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川芎的中药化学研究进展

川芎的中药化学研究进展

川芎的中药化学研究进展川芎,又称川芎、四川藏药、芎其莪,是中医药领域中广泛使用的一种草本植物。

它被用于治疗妇科疾病、中风、胸痹、头痛、心绞痛等多种疾病,并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血小板聚集等多种药理活性。

近年来,川芎的中药化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本文将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川芎中的化学成分是对其药理活性的重要基础。

研究表明,川芎主要含有挥发油和多种活性成分。

挥发油组分是川芎的主要药理活性成分之一,其中的川芎醚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和扩张血管的作用。

此外,川芎中还含有多种生物碱、酚类化合物和萜类化合物等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对于川芎的药理活性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近年来,对川芎的中药化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挥发油和活性成分的分离与鉴定、药理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

首先,针对川芎中挥发油的研究,研究者们采取了多种方法进行分离和鉴定。

目前已经分离出了30多种挥发油组分,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进行了初步鉴定。

此外,还发现了不同产地和生长阶段川芎挥发油成分的差异性,为川芎的药效差异提供了参考。

其次,川芎中重要的活性成分之一是川芎醚。

研究者们通过多种方法对川芎醚进行分离和提取,并对其药理活性进行了研究。

研究发现,川芎醚可通过抑制TXA2和PAF的生成,从而起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此外,川芎醚还具有扩张血管、抗炎、抗氧化等保护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这些药理活性使得川芎醚成为了川芎的重要药理活性成分之一。

另外,川芎中还包含了一些生物碱、酚类化合物和萜类化合物。

其中生物碱主要具有抗炎、抗氧化等作用,酚类化合物则是川芎抗菌、抗病毒作用的主要成分。

此外,萜类化合物在川芎的药理活性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了活性成分研究外,川芎的药理活性及其作用机制也是研究的热点。

研究发现,川芎具有广泛的抗病毒、抗肿瘤、抗氧化和抗炎等作用。

川芎通过调节多种信号通路和靶点来发挥这些药理活性。

例如,川芎可以通过PI3K/Akt和NF-κB信号通路来抑制炎症反应,通过MAPK家族通路来调节细胞凋亡和增殖,从而发挥其抗肿瘤作用。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川芎为中医常用的活血化瘀药。

在《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有151个成方制剂中含川芎,占所收载1640个中成药总数的%。

中药川芎来源于伞形科植物川芎iigwsticwmchuanxiongHort.的干燥根茎,主产于四川省彭州、都江堰等地,为四川的道地药材。

夏季当川芎植株茎上的节盘显著突出,并略带紫色时采挖,除去泥沙,晒后烘干,去须根,即为川芎药材。

再经洗净、润透、切片、干燥,得到中药饮片。

中医认为川芎性温,味辛,归于肝、胆、心包经,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用于胸痹心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癥瘕腹痛,头痛,风湿痹痛等症。

国内外学者对川芎的栽培、加工炮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

本文对近10年川芎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进行了文献综述,以期为川芎的临床应用、新产品研究与开发提供依据。

1川芎的化学成分川芎含有苯酞类、萜烯类、有机酸及其酯、生物碱、多糖等多种类型的化学成分。

川芎中的挥发油和生物碱类成分是研究的热点。

挥发油川芎中挥发油的含量约为1%。

一般采用超临界C 〇2萃取、水蒸汽蒸馏等方法提取挥发油;再经柱层析分离、GC-MS、LC-MS等方法检测。

已从川芎挥发油中鉴定出了60余种成分。

苯酞类化合物是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

苯酞类化合物川芎中的苯酞类化合物存在于挥发油中,主要有z-稾本内酯(z-ligustilide)、丁基酞内酯(butylphthalide)、丁燦基酞内酉旨(butylidenephthalide)、4-轻基-3-丁基味内酯(senkyunolide)、川芎内酯A(senkyunolideA)、川芎内酯I(senkyrunolideI)、川芎内酯F(senkyunolideF)、新蛇床内酯(neocnidilide)等。

