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注
《说文解字注》的同源字系统

法 ,使 已取 得 的 减 肥 效 果 退 回 到 减 肥 之 前 ,这 实在 是 她们 … 1贺国伟. 新词板块 中的金融股市词语考察 【 . J 语文建设,1 9 ] 99 不 愿 意看 到 的 ” 。 再 者 , 用 “ 弹 ”来 形 容 身 材 由瘦 变 回 反
清 代 学 者 段 玉 裁 所 著 《 文 解 字 注 》 推 崇 “ 形 以 上 两 个 层 次 就 是 段 玉 裁 《 说 因 说文 解 字 注 》 “ 声 求 义 ”的 二 因 得 其 音 , 因音 以 得其 义 ” 的 训 诂 之 法 。又 认 为 : “自 《 尔 元 。 前 人研 读 段 注 , 多割 裂 此 二元 , 实 际 上 该 二 元 之 值 亦 雅 》而 下 ,训 诂 之 学 不外 假借 、转 注 二 端 。 ” ( 《 书 可 统 摄 于 同 源 字 这 一 概 念 之 下 , 即对 异 体 字 、 古今 字 、通 见 六 音 均 表 ・ 假 借 必 同部 说 》 )段 氏所 谓 的 “ 注 ” , 多 类 假 字 以及 记 录 同 族 词 的 书 写 文 字 等 等 ,我 们 均 可 以称 之 为 古 转 似 于 词 源 学 中 “ 转 ” 的概 念 ,所 以段 玉 裁 又 说 : “ 注 同源 字 (2 z 。 《 语 转 1 1 ” 说文 解 字 注 》 的 同源 字 系统 从 层 次上 8 异 字 同义 ,假 借 异 义 同字 ,其 源 皆在 音 均 。 ” ( 《 书 可 分 为 异 体 字 系 统 、 通 假 字 系 统 、古 今 字 系 统 、 同族 词 系 见 六 音 均 表 ・六 书 说 》 ) “ 注 以 义 为 主 , 同 义 互 训 也 … … 统 四个 子 系 统 。下 面 我 们 将 在 前 贤 专 项 研 究 的基 础 上 ,重 转 义 不 外 乎 音 , 故 转 注 亦 主 音 …… 转 注 取 诸 同 部 、异 部 各 新 理清 这 四个 层 次 的 内容 。 半 。 ” 其 大 意 可 理 解 为 : “ 声 求 义 ”之 训 诂 ,一 在 明通 因 一 、通假 宇 系 统
《说文解字注》在词义引申研究上的贡献-说文解字注段玉裁pdf

《说文解字注》在词义引申研究上的贡献:说文解字注段玉裁pdf摘要:《说文解字注》是我国传统语言学中一部体大精思之作,段玉裁在阐明许慎所讲本义的基础上,认识到了词义引申现象,为后人建立起完整的词义引申系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段氏在词义引申研究上做出的贡献,希望为我们研究词义引申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方法。
关键词:《说文解字注》词义引申贡献以往有学者认为,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段注》)谈引申不过是随文注释,相互之间缺少联系,没有系统和规律可言。
这是不对的。
宋永培曾指出:“他不但能够大规模地研究与说解汉语词义引申,而且能够从中初步揭示词义引申现象的系统性,总结相应的理论和规律。
”[4]段氏看到了本义与引申义之间密切关系,开创了对词的本义及其引申义系统研究的新方法,即:“以汉字的形体为依据,探求词的本义;以词的本义为核心,推求词义的引申线索,重建每一个汉字的词义系统。
