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斯小学奥数含答案二年级(下)第13讲立体图形认知

高斯小学奥数含答案二年级(下)第13讲立体图形认知
高斯小学奥数含答案二年级(下)第13讲立体图形认知

第十三讲立体图形认知前续知识点:二年级第一讲;XX 模块第X 讲

后续知识点:X 年级第X 讲;XX 模块第X 讲

我要

这块!

0/2

我要

卡莉娅这块!

Vi

我来给大家分草莓果酱

蛋糕啦!这个大蛋糕的6

个面都涂了草莓果酱。现

在切好啦,你们来拿吧!

7

"7

我的3面都有草

莓果酱哦!

我的只有1面有

草莓果酱!

我的2面有草莓果酱

呢!

卡莉娅

【图中的蛋糕必须是正方体,切完之后也必须是 小正方体?并且每块蛋糕的颜色都不要变化.把 里面的人物换成相应红字标明的人物,把打“X”的去掉.】

本讲我们介绍了一些平面图形,下面我们来学习立体图形.立体图形包括有长方体、正方 体、球体、圆柱体等,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例题1

观察下面的立体图形,它们分别有几个顶点?几个面?几条棱?

图1

图2 图3 图4

【提示】按顺序数一数.

练习1

观察下面的立体图形,它们分别有几个顶点?几个面?几条棱?

立方体,又叫正方体,它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表面围成.一个正方体,不论怎么翻转, 它与翻转前的样子看上去都是一样的.当然,如果正方体的表面涂了不同的颜色或是画了不同 的花纹,那么翻转之后就会有所变化,能够判断出一个正方体翻转后的状态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正方体往一个方向翻滚几次之后会回到原来的状态呢?试试看! 例题

2

图1

图2

一个正方体木块的六个面上分别写着A、B、C、D、E、F六个字母.其中A与D 相对,B与E相对,C与F相对.现在将木块标有字母A的那个面朝上,标有字母D的那个面朝下放在第1个方格内.然后让木块按照箭头指向,沿着图中方格滚动,当木块滚到第17格时,木块朝上的面

上写的是哪个字母?

【提示】这个正方体木块沿着一个方向滚动几下能还原呢?

练习2 一个正方体木块的六个面上分别写着A、B、C、D、E、F六个字母.其中A与D相对,B与E相对,C与F相对.现在将木块标有字母A的那个面朝上,标有字母D的那个面朝下放在第1个方格内,然后让木块按照箭头指向,沿着图中方格滚动.当木块滚回原地时,木块朝上

的面上写的是哪个字母?

正方体有6个面,任意一个面都有4个面与它相邻,有1个面与它相对.当把多个完全相同的正方体

堆叠在一起,我们要注意正方体上的每个面的相邻面都有哪些.

例题3

在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涂上“红”、“黄”、“白”、“黑”、“蓝”、“绿”六种颜色.现

有涂色方式完全一样的四个正方体,如下图拼成一个长方体.问涂“红”、“黄”、“白”的三个面各与涂什么颜色的面相对?

/白/红/白/黄7

黄蓝红

八、、红

/

【提示】正方体的每个面都会有4个邻面和1个对面,要找到1个面的对面,先把它的邻面找全吧.

练习3

一个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写着A、B、C、D、E、F六个字母.根据下列摆放的三种情况,哪两个字母是相对的?

先把一个大正方体的6个面染色,再切成若干个小正方体,那么不同位置的小立方体染色面数不同.我们可以把这些小立方体进行分类:没有染色的、1面染色的、2面染色的、3面染色的等,然后再分别进行计数.

例题4

一个棱长为4厘米立方体,将其六个面都涂满红漆,然后把它锯成棱长为1厘米的小立方体.那么在这些小立方体中:

(1)只有3面涂上红色的有几块?

(2)只有2面涂上红色的有几块?

(3)只有1面涂上红色的有几块?

(4)没有涂色的有几块?

【提示】在角上的小正方体有几面涂红色?在棱上的小正方体有几面涂红色?在面上的小正方体有几面涂红色?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哪里?

练习4

一个棱长为5厘米立方体,将其六个面都涂满红漆,然后把它锯成棱长为1厘米的小立方体.那么在这些小立方体中:

(1)只有3面涂上红色的有几块?

(2)只有2面涂上红色的有几块?

(3)只有1面涂上红色的有几块?

(4)没有涂色的有几块?

例题5

一个长、宽、高分别为6厘米、5厘米、4厘米的长方体,将其六个面都涂满红漆,然后把它锯成棱长为1厘米的小立方体.那么在这些小立方体中:

(1)只有3面涂上红色的有几块?

(2)只有2面涂上红色的有几块?

(3)只有1面涂上红色的有几块?

(4)没有涂色的有几块?

【提示】每条棱、每个面上的小正方体的个数是不同的.

例题6

现有五个

完全相同的正方体摆成一排,它们的6个面上分别标着数量是1、2、3、4、5、6的圆点这五个正方体底面的点数之和是多少?

■?V

?-

*

??

*

* *

V +

?*

【提示】先判断出哪两个点数是相对的.

课堂内外

四面折纸

古往今来,不可能的图形(即自相矛盾的图形)刺激着艺术家、数学家们的想象力,早期的不可能图形大概是由于艺术家们错误的透视画法所造成,也有的是画家(或数学家)故意设计的.看看这几个图形为什么是不可能的呢?

X X 把上图的图描在一张白纸上,同样涂上颜色,再剪下来,沿折叠线折叠,这样所有图形就都在外面了, 将两面用胶水粘起来,然后沿红线剪开,这样就得到了一个四面折纸,同学们能不能用这个折纸拼出下面

四个图形呢?折叠线

作业

观察下面的立体图形,它们分别有几个顶点?几个面?几条棱?

一个正方体木块的六个面上分别写着

A 、

B 、

C 、

D 、

E 、

F 六个字母.其中 A 与D 相对,B 与E

相对,C 与F 相对.现在将木块标有字母 A 的那个面朝上,标有字母 D 的那个面朝下放在第 1 个方格内,然后让木块按照箭头指向,沿着图中方格滚动.当木块滚到最后一格,木块朝上的 面上写的是哪个字母?

4. 一个棱长为3厘米的立方体,将其六个面都涂满红漆,然后把它锯成棱长为1厘米的小立方体.那

么在这些小立方体中:

(1) 只有3面涂上红色的有几块? (2) 只有2面涂上红色的有几块?

1.

2. 3. 已知下面正六面体标字母的方式是完全相同的.

根据摆放的情况,哪两个字母是相对的?

/ D /

C B

A / C

D /

F

C

D

/

/ / / / /

(3)只有1面涂上红色的有几块?

(4)没有涂色的有几块?

5.一个长、宽、高分别为5厘米、4厘米、4厘米的长方体,将其六个面都涂满红漆,然后把它锯

成棱长为1厘米的小立方体?那么在这些小立方体中:

(1)只有3面涂上红色的有几块?

(2)只有2面涂上红色的有几块?

(3)只有1面涂上红色的有几块?

(4)没有涂色的有几块?