川芎的抗炎作用研究进展

川芎的抗炎作用研究进展

川芎的抗炎作用研究进展川芎,又称为川芎、川芎子,是一种源自中国的常用中药材。

川芎自古以来就被广泛应用于中医领域,并且被认为具有抗炎作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研究已经证明了川芎具有明显的抗炎效果。

本文将综述川芎的抗炎作用研究进展。

一、川芎的化学成分川芎是由多种化学成分组成的,包括挥发油、生物碱、酚酸等。

其中挥发油是川芎最为重要的成分,包括酯类、醇类和酮类。

这些化学成分在川芎中发挥着抗炎作用。

二、川芎的抗炎机制川芎的抗炎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机制发挥:1. 抗氧化作用:川芎中的一些化学成分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可以清除体内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害,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2. 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川芎中的一些化学成分可以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从而减轻炎症反应的程度。

3. 调节免疫系统:川芎中的一些成分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4. 抑制炎症细胞的活化:川芎中的一些成分可以抑制炎症细胞的活化,如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从而减轻炎症反应的程度。

通过以上机制的综合作用,川芎可以有效地发挥抗炎作用。

三、川芎的抗炎作用研究1. 实验研究:许多实验表明,川芎可以降低炎症指标的水平,如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等。

其中一项研究发现,川芎可以显著降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所致的脑组织炎症反应。

2. 临床研究:一些临床研究也证明了川芎的抗炎作用。

例如,一项针对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研究发现,川芎联合非甾体抗炎药对关节肿胀和疼痛的缓解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非甾体抗炎药。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川芎可以改善内源性炎症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哮喘等。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川芎具有广泛的抗炎作用。

四、川芎在临床中的应用由于川芎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它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炎症性疾病。

1. 风湿性关节炎:川芎可以减轻关节肿胀和疼痛,改善关节功能。

中药川芎中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中药川芎中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用。 1. 5 对血液流变状态的影响 川芎嗪对血小板体 内外聚集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使全血高切比粘度 下降 ,低切比粘度 、血浆比粘度 、红细胞聚集指数 、红 细胞压积明显下降 ,增加红细胞变形指数 [ 12 ] ,对血 液流变性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川芎哚在一定程度 上也具有上述作用 ,但其作用较川芎嗪弱 [ 13 ] 。 2 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2. 1 对哮喘的作用 川芎嗪对正常人静息外周血 淋巴细胞 ( PBL )胞质及胞膜 PKC均无明显影响 ,但 能抑制哮喘介质诱导的 PKC 活化及淋巴细胞的活 化 (刘先胜 , 2003 ) ; 还可以明显抑制哮喘大鼠气道 壁 Ⅲ型胶原的合成 ,使网状基底膜层增厚减轻 ,气道 壁内外径比值较哮喘组增大 ,抑制气道重建初期纤 维化 (杨莉 , 2003 ) 。哮喘患者存在着 Th1 / Th2 型 细胞因子的失衡 ,即 Th2 的数目增多或功能亢进 , Th1亚群数目减少或功能降低 。川芎嗪能有效降低 哮喘大鼠白介素 24 ( IL 24)的水平及 IL 24 / γ2干扰素 ( IFN 2γ)的比例 ,但对 IFN 2γ无明显作用 ,故认为川 芎嗪具有抑制 Th2细胞亚群优势反应和调节免疫失 衡的作用 ,对 Th1细胞作用较弱 [ 14 ] 。 2. 2 对缺氧 - 呼吸抑制的改善 脑干严重缺氧时 , 神经元功能严重受损 ,会引起呼吸抑制 。实验发现 , 川芎嗪 可 以 使 缺 氧 后 脑 干 多 处 的 一 氧 化 氮 合 酶 ( nNOS)表达显著增加 ,明显抑制缺氧后脑干神经核 团表达 FOS蛋白 ,并可能通过这两个途径对抗缺氧 引起的呼吸抑制作用 ,保护脑干神经元 ,使缺氧后出 现呼吸抑制的时间明显推迟 ,存活时间明显延 长 [ 15 ] 。 3 抗癌作用 3. 1 自身抗癌作用 川芎嗪作用于 Bel27402 细 胞 ,可抑制细胞增殖 ,显著降低甲胎蛋白 (AFP)分泌 量和 γ2谷氨酰转肽酶 (γ2GT)和醛缩酶 (ALD )活性 , 升高酪氨酸 2α2酮戊二酸转氨酶 ( TAT) 、鸟氨酸氨基 甲酰转移酶 (OCT)和碱性磷酸酶 (ALP)活性 ,具有 诱导 Bel27402人肝癌细胞分化的作用 [ 16 ] 。

