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欣赏总结

明清小说欣赏总结
明清小说欣赏总结

一、古代小说的一般体制

1、古代小说分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两种。

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短篇小说则分为文言和白话两种。

2、古代小说内容上分为:

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世情、讽刺、侠义、公案、诗话、词话、谴责小说等。

二、古代小说的渊源和发展

1、远古神话传说和先秦寓言故事是小说的滥觞;先秦诸子之书也是古代小说的源头。

明代胡应麟称:“《山海经》,古今语怪之祖。”(《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讹》)

《山海经》中如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共工、帝俊、西王母等,简短但已初具故事形态。

《穆天子传》记载穆天子驾八骏西征,绝流沙,登昆仑,于瑶池见西王母之事,神话色彩浓郁。

《淮南子》中有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四大神话。

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首推女娲抟土造人的故事。女娲是人类的创造者。

女娲补天的故事,显示了女娲作为宇宙大神的重要地位。

女娲的神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女娲补天和造人的不朽功绩,既反映了人们对女性延续种族作用的肯定,也是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认可。

神话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有着奇异神通而又辛勤劳作的妇女形象,她所做的一切,都充满了对人类的慈爱之情。

神话传说这种非自觉的虚构方式,瑰丽奇特的想象,给后世文学以巨大的启迪。

先秦诸子之书是古代小说的又一源头。

《孟子》、《庄子》、《韩非子》中众多的寓言故事,往往带有强烈的虚构和夸张色彩。

《庄子》被称为先秦的寓言大师,“其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庄子》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

2、先秦、两汉及其后的优秀史传文学,也给后世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并产生了重大影响。

《左传》的叙事技巧,《战国策》的人物塑造技巧等,对后世的长篇小说,尤其历史演义小说,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史记》的传记文学,成为我国叙事文学的里程碑。其叙写历史事件、摹写历史人物的卓越技巧,为后世史家,也为小说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描写人物,往往不完全拘泥于史实,善于虚构一些细节,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故事更加感人。如《项羽本记》中“霸王别姬” 一段

3、魏晋南北朝是古代小说的萌芽期,产生了大量志怪和志人小说。

志怪小说以幽明共置,人神沟通,人鬼杂处等时空变异的神秘主义幻想形式,折射出现实社会。以《搜神记》为其代表。

优秀之作有《三王墓》、《韩凭妻》、《李寄斩蛇》、《宋定伯捉鬼》等。

4、唐传奇、宋元话本,标志着符合现代文学涵义的小说出现了。

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作者以史家笔法“传写奇事,搜奇记异”,是自觉的虚构之作,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成熟的阶段。

成熟的人物形象,完整严密的艺术结构,雅俗交融的语言。

卓越的艺术水平,取得了文学史上重要的地位。

唐传奇优秀之作如:

元稹《莺莺传》、陈玄佑《离魂记》、沈既济《任氏传》、李朝威《柳毅传》、白行简《李娃传》、蒋防《霍小玉传》等。

形成了小说史的第二次高潮

妓女与士子爱情,《李娃传》情节曲折,故事趣味很浓;《霍小玉传》则重在反映生活的深刻性和表达感情的强度上。

表现对理想人生的追求,《李娃传》是通过幻想的“大团圆”给人以虚幻的满足;《霍小玉传》则以悲剧的结局,激发了人们的渴望,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讽世小说也有其显著地位。

沈既济《枕中记》,即“黄粱美梦”故事。热衷功名的卢生,在邯郸旅舍借道士吕翁的青瓷枕入睡,梦中实现了娶高门女、登进士第、出将入相、子孙满堂等一切理想。

一旦惊醒,黄粱饭犹未蒸熟。大彻大悟,稽首再拜吕翁而去。

李公佐《南柯太守传》,游侠淳于棼醉后被邀入“槐安国”,招驸马,出任南柯郡太守,孰料祸福相倚,先是与邻国交战失利,继而公主罹疾而终,遂遭国王疑惮,被遣返故乡。

突从梦中醒来,方知前之荣耀蹉跌悉是醉后一梦。

两篇小说,虽带有某种奇异色彩,但中心完全是现实人生的思考。

反映了由于时代的变化和佛道思想的影响,中唐文人沮丧迷惘的心理和逃离现实的愿望。

艺术描写上,人物真切,情境栩栩如生,虚幻中透露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歌颂侠义精神的豪侠小说是唐传奇又一引人注目的题材。

《虬髯客传》,构思巧妙,同时写三个各具个性,独有风采的英雄人物李靖、红拂女和虬髯客,“风尘三侠”的形象广传后世。

英雄豪迈气中,穿插了儿女之情,尤有情趣。把平庸人生和卑琐人格作为反面精神,代表了人们对自由豪迈人生境界的向往追求,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宋代“说话”盛行,主要由师徒口授传说,后人将其精彩情节记录下来,固定而成为说话人的底本,这就出现了话本。

书商根据市场的需要,对话本进行润色加工,以适应阅读,这样就出现了文学作品。这个过程的完成是在元代。

元代就有了印本,在这种简单的印本基础上,就出现了白话小说。

短篇白话小说是在拟话本小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长篇章回小说是由讲史发展而来;

明清完成了由集体创作到个人创作的过程。

至清曹雪芹的《红楼梦》,章回小说的发展达到了它的峰颠。

1、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三国演义》、《水浒传》;

2、神魔小说——《西游记》;

3、世情小说——《金瓶梅》、《红楼梦》;

4、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短篇小说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三言》、《二拍》代表了白话小说的最高成就。

《聊斋志异》标志了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影响也比较大。

三、明清小说特点

1、小说观念上有儒、道学说的深厚影响。

2、小说形式上受史学的巨大影响。

3、小说发展经历了由群众集体创作到文人整理加工、到作家个人创作的过程。

4、思想意识上有着浓郁的封建正统观念和伦理道德问题;

内容上有不少封建迷信和因果报应问题;有的作品色情描写过多。

思考题

1、中国小说的源头及对小说发展的影响。

2 、《史记》对小说发展的影响。

3 、明清小说的概貌及特点。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最成功的一部。

描写了从东汉末(灵帝刘宏中平元年〔184〕)至西晋统一(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280〕)约百年之间的社会大动荡;

各封建政治集团之间军事、政治、外交上的种种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

总结了历史经验,体现了历史英雄们的聪明智慧;

歌颂了明君贤相,鞭笞了暴君,表现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体现了一种浓郁的悲剧意识,呈现出了一幅悲壮的史诗般的历史画卷。

1、作者罗贯中,名本,字贯中,生平不见史传。

后人推测,罗贯中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懂军事,具有浓厚儒家传统思想的人。

罗贯中是中国最早的两部优秀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及《水浒传》的作者之一。

另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

西晋史学家陈寿《三国志》,是三国历史最早的史书,记载了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一代豪杰在争霸过程中的斗争风云。

南朝刘宋裴松之为《三国志》注释,是为《裴注》,丰富了历史资料。

罗贯中在此基础上,“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高儒《百川书志》),创作出《三国志通俗演义》,形成了“七分实事,三分虚假”的演义小说面貌。

清初毛纶、毛宗岗对《三国志通俗演义》又作加工修改,名为《三国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

二、《三国演义》的内容特色

(一)具有“拥刘贬曹”的的思想倾向

此观点表明作者思想中以宗法政治为核心的正统观念。

1、“拥刘”或“拥曹”,有着深远的历史因素,实际上是孰为正统的问题。

历史上一般来说,当国家统一之时,就帝魏寇蜀;当南北对峙之时,就帝蜀寇魏。

如西晋陈寿《三国志》,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等,处于大一统的国家时期,自居中原,前朝后代相承,自然以魏为正统。

如东晋习凿齿《晋汉春秋》,南宋朱熹《通鉴纲目》,尊蜀汉,则由于东晋、南宋的半壁江山、政治上的弱小被动与蜀汉类同的关系。

拥刘贬曹之争,是封建正统观念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表现而已。

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其政治倾向又融进了一层民族意识,自然继承了“拥刘贬曹”之观念。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蔑视传统伦理的人物,不易在传统道德标准中得到肯定。

小说对曹操是作为“乱世奸雄”来刻画的,是一个“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乱臣贼子”。

刘备是“汉室之胄”,“汉家苗裔”,他称帝是“以继汉统”,是名正言顺,符合天命,更容易被树立为正面人物。

由此分辨正邪,体现出一种皇权神圣的意识。

3、小说通过对曹操残暴奸诈的谴责和对刘备宽厚仁爱的赞扬,表现出作者对虚伪欺诈的丑恶现实的憎恶之情,和追求明君贤相、实行仁政的政治理想。同时,也是民众的对于“仁政”的向往。

历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一代枭雄曹操,作者抓住他性格中残酷、欺诈的奸雄一面,把其塑造成了一个暴君的形象,从而暴露了统治阶级的丑恶和现实社会的黑暗。

曹操误杀吕伯奢后说:“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宣布了一生的处世哲学,也奠定了性格中疑忌、残酷的基础。

作者将其雄才大略、老谋深算与其凶残疑忌、阴险、玩弄权术的两面性结合起来,既不失历史的本来面目,又成功地将其刻画成我国古代文学中代表封建统治阶级的典型艺术形象。

4、作品表现政治倾向的同时,也写出了宗法政治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

曹魏代汉、司马代魏、到吴蜀归晋的描写过程,又表现了它们必然嬗递的历史过程和规律,

从而客观地反映了宗法政治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体现了作者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尊重客观规律的政治态度。

对代表正统力量的蜀汉后主刘禅的描写,耐人寻味。

作者在为正统的蜀汉走向灭亡唱出无限的哀婉之曲时,也揭示了为之挽惜的封建宗法制度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惨败,显示出理想的悲剧性。