第十三讲立体图形认知

1. 例题1

答案:图1 有8 个顶点、6 个面和12 条棱;图2 有8 个顶点、6 个面和12 条棱;图3 有4 个顶点、4 个面和6 条棱;

图 4 有 5 个顶点、 5 个面和8 条棱.

详解:分别按顺序去数点、面、棱.

2. 例题2 答案:A

详解:正方体木块沿着一个方向滚动4下就能还原,所以当木块滚到5号格、9号格和17 号格时,木块朝上的面上写的都是字母A.

3. 例题3 答案:红对绿,黄对蓝,黑对白详解:从出现最多的颜色入手,先找“红面”的邻面:黄、黑、白、蓝,那么红的对面

是绿;再找“黄面”的邻面:红、黑、白,那么黄可能对绿或蓝,由于红和绿是对面,所以黄对蓝;那么,黑对白.

4. 例题4

答案:(1)8;(2)24;(3)24;(4)8

详解:在角上的小正方体有 3 面涂红色.共8 个角,所以只有 3 面涂上红色的有8 块;

在棱上的小正方体有 2 面涂红色. 共12条棱,每条棱上有 4 块小正方体,去掉角上的2块(角上是 3 面涂色的),

4 2 2 (块),12 2 24 (块),所以只有2 面涂上红色的有24 块;

在面上的小正方体有1 面涂红色.共6 个面,每个面上有4 块小正方体是有1 面涂色的,4 6 24 (块),只有1 面涂上红色的有24 块;

大正方体由4 4 4 64(块)小正方体组成,64 8 24 24 8 (块),所以没有涂色的有8 块.

5. 例题5 答案:(1)8;(2)36;(3)52;(4)24 详解:在角上的小正方体有3 面涂红色.共8 个角,所以只有3 面涂上红

色的有8 块;在棱上的小正方体有2 面涂红色.共12 条棱,各条棱上的小正方体有2 面涂上红色的个数是4 4 3 4 2 4 36 (块),所以只有2 面涂上红色的有36 块;在面上的小正方体有1 面涂红色.共6 个面,各个面上的小正方体有1 面涂色的个数是8

2 12 2 6 2 52(块),只有1 面涂上红色的有52 块;大长方体由6 5 4 120 (块)小正方体组成,120 8 36 52 24 (块),

所以没有涂色的有24 块.

6. 例题6 答案:18 详解:5 出现最多,5 与1、2、3、6 相邻,所以5 与4 相对,接着不难得到2 与6 相对,1 与3 相对.

现在地面上依次为4,6,3,1,4,和为18.

7. 练习1 答案:图1有8个顶点、6个面和12条棱;图2有6个顶点、5个面和9条棱;图3有5个顶点、5个面和8条棱;图 4 有12 个顶点、8 个面和18 条棱

简答:分别按顺序去数点、面、棱.

8. 练习2 答案:A 简答:经尝试得出,当木块滚回原地时,木块朝上的面上写字母A.

9. 练习3

答案: F 对C, E 对A, B 对D

简答:从出现最多的字母入手,先找F的邻面:A、B、D、E,那么F对C;再找E的邻面:B、C、D、F,那么E对A;所以,B对D .

10. 练习4

答案:(1)8;(2)36;(3)54;(4)27 简答:在角上的小正方体有3面涂红色.共8个角,所以只有3 面涂上红色的有8块; 在棱上的小正方体有2面涂红色.共12条棱,每条棱上有5块小正方体,去掉角上的2块(角上是3面涂色的),5

2 3(块),12

3 36(块),所以只有2 面涂上红色的有36 块;

在面上的小正方体有1 面涂红色.共6 个面,每个面上有9 块小正方体是有1面涂色的,9 6 54(块),只有1 面涂上红色的有54 块;

大正方体有5 5 5 125 (块)小正方体组成,125 8 36 54 27(块),所以没有涂色的有27 块.

11. 作业1

答案:图 1 中有8 个顶点,6个面,12条棱;图2中有 6 个顶点,6个面,10条棱;图 3 中有10个顶点,7 个面,15条棱;图 4 中有 5 个顶点, 6 个面,9条棱

简答:分别按顺序去数点、面、棱.

12. 作业2

答案:D

简答:正方体木块往一个方向滚动4次之后会回到原来的状态.木块向右滚动 4 格,向下滚动2格之后又向左滚动8 格,最后又向上滚动 4 格,相当于木块向上滚了 2 格,此时 D 朝上.

13. 作业3

答案: A 对 F , C 对D, B 对E

简答:从出现最多的字母入手,因为B与A、C、D、F相邻,所以B对E;因为F与B、C、D相邻,又B对E,

所以F与E不相对,即F与B、C、D、E相邻,所以A对F;则C对D .

14. 作业4

答案:(1)8;(2)12;(3)6;(4)1 简答:在角上的小正方体有3面涂红色.共8个角,所以只有 3 面涂上红色的有8块; 在棱上的小正方体有2面涂红色.共12条棱,每条棱上有3块小正方体,去掉角上的2块(角上是3面涂色的),3

2 1(块),12 1 12 (块),所以只有2 面涂上红色的有12 块;

在面上的小正方体有 1 面涂红色.共 6 个面,每个面上有 1 块小正方体是有 1 面涂色的,1 6 6(块),只有1

面涂上红色的有 6 块;

大正方体有3 3 3 27 (块)小正方体组成,27 8 12 6 1(块),所以没有涂色的有 1 块.

15. 作业5 答案:(1)8;(2)28;(3)32;(4)12 简答:在角上的小正方体有3 面涂红色.共8 个角,所以只有3 面涂上红

色的有8 块;在棱上的小正方体有2 面涂红色.共12 条棱,各条棱上的小正方体有2 面涂上红色的个数是3 4 2 4 2 4 28 (块),所以只有2 面涂上红色的有28 块;在面上的小正方体有1 面涂红色.共6 个面,各个面上的小正方体有1 面涂色的个数是6

2 6 2 4 2 32(块),只有1 面涂上红色的有32 块;大长方体由5 4 4 80 (块)小正方体组成,80 8 28 32 12 (块),

所以没有涂色的有12块.

