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品种类型及识别

合集下载

实验四水稻的植物学特征及籼粳以及粘糯的识别

实验四水稻的植物学特征及籼粳以及粘糯的识别
籼 稻
粳 稻
籼稻与粳稻
二、内容说明
形态特征
宽度
色泽 叶
剑叶开度
茸毛
籼稻
较宽 淡绿
小 较多
粳稻
较窄 深绿
大 较少或无茸毛
稃毛
短而稀,散生在稃面上 长而密,集生在稃棱上

粒形 脱粒性 谷粒对石 炭酸反应
多无芒,有芒时多为直立 形短芒
细而长,稍扁平
易脱粒
能为石炭酸染色且染色较 深
从长芒-无芒,芒略呈弯 曲状

料 编 号

开 度
色 泽 及
毛 的 多 少
有 无 及 长
毛 状 况



1
2 ┆
II I
/ (cm)
(cm)
谷粒
谷或糙米对石 亚
炭酸反应 种

(染色程度) ∧


长 度
宽 长 性重
度宽

重 复
或 粳 ∨
五、作业
5. 将观察鉴别粘、糯稻的结果填入下表。
材料编号
胚乳色泽 淀粉遇碘反应 鉴别(粘或糯)
(五)测定籼、粳谷粒对石炭酸的反应 取籼、粳品种若干 个,各品种取试样两份,每份取谷粒或糙米100粒,谷粒 在30℃温水中浸6小时(糙米2-3小时)后滤去余水,再置 于1%石炭酸液中染色12小时,然后将石炭酸液倒出,用 清水洗净种子,再放置在吸水纸上过24小时,观察染色情 况。
(六)测定粘、糯稻米的碘-碘化钾染色反应。取籼、粳型粘 稻和糯稻种子,在米粒横断面上滴I-KI溶液一滴,观察着 色情况。
叶鞘
叶片 collar
叶枕
叶舌 叶耳
二、内容说明
(一)稻的植物学特征

水稻新品种通稻3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水稻新品种通稻3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水稻新品种通稻3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水稻新品种通稻3号是经过良种育种技术改良繁育出来的有性系水稻新品种,它是由江苏省苏南水稻良种场改良和选育出来的一个优良水稻类型,具有稻株整齐挺拔、叉穗数目多、粒重大的特征。

通稻3号的经济性状很好,抗性力还比较强,对稻瘟病抗性强,耐水、耐寒和抗旱能力较高,叶片宽阔,耐旱能力强,抗病性和抗虫性较好,丰产性强,是苏南地区优良的优产品种,可以在半旱潮田、滩田和洪涝稻田栽培。

通稻3号具有良好的根系发育,根系发育好,适宜湖南、江苏两省的水壤,属水力淹水长期灌溉高效稻田和潮灌水稻栽培区适宜本品种栽培。

通稻3号具有较强的耐旱能力,根系发育好、生发力强、抗旱耐涝性能良好,在苏南重要旱灾地区栽培有较好效果。

主要品种的生育期是117-120日,节间较短,尤其适应地中海地区的湿涝地带以及晚熟型水稻育种需求。

栽培技术:①秧苗管理阶段:应遵循上等种子,种子苗备肥施肥一般,以有机肥比例高;施水以合理决定,秧苗管理以昼夜温差缩短、水量精确把握、施药定时栽培为主;②抢占发芽期:根据水稻生育期确定,采取农事抢占发芽期,把握好度水控根;③深浅播花、药三抛:水稻深播花把握种子的微量元素吸收能力,采取药三抛,使水稻抗病能力更强;④大气环境控制:大气在稻田的空气流动有利于防治病虫害,可以空气清新,病虫减少;⑤空施磷钾:磷钾是水稻有机体迅速吸收的物质,在空施时应及时施用,切忌晚施。

总之,水稻新品种通稻3号具有稻株整齐挺拔、叉穗数目多、粒重大和耐旱、耐寒和抗旱能力较高等特征,可以在半旱潮田、滩田和洪涝稻田栽培,具有良好的根系发育,节间较短,尤其适应地中海地区的湿涝地带以及晚熟型水稻育种需求,而栽培技术必须在种苗管理,抢占发芽期,深浅播花,药三抛,控制大气环境,施用空施磷钾等方面加以备注,方可获得更好的种植效果。

