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复习纲要(首经贸)分解

统计学复习纲要(首经贸)分解
统计学复习纲要(首经贸)分解

统计学复习纲要——2012~2013第一学期

基本概念

第一章:导论

1.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数据

2.统计研究过程:收集、整理、分析、解释数据

3.统计学的研究方法:统计描述、统计推断

4.总体、样本与个体

5.总体参数、统计量

6.数据:对现象某个变量测量的结果,一般表现为数据集

(1)按计量尺度分:定类(列名)、定序(顺序)、定距(无绝对零点,0仅为一普通数据)、定比尺度(有绝对零点,0代表没有),通常将定类数据与定序数据合称定性数据或品质数据、属性数据,将定距数据与定比数据合称为数值型数据。

适用功能:

定类数据:频数、众数、异众比率

顺序数据:除以上功能外,中位数、分位数

数值数据:功能最全,除上述各项以外,能计算各种统计量、进

行各种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等

(2)按收集方法分:观察数据和实验数据

(3)按描述对象与时间关系分:截面数据、时间序列数据和面板数据

第二章:数据的收集

1.数据的间接来源——二手资料

2.数据的直接来源——原始数据

调查数据:普查、统计报表制度、抽样调查:概率抽样非概率抽样概率抽样:随机原则、入样概率可求、存在理论上的抽样分布,可

以推断。最大优点是可以计算和控制推断误差。并计算必要

样本单位数目。

简单随机抽样:最基本的抽样方式、等概率、适用于总体单

位比较少的情况。

分层抽样:先分组,再从每一组中随机抽样。

整群抽样:先分组,再抽组,抽中的组全面登记。

系统抽样:先排序,再按一定的距离抽样。 多阶段抽样:是多种抽样方式的组合。

非概率抽样:非随机原则确定调查单位,没有理论上的抽样分布,不能进行推断。方便抽样、自愿样本、滚雪球抽样、配额抽样、判别抽样(重点调查、典型抽样)

3.数据的误差

抽样误差、非抽样误差

抽样误差:抽样标准误差(

n

)、抽样边际误差。

非抽样误差:抽样框误差、回答误差、无回答误差、调查员误差、

测量误差

第三章:数据的图表展示

分类数据:频数、比例、百分比、比率;条形图、饼图。 顺序数据:累积频数、累积频率;环形图。 数值型数据:分组;直方图、折线图

分组:单变量分组、组距式分组(等距、异距) 上限、下限、组中值、开口组、闭口组 分组原则:不重不漏。

上组限不包括在组内

开口组的组中值:用相邻组的组距作为该组的假定组距,进而确定组中值。

组中值代表本组的一般水平,假定条件:本组数据分布均匀。

未分组数据:茎叶图、箱线图 时间序列数据:线图(趋势图) 多变量数据:雷达图

第四章:数据的统计量描述 1.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

集中趋势说明数据集中的位置,也称为位置统计量,是数据的重心,代表数据的一般水平。一般用算术平均数(均值)表示。

离散程度是指数据间的分散程度,也称为位置统计量,说明数据间的距离,一般用方差或标准差表示。

离散程度越大,说明数据越分散,平均数的代表程度就越低,数据的稳定性就越差,或者说数据的波动性越强。反之亦然。

2.权数:也称权重,可以是绝对数(如人数、单位数等),可以是相对数(比重、频率)。本质上是概率,是各组权数占总权数的比重。说明各组变量值对总平均数的影响大小。在各组变量值不变时,权数绝对数成比例变化,即各组权数的比例不变,平均数就不会变化。

3.加权算术平均数:影响因素有各组变量值和权数

4.几何平均数及适用条件:连续变化,平均比率

5.众数与中位数:

众数:所有类型数据、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

也可能有多个。适用于偏态分布数据

中位数:顺序数据和数值型数据,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偏态数据 6.数据分布与集中趋势:

对称:x M M e ==0 左偏:x M M e >>0 右偏:x M M e <<0

7.离散程度

异众比率、分位差、极差(全距)、平均差、标准差、离散系数

8.标准差与方差:以有量纲的具体量说明数据离散程度,适用于平均水平相等的同类数据间的离散程度比较。

9.离散系数:标准差系数,以无量纲的系数形式说明数据的离散程度,适用于平均数不等或性质不同的数据间的离散程度比较。

10.极差:最易受到极端值的影响,说明数据变化的最大可能范围 11.四分位差:说明中位数的代表性 第五、六、七章:抽样推断

1.总体分布、样本分布、抽样分布 总体分布:总体中各个数据的分布 样本分布:样本中各个数据的分布 抽样分布:样本统计量的概率分布

总体的分布通过直方图观察,但一般不可能得到所有的数据,也就不能直接观察到总体分布。只要知道总体的分布类型和反映总体分布特征的参数就能够满足需要。

样本分布也称为经验分布,样本来源于总体,会包含总体的信息和特征,特别当样本容量较大时,样本的分布会很接近总体分布,但样本是随机抽取的,一般与总体分布有一定差异。

抽样分布是说明样本分布特征的统计量的分布,对它的理解是建立在反复

抽样的基础上,样本是随机抽取的,不同的样本会有不同的统计量值,一个总体可以有很多个不同的样本,这样一个统计量就会有很多不同的取值,这些不同值的分布就是抽样分布。由于在实践中对于同一总体我们不会反复抽取很多样本,因此,抽样分布一般不能直接观察到,仅是一种理论分布。

抽样分布揭示了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的内在联系,为统计推断提供了理论基础。

2.总体单位与抽样单位、样本容量与样本可能数目

3.统计量、总体参数及统计量的标准化

统计量是样本数据的函数,在实际抽样之前,由于是样本随机的,统计量也是随机的,但在抽取样本之后,样本已经确定,统计量也就是确定的,不包含任何未知变量。

总体参数是说明统计总体的数据特征值,一般是确定但未知的,是待估计的。

统计量的标准化是统计推断的必要过程,是将具体的统计量转化为已知分布的统计量,转化以后就可以确定一定区间的概率。

4.统计误差、抽样误差、抽样标准误差与抽样边际误差

统计误差是统计调查得到的值与客观实际值之间的差异。包括抽样误差和非抽样误差。

非抽样误差又称工作误差或调查误差,是指调查登记过程中由于登记、过录、计算等原因引起的误差。在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中都有可能存在。

抽样误差也称为随机误差,是指在坚持了随机抽样的情况下,由于样本的随机性造成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的差异。

样本是随机的,样本的统计量也是随机的,而总体参数是唯一的,因而抽样误差也是随机的。

在总体参数未知的情况下,一个具体样本的统计量与总体参数的实际抽样误差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但在平均意义上,抽样误差是能够计算求得并可以控制的。

抽样误差一般用抽样标准误差来表示。抽样标准误差是样本统计量的标准差,在抽样方法(重复或不重复)、抽样方式(抽样组织形式)和样本容量一定的条件下,对一个总体来讲,抽样标准误差是一定的,不是随机变量。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仅取一个样本,不可能将所有可能样本都抽到,因此抽样标准误差仅是一种理论上的误差,不可能直接观察到。影响因素有总体数据离散程度、样本容量大小、抽样组织形式、抽样方法。