(二)、描写了各集团间的政治、军事、外交等复杂的矛盾斗争,总结了历史经验,传播了政治斗争和社会生活中积累的智慧。

诸葛亮是作者倾心塑造的一个智慧化身的人物。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惊人的智慧和绝世的才能,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的光辉形象。

诸葛亮无论何种复杂情况,都能审时度势,掌握大局;无论多么危急的情况,都能运用巧思,转危为安。

诸葛亮隐居隆中就对天下事了如指掌;初见刘备便提出据蜀、联吴、抗操的长远战略思想,表现了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军事家的智慧。

加盟刘备集团,博望坡一战,初次显示了知己知彼、出奇制胜的用兵才能,奠定了在刘备集团的威信与地位。

新野之战,更表现了变化莫测、指挥若定的惊人智慧。

赤壁之战诸葛亮形象更光辉耀目。说服周瑜、孙权,舌战群儒,争取了孙刘联盟,为抗曹胜利打下了基础。

之后,安居平五路、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表现了善于军事、政治斗争,善于分析形势、掌握全局,制订正确战略战术的杰出才能。

其形象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能,体现了忠贞不渝的高贵品质。忠心耿耿,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效忠于知己明主,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忍不拔的精神与毅力。

(三)、与封建正统道德同时存在的,是民间市井的“义”道德。

《三国演义》开篇就写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用市井道德与封建正统道德相结合来解释历史与政治。

“义”本是一个浮泛的道德概念,民间的“义气”,则有它的专指,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扶助及知恩图报的原则。

2、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成功结合

三国演义“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陈叙百年,该括万事”(明·高儒《百川书志》),故有“七实三虚”之评。

较为成功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关系,作品故事情节虚实相生,人物形象形神兼备,成为历史演义小说的范本。以正史为纲,参与杂史小说及民间传说,再融进自己的创作,既符合历史真实,又创作出了艺术真实,较好地体现了作者塑造明君贤相的创作思想。

以不违背历史人物的基本性格特质为前提,以刻画人物完整、充实、鲜明、生动的个性为目标,组织历史事件、故事情节。

在尊重基本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较大的改造与再创作,既突出地表现了三方联合与抗战的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又借此全面深刻地刻画了作者所歌赞人物的性格特征。

“赤壁之战”专为诸葛亮而设,诸葛的所有聪明智慧、才识胆略在此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说服孙权一节改为“舌战群儒”;建安十八年正月曹操攻打濡须一战中借箭者孙权(《吴志·吴主传》裴注)事,充分夸张其神奇性移植为诸葛“草船借箭”。

人物品格性情,大都可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出来。

刘备宽厚仁爱、曹操雄豪奸诈、关羽勇武忠义、张飞勇猛暴烈、诸葛亮谋略高超和勤于国事、周瑜聪明自信和器量狭小、鲁肃的忠厚诚恳、黄盖的赤胆忠心等。

单纯鲜明的性格,犹如京剧脸谱,容易为读者所把握。

写得最好的人物是作为反面角色的曹操。刘备作为正面道德的代表,被符号化了,曹操这个“反面角色”,实际上作者对其豪杰气概是颇为佩服和喜爱的,并未一味丑化。

小说在写其奸诈、残忍的同时,也写出了他的雄才大略、敢作敢为、善于引纳人才等种种长处。

曹操的形象虽然“恶”,却很有生气,他的性格比其他人物显得复杂,也更具有吸引力。

赤壁之战,决定三国鼎立之势的关键性战争,《三国志》简略的记载,经过铺排和虚构,成为小说中整整八回的篇幅。

波澜壮阔、高潮迭起,始终充满戏剧性的变化,从中可以感觉到作者广阔的视野和宏伟的构思。

作为三方同时卷入,主要人物都登上了历史舞台,展示了各自的性格特征,智慧才能。

在激烈中还会引出一片诗情画意般从容不迫与安详恬静。

如孔明的“饮酒借箭”、庞统的“挑灯夜读”、曹操的“横槊赋诗”,以及空城计中诸葛的“焚香弹琴”等,动中有静,余味无穷。

“官渡之战”、“猇亭之战”、“彝陵之战”、“失街亭”、“七擒孟获”等大规模的战争。

能够根据不同的特点,从战事的起因、力量对比、彼此的方略及内部争执,到战争的过程及其变化、胜负的决定及其缘由、有关人物在战争中的作用,都能叙述得生动而具体,写出战争的巨大声势、紧张气氛,处处扣人心弦。

5、文白相间、简洁明快、鲜明生动、雅俗共赏的语言艺术。

作者在书中直接引用史料,如用纯粹的白话就难以谐调,带些文言成分,给人的感觉会多些历史感;

同时作者又接受了民间说唱文学的影响,形成了这种独特的简练而不失流畅的文白相间的语言。

总之,作品叙述多于描写,粗线条勾勒见长,不以细腻描写见工,可见说唱艺术的影响。

人物性格定型化,缺乏发展变化是其最大不足。

有历史“轮回说”等封建传统观念。

开创了我国历史小说创作的新纪元,取得了不可低估的成就,对后世的小说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六、思考题

1、小说政治倾向形成的原因。

2、《三国演义》描写中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结合技巧。

3、人物描写的特色。

《水浒传》

一、作者、成书及版本

1、作者

明·高儒《百川书志》载《忠义水浒传》一百卷是《水浒传》的祖本,其题署“施耐庵本,罗贯中编次”。

施耐庵,生平不详,元末明初人,曾在钱塘(杭州)生活。民间传说曾参与张士诚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无证可考。

《水浒传》约比《三国演义》迟二、三十年完成。

自宋元始,水浒故事以说话、戏剧的形式,在民间愈演愈盛,显然投合了老百姓的心理与爱好。

在广泛的民间流传的基础上,最后经文人加工而成。

与《三国演义》不同,《水浒传》人物和故事,基本出于艺术虚构。除“宋江”人名和反政府武装活动大框架外,与历史上起义事件没有多少关系。

梁山英雄的成份,有“帝子神孙,富豪将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屠儿刽子”,几乎没有真正的农民。

所以这部小说的基础,主要是市井文艺“说话”,受市井阶层趣味的制约,反映着市民阶层的人生向往。

二、《水浒传》的思想内容

《水浒传》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农民武装起义的作品。

小说艺术地概括了我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

深刻地揭示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官逼民反”。

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通过他们不同反抗道路的详尽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起义如何由零散的复仇发展到燎原大火的过程。

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原因——“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忠义”思想,导致他们走向了“受招安”的失败之路。

1、揭示了起义的原因——乱自上作,官逼民反。

以北宋末年为背景,揭露黑暗的社会现象,在封建专制时代具有普遍意义。

描写农民起义,首先出场的人物是高逑。把高逑发迹故事安排在全书开端有着深刻的用意。

高逑身上,集中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和腐朽本质,是统治集团的典型代表人物,贯穿全书的一条黑线

高逑的发迹,揭示了统治者用人制度的腐朽没落

由此自上而下构成一个势力网,对中下层官吏、民众进行残酷的欺诈压迫,使他们求生不得而反。

从高逑上台始,王进亡命延安府,林冲刺配沧州道,杨志流落汴京城,都是他的直接迫害。

之后,他又和梁山泊势不两立,是封建王朝中主张和执行征讨最力的一个人。

2、通过“官逼民反”,写出了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的规律;

通过梁山英雄一个个被逼上梁山的经历,反映了起义军发展壮大的全过程。

寄托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悲愤之情和对起义英雄的热情歌颂。

〔1〕、英雄被逼上梁山,写出了起义由个人反抗走向集体反抗,形成起义队伍的过程。

“智取生辰纲” 是兴起联合斗争的萌芽;“清风寨报仇”,起义队伍进一步壮大;“三打祝家庄”、“踏平曾头市”、“两赢童贯”、“三败高逑”等,梁山泊声威大振,排座次使起义事业达到高峰。

起义发生发展的过程,写出了起义的势在必然,如燎原之火的形势。

〔2〕、起义的发生发展,突出了被“逼上梁山”的现实,表现了起义队伍由涓涓细流发展成洪流巨澜的过程。

“逼上梁山”的过程,林冲最具代表性。其经历概括了不同阶层从觉醒到反抗的过程。

突出“逼”这一主题上,写出了统治阶级内部其它各阶层人物被逼上梁山的全过程。

内部有正直之气的人也不容纳,统治阶级分化瓦解了自己的队伍,从而使梁山起义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摧毁打击封建统治强有力的势力

〔3〕《水浒传》是一部起义英雄的颂歌

在“替天行道”的堂皇大旗下,作者热烈地肯定和赞美了被压迫者的反抗和复仇行为。

《水浒传》全称《忠义水浒传》,别名《英雄谱》。

人民的反抗与复仇权力,从未像《水浒传》那样得到有力的伸张。

小说中英雄气质是最吸引读者的东西。日常生活是平庸的,在恶势力面前,受欺凌而忍让,见不平而回避,是普通人的选择。但内心却并不甘于此。

梁山好汉却是另一种人物,是传奇式的理想化人物。

他们或勇武过人,或智谋超群,或身具异能,而胸襟豁达、光明磊落、敢作敢为,则是他们共有的特点。

社会矛盾无关的情节,同样由于主人公的个性、力量、情感的奔放,而给人以生命力舒张的快感。

在污秽而艰难的现实世界中,这些传奇式的英雄,给读者以很大的心理满足。

3、指出起义失败的悲惨结局及内在原因——“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忠义思想,导致走向受招安的失败之路,

渲染了一种浓郁的悲剧气氛。

“忠义”是梁山英雄的基本道德。

小说要歌颂这些“盗贼流寇”,并为社会所接受,首先必须为他们的行为提出一种较合乎社会传统观念的解释,赋予这些英雄好汉以一种为社会所普遍认可的道德品格。

“忠”,首先主要地表现为对皇帝与朝廷的忠诚,甚至梁山义军的武装反抗,攻城掠地,也被解释为“忠”的表现——“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

