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上颌窦手术
鼻内镜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真菌球)两种手术方式的比较

鼻内镜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真菌球)两种手术方式的比较段成规【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中的真菌球两种手术方式比较.方法将2010年10月至2017年6月我院接受治疗的24例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中的真菌球患者纳入本研究,按照入院顺序按入院月份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例,实验组患者给予鼻内镜中鼻道上颌窦手术+下鼻道开窗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鼻内镜中鼻道上颌窦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疗效.结果认为对于单纯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真菌球患者最好采用鼻内镜中鼻道上颌窦手术治疗,术中充分的扩大上领窦自然开口,尤其是横径一定要达到1.5 cm以上,术中结合用生理盐水、3%双氧水、碘伏反复冲洗上颌窦腔.结论该手术临床效果确切,对维持术后长期充分的上颌窦引流及通气十分有利,从而完全改变了真菌赖以生存的环境,对鼻腔鼻窦创伤更小,对患者鼻窦鼻腔正常生理功能影响最小,可作为首选手术径路方案.【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8(016)008【总页数】2页(P74-75)【关键词】鼻内镜手术;中鼻道上颌窦手术;下鼻道开窗术;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作者】段成规【作者单位】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贵州六盘水5534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5.4+1真菌性鼻窦炎(FRS)是鼻腔鼻窦多发性特异性感染性疾病,其中以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NIFRS)更为常见[1]。
其中又以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中的真菌球类型最为常见,近几年,影响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因素多种多样,如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慢性疾病等。
真菌性鼻窦炎的治疗以手术作为首选已是不争的事实。
针对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中的真菌球病理类型,临床均采取首选手术治疗[2],手术术式有:传统的柯陆氏径路,鼻内镜中鼻道上颌窦径路+柯陆氏径路,鼻内镜中鼻道上颌窦径路+下鼻道开窗径路,鼻内镜中鼻道上颌窦径路等,目前这些径路根据不同的病情在临床上都在应用,这些术式各有优缺点。
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术后处理

“ W a e i 2 la J v ”n 1 e dECG a re faueic e aa dterc 1 samak ro c t sh mi n h i e.
1 2lrb ss AC 2 0 3 8 7 u a a i.P E, 0 7, 0: 1 .
5张开滋 , 盂庆华 , 白英烈 , 猝死诊 断防治 学. 等. 北京: 科学技 术文
鼻 内镜手术治疗中
采用功能性鼻 内镜手术治疗 非侵袭性真菌性
上颌 窦 炎 , 效 满 意 。现 已在 临 床 广 泛 开 展 。手 疗 术 成 功是 保 证 疗 效 的根 本 , 理 的 术 后 处 理 对 保 合 证 疗 效很 重 要 。作 者 自 20 0 4年 9月 至 2 0 0 9年 9
门诊 复查 约 6个 月 ~ 3年 。
12 术 后处 理 .
1 6 8— 5岁 , 均 4 平 1岁 。病 程 3个 月 ~3年 。全 部
病例均单侧发病 , 中左侧 2 其 9例 , 右侧 l 例 。多 4 以涕 中带 血 、 脓 涕 、 痛 或 单 侧 鼻 塞 、 颊 部 胀 流 头 面 痛等为主诉 。前鼻镜或纤维鼻咽镜检查可见 中道 息肉、 褐色团块或豆渣样分泌物 , 鼻腔粘膜充血或
12 1 术 后 第 一周 ..
住 院处 理 。 ( ) 后 用 药 : 1术
①头孢类药物或克林霉素抗感染 6— d 7 。②止血
药物如止血敏 3 d左右 。③ 口服盐酸 西替利嗪片
lm / , O g次 1次/ , 用 1d d连 0 。④ 口服 吉诺 通胶 囊
30 g次 , 次/ , 0 m / 2 d 连用 2周。⑤非侵袭性真菌性
献 出 版 社 .9 8 8~38 19 . .
