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的脉诊心得
王光宇的脉诊心得

王光宇的脉诊心得中医脉诊第三部份,五诊合参诊断疾病前面两部份我向大家汇报了我对中医脉诊的认识,研究的部份进展, 尤其強调了指法.脉度确定的重要性,以期大家对我研究中医脉诊的心得有所了解,为我目前具体讲述五诊合参.共同研究.提高.发展中医诊断技朮奠定共同基础,但是囿于本人不会打字,每文深夜写蹴.往不能尽情述完.后述碍于文章标题书写不好补充.往似意犹末尽.如脉度.不仅弦脉.涩脉有度,其它如;浮脉.芤脉......都有一个度的问题,本人力求在此部份给予补充, 五诊合参诊断疾病,我认为实际上就是以中医传统诊法为基础,以其中脉诊即切脉为主导,再配合西医的一般物理诊断和現代医疗诊断仪器,实驗檢测加以驗证的中西结合诊断疾病的方法,自认为适合中医.西医内科和中西结合三部份人员学习应用,它是我信仰的'不论什么方法.只要能诊断出别处难断之病的方法.就是好方法.'之信条, 这个部份我将分成; 一.左寸. 二.右寸. 三.左关. 四.右关. 五.左尺与右尺.分别向大家汇报, 五诊合参诊断疾病之一. 左寸寸口脉法之左寸,祖宗认为主心,囿于当时解剖学.生理学......研究的滯后,导致发生'心主神明'的认识,应该体谅,但現实研究.包括本人的体会,左寸之脉的变化涉及心.血管.脑部.甚至包括内分泌状况,从这个层面讲,左寸的'心主神明'的功能基本正确,因而对中医祖先的认识的确存在一个继承並同时提高的过程,攻其一点.不及其余那不是对历史的正确认识态度,废医者对这点的穷追猛打,並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态度,那不是炎黃子孫应持有的心态,实不足取,那么左寸脉象.脉度可能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每种变化与有关疾病及其转归又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如果把这之间的状况有机联糸起來,並经現代科学仪器不断证实,那么展現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种更新.价廉.神奇的方法,祖国中医脉诊技术和学术理论将向前大步迈近, 在这方面我作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令人振奋的进展,下面我來具体讲述给大家参考,以求抛砖引玉之效果, 体驗一; 左寸近心端.以下简称左或不写,按我弦脉确定之法,以其強度即脉度,可分为点点弦.点弦.点稍弦.稍许弦.稍弦.略弦.微弦.弦,八个脉度, 有奌点弦.点弦患者,少数例外,大多睡眠基本正常.少数会间断有短时梦境出現,醒后不知梦境如何. 有奌稍弦者梦增多但难记清大部份梦境, 稍许弦.稍弦患者梦多.睡眠质量差.醒后梦境如何能较清淅叙出, 略弦以上者.恶梦連連.时梦呓.且有大叫惊醒.体出冷汗之状, 上述点稍弦以上患者,若脉率在每分钟80次以上者,随脉率的增加.心慌发生的次数和时间与脉率数成正相关的关系, 与气虚.气滞亦正相关,当确诊病情后开方疗病时提示我们要作相应补气.行气.化瘀之治疗, 体驗二; 左寸远心端.以下简称右.其脉度可分为似点点弦.点点弦.点弦.点稍弦.稍许弦.稍弦.略弦.微弦.弦, 似点点弦者.其左寸右侧在指肚下脉动无感觉时.依稀有极微弱跳动.似有似无.指稍压即无.正确判断必须在指肚下压至脉动刚无之时的感觉,否则虽指肚下脉动无.实已过,切记,此类患者多可出現白天头部感觉昏昏然或出现极少次数的轻微头痛,脑电图不对称.脑血流图正常或稍有单侧血管少部供血不足,此类患者多有滑.浮脉同时出現,经解表.祛头风往可解除症状, 点点弦者有较少次数的轻微头痛,点弦者头痛次数增多,此类患者往可出現脑血流图不对称状况,经辨证治疗,如解表.祛湿.通络.祛风而治愈,点稍弦者.头痛感明显.无需提示即言头痛,大多数患者伴有不同程度失眠状况,按奌弦者治疗方案可凑效.但时日延长,有一部份患者无效或不明显,此类患者多同具涩脉.濡脉.另论,稍许弦.稍弦者.头痛明显.发作次数增多.增强,按点弦者治疗方案难凑效,需引起重視,仔细用多种方法给予明确诊断,临床具体辨症施治,少数脑瘤患者就有此脉出現,並伴有涩脉.灰舌苔,故不可忽視而致延误病情, 略弦以上者.头痛欲裂.危矣,脑血管痉挛者.头疼剧烈.有轻度涩脉问之不语者有之,脑血管外因所致出血者有之,初时可有芤脉.但无涩脉,中.后期才出現, 脑溢血昏迷者有之,伴有涩.濡,硬脉,反脑瘤患者未见此脉度,可能为病例太少未遇到之故,此类患者病情凶險,往仅用中药治疗难控制,多需西.中结合抡救, 后期治疗才能以中药.理疗为主,此乃本人一孔之見, 体驗三;左寸与心血管疾病关糸密切, 1,当总按出現不同程度濡脉,左寸奌弦左右強度时,患者血脂一组.血粘度会出現一定程度异常, 似点点濡时血脂檢查结果多在正常指标内,但逐向临界值靠拢,点濡时血脂略超标,强度在此上时血脂.胆固醇.超标,高密度脂蛋白数下降或低于正常值下限,血液粘度上升至异常偏高水平, 时珍曰;濡脉;极软而浮细,見于寸部.現阳气亏虚,洪脉;指下极大.來时拍拍然,如洪涛拍岸.来盛去衰,主阳盛血虚, 实脉;浮沉皆得.应指愊愊然,指其脉体宽大,为阳火郁成, 我上书之濡脉实与上述三种脉象有相似之处,无师承教诲,不知定何为好,难也, 我之感觉其脉在中取之时,主导脉细.但两侧同时有强度弱.且有些粘粘糊糊脉动相伴而行,中央主线细.加两侧脉动又呈宽大脉体.既不一定浮.也不一定沉取. 实中取而得,临床治疗上滋阴.补肾.降火措施往疗效甚佳,虽无明确定义标准,但其结果屡与上述,暂称濡脉实无奈之举,特告诸位, 2,总按或单按左寸,当指肚感觉脉硬挺指时,此脉本人暂定为硬脉,查濒湖脉学未見与此相同之叙述,此脉之形成估计为現代医学认识的属血管壁胆固醇含量增高而致硬化而形成,故有此脉者,无论血压高低与否,心血管疾病已上身,此类患者心率快,脉有力者往血压高过正常值,而心率正常.稍慢.力弱者多可因服用降压药量大或心功能差,此类患者血压可大致正常,但大多脉差差偏少.甚至低于30mmhg, 3,同具濡.硬.