抽样边际误差是抽样推断中所允许的误差,又称抽样极限误差,是指在一次抽样估计中,配合一定置信水平所确定的误差范围,一般由调查需求者——客户提出,即是人为规定的。最初规定时表现为有量纲的绝对数,在统计推断中一般

将其标准化,以抽样标准误差作为其计量单位,即以抽样极限误差对抽样平均误差的倍数来表示。

抽样边际误差与抽样标准误差不存在确定的大小关系。抽样标准误差是客观的,抽样边际误差是人为规定的,可以比抽样标准误差大,也可以比抽样标准误差小。

抽样极限误差不是最大可能误差,最大可能误差是指所有可能样本的统计量与总体参数的离差中的最大值。

5.正态分布、标准正态分布、t分布

6.无偏性、有效性与一致性

7.点估计:直接以样本统计量的值作为参数的估计值,不能说明估计的误差和可靠概率。

8. 区间估计:以一个区间的形式说明总体参数可能的范围。可以给出估计结果的误差大小和可靠概率。

9. 置信区间与置信水平、估计精确性与可靠性

置信区间是由样本统计量与抽样边际误差确定的一个随机区间,它的区间宽度是由抽样边际误差确定的,具体位置是由样本统计量决定。区间的宽度表明估计误差的大小,说明估计的精确性。

置信水平是一个概率值,是所有可能的随机置信区间中覆盖总体参数真值的比例。说明估计结果的可靠性。一般来讲置信水平是由统计需求者对统计工作提出的要求。

在其他条件如抽样方法、方式、样本容量等不变时,置信区间与置信水平是一对矛盾,即要提高精确性(缩小置信区间),就得降低可靠性(置信水平降低),若要提高可靠性(加大置信水平),就得容忍较大的误差。

要想同时提高精确性和可靠性,就得增加样本容量,或改进抽样方式、方法。

10.最小样本容量的确定

影响最小样本容量的因素有总体数据的差异程度(总体方差)、置信水平、边际误差以及抽样方式和方法。

总体差异程度越大、所要求的置信水平越高、边际误差越小,所需的样本容量就越多。

11.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

通过样本统计量与假设的总体参数比较来判断假设是否正确。两者一般不一致,产生差异的原因有:1.条件差异;2.随机差异。不同的差异原因产生的差异程度不同,一般情况下,随机差异经常存在,但差异程度不大,如果差异程度较大,说明除随机差异外还有其他条件差异。

假设检验的原理是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不应该发生,或者说发生的

概率很小。在正常条件下,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的差异比较小,即该差异较小的概率较大,而该差异较大的概率很小,也就是说在一次试验中,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的差异如果较大,则说明产生差异的原因不只是随机因素,应该还有其他原因。

12.假设检验依据的是小概率原理:反证法

若我们的假设是正确的,出现象样本这样的情况的概率是很小的,而这么小概率的事件在一次抽样或实验中是不应该出现的,而现实却出现了,说明我们的前提假设很可能是不成立的。

13.小概率标准即显著性水平在抽样前依需要确定;

多小的概率为小,即小概率“小”的程度由我们事先规定,当样本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小于我们想象的概率时就拒绝原假设。即α

p时,就可以拒绝

<

原假设。

14.假设检验的结果的正确表述。

假设检验的结果只能是拒绝或不拒绝原假设,而不能证明原假设成立;

大概率事件不能证明原假设成立,因为出现这种情况的总体不是唯一的,但出现小概率事件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原假设不成立。不能否定原假设时,只是目前的证据不足以否定原假设,但不能说原假设就是对的。

15.统计假设检验的结果不是绝对正确。

统计结果不能教条地理解,不是以绝对的把握否定什么或肯定什么,只是在概率的意义上成立。依据样本的信息对关于总体的假设作出判断,无论是拒绝还是不拒绝,都有可能犯错。

16.原假设与备择假设

原假设的建立

(1)将能够带来严重后果的错误置于原假设位置

(2)谨慎性原则:不能轻易地认为总体发生变化,坚持不变的原则

(3)希望原则:将希望获得强有力支持的命题放在备择假设位置

(4)根据对总体的了解情况确定

另外注意:

●等号总在原假设上;

●两类错误地位不对等,也就是原假设和备择假设地位不等。

假设检验是在原假设成立的前提下定义“小概率”的,不能够轻易否定

原假设,拒绝原假设的可能性不大,除非有强有力的证据,也就是说原

假设和备择假设被拒绝的可能性不等。

原假设与备择假设:原假设与备择假设是互斥的,但表现形式不一定是对

立的。

17.两类错误——弃真与取伪

假设检验的结果可能是错误的,有可能犯两类错误弃真和取伪

弃真:原假设为真而被拒绝,也称为第一类错误。犯这种错误的概率一般用α表示。α事先确定。

取伪:原假设为假而我们没有拒绝,也称为第二类错误。犯这种错误的概率一般用β表示,只有在知道总体真实分布时才能求得β的值,但在假设检验中不知道总体的真实分布,所以在显著性检验无法求得β的具体值。

α与β是一对矛盾,我们要减小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α,就得容忍较大的犯第二类错误的概率β,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无法同时减小α与β。要同时减小α与β,就得增加样本容量n或改变抽样方式、方法。

18.双侧检验与单侧检验

当我们只关心差异大小,而不关心差异的方向时,应进行双侧检验;当我们只关心某一方向的差异大小时,应进行单侧检验。

19.检验统计量

总体均值检验:

Z

总体服从正态分布,总体方差已知或大样本时检验

t

总体服从正态分布,总体方差未知,小样本时检验

Z

总体比例检验:大样本时检验

20.P值

是一个概率值,是指当原假设为真是得到样本观察结果或比样本更极端结果的概率。也称为观察到的显著性水平。

第八章方差分析

分析对象:定性变量对定量变量影响分析,是通过比较均值是否相等来判断的。

基本原理:将数据间的差异分为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

基本步骤:计算均值→计算离差平方和→计算均方→构造F统计量→检验种类:单因素、双因素(无交互作用、有交互作用)

第九章:相关与回归

1.函数关系与相关关系

2.相关系数:密切程度和方向

3.相关系数的检验:样本相关系数是依据样本计算的,样本是随机的,样本相关系数也是随机的,样本数据是相关的,并不能说明总体数据间也是相关的,需统计检验。所用统计量为t 统计量

4.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 相关分析中不区分自变量、因变量,两变量地位平等,回归分析中要区

分自变量与因变量。

◆ 相关分析中两变量都为随机变量,回归分析中,因变量是随机变量,自

变量一般是非随机变量。

◆ 相关分析的目的是分析两个变量相关的程度,回归分析要得到自变量对

因变量的影响方式,并用数学方程式表达出来,可以进行预测和控制。 5.高斯假定

关于回归模型误差项的假定:

数学期望为0 方差相等 正态分布 独立

6.最小平方法

依∑-2)?(y

y 最小的原理拟合回归方程的方法。估计值i y ?实际上是当自变量i x x =时,对应因变量y 所有可能取值的平均值,既)()(x f y E =,最小二乘具有如下特征:

最小∑∑-=-2

)?(0)?(y

y y

y

7.回归系数

说明自变量每变动一个单位,因变量平均变动的程度。一元线性回归中回归系数的正负号与相关系数一致。 8.回归变差与剩余变差 9.估计标准误差 10.判定系数

第十章:时间数列

1.时间数列

平稳序列、非平稳序列 时间序列模型:

四种因素(趋势、季节、周期、随机)相互独立时用加法模型,存在相互影响时用乘法模型。

2.环比增长速度与定基增长速度 3.年度化增长率 4.年度化增长率 5.移动平均:

关键是合理确定移动步长k ,k 越大,对序列数据变化反映越迟缓,对随机变动因素剔除得越多,修匀作用越强;k 越小对序列数据变化反映越快,对随机变动剔除得越少,修匀作用越小。

有简单移动平均和加权移动平均。 6.指数平滑

是一种特殊的加权平均法,是以上期的实际值与预测值作为本期预测值的一种方法,本质上是历史各期的加权平均,并且从近期到远期各数据的权数以指数速度下降。

以第一期的实际值作为第一期的预测值

关键是确定合理的平滑系数α,时间数列随机波动较大时,选择较大的

α,否则选择较小的α。

7.季节比率

季节比率说明现象发展季节波动程度的相对数,大于1,说明为旺季,小于1为淡季,如果季节比率均接近1,说明没有季节波动。

以季度数据计算的季节指数之和应为4,以月份数据计算的季节指数之和应为12。各季节指数的平均数应为1或100%。

8.趋势模型及适用条件

逐期增长量(一次差)大致相等:直线方程

逐期增长量的逐期增长量(二次差)大致相等:二次曲线 环比发展速度或环比增长速度大致相等:指数曲线

第十一章 主成分、因子分析

作用:降维,压缩数据

基本原理:方差最大、相互独立

基本概念:主成分、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因子载荷、变量共同度

基本公式

1.加权算术平均数 ∑∑====

n i i

n

i i

i

f

f x

x 1

1

2.算术平均数的数学性质:

∑==-n

i i

x x

10)( 或

0)

(1

=-∑=n

i i i

f x x

=-∑=2

1

)(x x

n

i i

最小 或=-∑=n

i i i f x x 1

2)(最小

3.简单几何平均数:

n

i

n n x

x x x G ∏== 21

4.加权几何平均数:

∑=∑=

==∏n

i i

i n

i i

n

f f i

f f n

f f x

x x x G 1

1

2

121

5.标准差

总体:n

x x

n

i i

∑=-=

1

2

)

(σ 或∑∑==-=

n

i i

n

i i

i f

f x x

1

1

2)(σ

样本:1

)

(--=

∑n x x S 或∑∑--=

1

)(2

f f x x S

5.比率p

比率的均值p

比率的方差)(p p -1,取值范围在0~0.25之间 比率的标准差pq ,取值范围在0~0.5之间 6.离散系数:%100?=

x

V σ

σ

7.抽样标准误差,即抽样统计量的标准差,一般表示为 7.1重复抽样

定义式:M x x i 2

)(-∑

计算式:

n

p p n

X

)

1(-或

σ 7.2不重复抽样 计算式:

n

N n n

N n

N n σ

σσ≈

-

--?)1(1

2

2 8抽样分布—样本平均数x 的分布

n

X

x E x x σμσ=

==)(

在总体服从正态分布、总体方差2σ已知时,不管大样本还是小样本,样本平均数总是服从正态分布。既有:

),

(~N

N x σ

μ

)1,0(~/N n

x σμ

-

在总体服从正态分布、总体方差2σ未知时,要用样本方差2s 替代,则有

)(~/1--n t n

s x μ,

即标准化后的统计量不再服从正态分布,而服从自由度为(n-1)的t 分布。

但是大样本(30≥n )时,t 分布接近标准正态分布,也可以按标准正态分布分析。

若是小样本)(30

)1,0(~/N n

x σμ

- 或

),(~/10N n

s x μ-

9.抽样分布——样本比率p 的分布

P X p E P ==)(

n

P P n

P

p p )

(-=

=

=1σμσ 因比率本身为二项分布,当是大样本时,近似服从正态分布,标准化后有:

),(~)

(101N n

P P P p --

大样本标准:5)1(,5≥-≥p n np 10.抽样分布——样本方差2s 的分布

2)1(2

2

~)1(--n s n χσ

11.区间估计

11.1总体平均数μ或X 的区间估计

抽样边际误差:n

Z x σ

?

=?

置信下限x x ?-=1θ? 置信上限x

x ?+=2θ? 11.2总体比率π的区间估计

抽样边际误差:n

P P Z p )

1(-?

=? 置信下限p p ?-=1θ? 置信上限p p ?+=2?θ 11.3总体方差2σ的置信区间

2)

1(,2/12

2

2

)

1(,2/2

)1()1(----≤

≤-n n s n s n ααχσχ

12.假设检验

12.1 总体平均数μ或X 的检验

总体为正态分布,总体方差已知时,用正态分布即Z 统计量检验; 总体为正态分布,总体方差未知,且为小样本时,用t 分布检验; 总体分布未知,大样本时,用正态分布即Z 统计量检验。 检验统计量为Z 或t Z 统计量:n

x Z /0

σμ-=

或 n

s x Z /0μ-=

t 统计量:n

s x t /0μ-=

检验临界值:

双侧检验时的临界值2/αZ 或)1(,2/-n t α

单侧检验时的临界值αZ 、α-1Z 或)1(,-n t α、)1(,1--n t α 判断标准:

双侧检验2/αZ Z ≤时不拒绝0H ;2/αZ Z >时拒绝0H

或 )1(,2/-≤n t t α时不拒绝0H ;)1(,2/->n t t α时拒绝0H 单侧检验——左侧:

αZ Z >时不拒绝0H ;αZ Z <时拒绝0H

或)1(,-->n t t α时不拒绝0H ; )1(,--≤n t t α时拒绝0H 单侧检验——右侧:

α-<1Z Z 时不拒绝0H ;α-≥1Z Z 时拒绝0H 或 )1(,-

220

2

)1(χσ=-s n

2

)1(,2/22)1(,2/1---≤≤n n ααχχχ时,不拒绝0H 2)1(,2/12--≤n αχχ或2)1(,2/2-≥n αχχ时,拒绝0H

单侧检验:

22

2

)1(χσ=-s n

左侧检验:2)1(,12-->n αχχ时,不拒绝0H ,2)1(,12--≤n αχχ时拒绝0H

右侧检验:2)1(,2-

)1(,2-≥n αχχ时拒绝0H

13.相关系数

总体相关系数ρ的定义式为:

y

x Y X Cov σσρ)

,(=

样本相关系数r 的定义式为:

y

x xy

r σσσ2=

计算式为:2

2

)

()())((y y x x y y x x r -∑?-∑--∑=

2

2

2

2

)

()(y y n x x n y

x xy n ∑-∑?∑-∑∑∑-∑=

14.回归系数

2

2

2)(?i i i i it i x x n y x y x n ∑-∑∑∑-∑=β x y 11??ββ-=

15.估计标准误y s 2

2

)?(2

2---=

--=∑∑∑∑n xy b y a y

n y

y

S i i

y

16.判定系数2r

∑∑∑∑∑--+=

--==

2

2

2

2

22

)?()?(y

n y

y n xy b y a y

y y y

R 总变差

回归变差

或直接用样本相关系数r 的平方计算

y S 和2R 都是说明回归方程拟合效果的统计量,y S y S 越大,说明回归误差越大、回归效果越差,y S 越小,说明回归误差越小、回归效果越好,但因y S 为一用标准差形式计算的绝对误差,大小程度没有一定标准,不好对某一回归方程作出评价结论,一般不用。

