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陶行知诗歌的人情美

合集下载

浅析《桃花源记》蕴含的“美”

浅析《桃花源记》蕴含的“美”

浅析《桃花源记》蕴含的“美”【摘要】《桃花源记》及其后的《桃花源诗》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以冲淡洗练的笔墨描绘出一幅没有世网羁绊的人间乐园的图景。

下面就《桃花源记》中所蕴含的自然美、人情美、朦胧美、语言美、悬念美几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自然美人情美朦胧美语言美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感觉很美,美得摇头晃脑,佩服的五体投地;教《桃花源记》感到很爽,无论是通篇纵览还是咬文嚼字,无处不感到其美美不胜收。

一、纯粹无暇的自然美《桃花源记》描绘出了一幅人间美景。

那里山深水幽、山青水秀,尤以那夹岸桃花分外夺目,千百年来,一直开放在热爱她的人们的心中。

那里山明水净、山依水存,人类生存与自然环境达到了高度和谐。

当我们随着渔人的脚步走到桃花林的时候,一片色彩绚丽,空气中都散发着香气的美丽画卷就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们怎么能不惊讶呢!真正走进桃花源,展现在我们面前更是一片安宁和祥和。

那里土地平坦,一望无垠;那里屋舍整齐,炊烟袅袅;那里良田肥美,庄家茁壮生长;池塘碧绿,鱼儿都在嬉戏;桑树茂盛,竹林摇曳,清风吹过,沙沙作响;那里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宁静的村落中还不时地传出鸡鸣犬吠,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自然美是陶渊明在诗歌中最爱歌颂的一部分。

是啊,自然景物中蕴含着无限生机,他能陶冶人们情操,丰富人们情感,抚平人们心绪,看到这样无暇纯粹的美又有谁不向往呢?二、返璞归真的人情美《桃花源记》构造了一方人间乐园。

桃花源中人与世无争,和邻睦亲,老少咸乐,安享天然,甚至来了不速之客,稍稍扰乱了他们生活的宁静,他们也不愠不恼、不疏不离,反倒增加了几分好奇和亲密。

“桃花源”不仅自然环境美丽,风土民情也同样散发着朴素的美。

桃花源作为一个理想世界充满了人文之美。

在这个理想世界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过着自由、快乐、祥和、安宁的生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完全是一个中国的乌托邦。

相比桃花源里的人们,今天的我们虽然物质极大丰富,但彼此之间很少袒露心声,有些人甚至是尔虞我诈争名夺利。

浅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

浅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

浅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也是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

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婉约感人的风格闻名于世,被誉为“陶渊明体”,其影响深远,流传至今。

他的诗歌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陶渊明的诗歌以婉约自然的清新风格为主。

他的诗作往往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描绘了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的美好景象。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给读者展示了一个宁静、和谐且富有诗意的世界。

他的诗作不追求华丽的修辞和瑰丽的句式,而是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示出了他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这种清新自然的风格给人以心灵的宁静和美的享受。

陶渊明的诗歌具有浓厚的思想性和情感性。

他的诗作常常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传达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命运的思考。

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政治黑暗的批评,呼吁人们向往自由平等的社会。

他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事的忧虑,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表达和倾诉,寻找内心的宁静和抚慰。

他的诗作真情流露、感染人心,给人以共鸣和思考。

陶渊明的诗歌运用了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

他善于运用比喻、象征和冷暖色调等手法,使诗歌充满了变化和细节。

他的诗作常常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对比来突出主题和意境的表达。

他的诗作也运用了意境和联想的手法,使诗歌富有层次感和深意。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陶渊明的诗歌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尽管他生活在一个动荡和黑暗的时代,但他的诗歌却充满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美好人生的向往。

他的诗作中常常表达了对人性的肯定、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由的追求。

他通过诗歌传达了希望、鼓舞和力量,给人以勇气和希望。

他的诗歌是一剂疗愈心灵疲惫的良药,给人以心灵的抚慰和启迪。

陶渊明的诗歌艺术风格以清新自然、婉约感人为主,具有思想性、情感性和浪漫主义色彩。

他的诗作既传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对人生的思考,又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他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陶渊明的诗歌既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生活的颂扬和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充满了智慧和力量,是中国文学的瑰宝。

浅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

浅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

浅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1. 引言1.1 浅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陶渊明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之一,其诗歌创作以清新自然、恬淡清丽、情感真挚为主要特点,被誉为"山水田园诗人"和"田园诗派"代表之一。

