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鲑鱼维氏气单胞菌的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丁鲑鱼维氏气单胞菌的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丁鲑鱼维氏气单胞菌的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气单胞菌初筛鉴定培养基的研究_刘彤

气单胞菌初筛鉴定培养基的研究 哈尔滨市道外区卫生防疫站(哈尔滨150026) 刘 彤 刁映红 张 波 张 萍 杨东霞 杨暑伏 提 要 气单胞菌是人和鱼、青蛙等冷血动物的重要致病菌。为提高对该菌的检测水平,研制出一种气单胞菌初筛鉴定琼脂(AP A),经213株临床分离的气单胞菌和81株相关菌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气单胞菌在A PA培养基显现独特的生化反应模式,对气单胞菌鉴定的准确率达98.12%,与肠杆菌科、弧菌科中临床常见的细菌能做出属的鉴别。该培养基组成合理,性能特异稳定,结果容易判断,为气单胞菌的初步鉴定和快速检验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关键词 气单胞菌 初筛鉴定 培养基 气单胞菌在自然界分布广,主要存在河水、污水中及鱼、青蛙、蛇的体腔。随着细菌鉴定技术的进步,发现该菌可产生溶血素、细胞毒、坏死毒和肠毒素,是冷血动物及豚鼠、水貂的致病菌〔1~3〕,也是人败血症、脑膜炎等化脓性感染及腹泻、食物中毒的重要致病菌〔2~5〕。因此,快速、准确地对气单胞菌进行鉴定,对该菌所致临床感染的早期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已建立了较系统的检验方法〔2〕,但尚无一种特异性强的初筛鉴定培养基,直接影响气单胞菌的检出率和延长了确认鉴定时间。为此,参照有关文献〔6〕,研制出气单胞菌初筛鉴定琼脂(A PA),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做技术鉴定,辽宁省卫生防疫站等单位考核应用,一致认为该培养基对气单胞菌有特异的生化反应模式,与肠杆菌科、弧菌科的相关菌可做出属的鉴别。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 气单胞菌213株,其他相关菌81株,均由腹泻粪便、脓汁、鱼及池水中分离。气单胞菌及相关菌标准菌株28株来自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1.1.2 培养基 SS琼脂、麦康开琼脂购自上海市卫生防疫站,数值鉴定系列生化由哈尔滨市卫生防疫站提供,T SI等生化试剂由单位制备。气单胞菌初筛鉴定琼脂(A PA):月示胨5g、酵母浸膏3g、蛋白胨9g、色氨酸1g、L-鸟氨酸5g、甘露醇1g、肌醇10g、硫代硫酸钠0.4g、柠檬酸铁铵0.5g、琼脂3g。以上成分混合,加蒸馏水1000ml,加热溶化,调整pH至6.7,加溴甲酚紫0.02g,分装小试管,每管4ml,胶塞封口,121℃高压灭菌12min,置4℃冰箱保存备用。 1.2 方法 1.2.1 接种 将收集的气单胞菌和相关菌,用营养琼脂纯化培养后,挑取典型菌落,接种A P A,37℃培养18~24h;临床标本用SS或麦康开分离,挑取可疑菌落接种A PA,培养18~24h。观察接种菌A PA表层、底层的颜色变化及动力、硫化氢,最后加K ov acs试剂,观察吲哚反应。 1.2.2 数值鉴定 按文献操作和判定结果〔7〕。 2 结果 2.1 A PA的特异反应 气单胞菌和相关菌的标准菌株接种 A PA,气单胞菌在AP A出现表层紫色(碱性)、底层黄色(酸性)、动力阳性、吲哚阳性、硫化氢阴性的生化反应模式,它与肠杆菌科、弧菌科中相关菌鉴别特征见表1。 表1 气单胞菌及相关菌的 标准菌株在APA培养基上的反应特征 菌种株数表层底层硫化氢动力吲哚嗜水气单胞菌7K A-++ 肺炎克雷伯氏菌2A A---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1K N---弗氏柠檬酸杆菌a2K A++-阴沟肠杆菌2N N-+- 大肠艾希氏菌3K K-++ 粘质沙雷氏菌2N N-+- 普通变形菌a1R K+++ 摩氏摩根氏菌1R K-++ 猪霍乱沙门氏菌a1K K++- 类志贺邻单胞菌3K K-++霍乱弧菌2K K-++铜绿假单胞菌b1K K-+- 注:K:紫色,A:黄色,R:褐红色,N:淡紫到浅黄,+:阳性,-:阴性,a:硫化氢产生量大时,呈黑色,其反应易被掩盖,b:近原培养基颜色,动力在表面层观察,(下同)。 2.2 A P A的稳定性 各批培养基分别用嗜水气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大肠艾希氏菌、阴沟肠杆菌、普通变形菌测定对鸟氨酸、动力、硫化氢、吲哚、肌醇、甘露醇的反应。结果表明各批培养基反应性能稳定,4℃保存3个月无异常反应出现。 2.3 临床菌株鉴定 共实验和考核气单胞菌213株,符合气单胞菌反应模式的209株,符合率为98.12%。其中已确认鉴定的61株,符合气单胞菌反应模式的60株,占98.36%,另1株为鸟氨酸阳性的气单胞菌;由SS或麦康开初分离,挑取可疑菌落接种A P A,符合气单胞菌反应模式的152株,经数值鉴定为气单胞菌的149株,符合率97.37%。另3株(占2.63%)经鉴定为大肠艾希氏菌。气单胞菌与临床上常见的肠杆菌科中的11个菌属弧菌科的2个菌属及铜绿假单胞菌在AP A的反应结果见表2。 3 讨论 气单胞菌是弧菌科的一个属。该属含8个种〔8〕,即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杀鲑气单胞菌(无动力,含4个亚种)、中间气单胞菌、舒氏气单胞菌、嗜泉气单胞菌和维罗那气单胞菌。近年,国外学者又提出了尺骨气单胞菌、简氏气单胞菌和异常嗜糖气单胞菌3个新种。其中以嗜水气单胞菌为优势菌,其次是温和气单胞菌,其他几个种少见。除维罗那气单胞菌为鸟氨酸阳性外,其他的种为鸟氨酸阴性、发酵甘露醇、不发酵肌醇。鉴于气单胞菌这种生化特征,参照文献〔6〕研制出气单胞菌初筛鉴定琼脂,观察该培养基表层和底层的颜色变化可以判定鸟氨酸、甘露醇、肌醇的反应。培养基中含有蛋白胨、色氨酸,可观察吲哚反应。含有月示胨、肉浸膏和指示系统的硫代硫酸钠、柠檬酸铁铵测定硫化氢。采取半固体琼脂观察细菌的