而2R 是相对数,越接近1,说明回归效果越好,越接近0,说明回归效果越差。

注意:简单相关系数r 与判定系数2R 的关系,简单相关系数是针对两个

变量而言的,说明两个变量的相关程度,而判定系数是针对回归方程整体

而言的,不一定是两个变量。但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中,两者的结果是一致的。

17.一元线性趋势方程(趋势直线) 适用条件:一次差大致相等

bt a y

+=? ∑∑∑∑∑--=

-=2

2)(t t n y t ty n b t b y a

统计学经典习题集参考答案

1.要了解某班50名学生的性别构成情况,则总体是()。 A.每一个学生 B.每一个学生的性别 C.全体学生 D.全体学生的性别 2.要了解全国的人口情况,总体单位是()。 A.每一个人 B.每一户 C.每个省的人口 D.全国总人口 3.某班四名学生金融考试成绩分别为70分、80分、86分和90分,这四个数字是()。 A.变量值 B.标志 C.指标值 D.指标 4.工业企业的职工人数、职工工资是()。 A.离散变量 B.前者是离散变量,后者是连续变量 C.连续变量 D.前者是连续变量,后者是离散变量 5.统计学与统计工作的关系是()。 A.理论与应用的关系 B.工作与结果的关系 C.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D.工作与经验的关系 6.某地区为了掌握该地区水泥生产的质量情况,拟对占该地区水泥总产量的90%的五个大型水泥厂的生产情况进行调查,这种调查方式是()。 A.典型调查 B.重点调查 C.抽样调查 D.普查 7.某地进行国有商业企业经营情况调查,则调查对象是()。 A.该地所有商业企业 B.该地所有国有商业企业 C.该地每一家商业企业 D.该地每一家国有商业企业 8.对企业先按经济类型分组,再按企业规模分组,属于()。 A.简单分组 B.平行分组 C.复合分组 D.再分组 9.某变量数列,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600,又知其相邻组的组中值为550,则末组的组中值是()。 A.100 B.500 C.650 D.700 10.统计表的宾词是用来说明总体特征的()。 A.统计指标 B.总体单位 C.标志 D.统计对象 11.下面属于时期指标的是()。 A.商品销售额 B.商场数量 C.商品价格 D.营业员人数 12.用水平法检查长期计划完成程度,应规定()。 A.计划期初应达到的水平 B.计划期末应达到的水平 C.计划期中应达到的水平 D.整个计划期应达到的水平 13.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为3611人。该数字资料为()。 A.绝对数 B.结构相对数 C.比较相对数 D.强度相对数 14.某商场计划11月份销售利润比10月份提高2%,实际提高了3%,则销售利润计划完成程度为()。 A.100.98% B.95.10% C.99.00% D.105.10% 15.平均数反映了()。 A.总体分布的集中趋势 B.总体分布的离中趋势 C.总体中各单位分布的集中趋势 D.总体变动的趋势 16.中位数和众数是一种()。 A.常见值 B.代表值 C.实际值 D.典型值 17.计算发展速度的分母是()。 A.计划期水平 B.固定期水平 C.报告期水平 D.基期水平 18.由一个10项的时间序列可以计算的环比发展速度有()。 A.8个 B.9个 C.10个 D.11个

管理统计学模拟卷及答案

《管理统计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对某变量的取值分为五组:第一组为10~20,第二组20~40,第三组为40~60,第四组为60~80,第五组为80以上。习惯上规定()。 A)20在第一组,60在第四组B)20在第二组,80在第四组 C)40在第三组,80在第五组D)60在第三组,80在第四组 2、设从均值为200、标准差为50的总体中,抽取容量为100的样本,用样本均值X 来估计总体均值,则正确的是()。 A)每一个X都是200;B)X的标准差是50; C)X的数学期望是100;D)X的标准差是5。 3、下面关于假设检验的陈述中,正确的是()。 A)假设检验中如果结果拒绝了原假设,就说明备择假设一定是对的。 B)假设检验中如果接受了原假设,则原假设就一定是对的。 C)当拒绝原假设时,只能认为接受它的根据尚不充分,而不能认为它绝对错误。 D)假设检验中如果接受了原假设,则备择假设一定错误。 4、下列关于方差分析的陈述中,错误的是()。 A)检验若干总体的均值是否相等的一种统计方法 B)检验若干总体的方差是否相等的一种统计方法。 C)只要有两个总体的均值不相等,就拒绝原假设。 D)F检验值等于平均组间方差除以平均组内方差。 5、离散指标中受极端值影响最大的是()。 A)平均差B)标准差 C)全距D)方差 6、某企业2006年1~4月初的商品库存额如下,(单位:万元)。 月份 1 2 3 4 月初库存额20 24 18 22 则第一季度的平均库存额为()。 A)(20+24+18+22)/4 B)(20+24+18)/3 C)(10+24+18+11)/3 D)(10+24+9)/3 7、上题中,如果把月初库存指标换成当月企业利润额,则第一季度的平均利润额为()。 A)(20+24+18+22)/4 B)(20+24+18)/3 C)(10+24+18+11)/3 D)(10+24+9)/3 1

《统计学基础(第2版)》教学大纲

《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金融保险、电子商务课程类型职业基础课学分数3 学时数48 第一部分总纲 一、课程性质、教学目的 1.课程性质 统计学基础是为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经济管理工作者和经济研究人员所必备的一门知识。它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 2.教学目的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统计工作的基础理论、主要方法和基本技能;以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一般原理和原则为主,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从事各项经济工作、财会工作和管理工作奠定分析研究的基础。 3.前导课程与后续课程 该课程的开出一般在经济数学、经济学基础之后。

二、推荐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 宋粉鲜,陈世文.《统计学基础》,现代教育出版社,2012年1月。 2. 宋粉鲜,陈世文.《统计学基础——习题与实训》,现代教育出版社,2012年1月。 3. 栗方忠.《统计学原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4. 栗方忠.《统计学原理标准化题型习题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5. 马庆国.《管理统计》,科学出版社,2 002年8月。 6. 贾俊平.《统计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7. Douglas A. Lind, William G. Marchal, Robert D. Ma son. Statistical Techniques in th Business and Economics(11 ed.).中信出版社,2002年。 8. Ron Larson, Betsy Farber. Elementary Statistics.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三、大纲执行说明 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两部分。

