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年表

合集下载

“真人”梁漱溟

“真人”梁漱溟

梁漱溟先生1931年至1937年在山东省邹平县创建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从事乡村建设实验。

有一次,乡村建设研究院来了一位四十来岁的留学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海归”,是当时的青岛山东大学聘来的。

梁先生听说他对西方文化颇有研究,就邀请他来演讲。

吃过早餐,那个留学生就开始演讲了,梁先生作陪。

留学生首先大谈西方文化有多么的优越,西方社会是多么的文明,然后就对儒家文化表达不满,说中国要富强,必须摒弃孔孟这一套旧文化,全盘吸收西方文化,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因为只有西方文化才能救中国。

他的这一番言辞和梁先生一贯的主张大相径庭。

但梁先生认真地听着,没有反感的意思。

哪知这位“海归”得寸进尺,对身边的梁先生说:对先生在邹平的乡村建设仍然提倡继承旧道德的事,本人不敢领教。

说着,慢慢弯腰,当着师生们的面给梁先生行了一个跪拜礼――谁都知道这是羞辱之举。

当时气氛凝重得很,几百双眼睛盯着梁先生,看他如何收场。

只见梁先生心平气和,面露笑意,以礼相待,拱手将这位“海归”送出了门口。

邹平有个醴泉寺,因为范仲淹少年时代在这里读过书,很有名气。

一次梁先生来这里参观,走到正殿前停了下来,看门口的一副清末学人写的木刻行书对联。

这让陪同的人员很高兴,因为有几个字大家都不认识,又不好直接问梁先生,就偷偷准备了笔墨纸砚,瞅机会请梁先生写下来。

梁先生看了说对联写得好,书法也好。

身边的人赶紧请他重新写一下作为纪念。

梁先生也不推辞,一口气就把这副对联写好了:宰相出山中,划粥埋金,二十年长白栖身,看齐右乡贤,依然是苏州谱系;秀才任天下,先忧后乐,三百载翰卿著绩,问济南名士,有谁继江左风流。

这副对联五十六个字,但梁先生没有看第二眼,挥笔写就。

现场的人都被他过目不忘的本事惊呆了。

这次参观,梁先生发现醴泉寺有些破旧,他就带头捐款,还争取到了时任山东省主席韩复榘的支持,共募集到五千多元,历时一年多,将寺庙修葺一新。

梁先生祖籍广西,但普通话说得很好,九十多岁了还耳聪目明。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书目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书目