陶渊明的诗歌艺术风格深受道家哲学和儒家思想的影响,表现出对自然、人生和人情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世俗世界的疏远和对真实自然的向往,表现出一种超脱尘俗的情感和处世态度。

陶渊明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优美,常运用夸张、隐喻、比兴等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陶渊明的诗歌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后人喜爱和传颂。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被视为"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艺术风格开创了中国田园诗的先河,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

2. 正文2.1 陶渊明的生平与创作背景陶渊明(372年-427年),字元亮,号素多,江南无名氏。

陶渊明是东晋末年南朝宋初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哲学家和评论家。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

陶渊明的诗歌以清新淡雅、含蓄温婉、感情真挚为特征,被誉为“田园诗之祖”。

陶渊明的生平自幼聪慧,勤奋好学,与兄弟一起读书写字,酷爱山水之间,尤其喜欢游玩于田园之间,对自然景色格外钟爱。

他曾任官至太尉掾,但因为深恶当时的政治黑暗、社会腐败和官场险恶,他辞官归隐田园,过着隐居生活。

陶渊明的诗歌创作受到了他阅读西汉文学作品和民间诗歌的影响,融入了道家哲学、渔樵之乐和隋唐诗风等元素。

他的诗歌主题以田园生活、山水风景、忧国忧民、自省自悟为主,表现了他对人生、自然、社会的独特见解和感悟。

陶渊明以其清新淡雅、深刻哲理、真挚感情的诗歌作品,深受后世诗人的喜爱和推崇。

他的诗歌对中国文学、文化和人文精神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后人誉为“千古文章之圣手”,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发。

陶行知的教育诗

陶行知的教育诗

陶行知的教育诗
周洪宇
【期刊名称】《重庆陶研文史》
【年(卷),期】2009(000)001
【摘要】陶行知是我国近现代一位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大众诗人,他在自己半个世纪的战斗生涯里,共创作了约七、八百首诗歌,其中,以教育为题材或与之有关的诗歌,为数甚多。

它们是陶行知教育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俗而形象地表达了他的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

这些诗歌大多清新流畅,明白易懂,富有音韵,琅琅上口,或长或短,体裁多样,亦庄亦谐,风格各异,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素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

本文拟就陶行知的教育诗作一评介。

【总页数】5页(P44-47,22)
【作者】周洪宇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92.6
【相关文献】
1.“陶学”皇冠上的璀璨明珠——论陶行知教育诗 [J], 潘涌;金艳
2.从眼前的校园生活到\"诗和远方\"\r——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农村小
学诗韵校园建设初探 [J], 黄艳
3.亦庄亦谐奇诗奇趣——陶行知《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三届年会同乐歌》的艺术特色[J], 解泽国
4.亦庄亦谐奇诗奇趣——陶行知《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三届年会同乐歌》的艺术特色 [J], 解泽国
5.诗·诗化了的教育理论·诗境——理解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一个视角 [J], 张鸣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陶渊对明诗歌的审美追求

浅谈陶渊对明诗歌的审美追求

浅谈陶渊对明诗歌的审美追求第一篇:浅谈陶渊对明诗歌的审美追求编辑寄语:陶渊明在“素”中发现了意、道之真,并且体味到了真美,从而归田园居,爱在其中,乐在其中,游在其中,灵魂获得真正的自由。

田园是陶渊明的心灵家园。

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不足万言。

从题材和内容来看,大体可以分为咏怀、田园、哲理三类。

其中重点描写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宜划入田园诗的,约30首左右。

其诗歌具有“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苏轼《东坡题跋·评韩柳诗》)的魅力,随着时代的衍变,这种“素”的美愈来愈现出其光辉,倍受人们推崇。

我们认为,陶主体个人对“素”的审美追求,诗化了平淡素朴的田园生活,使得普通的农村生活具有了独特的“田园风光”之美学意义,这也给现代社会审美追求以重要启示。

“素”在中国古典美学中一直有着重要地位和价值。

《周易·履卦》中有“初九,素履往,无咎。

”强调“素履”;《诗经·国风》之《扬之水》篇中有“素衣朱衣暴”、“素衣朱绣”的审美态度,即朴素(白色或者其它不艳丽的纯色,面料普通)的衣服上外加一件红色的衣服或者刺上红色绣花,“素”与“朱”相互衬托为美;《诗经·国风》之《素冠》篇也提到“素冠”、“素衣”;《论语》中也记载,孔子与学生讨论《诗经》,学生子夏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何谓也?”孔子曰:“绘事后素。