这对汉语词汇系统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5]《段注》在词义引申研究方面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段注》在证明许慎所讲本义的基础上,还揭示了很多词的引申义,而且一般都说明了引申的理据,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引申,这不仅便于读者理解掌握每个词的词义系统,而且还为后代字典的编辑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参考资料。
《段注》在阐明词的引申义时,有明说的,也有暗说的。
据学者统计,其中明确指出“引申(伸)”的就有1083条,占说文词条总数的11%。
如“气,云气也”。
注:“气本云气,引申为凡气之称” (《段注》二0上);“每,草盛上出也”。
注:“按每是草盛,引申为凡盛。
”(《段注》二一下)。
除此之外,他还运用了一些其他的术语来说明引申义,有“此其引申之义”、“”引申假借、“引申借为”、“因以为”、“故”等等。
如“葩,华也。
”注:“葩之训华木者,?木花也,亦华丽也。
?木花最丽,故凡物盛丽皆曰华。
”段氏对所注多数引申义都能说明其引申理据,他说明引申理据的方法主要有四种,即直接说明、阐明本义、举出类证、援引他说。
说文解字序注译

• 【譯文】第二種叫做象形。所謂象形,就是畫成那個東
西,隨著它的形體而曲折,日、月二字就是這樣。
• 【原文】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 •
• • •
•
成,江河是也。 【注釋】‚名‛指表示事類的字;‚譬‛指比 擬讀音的字。意思說:形聲,是以表事類的字爲 形,取比擬讀音的字爲聲,相互結合起來構成新 字。段注曰:‚名者自其有音言之,文者自其有 形言之,字者自其滋生言之。‛ 《說文》凡形聲字,則曰‚从某,某聲‛。 ‚江,水。出蜀湔氐徼外崏山,入海。从水工 聲。‛——江:见母东部;工:见母东部 ‚河,水。出焞煌塞外昆侖山,發原注海。从水 可聲。‛——河:匣母歌部;可:溪母歌部。 【譯文】第三種叫做形聲。所謂形聲,就是根 據事物造字,再取一個近似的聲符配合而成,江、 河二字就是這樣。
• 【原文】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①,
日月是也②。
• 【注釋】 ①詰詘,屈曲,彎曲。谓畫出那個字形,是按
照物體的實際形狀曲折如實地描畫出來的。《說文》凡象 形字,則曰‚象形‛或‚象某某之形‛。 • ②‚日,實也。太陽之精不虧。从囗一。象形。‛甲文作 ‚ 、 、 ‛,金文作‚ 、 ‛等形。羅振玉《增訂殷 虛書契考釋》曰:‚日體正圓。卜辭中諸形,或為多角形, 或為正方者,非日象如此,由刀筆能為方、不能為圓故 也。‛ • ‚月,闕也。大陰之精。象形。‛ 《釋名· 釋天》曰: ‚月,闕也。滿則闕也。‛甲文作‚ 、 、 ‛,金文 作‚ 、 ‛諸形。徐灝《注箋》:‚古文鐘鼎文象上下 弦之形。日象圜形,故月象其闕也。‛
• 【原文】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
①,以垂憲象②。
• 【注釋】
• ①於是始作易八卦:《易· 系辭》作‚於是始作八
