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是中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

究竟什么是中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
究竟什么是中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

究竟什么是中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

为什么要提这个命题?因为越是到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处,越发现这个问题的重要。“继承与创新”说起来简单,实际上是一个很难的事情,难就难在对什么应该继承、什么应该创新的判断。在改革中,“传统”似乎一直是被打压的对象,“传统”就是应当被革命的事物的代名词。论起理来,大家也都觉得优良传统应该继承,可是具体说来,什么才是我们今天应当发扬的“优良”传统,却讳莫如深。追根溯源,是我们对传统抱有偏见,对“优良”传统的内涵还没搞清楚,对真正的传统缺乏很好的归纳、审视和总结。在“课程改革再出发”之际,我们很有必要在以前诸多争论的基础上,对这个具有本原性的问题做一个彻底的探讨。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一个开诚布公的对话渠道,一个健康的学术争鸣环境。如此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关于中国数学教育的特色

——与国际上相应概念的对照

张奠宙

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数学教育的特色,那就是:?在良好的数学基础上谋求学生的数学发展。?这里的?数学基础?,其内涵就是三大数学能力:数学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这里的?数学发展?是指:提高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与此相应的教学方式,则是贯彻辩证唯物主义精神,进行?启发式?教学,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数学本质,倡导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运用?变式?进行练习,加强解题规律的研究。

这样的特色,也可以用?数学双基教学?的习惯性说法加以表述。?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是?双基教学?不等于?双基?本身。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双基教学?并不是单纯地强调打基础,还包括在打好基础之上的发展。以为?双基教学?不要发展,那是一种误解。

中国的数学课堂教学,具有许多与世界主流研究不同的特色。有一个时期,这些特色或者被当作批判扬弃的对象,或者被认为是雕虫小技不予重视,还有一些则停留在朴素的层面,缺乏理论加工。相对于大肆追捧国外的一些光怪陆离却并无实践效果的?概念?和理论,我们未免有点?妄自菲薄?,太瞧不起自己了。

以下我们分别简述中国数学教育的六个特征,并和国外的有关提法相对照,借以显示中国数学教育的特色所在。

1.注重?导入?环节。

涂荣豹指出,中国数学教学长于由?旧知?导出?新知?,?引入新课?往往是数学教师最为精心设计的部分①。注重?导入?环节,是贯彻启发式教学的关键之一。一个好的?导入?设计,往往会成为一堂课成功的关键。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国在?数学导入?上,已经发展为一门艺术。

国外引进的、强调联系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境设臵?,只是?导入?的一种。事实上,就数学课堂而言,能够设臵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的?情境?,只能是少数。大多数的数学课,尤其是大量的?数与式?的运算规则的程序性数学内容,多半没有现实情境可言。例如,因式分解、合并同类项、幂和指数运算等,很难设臵现实情境。但是可以用适当的方式导入。比如,用?整数的质因数分解?导出?因式分解?、用?同类归并?的朴素思

想导入?合并同类项?、用?连加为乘?导出?连乘为幂?等都是可行的。中国数学课堂上,呈现了许多独特的导入方式,除了现实?情境呈现?之外,还包括?假想模拟?、?悬念设臵?、?故事陈述?、?旧课复习?、?提问诱导?、?习题评点?、?铺垫搭桥?、?比较剖析?等手段。这些导入方式,是?启发式?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提倡?情境教学?是正确的,但是,人不能事事都直接经验,大量获得的是间接经验。从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境出发进行数学教学,只能是启发式的?导人?的一种加强和补充,不能取消或代替?导入?教学环节的设臵。坚持?导人新课?的教学研究,弄清它和?情境设臵?的关系,是我们的一项任务。

2.?尝试教学?。

1980年代,顾泠沅通过群众性地总结当时的数学教育优秀个案,提出?尝试指导、效果回授?的教学策略②,风靡大江南北。小学数学教育界,则有邱学华倡导的?尝试教学法?③,具有全国性影响。他们的经验中都有?尝试?二字。这是一个有价值的?创造?。

西方相应的理念是?探究、发现、创造?。但是,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在课堂学习中,要在短短的九年义务教育中,把人类几千年来反复思考、经过实践检验的最基础的知识?探究、发现、创造出来?,那是难以做到的。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尝试?,比较符合基础教育的实际。尝试的含义是,提出自己的想法,可以对,也可以不对;可以成功,也可以失败;可以做到底,也可以中途停止。尝试,不一定要?自己?把结果发现出来,但是却要有所设想、敢于提问、勇于试验。让学生在听取教师的讲课时,根据自己或对或错

的?尝试?进行对照,并通过师生互动,最后把握知识的真谛,这是有效的可以操作的自主学习方式。

总之,?尝试教学?的含义较广,它可以延伸为?探究、发现?。?尝试教学?,可以在每一节课上使用,探究、发现数学规律,则只能少量为之。?尝试教学?,应该从理论上进一步探讨。

3.师班互动。

国外盛行的?分组探究?、?代表汇报?、?彼此讨论?、?教师总结?,是一种有效的师生互动形式,但是比较适合于小班教学。如果班上人数超过30人,分组很多,教师对小组的指导就难以全面。

据曹一鸣等的调查,?师班互动?是课堂师生互动的主要类型④。中国的课堂人数相对较多,一般是40人,多的达60人。这样的大班上课,用分组讨论、汇报交流的教学方式十分困难。那么,数学课堂如何避免?满堂灌?,实现师生互动呢?在长期的实践中,中国的数学教师采用了?设计提问?、?学生口述?、?教师引导?、?全班讨论?、?黑板书写?、?严谨表达?、?互相纠正?等措施,实现了师生之间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和谐对接,最后形成共识的过程。这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创造。

我们注意到,当教师提出数学问题时,会要求学生站起来回答。学生或者用口头的数学语言叙述证明过程,或者使用心算得出计算结果。如果一位学生回答不完整,由其他学生补充和更正。最后,教师将学生语言的表达,经过提炼形成严谨的书面数学语言,写在黑板上。这样,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大声说?的方式,暴露数学思维过程,进行心算演练,而且在讨论中互相补充纠正,教师点拨总结,最后用严谨的书面语言写在黑

板上。这是一种和谐的数学语言对接。笔者曾经接待过一位美国同行,他对此非常赞赏。

小班的合作学习,与大班的?师班互动?,各有短长。不过,大班上课是中国国情所决定的,它仍是主流。

4.解题变式演练。

变式教学为我国各科教学所采用,但以数学教学中运用更为普遍。尤其是数学解题过程中采用变式练习,成为中国数学教育的重要特色。数学的变式教学就是通过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背景从多个方面变更所提供的数学对象的某些内涵以及

数学问题的呈现形式,使数学内容的非本质特征时隐时现而本质特征保持不变的教学形式。变式教学使学生做练习时的思维过程具有合适的梯度,逐步增加创造性因素;有时可将一道题进行适当的引申和变化,为学生提供尝试发展的阶梯;练习题的组合应有利于学生概括各种解题技能,或从不同的角度更换解题的技能和方法。

在数学解题教学中进行变式练习,要求教师编制成顺序排列的训练题,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一个个的阶梯。练习题虽重复但不呆板,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合理的新知识。每一个变式,具有一定的创新意味,但是又能夯实基础,实现?在坚实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的教学理念。

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是?循序前进?。在面对成绩中下的学生时,曾经有?小坡度,小转弯,小步走?的?三小?教学法;考试辅导书中大量编制的各种水平的变式练习题,这些都和数学变式练习密切相关。

5.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教学中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是中国数学教育的重要特征。长期以来,我国的数学教学重视概念的理解、证明的过程、解题的思路,提倡数学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这些都是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理念。

1980年代,徐利治正式提出?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论,用来指导中小学数学教学。这一构想,迅速在中国数学教育界获得热烈反响,并直接用于课堂教学。除了?分析综合?、?归纳演绎?、?联想类比?等一般数学思想方法之外,还使用?数形结合?、?化归方法?、函数思想、方程思想、关系一映射一反演原理以及?几何变换?、?等价转换?、?逐步逼近?、?特例解剖?等解题策略。至于?变量替换?、?待定系数法?、?十字相乘法?等具体解题方法,一向都有,现在更加丰富起来。最可贵的是,这些数学思想方法,不是停留在理论探讨上,而是付诸实践,成为每一个中国数学教师的共识。数学教师普遍具有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意识,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内涵,将数学思想方法用于解题,并能够用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总结和反思。这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的时候,不仅会解题,而且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和熏陶,发展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一道多么亮丽的教育风景!