罗非鱼嗜水气单胞菌病的诊治

罗非鱼嗜水气单胞菌病的诊治 海南潭牛一养殖池塘出现罗非鱼暴发性死亡,发病初期死亡40-60尾/天,高峰期死亡700-800尾/天,通过采样、实验室诊断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015年11月中下旬,海南潭牛一养殖池塘出现罗非鱼暴发性死亡,发病初期死亡40-60尾/天,高峰期死亡700-800尾/天,情况严重。水产养殖动物疾病防控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简称“国家工程实验室”)通过对该地区的罗非鱼进行现场采样,并进行实验室诊断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就此病诊疗情况介绍如下,以期对今后罗非鱼嗜水气单胞菌病的防治提供借鉴。 一、发病鱼的临床症状 池塘水温为26-28℃,暴发疾病的鱼规格主要为400-500g,发病初期死亡40-60尾/天,而后逐渐增多,高峰期死亡量达800尾/天以上。患病鱼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离群独游,反应迟钝,在水面上层漂浮游动。病鱼鳃盖出血、肛门红肿、鳍条、上下颌和腹部充出血。解剖后观察发现,有胃出血、胆囊变大、胆囊壁变薄、肝脏充血或出血或呈现花斑症状,肠道内无食物的症状。发病初期,养殖户认为可能是链球菌病感染所致,就使用了磺胺类抗生素,但死亡量并未减少。后送样至本国家工程实验室进行诊断。 二、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诊断未发现寄生虫,使用通威股份最新研发的无乳链球菌快速诊断试纸条未检测到无乳链球菌。而通过对病原菌分离,采用脑心浸液(BHI)培养基在患病鱼体内分离到一株革兰氏阴性短杆菌,菌体两端钝圆,菌株大小为(0.3-0.6)μm×(1.0-1.5)μm,在28℃条件恒温培养18-24h,形成针尖状、直径约为1mm左右、表面光滑、边缘整齐、圆形半透明的菌落。 通过16SrDNA基因扩增,得到约1500bp的扩增条带,测序后在NCBI上进行BLAST比对,分离菌株与嗜水气单胞菌的同源性最高,序列相似性达到99.5%。将分离到的细菌接种到健康罗非鱼,在36h内实验组出现死亡,且体表有点状出血、鳍条出血、剖解见内脏充血或出血。并从人工接种感染的罗非鱼肝脏组织分离到1株细菌,经16SrDNA基因扩增对比分析该菌株同样为嗜水气单胞菌。因而判断该病为嗜水气单胞菌感染所致。 三、药敏试验与治疗 利用纸片扩散法,对该嗜水气单胞菌株分别进行药敏试验,发现其对强力霉素、恩诺沙星、四环素、氟苯尼考敏感,而对卡那霉素、磺胺嘧啶、链霉素耐药,丁胺卡那、庆大霉素、新霉素、壮观霉素中度敏感。结合发病情况和药用史,按照内服抗生素氟苯尼考(20mg/kg鱼体重),同时内服维生素K3以6mg/kg鱼体重,连续投喂5天;外用泼洒使用聚维酮碘消毒(1-2次)。药物使用4天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死亡量降至70-80尾,连续使用2天后,死亡量减少到10余尾。

