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传统服饰的认识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传统服饰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传统服饰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传统服饰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不仅反映出中国人民的文化传承,还体现了他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在这些传统节日中,传统服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们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尊重,还展示了华丽和优雅的一面。

本文将探索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传统服饰,带领读者一起了解这些独特的衣着文化。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刻。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喜欢穿着节日盛装,展示自己的美丽和庄重。

对于男性来说,传统服饰通常是中山装或者唐装。

中山装是一种西式服装与中国元素相结合的传统服饰,通常由黑色绸缎制成。

它背后的设计灵感来自于西装,但细节处融入了中国传统风格,如立领、盖扣等。

唐装则更加独特,它是中国古代服饰的一种现代演绎。

男性通常穿着长袍和宽松的裤子,并搭配细腰带和高筒靴。

这些传统服饰展现了男性的稳重和尊贵。

而对于女性来说,穿着传统的旗袍是春节的首选。

旗袍是中国传统女装的代表,它以其修身的剪裁和流线型的外观而闻名。

旗袍通常由丝绸或缎子制成,具有丰富的色彩和绣花图案。

女性会在春节期间选择不同花色和风格的旗袍来展示自己的风采。

而在头部装饰上,传统的发饰、发簪和配饰也是春节盛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传统服饰向世人展示了女性的柔美和优雅。

除了春节,中国的中秋节也是一个富有传统服饰的节日。

中秋节是一个表达家庭团聚和感恩的节日,人们通常会穿着传统的汉服来庆祝。

汉服是中国传统的民族服饰,它源于汉代的服饰风格,具有独特的设计和纹饰。

汉服的特点是宽大的袖子、立领、扣子和腰带。

对于男性来说,通常是穿着长袍和裤子或者长袍和马褂。

女性则会穿着华丽的长袍、襦裙或者旗袍。

这些服饰展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节日的尊重。

此外,中国的端午节和清明节也是一些传统服饰亮相的时刻。

端午节是一个纪念屈原的节日,人们通常会穿着汉代的服饰来参与龙舟竞赛和吃粽子。

清明节是一个祭祖和扫墓的节日,人们会穿着庄重的传统服饰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汉服研究报告总结

汉服研究报告总结

汉服研究报告总结1. 引言汉服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一种,其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近年来,汉服研究逐渐引起了学者和普通民众的兴趣。

本报告旨在总结当前对汉服的研究成果,探讨其文化意义和发展前景。

2. 汉服的起源和发展2.1 汉服的起源古代汉族的服饰在长期演化中形成了汉服这一独特的风格。

汉服起源于黄帝时代, 经历了不同朝代的独特演进。

2.2 汉服的发展汉服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从古代礼仪服饰到现代时尚元素的加入,汉服始终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

3. 汉服的文化意义3.1 传统文化的传承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古代服饰的研究和传承,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激发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3.2 礼仪文化的体现汉服在古代历史中与礼仪文化密不可分,它代表了不同社会阶层和身份的象征。

穿上汉服,可以感受到古人对礼仪的重视和崇尚。

3.3 美学艺术的展现汉服注重细节和精致,体现了古代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和艺术价值。

不论是在服饰的设计、纹样的雕刻还是颜色的搭配上,都反映了古代人对美的追求。

4. 当前汉服研究现状4.1 学术界对汉服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对汉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学者们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解读、考古发现的分析和实物重构的研究,对汉服的起源、用途和演变进行了深入探讨。

4.2 汉服爱好者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越来越多的汉服爱好者加入到汉服研究中。

他们通过学习制作汉服、举办展览和参加相关活动,为汉服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5. 汉服的发展前景5.1 传统文化的复兴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关注,汉服正在经历一次复兴的浪潮。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穿着汉服参加各种活动和节日庆祝,汉服文化正在逐渐走入普通民众的生活。