2109年小学四年级奥数经典30讲

2109年小学四年级奥数经典30讲 目录 第1讲速算与巧算(一) 第2讲速算与巧算(二) 第3讲高斯求和 第4讲 4,8,9整除的数的特征 第5讲弃九法 第6讲数的整除性(二) 第7讲找规律(一) 第8讲找规律(二) 第9讲数字谜(一) 第10讲数字谜(二) 第11讲归一问题与归总问题 第12讲年龄问题 第13讲鸡兔同笼问题与假设法 第14讲盈亏问题与比较法(一) 第15讲盈亏问题与比较法(二) 第16讲数阵图(一) 第17讲数阵图(二) 第18讲数阵图(三)

第19将乘法原理 第20讲加法原理(一)第21讲加法原理(二)第22讲还原问题(一)第23讲还原问题(二)第24讲页码问题 第25讲智取火柴 第26讲逻辑问题(一)第27讲逻辑问题(二)第28讲最不利原则 第29讲抽屉原理(一)第30讲抽屉原理(二)

第1讲速算与巧算(一) 计算是数学的基础,小学生要学好数学,必须具有过硬的计算本领。准确、快速的计算能力既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思维训练,既能提高计算效率、节省计算时间,更可以锻炼记忆力,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促进思维和智力的发展。 我们在三年级已经讲过一些四则运算的速算与巧算的方法,本讲和下一讲主要介绍加法的基准数法和乘法的补同与同补速算法。 例1 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有10名同学,某次数学测验的成绩(分数)如下: 86,78,77,83,91,74,92,69,84,75。 求这10名同学的总分。 分析与解:通常的做法是将这10个数直接相加,但这些数杂乱无章,直接相加既繁且易错。观察这些数不难发现,这些数虽然大小不等,但相差不大。我们可以选择一个适当的数作“基准”,比如以“80”作基准,这10个数与80的差如下: 6,-2,-3,3,11,-6,12,-11,4,-5,其中“-”号表示这个数比80小。于是得到 总和=80×10+(6-2-3+3+11- =800+9=809。 实际计算时只需口算,将这些数与80的差逐一累加。为了清楚起见,将这一过程表示如下:

小学奥数--四年级高斯求和(学生版)6份

高斯求和 德国著名数学家高斯幼年时代聪明过人,上学时,有一天老师出了一道题让同学们计算: 1+2+3+4+…+99+100=? 老师出完题后,全班同学都在埋头计算,小高斯却很快算出答案等于5050。高斯为什么算得又快又准呢?原来小高斯通过细心观察发现: 1+100=2+99=3+98=…=49+52=50+51。 1~100正好可以分成这样的50对数,每对数的和都相等。于是,小高斯把这道题巧算为(1+100)×100÷2=5050。 小高斯使用的这种求和方法,真是聪明极了,简单快捷,并且广泛地适用于“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 若干个数排成一列称为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称为一项,其中第一项称为首项,最后一项称为末项。后项与前项之差都相等的数列称为等差数列,后项与前项之差称为公差。 例如: (1)1,2,3,4,5, (100) (2)1,3,5,7,9,...,99;(3)8,15,22,29,36, (71) 其中(1)是首项为1,末项为100,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2)是首项为1,末项为99,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3)是首项为8,末项为71,公差为7的等差数列。 由高斯的巧算方法,得到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和=(首项+末项)×项数÷2。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末项=首项+公差×(项数-1)。 对于任意一个项数为奇数的等差数列来说,中间一项的值等于所有项的平均数,也等于首项和末项和的一半;或者换句话说,各项和等于中间项乘以项数。即为中项定理

【例题讲解及思维拓展训练】 例1 1+2+3+…+1999=? 分析与解:这串加数1,2,3,…,1999是等差数列,首项是1,末项是1999,共有1999个数。由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可得 原式=(1+1999)×1999÷2=1999000。 注意: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之前,一定要判断题目中的各个加数是否构成等差数列。 【思维拓展训练一】 1、11+12+13+…+31=? 分析与解:这串加数11,12,13,…,31是等差数列,首项是11,末项是31,共有31-11+1=21(项)。 原式=(11+31)×21÷2=441。 2、3+7+11+…+99=? 分析与解:3,7,11,…,99是公差为4的等差数列, 项数=(99-3)÷4+1=25, 原式=(3+99)×25÷2=1275。 例2 求首项是25,公差是3的等差数列的前40项的和。 解:末项=25+3×(40-1)=142, 和=(25+142)×40÷2=3340。 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及求项数和末项的公式,可以解决各种与等差数列求和有关的问题。 【思维拓展训练二】 1、求首项是34,公差是5的等差数列的前50项的和。 例3 在下图中,每个最小的等边三角形的面积是12厘米2,边长是1根火柴棍。问:(1)最大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2)整个图形由多少根火柴棍摆成? 分析:最大三角形共有8层,从上往下摆时,每层的小三角形数目及所用火柴数目如下表: 由上表看出,各层的小三角形数成等差数列,各层的火柴数也成等差数列。 解:(1)最大三角形面积为 (1+3+5+…+15)×12=[(1+15)×8÷2]×12=768(厘米2)。

小学奥数立体图形电子教案

小学奥数立体图形

第11讲立体图形 各种涉及长方体、立方体、圆柱、圆锥等立体图形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问题,解题时考虑沿某个方向的投影常能发挥明显的作用.较为复杂的是与剪切、拼接、染色等相关联的立体几何问题. 第六届:“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初赛第12 题(略有改动) 1.用棱长是1厘米的立方块拼成如图11-1所示的立体图形,问该图形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分析与解】显然,图11-1的图形朝上的面与朝下的面的面积相等,都等于3×3=9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朝左的面和朝右的面的面积也相等,等于7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朝前的面和朝后的面的面积也相等,都等于7个小正方形的面积,因此,该图形的表面积等于(9+7+7)×2=46个小正方形的面积,而每个小正方形面积为l平方厘米,所以该图形表面积是46平方厘米.

2.如图11-2,有一个边长是5的立方体,如果它的左上方截去一个边分别是5,3,2的长方体,那么它的表面积减少了百分之几? 【分析与解】原来正方体的表面积为5 ×5×6=150. 现在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截了两个面向我们的侧面,它们的面积为(3×2)×2=12,12÷150=0.08=8%. 即表面积减少了百分之八. 3.如图11-3,一个正方体形状的木块,棱长l米,沿水平方向将它锯成3片,每片又锯成4长条,每条又锯成5小块,共得到大大小小的长方体60块.那么,这60块长方体表面积的和是多少平方米? 【分析与解】我们知道每切一刀,多出的表面积恰好是原正方体的2个面的面积. 现在一共切了(3-1)+(4-1)+(5-1)=9刀,而原正方体一个面的面积1×1(平方米),所以表面积增加了9×2×1=18(平方米).原来正方体的表面积为6×1=6(平方米),所以现在的这些小长方体的表积之和为6+18=24(平方米).

【精品】小学二年级奥数题100道及答案

首页 小学二年级奥数题及答案 -> 看图回答题及答案 100道 一、计算题。 ( 共101题) 1.图2-26是由四个扁而长的圆圈组成的,在交点处有8个小圆圈.请你把1、2、 3、4、5、6、7、8这八个数分别填在8个小圆圈中。要求每个扁长圆圈上的四个 数字的和都等于 18。 答案: 2.在图2-24中,三个圆圈两两相交形成七块小区域,分别填上1~7七个自然数, 在一些小区域中,自然数 3、5、7三个数已填好,请你把其余的数填到空着的小 区域中,要求每个圆圈中四个数的和都是 15。 答案:15=1+2+5+7,15=1+3+4+7,15=1+3+5+6,15=2+3+4+6 其中1和3用的次数最多, 图中最中间的部分被三个圆包围,所以 1和3应该填在里面。但题目总 3已填好,所以只能 填1。1填好后其他的也就好确定了。答案见下图 小学数奥数 一年级奥 数二年级奥数三年级奥数四年级奥数五年级奥数六年级奥数

3.图2-23中有三个大圆,在大圆的交点上有六个小圆圈。请你把1、2、3、4、5、6六个数分别填在六个小圆圈里,要求每个大圆上的四个小圆圈中的数之和都是 14。 答案:案把14拆成4个自然数的和,如下 14=1+2+5+6; 14=1+3+4+6; 14=2+3+4+5。 先把一个数填入,然后试一下确定其他数的位置。 答案如下图 4.将2、4、6、8、10、12、14、16、18填在下面图表,使每一横行、竖行、斜 行的三个数相加的和都相等。

答案:案九宫格填九数的方法,确定中间是10最关键了,然后我们对这些数加和除以3,就有了相等的和应该是30,图形如下(有很多种,但是中间那个肯定是10) 5.仔细观察下面的图形,找出变化规律,猜猜在第3组的右框空白格内填一个什么样的图? 答案: 6.请看下图,共有多少个正方形?