手术讲解模板:上颌窦根治术

手术资料:上颌窦根治术
手术步骤:
3.切口 用拉钩向上翻起上唇,距唇龈沟 上约0.5cm处,自尖牙嵴至第二双尖牙以 圆头刀片作长约2~2.5cm横切口,刀刃应 与粘膜面垂直、一刀连贯切开粘膜、骨膜, 直达骨质(图1)。为防止损伤唇角,可 先用棉片将刀片后部裹住,仅露出前端, 这样使用较为安全。
手术资料:上颌窦根治术
图2 暴露尖牙窝
手术资料:上颌窦根治术
手术步骤:
5.凿开前壁 用圆凿在距梨状孔外侧0.3cm 处按内、下、外、上的顺序凿开上颌窦前 壁(图3)。凿子要锐利,锤击时避免在 骨面上跳动或滑动,或因用力过猛引起骨 裂。也可以电钻或手摇钻钻开前壁。在凿 去部分骨片、打开上颌窦后,即可用乳突 咬骨钳将骨孔向四周扩大,向内至上颌窦 内侧壁,向上勿伤眶下
手术资料:上颌窦根治术
并发症:
2.面颊部肿胀及血肿,多发生在术后2~ 3d内,面颊部肿有淤血青紫,一般经热敷 及抗生素治疗,10d左右可吸收。个别病 人软组织内可有局限性硬块,需1个月左 右始吸收。
手术资料:上颌窦根治术
并发症:
3.上颌窦内遗留小纱布条可引起上颌窦内 炎症,有恶臭味,冲洗时有带黑色渣滓样 稀臭脓。如已确定为异物则须打开上颌窦 探查,取出异物后,全身应用抗生素数日, 同时隔日冲洗上颌窦1次。
手术资料:上颌窦根治术
适应证: 2.X线片诊断上颌窦黏膜肥厚及有息肉样 变者。
手术资料:上颌窦根治术
适应证: 3.慢性上颌窦炎经保守治疗仍有局部疼痛 或压痛者,多为窦壁有骨炎或骨髓炎存在, 应行上颌窦根治术。
手术资料:上颌窦根治术
适应证: 4.上颌窦内有黏膜下囊肿或含齿囊肿者。
手术资料:上颌窦根治术
手术步骤:
尚光滑,则一般都应予以保留,因在手术 改善引流,消除炎症后有可能恢复正常, 不要轻易决定全部彻底刮除;如窦内充满 菜花样新生物,估计恶性肿瘤可能较大, 则取数块活检组织后,即可关闭术腔,待 病理检查明确诊断后再作处置;如粘膜病 变严重,无法保留,则可用剥离器及刮匙 细心剥离,彻底去除之。注意在
鼻内镜下鼻道开窗径路上颌窦囊肿切除39例

在鼻 内镜经 下鼻道 开窗径路 上颌 窦囊肿 切除 3 , 中 7例 ( 9例 其 7侧 ) 上颌 窦 自然
口狭 窄或 闭锁 。 术 中予 以扩 大 窦 口 , 5例
黏膜仍有水肿 , 口及下鼻 道开窗开放 良 窦 好 , E服强的松治疗 8天后 , 经 l 水肿 消失 ,
论 蔷 ・ 临 床 论 坛
CHI N£S# C 0 M M tN I 竹 J b 0 C T PS O
鼻 内镜下 鼻道 开 窗径 路上颌 窦 囊肿 切 除 3 9例
董 刚
下鼻 甲肥 大 。 方法 : 前 3 术 0分 肌 肉 注 射 苯 巴 比妥
结
果
2 70 5 50山东垦 利县人 民医院耳鼻喉科 关键词 目的 : 探讨鼻 内镜下鼻道开窗径 路 上颌 窦 囊肿 切 除 的 优 点及 方 法 。 方 法 :
前缘 或后 缘 , 大 自然 开 口至 10 m × 扩 .c 15m, .c 清除窦 口周围的阻塞因素 , ( 5例 6 侧 ) 鼻 内镜 开放筛 房 , 合并 鼻 中隔 经 9例 偏 曲在术 中同期予 以手术 矫正 。术 后上 颌窦如无充血 , 可不填塞 , 如有 出血 , 可经 下鼻道开窗导人一根橡皮 引流管 , 向管 内 注入适量生理盐水使之胀起, 压迫止血。鼻 腔内以凡士林纱条填塞 , 术后应用抗生素治 疗 4— 5天 , 术后 4 小时抽出鼻腔填塞及上 8 颌窦填塞 , 术后 1 周经下鼻道开窗行上颌窦 冲洗 , 术后鼻腔换药同常规鼻腔手术 。
参 考 文 献
1 周兵 , 韩德民 , 崔顺九 , 鼻 内镜下鼻腔外 等. 侧壁切开上颌 窦手 术. 中华耳 鼻喉头 颈外 科杂志 ,0 74 (0 :4 7 8 2 0 ,2 1 ) 73— 4 .