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缘起天师道舆滨海地域之关系书世说新语文学类锺会撰四本论始华条后魏书司马叡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崔浩舆寇谦之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读哀江南赋庾信哀江南赋与杜甫咏怀古迹诗书杜少陵哀王孙诗后元稹之连昌宫词与诗及悼亡诗韦庄秦妇吟校笺读东城老父传论韩愈武曌与佛教斯坦因所获西夏文大般若经考敦煌本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演义跋连花色尼出家因缘跋梁译大乘起信论伪智恺序中之真史料马一浮泰和会语宜山会语复性书院讲录尔雅台答问濠上杂著廖平蒙文通廖平卷今古学考古学考知圣篇知圣续篇四益馆经学四变记五变记笺述经学六变记蒙文通卷古史甄微经学块原儒学五论(选本)法家流变考杨朱学派考道教史琐谈唯识新罗学中国政治思想史方东美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上生命情调与美感生命悲剧之三重奏哲学三慧易之逻辑问题中国人的智慧中国形而上学中之宇宙与个人从宗教、哲学与哲学人性论看“人的疏离”中国哲学对未来世界的影响严复天演论群学肄言群已权界论原强救亡决论论治学治事宜分二途论译才之难西学门径功用论今日教育应以物理科学为当务之急说党思古谈读经当积极提倡《民约》平议与吴汝纶书(三封)与《外交报》主人书与熊纯如书杨树达余嘉锡·余嘉锡卷余嘉锡先生小传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太史公书亡篇考寒食散考四库提要辨证序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序杨家将故事考信录·杨树达卷古书句读释例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积微居金文说积微居小学述林积微居甲文说耐林庼甲文说顾颉刚汉代学术史论《诗经》在春秋战国间的地位论《诗经》所录全为民歌《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尧典》著作时代考《尚书·大诰》今译(摘要)周公东征和东方各族的迁徙《古史辨》第一册自序与钱玄同论古史书答刘胡两先生书《古史辨》第四册自序州与岳的演变九州之戎与戎禹息壤考由“烝”“报”等婚姻方式看社会制度的变迁孟姜女故事的转变中国近来学术思想变迁观圣贤文化与民众文化《禹贡半月刊》发刊词《史林杂识初编》小引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魏晋玄学论稿评近人之文化研究文化思想之冲突与调和洪业杨联升·洪业卷引得说第一篇何谓引得第二篇中国字庋*第三篇引得编纂法仪礼引得序礼记引得序春秋经传引得序杜诗引得序考利玛窦的世界地图论利玛窦地图答鲇泽信太郎学士书《蒙古秘史》源流考破斧·杨联陞卷中国货币与信贷简史晋代经济史释论中国经济史上的数词和量词侈靡论从经济角度看帝制中国的公共工程佛教寺院与国史上的四种筹措金钱的制度科举时代的赴考旅费问题道教之自博与佛教之自扑补论报——中国社会关系的一个基础汉语否定词杂谈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东西人的教育之不同社会本位的教育系统草案礼记大学篇伍严两家解说合印叙儒佛异同论自述早年思想之再转再变梁漱溟先生学术年表梁漱溟先生著述要目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只魏晋玄学论稿评近人之文化研究文化思想之冲突与调和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东西人的教育之不同社会本位的教育系统草案礼记大学篇伍严两家解说合印叙儒佛异同论自述早年思想之再转再变梁漱溟先生学术年表梁漱溟先生著述要目陈垣元也里可温教考元西域人华化考史讳举例校勘学释例旧五代史辑本发覆通鉴胡注表微傅斯年性命古训辨证明成祖生母记疑夷夏东西说史学方法导论战国子家叙论战国文籍中之篇式书体——一个短记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城子崖”序《新获卜辞写本后记》跋与顾颉刚论古史书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清代学术概论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新史学翻译文学与佛典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历史统计学中国地理大势论学与术三十自述杨文会欧阳渐吕澂卷杨文会等不等观杂录佛教初学课本十宗略说阐教篇欧阳渐瑜伽师地论叙法相诸论叙合刊支那内学院院训释吕澂因明入正理论讲解集量论释略抄董作宾卷甲骨文断代研究例甲骨学六十年卜辞中所见之殷历殷历中几个重要问题殷历谱的自我检讨谈历商代龟卜之推测甲骨实物之整理为书道全集详论卜辞时期之区分谭“谭”论商人以十日为名从麽些文字看甲骨文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中国历史上三正问题之科学证明古文字中之仁殷代的鸟书殷虚文字中之“人猿图”殷虚文字甲编自序殷虚文字乙编序黄侃刘师培卷·黄侃卷文心雕龙札记说文略说·刘师培卷中古文学史讲义钱基博卷钱宾四卷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文化史导论中国学术通义朱子学提纲先秦诸子系年《国史大纲》引论魏晋玄学与南渡清谈理学与艺术中国文化中的最高信仰与终极理想鲁迅吴梅吴宓陈师曾卷鲁迅卷鲁迅先生小传中国小说史略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先生学术年表鲁迅先生著述要目吴宓卷吴雨僧先生小传……吴梅卷陈师曾卷熊十力卷熊十力先生小传新唯识论原儒论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甲午存稿之一:与友人中国学术思想的自立之道熊十力先生学术年表熊十力先生著作要目章太炎卷国故论衡检论李济卷中国民族的形成西阴村史前的遗存中国文明的开始安阳中国的若干人类学问题再谈中国上古史的重建问题论“道森氏·晓人”案件及原始资料之鉴定与处理关于在中国如何推进科学思想的几个问题胡适卷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戴东原的哲学说儒荷泽大师神会传《红楼梦》考证《水浒传》考证《水浒传》后考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导言《国学季刊》发刊宣言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治学的方法与材料介绍我自己的思想金岳霖卷论道逻辑知识论太虚卷真现实论新僧法相唯识学概论论法相必宗唯识再论法相必宗唯识唯识新论破神执论近代人生观的评判蔡元培卷中国伦理学史中学修身教科书康有为卷实理公法全书教学通议春秋董氏学孔子改制考张君劢卷新儒家思想史冯友兰卷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郭沫若卷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梁漱溟