梁山上也有像李逵动辄大喊“杀去东京,夺了鸟位”的人,但这一种力量始终处在以宋江为代表的主“忠”力量的抑制之下。

这是作者无法跨越的界限,也是小说能够流传的保障。梁山事业的走向悲剧,正是这种“忠义”道德的不可避免的悲剧。

4、肯定了金钱的力量,赞美了以充分的物质享受为基础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理想,表现出浓厚的市井意识。

晁盖、宋江、卢俊义、柴进一类具有凝聚力、号召力的人物,其主要的凭借就是有钱而又能“仗义疏财”。

儒家传统的“崇义黜利”的信条中,“义”和“利”常被视为相对立的存在。

在梁山好汉那里,“义”却是要通过“财”来实现;倘无财可疏,宋江等人在集团中的聚合力也就无法存在。

“义”的背后,作者写出了物质所具有的力量。

许多好汉上梁山的动机,也和物质享乐有关。吴用劝阮氏三兄弟入伙造反,为的是“大家图个一世快活”;

“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盘分金银”,几乎是梁山好汉的口头禅。自由快乐的生活首先直接表现于对物质的充分占有。

梁山这一虚构的小社会的描述,流露出比较明显的市民意识。

三、《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板块式的结构、白话语言等方面。

(一)人物塑造的艺术成就

1、传奇性与真实性的完美结合

《水浒传》的草莽英雄,与《三国演义》主要是历史英雄不同,传奇性的色彩更浓郁。

传奇性与真实性完美结合,形成具有真实的英雄气质的群像,是《水浒传》重要的艺术手法。

传奇英雄形象的塑造,看似单纯,其性格倾向、特征却十分鲜明强烈。

传奇英雄是理想化的,作品采用浓墨重彩来刻画这些英雄形象,显示其非凡的气质、豪杰的特征。

英雄人物的个性描写,较之后来小说的复杂性格单纯,却并非简单粗糙。

梁山好汉的共有特点:或勇武过人,或智谋超群,或身具异能;胸襟豁达、光明磊落、敢作敢为

英雄气质是《水浒》中最吸引读者的东西。

日常生活是平庸的,面对恶势力,受欺凌而忍让,见不平而回避,是普通人的选择。但内心却并不甘于此。

这些传奇的描写,又不给人虚假之感,作者能够将传奇的行为置于真实的基础之上。

真实包含了背景的真实和心理的真实。

背景真实,是豪杰的传奇行为不是放在充满隐逸之气的深山老林,让人望而生畏的古战场,而是发生在市井街头、酒店村庄这些活生生的现实中。

围绕着传奇人物行为的是一些如何九叔、西门庆、牛二等市井细民。

描写豪杰行为时,往往是极骇人之事而用极近人之笔,传奇的事件就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

在污秽而艰难的现实世界中,传奇式的英雄,豪气干云,令人激奋,给读者心理以极大满足。

林冲刚烈正直,武松勇武豪爽,鲁智深嫉恶如仇、暴烈如火,李逵纯任天真、戆直鲁莽,无不栩栩如生,使人过目难忘。

2、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展示人物的不同性格。

运用对比手法,写出同一类型人物的不同个性特征;

把人物至于同一事件中展示,通过各自的不同态度、表现,显示出人物的不同个性。

由此塑造出一系列性格鲜明、个性迥异的人物群像。

(1)同一类型人物对比,“同”中求“异”,展现出不同的性格。

同是性格粗鲁豪爽,鲁达与李逵迥然不同。

鲁达“拳打镇关西”打的干净利落,极有章法;

李逵“怒打殷天锡”是拳脚并用,全无次第。

“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是为了报答施恩,收回快活林;

“血溅鸳鸯楼”,杀张都监,为自己复仇,制造了灭门惨案。

武松的“义”,很多时候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更多体现了勇,缺少侠义。

武松为施恩报仇和鲁达为金氏父女出气,方法相似,本质却不同。

都是故意寻衅滋事,然后大打出手。鲁达直接找恶霸郑屠,先“消遣”后打,显得光明正大,大快人心。

(2)同一事件中展示人物不同性格

3、写出人物的性格矛盾与变化

把人物放在生活环境中,写出其性格的发展变化,较之“三国”人物定型化的特征,有了很大进步。

相互冲突的江湖道德和正统道德混和在一起,其形象虽显概念化,但仍具个性鲜明的特征。

地位不高而胸怀远大,正常读书做官的轨道难以成功,终于成为草莽英雄的复杂个性特征。

通过人物的经历遭遇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变化,在小说史上是一次重大的突破。

4、通过细节特征,心理活动,结合行动来刻画人物性格,不作静止孤立的描写。

5、结合事件的发展,人物的行动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是《水浒传》刻画人物的一大

特色。

(二)、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

围绕着“官逼民反”展开情节,刻画人物。这些情节包含着激烈的矛盾冲突,偶然性和惊险紧张的场面,跌宕起伏的变化。

非凡人物与非凡故事的结合,使得整部小说充满了紧张感与传奇色彩。

(三)、“板块”串联式的结构

“板块”结构是在民间说话和戏剧的基础上形成的。

分别独立的故事汇集到一条主线上,既有完整的长篇框架,又保存了若干独立性单元。

主要人物与情节,又具有相对完整性和独立性。

前七十回,描绘了众英雄被逼上梁山的过程,是英雄的个人传记。

与主题框架环环相扣,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长篇小说的结构艺术看,有不成熟的地方,塑造人物形象看,有其便利之处。

一些重要人物,在有所交叉的情况下,各自占用连续的几回篇幅,其性格特征得到集中的描绘,给人以极深刻印象。

(四)语言明快洗练、生动准确,又极富个性化和表现力的白话艺术。

口语化是其基本特色,是在民间传说、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流利纯熟的白话,刻画人物性格,描述各种场景,极其生动活泼。人物对话,更是闻其声如见其人,其效果是文言所不可达到的。

《水浒传》使白话文体在小说创作方面的优势得到了完全确立,堪称是中国白话文学发展中的里程碑。

四、《水浒传》伦理道德的重新审视

《水浒传》产生于明代前期礼教极度严峻的时期,所以作品受时代的影响,包含了许多封建糟粕。

我们需要站在今人的角度,较为理性地来重新审视这部巨著。

(一)、“杀人嗜血”

小说细致地描写武松杀潘金莲、杨雄杀潘巧云的过程和场面。

对通奸女人施以如此惨不忍睹的残杀,除了个人的复仇,很大程度上是迎合当时社会对女性贞节的苛刻要求。

“万恶淫为首”,英雄对淫妇的无情杀戮,就是对社会道德标准最坚定的捍卫。

书中经常描写的绿林英雄吃人肉下酒,以骇人听闻的形式渲染了他们与众不同的品性和气概。

(二)、“劫富济贫”

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或许有一定的正义性。但在宪法明确保护私有财产的今天,人们就很难认同。

何况梁山英雄们“劫富”并不“济贫”。

(三)、女性形象

《水浒传》对女性鄙视性的描写,反映了作者乃至那个时代的腐朽与落后。小说中女性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所谓“女英雄”。她们与男性英雄一道,为梁山的事业驰骋疆场,出生入死,立下了汗马功劳。

作者笔下,这些女英雄的形象,却是“母夜叉”孙二娘、“母大虫”顾大嫂、“一丈青”扈三娘,极尽嘲讽贬低甚而侮辱的描写。

第二类是潘金莲、阎婆惜、潘巧云等“淫妇”形象,更是作者鄙视仇恨,要杀之而后快的女人。

第三类是林太太、金翠莲等一些弱者,她们是拖累男人,也是置英雄于灾难的“祸水”。

这些女性,要么是丑恶无比,丝毫没有女人味;要么有点姿色,便是“祸水”。

书中充满了封建社会男性对女性的极度蔑视与仇视。

“《水浒》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在思想意识方面是最落后的一部。这其中最落后的观念,就是以礼教建立起一个男权的‘梁山泊’独立王国,对女人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藐视、摈弃和拒绝,充满对女性世界的无视和否认。

《水浒》中的男人以自己的蛮力征服了女人,同时也在暴力与杀戮中昭示着对女人的极度恐惧与占有的心理,表现了一种极度腐朽落后的封建意识。

思考题

1、《水浒传》如何描写了英雄起义的合理性。

2、人物描写的特色。

3、小说的结构艺术。

4、语言特色及对后世小说发展的意义。

《西游记》

一、作者、成书及版本

1、作者:先有邱处机之说,后有吴承恩之说。

?现存《西游记》刊本,以明万历二十年金陵唐氏世德堂本为最早,二十卷一百回,不署作者。后来版本,或有误署丘处机(元代道士)的,未有署吴承恩者。

?明天启《淮安府志》著录吴承恩著作,有《西游记》一书,清人吴玉搢、阮葵生等据此推断吴承恩即是百回本小说《西游记》作者。

?后经鲁迅、胡适的肯定,此说被普遍接受。

?有研究者认为,《淮安府志》所著录的吴承恩《西游记》,是否今存百回本小说《西游记》,尚需证明。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年轻时以文名著于乡里,却屡试不中,中年后补为岁贡生,授长兴县丞,不久辞归。

?所著诗文大都亡佚,后人编订成《射阳先生存稿》四卷。

2、故事的演变过程

?《西游记》是经过长期积累和演变而成。

?故事源于唐僧玄奘只身赴天竺取经的史实。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玄奘为追求佛教真义,不顾朝廷禁令,只身赴天竺取经学习。

?玄奘(620—664)俗姓陈,河南偃师人,出身于士子家庭。

?他徒步数万里,历经百余国,历时十七载,到天竺学习研究佛教经典。

?玄奘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写成《大唐西域记》,记载了取经途中的艰险和异域风情。

?弟子慧立、彦悰又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对玄奘大师的形象及经历,已有了明显的美化夸张。