卦‛,無‚易‛字。八卦即乾、坤、震、艮、離、 坎、兌、巽。說《易》者認為八卦分別代表天、 地、雷、山、火、水、澤、風八種自然現象,而 乾、坤兩卦又最為重要,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一 切現象的最初根源。許慎認為八卦始於伏羲氏, 是人對自然萬物認識的開始。 ②垂,示也。憲, 法也;憲象,法定的圖像。
《说文解字注》“三字句”与“连篆读”比较研究

高 娟
摘
要: “ 连 篆读” 作为 《 说文 字义解说 的一种条 例 , 前 人 已有充分 的研 究。段 玉裁 在《 说
文解 字注》 中采用 了一种 “ 三字句”的说 法。 到底什 么是 三字句? 三字句 与连篆读有何 区别 与 联 系?这 是本文研 究 的主 旨所在 。 关键 词 : 连篆 读 三字句 《 说 文解 字注 。
儒之删 《 说文》 也, 每删连语之上一字而连篆文读之 。 ” ② 他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 “ 夫初删之时只期便于读者而率意刊落 , 亦初无一定之规条, 虽割裂不通, 亦所不顾。然就 原本删之, 犹可见其本来也 。 厥后群相仿效, 奉为圣书 , 家家移腊一本, 于是原本不可见矣。 而《 说文》 之力 , 本逊 于经, 不能使未删之本 间存于世, 是以二徐所据 , 不过小异而大同也 。 ” ③ 王筠的看法不 同于钱大 昕, 他认为连篆读不是许慎本 《 说文解字》 的条例。《 说文》 字头用
段玉裁的 《 说文 解 字 注》 是注 解 《 说 文解 字 》 的权 威 性著 作 , 段 注关 于 《 说 文解 字 》 体 例 的研 究有 助 于 我们 更 好 地 理解 许 氏 的《 说 文 解字 》 , 其 贡 献无 疑 是 巨大 的 。在研 读 《 说 文 解
字注》 的过程 中, 我们注意到段玉裁在说解某些字 时会用到“ 三字句” 、 “ 三字一句” 、 “ 此三 字句” 、 “ 三字为句” 、 “ 此三字为句” 、 “ 许当是三字句” 等说法 , 到底什么是“ 三字句” ?“ 三字
的格式 。段玉裁在 《 说文解字注》 “ 芴” 字下对“ 三字句” 做 了简单的叙述 : “ 按《 说文》 凡 名 篆文之下 , 皆复举篆文某字 日某 也 。……篆文者其形 , 说解者其义, 以义释 形, 故《 说文》
说文解字注研究文献集成全三册

说文解字注研究文献集成全三册
《<说文解字注>研究文献集成(套装上中下册)》作为今人阅读《说文解字》的阶梯,影响到语言文字学的许多分支。
研究《说文解字注》在清代蔚然成风,自清以降,对段注作注笺、匡谬、校订、补注者多达三十余家。
这些著述,或仅有手写稿传世,或已是稀见刊本,且均未经校勘整理。
既不易得,也不便阅读。
《<说文解字注>研究文献集成(套装上中下册)》将这几十种书整理刊行,既可完善《说文解字注》,又可为《说文解字》,乃至传统语言文字学研究提供切实而有益的帮助。
段玉裁训诂学成就说文解字注

段玉裁训诂学成就说文解字注
段玉裁,清代著名的训诂学家和文字学家,以《说文解字注》一
书成就卓著,他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古代语言文字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说文解字注》是段玉裁终身心血的结晶,该书对于汉字的解释
和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说明。
该书中对于每一个汉字都进行