川芎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川芎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川芎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摘要:药材川芎为伞形科藁本属植物川芎(L igusticum chuanxiong H ort.)的干燥根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其性温,味辛,微苦,归于肝、胆、心包经。

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功效,常用于血淤气滞所致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胸胁疼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等疾病,是中医临床及中成药制剂常用中药。

本文拟对近年来对川芎的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作一综述,以期对川芎的进一步研究作一参考。

关键词:川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文献综述一、化学成分川芎含有挥发油、含氮化合物、有机酸、苯酞类及其他类成分。

1.挥发油川芎根茎含挥发油约1%,其中主成分为藁本内酯等,且随着所用提取方法不同所得产物不同。

陈友鸿等[1]用超临界萃取技术及水蒸汽蒸馏法从川芎中分离出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其化学成分,分别鉴定出28和34种成分并认为藁本内酯、二氢藁本内酯、丁烯基内酯为川芎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

季芳等[2]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和水蒸汽蒸馏法提取川芎挥发油,并设置不同条件及贮存条件,将样品分成五组,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各样品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共鉴定出45个成分。

洪鹰等[3]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和水蒸气蒸馏提取川芎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各样品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

结果:共鉴定出45种成分,主要的组分为正丁烯苯酞、正丁基苯酞、东川芎内酯、新蛇床子内酯、藁本内酯、瑟丹酸内酯。

2.含氮化合物:含氮化合物有四甲基吡嗪(tetramethylpyrazine,川芎嗪,chuanxiongzine)、perlolyrine、盐酸三甲胺、盐酸胆碱、L-异亮氨酰-L-缬氨酸酐(L-isobutyl-L-valine anhydride)、L-缬氨酰-L-缬氨酸酐、1-乙酰基-β-卡啉、尿嘧啶、腺嘌岭和腺苷。

3.酸性或酚性化合物酸性或酚性化合物有咖啡酸、香荚兰酸、阿魏酸(ferulic acid)、瑟丹酸(sadanic acid)、大黄酸(chrysophic acid)、棕榈酸、琥珀酸和亚油酸等[8]。

川芎 发表文章

川芎 发表文章

川芎发表文章
川芎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下面是一些关于川芎的研究进展和应用的文章:
1. 川芎嗪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该文章研究了川芎嗪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发现川芎嗪能够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2. 川芎挥发油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该文章研究了川芎挥发油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发现川芎挥发油能够减轻酒精引起的肝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和抗氧化作用有关。

3. 川芎嗪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该文章研究了川芎嗪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发现川芎嗪能够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4. 川芎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该文章对川芎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了综述,总结了川芎的主要成分和药理作用,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5. 川芎的栽培技术及开发利用价值:该文章介绍了川芎的栽培技术和开发利用价值,探讨了川芎的种植前景和经济效益。

这些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川芎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川芎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川芎,别名芎藭,是中医药学中一种常见的中药材,来源于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

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祛风燥湿等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中。

本文将围绕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展开讨论,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一中药材的特性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川芎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苯丙素类、酯类和挥发油等。