5.2 汉服产业的兴起汉服产业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增长点。

从制作汉服的手工艺人到汉服相关产品的销售和推广,汉服产业正逐渐形成自己的市场。

如何理解服装,对中国传统服饰的认识

如何理解服装,对中国传统服饰的认识

如何理解服装学习时装表演初期,许多人会觉得理解所要表现的服装比较困难,往往用千装一律的表演方法去应付千变万化的服装,使表演苍白无味。

怎样才能理解服装,使自已的表演层次丰富,具有吸引人的磁性呢?这里简单介绍几点常识,旨在引导初学者尽快入门。

理解服装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1.区别服装的性质一般情况下服装可分为两种性质,一种是艺术性服装,一种是实用性服装。

凡是无法用于生活中的服装,如显示服装设计师创作天才和某些灵感的服装展示会,或是各种表演性服装、舞台装,具有前卫意识的奇装异服,均属于艺术性服装。

表演艺术性服装,多采用超前步态和雕塑性造型,配以冷峻、超然或其他相应的神态,让观众在某种距离感的氛围下,随着服装的引导去展开各自的想象力,去欣赏其中的美。

凡是时装发布会、定货会,或是促销性表演中采用生活中穿着的各种职业装、休闲装、运动装、生活装、民族装等等,都可归类于实用服装。

这种服装在表演中,应根据服装特点确定步态和表演方法。

以轻松自然的表情,给人们以贴近生活、贴近自然的亲切感。

2.探寻服装创作渊源任何服装问世,都是服装设计师灵感的汇集和结晶,都必然有反映灵感出处的文化根基。

服装创作渊源大体可归纳为民族古韵、历史精髓、现代美术、自然风光、色彩组合、人文建筑,新旧故事、重大事件、纪念活动、职业特征等等。

更有些服装是多种灵感复合汇集的综合印象。

表演时,可把以上灵感归为三大类:怀古类、现代类、前卫类。

根据类别采取相应的神态、步法和亮相。

这对于掌握表演基调,理解表演音乐,表现服装内涵的魅力很有帮助。

3.确定服装穿着的场合确定所表演服装的穿着场合,也是一个理解服装的过程。

优秀的模特应把每一场演出的服装都在演出前试装时,就弄清楚其穿着的环境、场合,继而确定表演的方法,这样模特表演的灵性才能有根基。

还有一点要提及的,模特常遇到一种情况:同样一种系列服装,组织演出的导演不同,采用的音乐也不同,这就需要模特首先把握服装特性及表演分寸,再以音乐表达的意境或情感控制表演的韵味。

中国传统服饰解释

中国传统服饰解释

中国传统服饰解释
中国传统服饰是指中国古代的服装和装饰品。

它们源远流长,具有浓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

中国传统服饰的特点是多样性和丰富性。

中国传统服饰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服装,如汉服、唐装、宋装等。

它们在样式、面料、颜色和装饰方面都各具特色。

汉服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它是最为古老且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汉服的特点是宽松、舒适,注重衣袂飘逸和内外的和谐。

唐装则注重华丽和宏伟,色彩鲜艳,适合特殊场合的穿着。

宋装则偏重于雅致和精巧,追求细节上的精致与工艺性。

中国传统服饰的设计灵感多来自于自然景物、历史故事和宗教信仰等。

很多服饰上都有象征意义的图案和装饰,如龙纹、凤纹等。

同时,中国传统服饰也注重匠心独具的手工艺制作,如刺绣、织锦、缎绣等,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传统服饰不仅仅是一种穿戴物品,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代表了中国人对传统价值观和审美观的传承和崇尚。

在现代社会,虽然人们的穿着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但中国传统服饰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经常出现在各种传统节日、仪式和演艺活动中,展现了中国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底蕴。

我了解的传统服饰文化

我了解的传统服饰文化

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明。

在我眼中,传统服饰就像一本厚厚的历史书,每一件都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我对传统服饰的认识,是从古装电视剧开始的。

