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失眠治疗20150630
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管理

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管理睡眠是人体休息和修复的重要过程,在脑卒中后的康复中,睡眠障碍成为一种常见的并发症。
正确管理脑卒中后睡眠障碍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为此,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提供了一系列管理策略和建议。
本文将介绍这些策略,并探讨其在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管理中的应用。
一、睡眠障碍的分类和诊断根据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睡眠障碍主要分为三类:入睡障碍、睡眠维持障碍和醒来过早。
入睡障碍是指难以入睡或入睡时间延长,睡眠维持障碍是指睡眠中频繁醒来或难以重新入睡,醒来过早是指醒来后无法再次入睡。
诊断睡眠障碍应综合考虑患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测量数据,如睡眠日志和睡眠监测记录。
二、非药物治疗策略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强调非药物治疗策略在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管理中的重要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非药物治疗策略:1. 睡眠环境的调整:保持安静、舒适、温度适宜的睡眠环境,避免光线刺激和噪音干扰。
2. 睡眠卫生教育:教育患者建立规律的睡眠时间和睡前习惯,如避免午睡和过度使用电子设备。
3. 行为治疗:采用行为治疗技术,如睡前放松练习、认知行为治疗等,改善睡眠质量。
4. 体育锻炼: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和晚间锻炼。
5. 心理支持和心理治疗:提供情绪支持和心理咨询,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压力,促进睡眠。
三、药物治疗策略药物治疗可以考虑在非药物治疗无效或不适用的情况下使用。
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提供了一些常用的药物治疗策略:1. 催眠药物:短期使用催眠药物,如苯二氮䓬类药物和非苯类药物,用于帮助患者入睡和改善睡眠质量。
2. 抗抑郁药物:对于伴有抑郁症状的脑卒中患者,可以考虑使用抗抑郁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3. 抗焦虑药物:对于伴有焦虑症状的脑卒中患者,可以考虑使用抗焦虑药物,如苯二氮䓬类药物和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四、康复治疗策略康复治疗在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脑卒中恢复期失眠症患者实施临床护理 路径的效果分析

脑卒中恢复期失眠症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分析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它会造成患者大脑突然发生血管破裂或闭塞,导致大脑功能受损。
脑卒中患者在康复期可能会出现多种并发症,其中失眠症是比较常见的一种。
失眠症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还会对康复产生不良影响。
针对脑卒中康复期失眠症患者进行临床护理,制定合理的护理路径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脑卒中恢复期失眠症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进行分析。
一、脑卒中康复期失眠症患者的特点脑卒中康复期失眠症患者具有以下特点:1. 其一脑血管病变导致的失眠,多由因缺血、继发性损伤、功能性失调等因素引起的,如颅内疾病患者,由于伴随着过度疼痛,生理活动的超越性亢奋,均容易引致大脑皮层亢奋,继而引发失眠。
2. 其二脑卒中患者可能有认知功能障碍,情感障碍等导致失眠3. 其三脑卒中患者可能会出现癫痫发作,3因脑血流动改变而引起失眠,比如些患者颅内血液分布改变,皆可引起失眠。
二、脑卒中恢复期失眠症护理路径设计针对脑卒中恢复期失眠症患者,我们应该针对其特点制定合理的护理路径。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睡眠环境的改善:对于脑卒中康复期失眠症患者,我们应该在病房内创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安静、温暖、通风良好、亮度适当的环境,营造舒适的氛围。
2. 生物钟的调节:合理制定患者的作息时间,让患者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尤其是晚上睡前要保持放松的心态,适当安排患者的体育活动。
3. 心理护理:针对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特点,开展心理护理,帮助患者释放压力,减少焦虑和恐惧等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自我调节能力。
4. 药物治疗:对于需要药物干预的患者,可以合理使用镇静安眠药物,如苯二氮䓬类药物等,来帮助患者缓解失眠症状。
三、脑卒中恢复期失眠症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分析在实施了针对脑卒中恢复期失眠症患者的临床护理路径后,我们需要对其效果进行分析。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1. 睡眠质量的改善:通过对患者的睡眠情况进行观察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评估实施护理路径后患者的睡眠质量是否得到改善。
