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ATM交换技术
ATM网络技术分析

ATM网络技术分析ATM是一种快速分组交换技术,它为宽带综合业务数字信号提供一种传输、复用和交换的方式。
本文介绍了ATM网络交换机功能的实现原理,分析了ATM 交换方式的优缺点,并对展望ATM技术的发展。
标签:ATM;交换机;路由;兼容性一、前言在通信网中,ATM为宽带综合业务数字信号提供一种传输、复用和交换的方式。
ATM网络技术吸收了传统网络技术的优点,并避开不足而成为对LAN(局域网)和WAN(广域网)等都很有价值的技术;ATM技术与其他网络技术的结合能实现高速、宽带、连续的综合业务服务,将成为信息高速公路的主干。
二、ATM概述ATM是一项数据传输技术,是以信元为基础的一种分组交换和复用技术。
它适用于局域网和广域网,它具有高速数据传输率和支持许多种业务类型,如声音、数据、传真、实时视频、CD质量音频和图像的通信。
ATM采用信元中继技术,数据分组大小固定。
你可将信元想象成一种运输设备,能够把数据块从一个设备经过ATM交换设备传送到另一个设备。
所有信元具有同样的大小,不像帧中继及局域网系统数据分组大小不定。
使用相同大小的信元可以提供一种方法,预计和保证应用所需要的带宽。
三、ATM网络交换机功能的实现交换设备是ATM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用作组织内的Hub,快速将数据分组从一个节点传送到另一个节点;或者用作广域通信设备,在远程LAN之间快速传送ATM信元。
以太网、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令牌环网等传统LAN 采用共享介质,任一时刻只有一个节点能够进行传送,而ATM提供任意节点间的连接,节点能够同时进行传送。
来自不同节点的信息经多路复用成为一条信元流。
在该系统中,ATM交换器可以由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所拥有或者是组织内部网的一部分。
(一)工作原理中心控制单元由CPU模块、通信处理模块和路由及业务管理模块组成。
正常工作状态下,CPU模块只是控制是否允许某项通信协议的接收、发送,并不直接参与具体通信协议的处理。
ATM

VCI
4
VPI
3
VCI
3
VCI VCI
1 2
VPI
4
VPI
5
VCI VCI
2 1
VP交换
ATM协议模型 ATM协议模型
ATM协议参考模型 协议参考模型
管理面 用户面 高层 AAL ATM PHY 控制面 高层 SAAL 面 管 理
层 管 理
ATM协议模型 ATM协议模型
ATM协议参考模型 协议参考模型 用户面:提供用户信息的传送 控制面:提供呼叫和连接的控制功能 管理面 • 层管理:实现网络资源和协议参数的管理 层管理: • 面管理:提供网络相关的管理和协调功能 面管理:
业务特定协调功能 (SSCF) 业务特定面向连接 协议(SSCOP) SAAL 公共部分 (AAL5 CPCS)
ATM 网络
ATM网络信令 ATM网络信令
SSCOP • 作用 – 一种具有校正功能、通用的面向连接的协议 一种具有校正功能、 – 为SSCF所定义的不同 所定义的不同AAL接口提供可靠的 所定义的不同 接口提供可靠的 数据传输业务 • 功能 – 顺序一致性、采用重发机制保证信息不丢失 顺序一致性、 流量控制、错误信息报告、保持连接、 、流量控制、错误信息报告、保持连接、本 地数据检索、连接控制、用户数据传送、 地数据检索、连接控制、用户数据传送、协 议差错纠正、 议差错纠正、状态报告 SSCF • 作用 – 执行信令第三层用户要求的业务和 执行信令第三层用户要求的业务和SSCOP提 提 供的业务之间的协调功能
ATM协议模型 ATM协议模型
AAL1 拆装子层SAR
4bit SN CI SC
4bit SNP CRC
• CI:CS Indication : • SC:Sequence Counter : • CRC:循环冗余校验 : • P:Protection :
交换技术