那些美丽的衣服,长长的裙摆,精致的刺绣,让我着迷。

我常常幻想自己也能穿上那样的衣服,像古代的公主一样美丽动人。

后来,在学校的课堂上,我学到了更多关于传统服饰的知识。

我知道了汉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服的款式非常多,有长袍、短衫、裙子等。

每一种款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用途。

长袍通常是在正式场合穿着,显得庄重而大气;短衫则比较轻便,适合日常穿着;裙子则是女性的专属,它的款式多样,有长裙、短裙、褶裙等,可以展现出女性的柔美和优雅。

除了款式,汉服的颜色也非常丰富。

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含义。

比如,红色代表着喜庆和吉祥,黄色代表着尊贵和皇家,蓝色代表着宁静和深邃,白色代表着纯洁和高雅。

在古代,人们会根据不同的场合和身份选择不同的颜色来穿着。

汉服的制作工艺也非常精湛。

它采用了传统的手工制作方法,包括裁剪、缝制、刺绣等。

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工匠们精心制作,才能做出一件完美的汉服。

汉服上的刺绣更是精美绝伦,它不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艺术。

刺绣的图案有花鸟、山水、人物等,每一个图案都蕴含着深刻的寓意。

除了汉服,中国还有很多其他的传统服饰,比如唐装、旗袍等。

唐装是唐代的服装,它的特点是宽松、舒适、华丽。

唐装上的图案多为花卉、鸟兽等,色彩鲜艳,非常漂亮。

旗袍则是近代的服装,它是由满族的传统服饰演变而来的。

旗袍的款式非常修身,能够展现出女性的身材曲线。

旗袍上的图案多为花卉、山水等,色彩淡雅,非常优雅。

传统服饰不仅是一种服装,更是一种文化。

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

在传统服饰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勇敢、善良等美德。

同时,传统服饰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承。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觉得我们应该了解和传承传统服饰文化。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论文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论文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论文篇一:中国服饰鉴赏论文中国古代服饰之我见中国服饰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夏金元、明清,到近现代,都以鲜明特色为世界所瞩目。

因为中国古代的服饰琳琅满目,多不胜数,这里我就不一一说明,以下我就中国古代服饰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服饰,起初人们是用来遮体暖身,满足人们的穿着需求。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渐渐地它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成了人们区分富贵贫贱的标志,往往不是以貌取人,而是依靠着装来判断一个人的地位,家世和权力。

可以说,在古代,人们很重视着装,所谓人要衣装,佛要金装。

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受这种等级制度“礼”的影响,古代服饰文化作为社会物质和精神的外化是“礼”的重要内容,为巩固自身地位,统治阶级把服饰的装身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装除能敝体之外,还被当作区分贵贱和等级的工具,是阶级社会的形象代言人服装就如同一种符号,古代社会中服装有严格的区分,不同的服饰代表着一个人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这就是“礼”的表现。

例如天子最为尊贵,着十二章纹,绣有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除此之外,其他人就不许再着此衣物,它是帝王的象征,如果有其他人穿,那就是僭越,严重的话还会被定义为谋反,引来杀身之祸。

在许多朝代,文官官服上的补子绣的是飞禽,武官绣的是走兽,几品的官员绣什么样的补子,不可以出错,也不准越级使用,否则就是犯罪。

除了对款式的区别外,还对颜色有着严格的区分。

哪一种身份的人穿着哪一种颜色的服裳, 皆有定制, 不得错乱、“僭越”。

这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品色服”制度。

公卿高官衣着朱紫, 荣宠显赫; 工商、皂隶、屠沽、贩夫身穿白衣, 寒酸卑贱, 无异于囚徒穿上囚服。

例如,在隋朝, 不同品级的官员之间, 服色被严格区别开, 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以穿紫袍, 六品以下的官员分别用红、绿两色, 小吏用青色, 平民用白色, 而屠夫与商人只许用黑色, 士兵穿黄色衣袍, 任何等级都不得使用其他等级的服装颜色。