涩脉者,预后;心率慢者易发生心肌或脑部硬塞, 反之,易致脑溢血, 举例; 童某某.沙市某街办事处武装部长,男, 42岁, 因不明原因头暈,失眠.多梦.精力差难坚持工作而入我市某医院住院,历时半月余,治疗进展不大,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院次日由其严姓朋友引导找我诊治,该员,左脉,寸稍弦,脉奌硬.点濡,关弱沉点弦.尺较弱沉,右脉,寸稍许弦.关点稍弦,尺弱沉,总按,脉点点浮,舌苔,根部.中部黃厚,舌前有較多红点, 舌下靜脉点稍显.末稍少瘀点.咽部充血有滤泡, 据此我叙过症状如下; 多梦, 睡眠质量差,常感头暈.精力差, 食欲差,受凉15天以上,咽部不适.干咳无痰,小便有尿等待.尿不尽現象,干冷脚部睡觉时难转暖, 臆断; 1,慢性咽炎, 2,前列腺炎, 3,痔疮, 4,淺表性胃炎, 5,心血管疾病,血脂高,血液粘度异常, 病人听完后的评价与补充; 前述症状完全正确,后述1---4诊断无异议,但住院半月,沒说我心血管有问题,一医主治医解释与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梦多.头暈.精力差......, 我言; 勿需争论,请查1,血脂一组, 2, 血液流变学试驗, 间隔一日.拿來市中医院化驗结果, 1.血脂6.8, 2,血粘度中度异常,与我切脉之臆断完全吻合,医.患均满意, 中药辨症施治,5日后症状大为减轻,20付药后再查血,结果;血液粘度大致正常,血脂有所下降,继治......,。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
本人是一名中医专业的学生,最近进行了一次脉诊的实验教学,以下是我的个人体
会。
首先,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
通过脉象的变化来判断人体的脏腑
气血,以及体内的病理变化,进而作出诊断和治疗方案。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使用了手腕
脉诊和足踝脉诊两种方法,通过了解脉象的弦滑、涩数等特点来判断个人体质和疾病情
况。
在实验过程中,我发现脉诊需要进行细致的观察,对细节的把握非常重要。
例如,对
于手腕尺部的脉搏来说,要注意脉象的弦滑、青筋、涩数、浮数等特点。
而对于足踝部脉
搏来说,则要注意脉象的涩缓、深浅等变化。
只有对脉搏的细节把握到位,才能更加准确
地进行诊断。
另外,在实验中还需要进行反复的练习和对比。
通过不断的练习,我们可以熟悉各种
脉搏的特点和变化规律,进而更加准确地进行诊断。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对比不同体质
和疾病的脉象,来对不同疾病的辨证论治有更深入的了解。
总的来说,脉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诊断方法,需要我们进行系统、细致的观察和分析。
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对比,才能更加准确地判断个人体质和疾病情况,并做出相应的治
疗方案。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在中医临床诊断学中,脉诊是非常重要的诊断手段之一。
通过仔细的观察和感知患者的脉象,可以了解患者的虚实、寒热、表里、气血等情况,从而为中医的辨证施治提供重要的依据。
脉诊作为中医临床诊断学的重要内容,受到了广大中医学生和医生的重视和关注。
我有幸参加了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的教学,通过亲身体验脉诊实验,对脉诊这一重要的中医诊断手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取得了一些收获。
下面我就从认识脉诊、脉象的判断和脉诊技巧三个方面谈谈我的体会。
一、认识脉诊在实验课上,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脉诊的重要性和作用,并对脉搏的位置、性质、节律、深浅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讲解。
通过老师生动的讲解和临床实例的介绍,我们对脉诊这一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有了清晰的认识。
脉诊是通过观察和感知患者的脉搏来了解脏腑功能、病邪性质、病情变化等,是中医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
脉象是激动脉血流的肉搏波动,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有很敏锐的反映,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仔细观察和感知患者的脉象,来判断其健康状况和病情变化。
在实验中,我们重点学习了手腕部位的脉搏,包括尺部脉搏和桡部脉搏,通过观察和感知这些脉象的变化,可以了解患者的气血情况、脏腑功能和病邪性质。
二、脉象的判断了解了脉诊的重要性和作用后,我们开始学习如何判断脉象。
脉象的判断需要我们综合运用观察、感知和比较的方法,通过肉搏的形态、频率、节律等进行判断。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多次练习,慢慢掌握了脉象的判断方法和技巧。
首先是观察肉搏的形态,包括脉搏的宽窄、弦紧、数稀、滑濡等特点。
然后是感知脉搏的频率和节律,包括脉搏的快慢、有力弱等情况。
通过这些观察和感知,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状况、气血状况和病邪性质等。
在实验中,我们还学会了脉象的比较方法,可以通过左右对比和前后对比来判断脉象的健康状况和病变情况。