金融统计分析期末测试题

金融统计分析期末综合测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列不属于政策银行的是()。 A.中国进出口银行 B.交通银行 C.国家开发银行 D.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2.中国金融统计体系包括几大部分?( ) A.五大部分 B.六大部分 C.四大部分 D.八大部分 3.货币和银行统计体系的立足点和切入点是()。 A.非金融企业部门 B.政府部门 C.金融机构部门 D.住户部门 4.我国货币与银行统计体系中的货币概览是()合并后得到的帐户。 A.货币当局的资产负债表与特定存款机构的资产负债表 B.存款货币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与特定存款机构的资产负债表 C.存款货币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与非货币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 D.货币当局的资产负债表与存款货币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5.某人投资了三种股票,这三种股票的方差—协方差矩阵如下表,矩阵第(i,j)位置上的元素为股票i与j的协方差,已知此人投资这三种股票的比例分别为0.3,0.3,0.4,则该股 C.6.1 D.9.2 6. 对于付息债券,如果市场价格低于面值,则()。 A.到期收益率低于票面利率 B.到期收益率高于票面利率 C.到期收益率等于票面利率 D.不一定 7. 假设某股票组合含N种股票,它们各自的非系统风险是互不相关的,且投资于每种股票的资金数相等。则当N变得很大时,投资组合的非系统风险和总风险的变化分别是()。 A.不变,降低 B.降低,降低 C.增高,增高 D.降低,增高 8.某种债券A,面值为1000元,期限是2年。单利每年付一次,年利率是10%,投资者认为未来两年的折算率为r=8%,则该种债券的投资价值是()。 A.923.4 B.1000.0 C.1035.7 D.1010.3 9.在通常情况下,两国()的差距是决定远期汇率的最重要因素。 A.通货膨胀率 B.利率 C.国际收支差额 D.物价水平 10.2000年1月18日,英镑对美元汇率为1英镑=1.6361美元,美元对法国法郎的汇率为1美元=6.4751法国法郎,则1英镑=( )法国法郎。 A.10.5939 B.10.7834 C.3.9576 D.3.3538 11.我国现行的外汇收支统计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 A.国际收支平衡表 B.结售汇统计 C.出口统计 D.进口统计 12.某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为2.5亿元,利率敏感性负债为3亿元。假设利率突然上升,则该银行的预期赢利会(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清楚 13.下列哪项变化会导致银行负债的稳定性变差? ( ) A.短期负债的比重变大 B.长期负债的比重变大

统计学模拟试题及解答

模拟试题一 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一项调查表明,在所抽取的1000个消费者中,他们每月在网上购物的平均花费是200元, 他们选择在网上购物的主要原因是“价格便宜”。这里的参数是( ) A. 1000个消费者 B. 所有在网上购物的消费者 C. 所有在网上购物的消费者的平均花费额 D. 1000个消费者的平均花费金额 2. 为了调查某校学生的购书费用支出,从男生中抽取60名学生调查,从女生中抽取40名学生调查,这种抽样方法属于( ) A. 简单随机抽样 B. 整群抽样 C. 系统抽样 D. 分层抽样 3. 某班学生的平均成绩是80分,标准差是10分。如果已知该班学生的考试分数为对称分布,可以判断考试分数在70到90分之间的学生大约占( ) A. 95% B. 89% C. 68% D. 99% 4. 已知总体的均值为50,标准差为8,从该总体中随机抽取容量为64的样本,则样本均值的数学期望和抽样分布的标准误差分别为( ) A. 50,8 B. 50,1 C. 50,4 D. 8,8 5. 根据某班学生考试成绩的一个样本,用95%的置信水平构造的该班学生平均考试分数的置信区间为75分~85分。全班学生的平均分数( ) A .肯定在这一区间内 B .有95%的可能性在这一区间内 C .有5%的可能性在这一区间内 D .要么在这一区间内,要么不在这一区间内 6. 一项研究发现,2000年新购买小汽车的人中有40%是女性,在2005年所作的一项调查中,随机抽取120个新车主中有57人为女性,在05.0=α的显著性水平下,检验2005年新车主中女性的比例是否有显著增加,建立的原假设和备择假设为( ) A .%40:,%40:10≠=ππH H B .%40:,%40:10<≥ππH H C .%40:,%40:10>≤ππH H D .%40:,%40:10≥<ππH H 7. 在回归分析中,因变量的预测区间估计是指( ) A. 对于自变量x 的一个给定值0x ,求出因变量y 的平均值的区间 B. 对于自变量x 的一个给定值0x ,求出因变量y 的个别值的区间 C. 对于因变量y 的一个给定值0y ,求出自变量x 的平均值的区间 D. 对于因变量y 的一个给定值0y ,求出自变量x 的平均值的区间 8. 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如果F 检验表明线性关系显著,则意味着( ) A. 在多个自变量中至少有一个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系著 B. 所有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都显著 C. 在多个自变量中至少有一个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不显著 D. 所有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都不显著 9. 如果时间序列的逐期观察值按一定的增长率增长或衰减,则适合的预测模型是( ) A. 移动平均模型 B. 指数平滑模型 C. 线性模型 D. 指数模型 10. 设p 为商品价格,q 销售量,则指数∑∑ 01 0q p q p 的实际意义是综合反映( ) A. 商品销售额的变动程度 B. 商品价格变动对销售额影响程度 C. 商品销售量变动对销售额影响程度 D. 商品价格和销售量变动对销售额影响程度 二. 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 简述直方图和茎叶图的区别。

《统计学(第六版)》教学大纲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授课对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社会学专业、档案学专业、新闻学专业等 开课学期:第3、4、5、6学期 学分:4学分 主讲教师:……等 指定教材:贾俊平、何晓群、金勇进编著,《统计学》(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教学目的: 《统计学》是为我校非统计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总课时约54学时。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有关统计知识方面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学应达到的总体目标是: 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各种统计方法,并理解各种统计方法中所包含的统计思想。 使学生掌握各种统计方法的不同特点、应用条件及适用场合。 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1章导论 课时:1周,共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统计及其应用领域 一、什么是统计学 统计学的概念。描述统计。推断统计。 二、统计的应用领域 统计在共生管理中的应用。统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统计的误用与正确使用。 三、历史上著名的统计学家 一些主要的统计学家。 第二节统计数据的类型 一、分类数据、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 分类数据。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 二、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 观测数据。实验数据。 三、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 截面数据。时间序列数据。 第三节统计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总体和样本 总体。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样本。样本容量。 二、参数和统计量 参数。统计量。 三、变量 变量。变量的类型。 第2章数据的收集 课时:1周,共3课时

第一节数据来源 一、数据的间接来源 二手数据。 二、数据的直接来源 统计调查方式。数据的收集方法。 第二节调查设计 一、调查方案的结构 调查目的。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调查项目和调查表。 二、调查问卷设计 问卷的结构。提问项目设计。回答项目的设计。问题顺序的设计。第三节数据质量 一、数据的误差 抽样误差。非抽样误差。 二、数据的质量要求 第3章数据的图表展示 课时:1周,共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数据的预处理 一、数据审核 原始数据的审核。二手数据的审核。 二、数据筛选 数据筛选的意义。用Excel进行数据筛选。 三、数据排序 数据排序的作用。用Excel进行数据排序。 第二节分类和顺序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一、分类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频数与频数分布。用Excel制作频数分布表。分类数据的图示方法。 二、顺序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累积频数与累积频率。顺序数据的图示方法。 第三节数值型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一、数据分组 分组方法。 二、数值型数据的图示 直方图。茎叶图和箱线图。线图。雷达图。 第四节统计表 一、统计表的构成 二、统计表的设计 第4章数据的概括性度量 课时:1周,共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集中趋势的度量