嗜水气单胞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嗜水气单胞菌电转化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1)将嗜水气单胞菌单菌落接种于 5 mL LB 培养基中,在30℃下振荡培养5h。取5mL培养液倒入100 mL LB培养基(用500 mL三角瓶)中,在30 ℃下振荡(300 r/min)培养至OD600为0.9-1.0 (2) 将培养物在冰水中放置15-30分钟,然后倒入500ml的离心瓶中,在4℃下1000g离心15分钟,弃去上清液。用100ml冰水悬浮细胞,1000g离心20分钟 (3)弃上清,用10ml冰冷的10%甘油悬浮细胞,1000g离心20分钟。 (4)重复步骤3一次。 (5)用冰冷的GYT培养基悬浮沉淀,分装的40uL样品可直接用于电转化或保存于-80 ℃,备用 嗜水气单胞菌的电转化 (1)将电转仪参数调至2.5 kv,时间5ms,电容5μF,脉冲阻抗控制在400-1000Ω。 (2)从冰箱中取出感受态细胞,在冰上解冻。在管中加入质粒1-2uL,轻旋以混匀内容物,在冰上放4-5 min。同时把电击杯放置冰上预冷。 (3)将转化混合物转移到电击杯中,吸干杯的外表面,放入电转化仪的样品槽中。 (4)充电到1.25kV,放电,进行脉冲电转化。 (5)取出电击杯,加入1mL LB培养基后,用移液器反复吹打,然后将菌液转移到无菌的离心管中,30℃中振荡培养120min。 (6)取200-800 uL涂布于含有氯霉素的LB平板上。 (7)将平板置于室温直至液体被吸干。30℃倒置培养,转化菌落在12-48h内出现 GYT培养基:10%(v/v)甘油0.125%(m/v)酵母提取物 0.25%(m/v)胰蛋白胨 使用0.22um滤器过滤除菌,分装成2.5ml一份,保存于4℃

嗜水气单胞菌研究进展

嗜水气单胞菌研究现状 一、流行及感染情况 嗜水气单胞菌属于弧菌科, 气单胞菌属。气单胞菌属根据有无运动力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嗜冷性、非运动性的气单胞菌, 另一类为嗜温性、运动性的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属第二类, 在气单胞菌属中是最重要的, 它是气单胞菌的模式种。非运动性气单胞菌主要是对鲑鳟鱼等致病的杀鲑气单胞菌及其亚种。嗜水气单胞菌在过去有不同的名称, 主要的名称有点状气单胞菌和斑点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广泛存在于淡水、污水及土壤。有很多资料记载, 嗜水气单胞菌对水产动物、家畜和人均有致病性, 在动物疾病学和食品卫生学研究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广泛地被分离到, 如在淡海水鱼,淡水虾类, 淡水蟹类中和养殖蛙体内, 也能引起爬行类疾病。有许多报道证明它也能感染人类发病, 最常见的是嗜水气单胞菌引起急性霍乱。同时, 它广泛分布于人类的食物链, 供水系统和土壤中。嗜水气单胞菌既是恒温动物与变温动物的条件致病菌, 又是原发致病菌。但是, AUSTIN 等报道嗜水气单胞菌通常在自然界是条件致病菌, 充当继发病原而不是原发病原。嗜水气单胞菌通常与其它病原菌如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和假单胞菌有密切关系, 但由于鱼的品种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病鱼的临床症状为局部损伤、坏死、水肿、突眼及腹部膨胀, 另外可能产生腹水、贫血及破坏内脏器官, 脾、肾颜色变黑, 肝变白, 胆汁变黄。在鱼、蛙类中由于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引起的临床症状不同而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名称, 如鲈鱼和鲤鱼的“红痛病”; 鲫鱼、白鲢、花鲢的“暴发病”, 这些鱼出现典型的肌肉、内脏的出血性败血症。在虹鳟, 鲶鱼中的嗜水气单胞菌病被称为“坏死病”, 这些鱼的嘴周围鳞片腐蚀, 身体的深部出现坏死及烂鳃。虹鳟鱼由于嗜水气单胞菌的感染而得的病称为“红嘴病”, 病鱼行动迟缓, 通常由于色素的过量产生而体色发黑, 口腔呈粉红或红色发炎, 外表及内部器官均呈现局部出血, 在病鱼的后期阶段, 病鱼呈急速螺旋状运动, 下沉, 腹部朝上直至死亡。“红腿病”蛙的后肢及腹部呈现出血性败血症, 病蛙的心、肝、肾及脾受到破坏, 并出现腹水。 二、血清型 嗜水气单胞菌有4种抗原, 包括耐热的O抗原、不耐热的K 抗原、鞭毛H 抗原和菌毛抗原。Ew ing 等提出共有12种O抗原和9 种H抗原, 每组都能进一步分型。此后, 日本国立康复研究院(NIH )分出了44个O抗原血清型,而Thomas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52个血清型, 从而达到了96个O抗原血清型, 且O 3、O 11、O 16、O 17、O 34被认为是主要血清型。Thomas等又在NIH的基础上增加了52个血清型, 并得到O3、O11、O16、O17、O34是主要的血清型, 其中O11、O16、O34是人源分离株常见, 而且毒力很强, O11、O19、O34主要对鱼致病. 国内方面研究, 人源也主要是O11、O16、O34, 而鱼源多为O9和O5。 三、毒力因子 嗜水气单胞菌产生的并得到认可的毒力因子主要包括外毒素、胞外蛋白酶、S蛋白、菌毛、外膜蛋白、脂多糖等. 1 外毒素(exotoxin) 嗜水气单胞菌所产生的外毒素是重要的致病因子之一由于嗜水气单胞菌的基因型的多样性,导致其外毒素的基因差异很大,表现为不同嗜水气单胞菌的外毒素有所差别. 到目前为止已确定的外毒素有气溶素(aerolysin)溶血素(hemolysin)、溶血毒素(hemolytic toxin)和细胞毒性肠毒素(cytolyticenterotoxin)等。虽然外毒素名称各异,但这些毒素都是单一多肽分子,具有相 同的生物学活性:溶血性、肠毒性和细胞毒性,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极为相似, 所以可以认为外毒素属于同一基因家族. 国际上将外毒素的命名为气溶素(Aer毒素)。在国内,陆承平、涂小林等取嗜水气单胞菌产生的溶血素(hemolytic toxin)肠毒素(enterotoxicity )及细胞毒素(cytotoxicity)三个词的第一字母,命名为HEC毒素。但是, Rose通过比较不同外毒素的氨基酸序