了详细解释,不仅说明了字形的演变和来历,更对于每个字的用法、
构成和相关联的词语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
握汉字,进一步提高语言文字的水平。
段玉裁在研究中运用了许多方法,包括比较研究、考证古籍、探
究古代文化等,他的方法和思想对于后来的文字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他还对于多种语言进行了研究,尤其对于蒙古文字和藏文字的
研究成果比较突出。
由于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扎实的方法研究,段玉裁的研究成果至
今仍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他提出的许多研究方法和思想,对于中
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总之,段玉裁是中国古代文字研究的重要人物,其研究成果对于
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和意义,他的贡献不仅是在
学术上,在社会文化领域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应该认真借鉴段玉裁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将其精神发扬光大,为中国
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骨 说文解字注

骨说文解字注
解释:
骨:《现汉》第四十七:骨,硬的联结起来的骨骼,物体的支撑物。
《说文解字》:“骨,凡所著之物。
从骨,骨声。
”字形上,“骨”是由“骨”和“几”组成的,骨(bǔ)本义是“骨骼”,也可比喻“骨架”;几(jí)本义是“表示多少的文字”,比喻“联结”,意思是“紧密联结起来的”。
结合两个字形的含义,“骨”比喻内聚力,比喻物体内部的支撑物,也比喻整体结构在物体表面外的支撑之物。
引申出来,“骨”也可比喻“关系”,“支撑”,“结构”,“团结”等,表示内在的力量和结合力。
因此,“骨”可以用来比喻物体内部的联结力,也可以比喻人类社会中关系的支撑力,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凝聚力和凝聚力。
此外,“骨”还可以比喻人的品德和精神境界,以及一个社会或国家的文化传统。
例如,某些民族会食用骨头来表达他们的坚定不移、勇敢坚强、不屈服不屈服精神,这表明他们虽然生活困苦,但也能坚持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
另外,对于某些地方文化来说,用骨头来构成一部分节日文化活动,如孔子诞辰等,从侧面反映出文化传承的意义。
所以,“骨”不仅仅是比喻物体内部的联结力,还可以比喻某种精神境界和文化的传统,表明人的抗压能力和创新精神。
总之,“骨”这一概念可以深入到人们精神层面,可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它暗示了一种抗困难、不畏艰苦、勇于担当的追求,弘扬了一种团结、合作、互助的文化精神。
正是这种骨气,让人们可以在任何困难环境中挺身而出,致力于实现宏伟的理想,敢于挑战极限,为事业发展不断努力。
说文解字中对日的解释