到现在为止,西方的数学教育界还没有提出能够直接与?数学思想方法?相对应的数学教育研究领域。至于?过程性?教学目标的提法,则比较笼统。

6。解读?熟能生巧?。

?熟能生巧?,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数学教育的重要理念之一。查查国外的教育文献,没有一种教育理论是支持?熟能生巧?的。即使中国社会普遍接受?熟能生巧?,

国内的教育文献,也鲜见于著述。教育界似乎把?熟能生巧?等同于?死记硬背?了。那么,?熟能生巧?为什么是正确的呢?

大数学家华罗庚有诗云:?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始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熟能生出百巧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⑤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在一次《焦点访谈》节目中说:?做数学,要做得很熟练,要多做,要反复地做,要做很长时间,你就明白其中的奥妙,你就可以创新了。灵感完全是苦功的结果,要不灵感不会来。?⑥

研究数学如此,学习数学何尝不是如此?西方的教育理论忽视这一点,是不明智的。数学教育应该率先总结?熟能生巧?的规律。

具体说来,?熟能生巧?有以下教育内涵:1。记忆通向理解。2.速度赢得效率。3.严谨形成理性。4。重复依靠变式。此外,?熟能生巧?、?温故而知新?等传统格言,在基础训练和创新思维之间的关系上,具有独特的中国视野。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借用?数学双基模块?的三维图示⑦(见下图)作一个概括。首先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组织学生的尝试活动,将主要的基本知识基桩经过配套连接,成为一条?数学基本知识链?,然后通过?变式?形

成知识网络,做到熟能生巧,再经过

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得到数学能力

的升华,形成立体的知识模块。学生

的数学结构正是由一个个的?双基?

模块叠加、耦合、连接所构成的。

这里出现的元素,都是中国特色的。

如何对待?数学基础?,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美国在1960年代搞?新数学?运动,强调创新,却忽视基础;于是在1970年代提出要?回到基础?;1980年代提出?问题解决?的口号,再次倡导创新发展;2008年的口号是?为了成功打好基础?⑧。这是美国的?翻烧饼?式的折腾。

我国的数学?双基?教学,也是在儒家文化、科举文化、考据文化的传统上,经过正反两方面的实践所形成的。此外,中国数学教育的特色并非一成不变。?双基?可以发展。例如提出增加?数学基本活动?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成为?四基?,也是可行的。但是,?四基?毕竟是在?双基?之上发展起来的。数学教育的改革,不能割断历史,不能废弃传统,不能?以洋非中?。(作者单位系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

注释:

(1)涂荣豹:《?知识本位?的教学环境》,收入张奠宙编:《中国数学双基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第9页。

②上海市青浦县数学教改实验小组:《学会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③邱学华:《尝试教学法》,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④曹一鸣、贺晨:《初中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行为主体类型研究》,《数学教育学报》2009年第5期。

⑨华罗庚著:《从孙子的?神机妙算?谈起》,科学出版社,1963。

(9陈永JII:《怀念恩师陈省身先生》,www‘c~mbinat~rics‘net‘crdnews /zu~tardzuotanl205.htm。

(z)张奠宙:《中国数学双基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⑧National Mathematics AdvisoryPanel.Foundations fnr Success:The FinalReport 0f the National Mathematics Ad-w‘sory Panel.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Washington.DC.2008.

“重视双基”能成为我们的优良传统吗?

刘坚接到?什么是我们国家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这个题目的约稿电话时,我的第一反应是?重视双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这不是我的答案,但是我知道这是许多人的答案。我没有做调查,但是我的理性告诉我,这个?许多?可能达到?80%?甚至以上,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中国数学双基教学》一书。为此我想谈两个问题。

一、?重视双基?出自何处?

资料表明,在我国类似?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提法是在1952年3月出现的。当时教育部颁布的《中草药学暂行规程(草案)》中提出要使学生获得?现代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相配套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提法是:?教给学生以数学的基础知识,并培养他们应用这种知识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所必需的技能和熟练技巧。?需要指出的是,这份大纲的注释指出?本《大纲》是教育部于1952年12月根据苏联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编译?;而由我们自己的专家独立研制出的1963年《数学教学大纲》只提?牢固地掌握……的基础知识,培养……的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文革?后1978年的《数学教学大纲》提法上与此十分相近;直到1986年公布的《数学教学大纲》,才第一次十分明确地表述?使学生学好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确认资料的可靠性,我两次与西北师范大学吕世虎教授电话沟通,征询他的意见。吕教授的博士论文中有专门一章研究这一时期教学大纲的演变。

可见,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视很大程度上源于前苏联教学大纲的影响。也就是说?双基?一词不是中国人发明的,何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完整提出,距离今天也仅仅20年出头。相比于数以千年计的中国数学和数学教育的悠久历史,要说?重视双基?是中国数学教育的特点还真有些牵强,更不必?过早地?称之为中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以防止束缚住我们的思考与实践。

记得1997年春季,那时我还在北京师范大学工作,受时任香港大学工作,受时任香港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国际著名比较数学教育学者梁贯成博士的邀请,我到香港做短期学术访问。期间,我很尊敬的张奠宙先生到香港中文大学讲学,我前去。在极为短暂的见面时间里,张先生十分友好地提醒我们要加强对中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如?重视双基??先记忆后理解?等的研究,我的直觉以及我十多年的研究成果让我与这一建议保持距离,当时我也很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今天,再次面对这一命题,阅读张先生及其团队十多年的研究成果,我仍然不能说明自己——这就是中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

正如《中国数学双基教学》一书在书末?未来展望?中写到的,?过于强调双基可能导致新的读书无用论;容易导致迷信权

威、思维定式;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兴趣丧失……?也许这刚好印证了为什么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可能更加妥当。当然,从2003年就开始的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已经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了?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应该说这一进度具有标志性意义。

?重视双基?不一定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这不妨碍我们在日常的数学教学实践中给予必要的关注,在这个问题上?适度?可能是最为重要的,尤其在中国!

二、哪些传统是中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

能够称之为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必定能够经受中华文明上千年的时间洗礼。

吴文俊先生在为《九章算术及刘微注研究》一书的序中写道:?我国的古代数学基本上遵循了一条从生产实践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经过分析综合,形成概念与方法,并上升到理论阶段,精炼成极少数一般性原理,进一步庆用于多种多样的问题(的路径)。从问题而不是从公理发发,以解决问题而不是以推理论证为主旨,这与西方之以欧几里得几何为代表的所谓演绎体系旨趣迥异,途径亦殊。

?我国传统数学在从问题出发解决问题为主旨的发展过程

中建立了以构造性与机械性为其特色的算法体系,这与西方数学以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为代表的所谓公理化演绎体系正好遥遥相对……肇始于我国的这种机械化体系,在经过明代以来几百年的相对消沉后,由于计算机的出现,已越来越为数学所认识和重视,势将重新登上历史舞台。《九章》和《刘注》所贯穿的机械化思想,不仅曾经深刻影响了数学的历史进程,而且对数学的现状也画龙点睛在发扬(挥)它日益显著的影响,它在进入21世纪后在数学中的地位,几乎可以预卜。?