脑卒中患者的睡眠管理与护理建议

脑卒中患者的睡眠管理与护理建议睡眠是人体休息和恢复的重要途径,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良好的睡眠质量尤为重要。
因此,合理的睡眠管理和护理对于帮助脑卒中患者恢复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脑卒中患者的睡眠问题以及相关的管理与护理建议。
一、脑卒中患者的睡眠问题脑卒中患者常常面临睡眠问题,这主要与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1.生理因素:脑卒中可能导致大脑受损,影响睡眠中枢的正常功能,进而引发睡眠问题。
2.疼痛和不适:脑卒中后,患者可能会感到头痛、肢体疼痛等身体不适,这些不适会干扰他们的入睡和睡眠质量。
3.抑郁和焦虑:脑卒中后,很多患者会出现情绪问题,如抑郁和焦虑,这些情绪问题会严重影响他们的睡眠。
二、对于脑卒中患者的睡眠问题,以下是一些建议和护理措施,旨在帮助他们改善睡眠质量,促进康复:1.建立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安静、温暖、通风良好的睡眠环境,适当调整室内光线,避免噪音和刺激,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氛围。
2.规律作息时间: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表,每天固定睡眠时间和起床时间,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并保持稳定的日常生活节奏。
3.充足的体力活动:鼓励脑卒中患者适当参与体力活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消耗体力,提高睡眠质量。
4.减少噪音和刺激:保持睡眠环境的安静,如有必要可使用耳塞等辅助工具,减少噪音对睡眠的干扰。
此外,避免夜间饮用咖啡因含量高的饮料,减少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如辛辣食物等。
5.心理护理:脑卒中患者常常出现心理问题,合理的心理护理对于改善患者的睡眠至关重要。
家属和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关爱和支持,开展积极阳光的交流,鼓励患者参与有益于情绪稳定的活动,如听音乐、欣赏美术作品等。
6.疼痛管理:针对脑卒中患者可能出现的头痛、肢体疼痛等问题,合理使用止痛药物,积极控制疼痛,以保证患者的舒适度和睡眠质量。
7.床位和体位调整: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调整床位和体位,降低压力、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睡眠。
8.家属参与:鼓励家属积极参与脑卒中患者的睡眠管理和护理,与患者一起制定睡眠计划,提供喂食、翻身等必要的照顾。
脑卒中睡眠困难中西医结合护理效果观察

脑卒中睡眠困难中西医结合护理效果观察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它会给患者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包括睡眠障碍。
睡眠对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因为良好的睡眠可以帮助身体恢复并提高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护理在脑卒中患者的睡眠困难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本文将对其中西医结合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睡眠困难的效果进行观察和探讨。
一、脑卒中患者的睡眠困难情况1. 中医药调理中医认为脑卒中患者的睡眠困难与体内的阴阳失衡、气血不畅有关,通过中医药的调理可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中医药调理包括针灸、中药熏洗、足浴等方法,可以通过调节患者的气血运行、调和阴阳来改善睡眠质量。
2. 西医药治疗西医药治疗主要包括使用镇静安眠药物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睡眠质量。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西医药的治疗需要谨慎使用,避免药物依赖和副作用的产生。
3. 心理疏导脑卒中患者常常因为疾病而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也会导致睡眠障碍。
通过心理疏导的方法可以帮助患者调整情绪,改善睡眠质量。
4. 生活方式干预改变患者的生活方式也是改善睡眠质量的重要措施,包括规律作息、适量运动、合理饮食等方法都可以帮助患者改善睡眠质量。
通过中西医结合护理的方法可以全面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睡眠困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三、中西医结合护理效果观察在实际临床中,我们对脑卒中患者进行了中西医结合护理,观察了其睡眠困难的改善情况。
我们选取了一组脑卒中患者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其中包括中医药调理、西医药治疗、心理疏导、生活方式干预等多方面的护理措施。
观察了治疗前后患者的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入睡困难程度、多梦情况、睡眠打扰等指标的改善情况。
经过3个月的中西医结合护理,观察发现脑卒中患者的睡眠困难得到了明显改善。
睡眠质量得到了提高,患者的入睡困难明显减轻,多梦情况明显减少,睡眠打扰情况也有所改善。
患者的心理状态也得到了调整,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也得到了缓解。
治疗后的患者恢复了一定的睡眠规律,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脑卒中后出现睡眠障碍如何药物治疗

