因被侵 权所 受到 的损 失 , 被侵权 人为 包括 内体现 出来 , 发现侵 权 也需 要一个 过程 。 要 制止 侵权行 为所支 付 的合理 开支 。 ~欠款 所称 侵权人 因侵权 所得 第 三 , 济的不 确定 性 : 于淡化 侵权 , 救 对 因商标法 允许在 不 同 利益 , 或者 被侵 权人 因被 侵权 所受 损 失难 以确 定的 , 由人 民法院 种类 的商 品上使 用 同一商 标 , 一些 引用 民法 、 争法 有关 原 则 根据 侵权 行为 的情节 判 决给 与五 十万 元 以下 的赔偿 。 而 竞 ” 予 以保 护 的措 施多 是发布 禁令 , 依据 的多样性 和复杂 性影 响到救 四、 对我 国建立 和 完善驰 名商 标 反淡 化保 护制度 的构 想 济 的获 得 。 第一 , 善< 完 商标 法》 对于 驰名 商 标反 淡化 保护 的法律 规定 。 二 、 化的 表现 形式 淡 明确 驰名 商标 的定义是 建立 健全驰 名 商标保 护制度 的必 要前提 。 驰 名商标 淡化 与普通 商标 侵权形 式不 同, 其产 生的后 果具有 同时 , 该在 《 应 商标法 》 中科 学定义 “ 淡化 ” 并建 立一 套 明确 而又 , 定 的渐进 性 , 是 “ 不 立竿 见影 ” 。驰 名商 标一 旦被淡 化 , 很 完 善 的反淡化 制度 , 的 就 以规 制 商标 淡化 行 为 。 难补 救 。这与 驰名 商标 淡 化 的特有 形式 相关 。驰 名商 标淡 化 的 第 二 , 大对 淡化行 为 的打击 , 格执 法 。为维 护商标 所有 加 严
商标淡化理论及反淡化措施

商标淡化理论及反淡化措施商标淡化理论及反淡化措施商标淡化是指在商标使用过程中,商标的特征和形象变得模糊或不鲜明。
商标淡化极易导致商标识别和品牌建设上的问题,因此反淡化措施十分重要。
商标淡化的原因有许多,但最常见的包括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产品线的广度以及营销策略的不一致性等等。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企业没有充分地推广和宣传其商标。
这样一来,商标就没有得到足够的曝光度,营销目标无法得到满足。
另一个原因是商标过于复杂或设计不当造成的淡化。
如果商标的设计不够简单直观,消费者很难对其形象有深刻的印象,长期使用下来会导致商标的形象淡化。
商标淡化的风险很高,因为商标是企业品牌的核心,商标形象不断淡化,在消费者和市场中的影响力也会逐步降低。
为了避免这种风险,企业必须采取反淡化措施。
反淡化措施的核心思路是提高商标的曝光度,加强宣传和推广,增强消费者对商标形象的识别和印象。
这样,商标就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具体的反淡化措施包括以下几点:1. 增加广告投入:广告是商标宣传的主要手段。
增加广告投入可以提高商标的曝光度和消费者对商标的认识度。
2. 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品质:商标形象往往与产品的质量紧密相关,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品质可以实现商标和品牌的充分展示。
3. 加强品牌管理:一个强大的品牌管理方案可以帮助企业维护和巩固商标形象。
同时,品牌管理也可以提高消费者对企业品牌的忠诚度。
4. 差异化策略:采用差异化策略可以帮助企业树立独特的商标形象,提高品牌的差异化竞争力。
商标淡化对企业的影响很大,如果不防范和及时控制,后果可能是严重的。
因此,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反淡化措施,保持商标形象的鲜明和亮丽。
浅析驰名商标的淡化和反淡化保护

对他人驰名商标的淡化使用, 主要是指使用与他人的驰名商标相 同或近似的商标, 并且这种相似或相 同能引起消费者对两者的主观联 想。 如果使用的不是与驰名商标相 同或近似 的商标 , 则不能构成驰名 商标 淡化。 ( ) 二 淡化行 为产生 的损 害后 果和 过错推 定责任
上使用其商标。 注册防御商标主要 目的在于防止他人使用或注册驰 ” 名商标 的行为对 自己的核心商标构成威胁 或造成损害 , 这样可使驰名
为 商标 是 否 有 知名 度 是 个 事 实 问题 , 无 论 是 商标 的“ 但 知名 ” “ 名 ” 、驰 还 是“ 有 声 誉 ” 享 的认 定 都 是 主 观 性 非 常 强 的工 作 , 实上 , 今 为 止 , 事 迄
面对 多种形式 的驰名商标淡化行为, 必须建立起严密的反淡化系
联 系 : 二 是 丑 化 , 将 驰 名 商 标 使用 在 不道 德 或 非 法 的 内容 下 , 第 指 或