鼻内镜下中下鼻道联合径路治疗上颌窦真菌病30例

期清除鼻腔内血痂和分 泌物 , 月 内 1次/ ; 后开 始经 1个 周 1周 下鼻道开窗 口以高渗盐 水冲洗上颌窦腔 , 次/ , 3次 ; 1 周 共 以后 复查 1 月 , 5次, 次/ 共 观察患者鼻腔情况 , 除窦 口肿胀组 织 , 清
并 记 录 患 者 症 状 } 失情 况 。 肖
n s lsn sf n u a l pd mi lg a a i u u g sb l :e ie o o y,c i ia e t r sa d da n ss l c l a u e n ig o i. n f
A er s e tv n l ss o 3 a e r m i g e me i a e tr i r to p ci e a a y i f 1 c s s f 7 o a s n l d c lc n e n
随访 3个 月 至 1 , 均 ( . 年 平 4 8±0 2 个 月 , 后 患 者 症 状 .) 术 均 消失 , 面部 肿胀 、 泪 、 后 出血 、 无 溢 术 眶周 淤 血 等 并 发 症 , 口 窦 通 畅, 黏膜 上皮 化好 , 无 复 发 。 均
Fac ,18  ̄02[] rne 99 0 J .Me cl 2 0 , 1 :16 . dMyo, 0 64 4( )6 -7
伤鼻泪管开 口; 下鼻道 狭小 者可先行 下鼻 甲骨折 内移 , 效暴 有
露 上颌 窦 内下 壁 ; 于 观 察 和 清 除 窦 腔 各 壁 病 变 , 保 手 术 疗 便 确 效 ; 术 后 观 察 、 洗 窦 腔 提 供 了 通 道 。本 组 所 有 病 例 术 后 均 为 冲 得 到 一 期恢 复 , 并 发 症 出 现 。 无 鼻 内镜 术后 的鼻 腔 清 理 、 腔 冲 洗 , 保 持 鼻 窦 良 好 的 通 术 可
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切开入路治疗上颌窦病变

上 颌 窦 良性 病 变 在 临 床 上 是 比较 常 见 的 …, 治 疗 的方法 以手 术 为主 , 病 变 的性 质 和 范 围可 以选 视 择 不 同 的手 术 方 式 。 较 经 典 的上 颌 窦 根 治 术 , 即 C lw l L c术 式 . G og ad el 19 a e—u d l 由 e reC lw l 于 3年 首 8
除干净 . 改用 E L N WD切 除 上颌 窦 病 变 。 上颌 窦 2例 囊 肿 是术 中发 现囊 壁 增厚 , 腔 中见 咖 啡 色 的油 泥 囊
样 物 , 上颌 窦 不 能将 囊 壁 切 除 干净 , 从 改行 E L N WD 术 , 他 的手 术 一 开始 全 部行 E L 其 N WD。 1 . 手术 方 法 首 先 切 除鼻 腔 肿瘤 , .3 2 开放 受 累的 其 他 鼻窦 , 处 理 上颌 窦 。沿 下鼻 甲前 缘 自上 而 下 冉
复 发 , 面部 麻 木 、 泪 等 并 发 症 结 论 : 内镜 下 外 侧 壁 切 开 入 路 治 疗 上 颌 寞 痛 变视 野 宽 , 变切 除 彻 底 , 无 溢 鼻 病 保 留 鼻 腔 外侧 壁 结 构 , 腔 功 能 恢 复 快 , 效 满 意 鼻 疗
关键 词
鼻 窦疾病 ; 内窥镜检 查 : 上颌 窭; 鼻 泪管
1 , 次 以后 按 常规 门诊 随访 1 。 年 13 疗 效 判 定 按 19 . 9 7年 海 i 议 内窥 镜 鼻 窦 会
(n ocpc aa l ea a i et n E L e d so i n sla r lds s o , N WD) 入 t w l s i 进
122 术 式 选 择 ..