摘要:交换技术有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这两种不同的方式,文章简要回顾了交换技术的发展,并着重介绍了两者的结合——ATM交换技术。
关键字:交换分组交换快速分组交换ATM交换英文摘要:Abriefoverviewisgiventothedevelopmentofswitchingtechnologiescoveringtwodiffer-entswitchingmodes,circuitswitchingandpacketswitch-ing.Emphasisisplacedonthein-troductiontoATMswitchingtech-nology,theintegrationofbothmodes.英文关键字:CircuitswitchingPacketswitchingFastpacketswitchingATMswitching■交换技术首先应用于电话通信领域,电话机的发明促进了交换技术的萌芽和发展。
从1892年开通世界上第1部步进制史端乔式电话交换机算起,自动交换技术的发展已超过100年。
如今,交换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公用电信网、各种专用网和计算机通信网,交换系统已成为通信和信息领域不可缺少的重要设施。
100年来,陆续出现了多种交换方式。
图1所示的各种交换方式分布在一条连续线上。
最左端为电路交换(CS),也可称为电路传递模式(CTM)或同步传递模式(STM)。
最右端为分组交换(PS),也可称为分组传递模式(PTM)。
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交换方式,代表两大范畴的传递模式,因此处于连续线的两个端点。
依次从左到右,多速率电路交换(MRCS)、快速电路交换(FCS)属于电路传递模式的范畴;依次从右到左,帧交换(FS)、帧中继(FR)属于分组传递模式的范畴。
从两端向中间靠拢,表明两种交换方式特性的接近。
处于连续线中央的ATM交换属于异步传递模式,可以看成是分组交换与电路交换的结合,兼具两者的交换特点。
ATM基本原理

ATM基本原理目录第一章ATM技术概述 (4)1.1引言 (4)1.2 ATM信元(Cell) (4)1.3 B-ISDN参考模型 (7)1.3.1 物理层 (7)1.3.2 ATM层 (8)1.3.3 AAL层 (9)1.4 ATM标准 (11)1.5 ATM地址格式 (13)第二章ATM交换原理 (14)2.1 ATM交换的特点 (14)2.2 VP/VC交换 (15)2.3 ATM交换原理 (16)2.4 基本排队机制 (18)2.4.1 输入排队 (18)2.4.2 输出排队 (18)2.4.3 中央排队 (19)2.5 共享存储器交换机的模型 (19)2.5.1 ATM交换结构 (19)2.5.1.2 空分交换结构 (20)2.5.2 共享存储器交换结构 (21)第三章ATM通信量管理 (23)3.1 服务质量 (23)3.2 通信量整形和控制 (23)3.3 拥塞控制 (24)3.3.1 许可证控制 (24)3.3.2 资源预订 (24)3.3.3 基于速率的拥塞控制 (25)第四章ATM与IP结合技术 (26)4.1 简介 (26)4.2 LANE (27)4.2.1 如何在传统LAN上运行IP (27)4.2.2 ATM LAN必须仿真什么功能 (27)4.2.3 LANE如何工作 (27)4.2.4 LANE的优点和局限 (29)4.3 CLIP(Classical IP over ATM) (29)4.3.1 CLIP原理 (29)4.3.2 CLIP的扩展 (30)4.4 MPOA (31)4.4.1 MPOA的原则 (31)4.4.2 MPOA的优点和限制 (31)4.5 IP交换 (32)4.6 标记交换 (33)4.7 MPLS (34)4.7.1 MPLS工作原理 (34)4.7.2 MPLS的应用 (35)第一章ATM技术概述1.1引言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需要传递和处理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其中对会议电视、高速数据传输、远程教学、VOD等宽带新业务的需求正迅速增长。