将高档商品的商标使用在低档或大众商品上。如将香水的商标用于 杀虫剂或咖啡的商标用于厕所清洁剂上。 第三是退化 , 由于使用不 指 当, 商标演变为商品的通用名称而失去识别功能。 这种情况在实践 中 相当常见。 司匹林 , 阿 五粮液 , 二锅头 , 尼龙等都是 由于商标所有人保
一
、
淡化驰名商标 的认 定标准
结合我 国目前的商标淡化案件的司法实践, 定某一行为是否构 认
成 驰 名 商标 的 淡 化应 考 虑 以 下几 方 面 的标 准 , 淡 化行 为 的发 生 、 即 损 害后果、 以及 行 为人 的 主观 上 的过 错 推 定 。 ( ) 为人 实施 了 淡化 驰 名 商标 的行 为 一 行
统来应对 , 要的措施和建议如下 : 主
商标淡化

论商标淡化商标淡化,就其法律含义而言,是指商标显著性及其商标的内在价值,因他人的使用而弱化,影响了该商标在公众中的形象,削减了商标权人商品的销售力。
目前,许多国家都把对驰名商标的淡化视为侵权行为,且对商标淡化行为加以限制,还通过立法和判例确立与完善了商标淡化理论和法律制度。
一、商标反淡化保护与商标的知名度是否只有驰名商标才有资格获得商标反淡化保护,这是一个争议较大的问题。
对此,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驰名商标说。
尽管美国州法律不认为商标驰名是反淡化救济的前提,1996年美国联邦商标反淡化法(FederalTrademarkAnti一DilutionAct)却将商标淡化定义为“降低、削弱驰名商标对其商品或服务的识别能力和区辨能力,而这不论驰名商标所有人与他人之间是否存在竞争关系,或者是否存在混淆的可能”。
该法明确规定了“驰名商标”这一要素。
美国2006年商标淡化修正法案进一步明确了商标淡化中商标必须驰名的构成要素,规定冲淡造成淡化是因商标或商号与驰名商标相似而损害驰名商标的显著性,而污损造成淡化是由于商标或商号与驰名商标相似而损害驰名商标的信誉。
第二,著名商标说。
法国知识产权法典第7卷“制造、商业及服务标志和其他显著性标记”第L.713一5条规定:“在不类似的商品或服务上使用著名商标给商标所有人造成损失或者构成对该商标不当使用的,侵害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该条第2款接着规定:“前款规定亦适用于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第6条之2意义上的驰名商标。
”此处的“著名商标”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驰名商标。
类似规定还见于1998年7月16日修改并于1999年1月1日生效的德国商标法,该法在第14条第2款之(3)规定:“未经商标权人同意,应当禁止第三方在商业活动中,在不相近似的商品或服务上,使用与商标权人的商标相同或相近似的任何标志,并且毫无正当理由地、不公平地利用了或损害了该商标的显著性或声誉;但是,该商标需在德国范围内享有声誉。
论驰名商标反淡化问题

驰名商标反淡化问题研究7000摘要驰名商标有着无限商机和巨大的经济效益,所以随着市场竞争的愈发激烈,企业对于负载在驰名商标上负载的利益愈发关注。
由此也产生了驰名商标淡化行为。
对于对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很有研究的必要。
从驰名商标的含义及淡化问题的一般理论入手,阐释了驰名商标的概念和认定,论述了驰名商标淡化的表现和危害。
对反淡化保护理论进行了论述,回顾了反淡化保护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探讨了反淡化保护理论的基本内涵。
在此基础上从降低驰名商标的识别度、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妨碍权利人的竞争能力三个方面分析了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必要。
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国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建议,包括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措施以及我国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限制两个方面。
关键词:驰名商标反淡化建议前言驰名商标具有较高的声誉和商业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
各个企业都看到了品牌后面所带来的巨大商机和利润,投入巨额成本打造自己商标,使得自己的商标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消费者认知和认同,因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但是,当商标真正产生较高的辨识度甚至成为驰名商标后,又要面对更大的威胁,那就是商标淡化的问题。