服饰文化话题作文《我眼中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服饰文化话题作文《我眼中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服饰文化话题作文《我眼中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服饰,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又是人类生活的要素。

一个国家、民族的服饰文化,是其文化标志和文化符号,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它深沉地蕴涵着这个国家、民族的心理、气质、品格、神韵,是其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的表现。

它给人们以国家、民族的认同感、文化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是文化亲和力、国家凝聚力和民族生命力的源泉。

例文:我眼中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像是一条绵延不断的长河,而旗袍成了那长河中最亮丽的风景。

旗袍来源于满族旗装,二十世纪20年代,旗袍开始普及,逐步改变成淑女型旗袍,其特点是腰身宽松、袖口宽大,身长适中,开衩至中便于行走。

不久,受欧美服饰影响,袖缩小,滚边改窄,衣长仅过膝,比以前更称身合体了。

三四十年代,旗袍作为一种经典而又时髦的样式风靡全国。

后几经改变,旗袍更简洁、轻便和得体,线条流畅,充分显示女性风姿风韵的流线型旗袍时代正式开始。

近年,旗袍重新出现了,款式摆脱雕琢与繁复,结合流行趋势,融会西方时装特点,收腰合体,加大开衩,出现了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垫肩、装袖,前片开刀,后片打折,突出乳房造型等剪裁技巧,这使得旗袍更能烘托出女性体态的曲线美,造型更加端庄秀丽。

旗袍在国际时装舞台上频频亮相。

更值得一提的是,旗袍已被作为有民族代表意义的正式礼服,出现在各种国际社交礼仪场合。

旗袍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

盘花扣是古老的“中国结”的一种,其制作材质是锦、缎、绉、绸,都是中国生产的丝织面料,织就的图案象征吉祥如意,凝结了先民们的勤劳、智慧和创造潜能。

旗袍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服饰,它牢牢地牵连着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甚至中国传统文化。

它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和典范,是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象征、标志。

清明节传统服饰了解汉服藤编和绣花等传统服饰的文化意义

清明节传统服饰了解汉服藤编和绣花等传统服饰的文化意义

清明节传统服饰了解汉服藤编和绣花等传统服饰的文化意义清明节传统服饰:了解汉服、藤编和绣花等传统服饰的文化意义传统服饰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和传承的象征,其中汉服、藤编和绣花等传统服饰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这些服饰不仅展示了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在清明节这样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了解汉服、藤编和绣花等传统服饰的文化意义,有助于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

一、汉服的文化意义:汉服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服装之一,被誉为“华夏之衣”。

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经过历史沿革逐渐演变成为汉族传统服饰。

汉服以其丰富多样的款式和精致的制作工艺,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1. 丰富的设计与意象:汉服的设计灵感来自于传统文化,如经典的《礼记》、《周礼》等,围绕着酱、衣、裙、褶以及饰带等元素,呈现出多种款式和形态。

它们不仅在柔美的线条和细节上独树一帜,更代表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思考。

2. 含蓄的礼仪与规范:汉服在古代社会中承载着独特的礼仪意义。

它注重服饰的细节和品质,要求佩戴者在着装和行为上保持庄重、典雅,展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和品味。

穿汉服的人往往能够体现出传统的尊重与敬畏,将古代礼仪美与现代审美相结合。

3. 文化传承的象征: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文化传承的象征意义。

穿汉服的行为是对古人的敬意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通过汉服的传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二、藤编的文化意义:藤编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清明节期间,人们常常会戴上藤编的帽子和饰品,这不仅是一种时尚潮流,更寓意着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1. 自然与环保:藤编采用的是天然的材料,如藤类植物的茎、枝干等,所以具有很强的环保特性。

通过藤编的制作过程,人们能更加接近大自然,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力量,也促使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对中国传统服饰的认识