三、脉诊技巧掌握了脉象的判断方法后,我们开始学习脉诊的具体技巧。
脉诊技巧包括摸脉、点脉和把脉等,需要我们细心观察、敏锐感知和灵活运用。
【陈潮祖:脉诊心得】

【陈潮祖:脉诊心得】脉诊心得(上)脉象的本质陈潮祖:切脉又称诊脉,是医者用手指按其腕后桡动脉搏动处,借以体察脉象变化,辨别脉象的浮沉、迟数、大小、弛张、滑涩、结代及脏腑功能盛衰、气血津精虚滞的一种方法。
正常脉象是寸、关、尺三部都有脉在搏动,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从容和缓,柔和有力,流利均匀,节律一致,一息搏动四至五次,谓之平脉。
切脉辨证,早在《素问·玉版论要》、《素问·脉要精微论》就有记载,经历3000年来的不断总结,对于何证出现何脉已有详细论述。
但对证象与脉象间的内在联系,却无明析的概念,不能令人一目了然,以致学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脉证间的内在联系,如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气血津液出现虚滞,五脏功能出现盛衰,经脉出现异常,才会出现不同脉证。
只有弄清气血津液的生化输泄与五脏间的关系,才能将气血津液虚滞和五脏功能盛衰出现的证象与脉象联系起来,也才明白切脉能够察其五脏病变的道理所在。
不同脉象的形成,与心脏、脉络、气血津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脉象的不同变化反映了心力强弱、脉络弛张、气血津液虚滞三个方面的变化。
由于气血津液都需五脏协同合作才能完成其生化输泄,所以气血津液的虚滞也就反映了五脏功能的盛衰,从而反映于脉,形成不同的脉象。
脉象变化的本质心脏搏动的强弱,脉络的弛张,是引起脉象变化的根源。
心脏搏动有力,脉象随其病因证象不同而呈洪大滑数等脉;无力则脉象常呈迟细微弱等脉。
心脏搏动与脉象起伏,都是肝系膜络交替收缩与舒张的反映。
如果血络松弛则呈濡、缓;紧张则呈弦、紧;痉挛则呈结、代等等。
只有将固定的心脉和流动的气、血、津液联在一起分析,才能揭示脉象变化的本质,对于何证出现何脉才有理有据,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气血津液虚滞变化,可以反映不同的脉象。
从气的虚滞言之:气是心脏搏动的动力,心气是由肾系生化的元气,脾系生化的谷气,肺系吸入的清气,(共同)注入心脏,成为心脏活动的能源。
脾肾功能衰退,心气也就随之衰弱,脉象与心相应也就呈现缓慢或虚数无力。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脉诊作为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观察脉搏的节律、频率、力度、深浅、滑数、手感等情况,可以了解患者的脏腑功能活动和疾病变化情况,为中医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
在中医学教学中,脉诊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通过实践操作来提高学生的脉诊技能和诊断能力。
下面我将结合我的实际实验教学体会,谈谈我对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的感悟和体会。
脉诊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医学有句古训:“医者先诊脉,次问病,后治疗。
”可见脉诊在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地位。
脉诊实验教学是中医学生学习脉诊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际操作来感知脉搏的各种特征,提高手感和观察力,培养学生的诊断思维和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老师注重实践操作,通过多次反复操作,让学生从模糊到明确,从不熟悉到熟练,逐步掌握脉诊的技能。
我在实验教学中也体会到了脉诊的重要性,学会了如何正确摸脉、分辨脉象,提高了自己的脉诊技能。
脉诊实验教学带给我的收获。
通过脉诊实验教学,我不仅掌握了脉搏的摸诊方法,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从脉象中获取信息,分析脉象变化,判读脏腑病变的情况。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老师提醒我们要细心观察脉搏的细微变化,通过观察脉搏的频率、力度、节律、深浅等情况来判断脏腑功能的变化,这对我们日后的临床实践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实验教学,我还学会了如何和患者进行交流,妥善安排患者的体位,使脉搏得到准确的反映。
这些都是我在实验教学中所学到的宝贵经验,对我以后的学习和实践都有很大的帮助。
脉诊实验教学需要不断练习。
中医脉诊是一门高度依赖实践的技能,需要不断的练习和积累经验。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老师强调要勤练脉诊,通过多次反复操作来提高自己的脉诊水平。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患者,每个人的脉象都不尽相同,因此需要不断的实践来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诊断能力。