水稻的种类与种植知识简介

水稻的种类与种植知识简介

水稻的种类与种植知识简介水稻是稻属谷类作物,代表种为稻(学名:Oryza sativa L.)。

水稻原产于中国和印度,七千年前中国长江流域的先民们就曾种植水稻。

\一、形态特征一年生禾本。

秆直立,高0.5-1.5米,随品种而异。

叶鞘松弛,无毛;叶舌披针形,长10-25毫米,两侧基部下延长成叶鞘边缘,具2枚镰形抱茎的叶耳;叶片线状披针形,长40厘米左右,宽约1厘米,无毛,粗糙。

圆锥花序大型疏展,长约30厘米,分枝多,棱粗糙,成熟期向下弯垂;小穗含1成熟花,两侧甚压扁,长圆状卵形至椭圆形,长约10毫米,宽2-4毫米;颖极小,仅在小穗柄先端留下半月形的痕迹,退化外稃2枚,锥刺状,长2-4毫米;两侧孕性花外稃质厚,具5脉,中脉成脊,表面有方格状小乳状突起,厚纸质,遍布细毛端毛较密,有芒或无芒;内稃与外稃同质,具3脉,先端尖而无喙;雄蕊6枚,花药长2-3毫米。

颖果长约5毫米,宽约2毫米,厚约1-1.5毫米;胚比小,约为颖果长的1/4。

染色体2n=24(Shu et Qu 1985, Yao Z.1984),x=12(Mukhergee et Debnath 1985)。

1.构造稻叶在幼年时,跟杂草非常相似,一样具有长扁型的外观,农人多依赖稻叶特殊的叶耳与叶舌来区分。

叶耳就是稻叶叶环的两端长出耳状之物,叶舌则是稻叶叶环内长出的薄膜。

稻叶的叶脉是平行的,中央有很明显的中脉,呈绿色,在中肋,边缘或尖端有时也会有紫色色素。

稻子的根呈胡须状,细短而多,随着稻的成长数量会增多,稻株旁也会不断长出小枝来。

稻成为稻穗后,一株稻穗约开200~300朵稻花,一朵稻花会形成一粒稻谷。

稻花没有花瓣,也很难看到雄蕊雌蕊,它们都由稻花的内外颖保护着。

稻在自体授粉时,雄蕊上的花药会破裂,花粉相当细小,会随风力飘走,稻的摇摆,落到隔壁雌粉上头。

与雌粉子房中的胚珠结合,发育而成胚芽,也就是人类食用和摄取营养的主要来源。

在胚芽附近,还有浆状的胚乳会不断增加,使子房日渐肥大。

水稻品种苏香粳3号

水稻品种苏香粳3号

水稻品种:苏香粳3号一、审定编号苏审(委)稻201001号二、来源与类型原名“苏05-中鉴3”,由苏州市农业科学院以武粳13×北明配组,于2006年育成,属中熟中粳稻品种。

三、适应范围苏州市范围内作优质稻品种搭配种植。

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受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的委托,由苏州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小组组织2009-2010年区试,两年区试平均亩产458.8公斤,较对照品种越光增产36.1%,两年均增产极显著;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26.9公斤,较对照品种越光增产27.5%。

株型紧凑,分蘖力较强,穗型一般,叶色深绿,群体整齐度较好,灌浆速度快,后期熟色好,抗倒性较好。

区试平均结果:每亩有效穗26.0万,每穗实粒数90粒,结实率85.8%,千粒重20.8克,株高81.4厘米,全生育期132天,较对照品种越光迟熟10天。

接种鉴定:中抗-抗白叶枯病,中抗穗颈瘟,中感纹枯病,中感条纹叶枯病,2009年田间种植鉴定条纹叶枯病最高穴发病率22.2%。

米质理化指标: 根据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2009年检测结果:整精米率71.0%,垩白粒率6%,垩白度1.6%,胶稠度7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9.6%,蛋白质含量10.9%。