?对取经事迹的叙述,作了夸张描绘,渲染了一种宗教的神秘色彩,插入了一些带着神话色彩的故事。

?慧立等带着对玄奘大师的崇敬之情,记述中有意识的渲染神化之,使得这个本来就充满传奇的故事更富于了神奇的色彩。

?较完整的小说《西游记》,元末明初已出现,原书佚失。

?元人《西游记》已具相当规模,奠定了百回本《西游记》的基本骨架。

二、主题思想与时代精神的体现

?主题长期以来歧说并出,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小说内涵之丰富。

1、游戏之说。清焦循《剧说》云:“此特射阳游戏之笔,聊资村翁童子之笑谑,必求得修炼秘诀,亦凿矣。”

?鲁迅承其说,指明游戏中又兼以讥讽世态。

?林庚认为,《西游记》的成功在于其童话般的活泼自由精神,其喜剧性也来源于这种童话性。

? 2、寓意说。在中国历来注重教化的传统文化中,很容易对作品作出诸多牵强附会的解释。

?《西游记》是充满幻想,情节离奇的神话小说,不是什么哲理、道德或政治的寓言;

?读者从中得到一种娱乐性的驰骋幻想与诙谐嘲戏的快感。

?小说的趣味,反映一定的社会氛围与人生喜好;抛开生硬的理性观念写作,其反映生活愈是自然真实。

?没有特别深隐的寓意,不是与现实人生无关。

?《西游记》的形成过程,有两个重要的阶段:一是基本成型的元末,一是最后完成的明嘉靖中后期。

?两个时期的共同特点,是社会开放、思想活跃,市民阶层的力量处于上升状态。面向市民的通俗读物,其趣味与背景关系甚大。

古代浩瀚的文学之林,除了民间故事和童谣,几乎没有为儿童创作的作品。

?《西游记》童心童趣的表现向往,正是成人在龌龊复杂的世界中难以泯灭的本性流露。

?它所展示的神奇瑰丽、自由天真,让我们暂时忘记现实,回归为世道沧桑所遮蔽、束缚的自由本性。

?它追求自由,回归童真的可贵精神,与时代密不可分,与李贽、袁宏道等思想家和文人们的反抗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斗争精神一脉相承。

?通过诙谐、幻想的童话形式,描绘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在历险克难的漫长曲折的过程中显示出的精神风貌,融铸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孙悟空的机智勇敢、诙谐幽默,代表了人们崇拜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结合。

?表现了作者对民族素质的深刻反省,对于精神境界臻于完美的高度热忱和希望。

?唐僧的坚定不移、虔诚软弱,则体现了旧时代知识分子志行修谨,面对瞬息万变的现实却缺乏应对能力的性格特征。

?猪八戒的贪图安逸、眼光短浅,则又反映出传统农民的保守心理。

?沙和尚勤恳依顺,也折射着我国民众朴实善良的品性。

一部作品如此鲜活准确地概括出民族性格的几个重要类型,在古代小说中是不多见的。

《西游记》的杰出就在这里,以老少皆乐的童话,在诙谐浪漫之中,却蕴含着深刻的真实。

三、《西游记》内容

《西游记》由两大部分组成:大闹天宫、西天取经。

?第一部分:大闹天宫——取经的准备。

?第二部分:西天取经——主体故事。

?小说中孙悟空从无法无天、绝对自由的状态到受到禁制、皈依佛门正道的过程。

?对孙悟空难以拘束的一面表现得更多,表现了作者在感情上对人性向往自由的更大兴趣。

?反映出人们要求个人的权利、地位、尊严得到尊重的强烈愿望。

孙悟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保护唐僧取得真经的过程,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英勇和广大神通,以及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

因此也使自己获得“正果”,在灾难的磨炼中使人生得到净化和完成,从一个天地精气所生的野神成为“斗战胜佛”。

?孙悟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保护唐僧取得真经的过程,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英勇和广大神通,以及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

?因此也使自己获得“正果”,在灾难的磨炼中使人生得到净化和完成,从一个天地精气所生的野神成为“斗战胜佛”。

?庄严尊贵的神佛,在作者笔下常显出滑稽可笑的面貌。

?玉皇大帝懦弱无能、太白金星迂腐而故作聪明,观音菩萨欲借净瓶给孙悟空,还要他拔脑后的救命毫毛作抵押。

?西天佛地,唐僧“不曾备得人事”,阿傩、伽叶二尊者,便不肯“白手传经”,唐僧只得以紫金钵盂交换。

?佛祖成了斤斤计较的生意人,表现出世俗欲念无所不在、人皆难免的意识。以庸常的观念看待神圣事物,透露出商业社会的气息。

?《西游记》立足民族文化,吸取外来文化营养,以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描绘出了一个光怪陆离的神话世界;

?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等鲜明生动的神话艺术形象,不仅填补了中国文学的一种缺陷,而且体现了中国文学在一旦摆脱思想拘禁以后所产生的活力,这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艺术成就

?1、人物形象

?最显著的特色,是主要人物身上所具有的人的社会性、动物的生物性及神魔的神奇性有机地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加上浪漫的想象,奇妙而融洽地表现了出来。写得生动活泼,令人喜爱。

?本书的成功首先在于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及唐僧等的独特形象。

?2、情节和结构的特色

?情节紧张曲折,精彩尖锐;故事生动有趣,又互不雷同,摇曳生恣,引人入胜。

?结构上由大闹天宫、西天取经两部分组成。闹天宫为取经中悟空的非凡事业做了铺垫。两个母题,统一在孙悟空的形象之下,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虽由众多零散故事汇聚而成,每个故事又有一定独立性,有其连续性和一贯性,形成结构的完整性。

?3、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首先,创造了一个神奇瑰丽的幻想世界;

?其次,表现在对人物形象的创造上,主要人物身上,寄托了人性的美好愿望与要求;

?最后,神话小说又表现出一定的真实性,具有“幻想与现实的同一性”特色。

? 4、诙谐幽默、乐观开朗的风格。

? 5、明快流畅、洗练生动、诙谐风趣的语言,善于描写各种奇幻的场面,显示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

?直接推动了神怪史话小说的诞生,如《封神演义》等;

?其朦胧的寓言性和讽刺性被进一步发展,产生了《续西游记》、《后西游记》、《西游补》等。

?思考题

?1、《西游记》的作者、故事演变过程。

?2、人物形象塑造的特点。

?3、孙悟空形象的来源及意义。

?4、《西游记》的结构特点。

?5、两大内容体现的意义。

.

中国古典小说鉴赏(沈鸣鸣版)2019尔雅答案

…………………………………………………^_^………………………………………………… 1.1 1 【单选题】“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是谁的观点?( ) 答案:王国维?A、梁启超 ?B、胡适 ?C、鲁迅 ?D、王国维 2 ?【单选题】“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 请问是谁的观点? 答案:鲁迅?A、梁启超 ?B、胡适 ?C、鲁迅 ?D、王国维 3 【多选题】《汉书艺文志》“诸子十家”,其中包括( )。ABD ?A、阴阳家 ?B、名家 ?C、兵家 ?D、纵横家 4 【判断题】1904年林传甲编中国文学史,对古典小说完全排斥。 ( ) 答案:√5 【判断题】胡适认为所谓《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是“乌有先生亡是公”,即假托的名字。 ( ) 答案:×

1.2 1 【单选题】以下哪一部不属于唐代传奇?( ) 答案:《错斩崔宁》 ?A、《长恨歌传》 ?B、《错斩崔宁》 ?C、《虬髯客传》 ?D、《聂隐娘传》 2 【单选题】以下小说中题材类型不同的一部是( ) 答案:《世说新语》 ?A、干宝《搜神记》 ?B、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 ?C、《世说新语》 ?D、《聊斋志异》 3 【多选题】以下属于爱情主题的唐传奇有( )。答案:《莺莺传》《李娃传》《霍小玉传》 ?A、《枕中记》 ?B、《莺莺传》 ?C、《李娃传》 ?D、《霍小玉传》 4 【判断题】凌濛初编撰了“三言”、冯梦龙编撰了“二拍”等小说集,开创了全新的文人拟话本小说。 ( ) 答案:错误 1.3 1 【单选题】“中国文学史上何尝没有代表时代的文学?但我们不应向那‘古文传统史’里去寻,应该向那旁行斜出的‘不肖’文学里去学。因为不肖古人,所以能代表当世。”请问这是谁的观点?( ) 答案:胡适 ?A、梁启超 ?B、胡适 ?C、鲁迅