在我自己的实验教学实践中,也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学会了不断练习和总结脉诊的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脉诊技能。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中医诊断学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脉诊作为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医生的临床诊断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日,我有幸参与了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并且收获颇丰。
在这次实验教学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脉诊在中医临床中的重要性,也体会到了脉诊实验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下面,我将从我的学习体会出发,分享一下关于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的体会。
脉诊实验教学给我们提供了一种非常直观、贴近临床的学习方式。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通过观察老师在模特身上的脉象变化,亲自去摸索、感受脉象的不同变化,这种直观的学习方式非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脉诊的技巧和精髓。
这种直观的学习方式可以加深我们对脉象的理解和记忆,也可以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不同脉象在脉诊实践中的应用和意义。
通过这种直观的学习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将脉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我们的脉诊技巧和临床诊断能力。
脉诊实验教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实践操作的平台,也让我们有机会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探索。
在脉诊实验教学中,我们有机会通过观察、摸索和尝试,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脉诊技能。
通过这种实践的学习方式,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脉诊的要领和技巧,也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提高我们的脉诊技能。
脉诊实验教学也可以让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探索,从而提高我们的临床诊断能力。
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探索,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脉诊理论,也可以让我们在实践中更加自信和熟练地运用脉诊技能。
脉诊实验教学也提供了一个与老师和同学互动的平台,让我们可以在交流中学习、在讨论中提高。
在脉诊实验教学中,我们有机会和老师一起学习和交流,不仅可以及时地得到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也可以在交流中和老师一起学习和探讨脉诊理论和技巧。
我们还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和交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通过这种交流与讨论的机会,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脉诊的理论和技巧,也可以在交流中不断提高我们的脉诊能力。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是中医临床诊断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医脉诊的原理和方法,提高自己的临床实践能力。
在本次脉诊实验教学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能,也收获了很多体会和感悟。
在实验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脉诊的重要性。
中医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脉象的变化可以反映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观察、把握和比较不同脉象的特点来诊断患者的病情,这种以触摸患者动脉搏动的方法,直接体现了中医诊断的独特魅力,也加深了我对脉诊的理解和认识。
实验教学中我学会了如何正确操作脉诊仪器。
在脉诊实验中,老师详细讲解了脉诊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让我们能够正确、熟练地操作脉诊仪器,提高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老师还重点讲解了脉象的判断和诊断,让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捕捉患者的脉象,帮助患者找到准确的诊断。
实验教学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脉诊需要全身心的投入。