黄酮类化合物是川芎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药理作用。

苯丙素类化合物主要包括川芎酚和川芎碱等,具有镇痛、抗炎、抗菌等作用。

酯类化合物则以藁本甲酯为主,具有抗炎、抗菌、镇痛等作用。

挥发油是川芎另一种重要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樟脑、藁本内酯等,具有抗炎、抗菌、镇痛等作用。

川芎总黄酮是川芎中一类重要的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研究发现,川芎总黄酮对心血管系统具有保护作用,可降低血压、降低心肌耗氧量,抑制血小板聚集,抗氧化等。

川芎总黄酮还具有抗炎、抗肿瘤、抗疲劳等作用,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炎症性疾病的治疗。

川芎素是川芎中另一种重要的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

研究表明,川芎素具有改善血液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抗氧化、抗炎等作用,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

川芎素还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阿魏酸是川芎中另一种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抗病毒等多种作用。

研究表明,阿魏酸具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降低血压、抑制血栓形成。

阿魏酸还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可抑制炎症细胞的活化和炎症因子的释放,对多种炎症性疾病具有治疗作用。

川芎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具有多种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中。

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相信川芎的药理作用和应用范围还将不断被发掘和拓展。

目前,已有许多学者致力于川芎的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但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例如,川芎的药理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其有效成分的提取和纯化方法仍有待改进等。

川芎的生理功能及其相关机制研究

川芎的生理功能及其相关机制研究

川芎的生理功能及其相关机制研究川芎,又称川芎,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中药领域的常见草药。

它以其独特的药理作用而闻名,被广泛用于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妇科疾病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川芎的主要生理功能以及其相关的作用机制。

首先,川芎具有抗凝血作用。

研究表明,川芎中含有一种活性成分叫做川芎酮,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血等作用。

川芎酮可通过抑制血小板激活和凝血酶的生成,防止血液凝结,从而起到抗血栓的作用。

此外,川芎还可增加血液流动性,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液粘稠度,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川芎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

研究发现,川芎中的活性成分川芎酮具有显著的抗氧化和抗炎活性。

它能够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引起的损伤。

川芎酮还能抑制炎症介质的生成和释放,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这些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对于预防和治疗慢性炎症性疾病如关节炎、糖尿病等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川芎还具有调节血管收缩和扩张的作用。

研究表明,川芎能够影响血管平滑肌的收缩和放松,从而调节血管张力。

川芎中的活性成分川芎酮能够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钙离子内流,从而促使血管松弛,扩张血管。

这种作用有助于降低血压,改善心脑血管功能,对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具有积极作用。

此外,川芎还具有镇痛和抗痉挛作用。

研究发现,川芎中的川芎酮能够阻断疼痛传导通路,减轻疼痛感受。

同时,川芎酮还可抑制肌肉收缩和痉挛,缓解肌肉疼痛和痉挛。

这种镇痛和抗痉挛作用对于治疗头痛、月经痛等疼痛性疾病具有显著疗效。

上述的生理功能主要是由川芎中的活性成分川芎酮所贡献的。

川芎酮是一种化学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

研究表明,川芎中的川芎酮能够与多种靶分子相互作用,发挥药理作用。

例如,川芎酮能够与血小板受体、凝血酶等结合,发挥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血作用。

川芎酮还能抑制炎症介质的生成,调节血管收缩和扩张通路,发挥抗氧化和抗炎作用。

此外,川芎酮还能与疼痛传导通路相关的受体结合,起到镇痛和抗痉挛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芎的研究进展摘要中药川芎是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气香浓,味苦辛,性辛温,归于肝、胆、心包经。

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等。

川芎所含主要有效成分为川芎嗪和阿魏酸等,具有清除氧自由基、钙拮抗、扩血管、抗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等多种作用,因此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关键词:川芎有效成分川芎嗪 TMP 神经系统损伤1对心脑血管系统的作用1.1 对心肌细胞的作用川芎的化学成分川芎嗪、香兰素、大黄酚均可作用于心肌细胞膜受体,其中川芎嗪有可能作用于α受体,香兰素有可能作用于β1受体(张延妮,2004.)。

