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物浓度及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底物浓度及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底物浓度及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底物浓度及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和掌握Km的测定原理和实验方法。

2、掌握竞争性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及竞争性抑制剂表观Km’的测定。

二、实验原理:

1.酶的底物浓度和酶促反应速度的关系一般情况下符合米-曼氏方程:

式中:v为反应初速度;Vmax为最大反应速度;[S]为底物浓度;Km为米氏常数,其单位为mmol/L。Km值是酶的特征性常数,一般来说,Km可以近似地表示酶与底物的亲和力。测定Km值是酶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法。

Lineweaver-Burk作图法(双倒数作图法,图1)是用实验方法测定Km值的最常用的比较简单的方法。Lineweaver-Burk将米氏方程改写成双倒数形式:

1/ v = Km/ Vmax×1/[S] + 1/ Vmax

以1/v-1/[S]作图得一个斜率为Km/ Vmax的直线,将直线外推与横轴相交,其横轴截距为-1/Km ,纵轴截距为1/Vmax ,因此实验时,选择不同的[S],测定相应的v,依L-B双倒数方程作图,即可求得Km 和Vmax;在抑制剂存在时,即可求得表观Km 和 Vmax,竞争性抑制的动力学特点见图2。

2.本实验以碱性磷酸酶(AKP)为例,磷酸苯二钠为底物,磷酸氢二钠为其竞争性抑制剂,茶碱为其非竞争性抑制剂。AKP催化磷酸苯二钠水解产生游离酚和磷酸盐。酚与酚试剂应用液在碱性溶液中生成蓝色的衍生物。根据蓝色的深浅可测出酚的含量,从而算出相应的酶促反应速度(v)。再根据Lineweaver—Burk法作图,计算其Km 值及抑制剂存在时表观Km

值的改变。

三、实验步骤:

1.米氏常数测定按下表操作:

2.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按下表操作:

3.计算以1/A660-1/[S]作图,求出Km及表观Km。

四、结果与分析:

实验数据处理表格:

1.米氏常数Km测定

管号0 1 2 3 4 5

[S](mmol/L) 2 2 3 4 6 8

A6600.206 0.318 0.412 0.496 0.553

2.抑制剂存在时表观Km测定

管号0 1 2 3 4 5

[S](mmol/L) 2 2 3 4 6 8

A6600.170 0.185 0.275 0.376 0.389

作图:

计算:

1.Km计算:由直线方程y=7.0999x+0.9662知,当y=0时,x=-0.1361,即-1/Km=-0.1361,所以Km=7.35mmol/L,纵截距为0.9662

2.表观Km计算:由直线方程y=10.895x+0.9662知,当y=0时,x=-0.08868,即-1/Km=-0.08868,所以Km=11.28mmol/L,纵截距为0.9662

表观Km>Km,,且纵截距相等,所以抑制剂是竞争性抑制剂。

五、讨论

1.底物、蒸馏水和碱性缓冲液的加入顺序不作严格要求,对实验没有影响。

2.实验时用的大试管必须要干净、干燥,因为本实验反应体系试剂都是微量且为有关酶的实验,稍微多一点水都会对反应体系造成较大影响,导致实验中发生的不是梯度变化,最终影响实验结果。

3.第一步混匀37℃放置5分钟,起到预热的作用,使反应体系达到碱性磷酸酶反应的最适温度。

4.0号试管做空白对照管,不能加酶。

5.第二步混匀37℃放置15秒,是为使酶和底物充分反应,使底物充分转变为产物。

6.加入AKP后要立即准确计时,而且每管酶促时间一定要保持一致也是控制变量,防止时间不同造成反应产物含量不同。

7.第三步混匀37℃放置15分钟是为了使显色反应充分进行。

8.加入的酚试剂除了起显色作用还起到终止酶促反应的作用。

9.测得的显色物质的吸光度A660在酚试剂过量的情况下,与酚的浓度成正比。而酚作为第一步酶促反应的产物,其浓度在此酶促反应中又与反应速率成正比,所以A660可以代替速率v作图。

六、结论

通过双倒数作图法及分别计算无抑制剂与有抑制剂时酶的Km值,可发现,此抑制剂为竞争性抑制剂,并且两条直线的纵截距,可验证竞争性抑制剂的特征: Vm不变,Km变大。

实验一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实验一 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掌握底物浓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了解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KP )的Km 值的测定原理和方法,理解Km 值的意义。 二、实验原理 在温度、pH 及酶浓度等恒定的条件下,底物浓度对酶的催化作用有很大的影响。当底物浓度较低时,酶促反应速度V 随底物浓度[S]的增高而显著加快,随着底物浓度渐高,反应速度加快程度渐小,当底物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以上时,再增高底物浓度,反应速度亦不再增加,成为该条件下极限最大反应速度Vmax 。底物浓度与反应速度的这种关系可以用下列米-曼(Michaclis-Menten )氏方程式表示。 V= ] [] max[S Km S V 或Km=[S](V V max — 1) 式中,Km 为米氏常数。当V=Vmax/2时,则Km=[S],即米氏常数是反应速度等于最 大速度一半时底物物浓度的数值。如图所示: [V] 2 max V Km [S] 图1 底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度的关系 Km 是酶的特征性常数,不同酶的Km 值不同,同一酶作用于不同底物的Km 值亦不同。大多数纯酶的Km 值在0.01~100mmol/L 之间。Km 值的测定在酶学研究中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根据实验结果绘制上述直角双曲线,难以准确求出Km 和Vmax 值。而用米曼氏方程式的下列变换式,则容易求得Km 及Vmax 值。 米曼氏方程式中各项皆采用倒数表示,则成为Lineweaver —Burk 氏方程式:

V 1=max V Km ·][1S +max 1V 如图所示: 图2 Lineweaver —Burk 氏法作图求Km 值 这是个上截式直线方程式。V 1与S 1 为直线关系,如上图。直线斜率为max V Km ,纵轴 截距为max 1V ,横轴截距为-Km 1.据此可以测定不同浓度底物的反应速度,按V 1与S 1 关 系作图而容易正确得出Km 值。 另有其他变换式,例如把上式两侧皆乘以[S],则转换成Wilkinson 氏方程式。 V S ][=max V Km +max 1 V ·[S] 如图所示: -K m [S] 图3 Wilkinson 氏法作图求Km 值 这也是直线方程式。以 V S ] [为纵轴,[S]为横轴作图,则直线在横轴上的截距为-Km. Km 1 ] [1S

(完整word版)化学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习题附答案

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练习 一、选择题(16*3=48) 1.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化学反应速率是指一定时间内任何一种反应物物质的量浓度的减少或任何一种生成物物质 的量的增加 B 、化学反应速率为0.8 mol /(L·s )是指1s 时某物质的浓度为0.8mol/L C 、根据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可以知道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 D 、决定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反应物的浓度 2.下列条件一定能使反应速率加快的是:①增加反应物的物质的量②升高温度③增大压强④加入生成物 ⑤加入MnO 2( ) A .全部 B .①② C .② D .②③ 3.已知:4 NH 3 + 5 O 2 = 4 NO + 6 H 2O ,若反应速率分别用v (NH 3)、v (O 2)、v (NO )、v (H 2O )(mol/(L?s ))表示,则正确的关系是( ) A .()3NH V 5 4= v (O 2) B .65 v (O 2)= v (H 2O ) C . 32v (NH 3)= v (H 2O ) D .5 4 v (O 2)= v (NO ) 4.将4 mol A 气体和2mol B 气体在2L 的密闭容器中混合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2A(g) + B(g) = 2C(g),若经2s 后测得C 的浓度为0.6mol/L ,现有下列几种说法:①用物质A 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3mol/(L?s );②用物质B 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6mol/(L?s );③2s 时物质A 的转化率为70%;④2s 时物质B 的浓度为0.7moL/L 。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5.200C ,将10ml 0.1mol/l Na 2S 2O 3溶液和10ml 0.1mol/l 的H 2SO 4溶液混合,2分钟后溶液中明显出现浑浊。已知温度每升高100C ,化学反应速率增大到原来的2倍,那么500C 时,同样的反应要看到明显浑浊,需要的时间是( ) A .15秒 B .20秒 C .40秒 D .48秒 6.在一定条件下,在2L 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SO 2 和一定量的O 2 ,发生反应2SO 2(g)+O 2(g) 2SO 3(g),进行到4min 时,测得n(SO 2)=0.4mol ,若反应进行到2min 时,容 器中n(SO 2)为( )。 A .1.6mol B .1.2mol C .大于1.6mol D .小于1.2mol 7.对于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反应:N 2+O 2 == 2NO ,下列条件中哪些能加快该反应速率的(假 定改变下列条件时温度不变)( ) A .缩小体积使压力增大 B .体积不变充入N 2使压强增大 C .体积不变充入He 气使压强增大 D .减小压强使体积增大 8.将等物质的量的X 2和Y 2置于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mX 2(g)+nY 2(g) === pZ(g),在某一时刻,测得容器中C (X 2)=0.9mol·L -1 ,C (Y 2)=0.1mol·L -1 ,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公开课)复习过程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教学设计 儋州市第二中学陈曦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绪言中介绍的碰撞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学生对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的进一步理解又为后续化学平衡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本节课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应用的知识,是对人类文明进步和现代化发展有重大价值的知识,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化学学习的实用价值。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因和外因,通过实验探究浓度对化学 反应速率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 (2)初步运用有效碰撞理论来解释浓度、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2)在利用碰撞理论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进行解释的过程中提高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从化学视角去观察生活、生产和社会中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问题。体验科学探究的喜悦,从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 浓度、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 运用碰撞理论解释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板块1——创设情境,引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引入】以下图片展示的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些反应,大家比较一下它们的快慢程度。 【ppt演示】烟花燃放、爆炸、铁生锈、溶洞的形成图片 【分析】爆炸和烟花燃放的反应速率非常快,都是瞬间完成的;铁生锈的反应速率相对慢一些,需要数年才能完成;溶洞的形成反应速率最慢,需 要上万年或者几百万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由此可知,不同的反应进行的快慢程度是有差别的,即其反应速率是不同的。

酶促反应动力学实验

酶动力学综合实验 实验(一)——碱性磷酸酶Km值的测定 【目的要求】 1.了解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2.了解米氏方程、Km值的物理意义及双倒数作图求Km值的方法。 【实验原理】 1、碱性磷酸酶: 碱性磷酸酶是广泛分布于人体各脏器器官中,其中以肝脏为最多。其次为肾脏、骨骼、肠和胎盘等组织。但它不是单一的酶,而是一组同功酶。本实验用的碱性磷酸酶是从大肠杆菌中提取的。 2、米氏方程: Michaelis-Menten 在研究底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度的定量关系时,导出了酶促反应动力学的基本公式,即: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 式中:v表示酶促反应速度,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表示酶促反应最大速度, [S]表示底物浓度,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表示米氏常数。 3、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值的测定主要采用图解法,有以下四种: ①双曲线作图法(图1-1,a) 根据公式(1),以v对[s]作图,此时1/2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时的底物浓度[s]值即为Km值,以克分子浓度(M)表示。这种方法实际上很少采用,因为在实验条件下的底物浓度很难使酶达到饱和。实测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一个近似值,因而1/2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不精确。此外由于v对[S]的关系呈双曲线,实验数据要求较多,且不易绘制。 ②Lineweaver- Burk作图法双倒数作图法(图1-1,b) 实际工作中,常将米氏方程(式(1))作数学变换,使之成为直线形式,测定要方便、精确得多。其中之一即取(1)式的倒数,变换为Lineweaver- Burk方程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 以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对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作图,即为y=ax+b形式。此时斜率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纵截距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把直线外推与横轴相交,其截距相交,其截距即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③Hofstee作图法(略) 把(2)式等号两边乘以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得: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3) 以v对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作图,这时斜率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纵截距