最新四年级奥数教程(完美修复版本)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四年级) 第1讲速算与巧算(一) 第2讲速算与巧算(二) 第3讲高斯求和 第4讲 4,8,9整除的数的特征 第5讲弃九法 第6讲数的整除性(二) 第7讲找规律(一) 第8讲找规律(二) 第9讲数字谜(一) 第10讲数字谜(二) 第11讲归一问题与归总问题 第12讲年龄问题 第13讲鸡兔同笼问题与假设法 第14讲盈亏问题与比较法(一) 第15讲盈亏问题与比较法(二) 第16讲数阵图(一) 第17讲数阵图(二) 第18讲数阵图(三) 第19将乘法原理 第20讲加法原理(一) 第21讲加法原理(二) 第22讲还原问题(一) 第23讲还原问题(二) 第24讲页码问题 第25讲智取火柴 第26讲逻辑问题(一) 第27讲逻辑问题(二) 第28讲最不利原则 第29讲抽屉原理(一) 第30讲抽屉原理(二) 第1讲速算与巧算(一) 计算是数学的基础,小学生要学好数学,必须具有过硬的计算本领。准确、快速的计算能力既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思 维训练,既能提高计算效率、节省计算时间,更可以锻炼记忆力,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促进思维和智力的发展。 我们在三年级已经讲过一些四则运算的速算与巧算的方法,本讲和下一讲主要介绍加法的基准数法和乘法的补同与同补 速算法。 例1 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有10名同学,某次数学测验的成绩(分数)如下: 86,78,77,83,91,74,92,69,84,75。 求这10名同学的总分。 分析与解:通常的做法是将这10个数直接相加,但这些数杂乱无章,直接相加既繁且易错。观察这些数不难发现,这些数 虽然大小不等,但相差不大。我们可以选择一个适当的数作“基准”,比如以“80”作基准,这10个数与80的差如下:6,-2,-3,3,11,-6,12,-11,4,-5,其中“-”号表示这个数比80小。于是得到 总和=80×10+(6-2-3+3+11- =800+9=809。 实际计算时只需口算,将这些数与80的差逐一累加。为了清楚起见,将这一过程表示如下:

五年级奥数-立体图形问题

课程五立体图形问题 1.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2.长方体、正方体的切割问题 3.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4.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应注意的问题 (1 )找出必备条件(长、宽、高或棱长),如题中没有直接给出,则 先求出必备条件,再求表面积(有盖还是无盖)。 (2)统一计量单位,单位不统一的,一般要通过化、聚,使单位统一 后再计算。 (3)求所需用的面积材料时,一般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4)用同样多的立体拼图,由于拼法不同,重叠的次数不同,表面积 就会发生变化,每重叠一次,就减少两个面;每切一刀,就增加两个面。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1)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V长方体=abc (2)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正方体=a3 2.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水中物体的体积=容器的底面积×水上升或下降的高度。 水上升或下降的高度=水中物体的体积÷容器的底面积 容器的底面积=水中物体的体积÷水上升或下降的高度 例1 有一个长15厘米,宽10厘米,高8厘米的长方体,现在要在这个长方体中挖去一个棱长为5厘米的小正方体,那么剩下部分的表面积是多少? (1)(2)(3) 分析与解法 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可以知道,挖去小正方体的位置有3种情况,可能是在面上,如图(1),可能在顶点上,学习目标 重点 总结

如图(2),可能在棱上,如图(3)。在面上时,可以用长方体的表面积+小正方体4个面的面积;在角上时,正好等于长方体的表面积;在棱上时,要用长方体的表面积+小正方体2个面的面积。 解:原长方体表面积为: (15×10+15×8+10×8)×2=700(平方厘米) 在角上时,剩下部分的表面积是700(平方厘米); 在面上时,剩下部分的表面积是: 700+5×5×4=800(平方厘米) 在棱上时,剩下部分的表面积是:700+5×5×2=750(平方厘米) 所以剩下部分的表面积是700平方厘米,或800平方厘米,或750平方厘米。 说明:本题也是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要做到不重不漏。 例2 如图棱长是2分米的正方体,沿与AB棱垂直的方向切3刀,沿与BC棱垂直的方向切4刀,沿与BF棱垂直的方向切5刀,共得到大小长方体120个。问这120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是多少平方分米。 分析与解法 在这道题中,120个长方体表面积的总和是由原来正方体的表面积与所有切面的面积两部分组成。每切一刀,就增加2个边长是2分米的正方形,共切12刀,增加了24个边长是2分米的正方形。 解:2×2×6+2×2×[(3+4+5)×2] =24+96 =120(平方分米) 答:这120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120平方分米。 说明:此题并没有要求是平均切,所以只能考虑在原来基础上增加了多少。 例3 有一根长3.5米的方木,把它截成3段,表面积增加了144平方厘米,这根方木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分析与解法 把方木截成三段要截2次,每截一次要增加2个面,截2次增加4个面,4个面的面积为144平方厘米,144÷4=36(平方厘米),根据体积公式就能求出方木的体积。 解:144÷4=36(平方厘米) 36×350=12600(立方厘米)=12.6(立方分米) 答:这根方木的体积是12.6立方分米。 说明:切n 刀分出(n+1)段,增加2n个面。 例 4 H

小学奥数题讲解: 高斯求和(等差数列)