脑卒中后出现睡眠障碍如何药物治疗
睡眠障碍是睡眠量不正常及睡眠中出现异常行为的表现,也是睡眠和觉醒正常节律性交替紊乱的表现。
睡眠障碍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常与躯体疾病有关,包括睡眠失调和异态睡眠。
睡眠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成年人出现睡眠障碍的比例高达30%,睡眠障碍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长期失眠会导致大脑功能紊乱,对身体造成多种危害,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脑卒中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脑卒中损害的位置有关,年龄大的患者更常见,脑出血较脑梗死发生睡眠障碍的比例高。
脑卒中合并睡眠障碍的主要表现为白天嗜睡,夜间清醒,有时会伴有精神症状。
治疗上可以在睡前服用苯二氮草类药物如地西泮或艾司唑仑,如果无效可以加用氟西汀。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经药物治疗后,如果夜间睡眠超过6小时,白天睡眠不足2小时可以认为治疗有较明显的效果;如果夜间睡眠4~6小时,白天睡眠不足2小时可以称为治疗比较有效果;如果夜间睡眠不足4小时,白天睡眠超过6小时则认为治疗无效。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分析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分析睡眠是人体生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尤为重要。
然而,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成为患者康复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脑卒中后睡眠障碍进行临床分析,并探讨相应的治疗方法。
一、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表现脑卒中后的睡眠障碍表现多种多样,包括入睡困难、睡眠浅、易醒、多梦、早醒等。
这些表现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还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康复进程。
一项研究发现,脑卒中患者中有近60%的人存在睡眠障碍问题。
二、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脑卒中后的大脑损伤导致了睡眠调节中枢功能的改变,使得患者对睡眠的调控能力下降。
其次,脑卒中后的疼痛、肌肉痉挛、尿频等症状会直接影响睡眠质量。
此外,脑卒中后伴随的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也会导致睡眠障碍。
三、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治疗方法针对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治疗。
首先,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对改善睡眠质量至关重要。
患者应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减少白天的睡眠,避免过度疲劳。
其次,改善睡眠环境也是必要的。
在保持安静、舒适的情况下,患者可以通过调整室内温度、使用合适的床垫和枕头等方式来提升睡眠质量。
另外,药物治疗也是常见的方法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催眠药物、抗抑郁药物等,但应注意合理用药,避免滥用。
四、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护理措施除了药物治疗和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外,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护理措施同样重要。
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睡眠情况,包括入睡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持续时间等,并及时记录。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还应积极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以促进良好的睡眠。
总结起来,脑卒中后睡眠障碍对患者的康复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然而,通过科学的治疗方法和护理措施,我们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睡眠质量,促进康复进程。
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睡眠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如何使用地西泮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如何使用地西泮地西泮为苯二氮草类抗焦虑药,具有抗焦虑、镇静、催眠、抗惊厥、抗癫痛及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
其抗焦虑作用选择性很强,是氯氮草的5倍,这可能与其选择性作用于大脑边缘系统,与中枢苯二氮草受体结合而促进Y氨基丁酸的释放或突触传递功能有关。
较大剂量时可诱导入睡,与巴比妥类催眠药比较,它具有治疗指数高、对呼吸影响小、对快波睡眠几无影响,对肝药酶无影响、大剂量时亦不引起麻醉等特点,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催眠药。
此外还具有较好的抗癫痛作用。
