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什么发动日俄战争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领土已经扩张到228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面积17%。

据1904年人口调查,总人口约为1.4l亿人。

19世纪后期,各列强最后瓜分世界的斗争加剧了。

在这种情况下,沙皇俄自为了打破孤立,乃利用德法矛盾,转而加强与法国的关系,但同时,它并没有放弃缓和与德、奥的矛盾的一切机会。

1897年,俄奥达成维持巴尔干现状的协定。

后来又多次同奥匈签订关于巴尔干问题的其他协定。

1895年,俄国通过划定与阿富汗的边界线,暂时缓和了英俄在这一地区的冲突。

总之,这个时期对俄国来说,欧洲处于相对平静之中。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俄国把注意力转向了远东。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各个帝国主义国家疯狂地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对已经瓜分完毕的世界进行重新分割。

中国是各列强掠夺的主要对象之一。

在此期间,沙皇俄国对中国的侵略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特别是在东北方向,俄国妄图并吞我整个东北地区,并且在沿海寻觅常年不冻港。

尼古拉二世公然声称:“俄国无疑必须领有终年通行无阻的港口,此一港口应在大陆上(朝鲜东南部),并且必须与我们以前领有的地带相连。


俄国侵占中国领土的主要手段之一,是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

这条具有战略意义的铁路是90年代初期经亚历山大三世批准修筑的,并派皇太子(即尼古拉二世)到海参崴主持开工典礼(1891年)。

俄国财政大臣谢尔盖·维特说:这条铁路修成后,将使“俄国能在任何时间内在最短的路上把自己的军事力量运至海参崴并集中于满洲、黄海海岸及离中国首都的近距离处”。

1894年7月,日本在美英帝国主义怂恿下,发动侵略我国和朝鲜的甲午战争,打败了清军。

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把辽东半岛割让与日本,这同俄国图谋独占我整个东北的侵略计划水火不相容。

消息传出,俄国统治集团大哗,不惜以武力强迫日本放弃辽东半岛。

他们认为这样一来,中国就会把俄国当作“救星”,下一步文章就好作了。

为了对日本施加压力,沙皇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即《马关条约》签字当天)伙同德法两国,共同对日干涉。

演出了一场“三国干涉还辽”的闹剧。

当时日本经过甲午战争的消耗,一时无力进行新的战争,在三国压力下,被迫“抛弃辽东半岛之永久领有”(实际上是清政府以白银3000万两向日本“赎回”辽东半岛)。

这样,俄国就成了战胜国的战胜国。

嗣后,俄国以“还辽有功”为借口,对清政府敲诈勒索。

1896年,诱逼清政府接受《中俄密约》,随即索取了修筑中东铁路及其支线等特权。

1897年底,俄国舰队擅自闯进中国旅顺口;翌年3月,沙皇政府以军事压力为后盾,强行向中国政府“租借”旅顺、大连及其附近海域,霸占整个辽东半岛,从而在远东取得了梦寐以求的不冻港。

1900年,我国爆发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矛头直指帝国主义及其走狗。

俄、德、英、美、法、意、奥、日8个帝国主义国家互相勾结,决定出兵镇压。

8月初,八国联军1.8万余人进犯北京。

与此同时,俄国以镇压东北义和团运动为名,单独大举入侵我东北地区,其目的是独吞我东北三省。

俄国陆军大臣库罗帕特金公然叫嚷:“我们将把满洲变成第二个布哈拉。

” 当参加八国联军的其他帝国主义侵略军撤出北京后,入侵我国东北的俄军仍赖着不走,图谋永远独霸我东北,实现其所谓“黄俄罗斯计划”。

俄国的阴谋引起我国东北和全国人民的强烈义愤,英日等帝国主义从本身的利益出发,也坚决反对。

1902年4月8日沙皇政府不得不签订《交收东三省条约》,被迫同意分三期撤兵,1年半撤完。

但是,1903年8月俄国又悍然成立以旅顺为中心的远东总督区,任命阿列克塞耶夫为总督,实际上把我东北当成了俄国领土,接着又重占奉天。

这样,俄国摆出一副独占我国东北并且不惜为此一战的架势。

日本的“大陆政策"和对俄战争准备日本自从19世纪后半叶“明治维新”以来,打破了封建的闭关锁国的状态,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使日本较快地摆脱了半殖民地化的危机,建成了当时亚洲唯一独立自主的资产阶级国家。