嗜水气单胞菌

嗜水气单胞菌 该菌是弧菌科气单胞菌属,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极端单鞭毛,没有芽胞和荚膜,刚从病灶上分离的病原菌常两个相连。在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形成的菌落园形、边缘光滑、中央凸起、肉色、灰白色或略带淡桃红色有光泽,发育良好。 分布 嗜水气单胞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各种水体,是多种水生动物的原发性致病菌,为条件致病菌,是典型的人-兽-鱼共患病病原菌。 编辑本段生物学介绍 嗜水气单胞菌在水温14.0~40.5℃范围内都可繁殖,以28.0~30.0℃ 为最适温度。PH值在6~11范围内均可生长;最适PH值为7.27;嗜水气单胞菌可在含盐量0‰~4‰的水生存,最适盐度为0.5‰。 嗜水气单胞菌可以产生毒性很强的外毒素,如:溶血素、组织毒素、坏死毒素、肠毒素和蛋白酶等。从实际病例分析,可推断其主要通过肠道感染,能否感染取决于菌体对鱼肠道组织粘附力的强弱,粘附力的强弱又与菌株和鱼的种类有关,通常具有高粘附力的嗜水气单胞菌株才能产生毒性很强的外毒素。出血病病因的模型可以描述为:嗜水气单胞菌侵入鱼体后,先在肠道内增殖,再经门动脉循环进入肝脏、肾脏及其它组织,引起肝脏、肾脏等器官以及血液病变,继而出现全身症状。 编辑本段引起疾病 目前,在生产中发现由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暴发性出血病较多,因嗜水气单胞菌的自清型很多,况且感染的对象不同,所以症状也各异。如白鲢暴发性出血病、甲鱼败血病、黄鳝出血病、鳗鲡红鳍病等。该菌为条件致病菌,当环境骤变,水质恶化时,常会与其它菌(如温和产气单胞菌、

