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 临床药物治疗
三叉神经痛常见药物用法及注意事项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rve Pain, TN)是指从面部某一点起,以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疾病。
多发生在中老年女性,尤以40岁以上的女性多见。
三叉神经痛呈周期性发作,每次疼痛持续数秒到数十秒钟,间歇期无任何症状,也不影响日常生活。
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微血管减压术和射频热凝术。
目前多采用药物治疗。
但目前临床上的药物并不是种类越多越好,每种药物的作用机制、特点以及不良反应均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医生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由于三叉神经痛发作时往往无典型症状,病人常常很难描述病情,所以医生往往根据患者提供的病史、影像学资料等对病人进行诊断。
一、什么是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痛是一种神经疼痛性疾病,是由于三叉神经(大脑与面部、颈部、喉部等器官肌肉之间的一个支配神经)在一部分或全部分支区域的疼痛感受器产生异常兴奋所引起的。
1. 概述三叉神经痛的病因: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可能与年龄、颅内外压迫、颅神经损伤、病毒感染、创伤、肿瘤、牙齿疾病等因素有关,但是具体原因并不完全清楚。
2.三叉神经痛的症状表现:三叉神经痛的症状表现为患者突然感到剧烈的疼痛,表现为一侧脸部刺痛、枪击样、不适感等,通常持续几秒钟到几分钟不等,也可呈持续性疼痛。
同时还可伴随着面部肌肉的抽动和流泪、流鼻涕等症状。
3. 三叉神经痛的危害:三叉神经痛对患者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可能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甚至出现严重的抑郁和自杀的想法。
因此,患者需要了解三叉神经痛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及时就医并治疗。
三叉神经痛的病因目前并不清楚,但是其对患者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包括严重的疼痛、抑郁和自杀的想法等。
因此,患者需要尽早就医,并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同时,预防和保持身体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常见药物针对三叉神经痛症状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药物类别有抗抑郁药、抗痉挛药、镇痛药、局麻药等。
在这些药物中,卡马西平、加巴喷丁、氟桂利嗪、氯硝西泮、利多卡因等药物是目前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药物。
三叉神经痛,别再忍着了,治疗有妙招

三叉神经痛,别再忍着了,治疗有妙招虽说很多人对三叉神经痛不是很了解,但我们都知道它是出了名的“天下第一痛”。
三叉神经痛患者经常会因头部、面部疼痛误以为自己的病与牙痛、头痛有关,甚至还因此到牙科治疗。
殊不知,这是三叉神经痛在作祟。
本文简单向大家介绍什么是三叉神经痛及临床常用治疗方法,教会大家科学预防,远离这个病!什么是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痛是一种脑神经疾病,该病在临床很常见,症状为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反复出现阵发性剧烈疼痛,这种疼痛感来得快,去得也快,患者经常突然感到疼痛,又突然觉得不痛了。
发病时,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会有如刀割、灼烧、撕裂、闪电一般的疼痛感。
一般情况下,疼痛会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不等,非常剧烈,难以忍受。
日常生活中,哪怕洗脸、刷牙、说话、进食等轻微动作都可能会诱发三叉神经痛。
绝大多数三叉神经痛患者会感到右侧疼痛,其中,双侧疼痛患者占4%。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在三叉神经痛治疗中,卡马西平、加巴喷丁、苯妥英钠等药物应用普遍,此类药物能够使患者的神经兴奋性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疼痛感,但无法彻底根治。
随着病情进展,患者会产生耐药性,疗效也随之降低。
2.手术治疗:(1)毁损性手术:想必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毁损性手术,它是一种姑息性的微创手术。
这种手术的治疗原理是通过对三叉神经造成破坏,使患者的疼痛感减轻,提高其舒适度。
如今,临床上常用的射频手术、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术都属于毁损性手术。
(2)微血管减压术:三叉神经痛由血管压迫所致,其病根在颅内,可采用微血管减压术对三叉神经痛进行根治。
这种手术方式非常安全,患者无需担忧其会损伤神经及脑组织。
该手术的优势在于止痛效果显著,不会对患者产生太大的副损伤,并且复发率非常低,其安全性、有效性已被国际公认。