在实验中,为了更准确地把握患者的脉象,我们需要全神贯注地观察和解读患者的脉搏,同时还需要根据脉象的变化和特点,结合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这种全身心的投入不仅需要我们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需要我们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经验和沉稳的心态。
这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医脉诊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也更加坚定了我在学习中医的决心。
实验教学让我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脉诊实验中,我们需要分组进行实验操作,相互配合,共同观察、讨论和分析患者的脉象,从而帮助患者找到准确的诊断。
通过团队合作,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优势,也可以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这种合作精神不仅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巨大威力,也提高了我在团队中协作和沟通的能力。
通过本次脉诊实验教学,我对中医脉诊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提高了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实验教学,我也感受到了学习中医需要沉下心,细致入微,不断积累实践经验的重要性。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作为中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医诊断学的过程中,脉诊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脉诊是通过对患者脉搏的触诊、感知和分析来判断患者的疾病情况。
在进行脉诊的过程中,需要掌握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这使得对中医脉诊的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在进行实验教学过程中,我受益匪浅,下面将分享我在实验教学中的体会和收获。
脉诊实验教学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脉象的特点。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有机会实际触摸、感知和分析患者的脉象,并且老师还为我们细致地讲解了各类脉象的特点。
通过实际操作和理论学习相结合,我对脉象的特点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
寒象脉搏表面细弱,代表气血运行不畅;热象脉搏表现为沉重而绷直,代表热邪盛;虚象脉搏则表现为弱细沉迟,代表着气血亏虚。
通过实验教学,我能够更加准确地判断患者的脉象特点,为中医诊断提供更加有力的依据。
脉诊实验教学提升了我对脉搏的触诊技能。
通过实验教学,我能够更加熟练地掌握脉搏的触诊方法,不仅能够准确捕捉到脉象的节律、频率和力度,还能够通过脉搏的触诊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和气血状况。
在实验中,我还学会了如何利用中医脉象仪来进行脉搏测量,这无疑提高了我对脉象的判读准确性。
脉诊实验教学让我对脉搏的触诊技能得到了有力的提升,为日后的临床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脉诊实验教学加深了我对中医诊断学的理解。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而脉诊则是中医诊断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通过脉诊实验教学,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医诊断学的理论知识,比如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特点,脉象与脏腑的关系等。
实验教学让我对中医诊断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从而提高了我对中医诊断学的专业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光宇的脉诊心得
中医脉诊第三部份,五诊合参诊断疾病
前面两部份我向大家汇报了我对中医脉诊的认识,研
究的部份进展, 尤其強调了指法.脉度确定的重要性,以期
大家对我研究中医脉诊的心得有所了解,为我目前具体讲述
五诊合参.共同研究.提高.发展中医诊断技朮奠定共同基础,
但是囿于本人不会打字,每文深夜写蹴.往不能尽情述完.后
述碍于文章标题书写不好补充.往似意犹末尽.如脉度.不仅
弦脉.涩脉有度,其它如;浮脉.芤脉......都有一个度的问
题,本人力求在此部份给予补充,
五诊合参诊断疾病,我认为实际上就是以中医传统诊法
为基础,以其中脉诊即切脉为主导,再配合西医的一般物理
诊断和現代医疗诊断仪器,实驗檢测加以驗证的中西结合诊
断疾病的方法,自认为适合中医.西医内科和中西结合三部
份人员学习应用,它是我信仰的'不论什么方法.只要能诊断
出别处难断之病的方法.就是好方法.'之信条,
这个部份我将分成; 一.左寸. 二.右寸. 三.