一、传统服装的特点
中国称自己为“衣冠王国”。《易经》上曾这样写:“黄帝尧舜垂衣裳治天下,盖取乾坤。”
中国的传统服装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其基本体系没有太大的变化,能基本满足人们的穿
着需求。在发展变迁的过程中,也逐步形成了如下一些特点:
1、服装的社会等级森严
封建社会历来强调“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服装不仅为了遮体暖身,
更是为了分辨人的身份。比如清朝冠顶上那颗小小的顶珠的有无和所用宝珠的颜色、大小,
都能显示出不同的官阶和身份来。至于寻常百姓,也能从穿长衫和短打来区分其不同的社会
地位。就像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尽管穷困潦倒不堪,还不肯轻易脱下身上那件“又脏又破,
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以保持其读书人的身份和“尊严”。人分三等,衣分
五色,中国人历来习惯衣貌取人,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只重衣衫不重人”。
2、服装的象征意义浓重
由于受 “故旧皆好”等因循守旧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服饰普遍趋于保守,服装样式的
继承多于创新。人们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倾注在服装局部范围的装饰美化上,尤其在衣料、颜
色、图案、纹样以及刺绣、镶色、滚边、嵌线、荡条、纽带等装饰性工艺的点缀上不惜功夫、
不厌其“繁”。中国服装的最大特色之一便是色彩、图案、外形上的象征意义。例如根据古代
“五行”、“五方”、“五色”的学说,黄色象征着四方拱卫的中央,表示至尊至贵,于是黄袍便
成了皇权的特殊标志。至于民间服饰图案、纹样的象征意义更是花样迭出,名目繁多。常见
的如“连(莲)年有余(鱼)”、“三羊(阳)开泰”、“六(鹿)合(鹤)同春”、“吉(戟)
庆(磬)如意”、“子(莲子)孙(花生)满堂”等等。这些吉祥图案、纹样的出现和广为流
传正是传统思想和宗教迷信在群众衣着生活中的复合折射,同时也反映了质朴善良的中国人
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憧憬,表达了祈求子孙万代幸福美满的强烈生活愿望。
3、款式单一、裁剪平面化、面料单一、饰品繁多
中国服装历来沿用平面造型和直线裁剪,宽衣博带,广袖高髻,长裙曳地。比如蟒袍、
龙袍朝袍等都是平面造型和直线裁剪的,款式比较单一。由于受传统儒家思想、封建伦理道
德和保守禁锢的审美意识的影响,体现在衣着上就是以遮盖为美,反对人体的暴露,整个人
体被层层衣袍所包裹。比如清朝时出现的旗袍,立领高翘掩面,衣身肃穆修长、底襟封闭包
裹。又由于东方人人体固有的平面化特征,中国传统服装裁剪平面,不强调人体的特征,对
人体美却很难起到塑造作用。而由于我国的地理环境、生产力和工艺水平的制约,我国传统
服装的面料以天然的棉、麻、丝为主,和以羊毛为主要原料的西方服装又比较大的区别。同
时我国传统服装的饰品比较繁琐,比如藏袍上附着着形形色色、真真假假的珠宝饰物和腰刀、
火镰、鼻烟壶等生活小用具,以及如“嘎乌”之类的宗教护身符,其繁复、绚丽与贵重令人眼
花缭乱。
二、传统服装的现代化
张岱年先生在论述中国历史文化的论文中写道:“时至今日,理学的时代久已过去,应
该建立中国文化的新统。事实上,中国文化的新统已经在建立之中”。张先生所说的中国文
化的新统指近代中国出现的区别于传统文化的新文化。中国服装的改革者虽然没有明确提出
象文学革命那明确响亮口号,但那时期大胆着装者的所作所为,实质上也是服装领域的一次
革故鼎新。由此产生中国的新服装和新的服装文化,开启并逐渐形成了中国服装的新统。这
2