五、栽培技术要点1. 适期早播:作为国庆节前上市的优质稻,一般掌握在5月15日左右播种,9月25日前收获。

2. 培育壮秧:(1) 每亩秧田播种量25-30公斤,秧大田比例1:8-10;(2) 二叶一心亩施断奶肥7.5-10公斤尿素;(3) 四叶期亩施接力肥5-7.5 公斤尿素;(4) 移栽前3-4 天亩施起身肥7- 8 公斤尿素。

3. 合理密植:一般掌握行距6寸,株距4寸,亩栽2.5万穴,每穴4-5苗,每亩基本茎蘖苗10-12万。

4. 科学施肥:亩产450公斤左右产量水平,一般掌握亩施纯N15公斤左右,前后期肥料比例在7:3到8:2。

(1) 基面肥:亩施碳铵25公斤或45%复合肥25公斤。

优质常规水稻美香占2号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优质常规水稻美香占2号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优质常规水稻美香占2号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优质常规水稻美香占2号是国家首批推广的一种优良水稻品种,具有独特的美香风味和高产性能。

本文将介绍美香占2号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1、品种特点:美香占2号为中熟稻品种,生育期约为120天左右。

该品种的穗型短粒饱满,耐倒伏性强,适应性广,产量高。

其中,每穗粒数多,千粒重较重,是一种高产稳产水稻品种。

2、风味特点:美香占2号具有鲜美的香味和口感,其主要风味成分为2-乙基-3,5-二甲基吡喃和2-甲基-5-异戊基呋喃,这两种成分使其具有独特的“椰子香”风味。

3、适应性广:美香占2号具有适应性广的特点,适合在南北各地广泛种植,成熟期稳定,坚实耐贮性强,在各种土壤条件下均可适应良好。

二、高产栽培技术1、选优地:优质常规水稻美香占2号适合在肥沃、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沃土上种植。

2、科学施肥:在育秧和幼苗期,施加适量的氮、磷、钾肥料,促进生长发育。

稻穗开始分化后,应适时增施氮肥,提高产量和品质。

同时,还需加入适量的微量元素,以提高稻谷品质。

3、控制灌水:在早期生长期间,水分供应充足,直到出现第三叶时适当缩减浇灌次数和量,稻根适当干燥,可有效减少根腐、秆腐等病害的发生。

4、防治病虫害:美香占2号对细菌性纹枯病、稻瘿蚊、稻飞虱等有一定的抗性。

为减少病虫害的危害,应根据地区、气候和生态条件等引导其合理防治。

主要措施有采用耐病虫品种、定期喷洒农药、及时清除病虫害残留等。

5、及时收割:美香占2号的收获期一般在成熟后30-40天之内,及时收割是保证产量的好方法,同时需要注意保存与贮存,以防霉变或其他病害的发生。

综上所述,优质常规水稻美香占2号是一种高产稳产、风味独特的优良水稻品种,其生长适应性广泛,在科学施肥、控制灌水、防治病虫害、及时收割等方面,都需要我们做好相应的管理,以保证高产优质。

水稻新品种金粳667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水稻新品种金粳667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水稻新品种金粳667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金粳667是一种新的水稻品种,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和提供丰收的收成。

它具有多个特点和特性。

特征特性
1. 稻株高大明亮,生长快速,株型直立,分蘖多,穗大粒饱满。

2. 孕穗较大,糟粉质量高,部分糠颖有透明芒,整体呈现出白色粒形态。

3. 抗寒性较强,适应温度范围广,可在北方种植,早春时节抗寒性能强。

4. 耐倒伏、抗病、抗逆境,对水域、干旱等状况有很强的适应性。

5. 生长期短,大概在130-140天左右,比其他品种要短。

高产栽培技术
1. 土壤和气候条件
金粳667最好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沃土地上种植。