梁漱溟

梁漱溟简介:梁漱溟(1893.10.18-1988.6.23),男,蒙古族,原名焕鼎,字寿铭。

曾用笔名寿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

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

因系出元室梁王,故入籍河南开封。

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

一生著述颇丰,存有《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唯识述义》、《中国人》、《读书与做人》与《人心与人生》等。

1988年6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个人评价沈醉题词《毛泽东选集》第五卷《批判梁漱溟的反动思想》:①为什么他又能当上政协全国委员会的委员呢?中共为什么提他做这个委员呢?就是因为他还能欺骗一部分人,还有一点欺骗的作用。

他就是凭这个骗人的资格,他就是有这个骗人的资格。

②在梁漱溟看来,点头承认他是正确的,这就叫有“雅量”;不承认他是正确的,那就叫没有“雅量”。

那样的“雅量”,我们大概不会有。

但是,我们这一点“雅量”还是有的:你梁漱溟的政协委员还可以继续当下去。

”[6]美国五星上将马歇尔:在梁漱溟身上看见了甘地。

著名学者林毓生认为:梁漱溟与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有创造力的思想家。

梁漱溟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是构思宏大的社会改造试验,尝试将西方现代化的优点与中国文化的优点融合起来,为此进行了积极而可贵的探索。

[12]著名学者许纪霖:①现在的绝大部分知识分子,都是学者专家,为稻粱谋,有专业精神,但不再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

中国社会仍然处在转型期,我们还需要梁漱溟式的人物。

②放着北大教授不做,梁漱溟居然去进行乡村建设的尝试,这是很不容易的。

因为在他看来,儒家的义理不是在课堂谈谈就可以,而是要在生活中特别是乡村生活里去实践的。

《人民日报》(1988年7月8日):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第十一讲 梁漱溟

第十一讲 梁漱溟

• • • •
1901年入南横街公立小学堂。 1902年入蒙养学堂。 1905年入江苏小学堂。 1906年入顺天中学堂读书,学习国文、英 文及数理化各科,1911年毕业。同学中有 张申府、汤用彤等人。
• 1912年任京津同盟会机关报《民国报》编辑兼外 勤记者。开始研读佛典。次年辞职回家,此后几 年继续在家研读佛典。 • 1916年在《东方杂志》发表《究元决疑论》。蔡 元培因此文聘请他到北京大学任教。 • 1917年到北京大学哲学门讲授印度哲学概论。 • 1920年秋在北大讲演《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次 年《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出版。
• 梁漱溟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的样法。 而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因此,文化 的根源就是意欲。文化包括三方面:一是 精神生活方面,如宗教、哲学、科学、艺 术等。二是社会生活方面,如社会组织、 伦理习惯、政治制度及经济关系等。三是 物质生活方面,如饮食、起居种种享用, 人类对于自然界求生存的各种器物。
• 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由乡村建设研究部、 乡村服务训练部和乡村建设试验区三部分 构成。 •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主要表现在: • 1.创造新文化,救活旧农村。 • 2.重建一新社会组织构造——村学乡学, 担负着乡村建设的具体任务。 • 3.“促兴农业以引发工业”。农业立国论 者。
• 阅读书目: • 梁漱溟:《我生有涯愿无尽:梁漱溟自述 文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 1924年辞去北大教席。秋,前往山东菏泽 任省立第六中学高中部主任。 • 1928年夏任广东省立第一中学校长。 • 1930年任河南村治学院(在辉县)教务长。 • 1931年6月,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在邹平成 立,梁漱溟任研究部主任,划邹平为乡村 建设实验区。1933年任研究院院长。
• 1937年3月,《乡村建设理论》出版。8月 应聘为国防最高会议参议员。 • 1940年在四川璧山创办勉仁中学。 • 1941年3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任常委。 并代表民盟前往香港创办《光明报》。 • 1946年5月任民盟秘书长,参与国共和谈。 • 1949年《中国文化要义》出版。

我所认识的梁漱溟 (3)

我所认识的梁漱溟 (3)

我所认识的梁漱溟简介梁漱溟(1893年-1988年),字望安,号浩然山人,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教育家、文化学者、社会活动家。