2例 血 坏 死 性 息 肉 开 始 是 在
鼻内窥镜下双径路手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25例

鼻内窥镜下双径路手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25例袁丽(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贵州都匀558000)关键词鼻内窥镜;手术;真菌性上颌窦炎中图分类号R76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983(2011)01-0021-02近年来,真菌性鼻窦炎发病呈逐渐上升趋势。
本人自2006年1月至2009年2月收治了25例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行鼻窦内镜配合尖牙窝穿刺双径路手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患者共25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15例,年龄21~65岁,病程05~12年,所有患者均为单侧发病,其中6例伴鼻出血,3例伴面部麻木。
鼻内镜检查:鼻腔粘膜充血水肿,伴脓性分泌物,钩突肥大,中鼻甲呈不同程度水肿,中鼻道狭窄,10例可见鼻中隔偏曲,11例中鼻道可见灰白色及暗红色新物。
CT 检查:所有病例上颌窦内可见密度增高影,其中18例显示有不规则及点状钙化影,CT 值为50~150H u ,4例伴上颌窦内侧壁膨胀性骨质改变,6例伴前后筛窦内密度增高影。
病理检查均为霉菌感染。
12治疗方法在鼻内镜直视下行M esser k -li nger 术。
根据病情,术中预先处理鼻中隔偏曲及切除鼻腔内肿物。
完整切除钩突,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约15c m 15c m,清除窦腔内干酪样内容物,同时在尖牙窝处用直径约1c m 穿刺针开窗,0鼻内镜清理上颌窦底壁及前壁死角的病变组织,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术腔。
术后于尖牙窝处留置无菌冲洗管,用针线缝扎固定,每日以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及上颌窦腔,观察上颌窦腔冲洗液清洁后,拔除尖牙窝留置管,穿刺孔予自然愈合。
患者出院后,均每周复查一次,清理鼻腔,保持上颌窦腔自然开口通畅。
术后1年复查未见复发。
13评定标准痊愈:术腔粘膜光滑,无异常分泌物,组织无粘连,窦口引流通畅,尖牙窝处伤口愈合好,无鼻塞流涕,无鼻出血及头昏头痛。
显效:鼻腔粘膜光滑,组织无粘连,上颌窦自然开口轻度狭窄,有少许分泌物,无鼻塞头痛,无鼻出血。
鼻内镜手术治疗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43例疗效观察

文献 。
13 统 计 学 方 法 : 用 SS 1. . 应 P S30对 数 据 进 行 统 计 分 析 。 采 用 检 验或 卡 方检 验 。P< .5表 明 两 组 间具 有 显 著性 00
差异。
2 结
果
表 1 两 组 手 术方 式 治 疗 效 果 比较
2 1 两组 疗 效 比较 : 表 1 . 见 。
[ 中图分类号 ] 75 2 R 6 .5
[ 文献标 志码 ] A
鼻 内镜 手术治 疗上 颌 窦 出血坏 死性 息 肉 4 3例 疗 效 观察
李 丽芳
( 阳 市中心 医院 , 南 邵 湖
邵阳
42 0 ) 2 0 0
[ 摘要 ] 目的 : 评价 鼻 内镜 下上颌 窦出血坏死性息肉手术 治疗的疗效。方法 : 来我院手 术治疗 的 4 将 3例上颌 窦 出血 坏死性息肉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鼻 内镜手术组 2 3例和传统手 术组 2 0例 , 比较 两组的治 疗效果。结果 : 内镜手 术组 鼻 的住 院时间明显低 于传统手术组; 两组均未 出现严重 并发 症 , 内镜手 术组并发症 发生 率为 7 6 % , 鼻 .9 传统 手术组并发症
注 : 1 与 传 统手 术 组 比较 P< . 5 () 00 。
12 手术方法 : . 2 6例实施全 身麻醉 ,7例实行 局部麻醉 。 1 在鼻内镜手术组 中, 5例实施鼻 内镜 一 有 柯陆 氏联合径路
手 术 。首先 应用 1 丁 卡 因 1 L 0 】 肾上 腺 素 实 施 % 0m 加 . %
Ap . 0 0 r2 1
V I3 NO 2 0_ 6 .