ATM基本知识概念

12
b图是网络内交换机的信元结构
① GFC(Generil Flow Control)一般流量控制,用 于控制用户向网上发送信息的流量。防止缓冲区内信元过 满而丢失信元 ② VPI(Virtual Path Identifer)和VCI(Virtual Channel Identifier)虚通道标识符和虚通路标识符,用来 将一条传送ATM信元的信道划分为多个子信道。 ③ PTI(Payload Type Indicator)净荷类型,指 明48字节信息字段的信息类型 ④ CLP(Cell Loss Priority)信元优先级比特, CLP=0标识高优先级别,不可以丢弃 ⑤ HEC(Header Error Check)信头校验码,采用 CRC校验,有8bit;HEC产生方法:信元前4个字节所对应 的多项式乘以x8 ,然后除以(x8+x2+x+1)所得余数就是 HEC
29
(2)传输会聚子层TC:发送端将信元流转换成可以在传 输系统中传输的比特流,接收端将比特流转为信元流 ① 传输帧的产生和恢复 ② 信元定界 ③ 产生信头错误检验码(HEC) ④ 传输帧自适应 ⑤ 信元速率解耦
30
①传输帧的产生和恢复 发送端:将信元流封装成适合在传输系统传输的帧结构,进 行速率的适配后送到物理媒介相关子层。 接收端:从物理媒介相关子层送来的比特流进行帧定位,恢 复成信元流。 传输帧的产生方法:每隔一定的ATM信元就插入一个物理层 信元,没有ATM信元的时候也插入一个物理层的空 闲信元;每27个连续的信元中不多于1个物理层维 护操作信元,每513个连续信元中不能少于1个PLOAM cell。 物理层信元:分空闲信元和物理层操作维护信元,它们都采 用预分配的信头值
交换技术 课件

测试(T):用于及时发现用户终端、用户线路
和用户线接口电路可能发生的混线、断线、接地、
与电力线碰接以及元器件损坏等各种故障,以便
及时修复和排除。
42
数字接口
V接口:
V1:64kb/s,可为2B+D或30B+D的终端
V2:连接数字远端模块的接口 V3:连接数字PABX的接口,属30B+D的接口 V4:可接多个2B+D的终端,支持ISDN的接入 V5:支持n X E1的接入网,包括V5.1和V5.2接口
18
移动号码分配
19
3、话务理论
话务量是用来描述用户使用电话繁忙程度的量
爱尔兰是衡量话务量大小的一个指标
话务量反映了电话负荷的大小,与呼叫强度和呼 叫保持时间有关。呼叫强度是单位时间内发生的 呼叫次数,呼叫保持时间也就是占用时间
20
话务量的计算
A=C x t,A是话务量,单位为erl(爱尔兰),C
编号计划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12
固话网的编号方案
首位号码的分配:
00 为国际长途全自动字冠
0 为国内长途全自动字冠 1 为长途、本地特种业务号码首位 2-9 为本地电话号码的首位 200至800为新业务号码。
13
本地网用户编号方法
长途电话用户编号方法
局号+用户号
14
本地网号码编号方案
本地电话网用户号码由局号和用户号组成,即局
号PQR(S)+用户号码ABCD
特种业务编号是1XX,或95XXX等,全国统一
新业务功能码以#或*开头
15
宽带通信网论文_ATM技术

宽带通信网论文——浅谈ATM技术异步转移模式(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或者异步传输模式)简称ATM,是一种集传输与交换于一体的通信模式。
ATM已成为二十一世纪宽带通信的关键技术,已被国际电联确定为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的基本传送方式。
90年代初计算机网络发展兴起,网络传输媒体光纤化和多媒体技术商用加快。
面对巨量信息传输需求,传统的网络技术,如以太网、快速以太网、FDDI无比是在传输速度和连接方式等方面都无法适应用户的需求。