梁漱溟先后经历了中国近代史上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

他以其博学多才、诚实正直的人格魅力和思想深度,在中国学术界享有盛誉。

教育家的荣耀梁漱溟在教育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他于1910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始了他的教育事业。

他曾先后在兴化中学、广东咨议局中学、北平师范、合肥中学等任教,并且长期从事教育研究。

1922年,梁漱溟担任国立北京大学教务长,他积极推动教育改革,致力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他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为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树立了榜样。

梁漱溟的教育理念深受当时的学生所喜爱,他为人师表,为学生们树立了崇高的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

他在教育事业中展现出执着和奉献的精神,成为无数后辈学者学习的榜样。

文化学者的贡献梁漱溟不仅在教育领域有出色的表现,他还是一位知名的文化学者。

他的学问涉及哲学、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知识储备和深厚的学术造诣。

梁漱溟在史学研究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

他积极推动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并从历史、哲学的角度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他对经典著作的解读和研究以及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扬,都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此外,梁漱溟还对于中国文学和艺术的研究也有很高的造诣。

他通过对中国文学艺术的深入研究,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社会活动家的身影梁漱溟不仅在教育和学术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充当了一名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公众知识分子。

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理解使他在国内外社会运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梁漱溟具有强烈的民族情感,他关心国家和民族的现状,并为之奋斗。

他曾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运动,为中国的独立和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同时,梁漱溟也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活动,担任多个国际组织的职务。

历史上梁漱溟是谁

历史上梁漱溟是谁

历史上梁漱溟是谁梁漱溟1893年10月18日-1988年6月23日,原名焕鼎,字寿铭。

曾用笔名寿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

生于北京,系出元室梁王系,先祖为元世祖六子忽哥赤,故入籍河南开封,清中叶官游广西桂林。

现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同时他还是一位社会改造实践家,对推动乡村建设不遗余力。

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

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印度哲学概论》、《唯识述义》等,今编有八卷本的《梁漱溟全集》。

梁漱溟自称“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

其学术思想自定位为:“中国儒家、西洋派哲学和医学三者,是我思想所从画之根柢”《朝话》,把孔子、孟子、王阳明的儒家思想,佛教哲学和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糅合在一起。

他把整个宇宙看成是人的生活、意欲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提出以“意欲”为根本,又赋予中国传统哲学中“生生”概念以本体论和近代生物进化论的意义,认为“宇宙实成于生活之上,托乎生活而存者也”,“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和那不断的满足与不满足罢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在东西文化观上,把人类文化划分为西洋、印度和中国三种类型,称“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国其根本精神的”,与向前看和向后看的西方和印度文化有别。

中国文化以孔子为代表,以儒家学说为根本,以伦理为本位,它是人类文化的理想归宿,比西洋文化要来得“高妙”,认定“世界未来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化复兴”,认为只有以儒家思想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生活,才能使人们尝到“人生的真味”。

断定中国是一个“职业分途”、“伦理本位”的社会,缺乏“阶级的分野”《中国文化要义》,因此反对阶级斗争的理论,以为应该通过恢复“法制礼俗”来巩固社会秩序,并“以农业引导工业的民族复兴”《乡村建设理论》。

梁漱溟教育思想非常深刻具体,首先他清楚地看到,中国的教育就是一个治愚治穷的过程,中国大部分人都生活在乡村,而农民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愚、穷、弱、私的问题,教育就是要让人们认识到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并且克服这个劣根性。

梁漱溟著述年谱(二)

梁漱溟著述年谱(二)

作者: 刘定祥
作者机构: 广西师范大学政治系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家
页码: 90-91页
主题词: 乡村建设研究;梁漱溟;旬刊;村治;年谱;自救运动;文集;教育论文;中国民族;俄国共产党
摘要: <正> 1931年(38岁)年初,因中原大战,河南村治学院停办。

后与梁仲华应山东省主席韩复榘的邀请,赴山东邹平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先任研究部主任,后任院长,主持乡村建设实验,主讲乡村建设理论等课程。

作《敢告今之言自治者》(未完),原载《村治》月刊第2卷第1期,后收入梁漱溟言论集》、《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等书。

《梁漱溟先生讲演记录》在《乡村建设》旬刊创刊号上发表。

9月,撰写《我们政治上第二个不通的路——俄国共产党发明的路》长文,从《村。

梁漱溟 (1)