随着商品日益增多,商标的作用一再突破其“标示出处”这一被有些学者称为“商标最基本作用”的范围,而渐渐向产品品质保证、广告等功能发展1。
随着商标作用的扩展,新问题的增多,反淡化的相关保护和措施同时也应运而生。
一、驰名商标的含义及淡化问题(一)驰名商标的概念和认定1、驰名商标的概念驰名商标“well-known mark”最早出现在上世纪早期的《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中。
根据该公约的规定,第一次提出了驰名商标的保护的理念,但缺乏对1黄晖.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的法律保护[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125.驰名商标的深入立法规定。
纵览各国立法,对于驰名商标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差别。
但总体上,驰名商标通常是指在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和知名度,代表企业较高竞争能力的商并为相关公众所熟知的,能够区别于相关产品或服务,以及具体个人或企业的标示。
商标淡化理论及反淡化措施

商标淡化理论及反淡化措施早在1927年,Frank Schechter教授在哈佛法学评论发表《商标保护的理性基础》的著名论文,为商标淡化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至今近80年来,世界各国对其的研究逐步深化,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进行了许多可贵的尝试,如1923年德国法院有关“4711”香水案的判例,1947年美国马萨诸斯州首先进行了有关反商标淡化的立法,巴黎公约1967年文本对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TRIPS的有关条款,直至1995年《美国联邦反商标淡化法》横空出世,无不意味着国际上对商标淡化认识的深化和重视。
作为WTO的一员,商标淡化的研究热潮同样波及到了我国,2001年修订后的《商标法》第13条第二款“就不相同或者不相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摹仿或者翻译他人已经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误导公众,致使该驰名商标注册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这是我国目前层次最高的有关反商标淡化的立法。
但我国反淡化立法目前仍过于粗线条,不足以适应目前商标淡化的复杂情况,也不足以保护国内外著名商标所有人的权利。
一.商标淡化的概念及构成要件商标淡化是指冲淡或者逐渐减弱消费者或者公众将商标与特定的商业来源之间联系起来的能力[1]。
商标淡化的构成通常包括三个要件。
第一,行为人实施了淡化行为。
如何实施淡化行为?国内多数论者认为,商标淡化的手段主要有两种,其一、弱化,其二、玷污。
其实,淡化的手段多种多样,有些还颇具“中国特色”,现把实践中常见的几种归纳如下。
1.弱化,又称暗化,是指将他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商标使用在不相同、不相似的商品或服务上的商标淡化行为[2]。
例如,“可口可乐”是世界上最知名的商标之一,普通公众看到这个商标的第一反映,通常会把它和“可乐”这种碳酸饮料联系起来,同时会把它和可口可乐公司联系在一起,因为“可口可乐”这种商标具有显著性和识别性,能够标示和识别商品的来源。
如果有人注册并生产“可口可乐”牌电视机、洗衣机等,尽管实际生产者和可口可乐公司没有任何联系,但消费者却很可能以为它们也是可口可乐公司生产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商标反淡化
所谓反淡化法律实际是对驰名商标的跨界保护,使其商标所具有的无形价值在多领域具有绝对的排他性,享有绝对的利益,得到绝对的保障,其产生的初衷在于打破混淆理论的界限。
反淡化法律肇始于德国,真正发端于美国,这是美国较早形成资本主义自由化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
其雏形仅仅将对商标的保护从竞争商品延伸到非竞争商品上,后来随着经济形态的越发多元化,反淡化法律所涵涉范围变得越发宽泛。
