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鲁迅文学创作隐喻-精品

合集下载

2024年课件《秋夜》-(多场景)

2024年课件《秋夜》-(多场景)

课件《秋夜》-(多场景)《秋夜》课件一、《秋夜》是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描绘了一个寂静而神秘的秋夜。

本文将以《秋夜》为蓝本,深入剖析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手法和审美价值,以期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解读。

二、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社会改革,其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被誉为“民族魂”。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

三、作品背景《秋夜》写于1924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

鲁迅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艺术手法,通过对秋夜景象的描绘,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民众的苦难,表达了对光明未来的渴望。

四、主题思想1.揭示社会黑暗:《秋夜》通过描绘秋夜的寂静、凄凉和神秘,隐喻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压抑。

作品中,秋夜的景象如同一个巨大的牢笼,将人们紧紧束缚,无法挣脱。

2.关注民众苦难:鲁迅在作品中关注到了底层民众的艰辛生活,通过描写秋夜的寒冷、饥饿和死亡,反映了民众在黑暗社会中的悲惨遭遇。

3.寻求光明未来:《秋夜》虽然描绘了黑暗的社会现实,但鲁迅并未放弃对光明未来的追求。

作品中,他通过对秋夜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民族振兴的信念。

五、艺术手法1.意象运用:鲁迅在《秋夜》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夜色”、“秋风”、“落叶”等,既描绘了秋夜的景象,又隐喻了社会的黑暗和民众的苦难。

2.象征手法:作品中,鲁迅运用象征手法,将秋夜的景象与社会的现实相联系,使作品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3.情感抒发:鲁迅在《秋夜》中通过对秋夜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4.语言风格:鲁迅的《秋夜》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六、审美价值1.揭示社会现实:《秋夜》通过对秋夜景象的描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鲁迅作品赏析 探寻他的创作灵感

鲁迅作品赏析 探寻他的创作灵感

鲁迅作品赏析探寻他的创作灵感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

他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

鲁迅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与推崇,他通过自己的文学成就,揭示和探讨了当时中国社会痛苦困境,批判封建残酷现实,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对鲁迅的作品进行赏析,同时探寻他的创作灵感。

一、《狂人日记》:控诉社会疾苦的力作《狂人日记》是鲁迅早期的一部作品,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之一。

通过这个短篇小说,我们能直观地感受到鲁迅对社会现实的痛楚呐喊。

作品以主人公邵伯治的独白形式呈现,他因为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和绝望而发疯。

这种精神崩溃的状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朽和人们的无奈。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邵伯治生活的环境和内心的痛苦,通过对绝对权威体制的嘲讽和讽刺,抨击了封建制度下的社会不公和人民的苦难。

这种社会控诉和激烈的思想抒发,是鲁迅作品中常见的创作风格,也是他深受读者喜爱的原因之一。

二、《阿Q正传》:社会现象的细腻刻画《阿Q正传》是鲁迅最著名的中篇小说之一,以主人公阿Q的形象揭示了中国社会的悲剧。

阿Q是一个贫穷、自卑、被歧视的农民,他通过幻想和自我安慰来逃避现实的痛苦。

小说中的阿Q虽然在人格上并不堪称伟大,但他的形象却代表了那个特定的时代和社会,是对它们的有力揭示。

鲁迅通过对阿Q的描写,反映了封建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和心理状态。

他通过细腻入微的刻画,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现象和人性,引起了读者的思索和共鸣。

这种刻画的细腻和深情吸引了无数的读者,也为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三、《呐喊》:直面社会黑暗的呼唤《呐喊》是鲁迅一部重要的短篇小说集,也是他在文学上的一次突破。

他以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对人道主义的呼唤为主题,将社会痛苦和人性悲剧展现得极为生动。

小说集包含了十五个短篇小说,每一个小说都揭示了封建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和人们的痛苦。