明清小说赏析

《明清经典小说鉴赏》期末阅读报告 品《聊斋志异》 姓名:xx 指导教师:xx 学号:xxxxxx 学院:动力学院 专业班级:能动x班 2016年5月

品《聊斋志异》 【摘要】《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称《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1】蒲松龄以出色简练的文笔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构造了蜿蜒曲折的故事情节,可以称得上是清代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全书主要分为五个比较大的主题思想:自由爱情、腐败的科举制度、腐败的政治、贪官土豪的暴行、人民高尚的道德情操等。通过对自由爱情、高尚道德情操的歌颂,以及对腐败科举制度和政治、暴行的讽刺与批判,反映了广阔的现实生活,表达了作者鲜明的态度。 【关键字】聊斋志异蒲松龄讽刺歌颂 正文 本文将通过对《聊斋志异》中的其中一部分小说进行分析,来展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以及我的一些个人见解。 《香玉》主要讲诉了一个书生的爱情故事。住在太清宫附近读书的书生黄生爱上了一个白牡丹花妖香玉并与之成婚。某一天香玉的本体白牡丹被人偷掘,香玉去世。黄生悲痛欲绝,在凭吊时又遇到山茶花(耐冬树)所化的红衣女子绛雪(香玉的好姐妹),绛雪被黄生的深情感动,因此经常陪伴在黄生身边代香玉照顾黄生。后来,花神被黄生打动,便使香玉复生,黄生与香玉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原文中首先开场以“牡丹高丈馀,花时璀璨似锦。胶州黄生,舍读其中。一日,自窗中见女郎,素衣掩映花间”等句子描述香玉的美丽,为黄生爱上香玉埋下伏笔。之后香玉与黄生两情相悦,相亲相爱。按照原文中的描述,我们可以从“后生妻卒,生遂入山不归”中可以看出黄生应该原本是有妻子的,但是黄生却又与香玉相爱。按照我们现代人的伦理道德观念,这是不合理的,但是这却恰恰体现了蒲松龄先生的文笔之神妙。黄生并不爱他的妻子,尽管文中没有明说,但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妻子是按照当时封建礼教的传统,由父母而决定的婚姻。而黄生与香玉却是自由恋爱,这在封建社会中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从旧婚姻与新婚姻的对比中,我们可以非常直观的感受到蒲松龄先生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表达了对自由恋爱的向往之情。这是我认为的全文的第一个亮点。第二个便是小说中的第二女主角绛雪,在香玉逝去之后,同样是爱上了黄生,但和香玉与黄生的爱却不同。绛雪对黄生的爱是一种更加洒脱的爱,这种爱至情至性,却又不对黄生产生爱的困惑,爱的影响,不受世俗的羁绊。当香玉回归之后,一句“日日代人作妇,今幸退而为友”,将自己从黄生的情人变成了黄生的朋友。这种洒脱的爱,简直世间罕至,即使是现在的人们,能够做到“爱,就是要放手”的人又有多少呢?而在古代,一个女人如果和一个男人发生了关系,那是必须要嫁给那个男人的。这些伦理道德在小说中没有丝毫的体现,也可以说是被小说所抨击。这两个亮点,是我认为最能体现蒲松龄想要表达的自由爱情的精华所在。 《叶生》主要讲诉了一个文章词赋绝佳的书生始终不能考中秀才的故事。河南淮阳一个姓叶的书生,有着首屈一指的文章词赋,但每次应试却都名落孙山。之后遇到一个新知县丁公很欣赏他,帮助他继续研读诗书,却依旧落榜。叶生十

明清小说中的花园意象

明清小说中的花园意象 关键词:明清小说花园意象 摘要:意象批评多用于诗歌,在小说方面则相对薄弱,事实上意象的使用亦是古代小说中常见的叙事手段,文章尝试以明清小说中的花园意象为例,解读该意象的审美意蕴,分析这一“有意味的形式”在明清的小说创作中所形成的叙事模式及其独具的艺术功能,以期对该意象在明清小说中的使用情况有一较为全面的把握,并由此略窥意象的使用对于小说的重要意义。 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是一种独特的审美复合体,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既是有意义的表象,又是有表象的意义,是对作品有着整体性意义的美学范畴。①在明清小说中,花园是一个频繁出现的场所,涉及到情爱的作品往往伴随有花园的出现,在这些作品里,花园或作为叙事的背景,或作为抒情的触媒,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方”,而几乎是一个结构性的意象,以至于一提到花园,常会令人联想到才子佳人、密约偷期、私订终身等情节,花园与情爱可谓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 一种意象的形成必然要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经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生成,“它往往连同既往主体对特定物象,情景表现的‘有意味的形式’,神韵风味,一并扎根,且在一次次重新体验及欣赏创作时增加”②。花园意象亦是一个在传统文化的演进中得以不断充实并不断更新的审美范畴,这种历史继承的结果使得花园意象的文化蕴涵日趋丰厚,从而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作为一个整体意象,常出现在园中的有花草、山石、流水、亭台楼阁、短墙园门等,这些都是花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花园所拥有的各种象征意义,均离不开这些根植于各自的文化土壤中的具体意象,它们以其自身蕴涵深厚的文化能量,共同建构了美丽的花园意象。 花园虽然是一个存在于现实中的地方,但又与残缺混乱的现实不同,它力图摹仿自由的大自然,让园中景物保持着自然的形态,它把自然景物中能令人心旷神怡的东西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一个完美的理想之地。而“花园之所以能成其为花园意象,就在于它与实际生活的分离,其实质就是要创造出一个可以卸载或逃避沉重的尘世生存的飞地”③。因此花园意象的审美意蕴在园中各种景物的交互作用下,很大程度上可以从花园内外的对比中得到呈现。尽管自余英时的《红楼梦的两个世界》出来之后,商讨质疑的呼声从未消歇,但大观园的理想性是显而易见的,虽然它未必如余先生所言那般,是“清、情、真”的乌托邦世界,但与园外的庸俗丑陋相比,已堪称是理想世界了。作为贾宝玉和众女儿的理想栖息之地,这里成了他们展现至情至性的理想天地,只有在这里,宝玉和众女儿们才得以自由呼吸,个性才得以彰显,她们通过结社吟诗、赏花填词展现她们的才气性情,追求真实的生命感受。相比之下,园外的世界则充满了肮脏与堕落:男子或求仙访道、或僵化腐朽、或恣酒纵欲以至通奸乱伦、无恶不作;女子则忙于家族事务,工于筹划算计。第四十九回湘云曾告诫宝琴:“你除在老太太屋里,就在园里,来这两处,只管玩笑吃喝。到了太太屋里,若太太在屋里,只管和太太说笑,多坐一回无妨;若太太不在屋里,你别进去,那屋里人多心坏,都是要害咱们的。”这种告诫确实让人触目惊心,但它足以说明大观园内外两个世界的对立与冲突,《红楼梦》的伟大之处正在于它“既写出了大观园的理想性,也写出了它的现实制约性以及它的毁灭,这才使这部作品在理想和现实的两个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④。 相比之下,才子佳人小说中的花园尽管也充满了诗情画意,园中之情也可谓风雅缠绵、

中国小说发展之巅峰——明清时期

论文题目 《中国小说发展之巅峰——明清小说》 姓名:谭孟春 年级:11级历史二班 学号:110301067 完成时间:2013/4/22 摘要:中国古代小说,晚熟于诗歌、散文,略早于戏曲。在发展初期,是被人们所不懈的。然而,经过漫漫历史长河的洗涤,慢慢的由萌芽发展到了成熟,无数文人也留下了家喻户晓、可圈可点的优秀作品,值得我们大家反复揣摩、欣赏。尤其发展至明清时期更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达到中国小说发展史的一个巅峰! 关键词:明清小说产生、定义文学文体明清小说分类、分期话本拟话本“三言”“二拍”等 在现代汉语中,“小说”一词指的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而小说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外篇》中:“饰小说以干县令, 其於大达矣!”这里的小说是指卑微琐屑的言谈, 属於贬义词。 究竟什么是小说呢?翻开各种权威的大辞典,都明白无误地写着,它是一种文学文体。和诗、词、戏曲、散文等一样,它是中国文学殿堂中的重要一员。也许是基于这种认识,有许多人认为:中国小说的童年是在唐代,而那些文人写作的“传奇”才是我们见到的最早的小说,或者说是从唐传奇开始,中国小说才有了文体独立的意义。但大家都看到,在唐代以

前,己经有许多小说在社会上流传。例如:《搜神记》、《穆天子传》、《燕丹子》以及《汉武故事》等等,甚至是《山海经》中的有些作品,即使从今天的眼光来看,都可以归为小说。著名的《韩凭妻》、《李寄斩蛇》、《东海孝妇》等等,有人物、有情节,故事的叙述有头有尾,其发展变化曲折有致,己和现代意义上的小说没有区别。因此认定唐传奇是中国最早的小说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它不符合中国小说发展的实际。在早期的我国古代文献中,著录有许多有关“小说”的文字记载。例如,人们熟知的《庄子·杂篇·外物》、桓谭和《汉书·艺文志》等所说的小说概念,和上述辞典记载的并不符合。也有人望文生义,把“小说”和“说”混为一谈,认为小说就是说故事。其来源很早,大概和诗歌等的产生一样,是古代人民在劳动中产生的。然而他们又无法拿出具体的作品来说明,因此难定一是。 但在这里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小说的产生必然是在我国的文字产生之前。而我国文字的产生,根据己经掌握的历史资料,它不可能出现在我国原始社会。虽说目前对苍颉造字的说法,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说文字的产生大约在我国的殷周时代,还是较为可信的。换言之,今天我们讨论的小说,必须是有文字记录的作品。否则,一切就无意义了,也是不值得我们花时间去讨论的。其次,我们应当肯定,小说与“说”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如果单从字面上来看,所谓小说是指“小”的“说”。在古代,“说”曾经有过某种文体意义。如先秦时期的韩非子,就写过诸如《说难》之类的文章。正如后世的柳宗元有《捕蛇者说》之类。这里的“说”,显然己是指一种文体了。把“说”扯上某种文体意义,可能与此有关吧……其“说”而小,可能在当时这种己有某种文体意义的“说”,并不很重要。相对于“小说”,也必有“大说”。这也就是《庄子》所言“其于大达亦远矣!”。既“于大达亦远”,自然难进其法眼喽。可能也有些统治者比较聪明,认为在这些“丛残小语”中有“可观之辞”,至少他们可以从中获得某种思想上的启迪。也正因此如此,他们在朝廷设立稗官,犹如从民间采风那样,专门从街头巷语中收集那些“道听途说”之事,因为其中“如或一言可采”,也是“刍荛狂夫之议也”。然而这等工作,毕竟不是正途,所以“君子弗为也”,然而它也不会被消灭。小说家的存在,将会把这类人或事记载下来,专门献给统治者使用。关于这些都不是我要谈的内容,重点是繁荣时期的明清小说。 众所周知,明清两代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就文学理念、文学体式和文学表现手段而言,明清小说以其完备和丰富将叙事文学推向了极致。从明清小说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说无疑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后的辉煌。这个时期的小说的特点有题材内容的空前丰富,世俗生活的全面展现,社会理想的全新探索从明代开始,小说创作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清代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代小说转变的时期。明代小说是在宋元时期说话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括了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又分为文言短篇和白话短篇。其长篇小说按题材和思想内容,可概括为:①历史演义小说。它是由宋元说话艺术中的讲史一类发展而来的。历史演义以一朝一代的历史事实作基础,吸取野史杂说和民间传说的内容,敷演扩大而成。“七分事实,三分虚构”是其特点。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最典型的历史演义小说,也是中国的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代表了历史演义小说的辉煌成就。在它的影响下,历史演义大量出现,内容差不多从远古传说时代到汉晋唐宋都有所作。较著名的有《列国志传》、《全汉志传》、《唐书志传通俗演义》等,其中以冯梦龙改编的《新列国志》成就较高,影响也较大。②英雄传奇小说。它也是在宋元讲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与历史演义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拘泥于一朝一代的历史事件的演变,而是以描写理想化的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主,虚构的成分较多。明初施耐庵所著的《水浒传》是它的代表作品,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艺术趋于成熟。③神魔小说。这类小说受到宗教不同程度的影响,内容涉及鬼神魔怪,充满奇异的幻想。吴承恩的《西游记》是神魔小说中最优秀的一部。《西游记》也是在宋元说话艺术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由文

