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文化教程第六讲 奇观社会和媒体奇观-精选文档
第一讲 媒介技术与社会

口头传播时期: 部落文化 文字印刷传播时期: 脱离部落文化 电子传播方式: 重新部落化时期。 重新获得“感官平 衡”。建立新的时 空概念- “地球村”
●媒体是人的延伸 印刷--视觉眼睛的延伸 广播--听觉耳朵的延伸 电视--全身感觉器官的延伸
年轻的那克索斯(Narcissis,水仙花, 自恋者 )将自己在水中的倒 影当作另一人。这种通 过镜子的自我延伸使他 感觉麻木,直到他成为 他自己的延伸了的或复 制的形象的伺服机构。 回声女神Echo试图以她 自己的话语的支离破碎 的片断来赢得他的爱情, 但却徒劳无功。他麻木 了,他已适应自己的自 我延伸,并已变成一个 封闭的系统。
二、 媒介技术发展沿革 (五个阶段)
(一)古代的传播媒介:
1、标记媒介:借助物品或记号传递信息 (如结绳记事、实物借代、绘画等)。
《周易· 系辞下传》:"上古 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 书契。"
2、口头传播:用呼喊、和语言来传递 信息,是原始传播活动最基本的方式。
公元前490年马拉松战役胜利的报道,是古代希腊最著名的一次口
头新闻传播。
3、声光传播:借助声和光作为信 号来传递信息。
4、图示传播:借助简单的书写符 号和图画来传递信息。
(二)、文字传播媒介
文字的出现标志原始时代的结束和文明社会的 开始,人类进入手写传播时代。文字能够把信息“传 于异地,留于异时”。
古埃及人的象形文字
我国商代的甲骨文
105年,东汉宦官蔡伦,制成植物纤维纸
机器人军团正在组建
数千机器人服役美军
美国投入千亿研究费 机器人军备竞赛正展开 驻伊美军机器人“叛乱” 去年正式部署前线仅11小时后便被召回,去年,曾有3台带有武器的“剑 (SWORDS)”式美军地面作战机器人被部署到了伊拉克,但是这种遥控机器人小队 还未开一枪就很快被从战场撤回——因为它们做了可怕的事情:将枪口对向它们的 人类指挥官 -----
媒介文化的提出及其意义培训课件

媒介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1 2
占据重要地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介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 地位日益重要,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互动的 主要渠道之一。
引导社会思潮
媒介文化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引领者和议程设置 者的角色,引导着社会思潮和舆论方向。
3
塑造品牌形象
媒介文化对于企业和组织而言,是塑造品牌形象 、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媒介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新闻媒体
新闻媒体是媒介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它包括报纸、 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以及互联网、 社交媒体等新型的新闻传播方式。
广告宣传
广告宣传是媒介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通过各种媒体 向消费者传递商品或服务信息,并以此促进销售。
影视音乐
影视音乐是媒介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通过电影、电 视剧、音乐等艺术形式来传递文化信息,并以此满足人们 的精神需求。
媒介文化的发展策略与建议
提升内容质量
鼓励创新思维,提升内容的深度和独特性,以满足公众对高质量 内容的需求。
强化媒介素养教育
针对媒体人和公众,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其对新技术和新环 境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加强信息安全保护
建立严格的信息安全保护机制,保护公众隐私,同时鼓励媒体在 合理范围内使用新技术进行信息传播。
THANKS
媒介文化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形 态,它涵盖了新闻、广告、影视 、音乐、艺术等多个领域,并融
合了各种不同的文化元素。
动态性
媒介文化是一种动态的文化形态 ,它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而不 断变化,同时也能够快速地反映
社会现象和人们的需求。
跨域性
媒介文化具有跨域性,它能够跨 越不同的地域和语言,将不同文
第一章—媒介与社会

第一章媒介与社会第一节理解传播媒介一、传播的含义与类型传播的表层分析communication最普遍的解释,是把信息、意见、经验、态度,由一方传递给另一方。
由第一层意思的延伸意义,产生出了第二层意义——交通,指车、船、飞机等工业革命后出现的科技发明。
相当于今天的大众媒介,即报纸、杂志、广播、互联网等,代表了新的科技发明。
