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莎士比亚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因素
浅谈莎士比亚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因素

莎士比亚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因素10级本(3)班胡一娟众所周知,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的戏剧家和诗人。
他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
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莎士比亚借鉴古丹麦故事,通过哈姆雷特之口,巧妙地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无情的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批判了人性的丑陋与贪婪。
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一直被归类为喜剧,其中的夏洛克角色一直是学者们讨论的热点人物,本文就家庭、经济、宗教、法律角度论述了了该剧的悲剧色彩。
威尼斯商人夏洛克悲剧家庭经济宗教法律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戏剧家和诗人。
他是英国乃至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古典剧作家。
马克思称莎士比亚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
恩格斯盛赞其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
与他同时代的戏剧家本·琼生(BenJonson)曾评价说:“He was not of an age,but for all time。
”(他不属于一个世纪,而属于所有时代)。
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也经常被用来指称这位伊丽莎白时期的宠儿,世界的每个角落只要有书籍就有莎士比亚,他也位列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威尼斯商人》是写于1596年(又一说在1593年置于出版商的岸头,可能写于二,三年前)。
首演于1598年,1600年它以四开本形式出现。
它是莎士比亚喜悲剧的过渡之作。
故事并非莎士比亚原创,其主要情节取材于意大利作家乔万尼。
菲奥伦蒂诺的短篇小说《傻瓜》;三个匣子择婿的故事则源于中世纪的《罗马人的伟绩》中的第66个故事,同时借鉴了当时台上的其他故事。
从1623年第一版《莎士比亚全集》开始,《威尼斯商人》一直被归类为喜剧,因为其中的夏洛克的生动刻画和结尾处三对恋人的完美结合。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性与命运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性与命运一、引言•莎士比亚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他的戏剧作品通过揭示人性和探讨命运等主题,深刻影响了后世文化二、莎士比亚戏剧的背景和特点1. 艺术背景•文艺复兴时期对戏剧的影响•剧本与舞台表演的发展2. 戏剧特征•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如诗歌和专有名词使用•复杂多样的角色形象塑造•情节紧凑而复杂,常伴隐喻和象征手法三、人性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体现1. 爱与欲望•爱情在莎士比亚作品中与欲望密切相关,并引发各种冲突和错误判断•对不同类型爱情,如浪漫爱情、家庭关系等进行了深入探讨2. 权力和权谋•权力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经常成为角色们追求的目标和冲突的源泉•通过人性中的欲望、野心和背叛等展现了权力对人性的影响3. 善恶与道德观念•莎士比亚对人性中善恶二元对立进行了深入思考,揭示了人性复杂而矛盾的一面•角色之间的道德进退和内心挣扎是他作品中重要的人性体现4. 自由与命运•在莎士比亚戏剧中,命运常常被描绘为无可逃避且具有决定性的力量•但同时也存在着个体通过选择和行动来改变自己命运的可能性,反映了自由意志与命运之间的互动关系四、命运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探讨1. 命运与宿命论•莎士比亚作品中存在强烈宿命色彩,暗示着人类生活受到不可抗拒力量的限制•即使明知自身无法改变命运,角色们仍努力奋斗,继续追寻幸福2. 命运与现实主义•虽然莎士比亚戏剧中存在命运的探讨,但他也展示了现实主义思想•通过揭示社会地位、贫富差距和阶级斗争等因素对人的影响,呈现了复杂的命运观五、结论•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性与命运紧密相连,彼此交织影响•他通过塑造丰富的角色形象和复杂的情节,在我们面前打开了对人性和命运深层次思考的大门。
论文艺复习时期莎翁作品的现实主义

论文艺复习时期莎翁作品的现实主义作者:宋阳葛宗男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8期摘要:现实主义文学潮流是欧美文学发展的巅峰,现实主义文学源远流长,虽然繁荣于19世纪30年代,但是早在文艺复兴时期,现实主义创作理念及风格就已经在莎翁的作品中显现,并成为莎翁创作的重要特征。