湿度适宜、阳光充足,夏季温度适宜;入冬前留有保温材料。

2. 种植方式
适当的密植,通常以亩二万株左右,栽培时放给适量有机肥料,施用适量的磷钾肥。

3. 管理
杂草控制:应在种植前及时除去杂草,定期进行锄草。

病虫害防治:金粳667较抗病虫害,但还是要注意定期防治以减轻影响。

水肥管理:积极控制灌溉、肥料施用和土壤保护等环节。

收获: 在稻谷成熟时即可进行收割。

切割时,应注意刀片的角度、深度,不能弄伤&稻茎。

总之,金粳667是一种具有高产、早熟、优质、耐逆性等特性的水稻品种。

在栽培时注意土壤和气候条件、杂草控制与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能够获得更优秀的经济效益。

水稻新品种金粳667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水稻新品种金粳667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水稻新品种金粳667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品种的不断更新换代,新的水稻品种不断出现,其中新品种金粳667备受关注。

本文将介绍水稻新品种金粳667的特征特性以及高产栽培技术,希望能为种植户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一、金粳667的特征特性1. 抗逆性强金粳667是一种具有较强适应性和抗逆性的水稻新品种。

它不仅对水稻常见的病虫害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而且对水稻的逆境环境也有良好的适应性,比如干旱、涝、盐碱等条件下都能够保持较高的产量。

2. 优质优产金粳667的米质优良,米粒晶莹剔透,口感细腻,香味浓郁。

金粳667还具有较高的产量,亩产量可以达到600公斤以上,比传统水稻品种有着明显的优势。

3. 适应性强金粳667适应性强,不仅适合于我国的南方地区种植,也适合于北方地区的种植。

不同的生态环境下,金粳667都能够保持较高的产量和稳定的品质。

4. 抗倒伏性好金粳667的抗倒伏性较强,在遭遇自然灾害或者人为破坏时,不易倒伏,能够保证稻谷的正常生长和产量的稳定。

二、高产栽培技术1. 种植时间选择适宜的种植时间是高产栽培的关键。

一般来说,金粳667适合在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进行播种,这样可以使其最大限度地利用光热资源,实现生长发育的最佳状态。

2. 土壤选择金粳667对土壤的要求不是很严格,但是对于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生长效果更佳。

在选择种植地点时,应尽量选择这种类型的土壤进行种植。

3. 合理密植金粳667适宜控制在较小的密植下进行种植,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利用土地资源,还能够促进稻谷的穗子分蘖,提高产量。

4. 施肥管理金粳667在生长期对养分的需求比较大,因此在肥料的施用上要做到及时合理,根据生长期的不同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并注意及时补充微量元素,以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

5. 病虫害防治及时做好病虫害的预防工作,选用符合规定的农药进行喷洒,做到药剂合理搭配,用药安全环保,确保稻谷的质量。

水稻的品种概况—中国栽培稻的主要类型(北方水稻生产课件)

水稻的品种概况—中国栽培稻的主要类型(北方水稻生产课件)

中国栽培稻种的地理分布和生态条件的关系
水陆稻为地土分布上即受田土的水分条件(水田或旱地)所影晌形成 的产物;粘糯稻,则在栽培过程中由植物特性 最明显的淀粉性变异所选别 栽培的类型。
中国栽培稻种的地理分布和生态条件的关系
(一)籼粳稻品质的地理分布与生态条件的关系
就全国范围来说,我国南方种植的多为籼稻品种,北方种植的为粳稻 品种,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之间是籼粳交错种植地带。就海拔而言,低海 拔地方种植的是籼稻品种,高海拔地方种植的是粳稻品种,中间是籼粳交 错种植地带。
从普通野生稻分布看我国稻种起源
普通野生稻在我国的分布是,海拔约30-600米,经纬度东起台湾桃园, 西至云南景洪;南起海南岛崖县的羊栏公社,北至江西东乡。主要生长 在河流两岸的沼泽地、草塘和山坑低湿处。随着调查工作的进一步深入 ,野生稻的分布地区可能还会增加。后鉴于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的气候 较现在更为温暧,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犀牛的颚骨;遗址南面 生长着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树本上缠绕生长的海金沙,现在只布 于我国广东省、台湾省,马来亚,泰国等地。据此推断,那时的野生稻 界限可能比现代更为偏北,这有待于考古发掘和孢粉分析的证实。不难 想象,距今约万年前的原始氏族人,正是在生长着野生稻的环境中,从 采集野生稻谷为食的活动中,观察到自然落谷能萌发生长的现象,从而 尝试着播种野生的稻谷,重复收获、播种的过程,为种植水稻迈出第一 步的。
我国栽培稻种的演变和传播
栽培稻种就是在这一复杂的地理气候条件下驯化、形成并分化为 籼亚种和粳亚种,并向四周传播的。
丁颖曾指出,籼稻是栽培稻的基本型,粳稻则是适应高海拔低温条件 下形成的气候生态型。
我国栽培稻种的演变和传播
籼粳的垂直分布及所占百分率因地区而异,但规律一致,如滇南 的温度高于滇北,籼粳垂直分布的高度也是南高于北。同一地区因地 形、雨量不同,也有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粳稻 叶片较窄
叶色
淡绿
浓绿
顶叶开角(自然状态)