实验六淀粉酶的专一性和温度pH激动剂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六淀粉酶的专一性和温度、pH、激活剂 及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类型:验证型 目的和要求 1.通过本实验观察、验证酶的专一性和温度、pH、激动剂及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 2.熟悉淀粉及其酶解产物的特殊显色方法;电热恒温水浴的使用。 3.了解唾液淀粉酶的收集与预处理。 原理 酶具有高度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底物发生反应,如淀粉酶只能水解淀 粉,不能水解蔗糖。当淀粉被淀粉酶彻底水解为还原性麦芽糖和葡萄糖时,能使班氏试剂 的Cu2+还原成Cu1+,生成砖红色Cu2O沉淀。淀粉酶的活性受温度、pH、激动剂及抑制剂、 酶浓度以及作用时间等多种因素影响,因而水解淀粉生成一系列分子大小不同的糊精。不 同程度的水解糊精可与碘反应生成紫色、棕色或红色络合物。通过上述特征性反应,并以 蔗糖等作对照,便可观察、验证淀粉酶是否具有专一性以及它的催化活性是否受到影响。 操作方法 一、唾液淀粉酶的收集与处理 1.制备唾液 实验者先将痰咳尽,用自来水漱口,以清除口腔内食物残渣,再在口腔内含蒸馏水约15ml,并作咀嚼咕漱运动,3分钟后吐入垫有两层经润湿处理的脱脂纱布的漏斗内,过滤于小烧杯 中备用,为与下面稀释唾液相区别,此称制备唾液。 2.煮沸唾液 取上述唾液约2ml,盛入1中号试管中,置沸水浴煮沸5分钟备用。 3.稀释唾液 调整唾液淀粉酶活性,使之在pH6.8、37℃和既无激动剂又无抑制剂条件下,作用5min,水解淀粉至红色糊精为宜。具体做法是取12凹白瓷反应板一块,按下列步骤操作: ①第1排每凹各加1滴制备唾液,12、13、14凹分别加生理盐水1、2、3滴,用滴管采用抽吸法,由稀到浓(14→12)小心混匀各凹,勿使溅入相邻凹中。每混匀一凹便取其1滴放入同列的2排凹中,剩余稀释唾液应全部放回原凹中。 ②在盛有不同稀释度唾液的第2排各凹中,均加入4滴缓冲液(pH6.8),2滴1%的淀粉液和2滴蒸馏水,用①混匀法充分混匀,置37℃下5min。 ③在第2排各凹中加I液一滴,混匀,观察比较各凹颜色,以浅棕-红色对应的稀释倍数, 用生理盐水稀释3ml制备唾液备用。 二、唾液淀粉酶的专一性以及温度、pH、激活剂和抑制剂对唾液淀粉酶活性影响的观察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a.温度: 温度(temperature)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很大,表现为双重作用:(1)与非酶的化学反应相同,当温度升高,活化分子数增多,酶促反应速度加快,对许多酶来说,温度系数(temperature coefficient)Q10多为1~2,也就是说每增高反应温度10℃,酶反应速度增加1~2倍。(2)由于酶是蛋白质,随着温度升高而使酶逐步变性,即通过酶活力的减少而降低酶的反应速度。以温度(T)为横坐标,酶促反应速度(V)为纵坐标作图,所得曲线为稍有倾斜的钟罩形。曲线顶峰处对应的温度,称为最适温度(optimum temperature)。最适温度是上述温度对酶反应的双重影响的结果,在低于最适温度时,前一种效应为主,在高于最适温度时,后一种效应为主,因而酶活性迅速丧失,反应速度很快下降。动物体内的酶最适温度一般在35~45℃,植物体内的酶最适温度为40~55℃。大部分酶在60℃以上即变性失活,少数酶能耐受较高的温度,如细菌淀粉酶在93℃下活力最高,又如牛胰核糖核酸酶加热到100℃仍不失活。 最适温度不是酶的特征性常数,它不是一个固定值,与酶作用时间的长短有关,酶可以在短时间内耐受较高的温度,然而当酶反应时间较长时,最适温度向温度降低的方向移动。因此,严格地讲,仅仅在酶反应时间已经规定了的情况下,才有最适温度。在实际应用中,将根据酶促反应作用时间的长短,选定不同的最适温度。如果反应时间比较短暂,反应温度可选定的略高一些,这样,反应可迅速完成;若反应进行的时间很长,反应温度就要略低一点,低温下,酶可长时间发挥作用。 各种酶在最适温度范围内,酶活性最强,酶促反应速度最大。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温度每升高10℃,酶促反应速度可以相应提高1~2倍。不同生物体内酶的最适温度不同。如,动物组织中各种酶的最适温度为37~40℃;微生物体内各种酶的最适温度为25~60℃,但也有例外,如黑曲糖化酶的最适温度为62~64℃;巨大芽孢杆菌、短乳酸杆菌、产气杆菌等体内的葡萄糖异构酶的最适温度为80℃;枯草杆菌的液化型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85~94℃。可见,一些芽孢杆菌的酶的热稳定性较高。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降低酶的催化效率,即降低酶促反应速度。 最适温度在60℃以下的酶,当温度达到60~80℃时,大部分酶被破坏,发生不可逆变性;当温度接近100℃时,酶的催化作用完全丧失。 一般而言,温度越高化学反应越快,但酶是蛋白质,若温度过高会发生变性而失去活性,因而酶促反应一般是随着温度升高反应加快,直至某一温度活性达到最大,超过这一最适温度,由于酶的变性,反应速度会迅速降低。 热对酶活性的影响对食品很重要,如,绿茶是通过把新鲜茶叶热蒸处理而得,经过热处理,使酚酶、脂氧化酶、抗坏血酸氧化酶等失活,以阻止儿茶酚的氧化来保持绿色。红茶的情况正相反,是利用这些酶进行发酵来制备的。