莎翁作品中对人物的现实刻画,对社会风情的现实写照,都成为莎翁笔下灵魂人物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文艺复兴莎翁现实主义[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8-0031-01首先,现实主义需要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这是现实主义术语最基本的概念范畴和意义。
格兰特用“应合”理论解释现实主义的客观性成规,称应合为一种文学的认真心理,“如果文学忽视或贬低外在现实,希冀仅从恣意驰骋的想象汲取营养,并仅为想象而存在,这个认真心理就要提出抗议。
”格兰特强调的是文学对现实的忠诚和责任,文学创作需要通过作家的笔来实现作家个人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实现针砭时弊、直抒胸臆。
除了格兰特的评价外,韦勒克从文学史角度诠释了现实主义的要义:“它排斥虚无缥缈的幻想、排斥神话故事、排斥寓意与象征、排斥高度的风格化、排除纯粹的抽象与雕饰,它意味着我们不需要虚构,不需要神话故事,不需要梦幻世界。
”莎翁的作品中这种再现社会现实的表现颇多,莎翁很注重对现实社会真实场景的提炼和升华,注重这种现实本质背后隐藏的人类的恶与善,并通过戏曲的方式去解读这其中孕育的深层次矛盾和人在社会在大环境中的无力。
莎翁笔下的麦克白人物,就是一个典型的人物代表,通过这个人物,可以发现内心的魔杖与现实是如此的接近,两者之间似乎从来没有分离。
麦克白原本只是一个忠诚于国君的战士,他屡建战功,并受到了君主的恩宠和人民的爱戴,但是,他恰恰误解了这种君主的恩宠和人民的爱戴,这时的他对现实认识不够,现实让他迷失在自我的旷野之中,这使他产生野心,而这种野心是建立在盲目的信任基础上的,他信任他的主人,认为这种优异姿态在取悦他的同时会让其将王位拱手相让,他信任身边的战友和属下,认为他们见证并承认了他的忠诚和勇猛。
莎士比亚戏剧创作浅论

莎士比亚戏剧创作浅论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家,他的戏剧创作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英国16世纪末期至17世纪初期英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风俗等社会现实,塑造了众多的栩栩如生的典型形象,在世界戏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和恩格斯很推崇莎士比亚,要求无产阶级文学家的创作要“莎士比亚”化,即要求作家应当从现实生活出发而不是从观念出发,通过生动丰富的情节,形象化的语言,塑造出性格鲜明的典型形象,使作品富于艺术感染力。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流派之一,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基本遵循现实主义这一创作原则。
他在《哈姆雷特》中说:“该知道演戏的目的,从前也好,现在也好,都是仿佛要给自然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这里的“自然”就是指客观现实。
莎士比亚把文艺比作“自然”的镜子,说明文艺来源于现实生活,反映现实生活。
他自己的戏剧创作实践了他的这一观点,他的喜剧生动地反映了伊丽莎白王朝前期人们的乐观情绪;历史剧则真实地反映了英国历史上纷争割据的局面和封建秩序的瓦解过程;大量的悲剧揭露了英国封建社会衰落、资本主义兴起时期社会上的种种矛盾和斗争,政治的腐败和道德的堕落。
莎士比亚的戏剧确实成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无论他戏剧中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都是反映英国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思想感情。
戏剧的创作方法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不同方法的综合运用。
莎士比亚戏剧就是现实主义往往和浪漫主义有机地结合,其中既有现实主义的描绘,真实细致地描写现实生活,揭露现实中的矛盾,又有浪漫主义的幻想,以奔放的热情,大胆的想象,表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威尼斯商人》就是这种既有现实的揭露又有理想的光辉的代表作品之一。
作品一方面深刻揭露了威尼斯市里的贪婪、自私和狠毒,同时又描绘了一个理想世界贝尔蒙特。
月光溶溶,充满了友谊和爱情的贝尔蒙特跟阴气深深,充满了邪恶和狡诈的威尼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表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巧妙结合。
文学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文学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语言来表达人类的思想、情感和经历。
在文学作品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两种主要的文学流派。
现实主义强调作品需要表现真实的世界,并尽可能地反映社会现实;而浪漫主义则强调感性和想象力,赞美自然和个人情感。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不同,以及它们对文化与艺术的影响。