1992年10月,在中国科学院数学所的一次座谈会上,吴文俊先生发表了《数学教育现代化问题》的演讲。在谈到中小学课程内容时,吴先生讲了这样一段话:?关于中小学的数学内容,我想借用斯托克斯(做微分几何研究的学者)的话,他写过一本叫数学简史的书,他给西方以外的数学起了名字叫东方数学。他说中小学里边的数学,跟我们现在搞数学的人接触的大学数学和数学研究的那种数学味道非常不同,他把它叫做东方数学,中小学里面学习的数学是来源于东方的数学。我说这个东方应该主要指中国,他这个说法非常对,整个中小学的数学内容应该是东方的或者说是中国的。?

事实上,《九章算术》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本数学教科书,它对中国数学和数学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重大影响,它在国际数学界和数学教育界的地位也有待重新确认。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我国传统数学形成的从问题出发、以解决问题为主旨、以

构造性与机械化为其特色的算法体系,蕴藏着深厚的数学教育思想,凝聚了中华文化的精华,需要后人发扬光大。可以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就是这样一种努力的产物。当然,从自己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并不排斥我们大胆引进国外先进的数学教育思想,集众家之所长从来就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美好追求。

也谈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

康世刚

?传统既是历史又是现实,它是历史在现实中的沉积。它不仅作用于过去,而且构成一种强大的现实力量作用于当前乃至未来?,而且?在教育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情况下,我们既要看到,传统是教育改革的惰力,同时又不能不承认传统是今天教育的根基?。从数学发展史上看,我国古代数学有悠久的辉煌史,取得了至今国内外数学史家高度赞美的卓越成应变。1949年以来,我国的数学教育取得了一些举世瞩目的成绩,引起国际上数学教育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而这些成绩与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密切相关。在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中,批判地继承我国数学教育传统,坚持古为今用成为我国数学教育界的共识,但是,哪些是优

良传统,哪些传统应该得到继承,到目前为目仍争论不休,所以,研究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中解决?继承与创新?的关键。实际上,研究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也有助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理论。

一、什么是?传统??什么是?教育传统??

为了确立新的理念,批判传统成为一些研究者立论的主要思路之一。无论在数学课程改革中,还是在数学教育国际比较中,都批评我国传统数学教育内容与现实生活脱离,但是,翻开我国从《周算经》到宋代的《四元玉鉴》这些数学典籍,很难说我国传统的数学教育脱离实际生活。南宋数学教育家杨辉甚至要求?命题须择实有?。其原因在于,在批判传统时,很少有人真正讨论过?传统?和?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含义,由于缺乏对这些概念具体含义的思考,对?传统?的理解普遍存在随意性和片面性,给?数学教育优良传统?带来许多偏见,造成对我国数学教育的误读和误导,甚至一些人片面地认为:中国数学教育等于?双基?教学。

什么是?传统??传统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经同历史凝聚而沿传着的、流变着的诸文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教育传统是指历史上形成并世代相传,至今仍有一定影响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形式、教育方法、教育技术、教育体制等的总称。其特点是:(1)相对的稳定性、凝固性。由于世代相传,在人们心理上形成一种定势,继承性较强,不易冲破。

(2)民族性、地区性。不同民族、地区有不同的经济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因而教育传统不同。(3)时代性。教育传统具有相对凝固性,但并非一成不变。它会吸收符合时代的新内容,从而得到发展。由于其起源不同,形成过程中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不同,因而教育传统的组成是多元的。(4)双重性。任何一种教育传统都存在精华和糟粕两种成分。(5)局限性。任何教育传统都不可能完全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总有一定的局限。由此可见,数学教育优良传统是指在长期的数学教育实践中形成的,被数学教育工作者认同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的数学教育经验、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等内容。它具有明显而深厚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文化特征,尽管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完善,但是其核心的内容对数学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如何确立为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

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确立的思路直接决定着结果的科学性,也能够规范研究者对这个命题的科学研究。基于以上对数学教育优良传统内涵的理解,笔者认为,应按照以下思路来确定:

1、历史与现实结合。

2、整体与部分结合。

3、内部发展与外部影响结合。

三、需要继承哪些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

我国的数学教育优良传统是我国数学教育研究者和一大批实践者在实践研究基础上形成的,对我国数学教育不同时期的发

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凝聚了许多人的智慧。更为重要的是,它深深地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之中。依据以上所谈思路,笔者认为,?双基?教学、熟能生巧、变式教学、精讲精缗、解题教学乃至三大能力培养是我们需要继承的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

1、?双基?教学。

?双基?及其教学对我国的数学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是我国数学教育实践者比较稳定的教学理念之一。?双基?的形成有深厚的中国社会文化背景(如稻作文化、考据文化、科举考试等)。研究表明,1949年以来,从双基到双基教学的提出都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对我国不同时期的数学教育具有重要的贡献乃至成为一种稳定的教学理念。尽管都有不同的历史背景,但其核心理念一直是稳定不变的。双基教学模式已经在我国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具有稳定的操作程序,并为我国数学教师所熟练掌握。即?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讲解分析——样例练习——小结作业?;双基教学还含有启发性、问题驱动性、示范性、层次性、巩固性等内隐特征。

2、熟能生巧

熟能生巧是我国教育的古训,也是各行各业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在数学学习研究中,对熟能生巧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根据现代数学学习心理学的研究,熟能生巧中的熟可以理解为三个层次,即常规笥的操作性练习、大运动量解题训练以及将训练强调到不适当的地地步,一味地采用灌输知识的办法加大运

动量的解题训练。如果作为适度的常规的操作性练习,熟能生巧则是学生理解、领会和形成概念的必要条件。而如果进行大运动量的解题训练就会生笨,缺少创造性能力,也缺乏理解力;如果一味地采用灌输知识的办法加大运动量进行解题训练就会产生厌,即不良的信念、情绪、态度。调查研究表明,如果将熟能生巧中的巧分为两个层次,就低层次的巧而言,将巧理解为?知其然??学会某一方法?或?掌握某一技巧?等,那么熟确实能生巧;就高层次的巧而言,熟仅是巧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这表明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3、变式教学

尽管变式教学提出的具体时间不甚清楚,但已经被广大数学教师自觉不自觉地应用,甚至发展为变式练习,以此来有效巩固学生的?双基?。?变式教学?分为?概念性变式?和?过程性变式?。?概念性变式?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对学习对象本质属性的多角度理解。具体为:通过直观或具体的变式引入概念;通过非标准变式引入概念;通过非标准变式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通过非要领变式明确概念的外延。而?过程性变式?的目的在于建立学习对象与学习者已有知识的内在合理联系。采用?过程性变式?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形成不同概念之间的层次关系或获得多种方法。在教学中主要用于概念的形成过程、问题解决的教学,用于构建特定的系统。无论是从有意义学习的视角,还是从巩固?双基?的效果看,变式教学都是有效的数学教学经验。

4、精讲精练、解题教学及?三大?能力培养等。

教和学的关系一直是教学论研究关注的问题。在我国数学教育传统中,教与学的关系有精讲多练、少讲多练等。精讲精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精讲是在教师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精选讲解的内容,通常是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精讲就是教师精选的巩固学生?双基?以及发展学生数学能力的练习题。精讲精练以及有针对性的解题教学,使得学生在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得到很好的发展。

双基教学、精讲多练、变式教学、解题教学、熟能生巧及三大能力培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系统。也就是说,数学教学的目标是双基,通过教师精讲和学生的多练以及变式教学与解题教学,使学生能够熟能生巧,从而发展学生的三大能力。这些因素使我国学生在国内外的各项测试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四、进一步研究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建议