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化学反应速率 1.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公式:v= ,单位:。 注意: (1)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用不同物质所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数值上可能是的(填“相等”或“不等”),但各反应速率所表示的意义是相同的,所以计算化学反应速率时,要注明具体物质; (2)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用不同物质所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其比值等于之比;(3)固体、纯液体在反应中可视为浓度,一般不用固体或纯液体来表示反应速率; 3.化学反应速率的相关计算,常用“三段式”方法。 4.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因:反应物自身的性质,如Na、Mg、Al与水反应的速率由大到小的顺序为:Na>Mg>Al。 5.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因,可从分子碰撞理论解释(充分接触和有效碰撞): (1)浓度:其它条件相同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减少反应物的浓度,化学反应速率降低。 注意:纯固体、纯液体的浓度看作常数,故其反应速率与其用量无关。 (2)温度:其它条件相同时,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降低温度,化学反应速率降低。一般,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增大2—4倍。 (3)压强:其它条件相同时,增大气体反应物的压强,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减小气体反应物的压强,化学反应速率降低。 注意:①压强只影响气体反应的速率;②恒温、恒容充入“惰性气体”化学反应速率不变;恒温、恒压充入“惰性气体”,化学反应速率减小。 (4)固体反应物的表面积:其它条件相同时,固体反应物表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大。 (5)催化剂:其它条件相同时,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大部分加快反应速率。 (6)其他外因:光波、电磁波、放射线、超声波和溶剂等。 6.硫代硫酸钠溶液和盐酸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Na2S2O3 + 2HCl →2NaCl + S↓+SO2↑+H2O, Na2S2O3,还原剂是Na2S2O3,氧化产物是SO2,还原产物是S。 例1.(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计算与大小的比较) 1.对于反应A2(g)+3B2(g)2AB3(g)来说,下列反应速率中表示该反应进行得最快的是(A) A.v(A2)=0.6 mol/(L·s) B.v(B2)=2.7 mol/(L·min) C.v(AB3)=12 mol/(L·min) D.v(A2)=6 mol/(L·min) 例2.(“三段式”法计算反应速率、转化率等) 2.将2 mol X和2 mol Y充入2 L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X(g)+3Y(g)2Z(g)+a Q(g),2 min 后达到平衡时生成0.8 mol Z,测得Q的浓度为0.4 mol·L-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B) A.a的值为2 B.平衡时X的浓度为0.2 mol·L-1 C.Y的转化率为60% D.反应速率v(Y)=0.3 mol·(L·min)-1 1

最新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教案)

6.1 化学反应为什么有快有慢 第2课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一、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在高一第二学期第六章《揭示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之谜》的第一节——化学反应为什么有快有慢(第二课时)。其知识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特点与进程的入门性知识。由于本课题的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应用,学生能够通过生活经验在学科内的延伸,定性地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的知识要点。因而,从学生认知和知识构建的角度来说,这个课题的内容不容易引发强烈的探究欲望和认知冲突。所以本课时的设计尝试着想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一步一步地自主设计探究实验的过程,近距离地做一次科学探究方法上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反应的快慢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2)能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探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固体表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 (3)初步知道怎样控制化学反应速率。 2.过程与方法 (1)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定性观察、对比试验、控制变量等科学方法。 (2)通过分组实验,增强合作学习的意识。 (3)亲历探究实验的实施过程,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4)增强实验现象观察和描述的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推理,能得出正确结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升科学探究的素养。 (2)关注社会生产生活中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实例,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养成尊重事实、按化学规律办事的求实态度,树立严谨的科学实验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控制变量法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研究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的探究; 2、实验方案设计(如何体现控制变量法)。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专题练习题 带答案

高二年级化学选修四同步小题狂练 第二章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一、单选题 1.下列说法中有明显错误的是() A. 对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增大压强体系体积减小,可使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 增加,因而反应速率增大 B. 升高温度,一般可使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大,因而反应速率增大 C. 活化分子之间发生的碰撞一定为有效碰撞 D. 加入适宜的催化剂,可使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大大增加,从而成千上万倍地增大化 学反应的速率 2.化学反应的速率主要取决下列哪个因素() A. 催化剂 B. 温度 C. 压强 D. 物质的性质 3.通过下列有关实验研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得出的相关结论,你认为不正确的 是() A. 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将等质量的锌块和锌粉与相同浓度的盐酸反应,锌粉反应快 B. 将质量相同、形状大小一样的铝条分别与稀硫酸和浓硫酸反应,浓硫酸产生氢气 快 C. 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双氧水,其中一支试管中再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同时加热, 产生氧气的快慢不同 D. 在稀硫酸和铁粉反应制取氢气时,加入适量醋酸钠晶体,可减慢反应速率 4.硫代硫酸钠(Na2S2O3)与稀硫酸发生如下反应:Na2S2O3+H2SO4=Na2SO4+SO2+ S↓+H2O下列四种情况中最早出现浑浊的是() A. 10℃时0.1mol/L Na2S2O3和0.1mol/L H2SO4各 5 mL B. 20℃时0.1mol/L Na2S2O3和0.1mol/L H2SO4各 5 mL C. 10℃时0.1mol/L Na2S2O3和0.1mol/L H2SO4各5 mL,加水10mL D. 20℃时0.2mol/L Na2S2O3和0.1mol/LH2SO4各5 mL,加水10 mL 5.铁粉与足量1mol/L盐酸反应,为了加快反应速率且不影响产生氢气的量可以加入() ①2mol/L的硝酸溶液②少量CuSO4(s)③少量铜粉④少量 CH3COONa(s)⑤对溶液加热⑥向反应液中通入HCl气体⑦加入过量铁粉⑧将铁粉改为铁片.