浙江财经学院统计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统计学》课程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核方式:考试日期:年月日 适用专业、班级: 一、判断题(下列各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1、统计学是研究总体数量方面的规律的,所以就不需要做定性研究。() 2、重点调查的误差是可以事先计算和控制的。() 3、计算比较相对指标时,通常采用总量指标。() 4、众数和中位数均易受极端值影响,不具有稳健性。() 5、定基增长速度等于环比增长速度的连加。() 6、平均增长速度等于各环比增长速度的几何平均数。() 7、因为综合指数是总指数的基本形式,所以实际计算总指数时通常运用综合指数。() 8、样本指标的方差称为抽样平均误差。() 9、若其他条件固定,则总体变量的变动程度与抽样极限误差呈正比。() 10、相关系数与回归系数同号。()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政治算术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凯特勒 B、威廉·配第 C、康令 D、阿亨瓦尔 2、对某社区8000名居民的生活状况进行调查,其总体是() A、8000名居民 B、每一名居民 C、8000名居民的收入 D、8000名居民的生活支出 3、某国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为78532亿元,这是() A、数量指标 B、质量指标 C、数量标志 D、品质标志 4、制定统计调查方案,首先要明确() A、统计调查对象 B、统计调查单位 C、统计调查项目 D、统计调查目的 5、下列调查属于全面调查的是() A、1%人口抽样调查 B、经济普查 C、家庭生活水平抽样调查 D、农产品重点调查 6、在编制组距数列时,影响各组次数多少的主要因素是() A、组距和组数 B、组数 C、组距 D、组中值 7、直接反映总体规模大小的统计指标是() A、总量指标 B、相对指标 C、平均指标 D、变异指标

最新统计学模拟试题(带答案)

《统计学》试题库 知识点一:统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 一、填空题 1、统计是、和的统一体, 是统计工作的成果,是统计工作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2、统计研究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和。 3、统计工作可划分为、、和四个阶段。 4、随着的改变,总体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5、标志是说明,指标是说明。 6、可变的数量标志和所有的统计指标称为,变量的具体数值称为。 7、变量按分,可分为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 职工人数、企业数属于变量;变量按分,可分为确定性变量和随机变量。 8、社会经济统计具有、、、等特点。 9、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应包括和两个基本部分。 10、统计标志按是否可用数值表示分为 和;按在各个单位上的具体表现是否相同分为和。 11、说明特征的名称叫标志,说明特征的名称叫指标。 12、数量指标用表示,质量指标用或平均数表示。 13、在统计中,把可变的和统称为变量。 14、由于统计研究目的和任务的变更,原来的 变成,那么原来的指标就相应地变成标志,两者变动方向相同。 二、是非题 1、统计学和统计工作的研究对象是完全一致的。 2、运用大量观察法,必须对研究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观察调查。 3、统计学是对统计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4、一般而言,指标总是依附在总体上,而总体单位则是标志的直接承担者。 5、数量指标是由数量标志汇总来的,质量指标是由品质标志汇总来的。 6、某同学计算机考试成绩80分,这是统计指标值。 7、统计资料就是统计调查中获得的各种数据。 8、指标都是用数值表示的,而标志则不能用数值表示。 9、质量指标是反映工作质量等内容的,所以一般不能用数值来表示。 10、总体和总体单位可能随着研究目的的变化而相互转化。 11、女性是品质标志。 12、以绝对数形式表示的指标都是数量指标,以相对数 或平均数表示的指标都是质量指标。 13、构成统计总体的条件是各单位的差异性。 14、变异是指各种标志或各种指标之间的名称的差异。 三、单项选择题 1、统计认识过程是() A、从质到量 B、从量到质 C、从质到量,再到质和量的结合 D、从总体到个体 2、某班5名同学的某门课的成绩分别为60、70、75、 80、85,这5个数是() A、指标 B、标志 C、变量 D、变量值 3、调查某市职工家庭的生活状况时,统计总体是() A、该市全部职工家庭 B、该市每个职工家庭 C、该市全部职工 D、该市职工家庭户数 4、调查某班50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则总体单位是() A、该班50名学生 B、该班每一名学生 C、该班50名学生的学习情况 D、该班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 5、构成统计总体的基础和前提是() A、综合性 B、同质性 C、大量性 D、变异性 6、统计学研究对象的最基本特征是() A、总体性 B、数量性 C、具体性 D、社会性 7、某企业职工张三的月工资额为500元,则“工资”是() A、品质标志 B、数量标志 C、数量指标 D、质量指标 8、象“性别”、“年龄”这样的概念,可能用来() A、表示总体特征 B、表示个体特征 C、作为标志使用 D、作为指标使用 9、调查某校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学生“一天中用于学习的时间”是() A、标志 B、指标 C、变异 D、变量 10、一个统计总体() A、只能有一个标志 B、只能有一个指标 C、可以有多个标志 D、可以有多个指标 11、统计对总体数量的认识是() A、从总体到单位 B、从单位到总体 C、从定量到定性 D、以上都对 12、变量是可变的() A、品质标志 B、数量标志 C、数量标志和指标 D、质量指标 13、研究某企业职工文化程度时,职工总人数是() A、数量标志 B、数量指标 C、变量 D、质量指标 14、某银行的某年末的储蓄存款余额() A、一定是统计指标 B、一定是数量标志 C、可能是统计指标,也可能是数量标志 D、既不是统计指标,也不是数量标志 15、年龄是() A、变量值 B、离散型变量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统计学》 教 学 大 纲 郑州大学商学院

绪论 内容 绪论中所阐述的内容,是对课程全面的概括和归纳,学习好绪论中的有关概念和思想,对本课程学习的全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一)考核知识点 1、统计数据与统计学 2、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3、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二)考核要求 1、统计数据与统计学 (1)了解:统计学的概念。 (2)理解:统计数据与统计学、统计方法与数量规律性的关系。 2、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1)了解:统计学的三个源头。 (2)理解:统计学的发展原因。 3、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了解:统计学与数学的关系。 (2)理解: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一章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 内容 统计数据是我们利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那么,我们从哪里取得所需的统计数据呢?在取得统计数据之后,怎样才能使这些数据适合于我们分析的需要呢?本章所讲述的就是有关数据的搜集与整理方法,具体内容包括数据的计量与类型、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和显示的方法等问题。

学习本章时,应在了解数据的计量尺度和类型的基础上,系统掌握统计调方案的内容,并能根据特定的调查内容设计具体的调查方案;掌握统计调查的具体方法以及不同方法的特点及适用条件;重点掌握统计数据的整理及显示方法,能够运用所学习的方法将原始数据整理成适当的频数分布表,并能利用图形显示统计数据;掌握统计表的构成内容和设计方法。 (一)考核知识点 1、数据的计量尺度 (1)数据的计量尺度。 (2)数据的类型。 2、统计数据的搜集 (1)统计调查方案。 (2)统计调查方法。 (3)统计数据的间接来源。 3、统计数据的整理 (1)统计数据的审核。 (2)统计分组与频数分布。 (3)频数分布的图示和类型。 (4)统计表。 (二)考核要求 1、统计数据的计量与类型 (1)数据的计量尺度 ① 了解:四种数据计量尺度的含义。 ② 理解:四种数据计量尺度的区别和特征。 (2)数据的类型 ① 了解:数据两种类型的含义。 ② 理解:数据两种类型的区别和应用。 2、统计数据的搜集 (1)统计调查方案 ① 了解:统计调查方案的作用。 ② 理解:统计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 ③ 掌握: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变量、变量值的涵义。 (2)统计调查方法 ① 了解:统计报表、普查、典型调查、重点调查的涵义。