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风格与思想启示

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风格与思想启示

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风格与思想启示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风格以及其对现代汉语言文学的影响和启示。

本文首先分析了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特点,然后讨论了鲁迅小说中的思想观念,最后指出鲁迅小说对现代汉语言文学的影响和启示。

一、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风格1、鲁迅笔下的社会背景鲁迅的小说作品始终紧密围绕着社会现实展开,深入挖掘社会的阴暗面。

他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各种陋习、社会弊端、道德沦丧等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

例如,《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阿Q的悲剧性人生,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愚昧;而在《祝福》中,他通过祥林嫂的命运,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压迫与剥削。

2、鲁迅对社会问题的直接揭示与讽刺手法鲁迅在创作过程中,既采用直接揭示的方式,也运用讽刺、反讽等手法来揭露社会问题。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以狂人的视角直接揭示了封建伦理道德对个体的压迫;而在《孔乙己》中,他通过孔乙己的悲惨遭遇,讽刺了社会对于知识分子的歧视与冷漠。

3、鲁迅的心理描写与人物塑造鲁迅在小说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非常细腻,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例如,《药》中,鲁迅通过对小太阳的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示了一个年轻人在战乱时期的无奈与绝望;在《彷徨》中,鲁迅通过对青年人迷茫、彷徨的心理刻画,反映出那个时代青年人所面临的困境[1]。

4、鲁迅作品中的象征与隐喻鲁迅的小说作品中,往往运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来表达更深层次的现实主义含义。

例如,在《藤野先生》中,鲁迅通过藤野先生的身份象征着异化的知识分子;在《故事新编》中,鲁迅通过许多典故和神话的改编,将传统文化中的陋习和虚伪暴露无遗。

5、鲁迅作品的现实主义立场和批判精神鲁迅的小说始终站在现实主义的立场上,对社会现象、道德伦理和人性进行了严肃的反思与批判。

他以锐利的笔触揭示了社会现实的种种弊端,表达了对社会改革的强烈呼声。

这种批判精神使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通过对教育制度的讽刺揭示了当时教育的问题,呼唤教育改革。

鲁迅作品赏析 欣赏他的独特创作风格

鲁迅作品赏析 欣赏他的独特创作风格

鲁迅作品赏析欣赏他的独特创作风格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思想深度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对鲁迅的作品进行赏析,欣赏他的独特创作风格。

一、《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

这篇以第一人称叙事的短篇小说展现了一个疯子的内心世界,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讽刺,揭示了封建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无力。

鲁迅通过疯子的视角,以日记的形式表达了对社会的无奈和愤怒,独特的叙述方式展示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刻思考。

二、《阿Q正传》《阿Q正传》是鲁迅的又一经典之作。

通过对阿Q这个衰落农民的描写,鲁迅笔下的阿Q代表了社会的弱势群体,以及他们所面对的无力和羞辱。

鲁迅通过对阿Q的描述,巧妙地展示了社会阶级之间的冲突和不平等。

同时,他揭示了人性中的善恶矛盾,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批判。

三、《呐喊》《呐喊》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其中的《狗》、《故乡》等作品也被广泛传诵。

这本小说集以对人的悲惨命运和社会不公的揭示为主题,描绘了普通人在困境中的挣扎和抗争。

鲁迅的散文叙述简洁明了,语言犀利而富有震撼力,通过生动的形象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引发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四、《热风》《热风》是鲁迅的一篇散文,以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为起点展开故事。

全文透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封建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无助。

鲁迅以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勾勒出一个丑陋而残酷的现实社会图景,使读者深刻意识到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五、《阿里郎》《阿里郎》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描写一个自卑而懦弱的男主人公的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人们心灵的扭曲和虚伪。

鲁迅通过对人物内心的刻画,深刻揭示了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以及弱者在社会中所受到的伤害和排挤。

鲁迅的作品独特的创作风格,突出的思想深度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使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