小学奥数题讲解:高斯求和(等差数列) 德国数学家高斯幼年时代聪明过人,上学时,有一天老师出了一道题 让同学们计算: 1+2+3+4+…+99+100=? 老师出完题后,全班同学都在埋头计算,小高斯却很快算出答案 等于5050。高斯为什么算得又快又准呢?原来小高斯通过细心观察发现: 1+100=2+99=3+98=…=49+52=50+51。 1~100正好能够分成这样的50对数,每对数的和都相等。于是,小高斯把这道题巧算为 (1+100)×100÷2=5050。 小高斯使用的这种求和方法,真是聪明极了,简单快捷,并且广 泛地适用于“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 若干个数排成一列称为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称为一项,其中 第一项称为首项,最后一项称为末项。后项与前项之差都相等的数列 称为等差数列,后项与前项之差称为公差。例如: (1)1,2,3,4,5, (100) (2)1,3,5,7,9, (99) (3)8,15,22,29,36, (71) 其中(1)是首项为1,末项为100,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2)是首项为1,末项为99,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3)是首项为8,末 项为71,公差为7的等差数列。 由高斯的巧算方法,得到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和=(首项+末项)×项数÷2。 例1 1+2+3+…+1999=? 分析与解:这串加数1,2,3,…,1999是等差数列,首项是1,末项是1999,共有1999个数。由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可得 原式=(1+1999)×1999÷2=1999000。 注意: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之前,一定要判断题目中的各个加 数是否构成等差数列。 例2 11+12+13+…+31=? 分析与解:这串加数11,12,13,…,31是等差数列,首项是11,末项是31,共有31-11+1=21(项)。 原式=(11+31)×21÷2=441。 在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有时项数并不是一目了然的,这时 就需要先求出项数。根据首项、末项、公差的关系,能够得到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末项=首项+公差×(项数-1)。 例3 3+7+11+…+99=? 分析与解:3,7,11,…,99是公差为4的等差数列, 项数=(99-3)÷4+1=25, 原式=(3+99)×25÷2=1275。 例4 求首项是25,公差是3的等差数列的前40项的和。 解:末项=25+3×(40-1)=142, 和=(25+142)×40÷2=3340。

奥数高斯求和

奥数高斯求和 德国著名数学家高斯幼年时代聪明过人,上学时,有一天老师出了一道题让同学们计算: 1 + 2+3 + 4+ …+ 99+ 100=? 老师出完题后,全班同学都在埋头计算,小高斯却很快算出答案等于5050。高斯为什么算得又快又准呢?原来小高斯通过细心观察发现: 1 + 100= 2+ 99= 3 + 98=-= 49+ 5 2 = 50+ 51。 1?100正好可以分成这样的50对数,每对数的和都相等。于是, 小高斯把这道题巧算为 (1 + 100)X 100 + 2 = 5050。 小高斯使用的这种求和方法,真是聪明极了,简单快捷,并且广泛地适用于“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 若干个数排成一列称为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称为一项,其中第一项称为首项,最后一项称为末项。后项与前项之差都相等的数列称为等差数列,后项与前项之差称为公差。例如: (1) 1, 2, 3, 4, 5, (100) (2) 1, 3, 5, 7, 9,…,99;( 3) 8, 15, 22, 29, 36,…, 其中(1)是首项为1,末项为100,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 是首项为1,末项为99,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3)是首项为末项为71,公差为7的等差数列。 由高斯的巧算方法,得到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和二(首项+末项)X项数+ 2。 例1 1+2+3+ …+ 1999=? 分析与解:这串加数1, 2, 3,-, 1999是等差数列,首项是1,末(2) 8,

项是1999,共有1999个数。由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可得 原式=(1 + 1999)X 1999- 2= 1999000。 注意: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之前,一定要判断题目中的各个加数是否构成等差数列。 例2 11+12+13+…+ 31 = ? 分析与解:这串加数11, 12, 13,…,31是等差数列,首项是11, 末项是31,共有31-11 + 1 = 21 (项)。 原式二(11+31)X 21-2=441。 在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有时项数并不是一目了然的,这时就需要先求出项数。根据首项、末项、公差的关系,可以得到项数二(末项-首项)+公差+1, 末项二首项+公差x(项数-1 )。 例3 3 + 7+11+ …+ 99=? 分析与解:3, 7, 11,…,99是公差为4的等差数列, 项数二(99- 3)- 4+ 1= 25, 原式=(3+ 99)X 25- 2= 1275。 例4求首项是25,公差是3的等差数列的前40项的和。 解:末项=25+ 3X(40-1 ) = 142, 和=(25+ 142)X 40- 2= 3340。

小学数学奥数测试题-立体图形|2015人教版

2015年小学奥数几何专题——立体图形 1.如图,在一个棱长为10的立方体上截取一个长为8,宽为3,高为2的小长方体,那么新的几何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2.右图是一个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体,分别在前后、左右、上下各面的中心位置挖去一个边长l厘米的正方体,做成一种玩具.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图中只画出了前面、右面、上面挖去的正方体) 3.在一个棱长为50厘米的正方体木块,在它的八个角上各挖去一个棱长为5厘米的小正方体,问剩下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是多少? 4.下图是一个棱长为2厘米的正方体,在正方体上表面的正中,向下挖一个棱长为1 厘米的正方体小洞,接着在小洞的底面正中向下挖一个棱长为1 2 厘米的正方形小洞,第 三个正方形小洞的挖法和前两个相同为1 4 厘米,那么最后得到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是多 少平方厘米?

5.一个正方体木块,棱长是1米,沿着水平方向将它锯成2片,每片又锯成3长条,每条又锯成4小块,共得到大大小小的长方体24块,那么这24块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是多少? 6.一个表面积为2 56cm的长方体如图切成27个小长方体,这27个小长方体表面积的和是多少平方厘米? 7.如图,25块边长为1的正方体积木拼成一个几何体,表面积最小是多少? 25块积木 8.要把12件同样的长a、宽b、高h的长方体物品拼装成一件大的长方体,使打包后表面积最小,该如何打包? ⑴当 b=2h时,如何打包? ⑵当 b<2h时,如何打包? ⑶当 b>2h时,如何打包? 9.要把6件同样的长17、宽7、高3的长方体物品拼装成一件大的长方体,表面积最小是多少? 10.如图,在一个棱长为5分米的正方体上放一个棱长为4分米的小正方体,求这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11.如图,棱长分别为1厘米、2厘米、3厘米、5厘米的四个正方体紧贴在一起,则所得到的多面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四年级奥数-高斯求和

第3讲高斯求和 德国著名数学家高斯幼年时代聪明过人,上学时,有一天老师出了一道题让同学们计算: 1+2+3+4+…+99+100=? 老师出完题后,全班同学都在埋头计算,小高斯却很快算出答案等于5050。高斯为什么算得又快又准呢?原来小高斯通过细心观察发现: 1+100=2+99=3+98=…=49+52=50+51。 1~100正好可以分成这样的50对数,每对数的和都相等。于是,小高斯把这道题巧算为 (1+100)×100÷2=5050。 小高斯使用的这种求和方法,真是聪明极了,简单快捷,并且广泛地适用于“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 若干个数排成一列称为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称为一项,其中第一项称为首项,最后一项称为末项。后项与前项之差都相等的数列称为等差数列,后项与前项之差称为公差。例如: (1)1,2,3,4,5, (100) (2)1,3,5,7,9,...,99;(3)8,15,22,29,36, (71) 其中(1)是首项为1,末项为100,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2)是首项为1,末项为99,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3)是首项为8,末项为71,公差为7的等差数列。 由高斯的巧算方法,得到 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和=(首项+末项)×项数÷2。 例1 1+2+3+…+1999=? 分析与解:这串加数1,2,3,…,1999是等差数列,首项是1,末项是1999,共有1999个数。由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可得原式=(1+1999)×1999÷2=1999000。 注意: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之前,一定要判断题目中的各个加数是否构成等差数列。