里所谓的服装新统是相对于服装传统而言的,是指服装无论从设计、裁剪还是工艺上都区分
传统服装、体现出现代生活的服装。
中国传统服装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并不奇怪。它是在农耕经济基础上发展的,中国古代
以农为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文化结构是时间的,强调“天地之大,天地之可久也”,因
此服装上以宽服大带包裹全身,崇尚自然,追求“无形之形的服装”。而又由于封建礼教思想
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人们普遍趋于保守,不易接受新鲜事物,隐藏真性,遮掩人体之美。当
世界上没有比之更先进、更进步的社会制度时,中国传统服装是优越的。当西方国家步入工
业化社会以后,那里的服装就得到了迅速发展。先是巴黎成为欧洲的服装中心,继而诞生第
一家高级时装店,而与此同时的中国社会发展缓慢,如同冬眠。
鸦片战争之后,一种欧式西装率先进入中国,宽体、宽袖日渐变窄、变短,“大拉翅”
头饰去掉了,高高的鞋底不见了。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孙中山倡导中山式男装,对中国旧
帝制时期的朝服,是一次根本性的服装改革。20世纪初,女性开始进学堂、下工厂,步入社
会者日益增多,于是一些有碍于工作和运动的传统长袍大袖被废除了,代之以短袖合体的日
常服装。到20世纪中期,在中国大中城市中,服装也实现了有历史意义的转轨与转型,改变
了服装业的落后现象。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中,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现代化步伐的加快,
服装的转轨与转型快速地扩展到全国的大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因此可以说,中国传统服装
在20世纪发生了全面的、根本的变化,进入服装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然而一提起传统服装,人们便会联想到旗袍的传统要素:立领、盘扣、绣花、织锦缎……
这样一成不变、墨守成规的设计作品便成了一件件“古装翻版”和“出土文物”。这样的服装或
许作为表演服或者礼服还比较适合,但比较难以让被现代文明、时尚文化所左右的人们所接
受。上海APEC会议引发了“唐装”热,流行的“唐装”差不多全是丝绸的、锦缎的,大团花、
绦子边等,并没有太多实质的创新。可以说这样的设计并没有从本质上理解中国传统服饰文
化的内涵,因而它并没有成为经典而保存下来,它还需要改良,需要吸收新的服装语言,使
这种民族服装既具有东方特色,又符合服装的世界流行趋势。绝对不要简单地把老祖宗的东
西拿出来开发,说这就是弘扬民族文化,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传统服装和现代生活方式、现
代审美情趣等相结合,创造出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民族服装,这样它才可能长久。
因此如何进一步改良传统服装,创造服装新统成为摆在我国服装界、设计界和企业家面
前的一个主要课题,更是一道难题。
几年前,国际服装大师克里斯汀•迪奥在T型台上掀起“中国风”,引起世界对中式服装的
关注。五千多年悠久灿烂的文明和服饰文化,不但让外国人着迷,更使国人意识到:只有民
族的,才是世界的。
民族审美情趣是一个时代文化背景的产物,而每个时代的文化又是那个时代的经济政治
的集中体现。封建时代的经济政治决定了封建时代服装的等级森严的文化特征。随着经济政
治发展的多元化、国际交流的频繁化,社会文化轻松化、活泼化,服装也相应的由传统的凝
重单一型向现代的轻快多样型转变。生活节奏的加快要求服装式样简单、适合运动、变化频
繁等等,而传统服装因其有着不利于人体行动的特点而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生活节奏,必然会
被新统服装所取代。
服装的美来源于它的整体美,笔者认为服装设计要做到色彩和谐、款式呼应、装饰得体。
同时在服装设计中要有国际眼光与民族情愫,要充分发掘利用西式服装的特点,做到既关照
到国际新潮,又表现中华民族的自豪。我们需要在现代时装中倾入中华服饰文化元素,尤其
是要持续不断地保持并发展服饰中的中华风,穿出中国人的气势来。这,才是衣冠大国崛起
的时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