1、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研究范围需要拓展。

首先,从时间上看,需要关注古今问题。其次,从研究内容上来说,一方面是数学教学的内部因素,如中国的传统数学观与数学教学观(特别是算法倾向的数学观)、数学课程设计(包括数学课程内容的选取、处理,数学教材的编写,数学习题的设计)、数学教学方法、数学教学评价(随堂评价、单元评价、月考)等优良传统;另一方面是数学教育优良传统存在的原因,如社会背景、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等与数学教育关系紧密的因素。再次,

从地哉上看,应该关注我国数学教育与其他国家数学教育的交流,从这里寻找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变异的原因,从而发现哪些优良传统是我国固有的,哪些是在数学教育思想的交流中发生变异之后形成的,还有哪些是在数学教学交流的过程中流失的。

2、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依据需要重新确立。

3、我国的数学教育优良传统需要继承,更需要创新。

中国数学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_安淑华

第13卷第4期 数 学 教 育 学 报 V ol.13, No.4 2004年11月 JOURNAL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Nov., 2004 收稿日期:2004–07–26 作者简介:安淑华,女,江苏南京人,博士,主要从事数学学科教学论研究. 中国数学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安淑华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 摘要:数学教育改革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趋势,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促进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从我国多年来数学教育的实践可以看到,中国的数学教育的重点偏重了“数学”,忽视了“教育”.进行数学教育改革,应该改变传统的应试制度,采用在标准基础上的评价制度. 关键词:数学教育;改革;课程标准;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894(2004)04–0010–03 近年来我国的数学教育改革正在蓬勃发展,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及新课本的广泛应用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变革.2004年夏天,通过与不同地区的数学教育同行的交流以及参观听课,我对我国的数学教育改革产生了一些思考,特撰此文,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数学教育改革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趋势 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在进行不同形式的数学教育改革.例如,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NCTM (美国国家数学教师协会)一系列标准大纲(例如教学与课程标准,评价标准,老师培训标准)的指引下,数学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0年NCTM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把原来3套标准合并为一套,并且增加了新的内容,使之成为新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为什么要进行数学教育改革呢?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随着人们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重新认识,数学教育这个传统上被认为仅仅和数学有关的学科,逐渐发展为一门跨教育和数学及其它学科的综合领域.数学不再被认为是一门仅与数形有关的学问,它被认为是一门有规律、有序的实验学科.数学知识不再被认为是早已存在的不变真理,在等待人们去发现、去学习,它被认为是可构建、可创造、可变的人类活动.人们可以用手工活动来学习数学.例如,我们的母亲(或者祖母)也许从来没有学过数学,但是她们中的许多人可以绣出(或者剪出)相当复杂的、美丽的几何图案,她们实际上是在构建或者说是在做数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数学具有其普遍意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人人可以学数学,人人可以建构数学.所以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数学教育改革强调数学不再是少部分人的精英数学,而是和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大众数学. 另一方面,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促进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再适应新的标准和大纲,老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的权威者,他们是引导启发学生建构数学知识的促进者.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联系学前知识,联系各种手工活动,日常生活经验和抽象思维来建构数学知识,老师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功地学习数学.例如为了提供给每一个孩子平等的学习机会,让每一个孩子能成功地学数学,美国的老师们想尽一切办法研究设计了一系 列新的数学教学法,并且结合实物、手工活动及结合实际生活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及创造性. 此次回国交流,笔者也听到一些关于国内有关数学教育改革的争论.笔者认为这些争论都属于改革发展中的必然过程.对待数学认识的新理念,自然促进了新标准、新课本的出台,也促进了数学教育与学习方式的改变.在现代社会、文化、经济、科技的影响下,任何国家的数学教育改革必然会遇到阻力,必然会有不同的声音.但是,正是这些不同的声音才使数学教育改革不断地反省,探询正确的方向.例如,美国的数学教育改革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也曾经历了一场“数学论战”.2000年初,超过200个数学家联合起草的一封关于反对数学教育改革的信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这封信在美国激起了一场支持与反对数学教育改革的强烈的持久论战.反对改革者认为新的数学是“Fuzzy Math ”,这种数学缺少深度,水分太多,而改革者的哲学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他们认为孩子们可以从看、做、联系、探索等各种方式中获得数学知识.在数学改革的课堂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常被用来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老师用实物、手动活动,联系数学的概念使数学变得更实际、更有意义、更易懂,但是在这种数学课堂中,创造性能力的教学法往往可能伴随着削弱基本技能、基本过程的熟练及精确的竞争能力.究竟哪一方是正确的,谁将赢得这场“数学论战”.笔者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将受益于数学教育改革.因为数学教育改革代表着多数孩子们的利益,所以它最终会为人们所理解和欢迎. 2 中国数学教育的重点放在教育上还是数学上 数学教育包括着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数学”和“教育”.把“数学”还是“教育”放在首位,区别了一个国家对数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从我国多年来数学教育的实践中可以观察到,中国的数学教育,其重点是放在“数学”上,而不是在“教育”上.这表现在我国的数学教育还是以传授严格的数学定义、公式、算法为主,强调严格的练习速度和熟练程度.社会上层出不穷的奥数班和补习班使得学生、家长、老师把数学教育放在攻克数学难题、偏题上而不是放在培养

传统文化中的数学逻辑关系

传统文化中的数学逻辑关系 最新高考改革方案,考纲修订数学科目中加入传统文化的考察,可以说是意义深远。 数学科目修订内容: 在能力要求内涵方面,增加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要求,增加了数学文化的要求。同时对能力要求进行了加细说明,使能力要求更加明确具体。 数学文化狭义: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 数学文化广义:除上述内涵以外,还包含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等。 我们拥有上下五千年的灿烂历史,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学习新文化,考察新知识的同时,对数学文化的考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豪感,更重要的让丰富的数学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在高考试题中渗透数学文化,可以适当引导中学教学的教学,使得更多的教师关注数学文化,研究数学文化,将数学的本质教授给学生。对于数学文化,其实在近两年的高考试题中已经有所体现(如2015年全国1卷文6理6题),只是今年新修订的大纲更加强调。我国古代数学里有大量的实际问题,可以结合函数、数列、立体几何、算法等内容。高考试题会通过创设新的情境、改变设问方式,选取适合的知识内容等多种方法渗透数学文化。这些问题同时也体现了应用性的考查,应引起考生的充分重视。 在这里,笔者从传统文化中的名言名句、成语、谚语、歇后语等在高中数学逻辑关系中的考察为例,展开讨论。逻辑关系这个数学概念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推理判断密切相关,从数学的角度重新审视生活中的名言名句,体现了数学知识源自生产生活实际,是人类文化的结晶这一特点。当然,生活语言不可能象数学命题一样准确,因此不同观点的碰撞在所难免,关键是只要学生能"学会数学地思维". 逻辑关系是研究事物间任意性质关系的逻辑推演规律的理论。逻辑通常指人们思考问题,从某些已知条件出发推出合理的结论的规律。而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名言名句、成语、谚语、歇后语中很多就蕴含着逻辑关系,下面举例说明。 水滴石穿:成语,出自罗大京《鹤林玉露》卷十:“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它的本意是水不住往下滴,时间长了能把石头滴穿。比喻只要坚持不懈,细微之力也能做出很难办的事。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而从数学的角度理解,滴水可以穿石,而穿石的未必就是滴水,因而是充分不必要条件。

高三数学传统文化

教育部考试中心要求“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比如,在数学中增加数学文化的内容”.因此,我们特别编写了此课时,将数学文化与数学知识相结合. 考点一立体几何中的数学传统文化题 [典例1]“牟合方盖”是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研究球的体积的过程中构造的一个和谐优美的几何体,它由完全相同的四个曲面构成,相对的两个曲面在同一个圆柱的侧面上,好似两个扣合(牟合)在一起的方形伞(方盖).其直观图如图1,图2中四边形是为体现其直观性所作的辅助线,当其主视图和左视图完全相同时,它的主视图和俯视图分别可能是() A.a,b B.a,c C.c,b D.b,d [解析]A[当主视图和左视图完全相同时,“牟合方盖”相对的两个曲面正对前方,主视图为一个圆,俯视图为一个正方形,且两条对角线为实线,故选A.] “牟合方盖”是我国古代利用立体几何模型和数学思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代表之一.本题取材于“牟合方盖”,通过加工改造,添加解释和提供直观图的方式降低了理解题意的难度.解题从识“图”到想“图”再到构“图”,考生要经历分析、判断的逻辑过程.另外,我国古代数学中的其他著名几何体,如“阳马”“鳖臑”和“堑堵”等的三视图问题都有可能在高考中考查.