说文解字【卷七】【日部】人质切(rì)实①也。
太阳之精②不亏。
从囗、一③。
象形。
凡日之属皆从日。
古文。
象形。
【译文】日,(光明)盛实。
太阳的精华不亏损。
由囗、一会意。
象形。
大凡日的部属都从日。
古文日。
象形。
【注释】①实:《释名·释天》:“日,实也。
光明盛实也。
”②精:王筠《说文解字句读》“晶”下:“物之精者必有光,天精为日。
”③从囗、一:王筠《说文解字句读》:“日字全体象形。
若从囗、一,则会意也。
又言象形,是骑犊也。
”高亨《文字形义学概沦》:“‘从囗、一’三字可删。
”说文解字注“实也”注:以叠韵为训。
《月令》正义引《春秋》元命包云:日之为言实也。
《释名》曰:日,实也。
光明盛实也。
“大易之精不亏”注:故曰实。
“从囗、一。
象形”注:囗象其轮郭。
一象其中不亏。
人质切。
十二部。
“日,古文,象形”注:盖象中有乌。
武后乃竟作日。
误矣。
“日”是最早出现的象形文字之一,它所模拟的就是太阳。
早期金文中,用一个圆圈模拟太阳。
往后的甲骨文和金文圆圈中多出一点或一横。
至于古人为什么在圆圈中加一短横或一点,有人认为,这一短横或一点可能表明太阳是个实体,而不是空心圆。
在古人心目中,太阳是光芒四射的发光体,是被人格化了的神,一些文明中太阳神是众神中最伟大的。
太阳是个圆圆的实体,不像月亮那样,有时圆,有时缺。
古人把太阳的“实”与月亮的“缺”看成是相对应的。
也有人认为,这一短横或一点可能是太阳表面的黑子。
也有人认为这一短横或一点只是个强调符号,以区别“口”之类的字形。
金文中的“日”多为圆形,而甲骨文的“日”字,却是扁扁的四方形。
这是因为甲骨文是用刀刻在坚硬的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笔画很难刻得圆转。
小篆和楷书的“日”均为方形,主要是因为圆形难写。
为了美观起见,因而写作方框的“日”。
“日”的本义即太阳,这是人类最早认识的宇宙事物之一。
太阳和月相对而出。
能见到太阳的时间,人们称作白天,因此“日”被用来表示白昼,和“夜”相对,于是有“日夜”“夜以继日”的说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說文解字第一篇上惟初大極。
道立於一。
造分天地。
化成萬物。
漢書曰。
元元本本。
數始於一。
凡一之屬皆从一。
一之形。
於六書爲指事。
凡云凡某之屬皆从某者、自序所謂分別部居、不相襍廁也。
爾雅、方言所以發明轉注假借。
倉頡、訓纂、熹及凡將、急就、元尚、飛龍、聖皇諸篇。
僅以四言七言成文。
皆不言字形原委。
以字形爲書。
俾學者因形以考音與義。
實始於許。
功莫大焉。
於悉切。
古音第十二部。
○凡注言一部、二部、以至十七部者。
謂古韵也。
玉裁作六書音均表。
識古韵凡十七部。
自倉頡造字時至唐虞三代秦漢、以及許叔重造說文曰某聲、曰讀若某者。
皆條理合一不紊。
故旣用徐鉉切音矣。
而又某字志之曰古音第幾部。
又恐學者未見六書音均之書。
不知其所謂。
乃於說文十五篇之後。
附六書音均表五篇。
俾形聲相表裏。
因耑推究。
於古形、古音、古義可互求焉。
計切。
古音第十六部。
古文帝。
古文諸丄字皆从一。
篆文皆从 。
古文上字。
古文从一。
小篆从古文上者。
古今體異。
必云 古上字者。
明非 字也。
徐鍇曰。
古文上兩畫、上短下長。
一二之二、則兩畫齊等。
䇂俗本䇂下有言。
非也。
言从䇂。
舉䇂可以包言。
示辰龍童音?皆从古文上。
古文示作?。
古文禮作?。
古文辰作?。
此古文从一、小篆从 之證。
然則古文以一爲二。