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心肌细胞是一重要促肥厚因子,川芎嗪可抑制AngⅡ对胚胎期心肌细胞ANP 和β-actin 的表达,减少心肌细胞内蛋白,特别是异常蛋白质的增多,防止心肌细胞肥大[2]。

1.2 对心肌缺血的改善川芎嗪对大鼠心肌缺血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心肌缺血或缺氧使高能磷酸化合物代谢障碍,ATP的含量迅速减少,导致线粒体Ca2+-ATP酶、Ca2+、Mg2+-ATP 酶活性降低,使心肌线粒体中Ca2+含量显著升高。

川芎嗪可提高缺血心肌线粒体Ca2+-ATP酶、Ca2+,Mg2+ -ATP酶活力,稳定线粒体Ca2+含量。

还可促进缺血心肌组织中抗凋亡基因表达Bcl-2蛋白而保护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并进而保护细胞。

1.3 对血管的作用对血管的作用" 川芎嗪有明显抑制血管收缩作用,除了有类似的“Ca2+通道阻断剂”作用外,对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电压依赖性Cl-通道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抑制Cl-通道,阻止Cl-外流,使细胞内电位更负,降低细胞的兴奋性,参与舒张血管平滑肌[5]。

1.4 对脑缺血的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神经元逐渐发生凋亡。

通过对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细胞保护机制及血液状态的调节,川芎嗪能改善微循环,增加脑皮质血流量,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还可以通过调节凋亡基因和促凋亡基因的表达发挥对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川芎苯酞及川芎素也能改善局部缺血性脑损伤。

川芎素可使缺血大脑皮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s)活化增强,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陷和减少脑梗死容积,从而改善缺血性损伤[1]。

1.5 对血液流变状态的影响川芎嗪对血小板体内外聚集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使全血高切比粘度下降,低切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明显下降,增加红细胞变形指数[12],对血液流变性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川芎哚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上述作用,但其作用较川芎嗪弱[4]。

2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2.1 川芎嗪对中枢神经系统物理挤压损伤保护作用川芎嗪(tetramethylpyrazine,TMP) 在中枢神经系统,震荡等损伤形式就是一种直接或间接的外力作用挤压神经组织细胞产生的损伤。

TMP 能明显改善微循环障碍,目前,临床已广泛用于治疗缺血出血性脑血管病,且取得了良好疗效。

虽然在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尤其是物理性损伤中的应用并不多见,但临床资料报道,TMP 可降低急性颅脑损伤的病死率。

TMP 对神经系统外环境变化,如电解质及能量改变等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均具有一定的逆转作用。

2.2 TMP对免疫介导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性损伤中的保护(1)TMP对神经系统炎性损伤保护作用:缺血缺氧损伤所致脑组织神经元破坏可产生免疫炎性抗损伤反应,TMP能减轻局部炎性反应,抑制免疫和调节免疫作用。

TMP预处理可抑制小胶质细胞、炎症细胞活化,抑制继发单核细胞反应以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因子(MCP-1);TMP 可明显降低细胞粘附因子-1(ICAM-1)的表达,由于脑缺血/再灌注后,ICAM-1表达略早于白细胞浸润,因此,在脑缺血早期提前预防性应用TMP可部分阻断免疫损伤。

TMP不仅明显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炎性细胞活化,抑制前炎症因子产生。

在外培养的胶质细胞中,还抑制LPS 或干扰素γ诱导的炎症,抑制前列腺素E2 产生,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2]。

(2) TMP 对感染性神经系统损伤保护作用: TMP 在神经系统感染的研究很少,在颅内生长繁殖各种细菌、病毒能释放毒素,可以激活细胞表面的卵磷脂酶和蛋白酶,损伤细胞膜,炎症细胞浸润,组胺释放,血管通透性增高,进一步炎性充血、渗出,刺激脑组织产生类组织坏死性炎症反应。