世界各国各组织对商标淡化的定义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1996年在《关于反不正当竞争的示范规定及其注释》中定义淡化为:降低商标、厂商名称或其他企业名称、产品外观或产品或服务介绍、或名人或著名虚构人物的区别性特征或广告价值。
德国联邦最高法院在判决中将这种商标淡化行为表述为:“凡高度著名性的商标,由于其具有吸引力的事实,以及代表企业的商业价值,因此对此类商标的侵害,不问其是否使用于同类或是完全不同商品,如果侵害行为已损害该商标及其吸引力,均被认为损害及于该企业本身。
”(此段引自百度百科)
美国《联邦商标反淡化法》(FTDA)则解释为:不管商标权利人与他人之间是否存在竞争关系,或者存在混淆、误解或者欺骗的可能性,减少、削弱驰名商标对其商品或服务的识别性和显著性能力的行为。
因其未涉及丑化商标的行为,这个法案存在漏洞,2006年《联邦商标淡化修正案》中补充了丑化商标的侵权认定。
商标反淡化的一般特征
商标法针对所有商标,商标反淡化是商标法的一个特例,或特殊分支,专门针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其保护范围从竞争类商品、服务延伸到非竞争领域。
商标反淡化的出发点在于防止识别度很高的品牌被他人盗用,冒用,对驰名品牌造成损害,这种事实成立的前提条件是驰名商标在某个很大地缘范围或某个领域,乃至全国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根本原因在于驰名商标本身的价值很高,盗用、冒用发生的风险性极高。
商标反淡化的出发点还在于不因商标淡化导致消费者的识别成本增加,同时增加其买到假冒伪劣产品的潜在风险,保护消费者利益。
商标反淡化的根本原因
一个商标虽然具有一定的识别性,显著性,但是不具备很高的认知度,不同于驰名商标,比如苹果商标,或者小米商标,反淡化实际是对商标的识别性,显著性的一种保护和增强,对于普通商标来说没有反淡化的必要,也不能将反淡化扩展到普通商标上,否则这种极端排他性一旦形成,就容易形成符号垄断,造成商标资源的极大浪费,比如在小米手机出现之前有小米玩具或者小米农具,但其并未形成全国乃至世界性的知名品牌,一旦受到反淡化保护,小米手机则不可能存在,这样会造成一个非知名品牌对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商标符号的垄断,造成资源浪费。
普通商标的识别性,显著性是天生具有的,也即在其诞生的时候就具有了与其他商标的自然区别,只不过其范围局限在某一地域,某一国家,而驰名商标在作为普通商标的时候也
具有与生俱来的自然区别性,但是其附加价值,成长性的隐藏价值是因为其多年持续的投入,包括UI全套设计选择投入,广告宣传投入,产品服务研发投入,才最终获得消费者的认可、熟记、信任等怀有情感的消费选择。
这种投入所形成的情感认同才是驰名商标价值形成的真正原因,因为驰名所以会将其被认知范围无限扩大几倍几十倍,突破原有极小的地域范围,到整个地区、整个国家乃至全球,比如宝马品牌,微软品牌,华为品牌等。
商标反淡化实际是对现有的有限资源分配进行的除商标权外的另一层保护,相当于给驰名商标加了双保险。
商标淡化的典型形式
商标淡化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弱化、退化、污损。
弱化最为常见。
一般情况下从事跨领域经营的组织或个人利用某一驰名商标显著的识别性来生产跨领域产品或者提供跨领域服务,让消费者误以为是该驰名商标的新产品或服务,比如超能品牌被用于家居产品,由于其显著的识别性,会让消费者产生一定程度的信任,从而产生购买,牟取不正当利益,但对商标持有者来说却是一种淡化、弱化商标形象的行为,一般弱化更着重跨领域,同领域的商标冒用、盗用、仿用应属商标侵权的监管范围,当然也适用于商标反淡化法律。
驰名商标作为商标持有人持续投入产生的结果,其累积的价值应属商标持有人独享。
退化的含义是指对商标保护不力或者保护过度导致的本具有很高识别性的商标却沦为了商品的通用名称的现象,丧失了本有的识别性,在历史上,Aspirin,Cellophane,Thermos 都曾经是他人的注册商标,现在已退化为乙酰水杨酸、透明玻璃纸和保温瓶的通用名称(词句引自百度百科)。
这种识别性的过度扩大会将一个商标符号等同到产品本身,这样就会导致对商标持有人利益保护失效。
这种退化在盗版、仿冒猖獗的领域尤为明显,设若一个知名品牌被同行大肆采用,最终将某一产品等同为某一驰名商标,原有商标持有人的利益将稀释为全行业的利益,退化事实形成。
另外一种更恶劣的行为是污损,也叫丑化,其目的不是获利,而是打击对方,使驰名商标与其特定商品或服务相联系在消费者心目中唤起的满意感、信赖感、尊荣感等受到损害、降低。
污损常常是使用驰名商标在不洁或有伤风化的情景中,另一种是对驰名商标尤其是奢侈品品牌使用于普通商品中,对消费者的尊贵认知造成弱化,也属于丑化、污损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