弧菌等)混合感染使病情加重。由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疾病一般病势较猛,多为恶性传染病,死亡率很高。 编辑本段筛选治疗试验 筛选治疗嗜水气单胞菌药物的试验,都是用先从病体标本的肝、肾、脾等内脏分离出嗜水气单胞菌作为试验菌株,通过供试药物的抑菌试验,筛选出敏感药物,再经临床应用检验,对选定药物的疗效和实用性进行综合评价。目前已证实,高敏感类的药物有: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氟哌酸、妥布霉素、菌毒清、大黄和五倍子等;中敏感类有:呋喃唑酮、呋喃那斯、氯霉素、复方新诺明、黄苓、连翘、黄柏、二氯、三氯和二氧化氯等。 编辑本段药物治疗 在选择治疗药物时,可以参照以上的药物筛选结果,因嗜水气单胞菌的变异菌株较多,所以要特别注意疗效,一般施药后病情有明显好转,死鱼大量减少,说明使用该药物有效。否则应及时换药。如选用口服药时,应注意所选药物肠道的吸收情况,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在肠道中吸收很差,可用于注射但不易用于口服治疗。其次是用药量要准确,施药量要达到最低杀菌浓度,各种药物的性质不同,用量也不同,如大黄常用量为饲料量的千分之十二,痢特灵为千分之二至三,服用磺胺药第一次用量要加倍等。此外施药方法要科学,中草药可使用煎剂,也可使用散剂,但必须以利于吸收;全池泼洒要选晴天上午,泼洒要均匀,怕光的药物全池泼洒时,要在下午傍晚进行。

嗜水气单胞菌

嗜水气单胞菌感染 ·疾病概述 ·症状体征 ·诊断检查 ·治疗方案 ·预防及预后 ·保健小贴士 疾病别名: 亲水气单胞菌腹泻,Proteus melanovogenes infection 疾病代码: ICD:A48.8 人体部位: 就诊科室: 感染科 相关系统: 消化系统、其他系统 相关疾病: 伤寒 相关药品: 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诺氟沙星 嗜水气单胞菌感染概述(嗜水气单胞菌感染是什么病?): 有奖编辑回目录 亲水气单胞菌腹泻(aeromonas hydrophilia diarrhea)是由亲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AH)引起的肠道感染性腹泻。进食被本菌污染的饮料或食物、或皮肤伤口接触被本菌污染的水、或被鱼刺伤或咬伤均可受染。夏季饮用未消毒水可能造成嗜水气单胞菌胃肠炎爆发流行。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肠道带菌容易发生内源性血液、腹腔、胆道、伤口或尿道口感染。 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症状体征(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症状是什么?): 1.急性胃肠炎潜伏期约1~2 天,症状多较轻,低热或不发热,腹泻呈水样稀便,有腹痛而无里急后重,个别患者腹泻严重类似霍乱。2 岁以下儿童可表现为痢疾样症状。大部分病例经2~5 天自愈,重症可持续1~2 周。 2.外伤感染因皮肤伤口接触河水、污泥而感染。轻者仅有局部溃疡,重者可发生蜂窝织炎。 3.败血症患者有严重慢性疾病时,本菌可由伤口或肠道侵入血流。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败血症可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坏死性肌炎、内眼病变和迁徙性脓肿等。 4.其他感染本菌偶可引起术后感染、尿路感染、褥疮感染、胆囊炎、腹膜炎、肺炎、脑膜炎、坏死性肌炎和骨髓炎等。 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诊断检查(确诊嗜水气单胞菌感染需要做什么检查?): 诊断:根据腹痛、腹泻、低热等,参考流行病学资料,结合粪便培养亲水气单胞菌阳性,可作出诊断。其他类型感染根据临床表现及血或分泌物等培养阳性作出诊断。 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镜检可见少量白细胞和红细胞,少数可白细胞满视野,大便培养亲水气单胞菌阳性。