酶促反应动力学实验报告

酶促反应动力学实验报告 杨恩原 实验目的: 1.观察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2.观察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3.掌握用双倒数作图法测定碱性磷酸酶的Km值 实验原理: 一、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在温度、pH及酶浓度恒定的条件下,底物浓度对酶的催化作用有很大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当底物浓度很低时,酶促反应的速度(v)随底物浓度[S]的增加而迅速增加,但当底物浓度继续增加时,反应速度的增加率就比较小,当底物浓度增加到某种程度时反应速度达到一个极限值(即最大速度Vmax)。底物浓度和反应速度的这种关系可用米氏方程式来表示(Michaelis-Menten方程)即: 式中Vmax为最大反应速度,Km为米氏常数,[S]为底物浓度 当v=Vmax/2时,则Km=[S],Km是酶的特征性常数,测定Km是研究酶的一种重要方法。但是在一般情况下,根据实验结果绘制成的是直角双曲线,难以准确求得Km和Vmax。若将米氏方程变形为双倒数方程(Lineweaver-Burk方程),则此方程为直角方程,即: 以1/V和1/[S]分别为横坐标和纵坐标。将各点连线,在横轴截距为-1/Km,据此可算出Km值。

本实验以碱性磷酸酶为例,测定不同浓度底物时的酶活性,再根据1/v和1/[S]的倒数作图,计算出其Km值。 二、抑制剂对酶促反映的影响 凡能降低酶的活性,甚至使酶完全丧失活性的物质,成为酶的抑制剂。酶的特异性抑制剂大致上分为可逆性和不可逆性两类。可逆性抑制又可分为竞争性抑制和非竞争性抑制等。竞争性抑制剂的作用特点是使该酶的Km值增大,但对酶促反映的最大速度Vmax值无影响。非竞争性抑制剂的作用特点是不影响[S]与酶的结合,故其Km值不变,然而却能降低其最大速度Vmax。本实验选取Na2HPO4作为碱性磷酸酶的抑制物,确定其抑制作用属于哪种类型。 实验步骤: 实验一: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管号 试剂 1.取试管9支,将L基质液稀释成下列不同浓度:

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影响的理解及特例

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影响的理解及特例 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归根结缔是压强的改变引起了物质浓度的变化,从而改变了反应速率;而压强对化学平衡影响的实质是要引起υ正、υ逆的改变,且使υ正≠υ逆。学生在理解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正确理解浓度和压强变化的实质 1.将压强变化看作浓度变化 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归根结缔是压强的改变引起了物质浓度的变化,从而改变了反应速率。 例1:对于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反应2SO 2(气)+O 2(气)2SO 3(气),下列条件哪些能加快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假设温度不变)( ) A.缩小体积使压强增大 B.体积不变充入O 2使压强增大 C.体积不变充入N 2使压强增大 D.恒压时充入N 2 解析: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归根结缔是浓度的影响。A 将容器体积缩小,各物质浓度均增大,故反应速率加快。B 充入O 2的实质使O 2的浓度增大,故反应速率也加快。C 虽然增大了压强,但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浓度却没有变化,故反应速率不变。D 恒压时充入N 2会导致容器体积增大,实质上是各物质的浓度减小,故反应速率减慢。所以选A 、B 。 2.将浓度变化看作压强变化 压强的改变将引起体系中各气态物质的浓度成等倍增减,当浓度变化是由各物质的量均同时增大或减小而引起时,平衡移动又可以理解为压强的变化产生的结果。 例2:某温度下,在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A(g)+3B(g)2C(g)达到平衡,测得平衡时A 、B 、C 物质的量之比n(A)∶n(B) ∶ n(C) = 2∶2∶1。若保持温度不变,以2∶2∶1的物质的量之比再充入A 、B 和C ,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B.平衡不会发生移动 C.C 的体积分数增大 D.B 的体积分数增大 简析:平衡时维持容器体积和温度不变,按相同物质的量之比充入A 、B 、C ,即各物质的浓度成等倍增加,相当于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所以C 的体积分数增大。 二.正确理解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1.对有气体参加的可逆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对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可逆反应,改变压强,平衡不移动。这里所说的压强增大(或减小)是指容积体积缩小(或增大)。 例3:在一定温度下,将一定质量的混合气体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aA(g)+bB(g) cC(g)+dD(g),达到平衡时测得B 气体的浓度为0.61-?L mol ,恒温下将密闭容器的容积扩大1倍,重新达到平衡时,测得B 气体的浓度为0.41-?L mol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a+b>c+d B. 平衡向右移动 C.重新达平衡时,A 气体浓度增大 D.重新达平衡时,D 的体积分数减小 解析:本题许多考生仅从表面上分析,容器扩大1倍,即压强减小,而B 气体的浓度从0.61-?L mol 减小到0.41-?L mol ,判断平衡正移,错选B 。 错选的原因是未从根本上理解压强的改变其实质是改变物质的浓度。在恒温下密闭容器的容积扩大1倍,则容器的各种气体物质的量浓度各减半,此刻B 气体的浓度应为0.31-?L mol ,重新达平衡后B 的浓度增加到0.41-?L mol ,说明当容积体积扩大(即减压),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得逆反应即为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所以a+b>c+d ;D 的体积分数减小。又由于在容积扩大一倍时,A 气体的浓度减小一半,虽然平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教案)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是上一节内容的延续,在第一节中,教材着重探讨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计算和测定问题,本节教材则是从另一个角度研究化学反应,探讨人类面对具体的化学反应要考虑的两个基本问题: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的限度的影响。教材从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大量化学现象和化学实验入手,引出反应速率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又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这部分内容是后面学习化学反应限度概念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诸如了解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有影响等,积累了一些化学反应及方程式,掌握了最基本的实验技能。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重点不是在知识的深度上,而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问题解决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体会到化学学习的乐趣,并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探究是本节课关键所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因、外因。 2.过程与方法:能够设计简单实验方法测定并比较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体会由定性到定量,由简单到复杂的科学探究过程;通过实验的过程强化控制变量这一思想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科学探究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并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 【教学重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因。 【教学难点】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思想在科学探究实验中的综合运用。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视频展示,微课设计,学生分组探究相结合的多功能式教学,体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高中化学复习知识点: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高中化学复习知识点: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一、单选题 1.已知硫代硫酸钠在酸性条件下会发生反应:2+2322S O +2H S +SO +H O ---↓,下 表中的两种溶液混合,出现浑浊的先后顺序是( ) A .④①②③ B .③④②① C .④③②① D .④③①② 2.在带有活塞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2322Fe O s +3H g 2Fe s +3H O g , 采取下列措施不能改变反应速率的是( ) A .增加23Fe O 的量 B .保持容器体积不变,增加通入H 2的量 C .保持容器内压强不变,充入N 2 D .升高反应体系的温度 3.某实验探究小组研究320K 时25N O 的分解反应:25222N O 4NO +O =。如图是该小组根据所给表格中的实验数据绘制的。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曲线Ⅰ是25N O 的浓度变化曲线 B .曲线Ⅱ是2O 的浓度变化曲线 C .25N O 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D .2O 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4.反应()()()()22C s H O g CO g +H g +?在一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条件的改变对其反应速率几乎无影响的是( ) A .保持容器体积不变,增加H 2O (g )的量 B .保持容器体积不变,充入氦气使体系压强增大 C .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 D .保持容器压强不变,充入氦气使容器体积变大 5.在一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加入WO 3和H 2进行反应:WO 3(s)+3H 2(g) W(s)+3H 2O(g),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其反应速率增大 B .保持体积不变,充入氩气,其反应速率不变 C .保持压强不变,充入氖气,H 2O(g)的生成速率增大 D .保持压强不变,充入氖气,H 2O(g)、H 2(g)的生成速率减小 6.在带有活塞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Fe 2O 3+3H 2 2Fe+3H 2O ,采取下列措施不能 改变反应速率的是( ) A .增加H 2的量 B .保持容器体积不变,增加H 2的量 C .充入N 2,保持容器内压强不变 D .充入N 2,保持容器体积不变 7.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H 2和1molI 2,压强为p(Pa),并在一定温度下使其发生反