应运而生的ATM技术是在传统的电路转移模式和分组转移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信息转移模式。
它具有传输速度快、距离不受限制等特点,其集语音、图像和声音传输于一体的特色,尤其适合多媒体业务的应用。
所谓“转移模式”,ITU-T是这样定义的,转移模式就是在电信网路中信息传输、复用和交换的方式。
而ATM是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的最终转移模式。
ATM是一种采用固定长度分组、异步时分复用、传送任意速度的宽带信号和数字等级系列信息的交换技术。
它可以综合任意速率的话音、数据、图象和视频业务。
ATM的基本定义可以归纳为两点:(1) 面向连接的快速分组交换技术。
(2) 基于固定长度信元(53个字节)的异步转移技术。
各种类型的信息流(包括语音、数据、视频等)均被适配成固定长度的(53字节)的“信元”(Cell)进行接入、传输和交换。
2. 信元结构在ATM网中,信息是以信元为基本单元进行通信的。
ATM信元是一种固定长度的数据分组,一个信元定长53个字节,其中前5个字节称为信头。
ATM就是根据信头中的信息来对信元的类型、路径、流量、信息优先级、校验等进行控制,完成准确无误的信息反馈传送。
它有识别路径、优先处理、关错控制和网络(ATM 管理等功能。
信头后面的48个字节称作信息域OAM(或者称净负荷、净荷)自身的运行维护功能)。
信元的信息域内容有统一的规定。
用户信元的信息域内容可由用户根据不同的电信业务的要求自行确定。
ATM原理-A

面向连接 按时隙交换,独占线路资源
分组交换:
面向无连接 包交换,线路资源共享
ATM:
面向连接 分组交换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HUAWEI Confidential
Page 7
无连接交换网络与面向连接ATM网络
无连接交换网络
面向连接ATM网络
无连接,逐段转发
虚通道VP与虚通路VC
ATM物理连接 虚通路连接(VCC) E3 OC-3 OC-12
虚通路(VC) 虚通道(VP)
虚通道(VP) 虚通路(VC)
虚通路连接 (VCC) 包括多条VP
虚通道 (VP) 包括多条VC 虚连接标识 = VPI/VCI
虚通路 (VC) ATM端节点之间的 逻辑通路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数据报较长,不固定长度 网络服务质量无法保证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面向连接,高速转发
信元53字节,固定长度 服务质量(QoS)保证
HUAWEI Confidential Page 8
ATM的应用
•传送网:ATM VP交叉连接节点(VPX)和 ATM ADM设备 •交换网:ATM交换机,窄带向宽带演进的方式 •Internet网:ATM路由器,采用 IP交换技术、 多协议标记交换技术(MPLS) 等 •局域网:ATM局域网交换机,受到千兆以太网和三层交换机的挑战 •桌面应用:ATM网卡直接支持高层应用系统软件,已不可能大量使用
VP交换
VPI 1
VPI 3
VPI 2
VCI 1
VCI 1 VPI 4 VPI 5 VCI 2 端口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 ATM交换技术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ATM的定义及信元结构; 2.理解虚信道和虚通路; 3.理解ATM协议分层结构; 4.理解ATM交换的基本原理; 5.理解ATM连接的建立和清除; 6.掌握ATM交换机的组成; 7.掌握ATM交换结构。