[跟踪训练1] 《九章算术》商功章有题:一圆柱形谷仓,高1丈3尺31 3寸,容纳米2 000斛(1丈= 10尺,1尺=10寸,斛为容积单位,1斛≈1.62立方尺,π≈3),则圆柱底面圆周长约为( ) A .1丈3尺 B .5丈4尺 C .9丈2尺 D .48丈6尺 解析:B [设圆柱底面圆半径为r 尺,高为h 尺,依题意,圆柱体积为V =πr 2h =2 000×1.62≈3×r 2×13.33,所以r 2≈81,即r ≈9,所以圆柱底面圆周长为2πr ≈54,54尺=5丈4尺,则圆柱底面圆周长约为5丈4尺,故选B.] 考点二 数列中的数学传统文化题 [典例2] 中国古代数学著作《算法统宗》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三百七十八里关,初行健步不为难,次日脚痛减一半,六朝才得到其关,要见次日行里数,请公仔细算相还.”其意思为:有一个人走378里路,第一天健步行走,从第二天起脚痛每天走的路程为前一天的一半,走了6天后到达目的地,请问第二天走了( ) A .192里 B .96里 C .48里 D .24里 [解析] B [设等比数列{a n }的首项为a 1,公比为q =1 2,依题意有a 1????1-1 261- 1 2= 378,解 得a 1=192,则a 2=192×1 2 = 96,即第二天走了96里,故选B.] 与等差数列一样,我国古代数学涉及等比数列问题也有很多,因此,涉及等比数列的数学文化题也频繁出现在各级各类考试试卷中.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将古代实际问题转化为现代数学问题,掌握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和前n 项和公式. [跟踪训练2] 《周髀算经》是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和数学著作.其中一个问题大意为: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晷长损益相同(即太阳照射物体影子的长度增加和减少大小相同).若冬至晷长一丈三尺五寸,夏至晷长一尺五寸(注:一丈等于十尺,一尺等于十寸),则夏至之后的那个节气(小暑)晷长为( ) A .五寸 B .二尺五寸

浅析中国古代数学与中国文化

浅析中国古代数学与中国文化 【摘要】中国古代数学思想扎根于中国古人的社会实践之中,体现着中国古代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特点。反过来数学思想也推动生产和其他社会实践的发展。 【关键词】古代数学、中国文化、数 数学中最古老最原始的概念就是“数”(自然数)和“形”(简单几何图形)。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也是数学思想的开端。数和形是反映现实世界的量的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原子”和“细胞”,由它们开始,逐渐发展成完善的数学体系。因此,探讨人们如何形成数和形的原始思维,可以作为探讨数学思想的出发点。数和形是人作为认识主体对现实世界的反应,是人的思维的产物。中国古人在进入文明以前就已经形成了数和形的原始思维。考古学上的许多发现向我们提供了大量,这些信息表明,在中国,在五六千年以前的原始社会就产生了数和形的原始思维。这其中的代表有北京人的石器、许家窑人的石球和大溪文化的陶球、山顶洞人的骨针和骨管、仰韶文化的数和形的观念等。再接着往下发展就到了商周时期的甲骨文了,中国古人对数学的研究可以说是不胜枚举,这里仅仅是捡了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来说。 中国古代很多文学著作中夜渗透着数学思想如《庄子》的无限、极限思想,《考工记》的数学实用思想,《礼记》、《周礼》中的数学教育思想,《墨经》中的同一律思想、矛盾律思想、排中律思想等。这些很经典的文学著作都渗透着数学的思想,说明在古时人们就已经意识到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数学教育 中国最早的比较系统的数学教育要数“官学”的数学教育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问题都需要用数学知识来解答,统治阶级越来越意识到数学的重要作用,是官学的数学教育机制就产生了。在日常生活中,土地的测量、税收、平均负担、大型水利工程设计修建等,直接推动了数学教育的发展。官学中数学的教学内容有自然数的启蒙教育、直观几何的教育、“九数”教学、天文中的数学知识等。在教学质量的管理方面,素有严格要求的传统,实施视学考试制度。当然在古代中国的私学中也有很多数学教育者,在先秦时代就有孔子和墨子从事过数学的研究。 在中国古代思维取向的制约下,数学只能形成一个重计算的实用体系,这固然有与实际密切结合的优点,这个优点使古代数学得到长足的发展,但同时又使数学无法形成一个完整而严格的理论体系。中国古代特有的数学传统就在《九章算术》中有着典型的表现。《九章算术》以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勾股共九个类型的实践应用型问题分成九章,每一个具体问题提出后,给出答案,在相同的一类问题上用“术”的形式给出具体算法。与西方数学相比,中国古代数学对负数的认识和运算表现得极为自然并与经济生活相同步,而西方对负数的认识则是在很晚之后的事,因为数在古希腊文化中有特殊的理性意义,所以负数就被这种理性深深的遮盖起来了。与此相反,由于中国的运筹没有肩负这种文化理性的重任,而只是对实践应用的结果负责,因此就很自然的对生产和生活中的“亏损”和“不足”等现象给出筹算上具体的表示和具体可操作的运演规则。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 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让我们的思维更加严谨,考虑问题更加周到,数学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工具,它现在的用途远远超出了工具的范围,好好学习数学,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郑毓信王宪昌蔡仲《数学文化学》四川教育出版社佟健华杨春宏崔建勤《中国古代数学教育史》科学出版社孙宏安《中国古代数学思想》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胡作玄《数学与社会》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谈谈你对数学教育学学科的特点及其研究内容的认识