通过对他的作品的赏析,不仅可以欣赏他的文学风采,还能引起对社会问题的深思和思考。

鲁迅文学创作中的叙事与反讽手法探究

鲁迅文学创作中的叙事与反讽手法探究

鲁迅文学创作中的叙事与反讽手法探究
鲁迅在后续的创作中,对《朝花夕拾》中的叙事风格和反讽手法进行了深入的运用和发展,这些手法不仅体现在他的小说、杂文等作品中,更成为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

在叙事风格方面,鲁迅继承了《朝花夕拾》中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的特点。

他的小说往往以生动的情节和人物塑造为基础,同时穿插着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他的作品既具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性,又不失深度和内涵。

例如,在《呐喊》和《彷徨》等小说集中,鲁迅通过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刻画,展现了他们的苦难和挣扎,同时也在叙述中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反讽手法则是鲁迅文学创作中的另一大特色。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已经展现出精湛的反讽技艺,而在后续的作品中,他更是将这一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

他常常以冷静甚至幽默的笔触揭示社会的荒诞和人性的扭曲,从而达到讽刺和批判的目的。

这种反讽不仅体现在对人物和事件的描绘上,更深入到对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的剖析中。

通过反讽,鲁迅成功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弱点,使读者在震惊和反思中感受到作品的深刻内涵。

此外,鲁迅还善于将《朝花夕拾》中的叙事风格和反讽手法与其他文学手法相结合,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学效果。

例如,他常常在作品中运用象征和隐喻等手法,进一步增强作品的象征意义和隐喻内涵。

同时,他也注重语言的锤炼和修辞的运用,使得他的作品既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又不失文学的艺术性。

综上所述,鲁迅在后续创作中对《朝花夕拾》中的叙事风格和反讽手法进行了深入的运用和发展。

这些手法不仅成为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也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更加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鲁迅《狂人日记》的隐喻式写作风格探讨

鲁迅《狂人日记》的隐喻式写作风格探讨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鲁迅《狂人日记》的隐喻式写作风格探讨宁凤娟 河北传媒学院王志敏 河北传媒学院摘 要:《狂人日记》是鲁迅缩写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在艺术风格和修辞手法上等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本文就从隐喻式的修辞手法上分析和探讨《狂人日记》的人物意象和主题思想。

关键词:《狂人日记》;隐喻式风格;反封建思想作者简介:宁凤娟(1986.9-),女,汉,山东巨野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王志敏(1978.10-),女,满,河北承德人,本科,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44-01《狂人日记》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文小说,小说主要以“狂人”的视角揭露了封建礼教下的“吃人制度”,全篇采用了大量的隐喻写作手法,将封建制度下的黑暗面一一揭露出来。

“隐喻”修辞手法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隐喻就是词语之间的交流替换,又被称为“替换轮”,隐喻修辞手法的运用对表达文章的内涵蕴意具有极大作用。

在《狂人日记》中,隐喻手法通过“狂人”的癫狂话语和行为始终贯穿于全文,下文就对《狂人日记》中具体的隐喻式写作风格的运用做出了详细的探讨。

一、《狂人日记》中人物意象的隐喻特征(一)“狂人”的隐喻特征《狂人日记》是以主人公“狂人”的第一视角的叙述构成整篇文章的,书中将“狂人”定位为一个精神病患者,通过精神病患者的疯言疯语、癫狂的行为方式,来揭露封建礼教制度下的黑暗面。

小说中狂人一共提及了七个“吃人”的现象:狼子村佃户吃“恶人心肝”事件;祖师李时珍“本草什么上”写着人肉可以煎吃;历史上记载的“易子而食”;徐锡林的被吃;割股疗亲的说法;人血馒头事件;食肉寝皮行为等,其中有的来源于历史记载、有的来源于野史传记,其具体事件已无从考究,通过对“吃人”现象的描述表现了家族封建礼教制度的危害和弊端。