维氏气单胞菌研究进展_吴同垒

维氏气单胞菌研究进展 吴同垒1 ,单晓枫1 ,孟庆峰2 ,郭伟生1 ,王伟利2 ,钱爱东 1 (1.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长春 130118;2.吉林进出口检验检疫局,长春 130062) [收稿日期]2011-0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280(2011)07-0041-04 [中图分类号]S852.61 [摘 要] 维氏气单胞菌(Aero m onas veronii )渐已成为重要的人-鱼共患致病菌。文章简单介绍了 其分类地位及常规和特殊的生物学性质,并进一步综述了该菌的毒力因子、鉴定方法、流行病学和疫苗研究。作为气单胞菌属的成员,维氏气单胞菌具有该属典型的毒力因子,如气溶素、肠毒素、一系列粘附因子、磷脂酶、丝氨酸蛋白酶和核酸酶等。目前,维氏气单胞菌的鉴定主要依靠生理生化方法,也有人应用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鉴定。维氏气单胞菌对水产动物有相当高的致死率,患有肝胆疾病的人感染后常常产生严重的后果,需要加强针对该菌所致疾病的诊断。在疫苗研究方面,有学者研究了口服疫苗和DNA 疫苗,达到了一定的免疫效果。[关键词] 维氏气单胞菌;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厅项目(20080218)和吉林农业大学青年启动基金联合资助。 作者简介:吴同垒(1987年-),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动物微生物和免疫学研究。E -m a i:l 532966952@https://www.360docs.net/doc/a13174603.html, 通讯作者:钱爱东,E-m ai:l qiana i dong0115@163.co m;单晓枫,E-m a i:l sx f 1997@https://www.360docs.net/doc/a13174603.html, Advances i n A ero m onas veronii WU Tong-lei 1 ,SHAN X iao-feng 1 ,MENG Q ing-feng 2 ,GUO W ei-sheng 1 , WANG W ei-li 2,Q I A N A i-dong 1 (1.C olle g e of An i ma lS cience and Technol ogy of Jilin Ag ric u lt ural University ,C hang c hun 130118,C hina; 2.J ili n E ntry -Ex it Inspection and Quaran tine B ure au,Changchun 130062,Ch i na ) Abst ract :A ero m onas veronii has been an i m portant pathogen ic bacteria to people and fish.Taxono m y and general and spec i a l b i o log ica l properties about the bacteri a w ere briefly introduced .Further m ore ,v irulence factors ,i d entifica ti o n ,epide m iology and vacc i n e research w as revie w ed .As one m e mber of A ero m onas spp .,A ero m onas veron ii possesses the typical v irulence facto rs ,such as aero l y si n ,enterotox in ,adherence factors ,phospho li p ase ,seri n e protease ,DNases ,etc .Recentl y ,i d entificati o n o f Aero m onas veronii relied m ainly on physi o log ical bioche m icalm ethods ,and m o lecu lar bio l o gy and i m muno l o g i c al m ethods w ere a lso app li e d for identification by so m eo m e .Aero m onas veronii caused the considerab l y high m ortality of aquati c ani m als i n fected and serious consequence o f people w ith hepatobiliary d iseases .D iagnosis of the d iseases caused by this bacteria should been enhanced .For vaccine research ,scho lars has deve l o ped oral and DNA vacc i n ation w ith certain i m m une effec.t K ey w ords :Aero m onas veron ii ;advance 维氏气单胞菌又称凡隆气单胞菌、维罗纳气单胞菌,1983年,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为纪念法国微生物学家Veron 在弧菌和气单胞菌研究中的贡献而命名。该菌普遍存在于淡水、污水,土壤乃至海水中,其中一部分菌株是微生态环境中正常存在的,而另一些菌株具有致病性,主要感染变温动物, 如中华绒螯蟹、泥鳅、锦鲤,斑点叉尾鮰等,可引起大量死亡;维氏气单胞菌对恒温动物是一种机会致 病菌,但有人认为免疫功能健全者也可被感染[1] ,通常患者发生急性腹泻,也可能引起菌血症、脑膜炎和心内膜炎等。近年来,日益增多的病例表明维氏气单胞菌已成为一种重要的人-鱼共患致病菌,

嗜水气单胞菌

嗜水气单胞菌 嗜水气单胞菌 该菌是弧菌科气单胞菌属,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极端单鞭毛,没有芽胞和荚膜,刚从病灶上分离的病原菌常两个相连。在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形成的菌落园形、边缘光滑、中央凸起、肉色、灰白色或略带淡桃红色有光泽,发育良好。 分布 嗜水气单胞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各种水体,是多种水生动物的原发性致病菌,为条件致病菌,是典型的人-兽-鱼共患病病原菌。编辑本段生物学介绍嗜水气单胞菌在水温14.0,40.5?范围内都可繁殖,以28.0,30.0? 为最适温度。PH值在6,11范围内均可生长;最适PH值为7.27;嗜水气单胞菌可在含盐量0‰,4‰的水生存,最适盐度为0.5‰。 嗜水气单胞菌可以产生毒性很强的外毒素,如:溶血素、组织毒素、坏死毒素、肠毒素和蛋白酶等。从实际病例分析,可推断其主要通过肠道感染,能否感染取决于菌体对鱼肠道组织粘附力的强弱,粘附力的强弱又与菌株和鱼的种类有关,通常具有高粘附力的嗜水气单胞菌株才能产生毒性很强的外毒素。出血病病因的模型可以描述为:嗜水气单胞菌侵入鱼体后,先在肠道内增殖,再经门动脉循环进入肝脏、肾脏及其它组织,引起肝脏、肾脏等器官以及血液病变,继而出现全身症状。编辑本段引起疾病 目前,在生产中发现由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暴发性出血病较多,因嗜水气单胞菌的自清型很多,况且感染的对象不同,所以症状也各异。如白鲢暴发性出血病、