六書之假借也。
旁溥也。
司馬相如封禪文曰。
㫄魄四塞。
張揖曰。
㫄、衍也。
廣雅曰。
㫄、大也。
按㫄讀如。
與溥雙聲。
後人訓側。
其義偏矣。
从 。
闕。
闕謂从?之說未聞也。
李陽冰曰。
?象㫄達之形也。
按自序云。
其於所不知。
葢闕如也。
凡言闕者。
或謂形、或謂音、或謂義。
分別讀之。
方聲。
凡徐氏鉉鍇 本不同、各从其長者。
如此處鍇作方聲闕。
闕字在方聲下。
於未聞从?之說不瞭。
故不从之是也。
後不悉注。
步光切。
十部。
古文㫄。
以許說推之。
亦小篆从二、古文从一也。
亦古文㫄。
李斯改一爲二。
則爲小篆。
雱籒文。
詩。
雨雪其雱。
故訓傳曰。
雱、盛皃。
卽此字也。
籒文从雨。
衆多如雨意也。
毛云盛、與許云溥正合。
今人不知㫄雱同字。
音讀各殊。
古形古音古義皆廢矣。
底也。
底當作氐。
广部曰。
底者、山凥也。
一曰下也。
許氏解字多用轉注。
轉注者、互訓也。
底云下也。
故下云底也。
此之謂轉注。
全書皆當以此求之。
抑此底字當作氐。
广部一曰下也四字。
疑後人所綴。
何者。
許書無低字。
日部昏下曰从氐省。
氐者、下也。
正與此下者氐也爲轉注。
上、高也。
下、氐也。
高氐亦正相反相對。
今本氐篆解云至也。
亦當本作下也。
如是正之。
乃見許氏發揮轉注之恉。
有好學深思者。
當能心知其意也。
从反 爲 。
有物在一之下也。
此古文下本如此。
如 字從古文下是也。
後人改 爲丅。
謂之古文。
則不得不改丅爲?。
謂之小篆文矣。
胡雅胡駕二切。
古音在第五部。
丅篆文下。
今各本篆文作?。
後人所改。
文四重六示天 象。
見吉凶。
見周易 辭。
所㠯示人也。
从二。
古文上。
三 、謂川。
日月星也。
觀乎天文㠯察時變。
見周易賁彖傳。
示神事也。
言天縣象箸明以示人。
聖人因以神道設敎。
凡示之屬皆从示。
神至切。
古音第十五部。
中庸、小雅以示爲寘。
古文示。
所謂古文諸丄字皆从一也。
祜上諱。
言上諱者五。
禾部秀、漢世祖名也。
艸部莊、顯宗名也。
火部炟、肅宗名也。
戈部肈、孝和帝名也。
祜、恭宗名也。
殤帝名隆不與焉。
伏矦古今注曰。
隆之字曰盛。
亦當言上諱明矣。
而五經異義云。
漢幼小諸帝皆不廟祭。
而祭於陵。
旣不廟祭矣。
則不諱可知。
此許沖奏上時。
於隆字不曰上諱所由也。
諱止於世祖者。
記曰。
旣卒哭。
宰夫執木鐸以徇於宫曰。
舍故而諱新。
故、謂高祖祖之父當遷者。
杜預亦言自父至高祖皆不敢厈言。
計許君卒於恭宗已後。
自恭宗至世祖適五世。
世祖已上雖高帝不諱。
葢漢制也。
此書之例。
當是不書其字。
但書上諱二字。
書其字則非諱也。
今本有篆文者。
後人補之。
不書故其詁訓形聲俱不言。
假令補之。
則曰祜福也、从示、古聲。
祜訓福。
則當與祿禠等爲類。
而列於首者、尊君也。
古音第五部。
禮 也。
見禮記祭義、周易序卦傳。
、足所依也。
引伸之凡所依皆曰 。
此假借之法。
屨、 也。
禮、 也。
同而義不同。
所㠯事神致福也。
从示。
从豐。
禮有五經。
莫重於祭。
故禮字从示。
豐者行禮之器。
豐亦聲。
靈啓切。
十五部。
古文禮。
禧禮吉也。
行禮獲吉也。
釋詁曰。
禧、福也。
从示。
喜聲。
許其切。
一部。
禛㠯眞受福也。
从示。
眞聲。
此亦當云从示、从眞、眞亦聲。
不言者省也。
聲與義同原。
故龤聲之偏㫄多與字義相近。
此㑹意、形聲㒳兼之字致多也。
說文或偁其㑹意、略其形聲。
或偁其形聲、略其㑹意。
雖則渻文。
實欲互見。
不知此則聲與義隔。
又或如宋人字說。
衹有㑹意。
別無形聲。
其失均誣矣。
側鄰切。
十二部。
祿福也。