一、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一种关注世界现实的文学流派。
它强调那些真实的、可观察的、可感知的事件和人物。
现实主义文学通常描写真实的生活场景,比如城市、乡村、工作和人际关系等。
现实主义作家往往将自己视为一种观察者,用笔墨记录他们看到和听到的一切。
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往往充满了细节和具体的边缘。
现实主义流派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盛行。
它吸引了很多作家,如海明威、福克纳、西奥多·德莱塞、艾米莉·狄金森、威廉·福克纳等。
现实主义文学不仅是文学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一种哲学立场。
现实主义认为,真理和现实是有关联的,并且通过观察和分析现实世界,人类可以获得真理。
因此,现实主义文学的目的在于探索整个人类经验,尤其是那些在现实生活中经历最多的问题。
二、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一种强调主观感受和想象力的文学流派。
这一流派通常描绘自然、爱情、梦想、诗人和奇迹等主题。
浪漫主义文学的作品往往描绘出人们的幻想和希望,并且赞美个性化、非传统的自我表达。
浪漫主义文学的特色是多样性和表现主义表达。
浪漫主义流派出现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一些最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有シャルル・ボードレール(法)、伊万·塔尔戈念(俄)、约翰·凯茵斯(英)、海涅(德)、歌德(德)等。
浪漫主义在艺术、音乐和文学中都有一定的影响。
浪漫主义文学比现实主义文学更加宽松,尤其是在艺术表达方面,因为它更注重自由表达。
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相似之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都表现为对社会、人类和大自然的关注,两者都试图创造一个更加完整和真实的世界,从而促进人类的发展。
莎士比亚的经历与作品

莎士比亚的经历与作品威廉·莎士比亚被许多人认为是英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最杰出的作家,是一位诗人和剧作家。
他不但创作了许多最催人泪下的悲剧,他的很多出喜剧也是在英国舞台上曾经上演过的所有戏剧中最引人发笑的。
此外他还写过154首十四行诗,和几首长诗歌,这些诗歌不只是单纯的叙述,而能触及人类本性中最深层的部分,因此被很多人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佳作。
他通过笔下的人物不断地向我们提出生活中哪些最根本的问题,人们总是能从他的剧作中找到与自己相通的东西。
这一切正是莎士比亚作品具有永恒魅力的原因所在。
他的戏剧多取材于历史记载、小说、民间传说和老戏等已有的材料,反映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现实,宣扬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性论观点。
由于一方面广泛借鉴古代戏剧、英国中世纪戏剧以及欧洲新兴的文化艺术,一方面深刻观察人生,了解社会,掌握时代的脉搏,故使莎士比亚得以塑造出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绘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使之以悲喜交融、富于诗意和想象、寓统一于矛盾变化之中以及富有人生哲理和批判精神等特点著称。
莎士比亚出生在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幼年家境殷实,父亲是生意兴隆的皮手套工匠和商人,曾当选市政委员会执行官,在父亲任执行官期间,斯特拉福德市第一次接待了伦敦来的剧团,在前圣十字架互助会小教堂演出,这大概是莎士比亚最初看戏的机会,而且坐在最佳观众席。
莎士比亚大概于7岁时进入本市文法学校“爱德华六世国王新学校”(免费接受市政委员会成员的子弟)。
文法学校只收男生,主要教学拉丁文的文法、会话、修词、逻辑、演说、做诗,要攻读由浅入深的拉丁诗文:伊索寓言,曼图安纳斯的诗,萨勒斯特、普劳图斯、塞内加、泰伦斯、西塞罗、奥维德、霍拉斯、维吉尔等罗马作家的作品选。
其中普劳图斯和泰伦斯的喜剧、塞内加的悲剧和奥维德《变形记》长诗对日后莎士比亚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因此在其幼年时期,受到了良好的基础教育,戏剧熏陶,培养了他深厚的文学底蕴和对戏剧浓厚的兴趣,并对其一生的戏剧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请以作品为例,论述莎士比亚的创作特点与文学成就

请以作品为例,论述莎士比亚的创作特点与文学成就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莎士比亚的戏剧具有丰富的人性描绘。
他的作品常常通过人物对话和情节描述,深入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他的许多作品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成为了剧情发展的核心,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和冲突,展现了人性的矛盾和挣扎。
例如,在《哈姆雷特》中,王子哈姆雷特面对父王的死亡和母亲再婚的困境,逐渐揭露了隐藏在表面和谐之下的真相,通过这些揭示,莎士比亚深入探讨了人性的本质和道德的复杂性。