左关. 四.右关. 五.左尺与右尺.分别向大家汇报,
五 诊 合 参 诊 断 疾 病
之一. 左 寸
寸口脉法之左寸,祖宗认为主心,囿于当时解剖学.生
理学......研究的滯后,导致发生'心主神明'的认识,应该
体谅,但現实研究.包括本人的体会,左寸之脉的变化涉及心.
血管.脑部.甚至包括内分泌状况,从这个层面讲,左寸的'心
主神明'的功能基本正确,因而对中医祖先的认识的确存在
一个继承並同时提高的过程,攻其一点.不及其余那不是对
历史的正确认识态度,废医者对这点的穷追猛打,並攻其一
点不及其余的态度,那不是炎黃子孫应持有的心态,实不足
取,那么左寸脉象.脉度可能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每种变化与
有关疾病及其转归又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如果把这之间的
状况有机联糸起來,並经現代科学仪器不断证实,那么展現
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种更新.价廉.神奇的方法,祖国中医脉
诊技术和学术理论将向前大步迈近, 在这方面我作了一些
工作也取得了一些令人振奋的进展,下面我來具体讲述给大
家参考,以求抛砖引玉之效果,
体驗一; 左寸近心端.以下简称左或不写,按我弦脉确
定之法,以其強度即脉度,可分为点点弦.点弦.点稍弦.稍许
弦.稍弦.略弦.微弦.弦,八个脉度,
有奌点弦.点弦患者,少数例外,大多睡眠基本正常.少
数会间断有短时梦境出現,醒后不知梦境如何. 有奌稍弦者
梦增多但难记清大部份梦境, 稍许弦.稍弦患者梦多.睡眠
质量差.醒后梦境如何能较清淅叙出, 略弦以上者.恶梦連
連.时梦呓.且有大叫惊醒.体出冷汗之状,
上述点稍弦以上患者,若脉率在每分钟80次以上者,随
脉率的增加.心慌发生的次数和时间与脉率数成正相关的关
系, 与气虚.气滞亦正相关,当确诊病情后开方疗病时提示
我们要作相应补气.行气.化瘀之治疗,
体驗二; 左寸远心端.以下简称右.其脉度可分为 似
点点弦.点点弦.点弦.点稍弦.稍许弦.稍弦.略弦.微弦.弦,
似点点弦者.其左寸右侧在指肚下脉动无感觉时.依稀
有极微弱跳动.似有似无.指稍压即无.正确判断必须在指肚
下压至脉动刚无之时的感觉,否则虽指肚下脉动无.实已过,
切记,此类患者多可出現白天头部感觉昏昏然或出现极少次
数的轻微头痛,脑电图不对称.脑血流图正常或稍有单侧血
管少部供血不足,此类患者多有滑.浮脉同时出現,经解表.
祛头风往可解除症状,
点点弦者有较少次数的轻微头痛,点弦者头痛次数增
多,此类患者往可出現脑血流图不对称状况,经辨证治疗,如
解表.祛湿.通络.祛风而治愈,
点稍弦者.头痛感明显.无需提示即言头痛,大多数患
者伴有不同程度失眠状况,按奌弦者治疗方案可凑效.但时
日延长,有一部份患者无效或不明显,此类患者多同具涩脉.