统计学提纲第五章

第五章抽样推断 第一节抽样推断的相关基本概念 一、抽样调查 (一)什么是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按随机原则从总体中选取部分单位进行 观察,用所获得的样本数据推算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非全面调查。 (二)抽样调查的特点: 1.按随机原则去抽取调查单位。随机原则也就是机会均等的原则,每个 单位被抽中的机会相等。其目的是保证抽出的样本是随机样本。 2.以样本数据估计总体参数或检验总体的某种假设。抽样调查虽仅是直接调查被抽取的那一部分样本,但其目的是着眼于研究总体的数量特征。 3.抽样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并加以控制。 (三)抽样调查的适用范围: 1.能够解决全面调查无法或难以解决的问题; 2.对能取得全面资料,但不必进行全面调查的情况。 3.可以补充和订正全面调查的结果;4.可用于对总体的某种假设进行检验,为行动决策提供依据。(四)抽样调查的基本形式 基本形式有简单随机抽样、类型随机抽样、等距抽样、整群抽样。 1.简单随机抽样按随机原则直接从总体中抽选样本单位进行调查。这里,不论是重复抽样还是不重复抽样,每个单位都有相等的中选机会。 2.类型随机抽样(分层抽样)先将总体单位按某一标志分类,然后按随机原则直接从各类中抽取一定的样本单位进行调查。

3.等距抽样(机械抽样或系统抽样)它是先将总体单位按某一标志进行排列,再按照一定的间隔抽取样本单位进行调查。 4.整群抽样(集团抽样)整群抽样是先将总体单位按某一标志进行分群,再按随机原则从各群中抽取部分群,对抽中的群的所有单位进行调查是抽样组织方式。 二、抽样推断的概念及主要内容 (一)抽样推断是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以样本实际数据计算的样本指标推算总体相应数量特征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二)抽样推断的主要内容为: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三、抽样的有关基本概念 (一)全及总体和样本总体 1.全及总体简称总体,又称母体,它是指所要认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也就是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单位的集合体。 2.样本总体简称样本,又称子样,是从全及总体中抽取,代表全

商务统计学-2015期中考试卷

《商务统计》期中考试试题 Part I: 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 1.The universe or "totality of items or things" under consideration is called a) a sample. b) a population. c) a parameter. d) a statistic. 2.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most likely a population as opposed to a sample? a)respondents to a newspaper survey. b)the first 5 students completing an assignment. c)every third person to arrive at the bank. d)registered voters in a county. 3. A study is under way in Yosemite National Forest to determine the adult height of American pine trees. Specifically, the study is attempting to determine what factors aid a tree in reaching heights greater than 60 feet tall. It is estimated that the forest contains 25,000 adult American pines. The study involves collecting heights from 250 randomly selected adult American pine trees and analyzing the results. Identify the variable of interest in the study. a)The age of an American pine tree in Yosemite National Forest. b)The height of an American pine tree in Yosemite National Forest. c)The number of American pine trees in Yosemite National Forest. d)The species of trees in Yosemite National Forest. 4.The British Airways Internet site provides a questionnaire instrument that can be answered electronically. Which of the 4 methods of data collection is involved when people complete the questionnaire? a)Published sources b)Experimentation c)Surveying d)Observation 5.To monitor campus security, the campus police office is taking a survey of the number of students in a parking lot each 30 minutes of a 24-hour period with the goal of determining when patrols of the lot would serve the most students. If X is the number of students in the lot each period of time, then X is an example of a) a categorical random variable. b) a discrete random variable. c) a continuous random variable. d) a statistic. 6.An insurance company evaluates many numerical variables about a person before deciding on an appropriate rate for automobile insurance. A representative from a local insurance

江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统计学》模拟试题一含答案

江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统计学》模拟试题一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 )是统计的根本准则,是统计的生命线。 A.真实性 B.及时性 C.总体性 D.连续性 2.在抽样设计中最好的方案是( )。 A.抽样误差最小的方案 B.调查单位最少的方案 C.调查费用最少的方案 D.在一定的误差要求下,费用最小的方案 3.某公司将员工分成老、中、青三类,然后根据对各个员工情况的分析,从三类员工中按比例选出若干名员工为代表,调查他们的文化支出金额,再推算出全公司员工文化活动年支出总额的近似值,此为( )。 A.典型调查 B.重点调查 C.抽样调查 D.普查 4.在相关分析中,要求相关的两个变量( ) A.都是随机变量 B.都不是随机变量 C.其中因变量是随机变量 D.其中自变量是随机变量 5.增长1%的绝对值是( )。 A.本期水平的1% B.上期水平的1% C.本期累计增长量的1% D.上期逐期增长的1% 6.在设计综合指数的形式时,最关键的问题是( )。 A.确定指数的公式形式 B.确定对比基期 C.确定同度量因素 D.确定谁是数量指标谁是质量指标 7.某种产品单位成本计划规定比基期下降3%,实际比基期下降3.5%,单位成本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为( )。 A.116.7% B.100.5% C.85.7% D.99.5% 8.已知甲、乙两班同学的某次测验平均成绩分别为甲X =75分,乙X =80分;其成绩的方差2甲σ=12,2乙σ=25,则( )。 A.甲班平均成绩有较大的代表性 B.乙班平均成绩有较大的代表性 C.甲、乙两班的平均成绩有相同大的代表性 D.不可比 9.如果某商店销售额的逐期增长量每年都相等,则其各年的环比增长速度是( )。 A.年年增长 B.年年下降 C.年年不变 D.无法确定 10.直线趋势bt a y c +=中a 和b 的意义是( )。 A.a 是截距,b 表示x=0时的趋势值 B.a 是最初发展水平的趋势值,b 表示平均发展水平 C.a 是最初发展水平的趋势值,b 表示平均发展速度 D.a 表示直线的截距,表示最初发展水平的趋势值;b 是直线的斜率,表示按最小平方法计算的平均增长量 *11.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流量与存量是( )。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简介教(学)案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331050 课程名称:《统计学》 总学时数:54 实验或上机学时:12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基础、会计学。 后续课程:计量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学、市场营销学等。 一、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 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搜集数据,分析数据,以便得出正确认识结论的方法论科学。它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本课程在非统计专业的本科教学中,一般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开设。 2、教学目标及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统计学的基本原理,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在定性分析基础上做好定量分析。用统计学的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们专业的应用技能,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各类问题的实证研究、科学决策和经济管理的需要。同时,也为学习计量经济学、国际投资学、市场营销学等其他分支学科课程奠定基础。 3、教学容及教学要求: 教学容共计8章: 第一章总论 Introduction 第二章统计调查Statistical surveys 第三章统计整理 Statistical Date Arrangement 第四章统计指标分析 Statistical Indicator Analysis 第五章统计抽样Sampling 第六章统计相关与回归分析 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第七章时间数列分析 Time series analysis 第八章统计指数Index numbers analysis 教学要求:考虑到财经类专业把本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本课程的容既包括统计方法,也包括必要的社会经济指标核算的基本知识。在各章的教学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统计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及数量分析方法的容按“了解、掌握和重点掌握及综合应用”三个层次要求。 4、教学重点、难点:请见各章节详述。 5、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调查实验、案例讨论及课外调查等。