传播学对传播意义的界定1 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
(共享说)2.强调传播是有意图地施加影响。
(影响说)3. 强调传播是交流的互动过程。
(互动说)“共享”说就是原为一个人或数人所有的化为两个或更多人所有的过程。
(亚历山大•戈德,1959)(宣韦伯,1971)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传播乃是建立共同性,也就是设法共同享有一则消息、一个观念,或者一种态度。
(徐佳士,1987)“影响”说某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霍夫兰,1953)传播就是一个系统(信源),通过操纵可选择的符号去影响另一个系统(信宿)。
(奥斯古德,1957)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全部程序。
(香农-韦弗,1949)“互动”说互动,甚至在生物的层次上,也是一种传播;不然,共同行动就无法产生。
(米德,1963)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格伯纳,1967)在互动的情景中,有讯息价值的所有的活动都是传播。
(瓦茨罗维克,1967)“过程”说传播可视为一个过程,过程是一系列的活动及运动永远向着一个特定的目标在行动。
传播不是一个时间和空间所固定的静止的实体。
传播是一个恒动的过程用以运送意义,传递社会价值,并分享经验。
(希伯特,1974)大众传播是通过某种媒介向许多人传递信息、思想和观念的过程。
(彼得、桑德曼,1976)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媒介文化概述

媒介文化概述媒介文化是指媒体与文化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媒介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媒介,信息和思想得以传播、世界观得以形塑、价值观得以传递。
在媒介文化中,人们与各种媒介和技术进行互动,从而形成自己的文化身份和认同。
媒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众传媒,如电视、电影、广播、报纸和互联网等。
这些媒介向人们提供了获取信息、娱乐、社交互动和自我表达的平台。
媒介文化使人们能够感受到世界各地的文化、价值观和政治观点,促进了跨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媒介文化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文化语境的创造。
媒体的内容和形式对于文化的生产和再生产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电视节目和电影所呈现的角色、故事情节、场景和象征意义,都会对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音乐、时尚和艺术等流行文化也通过媒介传播,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品味。
媒介文化还在塑造着我们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
广告业的发展使消费文化成为主导,人们视觉上和心理上的需求被不断激发。
与此同时,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模式和互动方式。
媒介文化为个人和群体提供了表达自我和塑造社会身份的机会。
然而,媒介文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新闻传媒的媒体集中化和商业化可能导致信息获取的局限性和偏见。
网络世界的虚假信息和谣言也引发了公众的担忧。
此外,媒介的快速发展和变革使人们需要具备媒体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应对信息过载和虚假信息的问题。
总之,媒介文化在如今的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传递信息和观点,也塑造着个体和社会的身份认同。
媒介文化的发展和运用需要公众保持思辨和批判的态度,以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媒介文化是一个复杂且多面的概念,与媒体、技术、社会和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密不可分。
媒介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并在不同方面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媒介文化在塑造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媒介与文化 课件 有精美图片

京 剧
梅、尚、程、荀“四大名旦”,在艺 术上各树一帜,雄踞舞台,表演唱腔精 益求精,并各有独自的剧目、师承及传 人,遂成流派。
脸谱鉴赏
中国书法
中山装
中国风
长城
故宫
我国著名的八大菜系