梁漱溟 (1)

抗战中奔走团结, 胜利后争取和平
不管是自觉的还是无意识,乡村办学的 经验为梁漱溟累积了政治资本,抗日战争爆 发后,她被推选为最高国防议会参议员和国 民参政会参议员。为促进国共团结一致抗日, 他于1938年赴延安访问了毛泽东主席,后于 黄炎培、张君劢、左舜生等人创建中国民主 同盟。1945年,日本投降,但蒋介石破坏 ‚政治协定‛,致使国家面临全面内战,梁 漱溟再度走上政治舞台,参与国共和谈。第 二年的双十节,民盟秘书长梁漱溟从南京到 上海去见周恩来,劝说他回南京继续和谈。11 日乘夜车他从上海返回南京,清晨下车见报, 看到国军已攻下张家口的消息。梁漱溟对记 者说:‚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
钩玄决疑,百年尽瘁,以发扬儒学为己任;廷争面折一代直声, 为同情农夫而直言。 ——冯友兰
梁先生的一生是一部传奇。他接受的学校教育止步于中学, 却被蔡元培请到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教印度哲学;他在北京 城出生成长,却一度决意过农村生活,并长期从事乡村建设; 他一生致力于研究儒家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却也不排斥印度 文化和西方文化;他一生不断追求的两个问题:一是人生问题, 即人为什么活着,二是中国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他为我们 留下很多掷地有声又发人深省的话:‚在人格上不轻于怀疑人 家,在见识上不过于相信自己。‛‚我要连喊一百声‘取消特 务’,我们要看特务能不能把要求民主的人都杀完!我在这里 等着他!‛‚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
三军可以夺帅, 匹夫不可夺志也
1905年1月,应毛泽东的邀请,梁漱溟从重庆来到北京。 毛泽东多次请他到自己家里做客,还派专车接他,招 待吃饭。由于梁漱溟吃素,毛泽东大声嘱咐说:‚我 们也统统吃素,因为今天是统一战线嘛!‛毛泽东邀 请梁漱溟到政府里担任职位,梁漱溟拒绝后,毛泽东 仍照顾他的工作和生活。在这段时间里,梁漱溟和毛 泽东关系融洽。 事实上,梁漱溟之前就和毛泽东有不解之源。1918年, 两人在北大教授杨昌济(杨开慧的父亲)先生家里初识, 当时的梁漱溟已是名人,是北大哲学系讲师,毛泽东 在北大当图书管理员。20年后,梁漱溟到延安跟毛泽 东谈中国的出路,半个月中毛泽东与他长谈8次,有两 次是通宵达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93年1岁夏历癸巳年九月初九出生于北1898年5岁由孟老师讲授《三字经》、《地球韵言》。

1899年6岁入北京中西小学堂读书。

1901年8岁入北京南横街公立小学堂读书。

1902年9岁入蒙养学堂读书。

1903年10岁在家随刘讷读书。

1905年12岁入江苏小学堂读书。

1906年13岁入顺天中学堂读书。

1907年14岁本年开始读梁启超主编之《新民丛报》和《新小说》等出版物。

自称此时开始思考苦乐问题。

1910年17岁甄元熙来顺天中学读书,梁漱溟与其讨论中国政治改造问题。

本年开始阅读立宪派之《国风报》、革命派之《民立报》。

1911年18岁中学毕业。

毕业前参加了京津同盟会。

1912年19岁任《民国报》编辑兼外勤记者。

总编辑孙炳文为其拟“漱溟”作笔名。

本年开始读佛典。

1913年20岁正月赴西安期间开始素食。

年初,读幸得秋水《社会主义之神髓》,年末写出《社会主义粹言》。

7月,向父兄表示志愿出家为沙门。

1914年21岁2月,在《正谊》发表《谈佛》。

1916年23岁9月,在《东方杂志》发表《究元决疑论》。

蔡元培聘请先生到北京大学任教。

1917年24岁欲往衡山出家为僧,未能成志。

12月5日到北京大学任教,为哲学门三年级讲授印度哲学概论。

1918年25岁3月,在北大哲学门研究所开始讲授佛教哲学。

10月,在研究所开设孔子研究。

11月,在北大出版部出版《印度哲学概论》。

1919年26岁1月,与陈大齐等人在北大发起组织哲学研究会。

5月,北京爆发学生运动,先生在《国民公报》发表《论学生事件》。

6月,开始写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欲以此书为《孔家哲学》、《唯识述义》两书之“引子”。