詩言福祿多不別。
商頌五篇。
㒳言福、三言祿。
大恉不殊。
釋詁、毛詩傳皆曰。
祿、福也。
此古義也。
鄭旣醉箋始爲分別之詞。
从示。
彔聲。
盧谷切。
三部。
禠福也。
見釋詁。
張衡東京賦曰。
祈禠禳災。
从示。
虒聲。
息移切。
字林弋爾反。
十六部。
禎祥也。
从示。
貞聲。
陟盈切。
十一部。
祥福也。
凡統言則災亦謂之祥。
析言則善者謂之祥。
从示。
羊聲。
似羊切。
十部。
鉉本此下有一云善三字。
淺人所增。
一書中此類不少。
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
天神引三字同在古音第十二部。
从示。
申聲。
食鄰切。
祇地祇提出萬物者也。
地祇提三字同在古音第十六部。
地本在十七部。
而多轉入十六部用。
从示。
氏聲。
巨支切。
古音十六部。
凡假借必取諸同部。
如周易无祇悔。
釋文云。
祇、辭也。
馬同、音之是反。
此讀祇爲語辭、適也。
五經文字、廣韵作衹者是也。
又云。
鄭云病也。
此讀祇爲疧。
與何人斯同也。
又云。
王肅作禔、時支反。
陸云安也。
九家本作㩼字、音支。
韓伯祁支反、云大也。
音讀皆在第十六部。
通志堂刻作无祗悔、則誤。
○又祇旣平。
唐石經作衹。
釋文云。
京作禔、說文同、音支。
又上支反、安也。
其讀亦皆在十六部。
又云。
鄭云當爲坻、小 也。
此則改爲第十五部字。
古人云當爲者皆是改其形誤之字。
云當爲者、以音近之字易之。
云讀如者、以同音之字擬之。
此云當爲、則鄭謂祇爲字之誤也。
○五經文字衣部曰。
衹、止移切、適也。
廣韵五支曰。
衹、章移切、適也。
唐石經衹旣平。
左傳衹見疏也。
詩衹攪我心。
詩、論語亦衹以異。
字皆从衣。
正用張參字㨾。
而張參以前顏師古注竇嬰傳曰衹適也、音支。
其字从衣。
豈師古太宗朝刊定經籍皆用此說歟。
宋類篇則衹祇皆云適也。
不畫一。
韵㑹則从示之祇訓適也。
近日經典訓適者皆不从衣。
與唐不合。
祕神也。
魯頌閟宫有侐箋曰。
閟、神也。
此謂假借閟爲祕也。
从示。
必聲。
兵媚切。
古音在第十二部。
質櫛韵。
齋戒絜也。
祭統曰。
齋之爲言齊也。
齊不齊以致齊者也。
齋戒或析言。
如七日戒、三日齋是。
此以戒訓齋者、統言則不別也。
从示。
省聲。
謂減 之二畫。
使其字不䋣重也。
凡字有不知省聲、則昧其形聲者。
如融蠅之類是。
側皆切。
十五部。
籒文齋。
从?省。
凡籒文多䋣重。
禋絜祀也。
韋昭注周語同。
釋詁。
禋、祭也。
孫炎曰。
潔敬之祭也。
各本作潔。
依玉篇作絜。
一曰精意㠯享爲禋。
凡義有兩岐者、出一曰之例。
山海經、韓非子、故訓傳皆然。
但說文多有淺人疑其不備而竄入者。
周語。
内史過曰。
精意以享、禋也。
絜祀二字已苞之。
何必更端偁引乎。
舉此可以隅反。
从示。
垔聲。
於眞切。
古音在十三部。
尚書大傳以湮爲禋。
籒文。
从宀。
祭祭祀也。
統言則祭祀不別也。
从示。
㠯手持肉。
此合三字㑹意也。
子例切。
十五部。
祀祭無巳也。
析言則祭無巳曰祀。
从巳而釋爲無巳。
此如治曰亂、徂曰存。
終則有始之義也。
釋詁曰。
祀祭也。
从示。
巳聲。
詳里切。
一部。
禩祀或从異。
周禮大宗伯、小祝注皆云故書祀作禩。
按禩字見於故書。
是古文也。
篆隷有祀無禩。
是以漢儒杜子春、鄭司農不識。
但云當爲祀、讀爲祀。
而不敢直言古文祀。
葢其愼也。
至許乃定爲一字。
至魏時乃入三體石經。
古文巳聲異聲同在一部。
故異形而同字也。
祡燒柴尞祭天也。
此從爾雅音義。
尞各本作燎。
非也。
火部曰。
尞祡祭天也。
此曰祡尞祭天也。
是爲轉注冣較然者。