我国著名的八大菜系是:山东菜(鲁菜)系、四川菜(川菜)系、江苏菜(苏菜)系、 浙江菜(浙菜)系、广东菜(粤菜)系、湖南菜(湘菜)系、福建菜(闽菜)系、安徽 菜(徽菜)系。 八大菜系的特色如下: 鲁菜的特点:鲁菜讲究调味纯正,内地以咸鲜为主,沿海以鲜咸为特色,具有鲜、嫩、 香、脆的特色。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善于以葱香调味。烹制海鲜有独到之处。 川菜的特点:以用料广博、味道多样、菜肴适应面广而著称。尤以麻辣、鱼香、怪 味等味型独擅其长。烹调手法上擅长小炒、小煎、干烧、干煸。 苏菜的特点:用料广泛,以江河湖海水鲜为主;刀工精细,烹调方法多样,擅长炖、 焖、煨、燻;追求本味,清鲜平和;菜品风格雅丽,形质均美。 浙菜的特点:菜式小巧玲珑,清俊逸秀,菜品鲜美滑嫩,脆软清爽。运用香糟调味。 常用烹调技法有30多种,注重煨、焖、烩、炖等。 粤菜的特点:用料广泛,选料精细,技艺精良,善于变化。口味上以爽、脆、鲜、 嫩为特色。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脆嫩不生,油而不腻。 湘菜的特点:讲究菜肴内涵的精当和外形的美观,重视原料搭配,滋味互相渗透。湘 菜调味尤重酸辣。烹饪技法:湘菜早在西汉初期就有羹、炙、脍、濯、熬、腊、濡、脯、 菹等多种技艺,现在技艺更精湛的则是煨。 闽菜的特点:烹饪原料以海鲜和山珍为主;刀工巧妙,一切服从于味;汤菜考究, 变化无穷;烹调细腻,特别注意调味。 徽菜的特点:清雅纯朴、原汁原味、酥嫩香鲜、浓淡适宜,选料严谨、火工独到、 讲究食补、注重本味、菜式多样。烹饪技法:滑烧、清炖和生熏法。
媒介文化专题知识点总结

媒介文化专题知识点总结一、媒介的类型1.印刷媒介:包括报纸、杂志、图书等,采用文字、图片等方式传播信息。
2.电子媒介:包括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利用电子技术传播信息。
3.传统媒介:包括戏剧、音乐、绘画等,传统文化媒介形式。
二、传播理论1.传播模式:包括单向传播、双向传播等传播模式,对信息传播过程有着不同的影响。
2.媒介效应:包括第三人效应、媒介框架等,研究不同媒介对受众的影响。
3.认知理论:包括认知加工理论、符号互动论等,研究受众对信息的认知过程。
三、受众研究1.受众特征:包括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不同受众对媒介的接受和反应有所不同。
2.受众行为:包括信息获取行为、信息处理行为等,研究受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行为特征。
3.受众需求:包括信息需求、文化需求等,研究受众对媒介的需求和满足程度。
四、文化产业1.文化产品:包括影视作品、音乐作品、出版物等,文化产品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内容。
2.文化市场:包括文化消费市场、文化创意市场等,文化市场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3.文化政策:包括文化产业扶持政策、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等,政府在文化产业方面的政策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
五、媒介法律法规1.版权法律:保护文化产品的版权,规范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流通。
2.媒介监管:包括广播电视管理法、互联网管理法等,规范媒介的内容和传播行为。
这些知识点涉及了媒介文化的方方面面,从不同角度解读了媒介文化对我们的生活、观念、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媒介技术的不断革新,媒介文化的研究也将不断深入和发展。
我们应该关注媒介文化的发展动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媒介知识,以更好地适应媒介文化的发展。
透视消费社会下的媒介文化奇观——从《红楼梦》看影视剧翻拍热潮

广 范 文 葸 西 学 学翟 师 院影评 院闷 霓
透视消费社会下的媒介文化奇观
从 红楼梦 看影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翻拍热潮
【 摘要 】在全球 范围内的通俗 文化风 潮影响下 ,影视剧作的改编与翻拍现 象 ,已 是 一个 不争的事 实。投 资方 、制 片人利 用 “ 品牌效应 ”和 受众的 消费心理 营造 了一道媒介文化奇观 。
一
场 ) 主办 方 ( 介场 ) 制作 方 一 媒 一 ( 术场 ) 受 众场 层层 相 叠构 建 艺 一 了一 个 产业 链 ,每一 场域 都 在 为各 自的利 益角 逐。 投 资方和 制作 方谋
・
求资 本 的最 大增 值 ,主办 方 ( 北京 电视 台 )也 因为 “ 红楼 梦中 人 ”海 选 提 高 了知 名度 。 《 红楼 梦 》这部
“ 拍”。 现代 汉语 词典 对 这三 个 重 电视 剧。在 这 几种 类 型剧 翻 拍 的轮 秀 ,我们 不 难 发现 ,投 资 方 ( 济 经
词 做 了如 下解 释 ,翻拍 是 以 图片 、 文 稿等 为对 象 拍摄 复制 。改 编是 根 据 原 著 重 写 ( 裁 往 往 与 原 著 不 体 同 ),重拍是对 景或物 的再次 拍摄。 翻 拍和重 拍从 传统 意 义上 讲都 是 摄 影 学 的专 业 术语 ,是 对摄 影对 象 的 技术 处理 。简 言 之 ,翻 拍 可 以表 述