”中国美学极为推崇“素”之美。

陶渊明的诗歌中多次写到“素”: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杂诗八首》,其二)素砾修渚,南无馀云。

(《述酒》)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咏荆轲》)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

(《和郭主簿二首》,其二)素标插人头,前途渐就窄。

(《杂诗八首》,其七)素颜敛光润,白发一已繁。

(《岁暮和张常侍》)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

(《和郭主簿二首》,其二)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

(《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移居二首》,其一)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来?(《答庞参军》)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

试论陶行知的儿童教育诗

试论陶行知的儿童教育诗

试论陶行知的儿童教育诗作者:程小林来源:《语文学刊》 2015年第2期程小林(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富阳311401)[摘要]陶行知是一位多产的诗人,在他创作的诗歌中,儿童教育诗是最多的,也是质量最好的,因为他把为儿童写诗作为自己生命张力的表现。

陶行知的儿童教育诗独树一帜,别开风气,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风格。

本文从创作、内容和艺术特色三方面对陶行知的儿童教育诗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陶行知;儿童教育诗;内容;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H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5)02-0031-02[作者简介]程小林,男,浙江省杭州市人,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陶行知研究。

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史和教育史长河中,诗歌创作与诗歌教育始终是一对密不可分的孪生姊妹。

在中国古代的文化创造和教育活动中,写诗和以诗为教是当时社会重要的精神活动之一,诗歌教育历来都是中国人文教育的传统渠道和手段。

自古以来,中国诗坛上涌现过难以数计的著名诗人和以诗为教的名师。

但是,细加区分,我们不难发现:在如此众多的著名诗人中,像陶行知先生那样能自觉地把诗作为工具,用诗作为媒介,以诗为教育载体,到广大的农民、工人、市民以及儿童中去展开诗歌教育,身体力行,坚持始终,倾注感情和悉心探索者,陶行知确实是凤毛麟角、堪称天下第一。

一、陶行知儿童教育诗的创作陶行知创作的白话儿童教育诗和我国传统的童谣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

我国古代对童谣并不是非常重视,所以童谣在民间流传的很多,却鲜见于古籍。

根据记载:到明清时,儿歌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才有所发展,出现了童谣集《演小儿语》和《天籁集》。

到了清朝末年,“诗界革命”的集大成者黄遵宪先生开始创作新式童谣。

到“五四”时期,童谣正式称为儿歌,吸引了许多儿童文学研究者的注意,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

陶行知的儿童教育诗创作始于“五四”时期。

他的创作吸收和融化了儿歌的许多方法,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风格。

简述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简述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简述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陶渊明的诗多取材田园风光、平常生活,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写而出,这就使人感到自然、亲切,情感真挚,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引导读者去体味其中悠然冲淡的情致,走进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中去。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文学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诗歌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

①内容平淡自然,内容贴近生活,亲切淳真,富于真情实感。

所描绘的场景、叙写的事情,为人们熟知习见。

通过朴素自然的田园风光的描写,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朴素的语言,不加雕饰,把生活的情景和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原原本本地描述出来。

这就形成了一种清新自然的特点。

如《归园田居》中的“少无适俗韵”的描写,“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平淡自然,这些生活情景及诗人的志趣,心情,都是诗人真实的感受,写得十分亲切。

②浑融完整,意境高远。

作者善于创造意境,他的田园诗中多有精彩的景物描写,取与自己心境相合之景入诗,既有客观实境,又有意中之境。

使自然景物都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 彩,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令人回味无穷。

它往往与具体的景物和诗人的真挚感情有机结合在一起,具以情景为主,把人们引向一种更加高远而深沉的境界,这种情、景、理的高度融合,即诗与哲理的结合,更使陶诗意境高远,清新拔俗。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一词,很朴实,但又含有一种韵味,是不经意的看到了南山,人和自然之间是一种非常亲和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平淡的语言中得到了表现。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是一种客观的景物描写,从”飞鸟相与还“可以看出陶渊明对田园生活充分的肯定和满足的情感,韵味很深。

③精工而本色的语言。

陶诗的语言朴素、直率,毫无斧凿之痕,平淡、本色,简练朴素,明白易懂,但绝不是浅薄粗俗。

他诗中那些看似极其普通的“田家语”,实则是经过艺术提炼的,是诗人苦心经营的结果,其中有许多极富形象性和表现力。

《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中的“翼”字、《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均能于本色中见精工,于朴素中见华采。