例2 11+12+13+…+31=? 在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有时项数并不是一目了然的,这时就需要先求出项数。根据首项、末项、公差的关系,可以得到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末项=首项+公差×(项数-1)。 例3 3+7+11+…+99=? 分析与解:3,7,11,…,99是公差为4的等差数列, 项数=(99-3)÷4+1=25, 原式=(3+99)×25÷2=1275。 例4 求首项是25,公差是3的等差数列的前40项的和。

小学奥数-立体几何-题库学生版

第五讲 几何——立体部分 教学目标: 对于小学几何而言,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既可以很好地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又可以具体考查学生在公式应用中处理相关数据的能力,所以,很多重要考试都很重视对立体图形的考查. 知识点拨: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 如右图,长方体共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八个顶点,十二条棱. c b a H G F E D C B A ①在六个面中,两个对面是全等的,即三组对面两两全等. (叠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称为全等图形.) ②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是: 长方体的表面积:2()S ab bc ca =++长方体; 长方体的体积:V abc =长方体. ③正方体是各棱相等的长方体,它是长方体的特例,它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 如果它的棱长为a ,那么:26S a =正方体,3V a =正方体. 二、圆柱与圆锥

例题精讲: 【例 1】 如右图,在一个棱长为10的立方体上截取一个长为8,宽为3, 高为2的小长方体,那么新的几何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例 2】 右图是一个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体,分别在前后、左右、上下 各面的中心位置挖去一个边长l 厘米的正方体,做成一种玩具.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图中只画出了前面、右面、上面挖去的正方体) 【巩固】在一个棱长为50厘米的正方体木块,在它的八个角上各挖去 一个棱长为5厘米的小正方体,问剩下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是多少? 【例 3】 下图是一个棱长为2厘米的正方体,在正方体上表面的正中, 向下挖一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小洞,接着在小洞的底面 正中向下挖一个棱长为1 2 厘米的正方形小洞,第三个正方形 小洞的挖法和前两个相同为1 4 厘米,那么最后得到的立体图 形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例 4】 一个正方体木块,棱长是1米,沿着水平方向将它锯成2片, 每片又锯成3长条,每条又锯成4小块,共得到大大小小的长方体24块,那么这24块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是多少? 【巩固】(2008年走美六年级初赛)一个表面积为256cm 的长方体如图切成27个小长方体,这27个小长方体 表面积的和是 2cm . 【例 5】 如图,25块边长为1的正方体积木拼成一个几何体,表面积最小是多少? 25块积木 【例 6】 要把12件同样的长a 、宽b 、高h 的长方体物品拼装成一件大的长方体,使打包后表面积最小,该

三年级奥数简单数阵与幻方

数阵与幻方 【知识点与方法】 一、数阵和幻方的概念:(1)数阵:每一条直线段的数字和相等。(2)幻方:在一个由若干个排列整齐的数组成的正方形中,任意一横行、一纵行及对角线的和都相等。 二、联系之前所学的高斯求和的知识,首先找到中心项:首项、末项、中间项。然后对称找和相等的成对的项。 【经典例题】 例1、将1、2、3、4、5这五个数分别填入下图中,使横行3个数的和与竖行3个数的和相等。 例2、将1、4、7、10、13这五个数分别填入下图中,使横行3个数的和与竖行3个数的和都等于25。 例3、将1~7这七个自然数填入左下图的七个○内,使得每条边上的三个数之和都相等。 例4、将5~11这七个自然数填入左下图的七个○内,使得每条边上的三个数之和都等于24。 例5、将1~9这九个自然数填入下图的九个方格内,使得它成为一个幻方(每行、每列、每条对角线和都相等)。 练习与思考

1.将3、6、9、12、15这五个数分别填入下图中,使横行3个数的和与竖行3个数的和相等。 2. 将1、3、5、7、9这五个数分别填入下图中,使横行3个数的和与竖行3个数的和为17。 (2题图) (3题图a) (3题图b) 3. 将1~9这九个数分别填入右上图的小方格里,使横行和竖列上五个数之和相等。(至少找出两种本质上不同的填法) 4.将3~9这七个数分别填入左下图的○里,使每条直线上的三个数之和等于20。 (4题图) (5题图) 5.将1~11这十一个数分别填入右上图的○里,使每条直线上的三个数之和相等,并且尽可能大。 6. 将2~10这九个自然数填入下图的九个方格内,使得它成为一个幻方(每行、每列、每条对角线和都相等)。 7.将1~7这七个数分别填入下图的○里,使得每条直线上三个数之和与每个圆圈上的三个数之和都相等。

小升初奥数讲义习题 第4讲 高斯求和、新定义

高斯求和、新定义 一、高斯求和 德国著名数学家高斯幼年时代聪明过人,上学时,有一天老师出了一道题让同学们计算: 1+2+3+4+…+99+100=? 老师出完题后,全班同学都在埋头计算,小高斯却很快算出答案等于5050。高斯为什么算得又快又准呢? 和=(首项+末项)×项数÷2;(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例1、1+2+3+...+1999=11+12+13+...+31=3+7+11+ (99) 例2、在下图中,每个最小的等边三角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边长是1根火柴棍。问:(1)最大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2)整个图形由多少根火柴棍摆成? 举一反三、数一数图中各有多少个三角形。 例3、求100以内除以3余2的所有数的和。

举一反三、在所有的两位数中,十位数比个位数大的数共有多少个? 例4、盒子里放有三只乒乓球,一位魔术师第一次从盒子里拿出一只球,将它变成3只球后放回盒子里;第二次又从盒子里拿出二只球,将每只球各变成3只球后放回盒子里……第十次从盒子里拿出十只球,将每只球各变成3只球后放回到盒子里。这时盒子里共有多少只乒乓球? 举一反三、时钟在每个整点敲打,敲打的次数等于该钟点数,每半点钟也敲一下。问:时钟一昼夜敲打多少次? 【巩固练习】 1、计算下图中,共有多少个长方形。 2、奥数6班开学第一天每两位同学互相握手一次,全班10人,共握手多少次?