本章教学主要内容: 一、ATM的基本概念 二、B-ISDN/ATM协议 三、ATM交换的基本原理 四、ATM交换机的组成 五、ATM交换结构 六、ATM连接建立和清除 一、ATM的基本概念 1.ATM的定义 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即异步转移模式,被ITU-T定义为宽带综合业务数据网B-ISDN的信息传输模式。术语“转移”包括了传输和交换两个方面,所以转移模式是指信息在网络中传输和交换的方式。“异步”是指在接续和用户中带宽的分配方式。因此,ATM就是在用户接入、传输和交换级综合处理各种通信量的技术。
2.ATM的信元结构 ATM信元的长度是固定的,而且信元的长度较小,只有53字节,分为信头和净荷两部分,信头为5个字节,净荷为48个字节。ATM信元的信头内容在用户-网络接口(UNI)和网络节点接口(NNI)中略有差别,如图7.1所示。 (1)GFC:一般流量控制,4比特。仅用于UNI接口,用于控制ATM接续的业务流量,减少用户边出现的短期过载。只控制产生于用户终端方向的信息流量,而不控制网络方向的业务流量。 (2)VPI:虚通道标识,其中NNI为12比特,UNI为8比特。 (3)VCI:虚通路标识,16比特,标识虚通道内的虚通路,VCI与VPI的组合来标识一个虚连接。 (4)PTI:净荷类型指示,3比特,用来指示信元类型。 (5)CLP:信元丢失优先级,1比特。用于信元丢失级别的区别,CLP为1,表示该信元为低优先级,为0则为高优先级,当传输超限时,首先丢弃的是低优先级信元。 (6)HEC:信头差错控制,8比特,监测出有错误的信头,可以纠正信头中1比特的错误。HEC还被用于信元定界。 G F CV P IV P IV C IV C IV C IP T ICLPH E CV P IV P IV C IV C IV C IP T ICLPH E C(b)NNI格式(a)UNI格式TEUNINNINNI8 7 6 5 4 3 2 1bit8 7 6 5 4 3 2 1bit12345字节12
345
其它B-ISDN
图7.1 ATM信元的信头格式 3.虚信道与虚通路 ATM技术中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信元的复用、交换和传输过程,均在虚信道(VC)上进行。 (1)虚信道(VC)与虚通路(VP) ①VC 虚信道是ATM网络链路端点之间的一种逻辑联系,是在两个或多个端点之间传送ATM信元的通信通路,由VCI标识,可用于用户到用户、用户到网络、网络到网络的信息转移。 ②VP 虚通路是在给定参考点上具有同一虚通道标识符的一组虚通路。虚通路在传输过程中,组合在一起构成虚通道,二者关系如图7.2所示。因此ATM网络中不同用户的信元是在不同的VP、VC中传送的,而不同的VP/VC则是利用各自的VP标识(VPI)和VC标识(VCI)进行区分。
传输路径VPVPVPVPVPVPVCVC
VC
VCVCVC
图7.2 传输通道、虚通道VP、虚通路VC的关系 (2)虚信道连接(VCC)与虚通路连接(VPC) 图7.3 VCC与VPC的关系 ①VCC VCC端点之间的VC级端到端的连接,由多条VC链路串接而成,VCI(虚信道标识)用来识别一条VC。 ②VPC VPC端点之间的VP级端到端的连接,由多条VP链路串接而成,VPI(虚通道标识)用来识别一条VP。 VCC端点是VCC的起点和终点,是ATM层及其上层交换信元净荷的地方,也就是信息产生的源点和被传送的目的点。VPC端点是VPC的起点和终点,是VCI产生,变换或终止的地方。 注意:VCI值改变时,支持它的VPI一定相应地变化;而VPI值改变时,其中的VCI不一定变化。换句话说,VP可以单独交换,而VC交换必然和VP交换一起进行。 (3)VC交换与VP交换 ①VP交换 交换机将一条VP上所有的VC链路上的ATM信元全部转送到另一条VP,交换过程中不改变VCI值。如图7.4所示。
虚信道连接(VCC) 虚通道连接(VPC) VC链路 VC链路 VC链路
VCIX VCIy VCIZ
VP链路 VP链路 VP链路 VPIX VPIy VPIZ VP交换VPI1VPI2VPI3VPI4VPI5VPI6
VCI1VCI2VCI3VCI4VCI5VCI6VCI3VCI4
VCI5VCI6
VCI1VCI2