现
代
临
床
医
学
21 0 0年 4月 第3 6卷 第 2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鼻内镜下上颌窦手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周兵韩德民崔顺九黄谦魏永祥刘华超刘铭鼻内镜鼻窦手术之前,上颌窦炎性或肿瘤病变,主要依靠经典上颌窦根治手术,即Caldwell-Luc术式,特点是通过唇龈切开经犬齿窝进入上颌窦。
George Caldwell 1893年于美国纽约和Henry Luc1897 年于法国巴黎分别报告该手术方式。
经过迄今已逾百年长期的不断地改进与完善,该术式已成为以治疗慢性化脓性上颌窦炎为主要适应证的一个成熟的规范化的手术[1]。
鼻内镜手术的发展和成熟,通过中鼻道或下鼻道上颌窦开窗完成上颌窦的病灶切除或引流,能够促进上颌窦的炎症恢复和功能的保留,临床已经基本取代Caldwell-Luc手术方式[1-5]。
即便如此,由于上颌窦解剖和原发上颌窦病变的特点,运用多角度内镜,包括30°和70°硬性鼻内镜,同时借助各种角度弯曲器械,上颌窦内仍有无法窥视和处理的区域[6]。
针对上颌窦需要广泛切除的病灶,Denker术式,包括经鼻在内镜下完成鼻内Denker术式经鼻上颌骨部分切除术的改良[2],鼻外或经鼻上颌骨部分切除(medial maxillectomy)和面中掀翻(midfacial degloving)等手术方式仍广泛应用于临床[2-5],尽管有很好的手术视野并便于肿瘤的彻底切除,仍多要牺牲下鼻甲和鼻泪管,所以,从微创原则角度看,上述术式仍有需要改进的必要。
鼻内镜手术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已经形成成熟的经鼻上颌窦手术入路,并且在以往临床实践基础上,探索出新的上颌窦手术入路,分述如下。
1. 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middle meatus antrostomy, MMA) Messerklinger强调的慢性鼻窦炎与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omeatal complex, OMC)的病理生理状况相关,且上颌窦粘液传输和清除的方向始终朝向上颌窦自然口,即便是做下鼻道开窗,上颌窦粘液纤毛清除的方向不会改变,进而提出并规范的围绕OMC的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gery, FESS),手术的主要内容为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
所以,在当今鼻内镜手术技术中,经鼻MMA已经成为经典鼻内上颌窦手术方式,而针对上颌窦炎性病变,首选MMA。
手术的要点和步骤包括钩突切开,筛泡切除,以钩突和筛泡前下为标志开放并扩大上颌窦自然口。
但衍生出的问题是,上颌窦开窗口究竟开放多大合适。
Kirihene R等[6]通过上颌窦开窗口大与小两组病人的上颌窦NO水平,探讨开窗口大小的对上颌窦通气引流的影响。
发现开窗后都可以增加上颌窦的通气,但开窗口加大反而降低上颌窦内NO水平,提示追求过大开窗口没有意义,其次,上颌窦内丰富的NO,可提高鼻-鼻宿主防御作用,具有抗菌特性,抑制微生物(病毒、细菌和真菌)生长,同时可提高纤毛活性,促进鼻-鼻窦粘膜粘液纤毛传输作用,清除微生物和毒素,保持鼻-鼻窦粘膜健康,因此,加大开窗口后,窦内NO水平下降,有可能是鼻窦反复感染的原因之一。
采用经中鼻道上颌窦开窗,可解决大部分上颌窦问题,但解剖的特征和现有器械,经中鼻道开窗口并非可处理上颌窦任意区域。