《中国古代小说欣赏》讲义

《中国古代小说欣赏》讲义 第一章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概况 古代,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寓言故事,已经具有了志怪小说的苗头;《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记述人物言行的史书,又给小说创作以启发;经过相当长时期的发展,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产生了志怪小说。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与“志人小说”——以谈神说鬼或记录名人轶事为主的小说。 志怪小说,干宝的《搜神记》是这类小说的代表。志怪小说中,一方面多有宣扬宗教迷信思想的作品,一方面也有反映广大人民思想愿望的作品。前者如:《阮瞻》叙述素不信鬼的阮瞻被鬼吓坏的故事;《蒋济亡儿》叙述蒋济的儿子在阴司官府当差的故事。后者如:《干将莫邪》记写巧匠莫邪为楚王铸成雄雌二剑后被楚王杀死,其子赤为父报仇的故事;《紫玉韩重》记写吴王的小女紫玉和童子韩重相爱,吴王不许,紫玉愤恨而死,韩重痛哭墓前,紫玉灵魂出现,两人墓中结为夫妇的故事;《宋定伯捉鬼》记写宋定伯不但不怕鬼,而且捉住鬼,卖了鬼的故事。后者是志怪小说中的精华。志怪小说对后世的小说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志人小说的代表是《世说新语》 刘义庆《世说新语》:刘义庆,刘宋宗室,封临川王,他喜招聚文学之士,此书可能是他与其他手下文人杂采众书加进所闻而编的,此书成后不久,到梁朝,有刘孝标为其作注,此注引书达四百多种,且多散失,故此注保存了许多古代资料,很有价值。 《世说新语》原只名《世说》,因西汉刘向也有《世说》(已佚),故唐人为区分,称为《世说新说》,到宋朝,又改为《世说新语》,一直沿用到今天。此书记载的是从汉代到东晋的逸闻轶事、言行风貌,其中尤详于东晋,全书按内容分三十六门,如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 1、《世说新语》的内容: (1)作者以欣赏赞扬的态度,描写了大量“魏晋风度”“名士风流”的故事,比较清楚地反映士族阶级的精神面貌与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认识意义。 如作品选《任诞篇》“王子猷居山阴”表现了士族崇尚“自然”,主张适意而行,不受任何拘束的名士风度。如《雅量篇》载谢安----------,表现喜、怒、忧、惧不形于色的名士风度。 (2)暴露晋司马氏统治的黑暗恐怖,以及高门士族穷奢极欲、凶残贪婪的丑恶本性。如《汰侈篇》,“石崇要客燕集”载石崇每燕客-------。 《侈汰篇》“石崇王恺斗富”。石崇的残暴,王敦的冷酷简直是灭绝人性,令人发指。

最新明清小说发展概括资料

明清小说发展概括 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从明代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垅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清代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现代小说转变的时期。 小说是伴随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而发展起来的。宋代前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带来了都市的繁荣,为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场所和观众,不断扩大的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又大大地刺激了这种发展,从而产生出新的文学样式——话本。话本是说话人所用的底本,有讲史、小说、公案、灵怪等不同家数,已初具小说规模,在以后的流传过程中又不断加入新的创作,逐渐成熟。明代经济的发展和印刷业的发达,为小说脱离民间口头创作进入文人书面创作,提供了物质条件。明代中叶,白话小说作为成熟的文学样式正式登上文坛。 中国古代的叙事文学,到了明清时期步入了成熟期。就文学理念、文学体式和文学表现手段而言,明清小说以其完备和丰富将叙事文学推向了极致。从明清小说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说无疑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后的辉煌。 本文以明清小说的题材开拓和艺术探索为视点,试图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描画出明清小说的梗概面貌。 一、明清小说与传统文化 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传统文化给明清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而明清小说又将传统文化空前地发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衍绎中予以创造性的阐说。 1、史传色彩--世俗文学的历史依傍 中国的史官文化异常发达,源出于“纪实”的传统小说,与史官文化有着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密切关系,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史传的烙印,史传性是中国传统小说最重要的民族特征。尽管明清小说带有浓厚的市民文化色彩,但无论从衍说故事之形式还是从讽寓教化之动机出发,都深深地受到了史传文化的决定性影响。 题材的史传性观念的史传性小说艺术的史传性 2、惩劝教化--儒家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典小说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长久深远,而将这种影响合理化、具体化者,则是小说理论中的“惩劝教化”说。几乎可以说,“惩劝教化”模式笼罩了整个封建时代的小说创作。 重视小说的教化作用惩劝模式牢笼创作 3、神妖仙道--佛道思想的濡染 佛教自东汉末传入中国后,一直在文化形态上深刻地影响着文学创作。而道教是唯一在中国本土上产生发展成长的宗教,它与古代小说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关系,尤其在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对古代小说影响深刻。佛道所创造的神

中国古代小说鉴赏论文

西南大学 《中国古代小说鉴赏》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中国古代小说杂谈 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软件学院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 年级: 2011 学号: 222011321081058 姓名:伍贤龙 教师:郭川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十五日

中国古代小说杂谈 摘要: 小说以其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鲜活可感的人物形象、身临其境的典型环境、物我一体的文本接受以及通俗易懂的大众传播等特性而成为各种文学样式中最普及、最流行的体裁。中国古代小说情况自然也是如此。可以说,成熟晚于诗歌散文而略早于戏曲的中国古代小说,虽然为封建正统文人所鄙视,但它仍以其顽强的生命力茁壮生长、成熟并繁荣起来,并拥有了最多的读者,且于人们的精神生活、道德情操作用也最大。直到今天我们仍受着中国古代优秀小说的滋育。 关键字:中国古代小说特征发展唐传奇鉴赏 一: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特征 第一,中国古代小说叙事追求情节的完整性和曲折性。叙事从头到尾,过程不可或缺,而且情节总是讲究张弛相间,曲折有致,如《西游记》即特别典型。这和中华民族认知世界的整体性和曲折性判断取向有关。而西方小说往往是截取生活中的某一个点、某一个面来叙写开掘,情节不求曲折,较多采用陡转手法,如“欧?亨利式结尾”。这与西方人求深刻的认知习惯有关。 第二,第二,中国古代小说刻写人物多动态描写少静态刻画。所以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是写人物的言行举止和外在的矛盾冲突,借此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基本上不静态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古代小说根植于客观叙述的历史和以故事情节吸引听众的说唱艺术。西方小说多注重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时是相对静态的心理描写,有时是对人物潜意识活动的动态挖掘。这可能与西方重人的个体性的观念有关。 第三,第三,中国古代小说描写环境时是写意式的,很少有精描细绘的长篇幅刻画,但却极讲究表情传神。如历来为人们所激赏的《水浒传》中“那雪正下得紧”便是神来之笔。这一点与中华民族认识外界重神略貌的传统有关。西方小说对环境描写是写真式的,对人物活动的场景往往作全方位的详尽描写,如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在其《日瓦戈医生》中对雪景的描写便如泼浓墨。这与西方人对外界重理性观察的传统有关。 第四,最后,中国古代小说结局往往是大团圆式的。即便是《红楼梦》,最后的“兰桂齐芳”,究其实质,也是大团圆。大团圆式的结局有利有弊。利是它反应了人们向往美好、追求幸福的乐观精神,弊是往往违背事理逻辑和历史真实,从而削弱了作品的批判性思想价值。这一点,主要是中华民族务实乐观的审美心理造成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甚至是现当代作品少有震撼人心的悲剧,原因也正在于此。当然,这不是说我国古代小说就都是“大团圆”结局,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便遵循历史和事物发展规律,跳脱了大团圆的窠臼。西方小说则不追求结尾的“团圆”与“光明”,是怎样就怎样,如《安娜?卡列尼娜》中女主人公安娜的卧轨自杀和《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人公包法利夫人喝药自杀,便体现了这一点。这说明,西方人有着较浓厚的悲剧意识。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比较只是