TMP 能明显降低大鼠炎症渗出液中组胺、5-羟色胺的含量,推测TMP 的抗炎作用机制可能与这两个因素有关。

结核性脑膜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若加用TMP 注射液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并发颅高压,可快速缓解临床症状。

另外的实验证实,TMP 对脂多糖(LPS)诱导的体外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它能影响血脑屏障紧密连接蛋白(ZO-1)表达有关[3]。

病原学方面,目前仅在部分体外实验中证实TMP 具有一定的抑制细菌作用,但尚无体内实验证据。

故目前认为TMP 在神经系统感染性免疫的治疗中只能作为辅助用药,在抗感染药物应用的前提下,可作为改善症状应用,而单独应用可能会因为症状减轻而延误病情诊断及治疗。

2.3 TMP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功能恢复作用临床通过颈动脉注射TMP治疗小儿脑外伤失语症取得一定疗效,并认为脑外伤后只要病情稳定越早应用颈动脉注射TMP治疗越有利于语言功能的恢复。

TMP对大脑局灶缺血小鼠治疗后,小鼠的空间感知能力和记忆能力明显改善[4],姚国恩等发现,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作早期对脑组织进行再灌注的同时应用TMP可改善实验动物的学习记忆障碍。

TMP对老年退行性病变阿尔采末症所致学习记忆能力障碍也有一定的逆转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SOD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降低ACHE活性、降低脑组织中AB、NF-KB表达等有关。

也有学者研究认为与TMP对脑脊液中精氨酸加压素含量的影响有关[4]。

3TMP对周围神经系统的影响3.1 TMP对周围神经性病理疼痛影响实验研究发现,TMP可缓解疼痛,大部分研究倾向于该作用与疼痛传导有关的背根神经节P2×3受体相关。

TMP可抑制神经病理痛(CCI)大鼠的机械痛敏和热痛敏,降低CCI大鼠的L4 、L5段脊髓P2×3受体表达[5],其机制可能与ATP受体-离子通道复合体的细胞外部分结合产生变构效应,促进P2×3受体N端磷酸化有关[3]。

3.2 TMP对周神神经药物毒性的影响研究发现,TMP对某些抗生素的外周神经毒性(如耳毒性)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通过扫描电镜发现TMP对庆大霉素而中毒豚鼠耳蜗毛细胞的倒伏以及残缺具有抑制作用;近年研究发现其抗庆大霉素耳毒性还可能与耳蜗生长相关蛋白GAP-43、凋亡基因Bcl-2 和Bax有关。

实验发现,TMP抑制豚鼠耳蜗细胞内酸性磷酸酶逸出而产生神经保护作用。

另外,TMP通过增大豚鼠耳蜗外毛细胞Ca2+ 敏感K+ 电流对链霉素耳毒性起到一定作用[5]。

这些实验结果为临床使用抗生素的同时应用TMP预防抗生素的毒副作用提供基础。

3.3 TMP对视网膜变性的保护作用以视网膜节细胞坏死为特征的视网膜变性是一个连续的病理过程,其最终通常是视神经病变。

TMP对过氧化氢致视网膜变性具有一定保护作用,给予过氧化氢后,体外培养细胞内出现一系列变化: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加;线粒体ROS增加,线粒体膜电位消失;神经体微管蛋白-2(MAP-2)减少,以及神经保护肽(rattin peptide)改变。

加入TMP 后明显缓解氧化应激损伤,与细胞生存密切相关的MAP-2和rattin peptide含量升高。

siRNA介导的MAP-2表达下调可使视网膜细胞更易损伤,rattin peptide类似物能使体外培养细胞接触过氧化氢之后,增加细胞存活率的外分泌性神经保护肽(humanin)[5]。