番 上 阵 中 ,电视 剧 《 红楼 梦 》重 拍 的喧 嚣造 势 以及 “ 红楼 梦 中人 ”的 全 国 海选 ,在 全球 华人 圈 内打 造 了 个 宫丽 堂皇 的 “ 红楼 梦 中人 ”的 媒体 文化奇 观 。美 国学 者道 格 拉斯 凯 尔纳 将 媒体 奇 观 定 义 为 : “ 指 那些 能体现 当代社 会基 本 价值 、 引
《媒介文化通论》记录

《媒介文化通论》读书札记目录一、媒介文化概述 (2)1.1 媒介文化的定义与特点 (3)1.2 媒介文化的发展历程 (4)二、媒介文化的功能与影响 (6)2.1 媒介文化的传播功能 (7)2.2 媒介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8)2.3 媒介文化的经济价值 (9)三、媒介文化的文本分析 (11)3.1 媒介文本的分类与特点 (13)3.2 媒介文本的解读方法 (14)3.3 媒介文本的意义生成 (15)四、媒介文化的创作与消费 (16)4.1 媒介文化的创作主体 (18)4.2 媒介文化的创作过程 (19)4.3 媒介文化的消费特点与需求 (21)五、媒介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22)5.1 技术发展对媒介文化的影响 (23)5.2 全媒体时代的媒介文化变革 (25)5.3 媒介文化的未来发展挑战与机遇 (26)六、结语 (28)6.1 本书的主要观点总结 (29)6.2 对媒介文化研究的展望 (30)一、媒介文化概述在我研读《媒介文化通论》对于媒介文化的理解逐渐深化。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形态,是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而兴起的。
它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载体,更是社会文化价值观的传播途径,对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是指通过媒介传播所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随着科技的进步,媒介形式日益丰富,从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到现代的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等,都是媒介文化的重要载体。
媒介文化的兴起和发展,是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
媒介文化具有多元性、交互性、即时性等特点。
多元性体现在媒介形式的多样性和信息的多元化;交互性则使得信息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的界限模糊,形成互动;即时性则让信息能够在瞬间传遍全球。
媒介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它不仅仅传递信息,更是塑造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重要力量。
媒介文化也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媒介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信息过载、虚假信息、隐私保护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社会中的奇观已经不再局限于纪念性建筑或者政
治、宗教仪式领域,而是贯穿于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 层面,上至全球性或全国性政治、体育、经济活动, 下至普通百姓的娱乐追梦活动,奇观现象涵盖了社会 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全部领域。
与以往的时代不同的是:所有这些奇观都最直接、最
经常、最集中地通过媒体加以中介和组织的,换句话 说,媒体成为当代奇观文化现象发生、发展、运作的 主要场所,由此,我们将我们所处的时代称为“奇观 社会”,而将集中展现了这一社会中的各种奇观的媒 体现象称为“媒体奇观”。
道格拉斯· 凯尔纳认为:“媒体奇观是指那些能体现当代社
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 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现象,它包括媒体制 造的各种豪华场面、体育比赛、政治事件。”
媒体奇观是由当代各种媒体共同制造的特殊媒体现象,而
其首当其冲的主力则是电影、电视和新兴的网络媒体。在 电影、电视和网络新媒体的带动下,奇观化的趋势已经延 展到广告和商品推销、装潢与室内设计、会展、教育、节 日庆典、仪式活动、政治选举、反恐战争、灾难报道等日 常生活的各领域中。可以说,当代社会生活乃是通过媒体 奇观而加以组织的,奇观逻辑成为我们政治、经济和文化 生活的基本原则组织原则。
不过,凯尔纳对于这种微观抵抗的效果也抱有怀疑和矛盾的态