目前,微血管减压术已经成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主流手术方式。
3.针灸治疗:在三叉神经痛患者中针灸治疗应用普遍。
在治疗过程中,针刺头面诸穴,使三叉神经分支受到强烈刺激,达到疏通筋脉、调和气血的效果,使疼痛感消失。
三叉神经痛应用拉莫三嗪与卡马西平治疗的比较分析

三叉神经痛应用拉莫三嗪与卡马西平治疗的比较分析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痛,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包括剧烈的疼痛、疼痛发作间隔短、发作持续时间短等特点。
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微创手术治疗、传统
手术治疗等。
药物治疗是三叉神经痛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其中拉莫三嗪与卡马西平是常
用的药物之一。
本文将对这两种药物的应用进行比较分析。
拉莫三嗪是一种抗癫痫药物,常用于治疗神经痛。
它主要通过抑制神经元的钠离子通
道来减轻神经痛的症状。
拉莫三嗪可以减少疼痛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与其他药物相比,拉莫三嗪的疗效较好,同时不会出现严重的副作用,例如恶心、头晕、嗜睡等。
因此,拉
莫三嗪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一种有效药物。
在临床应用中,拉莫三嗪与卡马西平常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
虽然这两种药物都有一
定的疗效,但是在疗效和安全性上还是有一定差异。
从疗效方面来看,拉莫三嗪的疗效略
优于卡马西平;从安全性方面来看,拉莫三嗪的副作用相对较轻,且不易产生耐药性。
同
时需要注意的是,拉莫三嗪在应用过程中需要逐渐增加剂量,并且在停药时也需要逐渐减
少剂量以避免反跳现象。
综上所述,拉莫三嗪与卡马西平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常用药物。
临床医生在应用药物
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对于首次发作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建议选择卡
马西平进行治疗;对于反复发作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建议选择拉莫三嗪治疗。
在应用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情况,在药物剂量等方面进行调整。
三叉神经痛最新治疗方案

-镇静剂:如地西泮(Diazepam)等,用于缓解疼痛引起的焦虑和紧张情绪。
-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用于改善患者情绪,增强疼痛阈值。
-神经修复药物:如维生素B1、B12等,促进神经修复。
2.物理治疗
-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使用低频电刺激治疗仪,针对疼痛区域进行电刺激,每周2-3次,每次20-30分钟。
-镇静剂:如地西泮(Diazepam)等;
-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等;
-神经修复药物:如维生素B1、B12等。
2.物理治疗
(1)经皮电刺激:采用低频电刺激治疗仪,对三叉神经痛部位进行电刺激,每日1次,每次20分钟,10次为一个疗程。
(2)针灸治疗:根据中医理论,选取相应穴位进行针灸治疗,每周2次,10次为一个疗程。
本方案旨在为三叉神经痛患者提供一种合法合规、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以期达到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在实际治疗过程中,需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及病情变化,灵活调整治疗方案。
第2篇
三叉神经痛最新治疗方案
一、方案概述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Neuralgia,TN)是一种慢性疼痛疾病,表现为三叉神经一支或多支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剧烈疼痛。本方案旨在提供一种全面、科学的治疗策略,以减轻患者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四、治疗监测与评估
1.定期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发作频率、药物副作用和生活质量。
2.根据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长期跟踪随访,以评估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五、患者教育与自我管理
1.教育患者了解三叉神经痛的基本知识,包括病因、症状、治疗方法等。
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三叉神经痛是目前临床比较常见的疾病,属于脑神经性疾病。
三叉神经痛主要是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面部一侧的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生矩阵型的疼痛,是典型的神经痛疾病。