1、谈谈你对数学教育学学科的特点及其研究内容的认识。 答:数学教育学虽是一门年轻学科,但其历史源远流长,其中数学教育学的含义:研究数学 教育现象,揭示数学教育规律“教什么、学什么”;“怎样教、怎样学”;“教得怎样,学得怎样”以及相关的理论。 1、有利于提升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高质量的数学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数学师资队伍,需要 数学教师专业化。高师院校数学专业肩负数学教师培养的任务,数学教育学是其中一门非常 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 2、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的学习发展。怎样让学生学好数学是数学教师的核心任务。通过学 习数学教育学,教师可以根据数学教育学的相关理论自觉而有效地指导学生的数学学习。 3、有利于数学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数学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程理念的贯彻和课程的有效 实施。通过数学教育学的学习可以提高数学教师对数学课程的目的意义、内容结构、实施方法、评价标准及其各环节之间的关系的逻辑判断能力和调和能力。 4、使学生了解数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掌握数学教育学的研究内容及学习该学科的意义。 5、了解数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特点和研究方法,理解学习数学教育学的意义。数学教育 学的结构及其相关学科数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数学学习论、数学课程论、数学教学论:虽然三论是互相关联的,研究其中的一论必然会影响另外两论。但是,这三论中,学习论是基础,它提供给课程论与教学论必要的心理学根据,教学论是学习论与课程论的直接体现者。 数学教育学及其相关学科大致分为三部分: 1、基础部分其中包括哲学、数学、数学思想史、中学数学近代基础、数学方法论、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思维科学、计算机科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数学,除了包括解析几何、 高等代数、数学分析的旧三基外,还要包括拓扑学、抽象代数、泛函分析的新三基,除此之 外,还应有概率统计、离散数学、模糊数学、几何基础、集合论以及一些传统的初等数学。 总之,数学教育工作者所需要的数学,应该是广而博,并在一个分支上有较深入的了解。 数学思想史,着重研究一个数学概念或数学分支如何由孕育、成熟到发展,如何由粗糙到精确,其间的思想是如何发展,从而对研究数学教育得到必要的启示。中学数学近代基础,是 用高观点研究初等数学的一门课程。换句话说,是把初等数学置于现代的,统一的观点下来研究,从而对初等数学有更深刻的认识。数学方法论,它是从方法论的角度研究和讨论数学 发展规律,数学思想方法以及数学中的发现、发明与创造等。教育学,包括教育论与教学论部分,属于一般的教育教学规律。心理学,这里指普通心理学,它主要研究认识过程、情感 过程和意志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逻辑学,包括数理逻辑和形式逻辑两部分,并以形式逻辑为其重点。计算机科学,包括计算机原理,几种常用的程序语言以及编程的方法与技巧。 计算机辅助教学,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作用、教学原则以及课件的编制等。以上是研究数学教育学的必要的基础,数学教育学主要是研究下面的核心部分。 2、核心部分其中包括数学课程论、数学学习论、数学教学论。 3、拓广部分其中包括数学教育评价、数学教育史、数学教育心理学、比较数学教育学。数 学教育评价,包括一般的评价概念、数学课程的评价、数学教学的评价、数学学习的评价, 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过评价肯定成绩、发现问题,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意见;通过评价选择适合学习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数学教育史,包括中、外数学教育发展的历史,特 别是对一些代表人物的数学教育思想的研究,从而对当今的数学教育有所启示,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数学教育心理学,它是以数学教育过程中的师生交互行为为对象,研究教育情境中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分析被教育者身心发展对教育条件的依存关系,探讨学生在教育条件下,知识、技能、能力、态度、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特点。比较数学 教育学,它是研究当今世界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数学教育;在研究其各自的经济、政 治、哲学和民族传统的基础上,研究教育的某些共同点,发展规律以及其总的趋势,进行科

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

《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 作者张奠宙先生。 原文见苏州大学《中学数学月刊》2012年第1期, 现摘录部分精彩语句。 (1)有一个现象值得重视,即缺乏数学教育的民族自信。 (2)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既具有悠久的数学教育文化积淀,又能全方位地从包括前苏联和美国在内的国外数学教育中吸取营养。 (3)兼容并包,把国际上的各种优秀教育理念,综合地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检验,最后形成自己的特色,乃是数学教育“中国道路”的指导思想。 (4)加强基础,培育能力,发展智力。 (5)在加强基础的基础上谋求学生的数学发展。 (6)研究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可以聚焦于数学课堂教学的以下5个特征。 ①数学新知的“导入”艺术丰富了情境创造的教学内涵。 ②“尝试教学”体现了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教学特点。 ③“师班互动”体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合作交流。 ④“变式教学”化解了重复操作的弊端。 ⑤数学教学中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 (7)扬长避短、锐意改革是未来中国数学教育的必由之路。 (8)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必须以建设自己独立的学生话语体系为目标,拥有自己的核心概念,重新回答数学教育面临的永恒的本质性问题。 原文: 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数学,教育的特色,那就是:“在良好的,数学基础上谋求学生的数学发展。”这里的“数学基础”,其内涵就是三大数学能力:数学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这里的“数学发展”是指:提高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与此相应的教学方式,则是贯彻辩证唯物主神,进行“启发式”教学,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数学本质,倡导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运用“变式”进行练习,加强解题规律的研究。这样的特色,也可以用“数学双基教学”的习惯性说法加以表述。“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是“双基教学”不等于“双基”本身。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双基教学”并不是单纯地强调打基础,还包括在打好基础之上的发展。以为“双基教学”不要发展,那是一种误解。中国的数学课堂教学,具有许多与世界主流研究不同的特色。有一个时期,这些特色或者被当作批判扬弃的对象,或者被认为是雕虫小技不予重视,还有一些则停留在朴素的层面,缺乏理论加工。相对于大肆追捧国外的一些光怪陆离却并无实践效果的“概念”和理论,我们未免有点“妄自菲薄”,太瞧不起自己了。以下我们分别简述中国数学教育的六个特征,并和国外的有关提法相对照,借以显示中国数学教育的特色所在。 1. 注重“导入”环节。 涂荣豹指出,中国数学教学长于由“旧知”导出“新知”,“引入新课”往往是数学教师最为精心设计的部分①。注重“导入”环节,是贯彻启发式教学的关键之一。一个好的“导入”设计,往往会成为一堂课成功的关键。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国在“数学导入”上,已经发展为一门艺术。国外引进的、强调联系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境设置”,只是“导入”的一种。事实上,就数学课堂而言,能够设置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的“情境”,只能是少数。大多数的数学课,尤其是大量的“数与式”的运算规则的程序性数学内容,多半没有现实情境可言。例如,因式分解、合并同类项、幂和指数运算等,很难设置现实情

浅谈从数学文化中理解数学的价值

浅谈从数学文化中理解数学的价值 张瑶03级3班1030500723 数学是什么?数学的特点是什么?数学的价值是什么?我想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清楚地回答出这三个问题,尽管我们学习的数学专业,但对数学的本质,数学的精髓还知之甚少,需要我们大量阅读关于数学文化,数学史方面的书籍,从而领悟其中的精华。 R.柯朗和H.罗宾斯在《数学是什么》一书告诉我们:数学,作为人类智慧的一种表达形式,反映生动活泼的意念,深入细致的思考,以及完美和谐的愿望。它的基础是逻辑和直觉,分析和推理,共性和个性。也许我们对这段话还不是很理解,以下我想主要从以下几个大方面谈谈数学的特点和价值在这些方面的具体体现。 一、数学文化的概念 由于数学对象并非物质世界中的真实存在,而是人类抽象思维的产物,所以,数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指出,数学是研究大小的量和书的,但是它们所研究的量和书,并不是那些我们可以感觉到的,占有空间的广延性的,可分的量和书,而是作为某种特殊性质的抽象的量和数,使我们在思想中将它们分离开来研究的。从而,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数学对象就只是一种抽象的存在,即是人类抽象思维的产物。 1.数学传统的内涵: 数学对象是客体的,但数学活动的主体——数学家从事的数学活动必定是在一定传统指导之下进行的,他们的行为方式形成了数学传统。数学家有着自己特殊的“工作方式”。以下这个笑话被用来表明在解决问题时,数学家采取与一般科学家(如:物理学家)不同的方法: 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架设在你面前有煤气灶,水龙头,水壶和火柴,你想烧些水,应当怎样去做?”对此某人回答到:“在壶上放上水,点燃煤气,在把壶放到煤气灶上。”提问者肯定了这一回答,然后又追问道:“如果其他的条件都没有变化,只是水壶中已经有了足够多的水,那你有应当怎么做?”这时被提问者往往有信心地回答道:“点燃煤气,在把水壶放到煤气灶上。”因为“只有物理学家才会这样做,而数学家们则会倒去壶中的水,并声称他已把后一问题划归为原先的问题了。”这笑话说明了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在解决问题时,数学家往往不是对问题实行直接的攻击,而是不断地对此进行变形,直至最终把它转化成了某个已经得到解决的问题。 2.数学在历史发展中存在三个辩证关系: 1)抽象化与具体化 由于数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凭助更高层次的抽象得以实现,所以更新,更高的抽 象程度是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我们不能认为抽象化是数学发展的唯一形 式。事实上,例如:“计算数学,运筹学,统计数学等与实践密切相关的学科的建 立与发展就是具体化的实际例子。更重要的是,数学向着更高抽象程度的发展又并 非是一个单向的简单过程,而是在抽象与具体的辩证运动中得以实现的 2)一般化与特殊化 对于特殊化发法在数学解题中的作用人们已经作了较为透彻的研究,因为特殊化可 以更好地弄清题意,我们可以通过特例对可能的结论进行猜测,通过有一般向特殊 的化归解决原来的问题。与此相对照,就一般化方法而言,人们只注意了它的构造 性功能,忽视这一方法在解题中的作用。例如:由“轨迹作图法”在几何作图中的 广泛应用可看出:“轨迹作图具有“化难为易”的功能,而由原来所求作的对象到 相应轨迹的过渡事实上就是一个一般化的过程。所以我们不应片面强调一般化或特 殊化,而应明确地肯定一般化与特殊化的辩证运动是数学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 3)多样化与一体化