pH、激活剂、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 - 实验教学中心

温度、pH、激活剂、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 (间接碘量法) (effects of temperature pH activitor and inhibitor to activity of enzyme) 一、目的 1.了解温度、pH、激活剂、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 2.学习酶活性的判定 二、原理 酶活性大小可以用反应速度来表示,即在单位时间内,酶所催化底物的消耗量或产物的生成量来衡量。酶活性大,反应速度就快。反之则慢。酶促反应速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激活剂、抑制剂等。 本实验是观察在不同温度,pH,以及缺乏激活剂或有抑制剂的条件下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大小。借以验证各种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 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此酶可以使淀粉逐步水解,最后生成麦芽糖。麦芽糖具有还原性。根据淀粉被唾液淀粉酶水解后产物的生成量(即还原性麦芽糖的多少)判定酶活性的大小。用碘的反滴定法测定还原物的量,还原物多,酶活性大。 具体反应如下: 1、试剂成分(S、H、S试剂):CuSO4、Na2CO3、NaHCO3、KI、KIO3、酒石酸钾钠、草酸钾。 2、判定酶活性大小的化学反应过程: Na2CO3 +2H2O —→2NaOH + H2CO3 CuSO 4+2NaOH —→Cu(OH) 2 ↓+Na2SO4 5KI +KIO3 + 3H 2SO 4 —→3I2+3K2SO4 +3H2O 酶 淀粉———→麦芽糖麦芽糖+Cu++—→麦芽糖氧化产物+Cu+ Cu++ I 2 —→Cu++ + 2I- COO- 草酸钾COO- Cu+++|—————→| >Cu COO- 防止逆反应COO- 剩余I 2 +Na2S2O3—→2I- +Na2S4O6 (与淀粉呈兰色) (与淀粉无色) 3、判定酶活性大小的标志 酶活性大→麦芽糖多→Cu+ 生成量多→I 2 消耗量多→ 剩余I 2 少→Na2S2O3消耗量少 酶活性越大,Na2S2O3消耗量越少。空白实验无酶活性,因此Na2S2O3消耗量最多。与空白实验进行对比,差值越大,说明此条件下酶活性越大。