明清小说戏曲批评发展综述

明清小说戏曲批评发展综述 中国古代文学后期发展的一个重大变化是诗文的衰落和小说、戏曲的勃兴,或称之为传统“雅”文学的衰落和“俗”文学的兴盛。这一重大变化的理论成果突出表现在明清两代戏曲和小说理论的发达。 明代小说戏曲批评发展 明代戏曲理论批评的发展是很繁荣的,从数量上说比小说理论批评要多得多,而且有不少专著,不过从文学理论的角度看,它的理论价值和涉及理论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却不如小说理论批评。 明代小说批评发展 明代的小说理论批评包括对文言小说的批评和对白话小说的批评。但以对白话小说的批评为多,也重要的多,涉及的理论范围也比较广。明代小说理论批评的成就主要是在对白话小说的批评上。明代白话小说理论批评主要是围绕着四部不朽的长篇著作《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和著名的白话短篇汇编“三言”、“二拍”而展开的。 明代白话小说理论批评的发展,首先是从对《三国演义》的批评开始的,《三国演义》目前所存最早刻本是明代嘉靖年间刊本,在书前有明弘甲寅(1494)庸愚子的序,说明在弘治年间已有刻本,他的这篇序是现存明代最早的白话小说评论。 从嘉靖年间开始,对白话小说的批评就多起来了。《水浒传》较早刻本是嘉靖年间的郭武定本,今未见。嘉靖八子之一李开先在《词谑》中就已经提出:“《水浒传》委曲详尽,血脉贯通,《史记》而下,便是此书。”又如熊大林,字钟谷,是嘉靖时的书坊主人,他编过不少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小说,在一些书的序言中也对小说理论发表过一些重要见解。吴承恩也有过一些对浪漫主义小说的重要看法。 到隆庆、万历年间,小说理论批评发展进入高潮时期。小说批评的一大发展是开始有了评点,小说评点是从对诗文的评点发展而来的,但它的盛行则主要归功于李贽。李贽是最早评点白话小说的,以评点《水浒》最为出名。此后又有许多人继李贽后对小说进行评点,例如,余象斗,批评过《水浒》、《三国》等。陈继儒批评过《唐书演义》、《列国志传》等多种小说。小说评点遂发展成为小说理论批评的主体。 而到万历后期至崇祯时期关于小说的论著就很多了。它主要体现在大量的小说的序跋中,如冯梦龙(1574—1646)、凌濛初(1580—1644)、袁于令(1592—1674)等,都是很有名的小说批评家。同时在一些文人的笔记杂著中也有不少论述,如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谢肇淛的《五杂俎》等。 纵观明代小说理论批评,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对作品的评点,这是最主要的方式;二是为小说写序或跋;三是笔记杂著中的一些片段记载和评述。总的说,小说理论批评的内容比较零散,同时,有又很多精彩、独到、深刻的见解。尤其是作为小说理论批评的主要形式—评点,又有其他形式不可取代的优点和长处。 明代戏曲批评发展 明代戏曲理论批评的主要内容主要在曲词和音律上,和诗词理论批评较为接近,但在理论上超越诗词理论批评的地方却不多。戏曲更受到封建社会上层和正统文人的重视,有关戏曲创作的论述也比较多。 从明代戏曲理论批评发展的总趋势来看,自明初到嘉靖以前相对来说是比较沉寂的,主要有朱权的《太和正音谱》,贾仲明的弔词和《续録鬼薄》,以及《琵琶记》等剧本中的一些曲论见解。其中朱权的《太和正音谱》是明前期最重要的一部戏曲理论批评著作。统观《太和正音谱》全书的纲目和内容,可以看出朱权的戏剧批评,其内容侧重于神仙道化一类,语言文

第一讲 佛教与明清小说

一、佛教与中国明清经典小说 《红楼》佛影·《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注解: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莲池大师《七笔勾》 莲池大师,明代高僧,中国净土宗第八代祖师。俗姓沈,名祩宏,字佛慧,别号莲池,因久居杭州云栖寺,又称云栖大师。与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并称为明代四大高僧。融合禅净二宗,定十约,僧徒奉为科律。清雍正中赐号净妙真修禅师。 《七笔勾》·一 恩重山邱,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嗏,出世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贤孙,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封章一笔勾。 凤侣鸾俦,恩爱牵缠何日休?活鬼乔相守,缘尽还分手。嗏,为你两绸缪,披枷带杻,观破冤家,各自寻门走,因此把鱼水夫妻一笔勾。 身似疮瘤,莫为儿孙作远忧。忆昔燕山窦,今日还存否?嗏,毕竟有时休,总归无后,谁识当人,万古常如旧,因此把桂子兰孙一笔勾。 《七笔勾》·二 独占鳌头,慢说男儿得意秋。金印悬如斗,声势非长久。嗏,多少枉驰求,童颜鹤首,梦觉黄粱,一笔终无有,因此把功名富贵一笔勾。富比王侯,你道欢时我道秋。求者多生受,得者忧倾覆。嗏,淡饭胜珍馐,衲衣如绣,天地吾庐,大厦何须构,因此把家舍田园一笔勾。 学海长流,文阵光芒射斗牛。百花丛中走,斗酒诗千首。嗏,锦绣满胸头,何须夸口?生死眼前,半字不相救,因此把盖世文章一笔勾。 夏赏春游,歌舞场中乐事稠。烟雨迷花柳,诗酒娱亲友。嗏,眼底逞风流,苦归身后,可惜光阴,悷忄罗空回首,因此把风月情怀一笔勾。 《红楼》佛味(一) 《红楼梦》的真正旨意,不是感慨家世,不是隐射政局,不是哀悼爱情,而是表达人生空幻的悲叹,一种不可救药的末世衰颓的感伤,一种犹如梦幻般飘渺难寻的愁思,一种梦醒了无路可走的痛苦,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探索。 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它在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中将流向何处?悲欢喜怒的人生真正意义是什么?它在瞬息万变的现实社会中能有什么价值?春花秋谢般的生命为什么存在?她在大千世界里怎样确立自身的位置? 《西游记》——佛教题材小说 故事的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话本,作者不详。三卷。叙述唐玄奘取经故事,猴行者为主要人物,他为扶助三藏法师大显神通。情节比较简单,无猪八戒形象,有降伏深沙神的描写(可能为沙僧原型),略具明代小说《西游记》的雏形。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版本·1

明清小说整理

明清小说 ---By cly 中国长篇小说的模式是章回体,中篇文言小说主要集中于明嘉靖朝时期,小说地位在明万历朝时期第一次得到较普遍肯定。 万历中期以后,出版中心由福建移至江浙。 梁启超提出“熏浸刺提”,概括小说的四种艺术感染力是“熏”、“浸”、刺、提。 影响小说创作的五个主要社会因素是作者、读者、小说理论、出版、官方文化政策 书坊主越位、对小说进行编创被称为熊大木模式(余象斗杨尔曾) 康熙二十六(1687)年,清政府正式颁禁毁小说令。 由改编向独创过渡的小说类型有:拟话本小说神魔小说 拟话本小说:《石点头》《照世杯》《十二楼》《豆棚闲话》 写过谴责小说的人物:曾朴李宝嘉 《金瓶梅》是:通俗小说章回小说 三言二拍(短篇白话小说): 三言:作者冯梦龙《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喻世明言》 二拍:作者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抱瓮老人将“三言”“二拍”中的作品选出40篇,编成《今古奇观》 三话: 剪灯新话、剪灯余话、觅灯因话 《三国演义》人物: 典韦陆逊吕蒙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指的是曹操毛宗岗评点 《红楼梦》人物: 紫鹃林红玉傻大姐标志着明清小说由改编到独创这一过程的结束学界一般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是书商程伟元伙同文人高鹗续作的 《水浒传》人物: 燕青乐和(铁叫子)石秀杨志宋清金圣叹评点 《金瓶梅》人物: 宋惠莲陈经济清代初年张竹坡以评《金瓶梅》闻名 《儒林外史》人物:严贡生杜慎卿周进(哭昏)牛浦郎杜少卿牛浦郎婴宁马纯上匡超人名言:“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 《聊斋志异》人物:青凤纪昀批评其是“一书而兼二体” 明代蒲松龄编写的一部志怪传奇的文言小说。近500篇。多是神仙狐鬼精魅故事。表现的却是作者对人生、社会思考的结果。在艺术上情节丰美,叙述语言平易,具有诗化倾向。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旧红学”(清代乾嘉年间至1921年以前)的代表人物是王国维,“新红学”(1921到1954)的代表人物是胡适、俞平伯 话本与拟话本:

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概述

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概述作为传统文化得源泉之一,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其独特得文化内涵与历史意义。从远古神话得诞生,到明清章回小说得高潮,古典小说有如其她文体般曲折而漫长得发展历程。然而,一直生存于正统文人鄙夷眼光下得小说,由点点萌芽到后期得繁盛,它艰难得发展史更值得我们去了解与研究。 “小说者,街谈巷语之说也”,在先秦时期得《庄子》中,就有了对小说得定义。古典小说起源于上古得神话传说,如女涡补天、夸父逐日等,在先秦古籍《山海经》中已有记载。这些神话传说,就是先人渴望得到神灵庇护,并用来解释现实生活无法理解得现象,而生发想象出来得,同时也就是小说发展得最早源头。 到了魏晋六朝时期,便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指出:“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见鬼神志怪之书。其书有出于文人者,有出于教徒者。文人之作,虽非如释道二家,意在自神其教,然亦非有意为小说,盖当时以为幽明虽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述异事,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妄之别矣。”在当时得文化氛围与社会因素得影响下,小说雏形以志人志怪得形式诞生了。 而“称道灵异,张皇神鬼”,并非像后来那样为了影射社会现实,而就是当时得人们确实相信阴阳神鬼得存在,并且作者自认为就是实况记录,而非虚构捏造,也就就是无意创作了小说,这些与当时得社会文化