由于发病的时候犹如针刺、刀割,所以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
那么关于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人们又了解多少呢?下面我们就针对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式进行以下分析。
1、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三叉神经痛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脑部神经性疾病,主要以面部一侧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痛为主要表现,女性发病率要比男性要高,尤其是中老年人,因为此病是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也是会提高的。
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如下:此病发病是阵发性的,疼痛感如针刺、刀割、烧灼、顽固性的剧烈性疼痛,一旦发病,患者是非常难以忍受的。
由于三叉神经痛主要发生在面部,导致很多患者会在洗脸、刷牙的时候发病。
由于三叉神经痛属是阵发性的,所以患者在疼痛数秒之后就会恢复正常,疼痛呈周期性发作,不发作的时候,就和正常人一样。
三叉神经痛在发作的时候,是不会有任何提前征兆的,会突然间出现剧烈性疼感。
最后,三叉神经痛患者在疼痛感发作的时候,会出现面部潮红、皮肤温度高、眼球结膜充血以及流泪、流鼻涕等症状。
此外,对于三叉神经痛来说,由于疼痛时是带有抽搐性质的,所以在临床上也常被称之为是痛性抽搐,给患者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甚至很多患者都不敢去擦脸、大口进食,就连喝水都很小心。
三叉神经痛可以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种。
在我们生活中,很多患者都不知道自己为何会得三叉神经痛疾病,也就是说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怎么发生的。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生主要是发生在软组织受到损伤以后,出现了局部感染、外伤、以及对三叉神经痛所经多的骨孔等带来影响,进而三叉神经痛疾病。
而对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来说,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一例。
2、三叉神经痛的特点首先,三叉神经痛具有突发性特点,患者很多时候在吃饭、说话以及精神紧张的时候,会出现突如其来的疼痛感,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发作在白天会更多;其次,具有激痛点特点。
治疗三叉神经痛最有效的方法

治疗三叉神经痛最有效的方法三叉神经痛是一种极其痛苦的疾病,患者常常描述这种疼痛为一种剧烈的、刺痛的感觉,有时候甚至会持续数分钟甚至数小时。
这种疼痛通常发生在面部的一侧,可以影响到额部、眼部、颊部和下颌部。
三叉神经痛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因此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药物治疗是治疗三叉神经痛最常见的方法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痛风药、抗抑郁药、抗痉挛药等。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减轻疼痛,但是需要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用药,因为这些药物可能会有一些副作用。
另外,对于一些患者来说,药物治疗效果并不明显,因此需要寻求其他治疗方法。
其次,手术治疗是另一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
对于一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来说,手术可能是他们的选择之一。
常见的手术包括微血管减压术和放射频消融术。
这些手术可以通过减轻或切断三叉神经与血管之间的联系来减轻疼痛。
然而,手术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需要患者在与医生充分沟通的基础上进行决定。
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还有一些其他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缓解三叉神经痛。
比如物理疗法,包括热敷、冷敷、按摩等,可以帮助放松面部肌肉,减轻疼痛。
另外,一些患者也可以尝试一些替代疗法,比如针灸、艾灸等,这些方法可能会对一部分患者有效。
总的来说,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有很多种,每一种方法都有其适应的患者群体。
在选择治疗方法的时候,患者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选择。
同时,我们也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出现,帮助更多的三叉神经痛患者摆脱痛苦。
三叉神经的治疗方法

三叉神经的治疗方法三叉神经是人体头部的一条重要神经,负责面部、口腔、咽部感觉的传导。
如果三叉神经发生异常,可能会导致剧烈的疼痛和其他不适。