甲鱼败血病、黄鳝出血病、鳗鲡红鳍病等。该菌为条件致病菌,当环境骤变,水质恶化时,常会与其它菌(如温和产气单胞菌、 弧菌等)混合感染使病情加重。由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疾病一般病势较猛,多为恶性传染病,死亡率很高。 编辑本段筛选治疗试验 筛选治疗嗜水气单胞菌药物的试验,都是用先从病体标本的肝、肾、脾等内脏分离出嗜水气单胞菌作为试验菌株,通过供试药物的抑菌试验,筛选出敏感药物,再经临床应用检验,对选定药物的疗效和实用性进行综合评价。目前已证实,高敏感类的药物有: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氟哌酸、妥布霉素、菌毒清、大黄和五倍子等;中敏感类有:呋喃唑酮、呋喃那斯、氯霉素、复方新诺明、黄苓、连翘、黄柏、二氯、三氯和二氧化氯等。编辑本段药物治疗 在选择治疗药物时,可以参照以上的药物筛选结果,因嗜水气单胞菌的变异菌株较多,所以要特别注意疗效,一般施药后病情有明显好转,死鱼大量减少,说明使用该药物有效。否则应及时换药。如选用口服药时,应注意所选药物肠道的吸收情况,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在肠道中吸收很差,可用于注射但不易用于口服治疗。其次是用药量要准确,施药量要达到最低杀菌浓度,各种药物的性质不同,用量也不同,如大黄常用量为饲料量的千分之十二,痢特灵为千分之二至三,服用磺胺药第一次用量要加倍等。此外施药方法要科学,中草药可使用煎剂,也可使用散剂,但必须以利于吸收;全池泼洒要选晴天上午,泼洒要均匀,怕光的药物全池泼洒时,要在下午傍晚进行。

鱼类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的病理特征及其防控措施

第29卷第3期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V ol. 29 No. 3 2017年9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p. 2017 doi: 10.3969/j.issn.1672–6146.2017.03.008 鱼类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的病理特征及其防控措施 唐英, 夏虎, 陆风辉, 姜吉刚, 罗玉双, 杨品红 (湖南文理学院水产高效健康生产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湖南常德, 415000; 湖南文理学院环洞庭湖水产健 康养殖及加工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湖南常德, 415000; 湖南文理学院动物学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湖南 常德, 415000) 摘要: 嗜水气单胞菌为水产养殖中一种常见的致病菌, 能引发养殖鱼类暴发细菌性败血症而造成大量死亡, 给水产行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阐述了鱼类在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的病理特征、内部组织损伤及在水产养殖中对嗜水气单胞菌的防控措施, 以期为鱼类的健康生态养殖提供指导。 关键词: 嗜水气单胞菌; 病理特征; 鱼类免疫 中图分类号:S 968.1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6146(2017)03–0033–06 The effect of Aeromonas hydrophila on fish pathogenicity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Tang Ying, Xia Hu, Lu Fenghui, Jiang Jigang, Luo Yushuang, Yang Pinho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Efficient and Health Production of Fisheries in Hunan Province,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Changde 415000, China; Key Laboratory of Health Aquaculture and Product Processing in Dongting Lake Area of Hunan Province,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Changde 415000, China; Zoology Key Laboratory of Hunan Higher Education,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Changde 415000, China) Abstract: Aeromonas hydrophila is a common pathogenic bacteria in aquaculture which can give rise to bacterial septicemia, and it can make mass fish dieoffs and bring huge economic losses to the aquaculture industry. Based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e fish pathological feature and internal tissue damage after infected Aeromonas hydrophila, an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Aeromonas hydrophila in aquaculture are expounded. Key words: Aeromonas hydrophila; pathological feature; fish immunology 随着近些年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 在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模式大面积推广的同时, 鱼类疾病频频暴发, 严重威胁了水产养殖业。嗜水气单胞菌引发的细菌性败血症是危害淡水鱼类地区最广、水域类别最多、危害养殖鱼类种类最多、流行季节最长及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一种鱼病。除了鱼类之外, 也严重威胁着其他水产养殖品种, 如虾、蟹、鳖等的养殖。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养殖鱼类常常因防治措施不到位或未及时发现, 从而导致大量死亡,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 嗜水气单胞菌简介 嗜水气单胞菌是一种模式菌, 属弧菌科气单胞菌属, 有嗜温有解氨亚种、嗜水亚种和不产气亚种, 通信作者: 夏虎, xiahu@https://www.360docs.net/doc/a13174603.html,。收稿日期: 2017–05–19 基金项目: 团头鲂免疫球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免疫机能的研究(15BSQD11)。