成人每次口服5〜10毫克,睡前服用。
地西泮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嗜睡、头晕、乏力等,大剂量可有共济失调、震颤。
罕见的有皮疹,白细胞减少。
个别患者发生兴奋、多语、睡眠障碍,甚至幻觉。
停药后,上述症状很快消失。
长期连续用药可产生依赖性和成瘾性,停药可能发生撤药症状,表现为激动或抑郁。
老年患者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宜从小剂量用起。
青光眼、重症肌无力等患者慎用地西泮。
粒细胞减少、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地西泮。
老年人剂量减半。
地西泮能增强其他中枢抑制药的作用,若同时应用应注意调整剂量。
乙醇能增强本品作用,治疗期间应避免饮酒或含乙醇的饮料。
西咪替丁可抑制地西泮和氯氮草的排泄,合用时,应注意调整剂量。
地西泮可增加筒箭毒、三碘季胺酚的作用,但可减弱琥珀胆碱的肌肉松弛作用。
苯妥英钠与地西泮合用,可减慢苯妥英钠的代谢,而利福平又可增加本品的排泄。
药物过量会出现持续的精神错乱、严重嗜睡、抖动、语言不清、蹒跚、心跳异常减慢、呼吸短促或困难、严重乏力。
超量或中毒宜及早对症处理,包括催吐或洗胃以及呼吸循环方面的支持疗法,苯二氮草受体拮抗药氟马西尼可用于该类药物过量中毒的解救和诊断。
中毒出现兴奋异常时,不能用巴比妥类药。
脑卒中兼失眠者如何推拿治疗

脑卒中兼失眠者如何推拿治疗
脑卒中后,由于精神紧张或情绪低落,往往兼见失眠症状,经过自我推拿及精神开导多数患者均能安然入睡。
其手法如下。
(1)端坐于床上,双手五指伸开呈梳子状,以指腹着于头部由前面头发边向后头运行至风池穴,共梳摩30~40遍。
若一侧上肢不遂可仅以健侧操作。
(2)双手大拇指指腹置于双侧太阳穴按揉1~2分钟,然后用拇指按揉耳尖直上的率谷穴1~2分钟。
(3)用双手中指指腹按揉风池、风府穴2~3分钟。
(4)用双手大、小鱼际处由鬓角向耳后行推法20~30次。
(5)双手十指散开,用指腹叩打头皮1~2分钟。
(6)双手交替揪提头发,牵动头皮,一揪一松,反复3~5遍。
(7)然后患者取仰卧位,用双手按揉腹部2~4分钟,以觉得有温热感向腹内传导为度。
(8)双手中指指腹按揉中脘、气海、关元穴各2分钟。
以上所述均为双施术,若半身不遂患侧上肢不能运动或运动不灵活者,可仅用健侧,不必拘泥。
另外,可根据病情合理选择手法。
患脑卒中后,由于正气不足而致失眠多梦易醒,心慌健忘,精神疲惫,饮食无味,面色少华等,中医辨证属心脾两虚。
可以在自我推拿的基础上用手指按摩两腿足三里穴约2分钟。
若脑卒中患者失眠心烦,头晕耳鸣,口干舌燥,手足心觉烦热,属阴虚火旺,可在基本手法基础上,用双手掌大小鱼际处,自上而下推两侧桥弓20~30次。
再用手指按揉两侧足心(涌泉穴)。
若患者兼有咳嗽痰多,胸闷气短,头重口苦,心烦目眩等症,为痰火亢盛,宜请家属配合横擦臂上部的八醪、肩醪穴,以局部觉有温热感向内透达为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卒中患者睡眠障碍表现 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CSAS)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
• 抑郁(PSD)或焦虑(PSA)性睡眠失调 • 疼痛性睡眠异常 • 二便失禁性睡眠紊乱 • 排汗异常性睡眠失调
Pasic et al2 n=200
张晓玲等3 n=522
孙阳等4 n=526
已有大量小样本试验表明卒中患者睡眠障碍高发,远高于一般人群的睡眠不适率(26.2%)5。Pasic及 孙阳的研究综合讨论卒中患者多种睡眠障碍的发生情况,包括失眠、睡眠呼吸暂停、打鼾等; Leppävuori及张晓玲的研究则针对卒中患者的失眠状况。 当前缺乏大样本的流行病学数据,卒中患者的睡眠问题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1。
失眠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其包括:适宜条件下 的入睡困难、总睡眠时间不足、睡眠维持困难、
睡眠质量差,并导致某些日间行为损害。3
•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 中
卒中合并失眠患者的临床表现
• 谌剑飞.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卒中患者失眠:警惕器质性病变
针对卒中后患者失眠的原因,目前仍没有一个一致的结论。参与到睡眠中的解剖部位包括:额叶底部、眶部 皮质、视交叉上核、中脑盖部巨细胞区、蓝斑、缝际核、延髓网状结构抑制区及上行网状系统等。 卒中发作导致这些部位的病变,都有可能导致失眠。
• 人人都可能失眠:宽泛定义下的简单疾病 • 种种“罪证”:卒中患者苦不堪言的失眠症状 • 失眠:卒中患者病灶和心情变化的风向标
失眠:影响你的日夜表现
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 时间和(或)质量不满 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
的一种主观体验。1
失眠是一种入睡困难、 睡眠维持困难、早醒的 睡眠不适状态,并损害 日间正常表现和主体功 能的”24小时”失调。 2
•
1.谌剑飞.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卒中患者的抑郁及心理因素可致失 眠
卒
中 后 患
卒中患者多产生抑郁、焦虑 等情绪,失眠为这类神经精
者
神症状的前期及一般表现
神 经
(PSD&PSA)。
• Abdulrakeeb Abdu Saeed Alhakimy.中山大学学报
研究表明:按需使用镇静安眠药 可有效改善卒中患者的睡眠质量
p<0.01
p<0.01
得 分
PSQI
一项纳入80名卒中失眠患者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两组均给予镇静安眠药,观察组按需给予,每晚睡前 服用镇静催眠药(佐匹克隆)7.5mg,连用3天后每天按需服药,每周至少服3d,但最多不超过5d;对照 组连续给药,每晚睡前口服同样制剂7.5mg,治疗4周。采用PSQI评估睡眠质量,同时记录睡眠潜伏期、 睡眠总时长及睡眠中觉醒次数。相比基线,观察组及对照组的睡眠潜伏期显著减少,睡眠总时长显著延 长,睡眠中觉醒次数显著减少,睡眠质量明显改善。使用镇静安眠药按需治疗及连续使用均能显著改善 睡眠质量。