对于三叉神经的治疗方法,需要根据病因和症状的不同来进行综合考虑和制定。
一、保守治疗:对于轻度症状的三叉神经疾病,保守治疗是首选的方法。
其中包括以下几种:1. 疼痛管理:对于三叉神经疼痛,可通过服用镇痛药物来缓解疼痛。
常用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抗抑郁药、抗痉挛药等。
此外,还可以尝试使用热敷、冷敷、按摩等物理疗法来缓解疼痛。
2. 物理治疗:利用物理因素对病患进行治疗,例如电疗、热疗和冷疗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刺激神经末梢,改善神经传导,减少疼痛。
物理治疗同时还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等。
3. 康复训练:针对三叉神经功能障碍造成的面部肌肉功能受损等情况,可以进行康复训练。
通过进行定向的功能训练,帮助病患重新恢复面部肌肉的协调运动,促进面部功能恢复。
二、药物治疗:对于部分症状严重的三叉神经疾病,常常需要药物干预来控制疼痛和症状。
以下是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1. 抗抑郁药物:三叉神经疼痛常伴随着负面情绪,使用抗抑郁药物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减轻痛苦感。
2. 抗惊厥药物:三叉神经痛有时会伴随着痉挛性发作,此时可使用抗惊厥药物,如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等来控制痉挛。
3. 神经病理疼痛药物:神经病理疼痛药物是一类专门用于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药物,包括氨氟地平(Gabapentin)、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等。
注:药物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和病患定期复诊调整剂量。
三、手术治疗:对于严重且无法通过保守治疗和药物治疗控制的三叉神经疾病,可能需要考虑手术介入。
1. 微血管减压术:对于三叉神经痛的一种常见手术方法,通过手术切除或减压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之间的压迫,以达到解除症状的目的。
2. 毁损术:毁损术是通过利用化学药物或热能等手段对三叉神经进行部分破坏,以减少其对痛觉信号的传导。
三叉神经痛的阶梯用药2024(附表)

三叉神经痛的阶梯用药2024(附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是发生于口腔内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头面部的阵发性剧烈疼痛,与微血管压迫神经、感觉性癫痫样发作、解剖结构异常等有关。
PTN表现为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短暂的、反复发作的疼痛,疼痛呈刀割样、针扎样、电击样,为间歇性,两次发作间的疼痛可缓解甚至消失,时间可从几秒钟至几分钟不等,随疾病发展疼痛的时间可延长,间歇期可变短,严重者可伴同侧面肌抽搐、结膜充血、面部潮红、流泪、流涎、鼻腔分泌液增多、出汗等。
目前用于PTN治疗药物主要是离子通道药物、苯二氮䓬类药物、解痉药、神经营养剂。
那么,三叉神经痛如何阶梯用药呢?一.离子通道药物如卡马西平、奥卡西平、苯妥英钠、加巴喷丁、普瑞巴林,可用于三叉神经痛的治疗。
卡马西平可抗癫痫、止痛,可首选用于三叉神经痛,可长期服用,但长期服用可逐渐减效甚至失效。
最大剂量不超过1200mg/d。
可见眩晕、恶心、低钠血症、嗜睡、皮疹、白细胞下降、消化障碍、血小板减少、药疹过敏(剥脱性皮炎)、再生障碍性贫血、共济失调、转氨酶升高、血压增高等。
禁用于房室传导阻滞、曾有骨髓抑制史、骨髓抑制、血清铁严重异常、严重肝功能异常及正使用奈法唑酮、地拉韦啶者。
糖尿病、酒精中毒、青光眼者慎用。
奥卡西平可抗癫痫、止痛,其疗效弱于卡马西平,可用于卡马西平不良反应较大者。
最大剂量不超过2400mg/d。
可见头痛、嗜睡、乏力、眩晕、消化障碍、皮疹、白细胞减少、低钠血症、肝功能异常等。
禁用于严重肝功能异常、有房室传导阻滞者。
苯妥英钠可抗癫痫、止痛,可用于卡马西平过敏、不能耐受者,可单用或与卡马西平联用。
可见思维混乱、行为改变、发音不清、牙龈增生、手抖、骨质疏松、白细胞减少、紫癜、高血糖等。
禁用于II-III度心房室传导阻滞、阿-斯综合征、既往因苯妥英所致的急性肝毒性病史、窦性心动过缓、心功能不全、窦房结阻滞者。
慎用于贫血、嗜酒、甲状腺功能异常者。
加巴喷丁可抗癫痫、止痛,对疼痛性麻木、神经痛的效果较好,可用于卡马西平、奥卡西平有明显不良反应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叉神经痛临床药物治疗
发表时间:2011-06-27T11:39:04.150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3期供稿作者:印国强[导读] 但阿霉素静脉给药后产生的不可逆性心肌毒性,但用阿霉素治疗三叉神经痛用量较少对心肌毒性也较少。
印国强【摘要】目的:探讨阿霉素外周神经分支注射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
方法:对61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外周神经分支注射阿霉素治疗,3个月后观察疗效。
结果:随访到61例,其中 55例疼痛缓解,疼痛缓解率为 90%。
结论:阿霉素外周神经分支注射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刨伤小、并发症少,可反复注射,效果可靠。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阿霉素