微生物学整理--弧菌和气单胞菌

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气单胞菌属 形态特征1)菌体短小,稍弯曲,格兰阴性 2)无芽孢和荚膜,菌体一端有单鞭毛, 运动极为活泼,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呈流星 样一闪而过 3)米泔水样粪涂片呈鱼群样排列多形性,G-,液体培养基中形成极端单鞭 毛 G- 短杆菌,单鞭毛,运动极为活泼 培养特征1)需氧或兼性厌氧 2)最适温度37度,16~44度均可生长 3)营养要求不高,普通培养基生长良好 4)耐碱怕酸,在pH8.4~10.2的碱性蛋白 胨水进行选择性增菌 5)可在无盐培养基上生长,但在含有高 于8%的氯化钠的培养基上不能生长 6)常用的培养基及菌落特征: 1.硫代硫酸钠-枸橼酸盐-胆盐-蔗糖琼脂 平板(TCBS,pH8.6 指示剂溴麝香草酚 蓝)霍乱弧菌发酵蔗糖产酸,菌落呈黄色 2.4号琼脂/庆大霉素琼脂平板因含亚碲 酸钾,形成灰褐色菌落 3.血平板上菌落较大,EL-Tor生物型可形 成β溶血1)专性需氧或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 2)耐碱,最适pH7.7~8.0 最适温度30~37 度 3)具有嗜盐性,在无盐或氯化钠超过8% 的培养基上不生长,最适氯化钠浓度 3.5% 4)菌落特征:在TCBS琼脂上可形成蔗 糖不发酵的绿色菌落 1)兼性厌氧 2)生长温度较广(0~45度) 3)营养要求不高,普通平板,微白色半 透明的菌落,在血琼脂上形成灰白光滑 湿润凸起的菌落,多数有β溶血,肠道 选择培养基上,大多数菌株形成乳糖不发 酵菌落,TCBS琼脂上生长不良 生化反应1)氧化酶+;0/F:F型 2)发酵蔗糖。麦芽糖。葡萄糖和甘露醇 等,不产气 3)赖氨酸。鸟氨酸脱羧酶阳性,精氨酸 双水解酶阴性 4)吲哚试验+;硝酸盐还原+,明胶液化 + 5)霍乱红试验+ 1)氧化酶+ ,O/F:F 2)分解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不分解 蔗糖(与霍乱区别)、乳糖 3)甲基红、靛基质。明胶液化、鸟氨酸脱 羧、赖氨酸脱羧酶、硝酸盐还原阳性 4)VP、硫化氢、尿素酶和精氨酸双水解 酶阴性 1)氧化酶、触酶阳性硝酸盐还原阳性 2)发酵葡萄糖及其他多种糖类产酸或 产酸产气 3)在无盐培养基上生长 抗原结构H抗原:共同抗原,特异性低 O抗原:有群特异性和型特异性,是分群 分型的基础 抵抗力1)对干燥、热、日光均敏感,茶及一般1)抵抗力弱,不耐热

10第十章 弧菌属检验、气单胞菌属检验 (1)

第十章弧菌属检验、气单胞菌属检验一、名词解释 1.神奈川现象 2.霍乱红试验 二、选择题 【A1型题】 1.用于霍乱弧菌分离培养的平板是 A、SS平板 B、麦康凯平板 C、EMB平板 D、TCBS平板 E、中国蓝平板 2.关于弧菌属细菌的生物学特征,错误的是 A、氧化酶阳性 B、不发酵葡萄糖 C、O/129敏感 D、具有一端单一鞭毛 E、钠离子能刺激其生长 3.关于霍乱弧菌的培养特性,错误的是 A、初次分离常选用pH8.5的碱性蛋白胨水 B、营养要求不高 C、在TCBS平板上发酵蔗糖产酸,菌落呈红色 D、含亚碲酸钾的选择平板上形成灰褐色菌落中心 E、在血琼脂平板上El-Tor生物型可形成β溶血环4.关于霍乱弧菌的鉴别诊断,错误的是 A、霍乱红试验是特异性试验 B、氧化酶阳性 C、赖氨酸、鸟氨酸脱羧酶阳性 D、精氨酸双水解酶阴性

E、可以在无盐培养基上生长 5.霍乱弧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是 A、霍乱毒素 B、内毒素 C、鞭毛 D、菌毛 E、荚膜 6.弧菌属与气单胞菌属的鉴别试验是 A、氧化酶试验 B、葡萄糖发酵试验 C、O/129敏感性试验 D、甘露醇发酵试验 E、明胶液化试验 7.弧菌属与邻单胞菌属的鉴别试验是 A、氧化酶试验 B、葡萄糖发酵试验 C、O/129敏感性试验 D、肌醇产酸试验 E、动力试验 8.弧菌科与肠杆菌科的鉴别试验是 A、葡萄糖发酵试验 B、氧化酶试验 C、动力试验 D、无盐培养基生长 E、甘露醇产酸试验 9.关于霍乱毒素,错误的是 A、由A和B两个蛋白亚单位组成 B、A1亚单位为毒素活性单位,激活腺苷酸环化酶 受体结合 C、A2亚单位与肠粘膜上皮细胞膜上的神经节苷脂GM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