柴與祡同此聲。
故燒柴祭曰祡。
釋天曰。
祭天曰燔柴。
祭法曰。
燔柴於泰壇。
祭天也。
孝經說曰。
封乎泰山。
考績祡尞。
郊特牲曰。
天子適四方。
先祡。
注。
所到必先燔柴。
有事於上帝。
从示。
此聲。
仕皆切。
十五部。
凡此聲亦多轉入十六部。
虞書曰。
虞書當爲唐書。
說見七篇禾部。
至于岱宗。
祡。
許自序偁書孔氏。
知古文尚書作祡。
不从木作柴也。
王制、郊特牲、大傳同。
古文祡。
从隋省。
此葢壁中尚書作 也。
旣偁古文尚書作祡矣。
何以云壁中作 也。
凡漢人云古文尚書者、猶言古本尚書。
以別於夏矦、歐陽尚書。
非其字皆倉頡古文也。
儀禮有古文今文、亦猶言古本今本。
非一皆倉頡古文、一皆隷書也。
如此字壁中 作 。
孔安國以今文讀之。
知 卽小篆祡字。
改从小篆作祡是。
孔氏古文尚書出於壁中云爾。
不必皆仍壁中字形也。
綴 於祡下者、猶周禮旣从杜子春易字、乃綴之云故書作某也。
隋聲古音在十七部。
此聲古音在十六部。
音轉冣近。
之爲祡。
猶玼瑳姕傞皆同字。
禷㠯事類祭天神。
五經異義曰。
今尚書夏矦、歐陽說。
禷、祭天名也。
以禷祭天者、以事類祭之。
以事類祭之何。
天位在南方、就南郊祭之是也。
古尚書說非時祭天謂之禷。
言以事類吿也。
肆禷于上帝。
時舜吿攝。
非常祭也。
許君謹按。
周禮郊天無言禷者。
知禷非常祭。
從古尚書說。
玉裁按。
郊天不言禷。
而肆師類造上帝。
王制天子將出。
類於上帝。
皆主軍旅言。
凡經傳言禷者皆謂因事爲兆。
依郊禮而爲之。
說文亦从古尚書說。
从示。
類聲。
此當曰从示類、類亦聲。
省文也。
力遂切。
十五部。
禮以類爲禷。
祪祔祪祖也。
見釋詁。
祔謂新廟。
祪謂毀廟。
皆祖也。
說文倂祔字連引之。
故次之以祔。
从示。
危聲。
過委切。
十六部。
祔後死者合食於先祖。
士虞禮。
卒哭。
明日以其班祔。
春秋左氏傳曰。
凡君薨。
卒哭而祔。
祔而作主。
特祀於主。
蒸嘗禘於廟。
春秋榖梁傳曰。
作主壞廟有時日於練焉。
士虞㠯豚祠司命也。
鄭注周禮曰。
求福曰禱。
得求曰祠。
此祠與春祭之祠異。
祭法注曰。
司命小神、居人之閒。
司察小過。
作讉告者。
主督察三命。
今時民家或春秋祀司命。
風俗通義曰。
周禮。
司命、文昌也。
今民閒祀司命。
刻木長尺二寸爲人像。
行者擔篋中。
居者別作小屋。
齊地大尊重之。
汝南餘郡亦多有。
皆祠以䐗。
率以春秋之月。
按䐗同豬。
許所謂豚也。
應說司命爲文昌。
鄭說人閒小神。
未知許意何居也。
許君字下說周禮以祀祝融。
用賈逵句 祀於戸、祝融祀於、蓐收祀於門、玄冥祀於井、后土祀於中 之說。
鄭則云老婦之祭、報先炊之義。
非祝融。
然則許不必同鄭也。
从示。
比聲。
卑 切。
初學記引俾利反。
十五部。
漢律曰。
祠䃾司命。
高帝時。
蕭何攈摭秦法。
取其宜於時者。
作律九章。
至孝武時。
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
䄟䄟數祭也。
廣雅釋詁曰。
䄟、謝也。
釋天曰。
䄟、祭也。
數讀數罟之數。
雙聲也。
从示。
毳聲。
讀若舂麥爲㯔之㯔。
凡言讀若者、皆擬其音也。
凡傳注言讀爲者、皆易其字也。
注經必兼茲二者。
故有讀爲、有讀若。
讀爲亦言讀曰。
讀若亦言讀如。
字書但言其本字本音。
故有讀若、無讀爲也。
讀爲、讀若之分。
唐人作正義已不能知。
爲與若兩字、注中時有譌亂。
爲㯔之㯔字从木。
各本譌从示。
不可解。
廣雅。
㯔、舂也。
楚芮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