中国古代数学受文化影响的具体表现

中国古代数学受文化影响的具体表现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石,也是社会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数学成就辉煌,自汉代的《周髀算经》、《九章算术》起开始形成体系,至宋元期间达到了高峰,在千百年间曾一度居于世界数学发展的前列,为中华文明及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自元中叶以来,中国数学的发展突然由盛转衰,一蹶不振,从此落后于西方国家。英国生物化学家李约瑟在其编着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着名的“李约瑟难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在这里,作为自然科学基础的数学明显也是“李约瑟难题”所涉及到的对象,而且比起其它自然科学学科,数学的基础性、抽象性、概括性更为突出,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史应当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这样才能更客观全面地解释“李约瑟难题”。而要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探究它取得杰出成就和走向衰落的原因,就必须追溯到孕育它的母体,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中查找答案,以在探寻当今我国数学发展的路向中提供启示。 一、《周易》———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总源头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

对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周易》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对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甚至精确到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周易》自战国时代起就被儒家学派奉为经典,人们认为它能上通天地之神灵、下切人事之百端,因此《周易》统摄中华文化数千年。 数学语言是一种高度抽象化、形式化的符号语言,而《周易》是一部由象数符号和语言符号共同构成的文化典籍,它的符号语言是用二进制的阳爻、阴爻来表现的。《周易》的象数学则是研究八卦、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变化,用以占筮天象吉凶,人事休咎之学。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作《九章算术》注时说:“徽幼习《九章》,长再详览,观阴阳之割裂,总算术之根源。” 从中可知刘徽是通过学习《周易》中的阴阳学说,从而探究出算术的根源,才能为《九章算术》作注。刘徽还说:“昔在包牺氏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九九之数,以合六爻之变。”他认为中国古代数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包牺氏画八卦,包牺氏为了“合六爻之变”而发明数学。继刘徽之后,中国数学家如秦九韶、朱世杰等都有认同数学源于《周易》的说法。《周易》研究的内容有所谓的“象、数、理、占”。 “象”是现象,是事物的外部特征。象可分为动

数学教育评价重点

1.数学教育评价:运用系统的方法,全面收集和处理数学教学教育活动,行为之中的各种信息,从而做出价值评判和改进教育决策的过程 2.数学教育评价主要涉及:数学课程评价、数学教学评价、学生数学学习评价 3.评价要素:评价对象、评价标准、方法与途径 4.数学教育评价的基本内容:数学课程标准评价、数学教科书评价、数学课堂实施评价、学生数学学业评价 5.数学教育评价的基本功能:诊断功能、甄别选拔功能、激励改进功能、调控功能、教学功能 6.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发展,首在建立评价目标全面化、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标准分层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评价新体系。 7.教育评价的基本类型:按评价功能: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按评价基准: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个体差异评价按评价内容:过程性评价,结果评价按评价分析方法: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8.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容:学生、教师、学校是发展性评价体系的主要考察对象 9.发展性评价的主要特点:基本理念: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主体互动化。发展性评价的功能:反馈调节功能、展示激励功能、反思总结功能、记录成长功能、积极导向功能。 10.数学学习评价的含义:是指有计划,有目的收集学生在学习数学新知,运用数学能力和对数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有关证据,并根据这些证据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或某个课程或数学计划作出判断的过程。 11.数学学习评价的目的:1、提供反馈信息,促进学生的学习2、手机有关资料,改善教师的教学3、对学生数学的进步和成就进行评价4、改善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数学自信心5、修改项目方案,包括课程教学计划等。 12.数学学习评价的类型:1、数学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评价2、数学能力评价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4、数学学习过程评价 13.运算能力:会根据法则、公式、进行数、式、方程的正确运算、变形和处理数据;会根据问题的条件,寻求与设计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能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计和近似计算14.思维能力:指会对问题或资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会用演绎,归纳和类比进行推理。能准确,清晰,有条理的进行表述。 15.空间想象能力:是能根据条件画出正确的图形,根据图形想象出只管形象;能正确的分析出图形中基本元素及其相互关系,能对图形进行分解,组合与变形。 16.学生数学学业成绩评价:学校根据数学教育教学目的,确定一定的标准,借助于考试考查,测验等多种手段,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变化及结果做出评价的过程。 17.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变化:具体是指。数学教学过程中所产生或者即将产生的思想,学业,行动和个性等方面的变化,或者变化的发展趋势。 18.学生数学学业成绩评定的类型与方法:量化的方法:(百分制法,标准方法,分项评分法)质性的方法:(观察,访谈,自我反省,成长记录袋) 19.评价学生某个模块的学业成绩: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 20.数学学习中的表现性评价:能测量出纸笔测量所不能测量出的技能,他比较适合于评定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学科之间内容整合的能力及决策,交流,合作等能力 21.数学学业评价的方法与趋势:1、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2、恰当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3、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22.数学教师评价:就是指以数学教师作为评价对象,以数学教师所从事的数学教育教学活动以及数学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能力水平,做出评价的具体内容,以达到某种特定的评价目

关于中国数学教育的特色_与国际上相应概念的对照_张奠宙

REN MIN JIAO YU 人民教育2010.2 JIAOXUE 教学RE DIAN YU ZHENG MING 热点与争鸣 编者按 为什么要提出这个命题?因为越是到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处,越发现这 个问题的重要。“继承与创新”说起来简单,实际上是一个很难的事情,难就难在对什么应该继承、什么应该创新的判断。在改革中,“传统”似乎一直是被打压的对象,“传统”就是应当被革命的事物的代名词。论起理来,大家也都觉得优良传统应该继承,可是具体说来,什么才是我们今天应当发扬的“优良”传统,却讳莫如深。追根溯源,是我们对传统抱有偏见,对“优良”传统的内涵还没搞清楚,对真正的传统缺乏很好的归纳、审视和总结。在“课程改革再出发”之际,我们很有必要在以前诸多争论的基础上,对这个具有本原性的问题做一个彻底的探讨。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一个开诚布公的对话渠道,一个健康的学术争鸣环境。如此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本期话题:究竟什么是中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 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数学教育的特色,那就是:“在良好的数学基础上谋求学生的数学发展。”这里的“数学基础”,其内涵就是三大数学能力:数学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这里的“数学发展”是指:提高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与此相应的教学方式,则是贯彻辩证唯物主义精神,进行“启发式”教学,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数学本质,倡导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运用“变式”进行练习,加强解题规律的研究。 这样的特色,也可以用“数学双基教学”的习惯性说法加以表述。“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是“双基教学”不等于“双基”本身。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双基教学”并不是单纯地强调打基础,还包括在打好基础之 上的发展。以为“双基教学”不要发展,那是一种误解。 中国的数学课堂教学,具有许多与世界主流研究不同的特色。有一个时期,这些特色或者被当作批判扬弃的对象,或者被认为是雕虫小技不予重视,还有一些则停留在朴素的层面,缺乏理论加工。相对于大肆追捧国外的一些光怪陆离却并无实践效果的“概念”和理论,我们未免有点“妄自菲薄”,太瞧不起自己了。 以下我们分别简述中国数学教育的六个特征,并和国外的有关提法相对照,借以显示中国数学教育的特色所在。 1.注重“导入”环节。 涂荣豹指出,中国数学教学长于由“旧知”导出“新知”,“引入新课”往往是数学教师最为精心设计的部分①。注重“导入”环节,是贯彻启发式教学的 关键之一。一个好的“导入”设计,往往会成为一堂课成功的关键。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国在“数学导入”上,已经发展为一门艺术。 国外引进的、强调联系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境设置”,只是“导入”的一种。事实上,就数学课堂而言,能够设置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的“情境”,只能是少数。大多数的数学课,尤其是大量的“数与式”的运算规则的程序性数学内容,多半没有现实情境可言。例如,因式分解、合并同类项、幂和指数运算等,很难设置现实情境。但是可以用适当的方式导入。比如,用“整数的质因数分解”导出“因式分解”、用“同类归并”的朴素思想导入“合并同类项”、用“连加为乘”导出“连乘为幂”等都是可行的。中国数学课堂上,呈现了许多独特的导入方式,除了现实“情境呈现” ———与国际上相应概念的对照 关于中国数学教育的特色 ●张奠宙 36