陶行知诗歌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陶行知诗歌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陶行知诗歌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者:于海东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21年第01期内容摘要:陶行知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广为人知,但他作为一位现代文学史上伟大诗人的地位却少有人承认。

因为我们的学界现在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他的诗歌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价值。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后代会逐步认识到他诗歌的可爱与宝贵。

陶行知作为一位伟大的大众诗人的地位必将凸显出来。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田园诗人。

本文把他们的诗歌做一个有意义的分析和对比,从而发现和定位陶行知诗歌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地位。

关键词:诗歌地位陶行知陶渊明现代文学陶行知是一位让中国人民佩服的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知行合一的理念,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对当代的教育启发很大。

他的名言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同时本文认为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位伟大的诗人。

他的诗歌具有显明的特点,具有很高的文学和美学价值。

自1936年萧三发表《中国的大众诗人陶行知》至今,陶行知诗歌研究80多年了,就他的美学价值研究也有很多,但是对他诗歌文学地位挖掘却不多。

[1]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与他的诗歌创作是密切相关,我们应该联系他的生活教育思想和哲学观来研究读他的诗歌。

我们现在没有充分认识到他的诗歌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价值。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作为一位伟大的大众诗人的地位必将凸显出来。

我认为陶行知的诗歌地位可以类比中国古代陶渊明的诗歌地位,在他们所处的时代名气不大,越到后世越是有文学的地位。

因为他们诗歌都有许多共同点和相似之处,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本文认为“二陶”诗歌的主要共同点是他们的诗歌的内容和感情都是真实的,他们的诗歌都是语言朴实的,朴实的语言中含着诗人的豪情壮志。

我们先来分析几首陶行知的诗歌。

诗一《自勉并勉同志》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多少白头翁,蹉跎悔歧路。

寄语少年人,莫将少年误。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想做一番大事业的豪情壮志,语言和朴实,表达了对年轻人要珍惜时光的教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试析陶行知诗歌的人情美 作者:解泽国 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19年第24期

摘要:陶行知是中国新诗运动中首批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是从“烂污泥”之类的“粗糙的肥料”中蓬勃生长出来的光彩照人的优美“莲花”,而《献诗》堪称这优美的“莲花”丛中的最灿烂者之一,吸收了古典诗歌的丰富营养,字句朴实而又饱含深沉厚实的人情美,明白如话而又不失典雅,构图优美,意境深远,体现出“凝练是诗歌的灵魂”的美学宗旨,散发着迷人的馨香。

关键词:《献诗》;深情;艺术特色;人情美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7C/08C-0116-04 陶行知是中国新诗运动中首批诗人之一,其作品量大质优,堪称我国现代新诗宝库中的瑰宝,拥有“大众诗人”和“陶派诗人”的美称。但长期以来,人们研究的主要关注点还在教育诗或政治诗上,主要将陶行知诗歌作为宣传贯彻教育理论的工具来阐释。研究者对于除“教育诗”或“政治诗”外约占陶行知诗歌总数三分之一以上的其他题材和内容的诗歌甚少加以研究,不但导致陶行知诗歌的价值长期遭到遮蔽,而且导致陶行知在新诗史上的贡献和地位被忽略。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对陶行知诗歌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其诗歌价值的发掘从教育价值到美学价值,从宏观观照到微观审视,通过大量的语言事实来揭示其语言的原生性和艺术性的特质等工作也有了进展。

陶行知生前对自己的诗歌非常珍视,在他去世前一天,他还连夜整理诗稿。《献诗》是他的一首著名的悼亡诗,在1933年7月出版的第一部诗集《知行诗歌集》中,他把《献诗》放在最前面,显示出对它特别的重视和珍爱。尽管陶行知先生不止一次地谦称自己的诗“有不少的烂污泥”,是培养“莲花”的“粗糙的肥料”,但事实昭示了他的诗歌恰恰是从“烂污泥”之类的“粗糙的肥料”中蓬勃生长出来的光彩照人的优美“莲花”,而《献诗》堪称这优美的“莲花”丛中的最灿烂者之一,散发着迷人的馨香。