浊脉.另论,
稍许弦.稍弦者.头痛明显.发作次数增多.增强,按点
弦者治疗方案难凑效,需引起重視,仔细用多种方法给予明
确诊断,临床具体辨症施治,少数脑瘤患者就有此脉出現,並
伴有涩脉.灰舌苔,故不可忽視而致延误病情,
略弦以上者.头痛欲裂.危矣,脑血管痉挛者.头疼剧烈.
有轻度涩脉问之不语者有之,脑血管外因所致出血者有之,
初时可有芤脉.但无涩脉,中.后期才出現, 脑溢血昏迷者有
之,伴有涩.浊,硬脉,反脑瘤患者未见此脉度,可能为病例太
少未遇到之故,此类患者病情凶險,往仅用中药治疗难控制,
多需西.中结合抡救, 后期治疗才能以中药.理疗为主,此乃
本人一孔之見,
体驗三;左寸与心血管疾病关糸密切,
1,当总按出現不同程度浊脉,左寸奌弦左右強度时,患
者血脂一组.血粘度会出現一定程度异常, 似点点浊时血脂
檢查结果多在正常指标内,但逐向临界值靠拢,点浊时血脂
略超标,强度在此上时血脂.胆固醇.超标,高密度脂蛋白数
下降或低于正常值下限,血液粘度上升至异常偏高水平,
时珍曰;濡脉;极软而浮细,見于寸部.現阳气亏虚,
洪脉;指下极大.來时拍拍然,如洪涛拍岸.来盛去衰,主阳盛
血虚, 实脉;浮沉皆得.应指愊愊然,指其脉体宽大,为阳火
郁成, 我上书之浊脉实与上述三种脉象有相似之处,无师
承教诲,不知定何为好,难也, 我之感觉其脉在中取之时,
主导脉细.但两侧同时有强度弱.且有些粘粘糊糊脉动相伴
而行,中央主线细.加两侧脉动又呈宽大脉体.既不一定浮.
也不一定沉取. 实中取而得,临床治疗上滋阴.补肾.降火措
施往疗效甚佳,虽无明确定义标准,但其结果屡与上述,暂称
浊脉,特告诸位,
2,总按或单按左寸,当指肚感觉脉硬挺指时,此脉本人
暂定为硬脉,查濒湖脉学未見与此相同之叙述,此脉之形成
估计为現代医学认识的属血管壁胆固醇含量增高而致硬化
而形成,故有此脉者,无论血压高低与否,心血管疾病已上身,
此类患者心率快,脉有力者往血压高过正常值,而心率正常.
稍慢.力弱者多可因服用降压药量大或心功能差,此类患者
血压可大致正常,但大多脉差差偏少.甚至低于30mmhg,
3,同具浊.硬.涩脉者,预后;心率慢者易发生心肌或脑
部硬塞, 反之,易致脑溢血,
举例;
童某某.沙市某街办事处武装部长,男, 42岁, 因不明
原因头暈,失眠.多梦.精力差难坚持
工作而入我市某医院住院,历时半月余,治疗进展不大,
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院次日其严姓朋友引导找我
诊治, 该员,左脉,寸稍弦,脉奌硬.点浊,关弱沉点弦.尺
较弱沉,右脉,寸稍许弦.关点稍弦,尺弱沉,总按,脉点点浮,
舌苔,根部.中部黃厚,舌前有較多红点, 舌下靜脉点稍显.
末稍少瘀点.咽部充血有滤泡,
据此我叙过症状如下; 多梦, 睡眠质量差,常感头暈.
精力差, 食欲差,受凉15天以上,咽部不适.干咳无痰,小便
有尿等待.尿不尽現象,干冷脚部睡觉时难转暖,
臆断; 1,慢性咽炎, 2,前列腺炎, 3,痔疮, 4,淺表
性胃炎, 5,心血管疾病,血脂高,血液粘度异常,
病人听完后的评价与补充; 前述症状完全正确,后述
1---4诊断无异议,但住院半月,沒说我心血管有问题,一医
主治医解释与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梦多.头暈.精
力差......,
我言; 勿需争论,请查 1,血脂一组, 2, 血液流变学
试驗,
间隔一日.拿來市中医院化驗结果, 1.血脂, 2,血粘度
中度异常,与我切脉之臆断完全吻合,医.患均满意,
中药辨症施治,5日后症状大为减轻,20付药后再查血,
结果;血液粘度大致正常,血脂有所下降,继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