二、定义新运算 我们已经学习过加、减、乘、除运算,这些运算,即四则运算是数学中最基本的运算,它们的意义、符号及运算律已被同学们熟知。除此之外,还会有什么别的运算吗?定义新运算是一种人为的、临时性的运算形式,它使用的是一些特殊的运算符号,如:*、△、⊙等,这是与四则运算中的“+、-、×、÷”不同的。 例1、对于任意数a ,b ,定义运算“*”:a*b=a×b-a-b 。求12*4的值。 举一反三、假设a*b=(a+b)+(a-b),求13*5和13*(5*4)。 例题2、如果1*5=1+11+111+1111+11111,2*4=2+22+222+2222,3*3=3+33+333,4*2=4+44,那么 7*4=________;210*2=________;4*4=________。 举一反三、如果1※2=1+2,2※3=2+3+4,……5※6=5+6+7+8+9+10,那么x ※3=54中,x =________。 例题3、规定②=1×2×3,③=2×3×4 ,④=3×4×5,⑤=4×5×6,……如果 A ?=⑧ ⑦⑥1 1-1,那么,A 是几? 举一反三、设a ⊙b=4a -2b+ab 2,求x ⊙(4⊙1)=52中的未知数x 。

小学奥数立体图形

第11讲立体图形 各种涉及长方体、立方体、圆柱、圆锥等立体图形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问题,解题时考虑沿某个方向的投影常能发挥明显的作用.较为复杂的是与剪切、拼接、染色等相关联的立体几何问题. 第六届:“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初赛第12 题(略有改动) 1.用棱长是1厘米的立方块拼成如图11-1所示的立体图形,问该图形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分析与解】显然,图11-1的图形朝上的面与朝下的面的面积相等,都等于3×3=9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朝左的面和朝右的面的面积也相等,等于7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朝前的面和朝后的面的面积也相等,都等于7个小正方形的面积,因此,该图形的表面积等于(9+7+7)×2=46个小正方形的面积,而每个小正方形面积为l平方厘米,所以该图形表面积是46平方厘米. 2.如图11-2,有一个边长是5的立方体,如果它的左上方截去一个边分别是5,3,2的长方体,那么它的表面积减少了百分之几? 【分析与解】原来正方体的表面积为5 ×5×6=150. 现在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截了两个面向我们的侧面,它们的面积为(3×2)×2=12,12÷150=0.08=8%.即表面积减少了百分之八. 3.如图11-3,一个正方体形状的木块,棱长l米,沿水平方向将它锯成3片,每片又锯成4长条,每条又锯成5小块,共得到大大小小的长方体60块.那么,这60块长方体表面积的和是多少平方米?

【分析与解】我们知道每切一刀,多出的表面积恰好是原正方体的2个面的面积.现在一共切了(3-1)+(4-1)+(5-1)=9刀,而原正方体一个面的面积1×l=1(平方米),所以表面积增加了9×2×1=18(平方米). 原来正方体的表面积为6×1=6(平方米),所以现在的这些小长方体的表积之和为6+18=24(平方米). 4.图11-4中是一个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体,分别在前后、左右、上下各面的中心位置挖去一个边长l厘米的正方体,做成一种玩具.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分析与解】原正方体的表面积是4×4×6=96(平方厘米). 每一个面被挖去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同时又增加了5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作为玩具的表面积的组成部分.总的来看,每一个面都增加了4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从而,它的表面积是96+4×6=120平方厘米. 5.图11-5是一个边长为2厘米的正方体.在正方体的上面的正中向下挖一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 体小间;接着在小洞的底面正中再向下挖一个边长为1 2 厘米的小洞;第三个小洞的挖法与前两个相同, 边长为1 4 厘米.那么最后得到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分析与解】因为每挖一次,都在原来的基础上,少了1个面,多出了5个面,即增加了4个面.所以,最后得到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是:

小学二年级奥数题及答案

小学二年级奥数题及答案 1.妹妹今年6岁,哥哥今年11岁,当哥哥16岁时,妹妹几岁? 2.小明从学校步行到少年宫要25分钟,如果每人的步行速度相同,那么小明、小丽、小刚、小红4个人一起从学校步行到少年宫,需要多少分钟? 3.一张长方形彩纸有四个角,沿直线剪去一个角后,还剩几个角?(画图表示) 4.晚上停电,小文在家点了8支蜡烛,先被风吹灭了1支蜡烛,后来又被风吹灭了2支。最后还剩多少支蜡烛? 5.有16个小朋友在操场上玩捉迷藏游戏,已经捉住了9人,藏着的还有几人? 6.19名战士要过一条河,只有一条小船,船上每次只能坐4名战士,至少要渡几次,才能使全体战士过河? 7.布袋里有两只红袜子和两只黑袜子,至少拿出几只,才能保证配成一双同样颜色的袜子? 8.布袋里有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篮球和黄球各4个,要保证一次拿出两种颜色不相同的球,至少必须摸出几个球? 9.跷跷板的两边各有四个铁球,这时跷跷板保持平衡。如果拿掉一个铁球,跷跷板上还有几个铁球? 10.一根电线,对折再对折,最后从中间剪开,剪开的电线一共有几段? 答案 1.16-11+6=11(岁) 2 、4个人一起到从学校步行到少年宫所用的时间等于小明1个人从学校步行到少年宫所用的时间,需要25分钟。 3.根据不同的剪法,可以剩下5个角、4个角或3个角 4.1+2=3(支) 5.16-9 -1=6(人) 6.19-4=15(名)4-1=3(名)15÷3=5(次)5+1=6(次) 7.如果一次摸出2只恰好是不同颜色,再摸1只一定和其中1只颜色相同。所以一次至少要摸出3只才能保证配成一双颜色相同的袜子。 8.如果一次摸出的4个是同一种颜色的球,再摸一个一定是另一种颜色的球,所以一次至少摸出5个球才能保证得到两种颜色不同的球。 9.如果拿掉一个铁球,翘翘板上一个铁球也没有了。 10.对折后再对折,从中间剪开,有三头是连着的,所以一共有8-3=5(段) 按规律找数字 ①1、2、5、8、(11)、(14)、17②8、8、10、6、12、4、(14)、(2) ③1、2、3、2、3、4、3、4、5、(4)、(5)④16、3、8、9、4、(27)、(2) 2、东东做一道加法题时,把个位上的1看成7,把十位上的6看成9,结果是75,可是正确的

四年级数学高斯求和讲解

四年级数学高斯求和讲解 德国著名数学家高斯幼年时代聪明过人,上学时,有一天老师出了一道题让同学们计算: 1+2+3+4+…+99+100=? 老师出完题后,全班同学都在埋头计算,小高斯却很快算出答案等于5050。高斯为什么算得又快又准呢?原来小高斯通过细心观察发现: 1+100=2+99=3+98=…=49+52=50+51。 1~100正好可以分成这样的50对数,每对数的和都相等。于是,小高斯把这道题巧算为 (1+100)×100÷2=5050。 小高斯使用的这种求和方法,真是聪明极了,简单快捷,并且广泛地适用于“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 若干个数排成一列称为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称为一项,其中第一项称为首项,最后一项称为末项。后项与前项之差都相等的数列称为等差数列,后项与前项之差称为公差。例如: (1)1,2,3,4,5, (100) (2)1,3,5,7,9, (99) (3)8,15,22,29,36, (71) 其中(1)是首项为1,末项为100,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2)是首项为1,末项为99,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3)是首项为8,末项为71,公差为7的等差数列。 由高斯的巧算方法,得到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和=(首项+末项)×项数÷2。 例1 1+2+3+…+1999=? 分析与解:这串加数1,2,3,…,1999是等差数列,首项是1,末项是1999,共有1999个数。由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可得 原式=(1+1999)×1999÷2=1999000。

注意: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之前,一定要判断题目中的各个加数是否构成等差数列。 例2 11+12+13+…+31=? 分析与解:这串加数11,12,13,…,31是等差数列,首项是11,末项是31,共有31-11+1=21(项)。 原式=(11+31)×21÷2=441。 在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有时项数并不是一目了然的,这时就需要先求出项数。根据首项、末项、公差的关系,可以得到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末项=首项+公差×(项数-1)。 例3 3+7+11+…+99=? 分析与解:3,7,11,…,99是公差为4的等差数列, 项数=(99-3)÷4+1=25, 原式=(3+99)×25÷2=1275。 例4 求首项是25,公差是3的等差数列的前40项的和。 解:末项=25+3×(40-1)=142, 和=(25+142)×40÷2=3340。 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及求项数和末项的公式,可以解决各种与等差数列求和有关的问题。 例5 在下图中,每个最小的等边三角形的面积是12厘米2,边长是1根火柴棍。问:(1)最大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2)整个图形由多少根火柴棍摆成?