•
1. Leppävuori A et al. Cerebrovasc Dis.
失眠患者卒中患病风险比非失眠者高 54%
失
眠
p<0.0001
p<0.0001
p=0.0268
p=0.0002
p<0.0001
组
患
卒
中
入
院
风
险
IRR 95% CI
IRR:发生率比(失眠患者较非失眠者患有卒中入院的相对风险)
一项纳入21,438名失眠患者和64,314名非失眠者的长达四年的回顾性队列研究。人群数据来源于台湾 健康保险数据库。采用国际医学操作分类(第九次修订) ICD-9-CM定义失眠及卒中,并排除睡眠呼吸 暂停患者。所有试验者试验开始前均未被诊断为卒中、睡眠呼吸暂停和失眠。主要结局指标为第一次 卒中急性发作入院治疗。 结果显示:失眠患者的卒中患病风险比非失眠者高54%(IRR=1.85;矫正风险比HR=1.54;95% CI 1.38-1.72)。与睡眠正常组比较,失眠患者中18到34岁组的卒中患病风险最高(IRR=8.06)。
• 谌剑飞.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失眠仍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症状
• AASM(美国睡眠医学会) 指出:
– 失眠是大众人群中最常见的 睡眠障碍类型。
– 失眠也是医疗实践中最常遇 见的睡眠障碍问题。
• Schutte-Rodin S et al. J Clin Sleep Med.
脑卒中患者的失眠: 当复杂病因邂逅复杂症状
脑卒中患者失眠治疗20150630
目录
脑卒中患者的睡眠障碍: 你还未注意到的危险杀手
卒中患者睡眠障碍高发, 严重影响预后,而失眠是 最常见的睡眠障碍症状, 还未得到足够重视
50%以上的卒中患者存在睡眠障碍
卒 中 患 者 睡 眠 障 碍 发
生
率
(%)
Leppävuori et al1 n=277
• 袁永生等. 中国全科杂志. 2010;23:2574-5.
研究表明:睡眠改善 有助于提高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p<0.05
一项纳入70名卒中失眠患者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两组均给予康复训练及安眠药物。教育组增加卒中及 睡眠健康教育,包括安眠药的正确使用方法,睡眠卫生及睡眠行为干预等。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SQI)衡量睡眠改善程度,生存治疗评定表(QOL)评价生存质量,巴瑟尔指数(BI)评价日常生活能力。 教育组睡眠质量显著改善,同时伴随生活质量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并显著减少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 积极改善睡眠状态能有效提高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 Wu MP et al. Stroke. 2014 May;45(5):1349-
研究表明:睡眠障碍可致卒中预后 不良,影响日常生活能力
p<0.001
评
分
值
p<0.001
一项纳入84例急性卒中患者的观察性研究,入选患者卒中发病前无睡眠障碍、焦虑抑郁障碍等精神 病史。对照55例正常者比较睡眠差异。同时比较卒中患者中,按照PSQ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进 行是否存在睡眠障碍的分组,分别采用NIHSS(NIH卒中量表)和BI(巴瑟尔指数)评价睡眠障碍的 存在对卒中预后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存在睡眠障碍的卒中患者 ,日常生活能力更低,神经功能缺损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