(二)“大哥”的隐喻特征《狂人日记》中大哥在家庭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家里人对狂人都采取忽视厌恶的态度“家里的人装作不认识我;他们的脸色,也全通别人一样”,只有大哥对狂人的态度不同:“我还记得大哥教我做论”,可见大哥对狂人的态度是友善的,似乎是狂人的保护者的。

《呐喊》中隐喻的分析与解读

《呐喊》中隐喻的分析与解读

《呐喊》中隐喻的分析与解读作者:王童心来源:《东方教育》2018年第18期摘要:鲁迅先生在作品中,经常会通过隐喻来表达讽刺或称赞,这种方法值得被注意起来,并且有所分析和学习。

因此本文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围绕先生文章中的色彩、动物、疾病三类隐喻进行分析与解读。

关键词:《呐喊》;隐喻;鲁迅一、色彩隐喻《呐喊》中色彩的作用主要在于暗示人物命运变化、烘托氛围使作品更生动、突出人物特征这些作用。

那么通过色彩的变化暗示人物命运变化、烘托氛围的表达方式还是比较常见的,不仅是在鲁迅的作品中,在学生平时的写作中也常常出现,例如:(心情好的时候)今天的天空格外的蓝。

但是鲁迅先生描写的颜色更为夸张、准确和创新,例如:‘《药》一文中“秋天的后半夜……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先生的色彩感受能力是非常强烈和敏锐的,秋夜天的“乌蓝”和茶馆里光的“青白”是我们平常不会想到的色彩词,可是看到先生的表述却觉得异常的贴切,运用色彩词将客观事物的色彩特征生动形象的描绘了出来。

同时“乌蓝”“青白”是属于冷色调的色彩,渲染了沉重、幽郁的气氛,奠定了小说深沉、冷峻的主色调。

而色彩词的另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突出人物特征,看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有些人物只有寥寥几笔,但是却让人印象极为深刻,这可能要归功于先生所用的特殊手法:用“色彩语素+客观事物名词”指代人的色彩词。

小说《明天》中有“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阿Q正传》中有“赵白眼”;小说《药》中有“红眼睛阿义”和“花白胡子”。

鲁迅运用这类词汇,调动读者的已有经验,简单却细致的凸显了人物特征。

二、动物隐喻《呐喊》一书中共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其中《狂人日记》、《药》、《明天》、《故乡》、《阿Q正传》、《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中均有动物意象出现,我搜集到的有狮子、狐狸、狗、狼、乌鸦、鸡、鸭、鱼、鸟、猴子、蜂、蛤蟆、蝌蚪、白兔等动物,我认为这些动物形象不仅仅是必要的叙事需要出现,更多是鲁迅先生想要通过动物的形象表达自己的感情与观点。

鲁迅笔下的文化隐喻

鲁迅笔下的文化隐喻

鲁迅笔下的文化隐喻——希望与平等——浅谈《阿Q正传》和《祝福》的象征意蕴摘要:象征手法是作者用来间接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情感的最重要方式之一,而意象所能代表的意蕴却随着时代以及读者的变化而产生着不同的文化含义。

鲁迅先生在身处那个时代,以笔代枪,用自己简明而又犀利的语言表达着对于整个时代的深刻批判,而其笔下的作品、人物及意象也在整个时代的思想文化潮流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笔者以一个当代人的视角,通过鲁迅先生的作品深刻感悟。

关键词:鲁迅作品文化隐喻象征平等希望象征手法之运用,主要来源于《诗经》中的“比”、“兴”之辞。

《楚辞.橘颂》就是通篇运用比兴手法的古代名作。

此后在诗歌、散文中成为常见的手法之一。

它一般用来赞颂美好的事物,体现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但有时也可用来讽刺丑恶的事物,抨击不合理的现象,它既可以通篇运用,作者并不点明,而由读者自己去体会象征的含义,也可以只用于某些章节片段,由作者直接点明象征的含义。