1920年27岁1月,《唯识述义》第一册出版。

本年春,阅读《东崖语录》有感,遂放弃出家之念。

暑假,访问金陵刻经处研究部,向欧阳竟无介绍熊十力。

秋,在北京大学讲演《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讲演记录自10月始刊于《北京大学日刊》。

1921年28岁暑假间应山东省教育厅邀请赴济南讲演《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10月,该讲演由北京财政部印刷局初版。

本年四、五月间决定做孔家生活,年末与黄靖贤女士结婚。

1922年29岁年初访太原,结识卫中并参观其所办学校。

12月,发表《曲阜大学发起和进行的情形并我所怀意见之略述》。

1923年30岁9月,在北京大学开设“孔家思想史”课程。

1924年31岁8月,发表《重华书院简章》。

秋,应邀前往山东菏泽任省立第六中学高中部主任。

熊十力偕往。

1925年32岁春,返回北京。

后与熊十力及山东六中部分学生住什刹海讲学。

1926年33岁1月,与师友迁居万寿山北大有庄同住共学。

讲《人心与人生》。

1927年34岁1月,应邀为北京高校讲演《人心与人生》、《我对于心理学上见解的变迁》等。

1928年35岁春,访南京陶行知所办晓庄师范学校。

7月,任广东省立第一中学校长。

在广州期间,代李济深任广东政治分会建设委员会主席。

提出请办乡治讲习所建议案及试办计划大纲。

9月,发表《请办乡治讲习所建议书》,并为广东地方警卫队编练委员会讲演乡治问题。

1929年36岁2月,北大考察江苏、河北、山西等处的村政实验。

秋,赴河南辉县参与筹办村治学院。

11月,发表《河南村治学院旨趣书》。

1930年37岁1月,河南村治学院开学,任教务长。

6月,主编《村治》,于该刊发表《主编本刊之自白》、《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等文。

11月,发表《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设立旨趣及办法概要》。

1931年38岁1月,赴山东邹平筹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

6月,该院成立,任研究部主任。

1933年40岁2月,教育部召开民众教育家会议,推选先生等五人起草民众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的草案,先生负责执笔,写成《社会本位的教育系统草案》。

同时,被教育部聘为民众教育委员会委员。

10月,接任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院长。

1937年44岁3月,《乡村建设理论》出版。

8月,作为国防参议员出席参议会。

1939年46岁11月,与黄炎培等人发起“统一建国同志会”。

1940年47岁夏,在四川璧山来凤驿创办勉仁中学。

1941年48岁3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任常务委员,并代表民盟前往香港创办《光明报》,途经桂林时在广西大学讲学两个月。

1942年49岁2月,赴桂林,开始写作《中国文化要义》。

1946年53岁5月,任民盟秘书长,参与国共和谈。

9月,勉仁国学专科学校在重庆北碚成立,1948年改为勉仁文学院。

11月,国共和谈破裂。

先生回北碚,重新写作《中国文化要义》。

1949年56岁夏秋间,晋谒贡嗄上师,领取无上大手印,接受灌顶。

自8月初至9月初,与罗庸、谢无量等在北碚缙云山上修习藏密功法。

11月,《中国文化要义》出版。

1950年57岁9月,向中共建议设置中国文化研究所。

10月,写作《中国建国之路》。

1952年59岁8月,向毛泽东提出去苏联作学术研究,未果。

1956年63岁8月,居京西八大处习静。

1960年67岁开始写作《人心与人生》。

1966年73岁“文化大革命”开始。

8月,先生被赶出居室,暂住小屋内。

9月至11月写出《儒佛异同论》。

1974年81岁1月,写作《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并在政协学习会上讲演。

1975年82岁7月,完成《人心与人生》。

重新写作《东方学术概观》。

1984年91岁《人心与人生》出版。

中国文化书院于北京成立,先生任院务委员会主席。

1985年92岁3月,在中国文化书院第一届讲习班上讲演。

1986年93岁11月,《东方学概观》出版。

1988年95岁6月23日,先生在北京逝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