度。他一方面承认德波的“景观社会”的整体性概念比他自己 对奇观现象的中存在的矛盾、逆转甚至翻转趋势的分析更具有 说服力,因为这种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征服趋势。但另一方 面,他又认为运用文化研究的微观分析方法对媒体奇观中的矛 盾和冲突进行分析是很必要的。因为如果运用德波和国际境遇 组织理论解释一些充满矛盾的现象是显得过于乐观而简单化了,
其次,德波的理论延续了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批
判时采用的整体性视角,侧重于从宏观上把握资本主义社会中 “奇观”与“分离”(异化)之间的矛盾,并由此“对资本主 义制度本身进行批判,目的是寻找具有革命性的替代方案。” 而凯尔纳“媒体奇观”概念的重点在于通过运用包括文化研究 在内的文化分析方法,“揭示当代美国和全球社会的特征和发 展趋势
随着影像和符号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发展娱乐产业的需
要,奇观不断与娱乐相结合,成为社会权力运行和资本增 值运作过程中所倚重的工具或手段。拥有当今高超的奇观 生产技术,人们便将其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运用 它为平凡的日常生活增添色彩、消遣娱乐并制造幻想和欲 望,从而成为推动物质丰裕时代的消费型社会经济不断升 级的动力。
首先,德波的“景观社会”概念带有鲜明的整体论色彩;而凯
尔纳的“奇观”概念则比较具体化的,与此相联系的更重要的 区别在于:“德波所采取的是法国激进知识分子的立场和新马 克思主义的视角;而我(凯尔纳)采取的是美国公共知识分子 的立场——对阶级、种族、性别和区域等具体因素的关注,以 及多学科的研究视角——包括新马克思主义、英国文化研究、 法国后现代主义理论等等。”
当代学术话语中的“奇观家族”
当代奇观现象既是一个视觉经验与艺术创作的问题,
也是一个利用奇观现象组织、推进政治、经济或文化 活动的问题。因此,对于当代媒体奇观现象的分析实 际上既是对当代文化艺术生活的分析,也是对当代社 会生活中的权力、技术、金钱、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 的分析,这种分析是诊断性的,目的是更好地理解我 们时代中社会生活的趋势、特征及其复杂的运行机制, 并在此基础上寻求社会改良和进步的方案。
视觉美学经验的震撼性,并借此展示权力的合法性、 神秘性和威慑力;奇观制造从来都不是单纯的视觉艺 术活动,它与权力、金钱、技术资本、宗教信仰之间 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影像技术使奇观不再被局限于固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而
是获得了时空“脱域”的能力:影像可以被携带到世界各 地展现给观众;可以被长期保存并反复使用。更重要的是 影像技术不是专属于帝王或贵族等特权阶层的技术,普通 人也可以利用它来制造奇观。因此,影像技术的发明,使 得各种奇观获得了保存和传播的机会,极,德波将社会景观化或奇观化视为维系当代资本主义社会
经济、政治和文化模式无往而不胜的法宝,人们必然会屈从于 景观/奇观的力量和诱惑,成为接受奇观社会现实的被动的主体。 凯尔纳延续了文化研究的文化分析方法与策略,他将自己的研 究方法称为“诊断式批评”,并且借鉴了文化研究中商谈和抵 抗的观念。这一视角使得他在研究中“着重分析了媒体奇观中 的矛盾和逆转现象”。
媒体奇观现象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主要的研究层面:
即视觉经验与视觉艺术层面和社会批评理论层面;而 这两个层面的研究又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研究领域: (一)影视艺术批评领域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领域 (三)媒介文化批判领域
在媒体—社会批评领域,美国著名媒介文化和批判理论学者道
格拉斯· 凯尔纳在直接承接德波理论的基础上开辟了“媒体奇观” 的研究主题,并且分别在2019年和2019年连续出版了两本以媒体 奇观为主题的著作。凯尔纳在《媒体奇观》的中文简体字版序 言中指出,他的“奇观”概念取自德波和国际情景主义组织的 一些理念。
不过,凯尔纳的理论和方法与德波的理论与方法也存在着
很大的差异。总体上讲,我们可以将他们之间的差异视为 西方文化批判理论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呈现的那些差异的一 种典型的反映。德波的理论和方法与法兰克福学派具有更 多的相通之处,而凯尔纳的理论方法更多地受到了从罗 兰· 巴特的神话分析到斯图亚特· 霍尔编码/解码理论的当代 文化研究的影响。对此,凯尔纳自己对这种差异性作了详 细解释,他认为自己所使用“奇观”概念与德波的理论在 三个层面上存在着差异:
第六讲 奇观社会与媒体奇 观
一、奇观现象及其学术话语
奇观与媒体奇观
奇观作为一种视觉经验并不是在现代社会才出现的,
在未有影像技术之前,人类也时常会制造出具有视觉 冲击力的奇观景象。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 庙;古罗马的剧院和角斗场;古代中国的皇宫等。
这些古代奇观显示:自古以来奇观就被制造出来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