然而,日本在国家制度和社会生活中仍然保留着大量封建因素,特别是军国主义。

这种情况决定了明治维新以后的政权具有特殊的侵略性。

这个政权对内残酷剥削和镇压劳动人民,对外积极扩张掠夺,走上了类似沙皇俄国那样的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道路。

早在明治政权成立之初,日本统治集团就确定以侵略扩张为其最高国策,集中体现为把矛头首先指向中国和朝鲜的所谓“大陆政策”。

19世纪70年代,日本政府继侵占琉球和台湾之后,即着手侵略朝鲜,从1876至1884年间,先后胁迫朝鲜签订多项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90年代初,日本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国内各种矛盾十分尖锐,当时的伊藤博文内阁企图从侵华战争中谋求摆脱危机之路。

1894年日本政府利用朝
鲜反封建、反西方列强和日本入侵的东学党起义,悍然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甲午战争”。

1895年4月日本胁迫中国签订上文提到的《马关条约》。

该约除规定承认日本控制朝鲜外,还要中国向日本割地赔款以及同意日本享受其它特权。

特别是关于割让辽东半岛的规定,激怒了俄国,于是演出上文所说“三国干涉还辽”、迫使日本修改《马关条约》的事件。

日俄在远东的利害冲突进一步激化。

此后,日本立即加紧对俄战争准备。

1895年它从中国掠夺的赔款白银2.3亿两,大部用于战备方面。

日本的国家开支在1893~1894年为8400万日元,到1897年增至2.4亿多日元,其中军费大幅度增加。

甲午战后,日本通过一项陆海军军备计划和铁路建设计划,所需款项总额达5.16亿日元,这项计划到1900~1901年时基本完成。

这标志着已经作好对俄战争的准备。

日本武士集团和大资本家的联盟确信,在俄国的西伯利亚铁路尚未建成之前尽快发动夺取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战争,对日本最为有利。

日本国内的进步人士也曾开展过反对日本统治集团侵略和战争政策的斗争,但是他们的力量尚不足以制止战争的爆发。

于是,日俄战争已不可避免。

日俄战争是一场帝国主义之间不义之战,是交战双方站在对立的立场同时侵略中国、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争夺利权的战争。

日俄战争爆发后,日本居然要求清政府在东北三省以外地区严守中立,让出东北地区作战场,坐视日俄两国在中国境内为争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而厮杀。

清政府无力约束交战双方,屈辱地宣布“局外中立”。

日俄战争期间,中国东北是双方陆上交锋的战场,当地人民蒙受极大的灾难,生命财产遭到空前的浩劫。

旅顺的工厂被炸毁,房屋被炸毁,就连寺庙也未能幸免。

耕牛被抢走,粮食被抢光,流离失所的难民有几十万人。

日、俄都强拉中国老百姓为他们运送弹药,服劳役,许多人冤死在两国侵略者的炮火之下,更有成批的中国平民被日俄双方当作“间谍”,惨遭杀害。

这场战争不仅是对中国领土和主权的粗暴践踏,而且使中国东北人民在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和人身伤亡。

此外,这次战争很大刺激了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留日知识分子的神经,让他们从中看出专制国(俄国)永远无法战胜立宪国(日本)的道理,从而促进了中国的立宪民权运动,客观上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这场在中国领土上展开的两国争夺殖民利益和东亚霸权的不义战争,不仅是对中国神圣领土、主权的粗暴践踏,而且也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使他们蒙受空前浩劫和极大的耻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