而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便是鲁迅先生笔下的象征手法应用。

在鲁迅先生的作品当中,使用最严格也最平常的便是象征手法。

在鲁迅先生的笔下,象征手法的应用:一方面,从文本自身留给读者更多的空白与残缺,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在文本与读者思想上带来了很多不平凡的阻隔与障碍,而这些障碍残缺却恰到好处的使作品的思想含义更加深刻;另一方面,象征手法因其强大的召唤力量,使读者在自觉已进入作者所设迷宫的情况下,还愿意不断地去对迷宫当中所存在的秘密与结果进行探索,还引以为乐趣!鲁迅先生使用象征,其最透彻便以《狂人日记》为至尊,而后的很多短篇小说如《药》、《长明灯》,也都是带有浓郁语言色彩的象征之作。

《野草》更是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心理象征的最成功的杰作”。

只是,今天,作者更愿意以被公众所熟知的《阿Q正传》和《祝福》作为一个切入点,对鲁迅文本当中的象征意象及其意义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比较,以期能够正确理解鲁迅笔下所运用的各种意象或形象的象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文学创作隐喻
一、疾病:文学创作的独特意象资源
据国外资料统计,世界上最著名的作家、艺术家中,拥有完全健康身心的只有百分之十左右,大部分不同程度地患有各种身心疾病。

从最早的盲诗人荷马,到中世纪的但丁、塞万提斯,再到癫痫病人陀思妥耶夫斯基、肺结核患者卡夫卡、梅毒患者莫泊桑、同性恋者奥斯卡?王尔德、精神病人弗吉尼亚?伍尔夫、因不堪忍受旧伤和疾病而自杀的海明威、因病态的抑郁孤寂而自杀的川端康成等等。

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也患有先天的精神痼疾。

在作家笔下,患病这一基本体验在文学中获得了超越一般经验的表达功用和意义,而长期患有身心疾病的作家更容易充分利用这种表达和功用。

由于有切肤之痛,患病作家对疾病的感受比一般作家更强烈、更深刻。

荣格认为,个人无意识中聚结的一簇心理丛或是寓于情绪色彩的一连串的观念与思想,可以称之为“情结”;说某人具有某种情结,就是说此人沉溺于某种情感或对某种情感的向往中而不能自拔。

由此看来,我们可以把作家作品中这种执着的、普遍存在的疾病描写称之为“疾病情结”。

这些凝聚着独特生命体验的“疾病情结”成为作家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和创作动力,因而在创作中得到具有独特艺术个性的表现,作品也因此具有发人深省、震撼人心的力量。

因患肺结核而早逝的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表示,患病是“一种刺激生活,刺激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强有力的兴奋剂”。

费尔巴哈也说:“痛苦是诗歌的源泉,只有将一件有限事物的损失看成是一种无限的损失的人,才具有抒情的热情的力量。

只有回忆不复存在的事物时的惨痛激动,才是人类的第一个艺术家和第一个理想家。

”患有身心疾病的作家更喜欢在作品中表现疾病的痛苦、恐惧以及疾病带来的灾难,而且他们的疾病题材更多地以表现自己所患的身心疾病为主。

正是疾病促使许多世界文坛巨匠创造了非凡的成就。

在一定意义上正是他们作为患者的深切感受,这才增加了其作为艺术名医的天才和伟大。

在他们笔下,生活本身成了疾病的一种形式,艺术则变成一种诊断。

他们借助疾病这一独特的文学意象,来表现他们对历史、对社会、对未来的深切思考、严肃关注与热切企盼。

作为审美范畴,意象在我国和西方早已有之。

春秋时期《易经》一书中已有“立象以尽意”之说;魏晋时期的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进一步提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前者所言为以感性的物象表达理性的义理之意,后者则以可见的物象来表现不可见的意义内涵,语言则是“明象”的工具,这大多类属哲学范畴。