有着密切得关联。其中,志怪以干宝得《搜神记》为代表,内容多为神灵感应,妖祥卜梦,怪物作祟,以写神灵鬼怪及妖异怪诞之事为主。志人得代表作为刘义庆得《世说新语》,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以记录士人得言谈轶事为主。小说得共同特点为作者自认实录,且篇幅短小、叙述简略,一般被学界称为“古小说”,就是小说得史前形态。这为之后小说得发展与分流奠定了基础,影响着之后小说得创造。 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录,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现者,乃在就是时始有意为小说。发展到唐代,小说发生了巨大得变异,由六朝时无意创作转变为“有意为”之,由鬼神灵异、奇闻逸事转向了现实生活,由简略“实录”转化为辞藻丰富,在文化艺术上有了很大提高,可以说就是一次质得飞跃。其间作品多为传奇故事,代表作有李朝威得《柳毅传》,元稹得《莺莺传》,白行简得《李娃传》,杜光庭得《虬髯客传》,李公佐得《南柯太守一梦》等。 至于宋代,一方面,文言小说得发展几乎停滞不前,只就是对志人志怪、唐代传奇得继承,并无过多得发展。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宋一代文人之为志怪,既平实而乏文彩;其传奇,又多托往事而避近闻,拟古且远不逮,更无独创之可言矣。”不过,宋代时期对文言小说得发展还就是起了一定得铺垫与推动作用。北宋初年,朝廷组织文人编纂了一部 500卷得《太平广记》,收集前代野史、小说、传记之大成者,使得许多六朝志怪、唐代传奇都借此得以流传,为明清小说得创作提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中国素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说法,这种说法以文化链的形式,概括出华夏神州对人类社会所贡献出的精神财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四颗璀灿的明珠,也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宝贵财富。中国文学从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小说,构成了一卷几千年中华文化的发展史。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奏出了唐宋元明清时代艺术的最强音。并且超越了它们本身的意义,成为各自时代的一种艺术符号,形成一条中国文化内在的规律性,一条内在美的主线、美的历程。 中国是一个诗乐的国度,有“大乐与天地同和”的思想。在中国人思想中,文明的进程、朝代的更替是宇宙节奏的一种呈现,作为人类社会的文化活动也是一种有节奏的运动。中国的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文艺就表达了中国文化史一种有节奏的美的运动。中国的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文艺的创作在广义上讲都与音乐有关,在文字上都追求适合吟咏或歌唱的韵律,在内容上体现天地节奏和人类心音。中国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文艺,从内容和形式上既有传承又有自我独立,形成了一部中华文化美的乐章,其中“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就是这部乐章中最美妙的音符。唐诗中运转不息的生命之力和千姿百态的生命节奏;宋词里轻巧尖新的意境美学和缠绵绮靡的人生情感;元曲苍茫寥廊的宇宙意象和风流倜傥的浪子情怀;明清文艺中的色彩斑斓的人世画卷。构成中国文化史中美的旋律。 唐代历史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唐代政治开明,经济繁荣,军事强大,文化自由,中外交流频繁,国力强盛,呈现出一派兴盛的辉煌局面。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在唐代三百余年的历史中,诗歌特别繁荣。唐代诗歌体裁多样,风格各异,他们的作品之多、题材之广、内容之丰、技巧之精,都是空前绝后的,流传于后世的诗歌就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唐代诗歌的繁荣造就了很多伟大的诗人,唐代的诗人特别多,他们有的被后人贴上了“标签”,成为“品牌”,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怪李贺等。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表达人生悲欢的;有是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在形式上有五言和七言、绝句和律诗。唐代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 词,又名近体乐府、琴趣,还被称作诗余、长短句。这许多名称说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并与汉乐府、唐诗等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宋之词就是配合新兴乐曲而唱的歌词,是按照某种乐调曲拍之谱填制的歌词。曲调的名称如《菩萨蛮》、《蝶恋花》、《念奴娇》等叫做"词调"或"词牌",按照词调作词称为"倚声"或"填词",相当于现代歌曲的歌词。词是在汉乐府曲调和唐诗格律的基础上加以发展,

《中国小说欣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中国小说欣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 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了解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两类小说的发展概貌,把 握两类小说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基本内容、主要特色及其在古代小说的地位及意义。 3、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 【教学重点】 1、欣赏所选片段的人物刻画和精彩描写。 2、品读名著片段,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 3、学会多角度分析鉴赏小说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结合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理解人物特点,感受人物 形象。 2、理解人物形象,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3、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和辩证的分析历史人物。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1、初步了解中国小说发展脉络。

2、了解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两类小说的发展概貌,把 握两类小说的主要特点。 3、了解《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基本内容、主要特色及其在古代小说的地位及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庄子―外物篇》最早出现“小说”一词。 东汉班固《汉书文艺志》:“小说家者,盖出于稗官, 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 二、了解中国小说发展史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简表 中国古代小说的流变可如下所示: ⅠⅡⅢⅣⅤⅥ 概念:“小说”志怪、志人传奇话本演义小说 时间:汉代结束以前主要魏晋唐宋宋元明清近现代 阶段:萌芽、起源发展成熟变迁高峰 中国小说两大系统:白话(包括长篇章回和短篇拟话本)、文言(包括:笔记体和传奇体)。 中国古典小说的历史发展: 先秦寓言→汉代杂记、史传→魏晋志人志怪小说→唐传 奇→宋元话本→明清长篇章回体小说 章回体小说的形式特点:

文学经典欣赏期末考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是(B) A.《九辩》 B《离骚》 C《孔雀东南飞》 D《木兰诗》 2.宋代豪放词开山鼻祖是(A) A.苏轼 B.辛弃疾 C.陈亮 D.柳永 3.诗歌风格“沉郁顿挫”的诗人是(B)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李商隐 4.小品文精品《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B) A.欧阳修 B.苏轼 C.曾巩 D.王安石 5.以下作品中不属于乐府民歌的是(D) A.《陌上桑》 B.《孔雀东南飞》 C.《木兰诗》 D.《迢迢牵牛星》 6.汤显祖“临川四梦”包括《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与(D) A.《长恨歌》 B.《长生殿》 C.《桃花扇》 D.《牡丹亭》 7.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是(C) A.欧阳修 B.苏轼 C.韩愈 D.柳宗元 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出自陶渊明名作(C) A.《桃花源记》 B.《归园田居》 C.《饮酒》 D.《读山海经》 9.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是(B) A.江湖诗派 B.江西诗派 C.西昆诗派 D.永嘉四灵 10.标志着枚乘开创大赋的典范作品是(C) A.《笙赋》 B.《柳赋》 C.《七发》 D.《梁王菟园赋》

11.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B) A.葛洪的《西京杂记》 B.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C.郭澄之大《郭子》 D.邯郸淳的《笑林》 12.以下不属于“元曲四大家”的是(D) A.马致远 B.关汉卿 C.白朴 D.汤显祖 13.以候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作品是(A) A.《桃花扇》 B.《长生殿》 C.《牡丹亭》 D.《清忠谱》 14.《汉书》中突出体现坚贞不屈民族气节的任务传记名篇是(A) A.《苏武传》 B.《东方朔传》 C.《朱买臣传》 D.《李陵传》 15.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是(C) A.王国维 B.胡适 C.鲁迅 D.郭沫若 16.提出“不平则鸣”观点的着名文人是(A) A.韩愈 B.柳宗元 C.苏轼 D.王安石 17.名句“天生为材比有用”出自李白作品(B) A.《蜀道难》 B.《将进酒》 C.《行路难》 D.《梁园吟》 18.以下属于儒家经典着作的是(C) A.《老子》 B《庄子》 C.《论语》 D.《墨子》 19.钟嵘称之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是(D) A.《陌上桑》 B.《孔雀东南飞》 C.《木兰诗》 D.《古诗十九首》 20.南朝民歌的内容,绝大多数是(B) A.表现民间疾苦 B.表现男女之情 C.表现军旅征战 D.表示山水景物 21.记孔子及其弟子语录、行事的儒家经典着作的是(C)

中国古典小说名著鉴赏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 07 —20 08 学年第二学期) 课号:054D08AGX 课程名称:中国古典小说名著鉴赏改卷教师: 学号:072130725 姓名:章璐得分: 同源不同流 --杜十娘与王美儿从良之路试析 “可怜一片无暇玉,误落风尘花柳中”。无数个绝代佳人用上苍赋予的美丽与智慧向自己悲惨的命运发出呐喊,然而可惜的是自古红颜多薄命,更何况是地位如此卑下的妓女?从良是她们脱离苦海的唯一机会,那从良就真的都能有个美满幸福的结局吗?用《卖油郎独占花魁》中刘四娘的话来概括“有个真从良,有个假从良,有个苦从良,有个乐从良,有个趁好的从良,有个没奈何的从良,有个了从良,有个不了的从良”,下面我们就用杜十娘与王美儿的从良经历来进行分析。 首先要提的是她们从良之后的结果比较。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陨身大江,这是个悲剧的结束。王美儿从良嫁夫之后,团聚一堂是圆满的归宿。那么同为花魁娘子的二人,为何最后结果却有天差地别呢? 我认为第一是出生不同。王美儿出身大家闺秀,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有美好的童年,受过良好的教育,为当地一有名的才女。杜十娘自幼卖入娼门,左右所学皆卖笑之才,没有结果过正统细致的教育。知识一词,有知才能有识,知之越多所识也就越多,从《三言二拍》中可以读出王美人比杜十娘考虑的更周全,更细致,思维也更沉稳,更加的谨慎。而杜十娘却颇有风流之名,号称“坐中若有杜十娘,斗宵之量饮千觞”可见一般,风流之人必思风流之事,由此可见从性格表现上来说杜十娘比王美人更容易冲动,更容易将自己陷入对美好未来的幻想之中,所以在她们选择从良对象的时候,杜十娘是有冲动的因素在里面,于是就有了一遇风流的李甲便“甚有心向他”,然后更到“向无他志”;而王美人则不同,思想更全面,考虑的更多,于是在遇到秦重之后,依旧过着“朝欢暮乐真个口厌肥甘,身嫌锦绣”的生活,只有“每遇不如意之处,或是子弟们任情使性,吃醋挑槽,或自己病中醉后,半夜三更,没人疼热,就想起秦小官人的好处来”,之后更是到了一年之后才定下从良嫁与秦重之意。可见王美儿的选择比杜十娘更理性,杜十娘更具备感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