图7.4 VP交换 ②VC交换 交换机在不同的虚通道VP和虚通路VC质检进行ATM信元交换,所有VPI/VCI在交换后都改为新值。如图7.5所示。
VP交换VPI1VPI4VPI5VCI1
VCI2
VCI1VCI2VCI1VCI2
VPI2VPI3VCI4
VCI3
VCI1VCI2VCI3VCI4VC交换VPC端点
图7.5 VC交换
二、B-ISDN/ATM协议 1.ATM协议参考模型 ITU-T I.321建议描述了基于ATM的B-ISDN的协议参考模型,如图7.6所示。它由面和层构成一个立体模型,面用来描述网络中可以支持的不同功能,层用来描述网络功能的实现模型。
管理面控制面用户面面
管理层
管理
高层
ATM适配层(AAL)ATM层物理层
高层
图7.6 B-ISDN协议参考模型 (1)三个面的功能 ①用户平面:传送用户信息,包括与业务相关的协议及数据、话音和视频信息。 ②控制平面:传送信令信息,包括连接建立、拆除等功能。 ③管理平面:维护网络和执行操作功能,其中层管理用于各层内部的管理,面管理用于各层之间管理信息的交互和管理。 (4)四个层的功能 ①物理层:负责通过物理媒介正确、有效地传送信元。 ②ATM层:主要负责信元的交换、选路和复用。 ③AAL层:主要功能是将高层业务信息或信令信息适配成ATM信元。 ④高层:负责各种业务的应用层或信令的高层处理。
2.物理层协议 物理层完成的主要功能分别是信元和传输系统比特流适配、实现媒体中传输信号定时和媒体特性有关的功能等,为此将物理层进一步分为传输会聚(TC)和物理媒体(PM)两个子层。TC子层执行的是和物理媒体相对无关的协议,向ATM层提供业务接入点SAP,而相应的PM子层和实际物理通信线路相关,执行物理层中和物理媒体有关的功能。 (1)物理媒体子层(PM) PM子层提供比特流传输、定时和媒体的物理接入。 (2)传输会聚子层(TC) TC子层主要完成传输帧适配、信元速率解耦、信元定界、HEC控制、扰码等功能。 ①传输帧适配 传输帧适配是针对SDH/SONET、PDH等具有帧结构的传输系统而言的,在这些系统中传送ATM信元时,必须将ATM信元装入传输帧中。 ②信元速率解耦 物理层中传输的信元包括未分配信元、分配信元和物理层的OAM操作信元,这三种信元组成的信元流可能小于物理媒体所允许的传输容量。这样,在输入端当信元递交给物理层中适配成相应传输结构时,系统插入空闲信元;在接收端则执行相反的操作。这种空闲信元插入和删除工作称为“信元解耦”。 ③信元差错控制(HEC) 信头差错控制覆盖整个信头,所选8bit校验码能够纠正单比特错误和监测多比特错误。接收端有两种工作模式:单比特纠错模式和多比特检错模式,如图7.7所示。 图7.7 接收端HEC工作方式 ④信元定界 在一个比特流中界定各个信元的功能称为信元定界功能。信元定界方法是基于信头的前4个字节和HEC的关系来设计的,即在比特流中连续的5个字节满足HEC产生的算法,可以认为是某个信元的开始。具体的信元定界状态如图7.8所示。
搜索态逐比特检查
同步态预同步态连续收到a个
不正确的HEC
收到不正确的HEC
收到正确的HEC
连续收到b个正确的HEC
图7.8 信元定界状态图 信元定界算法中定义了三种不同的状态:捕捉态、预同步态和同步态。接收器开始工作时处于捕捉状态,这时接收器对收到的信号逐比特进行检查,搜寻正确的HEC校验。在发现了一个正确的HEC校验后,系统进入预同步态。在这种状态下,系统认为可以假定己经发现信元的边界,并按此边界找到下一个信头的HEC校验。若能够连续发现b次连续正确的HEC,则系统进入同步态。若在此过程中发现一个HEC校验的错误,系统则返回捕捉态。在同步状态下,系统逐信元进行HEC检查,一旦连续a次发现错误HEC校验,系统认为丢失了信元的边界,因此重新回到捕捉态。 ⑤扰码 为了增强HEC信元定界的安全性,使信元的信息字段假冒信头的概率减至最小,需要通过扰码使信元流净荷字段中数据随机化。
3.ATM层协议 ATM层为ATM适配层和物理层之间提供了接口,其主要功能是负责信元的交换、选路和复用。具体为 (1)信元的复用和分路,即在源端点负责对多个虚连接的信元进行复用和在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