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课时--碰撞理论及浓度对速率影响

第二课时碰撞理论及浓度对速率的影响 【明确学习目标】 1.掌握碰撞理论及相关概念。(学习难点) 2.通过实验,结合碰撞理论解释浓度、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学习重点) 课前预习案 【知识回顾】 1.化学反应的快慢本质上由决定,定性可以用来描叙。 2.化学反应的定量描述是,是速率,均取值;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其数值之比等于之比,值可能,但表示的快慢程度;不能用和来表示反应速率。 【新课预习】学生阅读教材绪言及P20~P24,并思考下列问题: 1.产生有效碰撞的原因是什么,活化分子的特点及产生途径,受什么影响? 2.活化能大小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3.尝试用碰撞理论解释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预习中的疑难问题】 课堂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1:对碰撞理论的理解】 1.构成反应物的粒子间只有相互碰撞才可能发生反应,只有极少数的碰撞 能引发化学反应,这样的碰撞叫做。 2.活化分子是指能发生分子,具有的能量比普通分子的能量。 3.有效碰撞具备的条件是。 4.指出下图中有关能量E的含义 E1 E2 E1-E2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活化分子的碰撞一定是有效碰撞 B.活化分子具有的能量是活化能 C.活化分子的总数越多,反应速率越快 D.活化能越大,反应热也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E.不同的反应,活化能不一样;同一反应的活化能在不同条件下能够改变。 总结:①有效碰撞是指选择而引发的碰撞,活化能是指; ②活化分子的百分数越大,单位体积内越多,单位时间内越多,化学反应速率; ③不同反应的活化能,一定条件下,活化能越低,普通分子变成活化分子,活化分子百分数,有效碰撞次数,反应速率,同一反应的活化能; ④对某一化学反应,活化分子百分含量仅受影响;温度一定,活化分子占反应物分子的百分比。 二、【实验探究2:浓度、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的性质,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也会产生影响。 1.相同大小的Mg条分别投入装有等体积的 2 mol·L-1、0.2 mol·L-1,通过观察比较反应快慢。

浓度变化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课题7 浓度变化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本课题可以在选修课上使用) 实验原理: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在因素是反应物本身的性质,而外因则相对较多,其中浓度是常见的影响因素之一。由大量的实验事实证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浓度,可以增大该反应的速率。本实验通过使用TI图形计算器和数据分析器以及与之配套的光强度传感器(以下简称光探头),利用反应产生的沉淀物对光通路中光强度的影响,捕获其中的一系列变化,使不同浓度条件下的反应速率用光强度的变化反映出来,从而使整个过程数字化。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监测浓度变化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情况,并探究其中的影响程度。 2、通过实验,了解并培养多角度观察和研究事物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实验用品: 0.1M、0.05M Na2S2O3溶液 0.1M、0.05M H2SO4溶液 250mL烧杯、试管、胶头滴管、手电筒 TI—83 Plus图形计算器 CBL2数据分析器 光强度传感器 实验步骤: 1、开机,运行“ChemBio”程序。 2、对CBL2数据分析器进行设置: (1)用连接线连接TI—83 Plus和CBL2;并将光探头的连接线插入CBL2的通道1(CH1)中; (2)在主菜单(MAIN MENU)中选择“设置探头”(SETUP PROBES) (见图1) (3)键入1 作为探头的数目,按ENTER 键确认。 (4)在探头选择菜单(SELECT PROBE)中选择光探头(LIGHT)(见图2) (图1) (图2) (5)键入 1 为通道号,按 ENTER 键确认。 (6)回到主菜单(MAIN MENU),选择“采集数据”(COLLECT DATA) (7)选择“TIME GRAPH”的数据采集方式,按 ENTER 键确认。(见图3) (8)键入 1 即采样间隔时间为1秒,键入 100 确认样本数为100个。按 ENTER 键确认。 (见图4)

酶促反应动力学实验报告

酶促反应动力学实验报告 14301050154 杨恩原 实验目的: 1.观察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2.观察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3.掌握用双倒数作图法测定碱性磷酸酶的Km值 实验原理: 一、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在温度、pH及酶浓度恒定的条件下,底物浓度对酶的催化作用有很大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当底物浓度很低时,酶促反应的速度(v)随底物浓度[S]的增加而迅速增加,但当底物浓度继续增加时,反应速度的增加率就比较小,当底物浓度增加到某种程度时反应速度达到一个极限值(即最大速度Vmax)。底物浓度和反应速度的这种关系可用米氏方程式来表示(Michaelis-Menten方程)即: 式中Vmax为最大反应速度,Km为米氏常数,[S]为底物浓度 当v=Vmax/2时,则Km=[S],Km是酶的特征性常数,测定Km是研究酶的一种重要方法。但是在一般情况下,根据实验结果绘制成的是直角双曲线,难以准确求得Km和Vmax。若将米氏方程变形为双倒数方程(Lineweaver-Burk方程),则此方程为直角方程,即: 以1/V和1/[S]分别为横坐标和纵坐标。将各点连线,在横轴截距为-1/Km,据此可算出Km值。 本实验以碱性磷酸酶为例,测定不同浓度底物时的酶活性,再根据1/v和1/[S]的倒数作图,计算出其Km值。 二、抑制剂对酶促反映的影响

凡能降低酶的活性,甚至使酶完全丧失活性的物质,成为酶的抑制剂。酶的特异性抑制剂大致上分为可逆性和不可逆性两类。可逆性抑制又可分为竞争性抑制和非竞争性抑制等。竞争性抑制剂的作用特点是使该酶的Km 值增大,但对酶促反映的最大速度Vmax 值无影响。非竞争性抑制剂的作用特点是不影响[S]与酶的结合,故其Km 值不变,然而却能降低其最大速度Vmax 。本实验选取Na 2HPO 4作为碱性磷酸酶的抑制物,确定其抑制作用属于哪种类型。 实验步骤: 实验一: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1. 取试管9支,将0.01mol/L 基质液稀释成下列不同浓度: 2. 另取9支试管编号,做酶促反应: 3. 混匀,37 ℃水浴保温5分钟左右。 4. 加入酶液后立即计时,各管混匀后在37 ℃准确保温15分钟。 5. 保温结束,立即加入0.5mol/L NaOH 1.0 ml 以中止反应。各管分别加入0.3% 4-氨基安替 比林1.0 ml 及0.5% 铁氰化钾 2.0 ml 。 试剂 管号 试剂 管号