解剖上,上颌窦形似底在上方的锥体,客观上形成一些难以经中鼻道观察和处理的部位,如外侧的颧隐窝,下方的齿槽隐窝,以及前内上的泪前隐窝。
Hosemann等[7]用多个角度的内镜和14种多角度组织钳经中鼻道开窗后,试验内镜观察区域和器械所能够到达的部位,发现经中鼻道能够观察和处理上颌窦大部分区域,较为困难观察处理的是上颌窦内壁、前壁、齿槽隐窝和泪前隐窝,其中,泪前隐窝是最难以观察和处理的部位,即便使用70°镜或下鼻道开窗,其作用有限,而经中鼻道无法观察和处理泪前隐窝;上颌窦发育较大时,齿槽隐窝的处理困难程度与泪前隐窝相似。
因此,部分病人采用联合开窗或鼻腔侧壁切开的手术入路,同时也期待有更好和易用的专用器械问世。
2.下鼻道上颌窦开窗术(inferior meatus antrostomy, IMA)IMA曾是经典经鼻上颌窦开窗引流的方法,但由于观察困难,头灯下操作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鼻内镜手术技术广泛应用后,IMA较之过去更容易实施。
采用下鼻道上颌窦开窗的重要目的和适应证是:①局限于上颌窦底部粘膜囊肿或异物;②作为中鼻道联合开窗的组成部分,有助于上颌窦内病灶的清除。
手术的要点是:①将下鼻甲向中线反转骨折移位;②定位鼻泪管鼻腔开口并结合病灶部位选择开窗位置,以避免损伤鼻泪管开口(图1);③骨和粘膜分别处理。
即可以先切开或切除开窗部分的粘膜,咬骨钳完成下鼻道骨窗后,再清理粘膜。
优点是避免粘膜撕脱。
3.犬齿窝穿刺上颌窦开窗进入上颌窦在Caldwell-Luc手术时代,该径路时进入上颌窦的基本途径,但上颌窦犬齿窝开窗的主要并发症是面颊部肿胀、牙齿麻木面部麻木、麻刺感和疼痛等,发生率75%[8]。
原因多为损伤眶下神经(infraorbital nerve,ION)分支,包括前上齿槽神经(anterior superior alveolar nerve, ASAN)和中上齿槽神经(middle superioralveolar nerve, MSAN),前者更多见。
Robinson通过解剖研究发现在前鼻孔下缘做水平线,与经瞳孔垂线相交的犬齿窝穿刺,出现上述并发症的机会最小。
在有必要联合开窗清除上颌窦病灶或进行观察时,可选择改点穿刺开窗。
4.经鼻内镜下鼻腔侧壁切除术针对上颌窦或鼻腔外侧壁肿瘤,采用鼻内鼻腔外侧壁切除,获得非常好的治疗结果。
Wormald[9]采用经鼻内镜下上颌骨部分切除,结合犬齿窝穿刺开窗,用带角度切割器除理上颌窦前壁及前内下部分内翻性乳头状瘤,术中切除下鼻甲和鼻泪管,鼻腔外侧壁行泪囊切开造孔,上颌窦腔内基本无死角,但牺牲下鼻甲和鼻泪管,无疑损伤加大,对鼻腔和泪道排泄功能具有破坏作用。
Nicolai P等(2006)[10]根据切除范围,将鼻腔侧壁切除手术分为三种类型(见表1),在II或III型中,均切除下鼻甲和鼻泪管。
表1. 经鼻上颌窦鼻腔侧壁手术分型分型切除范围I 型宽大中鼻道上颌窦开窗、切除钩突、中鼻甲、筛房、Draf IIa额窦开放II 型上颌窦内侧壁切除、切除钩突、中鼻甲、筛房、鼻泪管、DrafIIa额窦开放III 型上颌窦前壁内1/3切除+上颌窦内侧壁切除、切除钩突、中鼻甲、筛房、鼻泪管、Draf IIa额窦开放从手术内容中可以看出,手术方式以根治性的目的为主,鼻腔和鼻窦结构切除和破坏较多,但视野显露比较理想,所以,上述手术方法目前仍为临床广泛应用,特别是对上颌窦内广泛息肉,以及起源或广泛累及上颌窦的内翻性乳头状瘤等良恶性病变,已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