一、《献诗》的诞生背景 1.新诗发展史背景。白话诗是中国诗体革命的真正起点,其体式自由多变、丰富多彩,注重自然的音节、自由的节奏和内在的韵律,呈现出大众化、民间化的趋向。五四时期是中国新诗语言初步探索成形的重要时期,新诗的发生在根本意义上来说就是新诗语言的发生,新诗正是在冲破传统韵语的过程中获得诗体解放,最终完成了中国诗歌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纯熟地运用现代白话语言,既有日常白话长处,又有传统诗语优点,避免了粗率和俗气,具备了精致凝重的特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陶行知是新诗运动积极而又成绩斐然的实践家,早在1914年留学美国的海船上就曾经创作过《海风歌》,可惜遗失。他也关心新诗运动的发展,批评过胡适的诗歌,对诗体做了大胆的改革、解放和较为成功的运用。“在创立白话诗中,也有人注意到向古代和现代的民间歌谣学习,因为有平易质朴的特点。……新诗作者实际上并不重视向民间文学学习,倒是一些不以诗人自居,而以诗为通俗宣传工具的人(如陶行知)却坚持写歌谣体的新诗。”[1]陶行知的大量新诗显示了他艰苦探索的成绩,他为纪念父亲而写的《献诗》即是其中的代表作。

2.诗人的生活史背景。1891年10月18日,陶行知出生在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陶行知在这里度过了他的幼年和少年时代。陶行知天资聪敏,未开蒙识字即可临摹字形。为旸村塾师方秀才(庶咸)发现,愿收为弟子。无奈陶父家贫,不能送子上学。陶行知六岁时,由方秀才免费代为开蒙。启蒙后,在家跟父亲读书习字。陶父原在休宁县万安镇经营酱园,破产后回家种田。1899年,陶父重返休宁万安任册书(掌管当地田赋资料),赁居当地涨山铺,陶行知入吴尔宽私塾伴读。涨山铺在万安镇古城岩下,水兰桥(陶诗中写作“水蓝桥”,即今之水南桥)也在附近。1908年春,陶行知独自一人乘船到杭州学医,父亲送到水兰桥下船。[2]1915年春,陶行知在美国得知父殁噩耗,“悲之极,不得已借事忘之,下课后即到图书馆看书,不敢回寓,每至深夜始返。但梦中不能自主,悲怀一动,凄凉甚矣。”[3]1931年春,陶行知在父亲逝世16周年时,写下了这首情真意切的诗歌獻给父亲,表达对父亲由衷的感激和思念。

二、《献诗》的内容赏析 《献诗》的诗前小序及正文如下: 我十七岁之春,独自一人,乘船赴杭学医,父亲躬自送到水蓝桥下船。回想初别情景,历历如在目前,今特追摄入诗,送别人竟不及见,思之泪落如雨。

古城岩下, 水蓝桥边, 三竿白日, 一个怀了无穷希望的伤心人, 眼里放出悲壮的光芒, 向船尾直射在他的儿子的面上, 望到水、山、天合成一张大嘴, 隐隐约约的把个帆影儿都吞没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才慢慢的转回家去。 我要问芳草上的露水, 何处能寻得当年的泪珠? 二十年四月十日[4] 关于“献诗”,有两种解释:(1)进献诗作。古代多用以示讽谏或歌颂。(2)泛指奉献诗作。陶行知的这首《献诗》属于第二种解释,陶行知将这首短诗题为“献诗”而不是“忆别”,因为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送别诗,而是奉献给父亲的悼亡诗,饱含着深情的回忆、深深的感激、深深的追悔等丰富的情感。诗人选择了告别的那深情凝望的一刻,定格于“三竿白日”这一个时间点,聚焦于父亲的“怀了无穷希望的”“悲壮”目光,这一刻父亲的形象充满了“风萧萧”的英雄气,惜别的场面充满了宗教般的仪式感。

诗前小序交待了当年父亲送别的往事,“躬自”强调父亲第一次送“我”远行的郑重,“历历”突出此情此景给自己留下的印象之深,“追摄”表明本诗为纪念而作,“泪落如雨”为全诗奠定了深情回忆的感情基调。

诗歌正文开首三句:“古城岩下,水蓝桥边,三竿白日,”交待送别的地点和时间。“古城岩下,水蓝桥边”是送别地点,“古城岩”和“水蓝桥”组合,有山有水,空间廓大,画面开阔;山之青和水之蓝,使背景色纯净通透。“三竿白日”是送别时间,在上午的早些时候,大概八九点钟的样子,四月的太阳温暖地照着,洒向人间的是一片“春晖”,这时候春山明净,春水融融,春日煦煦,春意盎然,烘托出的是浓浓的温情。