【中图分类号】R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3-0216-01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以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反复发作性触电样短暂而剧烈疼痛为临床特征,是口腔疾病中较常见的一种神经痛,由于其剧烈的颜面疼痛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常用卡马西平等药物、半月神经节射频温控热凝术,三叉神经周围支切断撕脱术,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等治疗。
我院自1998年 1月至 2010年7月应用阿霉素注射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61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三叉神经疼痛的部位不同,不同年龄及身体状况,分别选择切开暴露责任神经干直视下注射1%阿霉素0.3~0.5ml或在非直视下在责任神经干注射1%阿霉素0.3~0.5ml。
2临床资料
三叉神经痛患者61例为单支根性疼痛或双根性疼痛,其中男性 30例,女性 31例,年龄35~89岁,病程 3个月~20年,其中第1支单根疼痛 3例,Ⅱ支单根疼痛 25例,Ⅲ支单根疼痛 18例,Ⅱ与Ⅲ均疼痛15例。
CT或MRI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三叉神经痛。
3疗效评价
采用门诊复诊或电话随访方式,疼痛强度评分采用数字评价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或视觉类比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记录,疼痛程度用0到10表示,0表示无痛,10 表示最痛,分别记录神经毁损后 3个月疼痛强度。
疼痛缓解度由门诊医生和患者共同评价并记录:0度,未缓解;1度,轻度缓解(疼痛程度减轻约 1/4);2度,中度缓解(疼痛程度减轻约 1/2);3度,明显缓解(疼痛程度减轻约 3/4以上);4度,完全缓解 (疼痛消失)。
镇痛效果评价:显效率为完全缓解率 +明显缓解率;无效率为未缓解率 +轻度缓解率。
4结果
随访到61例,其中 55例疼痛缓解,疼痛缓解率为 90%。
结论:阿霉素外周神经分支注射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刨伤小、并发症少,可反复注射,效果可靠。
5讨论
5.1阿霉素属于蒽环类抗肿瘤药物,它能嵌入细胞的DNA碱基对之间,引起 DNA链的断裂,从而干扰DNA复制,抑制 RNA合成,同时产生的自由基与细加胞膜的磷脂结合后可抑制线粒体氧化酶ATP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胞代谢[1~3]。
阿霉素具有轴浆逆流特性,可由外周神经干或神经末梢经轴突逆行向上转运到三叉神经节细胞内,使感觉神经元发生永久性毁损。
利用阿霉素的轴浆逆流运输特性和细胞毒性作用可选择性地破坏三叉神经节细胞以治疗三叉神经痛在临床上已经取得较可靠的效果。
5.2手术切开暴露三叉神经干能准确在神经干内注射阿霉素,但如果患者身体原因不能行手术治疗,可以在非直视下注射阿霉素,非直视下一般都能注射到神经干周围达到治疗目的。
如果一次治疗无效,可反复注射。
5.3阿霉素作用于神经细胞时,并不立即引起细胞死亡。
三叉神经周围支注射阿霉素后,由于阿霉素的延迟作用,感觉神经元在 1周内经历亚急性变性,导致脑干三叉神经感觉核支配区的初级传入神经纤维变性。
所以,临床应用阿霉素治疗三叉神经痛等疾病时,在排除局部药物刺激所致疼痛外,注射后的疼痛不应一概认为是治疗无效的表现。
药物起效本身就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待神经细胞死亡后才可完全止痛。
5.4但阿霉素静脉给药后产生的不可逆性心肌毒性,但用阿霉素治疗三叉神经痛用量较少对心肌毒性也较少。
由于阿霉素对组织刺激较大,注射后常引起局部组织肿胀,因此在注射阿霉素时最好同时注射地塞米松以防局部过于肿胀。
5.5肌内注射阿霉素可能产生双重效应。
由于阿霉素同时具有肌细胞毒性和神经毒性。
所以阿霉素达到一定浓度后既可在局部破坏肌纤维,又可逆行运输至发出支配神经的神经元胞体,导致运动神经元变性。
因此在非直视下注射阿霉素时一定不能注射到肌肉内。
参考文献
[1]Gutteridge JM.Lipid peroxidation and possible hydroxyl radical for marion stimulated by the seIf-reduction of a doxorubicin-iron(Ⅲ) complex.Biochem Phalmacol,1984,33(11):1725-1728 [2]Davis HL,Davis TE.Daunorbicin and adriamycin in cancer treatment:an analysis of their roles and limitions.Can cer Treat Rep.1979,63(5):809-815
[3]Monti E,Prosperi E,Supino R,et a1.Free radical-dependent DNA lesions are involved in the delayed cardiotoxicity induced by adriamycin in the rat.Anticancer Res,1995,15:193-19 作者单位:641000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