专业型硕士《统计学》考试大纲

专业型硕士《统计学》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统计学 科目代码:432 适用专业:应用统计 参考书目:《统计学》,贾俊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茆诗松、程依明、濮晓龙,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考试内容要求 I 考查目标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应用统计硕士专业学位《统计学》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应用统计硕士生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应用统计专业硕士所必须的基本素质、一般能力和培养潜能,以利用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法制观念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统计专业人才。考试要求是测试考生掌握数据处收集、处理和分析的一些基本统计方法。 具体来说,要求考生: 1.掌握基本的概率论知识。 2.掌握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基本方法。 3.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具有运用统计方法分析数据和解释数据的基本能力。 II考查内容 一、统计学 1.调查的组织和实施。 2.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 3.数据的预处理。 4.定性、定量数据的图标表示。 5.用统计量描述数据的水平:平均数、中位数、分位数和众数。 6.用统计量描述数据的差异:极差、标准差、样本方差。 7.参数估计的基本原理。 8.一个总体和两个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 9.样本量的确定。 10.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 11.一个总体和两个总体参数的检验。 12.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 13.单因子和双因子方差分析的实现和结果解释。 14.变量间的关系;相关关系和函数关系的差别。

统计学原理试卷试题--优选包括答案.docx

统计学原理试题(6) 一、单项选择题: ( 每小题 1 分, 共 20 分) 1.设某地区有 200 家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 , 要研究这些企业的产品生产情况 , 总 体是 ( ) 。 2.有 600 家公司每位职工的工资资料,如果要调查这些公司的工资水平情 况,则总体单位是()。 A.600家公司的全部职工 B.600家公司的每一位职工 C.600 家公司所有职工的全部工资 D.600家公司每个职工的工资 3. 一个统计总体()。 A. 只能有一个指标C. 只能有一个标志 B. D. 可以有多个指标 可以有多个标志 4. 以产品等级来反映某种产品的质量,则该产品等级是()。 A. 数量标志 B.品质标志 C.数量指标 D.质量指标 5.在调查设计时,学校作为总体,每个班作为总体单位,各班学生人数是()。 A. 变量值 B.变量 C.指标值 D.指标 6. 年龄是()。 D.连续型变量,但在实际应用中常按离散型处理 7.人口普查规定统一的标准时间是为了()。 A.登记的方便 B.避免登记的重复与遗漏 C. 确定调查的范围 D.确定调查的单位 8. 以下哪种调查的报告单位与调查单位是一致的( A. 职工调查 B.工业普查 C.工业设备调查)。 D.未安装设备 调查 9.通过调查大庆、胜利、辽河等油田,了解我国石油生产的基本情况。这 种调查方式是()。 A. 典型调查 B.抽样调查 C.重点调查 D.普查 10.某市进行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普查,要求在 10 月 1 日至 15 日全部调查完 毕,则这一时间规定是()。 A.调查时间 B. 登记期限 C. 调查期限 D. 标准时间 11.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 A. 确定分组标志和划分各组界限 B.确定组距和组中值 C.确定组距和组数 D.确定全距和组距

统计学模拟试题及解答

1. 一项调查表明,在所抽取的1000个消费者中,他们每月在网上购物的平均花费是200元,他们选 择在网上购物的主要原因是价格便宜”。这里的参数是() A. 1000个消费者 B.所有在网上购物的消费者 C.所有在网上购物的消费者的平均花费额 D. 1000个消费者的平均花费金额 2. 为了调查某校学生的购书费用支出,从男生中抽取60名学生调查,从女生中抽取40名学生调查, 这种抽样方法属于() A.简单随机抽样 B.整群抽样 C.系统抽样 D.分层抽样 3. 某班学生的平均成绩是80分,标准差是10分。如果已知该班学生的考试分数为对称分布,可以 判断考试分数在70到90分之间的学生大约占() A. 95% B. 89 % C. 68% D. 99 % 4. 已知总体的均值为50,标准差为8,从该总体中随机抽取容量为64的样本,则样本均值的数学期 望和抽样分布的标准误差分别为() A. 50, 8 B. 50, 1 C. 50, 4 D. 8, 8 5. 根据某班学生考试成绩的一个样本,用95%的置信水平构造的该班学生平均考试分数的置信区间 为75分?85分。全班学生的平均分数() A ?肯定在这一区间内 B ?有95%的可能性在这一区间内 C.有5%的可能性在这一区间内 D ?要么在这一区间内,要么不在这一区间内 6. 一项研究发现,2000年新购买小汽车的人中有40%是女性,在2005年所作的一项调查中,随机 抽取120个新车主中有57人为女性,在〉=0.05的显着性水平下,检验2005年新车主中女性的比例是否有显着增加,建立的原假设和备择假设为() A ? H 0- 40% , H 1- 40% B ? H 0 : 一_ 40% , H 1:: 40% C. H 0 虫40% , H 1 :二40% D ? H °:二::40% ,比:二-40% 7.在回归分析中,因变量的预测区间估计是指() A.对于自变量x的一个给定值X0 , 求出因变量 y的平均值的区间 B.对于自变量x的一个给定值X0 , 求出因变量y的个别值的区间 C.对于因变量y的一个给定值y。, 求出自变量X的平均值的区间 D.对于因变量y的一个给定值y。, 求出自变量X的平均值的区间 & 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如果F检验表明线性关系显着,则意味着() A. 在多个自变量中至少有一个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系着 B. 所有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都显着 C. 在多个自变量中至少有一个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不显着 D. 所有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都不显着 9. 如果时间序列的逐期观察值按一定的增长率增长或衰减,则适合的预测模型是() A.移动平均模型 B.指数平滑模型 C.线性模型 D.指数模型 10. 设p为商品价格,q销售量,则指数吗的实际意义是综合反映() j p°q0 A.商品销售额的变动程度 B.商品价格变动对销售额影响程度 C.商品销售量变动对销售额影响程度 D.商品价格和销售量变动对销售额影响程度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 简述直方图和茎叶图的区别。

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南海广播电视大学

成人学院《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 统计学原理是为成人学院会计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的重要的基础课,也是经济管理工作者和经济研究人员所必备的一门知识。它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 该课程的开出在政治经济学、经济数学基础、基础会计学课程之后。设置本课程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学习专业统计和计量经济课程奠定理论和方法基础。另一方面也为学习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后继课程和进行社会经济问题研究提供数量分析方法。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考虑到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把本课做为基础课开设,本课的内容既包括统计方法,也包括必要的社会经济指标核算的基本知识。使学生能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并能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研究有关经济问题,为国民经济的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数字资料,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因此,在教学上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基本统计指标的核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 在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教学中,对统计知识的需求不一样,因此有的内容对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要求,具体的要求将在各章的教学内容中加以说明。 在各章的教学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内容按"了解、一般理解、重点理解"三个层次要求;有关指标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及数量分析方法等内容按"会、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要求。 三、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 (一)学时和学分 1、学时:课内学时90课时(电视学时29课时、教学辅导学时45课时、自学及作业16课时) 2、学分:5学分 (二)教材 本课程教材是由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和其他教材等多种媒体组成的一体化教材,要求学生能正确使用。 1、文字教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