5.经鼻内镜鼻腔侧壁切开入路上颌窦手术在采用中、下鼻道上颌窦开窗,结合犬齿窝开窗进入上颌窦,仍有无法观察和处理区域的情况下,采用前述经鼻完成的不同类型的上颌窦侧壁切除,尽管有很好的手术视野并便于肿瘤的彻底切除,但从微创原则角度看,下鼻甲和鼻泪管切除带来的鼻腔和泪道排泄功能障碍,不能忽视,因此,在前期实践基础上,设计经鼻完成鼻腔外侧壁切开(Endoscopic Nasal Lateral Wall Dissection,ENLWD)后进入上颌窦的手术入路,完整保留了鼻泪管和下鼻甲,恢复后的术腔更符合鼻腔结构和功能的需要,是对鼻内镜上颌窦手术入路的创新发展。
手术方法:手术在0°鼻内镜下进行,上颌窦顶壁的观察操作可在70°镜下进行。
术中探查病灶累及上颌窦前壁或前内下者,确定采用该术式,并先切除鼻腔肿物,开放受累其他鼻窦,再处理上颌窦;若肿瘤累及鼻腔侧壁之眶壁,则依病灶侵犯范围部分切除眶纸板,眶筋膜保留完整。
(1)切开:沿下鼻甲前缘(鼻内孔后缘2mm)上方鼻腔外侧壁,自上而下至鼻底做弧形切开,粘骨膜下剥离至下鼻甲骨鼻腔外侧壁附着最前端,将下鼻甲附着根部剪断后,下鼻甲根部以上向后剥离至上颌窦自然口或开窗口前缘,下鼻甲根部以下向后剥离至鼻泪管开口处周围(图2)。
(2)暴露上颌窦:以下鼻甲附着鼻腔外侧壁根部为标志,用电钻或骨凿由前向后去除上颌窦内壁,以鼻泪管鼻腔开口为标志在去除骨壁同时开放骨性鼻泪管并游离鼻泪管下端,形成膜性鼻泪管-下鼻甲瓣,将其内移显露上颌窦腔(图3)。
(3)切除病灶:通常在0°观察直视下切除上颌窦腔内病灶,上颌窦前壁或前内下可借助带角度镜,并视鼻窦发育大小和病灶位置确定是否扩大去除上颌窦前壁或前内下骨壁。
(4)复位鼻泪管-下鼻甲瓣:清理术腔并复位膜性鼻泪管-下鼻甲瓣,粘膜切口对位缝合固定后,切开下鼻道外侧壁粘膜做下鼻道上颌窦开窗,便于术后观察和引流。
(5)术腔填塞。
综上,该上颌窦入路有以下优点:①视野宽,充分显露整个上颌窦腔,包括泪前隐窝和齿槽隐窝,便于窦内病灶的观察和处理,无死角;②提供进入翼腭窝、颞下窝和眶底壁的手术径路;③保留下鼻甲和鼻泪管,维护鼻腔和泪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从手术方法特点看,容易出现的并发症是鼻泪管损伤、眶壁损伤和面部麻木,本文无手术并发症发生。
所以,应具备必要解剖知识和内镜操作基础。
ENLWD为彻底切除上颌窦病灶提供一新的入路和方法,ENLWD保留和保护了下鼻甲和鼻泪管的结构和功能,较之其它方法,突显其微创优势。
手术适应证可以归纳为:①来源于上颌窦病灶常规经鼻上颌窦(联合)开窗无法切除肿物;②复发性上颌窦病变;③上颌窦骨囊肿;④累及翼腭窝和或颞下窝鼻腔鼻窦肿物;⑤眶下壁骨折;⑥累及上颌窦的根尖病灶;⑦翼腭窝或颞下窝异物,或经鼻常规方法无法取出的上颌窦异物。
但就上颌窦病灶处理本身而言,只有在常规经鼻内镜入路无法解决问题时,才采用ENLWD入路。
上颌窦恶性肿物是否适用该术式有待临床进一步探讨。
6.上颌窦手术的并发症主要包括鼻泪管损伤、眼眶损伤(眶纸板损伤、眼球运动障碍及视力障碍)、开窗口瘢痕粘连闭锁、粘液循环和上颌窦迁延炎症等。
鼻泪管损伤的主要部位是下鼻道开窗口、中鼻道开窗口前缘何中鼻道前缘钩突切口部位。
眼眶及眶内容损失则主要是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时,定位不准确,直接损伤眶纸板或进入眼眶所致。
手术后粘液循环的原因:①中鼻道开窗口与上颌窦自然口未通联,基于上颌窦粘液排泄始终朝向自然口,上颌窦粘液由自然口排出后,经位于后方并常低于自然口的手术开窗口返流入上颌窦(图4);②上颌窦粘膜持续炎症。
粘液循环不仅发生在手术后,同样可以发生在自然口和上颌窦副孔之间。
由此提醒手术中如果发现有副孔,自然口要和副孔融合,形成新的开窗口。
③中鼻道和下鼻甲粘膜损伤导致粘液向后鼻孔转运障碍,同时因窦腔炎症和重力原因,经中鼻道排出的分泌物经下鼻道开窗口,重新进入上颌窦,形成中-鼻道开窗口的粘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