直到南朝刘勰才明确地将“意象”组合成一个词组应用在文学的审美范畴中:“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其意为:只有具有独特的观察力,独特的艺术感受力的工匠,才能窥视到“意象”之美而运用手中之斧(笔)将其再现出来。

此处的“意象”即为表意的象,是情思与物象的结合,是作家主观情志的体现,在整个形象思维即“神思”的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在西方学术界,从亚里斯多德开始,直到20世纪的庞德、劳伦斯、乔依斯、威廉士及艾略特,他们都认为意象既类属心理学范畴,又是一个文艺学范畴。

“意象”在心理学中表示有关过去的感受上、知觉上的经验在心中的重现或回忆,而这种重现或回忆未必一定是视觉上的。

瑞恰兹说:“人们一直过分重视意象的感官属性,使一个意象具有效应的首先不是它作为意象的生动性,而是它作为一个和感觉奇特地联系在一起的精神活动的特性。

”“意象派”(或意象主义)首领庞德认为:“意象是在一瞬间理智和情绪的复合物”儿”。

他认为,意象既可以是主观的,也可以是客观的,但“意象不仅仅是思想,它是旋涡一般的或集结在一起溶化了的思想,而且充满了能量”。

中国史论中所谓的“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与苏珊?朗格的“艺术品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就是情感的意象”,其实道出了意象的实质:在真实物象中,渗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与理性,它凝聚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的主观理解。

同时,与作家情感完美同构的意象,往往还具有丰富的象征性,因而能赋予作品更大的张力。

艺术家总是根据自己的情感力度与方向,对于存储于头脑中的众多表象材料进行安排、调整、分解、改造与组合,最后形成一个不同于个别表象材料的全新意象;这个意象与艺术家所把握和感受的情感生活的力度与方向大体上同构,并且只有实现了这种同构,才能产生和谐的艺术形式。

鲁迅的独特经历与他“疗救社会”的使命感,正促使他创造出众多“病”的意象,从而使这些“病态人物”一个个成了社会生活的标本,标示出作者对历史、现实、文化等深刻思考的深度与广度。

因此,疾病在一定意义上己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医学话题,它同时也属于文化范畴。

二、隐喻:疾病意象投射社会性、精神性内涵的特殊手段
关于隐喻,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借来作隐喻,或借‘属’作‘种’,或借‘种’作‘属’,或借‘种’作‘种’,或借用类比字”。

简而言之,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名称用来命名该事物,逐渐被提升为一种思维方式和世界观。

隐喻思维就在于借助于想象性事物,以相对熟识的方式思考和认识隐秘而陌生的事物。

从古至今,人类认识疾病的历史过程始终受到这种隐喻思维的左右,从而使“疾病”负载着各种想象与神话。

在古希腊时期,疾病被看作是对个人过失、祖先犯罪、部落集体罪责的惩罚。

在《伊利亚特》中,一开篇,荷马就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天神降瘟疫于希腊联军的画面。

柏拉图在《国家篇》《政治篇》中把疾病的隐喻扩展到社会政治领域。

他把社会比作家庭、比作身体,即一架由“头脑”控制与训练的躯体,机体健康的社会就会呈现权力秩序井然有序的状态。

在人与自然与社会的接触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意象感受。

自然节律、四季变化、日出日落、人生场景、生老病死等等,都会留在人的脑海中形成复杂的意象“库存”。

当作家进入创作过程时,他必然地要从自己的意象库存中进行选择,撷取最能发挥隐喻象征功能的意象,发现它与深层主旨之间的相似性、可喻性,也才能把自己的心理意象投射于其中,达到暗示和意指他物的目的。

显然,鲁迅投入创作时在自己的意象库存中大量地选取了疾病的意象用于他所描写的事物或人物,并赋予自然生理意义上的疾病以深刻的社会性、精神性内涵,这种隐喻思维和艺术逻辑折射出了作家的一种创作意识和心理欲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