小学二年级奥数题(60道)

小学二年级60道奥数题 1、妹妹今年6岁,哥哥今年11岁,当哥哥16岁时,妹妹几岁? 2、小明从学校步行到少年宫要25分钟,如果每人的步行速度相同,那么小明、小丽、小刚、小红4个人一起从学校步行到少年宫,需要多少分钟? 3、聪聪参加有奖知识竞答,共10道题。答对一题得10分,答错一题扣10分,聪聪最后得了60分,那么他答对了几道题? 4、晚上停电,小文在家点了8支蜡烛,先被风吹灭了1支蜡烛,后来又被风吹灭了2支。最后还剩多少支蜡

烛? 5、有16个小朋友在操场上玩捉迷藏游戏,已经捉住了9人,藏着的还有几人? 6、19名战士要过一条河,只有一条船,船上每次只能坐4名战士,至少要渡几次,才能使全体战士过河? 6、布袋里有两只红袜子和两只黑袜子,至少拿出几只,才能保证配成一双同样颜色的袜子? 8、布袋里有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篮球和黄球各4个,要保证一次拿出两种颜色不相同的球,至少必须摸出几个球?

9、跷跷板的两边各有四个铁球,这时跷跷板保持平衡。如果拿掉一个铁球,跷跷板上还有几个铁球? 10、一根电线,对折再对折,最后从中间剪开,剪开的电线一共有几段? 11、布袋里有两只红袜子和两只蓝袜子,至少拿出几只,才能保证配成一双同样颜色的袜子? 12、张老师家住十楼,她从一楼到三楼要走40级台阶,你能算出从一楼到张老师家有多少级台阶吗?

13、时钟在3点时敲3下,用了4秒钟,敲9下用了几秒? 14、有5只大纸箱,每只大纸箱内装有3只中等纸箱,每个中等纸箱内又装有3只小纸箱,大、中、小纸 箱共有多少个? 15、两堆西瓜,从第一堆中拿16个放入第二堆后,还比第二堆多8个,原来两堆西瓜相差多少个? 16、小兰和小华各有24本练习本,小兰给小华几本后,小华就比小兰多了8本,求小兰现在有几本练习本?

四年级奥数《高斯求和》答案及解析

高斯求和 德国着名数学家高斯幼年时代聪明过人,上学时,有一天老师出了一道题让同学们计算: 1+2+3+4+…+99+100= 老师出完题后,全班同学都在埋头计算,小高斯却很快算出答案等于5050。高斯为什么算得又快又准呢原来小高斯通过细心观察发现: 1+100=2+99=3+98=…=49+52=50+51。 1~100正好可以分成这样的50对数,每对数的和都相等。于是,小高斯把这道题巧算为 (1+100)×100÷2=5050。 小高斯使用的这种求和方法,真是聪明极了,简单快捷,并且广泛地适用于“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 若干个数排成一列称为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称为一项,其中第一项称为首项,最后一项称为末项。后项与前项之差都相等的数列称为等差数列,后项与前项之差称为公差。例如: (1)1,2,3,4,5, (100) (2)1,3,5,7,9,...,99;(3)8,15,22,29,36, (71) 其中(1)是首项为1,末项为100,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2)是首项为1,末项为99,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3)是首项为8,末项为71,公差为7的等差数列。 由高斯的巧算方法,得到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和=(首项+末项)×项数÷2。 ]例1 1+2+3+ (1999) 分析与解:这串加数1,2,3,…,1999是等差数列,首项是1,末项是1999,共有1999个数。由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可得 原式=(1+1999)×1999÷2=1999000。 注意: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之前,一定要判断题目中的各个加数是否构成等差数列。 例2 11+12+13+ (31) 分析与解:这串加数11,12,13,…,31是等差数列,首项是11,末项是31,共有31-11+1=21(项)。 原式=(11+31)×21÷2=441。 在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有时项数并不是一目了然的,这时就需要先求出项数。根据首项、末项、公差的关系,可以得到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末项=首项+公差×(项数-1)。 例3 3+7+11+ (99) 分析与解:3,7,11,…,99是公差为4的等差数列, 项数=(99-3)÷4+1=25, 原式=(3+99)×25÷2=1275。 例4 求首项是25,公差是3的等差数列的前40项的和。 解:末项=25+3×(40-1)=142, 和=(25+142)×40÷2=3340。 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及求项数和末项的公式,可以解决各种与等差数列求和有关的问题。

四年级奥数高斯求和

第1讲高斯求和 德国著名数学家高斯幼年时代聪明过人,上学时,有一天老师出了一道题让同学们计算: 1+2+3+4+…+99+100=? 老师出完题后,全班同学都在埋头计算,小高斯却很快算出答案等于5050。高斯为什么算得又快又准呢?原来小高斯通过细心观察发现: 1+100=2+99=3+98=…=49+52=50+51。 1~100正好可以分成这样的50对数,每对数的和都相等。于是,小高斯把这道题巧算为(1+100)×100÷2=5050。 小高斯使用的这种求和方法,真是聪明极了,简单快捷,并且广泛地适用于“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 例如: (1)1,2,3,4,5, (100) (2)1,3,5,7,9, (99) (3)8,15,22,29,36, (71) 其中(1)是首项为,末项为,公差为的等差数列; (2)是首项为,末项为,公差为的等差数列; (3)是首项为,末项为,公差为的等差数列;

对于任意一个项数为奇数的等差数列来说,中间一项的值等于所有项的平均数,也等于首项和末项和的一半;或者换句话说,各项和等于中间项乘以项数。即为中项定理 【例题讲解及思维拓展训练】 例1 1+2+3+…+1999=? 【思维拓展训练一】 1、11+12+13+…+31=? 2、3+7+11+…+99=? 例2(2+4+6+......+2012)-(1+3+5+ (2011) 【思维拓展训练二】 1、(7+9+11+......+25)-(5+7+9+ (23) 2、1+2-3+4+5-6+7+8-9+……+58+59-60

例3 求首项是25,公差是3的等差数列的前40项的和。 【思维拓展训练三】 1、求首项是34,公差是5的等差数列的前50项的和。例4 求所有加6以后被11整除的三位数的和 【思维拓展训练四】 1、100以内所有加5后是6的倍数的数的和是多少? 2、在1——400中,所有不是9的倍数的数的和是多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