叶毛

少或无
芒Hale Waihona Puke 多数有芒,少数有短芒直生 多数有长芒或短芒,芒

略呈弯曲状

稃毛
稀或短,散生
密而长,集生稃尖或棱 上

抽穗时壳色
浅绿泛白
均匀稍深
穗颈伸出度(穗颈长) 短,由包颈不出到6cm 长,约在5-15cm(?)之间
第一穗节的长度 谷粒形状
着粒密度(趋势)
水稻品种类型识别
一、稻的分类 1、稻属分类
稻属: 禾本科作物中最重要的属之一.稻属植物起源于南半球1亿3千万年前
的冈瓦纳古大陆,随古大陆的分裂而广泛分布到温湿的热带非洲、南美、 南亚、东南亚和大洋洲。
普通栽培稻和非洲栽培稻有一共同的祖先,而后在亚洲和非洲独立、 平行演化,即多年生野生稻→一年生野生稻→一年生栽培稻。
(基本型)
早、中季稻 (变异型) (以下全部同上)
籼 稻
粳 稻
深水稻
旱稻
水稻
浮水稻
粘稻和糯稻区别主要在于胚乳淀粉性质的不同。
项目
糯稻
粘稻
米粒食泽 淀粉组成
乳白色,无腹白, 略透明,有光泽,一 般腹白明显。
含支链淀粉98%以上, 直链淀粉15-30%, 几乎不含直链淀粉 支链淀粉70-85%。
胀性大
粘性大,胀性小
谷粒在苯酚中 易着色(黑色、灰黑)
不易着色
取试样二份,各100粒,先浸于清水中6h,倒去清水注入1%苯酚溶液,浸12h,取出用清 水冲洗,放在吸水纸上经一昼夜,鉴定种子染色程度,谷粒染色分五级:不染色、淡茶褐色、 茶褐色、深茶褐色、黑色。此法可以鉴别籼粳稻,一般籼稻染色深,粳稻不染色或染成浅色深, 因籼、粳型不同品种染色均有深浅之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凡不染色者均属粳稻。
盛永(Morinags,1960)则分为籼、粳、Bulu、Aus为栽 培稻的四个生态种。
我国程侃声(1984,1985) 及Glaszmann(1986) 都认 为爪哇型只是冈彦一(Oka,1958)文中的热带岛屿型粳稻, 达不到种或亚种的水平,仍分籼、粳两个亚种。
表一、鉴别性状的级别及评分(程侃声,形态指数法)
平均
17564. 4
4774.16
27.15 4.25
粳稻 1.05 1.03 0.9 1.03 1.09 1.02
粳稻% 24.37 24.43 21.95 24.25 25.19 24.04
水稻
粳稻 粳稻%
410.9 410.67 99.94
412.61 429.33 104.05
404.94 408.67 100.92