4对呼吸系统的作用4.1对哮喘的作用川芎嗪对正常人静息外周血淋巴细胞(PBL)胞质及胞膜PKC均无明显影响,但能抑制哮喘介质诱导的PKC 活化及淋巴细胞的活化(刘先胜,2003);还可以明显抑制哮喘大鼠气道壁Ⅲ型胶原的合成,使网状基底膜层增厚减轻,气道壁内外径比值较哮喘组增大,抑制气道重建初期纤维化(杨莉,2003)。

哮喘患者存在着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失衡,即TH2的数目增多或功能亢进TH1; 亚群数目减少或功能降低。

川芎嗪能有效降低哮喘大鼠白介素-4(IL-4)的水平及IL-4/γ-干扰素(IFN-γ)的比例,但对IFN-γ无明显作用,故认为川芎嗪具有抑制TH2细胞亚群优势反应和调节免疫失衡的作用,对TH1细胞作用较弱[4]4.2对缺氧-呼吸抑制的改善脑干严重缺氧时,神经元功能严重受损,会引起呼吸抑制。

实验发现,川芎嗪可以使缺氧后脑干多处的一氧化氮合酶(nNOS)表达显著增加,明显抑制缺氧后脑干神经核团表达FOS蛋白,并可能通过这两个途径对抗缺氧引起的呼吸抑制作用,保护脑干神经元,使缺氧后出现呼吸抑制的时间明显推迟,存活时间明显延长[4]。

5 对泌尿系统和肾脏的作用5.1 对肾脏的作用川芎嗪对大鼠加速型抗肾小球基底膜(GBM))抗体肾炎有保护作用,它可使胞浆和线粒体中GSH-PX、CAT、SOD( 等抗氧化酶活性增加,逐渐降低MDA 含量,保护肾功能1L-12。

狼疮肾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存在异常活化,其高度表达1L-12促进自身抗体合成,参与狼疮肾炎发病过程。

地塞米松、川芎嗪联用可通过下调1L-12表达而抑制自身抗体合成,从而改善1L-12对狼疮肾炎发病的不利影响(李志坚,2001)。

5.2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在使用NO合酶抑制剂的情况下,川芎嗪也能使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持续舒张、真毛细血管有持续性血液灌注,提示川芎嗪可能是通过NO的作用使血管处于舒张状态。

但通过不同的给药顺序、不同的观察部位,均没有发现内源性NO参与到川芎嗪抑制肠系膜微动脉血管运动中,即川芎嗪扩血管的作用与内源性NO无关[6],可能是通过本身“外源性NO”的作用而扩张血管综上所述,川芎的有效成分川芎嗪和阿魏酸等具有清除氧自由基、减轻Ca2+超载、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扩张血管、抑制细胞凋亡和肥大、调节免疫状态、抗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和影响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等作用,从而能针对多系统、多器官、多种病证发挥作用。

随着研究的深入,争论也不断出现,如川芎嗪是通过拮抗Ca2+,或非选择性松弛平滑肌来扩张血管,或者兼而有之;它究竟是Ca2+通道阻断剂还是激活剂,或者在二者之间存在着某种转换机制。

这些问题皆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另外,中药川芎价格低廉,作用广泛,临床应用安全性高,也值得更加深入地研究其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1]万敬员,叶笃筠,吴萍等.川芎嗪对脂多糖诱导巨噬细胞环氧化酶-2表达和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10):906-11[2]王万铁,许涛,徐正阶等.川芎嗪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兔心肌线粒体结构及功能的影响[J]. 基础医学与临床,2004,24(3):295-8[3]邓春玉,钱卫民,阮小薇等.川芎嗪对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电压依赖性Cl-通道的影响[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2,18(3):212-7[4] 舒冰,周重建,马迎辉等.中药川芎中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6,22(9):1043~7[5] 唐泽耀,王世龙,林原等.川穹嗪在神经系统的药代动力学及临床药效学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0,26(7):535-538[6] 王世龙,林原,唐泽耀等.川穹嗪在各类神经系统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0,26(4):43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