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1.下列事实能说明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决定性因素是反应物本身性质的是( ) A.Cu能与浓硝酸反应,但不能与浓盐酸反应B.Cu与浓硝酸反应比与稀硝酸反应快 C.N 2与O 2 在常温、常压下不反应,放电时可反应D.Fe与浓盐酸反应比与稀盐酸反应 快 2.在有气体参与的反应中,能使反应物中活化分子数和活化分子百分数同时增大的方法是①增大反应物的浓度②升高温度③增大压强④移去生成物⑤加入催化剂A.①②③B.①②③⑤C.②⑤D.①②③④⑤ 3.对反应A+B AB来说,常温下按以下情况进行反应: ①20mL溶液中含A、B各0.01mol②50mL溶液中含A、B各0.05mol ③0.1mol·L-1的A、B溶液各10mL④0.5mol·L-1的A、B溶液各50mL 四者反应速率的大小关系是( ) A.②>①>④>③ B.④>③>②>① C.①>②>④>③ D.①>②>③>④ 4.实验室用锌粒与2mol/L硫酸制取氢气,下列措施不能增大反应速率的是( ) A.用锌粉代替锌粒B.改用3mol/L硫酸 C.改用热的2mol/L硫酸D.向浓硫酸中加入等体积水 5.把铝条放入盛有过量稀盐酸的试管中,不影响氢气产生速率的因素是( ) A盐酸的浓度B.铝条的表面积 C.溶液的温度D.加少量固体NaCl 6.100mL浓度为2mol·L-1的硫酸与过量的锌片反应,为加快反应速率,又不影响生成 氢气的总量,可采用的方法是( ) A.加入6mol·L-1的硫酸B.加热 C.加入蒸馏水D.加入硫酸钠溶液 7.锌和足量的稀HCl反应时,加入少量CuSO 4 固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酶量增加一倍时的底物浓度和反应速度的关系曲线

酶量增加一倍时的底物浓度和反应速度的关系曲线 [2003年上海高考生物第11题]下图纵轴为酶反应速度,横轴为底物浓度,其中正确表示酶量增加1倍时,底物浓度和反应速度关系的是 命题者提供的参考答案是B。但在K12生物论坛的讨论中,很多老师认为应该选A。也有老师说虽然知道应该选B,但总觉得理由不充分。笔者认为,要正确理解这道题目,首先是必须弄懂酶促反应速度(题目中如此,其实正确的说法,应该称为“酶促反应速率”)的含义,其次要有酶促反应的动力学的有关知识作为基础。下面,笔者先把那些认为应该选A的老师提出的理由整理出来,然后介绍酶促反应速率的含义以及酶促反应的动力学的有关知识,并在此基础上阐述该题正确答案是B 的理由。 1 许多老师错误地选A的理由 先观察A、B选项中任何一条曲线,曲线的前半段,随横坐标底物浓度的增加,纵坐标酶促反应速度也增加,说明底物浓度是此时反应速度增加的限制因素。此时,即使增加酶量也不会使反应速度也增加。而曲线的后半段反应速度不再随底物浓度变化而变化,说明底物足够,此时底物浓度已不是反应速度增加的限制因素了;此时,酶的数量则相对不足,此时增加酶量会使反应速度加快。综上所述,正确的曲线应该是最初两条曲线重合,底物浓度足够多时才能体现出酶的数量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2 酶促反应速率的概念 酶促反应的速率(v),一般是以单位时间内底物被分解的量来表示的。假设x克蔗糖在t时间内被一定的蔗糖酶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则x/t即为蔗糖酶反应的速率。 酶促反应在开始的初期速率较大,一定时间后,由于反应产物浓度逐渐增加,反应速率渐渐下降,最后完全停止。如果底物浓度相当大,而pH及温度又保持恒定,则在反应初期的一定短时限内,酶的反应速率尚不受反应产物的影响,可以保持不变。故测酶的反应速率一般只测反应开始后的初速,而不是测反应达到平衡时所需要的时间。 3 酶促反应的动力学(影响酶反应的因素)的相应知识 酶促反应的速率是受酶浓度、底物浓度、pH、温度、反应产物、变构效应、活化剂和抑制剂等因素的影响的。下面仅讨论与此题有关的酶浓度和底物浓度的影响。 3.1 酶浓度的影响 在有足够底物的情况下,而又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则酶的反应速率(v)与酶浓度成正比。即 v=k[E] (1) k为反应速率常数,[E]为酶浓度。 因为有底物足够的条件,因此,对任一酶浓度[E],由(1)式求出的酶的反应速率v应当就是在该酶浓度下的最大反应速率Vmax。 3.2 底物浓度的影响(米氏方程) 实验证明:当酶浓度、温度和pH恒定时,在底物浓度很低的范围内,反应初速与底物浓度成正比;此后,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的增加量逐渐减少;最后,当底物浓度增加到一定量时,反应速率达到一最大值Vmax,此时再增加底物浓度也不能使反应速率再增加。1931年,Michaelis与Menten根据中间产物理论提出了能表示整个反应中底物浓度与反应速率关系的公式,称Michaelis-Menten方程或简称米氏方程: v=Vmax[S]/(Km+[S]) (2) 公式中,v为反应速率,Vmax为最大速率,Km为米氏常数。 Km是酶的特征常数之一,在数值上等于酶促反应速率达到最大速率一半(v=Vmax/2)时的底物浓度,单位为mol/L。 4 正确答案是B的理由 对于底物浓度较大时,增加酶量可以增大反应速率这一结论,大家都没有异议。现在大家争议的焦点,就是在底物浓度很小时,增加酶量能否增大反应速率?对于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上述高考题的答案选择: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此题的正确答案是B;反之,正确答案就是A了。下面笔者为大家仔细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