浅绿 3.1-3.5cm
少 2.5-2.1
边及棱微染
绿 >3.5cm
无 <2
不染
有时一个品种某一性状很难分为籼稻和粳稻,可以将各项目的分数 加起来后,
0~8分为籼(H) 9~13 分为偏籼(H’) 14~17分为偏粳(K’) 18~24分为粳(K)
2、籼稻与粳稻主要形态特征、生理特征比较
叶形
籼稻 叶片较宽
野生稻(20个野生种)
稻属
栽培稻
亚洲栽培稻: (普通栽培稻)
世界各地均有, 占栽培稻面积的 99%以上。
有籼、粳之分。
非洲栽培稻: (光身稻 )
仅在西非,丰产性差, 但耐瘠性强。
无籼、粳之分。
栽培稻起源于野生稻
普通野生稻
普通栽培稻
2、我国栽培稻种的分类
我国栽培稻由于分布区域辽阔,栽培历史悠久,生态环境多样,在长 期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下,出现了繁多的适应各稻区和各栽培季节的品种。 丁颖曾根据它们的起源、演变和栽培发展过程,把我国栽培稻种分为5级。
碘液反应
淀粉吸碘性很小,遇 淀粉吸碘性很大,遇
碘反应呈棕红色
碘反应呈蓝色
二、籼粳亚种的分类方法及形态特征
1、籼粳亚种的分类方法
加藤等(Kato et al,1928)以形态特征、杂交亲和性与 血清反应为依据,最早将将亚洲栽培稻(主要为中、日居多) 分籼、粳两个亚种,奠定了稻种分类的基础;
松尾(Matsuo,1952),综合了多种性状,最后以粒型为 主分将世界稻种分为A(日本型,粳)、C(印度型,籼)、B (爪哇型);
项目
稃毛
抽穗时壳色 1-2穗节长
叶毛 长宽比 酚反应
0
短、齐
硬、直、 匀
绿白 <2cm 甚多 >3.5

等级及评分
1
2
3
4
中或较长、 硬、稍齐、 不太齐、
略软、
稍长
或仅有疣 状突起
长、稍 软、欠齐或
不齐
长、乱、软
白绿2.1-2.5cm
多 3.5-3.1 灰黑或褐

黄绿 2.6-3cm
中 3.0-2.6
多数<2.5cm 细长,扁平

典型的>3cm 短圆,宽厚

2、籼、粳稻主要形态、生理特征比较
籼稻
粳稻
发芽速度

抗寒性
较快 不耐寒,易烂秧
较慢 较耐寒,不易烂秧
抗旱性
较弱
较强

分蘖力
较强
较弱
耐肥性
矮杆较耐肥,高秆不耐肥
耐肥

落粒性


抗病性
较强
较弱

米质
出米率低,碎米多,粘性差, 出米率高,碎米少,
420.71 482.67 114.73
417.35 481.33 115.33
413.30 442.53 106.99
三、栽培稻种分类
早熟 相差5-7天, 约1张叶片
高:>120cm
大穗型
熟期
中熟
株高

穗粒 性状
晚熟
遗传组 成杂合 与否
杂交稻 常规稻
矮:<100cm
亚种(籼/粳) 群(晚季稻/早、中季稻) 型(水稻/陆稻) 变种(粘稻/糯稻) 品种(栽培品种)
普通栽培稻
籼亚种 (基本型)
晚季稻 (基本型)
水稻 (基本型)
陆稻 (变异型)
粘稻―品种
糯稻―品种 粘稻―品种
早、中季稻 (变异型)
糯稻―品种 水 稻 (同上)
陆 稻 (同上)
粳亚种 (变异型)
晚季稻
(以下全部同上)
总产量(万吨)
种植面积(亿亩)
单产(kg)
年份 水稻
粳稻 粳稻% 水稻
2001
17758. 1
4863.5
27.39
4.32
2002 17454 4752 27.23 4.23
2003 2004
16641. 82
17908. 8
4109 4958.4
24.69 27.69
4.11 4.26
2005 18059.2 5187.9 28.73 4.33
图1-5 稻穗的形态
粳稻稻穗
籼稻稻穗 粳稻稻谷
粳稻稻穗 粳稻稻谷
籼稻稻穗 籼稻稻谷
我国籼稻种植面积大和总产量均约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量 70%~75%,但江苏省籼稻种植面积约占全省种植面积的不到10%。 南方大部分稻区的人习惯吃籼稻米;北方稻区的人则习惯食用粳稻米。
2001-2005我国粳稻生产概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