其次,莎士比亚的戏剧具有深刻的心理描绘。
他擅长通过人物的行为和言语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出人物的恐惧、欲望、愤怒、悲伤等情感。
在他的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描绘不仅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也使得人物更加立体和真实。
例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家人之间的仇恨和冲突成为了一种情感的投射,主人公们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展现了各自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再者,莎士比亚的戏剧具有高超的语言艺术。
他的语言生动、优美、富有音乐性,常常使用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他的语言既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
他的作品被广泛阅读和引用,成为了英语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莎士比亚的戏剧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也具有深刻的社会价值。
他的作品探讨了人性的本质、道德的复杂性、社会的不公等问题,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文学成就的角度来看,莎士比亚的作品被广泛认为是英语文学的经典之作,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
他的作品不仅对英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作品被视为英语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莎士比亚的创作特点与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人性描绘、心理描绘、语言艺术和社会意义等方面。
现实主义文学的构成及基础特点

一、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及基本特征现实主义文学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
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从此,法国资产阶级取得了统治地位;1832年英国实行了议会改革,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这两大政治事件,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
欧洲各国在英、法资本主义势力的影响下,相继经历了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性过渡。
这种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直接影响着文学,成为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形态的剧变,使人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资本主义在欧洲各国不同程度的发展,人们头脑中的物质利益观念不断加强,金钱成了衡量人的主要的或唯一的尺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
人在挣脱了封建的束缚从而获得了一定程度的人身自由后,又在物质财富面前丧失精神的、心理的以及人格的自由;在热衷于创造物质财富并依赖于物质财富的生存环境中,人对人的压迫与剥削以新的形态表现出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于恶化。
这样的社会现实告诉人们:启蒙主义者的“民主”、“自由”、“平等”与“博爱”并不存在,他们描绘的“理性王国”只不过是肥皂泡而已;浪漫主义者那脱离现实的“理想”也不过是画饼充饥。
所以,人们的头脑清醒多了,他们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现实的社会和思考人的命运的问题,从更现实的角度去寻求改善人的生存处境的方法。
于是,务实,追求客观冷静地分析与解剖现实的社会心理和风气随之形成。
这种心理和风气反映在作家的创作上就是:摈弃浪漫主义的主观想象和抒情性,通过对社会作如实细致的描绘,揭露社会的黑暗,展示物挤压下人的各种心态,并倡导社会改良。
而这样的文学作品也特别适合这一特定社会条件下读者的审美心理,于是,一种写实性与批判性很强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就应运而生了。
特定的社会心理因素,是促使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中介环节之一。
可以说,现实主义思潮的形成是社会对文学的必然要求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莎士比亚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的现实
主义因素
——《哈姆雷特》所反映的对社会现实以及人性的批判