接下来的六句诗,叙述了诗人当时与父亲依依惜别的情景。在这个背景之下的人,是一个送子远行的父亲。“一个怀了无穷希望的伤心人”点出这个父亲心理空间上的矛盾:唯一的爱子奔向远方,去追逐梦想和希望,父亲在理性上当然是毫无疑问地支持并同样的“怀了无穷希望”的,可是想到爱子这一去山水迢迢,多少旅人客死他乡,多少游子一去不返,儿行千里母担忧,此次送行,他不单单作为父亲,还捎带着孩子母亲的牵挂呢,多少的不舍,多少的无奈,让他怎能不“伤心”啊。他这时候相送的,仿佛不是自己的儿子,而是一个出征的战士,不由得生出了“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的光芒”。

船终于开动了,儿子站在船尾与父亲告别了。“望到”两句,诗人的父亲伫立在岸边,长久地凝望逐渐远去的客船,逐渐远去的爱子。他面向东方,不停地向爱子挥手,久久地落不下来。阳光照在他的脸上,闪耀着庄严慈祥的温情。这个深情凝望的画面就此定格,深深地印在儿子的脑海,成为永恒的记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等爱子的身影在视野中完全消失之后,父亲“才慢慢的转回家去”,写送别这件事的结束。乍一看这句诗显得有点拖沓啰嗦,其实不然。“转回家去”是自然之理自然之事,而“慢慢的”回家动作写出了父亲送别儿子后心情的沉重与不舍,事已了,情未了,这就产生了一种“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美感。

最后两句,思绪回到现在。这两句诗尤见匠心。首先,落实了小序中的“追摄”,表明了之前的画面是回忆,表现了父亲的“三春之晖”。其次,诗歌最后一句中“当年的泪珠”,据陶行知的长子陶宏回忆:“父亲生性是孝顺的,尤其生长在清寒的家庭里而能够进学校受教育更能对父母以孝。据祖母和父亲说,为了父亲进学校,祖父毅然断了自己的不良嗜好,最后终因年高体弱而倒下去。这种牺牲自己成全儿子上进的精神给父亲极深刻的感动。所以祖母讲到父亲初次离乡去杭州,祖父送他上船,船开后,父亲忍不住背转身双手蒙住眼睛哭了。”[5]最后,“我要问芳草上的露水,何处能寻得当年的泪珠?”用问话的形式,用“芳草上的露水”暗喻“当年的泪珠”,点明小序中“思之泪落如雨”,芳草上晶莹剔透的露珠,是儿子深爱父亲的“寸草之心”;“何处能寻”照应小序中的“送别人竟不及见”,表达了“子欲养而亲不待”,再也无法报答“三春之晖”的追悔莫及和无限遗憾之情,将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

三、《献诗》的艺术特色 1.古诗词意境的自然糅合。陶行知是一位有着深厚的古典诗歌造诣而又极富诗人气质的人,少年时代对唐诗特别爱好,最推重白居易诗的通俗流畅和杜甫诗的沉郁有力。他的诗吸收了古典诗歌的丰富营养,字句朴实而又饱含感情,明白如话而又不失典雅,构图优美,意境深远。苏雪林评论朱湘的诗“善于融化旧诗词,旧诗词的文词、格调、意思他都能够随意取用而且安排得非常之好”[6]。将旧诗词融入新诗创作的探索“是在深层意识上对我国古典诗歌中凝练、含蓄的审美标准的认同”[7]。这种评价移用于陶行知,也恰如其分。他将古典诗词的内容和格调选擇性地纳入新诗中,将二者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如“帆影”句,既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之优美的画面,又有“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之深远的意境。但他不是一味的生搬硬套,他的改写与重组体现了不同用意和风格,在李白岑参是写实,在陶行知却是想象;“芳草”两句化用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陶行知在这里活用为“感‘情’‘草’溅泪”,感父爱之情,感人间亲情而“泪落如雨”,也蕴含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诗意,化抽象之情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2.物象与心象的高度融合。好的诗歌就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周作人强调“诗是人情迸发的声音”[8],认为真情实感非常重要,诗歌情感的“所谓真实,并不单是非虚伪,还须有迫切的情思才行,否则只是谈话而非诗歌了”[9]。这里所讲的“迫切的情思”指的是强烈的不吐不快的感情。人生中最刻骨铭心的感情莫过于对生命逝去的伤怀和眷念,任何一种感情经验最后都可以归结到时间上来,这种经验不会凭空而起,其起源一定是和过去的一段时间紧密联结在一起的。陶行知的这首诗正是得力于时间意识的升华与精致的表达而极大增强了它的审美意味,从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共鸣。诗人的目的不只是再现和父亲告别的生活场景,它的基本要素是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