外国文学论文内蒙古财经学院会计学院10级财务管理二班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作。
该剧同《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莎士比亚通过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复仇的故事表达了对于颠倒混乱的社会现实所表现出来的深深的忧虑,从而呼唤理性、秩序和新的道德理想、社会理想。
该剧以它戏剧场面的不断转化、人物形象及性格的复杂、文体结合的繁复以及思想艺术造诣的高深而成为文艺复兴,乃至世界文学中的一个璀璨的明珠。
众所周知,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的戏剧家和诗人。
他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
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莎士比亚借鉴古丹麦故事,通过哈姆雷特之口,巧妙地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无情的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批判了人性的丑陋与贪婪。
《哈姆雷特》是一部浪漫主义著作,无论是它的语言结构,还是最终的结局都着实为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悲剧。
但是,任何一部剧作都离不开培育它的时代与社会背景,其势必要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和人类心理。
更是由于其创作时期的社会背景的复杂性——这个欧洲历史上新旧制度交替更迭的时代——加深
了《哈姆雷特》这部剧作的现实主义因素。
以思想特征为例,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显著的思想特征,而主人公哈姆雷特就是一个十足的人文主义思想者。
虽然他在剧中一出场就是一个身着黑衣、一脸肃穆的王子,但“剧前期”的哈姆雷特却是一个在人文主义思想策源地的威登堡大学学习的快乐王子,他对人类充满了理性的信念:“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能力!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可是他的世界观倏忽改观:哈姆雷特心中理想化的君主——老哈姆雷特突然亡故,猥琐而卑鄙的叔父克劳蒂斯却贱登王位;父母亲的爱情理想有被改嫁的母亲所玷污;盛大的结婚笙乐使哈姆雷特看到了本民族的致命缺陷,而老臣们纷纷向新国王献媚邀宠更使哈姆雷特感受到了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
仅仅这些生活的不幸、人世的苦难就已经使哈姆雷特深深地陷入悲凉、忧郁中,谁知道还有更加残酷的谋杀阴谋,使哈姆雷特的信念受到致命一击,巨大的震惊和愤怒,使忧郁的王子从个人的痛苦中转到了更加深广的范围,使他意识到“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
由此我们能够意识到:不仅仅哈姆雷特生活的时代是这样的颠倒,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也是同样的混乱不堪。
黑白颠倒、是非混淆,到处充满着专制腐败、阴谋诡计、阿谀奉承以及“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得冷
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微贱者费尽辛勤换来的鄙视。
”无一不是那个交替混乱时代的真实写照。
哈姆雷特在一个和自己理想信念向悖谬的社会里,“生存还是死亡”,这真的是一个难以抉择的人生命题。
这也是人文主义理想者所面临的无奈和不幸。
时代的颠倒混乱,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所造成的必然的阵痛。
居住理想早已破灭,君臣礼仪不复存在,纲纪败坏、伦理崩溃、世风日下。
而封建堡垒却更加顽固。
人文主义者不是政治家,而是理想家,他们胸怀远大,目标纯正,坚持理想信念,意志坚定。
就像哈姆雷特本可以趁机杀死正在忏悔的叔父,但他却犹豫。
这不能仅仅归结为哈姆雷特的宗教情结,更不能怪罪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这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文主义者的必然行动,而不再是宫廷权力斗争的血腥。
最后,哈姆雷特要好友霍拉旭好好活下去把他“行事的始末根由昭告世人”就说明了这一点。
所以说,哈姆雷特本人乃至整本《哈姆雷特》剧作都蕴含着人文主义的理想信念。
同样,其中刻画的人物心理、社会现象同样是英国社会的写实。
在这样时代变迁,制度交替,斗争激烈的矛盾社会中孕育了哈姆雷特着一个时代特征鲜明、性格丰富的人物,也诞生了一部千古流芳、永垂不朽的文学名著。
而《哈姆雷特》作为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的悲剧之巅,可以说现实主义因素的背景烘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其运用现实主义手法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与批判也着实提高了其社会价值和思想造诣,加深了其历史厚重感。
感谢使用本论文,如果您的使用涉及著作权问题或者对本文有任何意见请发送邮件至zt8616186@,谢谢您的支持与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