数学教学中的传统文化

数学教学中的传统文化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以儒家思想为主脉、文史哲为主体、道德教化为主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涵盖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情操、礼仪制度等维度的多方面整体,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伦理要义和智慧之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贵和持中的中和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人本精神,知行合体的实用精神,义以为上的重德精神,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有容乃大的开放精神等,建构了当代中国文化的宝库。教育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文化方式,也是人类文化记忆传承的重要方式。 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应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那么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呢这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问题。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我们要培养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各学科教学中,除了学习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真正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在各个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构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学科教学体系,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使其水乳交融,自然生长,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我们教师在新课改中的使命。 数学是一门客观、精确的学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性,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爱学习,爱科学,坚持真理并为之奋斗的优秀品质,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我们教师要找到传统文化与数学学科的结合点,把它其中蕴含的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挖掘出来,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而强大的功能,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我国丰富的民族数学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培养数学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数学文化

第一讲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数学文化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它的基本单元是数字,数字之间的关系和运算规则是数学的基础。其实在虚拟世界和想象中也有空间和数量关系,同样也要符合数学规则。文学则是以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形式,以语言文字的手段,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文学的基本单元是文字,文字之间的关系和词法、语法规则便是文字的基础。其实,我借用一个打油诗来说明两者之间的联系: 我来自北京周口, 你来自云南元谋, 牵起你毛茸茸的小手, 爱情让我们学会了直立行走。 由此可见,数学与文学是永远分不开的。到底是谁帮了谁,我们是很难说清楚的。 我国古代诗词和对联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学的瑰宝。数学在中国古代文明中也占有一定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二者到底有何联系呢?从中国古代对数学不重视到今天数学成为一门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数学多少次想对文学说:“对你的思念是一天又一天,孤单的我还是没有改变,美丽的梦何时才能出现,亲爱的,好想再见你一面。”现在机会终于来了。 相传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是“结绳记事”的。也就是说,一件事情为了不忘记,就在一根绳子上挽一个疙瘩。大的事情就挽一个大疙瘩,小的事情就挽一个小疙瘩。一个疙瘩一件事。但时间一长,问题就出现了:一个疙瘩一件事,事情多了就不好记忆了。特别是加疙瘩易、减疙瘩难。还有,时间长了就忘了。特别不方便。这种状况持续了很长时间。 后来,黄帝的大臣----仓颉(jie)发现鸟兽在泥湿地上的爪印,使他有了创造象形文字的启示。可是,爪印也需要计数呀,于是仓颉就发明了数字。这就是“仓颉造字”的传说。中国字很有意思,1代表个体,而3就表示多个个体的总和了!所以后来,老子就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可以看几个例子:比如“木”字,一个“木”字是指一棵树,而两个“木”就成“林”,也就是双木成林的意思,而三个“木”字就成了“森”,就代表树木众多的意思。再比如“人”字,一个字表示有别于猿或类人猿,手脚有分工,又会说话,又能制造工具的高级动物。而两个“人”字,就成了“从”字,是指二人同行,三个“人”字,就变成了“众”,指很多人的意思。 除了这中数量上的关系以外,有的字还与位置有关系。比如:“”(ji),意思就是带

2018年秋西南大学数学教育评价主观题

29、绩效考评法是指学校在一定时期内,根据绩效管理的需要,针对教师所承担的工作,运用各种科学的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其工作结果和工作表现进行考评。 30、绝对性评价是指,在评价对象群体之外,预定一个客观的或者理想的标准,并运用这个固定的标准去评价每个对象的教学评价类型。 31、终结性评价是在学完某门课程或者某个重要部分之后进行的,旨在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概括性水平较高的测试盒成绩评定。其覆盖的内容是综合性的,可以采用考试方式,也可以采用实习作业方法进行。 32、效度是指测验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出其所要测量的特性或者功能的程度。通常定义为:在一次测量中,与测验目的有关的有效变异系数与测验总分变异数的比率。 33、数学教师评价是指以数学教师作为评价对象、以数学教师所从事的数学教育教学活动以及数学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能力水平,作为评价的具体内容,以达到某种特定的评价目的的专门的教育评价活动。 34、数学教育测量是把数学教育行为与事先设计的标准行为进行系统化比较,然后赋予数值的整个过程,是针对数学教育效果或者针对学生在数学学业各方面的发展、教师开展数学教育教学活动,予以测量和描述的过程,旨在获得有一定说服力的数量事实。是以量化为主要特征的事实判断。 35、适度性原则;规范性原则 36、考生状况;考试环境 37、运算量;思考量 38、数学能力;数学学习态度情感 39、数学课程标准评价;学生数学学业评价 40、访谈;成长记录袋 41、学生成就;成长记录袋 42、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43、绝对性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 44、定性描述;价值判断 45、定性描述;价值判断 46、评价标准;如何评价 47、学生数学学业评价;数学教师评价。 48、一道试题的效度与下列因素有关: (1)试题内容是否超纲( 知识点可源于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而不拘泥于教材) ; (2)试题是否存在科学性错误; (3)试题在理解上是否存在歧义; (4)题型结构、分数结构是否合理(包括主客观题分数的比重是否合适) ; (5)题型的选择是否适当; (6)是否存在学生的解答方法与试题的考查目标偏离太远的现象; (7)是否存在偏题、怪题、陈题; (8)是否存在某个无价值的障碍而影响了对许多有价值内容的考查; (9)每道试题的考查目标都是否是清晰的; (10)开放性试题的评分标准是否合理,是否体现了开放性试题本意等。 49、数学教学设计评价的具体内容: 教学目标制定是否准确; 内容选择是否合理; 教学内容分析是否深入、具体,是否突出重点、击破难点、抓住关键;

数学教育基本定义

基本定义 数学教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社会性决定了数学教育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数学教育中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技术等一系列问题都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革与发展.数学教育改革的背景,至少有来自于九个方面的考虑:知识经济、社会关系、家庭压力、国际潮流、考试改革、科教兴国、深化素质教育、普及义务教育、科技进步。 历史沿革 基础数学是多数古文明的教育系统的一部分,包括古希腊,罗马帝国,吠陀社会和古埃及。在多数情况下,只有足够高地位,财富或等级的男性孩童才能接受正规教育。 数学教育图书 在柏拉图把文科分成三学科和四学科的划分中,四学科包括数学的算术和几何领域。这个结构在中世纪欧洲所发展的经典教育的体系得到了延续。几何的教育基于欧几里得的原本。商业的学徒,如石匠,商人和借贷者需要学习和他们的行业相关的这种实用数学。第一本英语的数学教科书由Robert Recorde出版,从1540年的艺术的基础(The Grounde of Artes)开始。在文艺复兴时期,数学的学术地位下降了,因为它和手工业和贸易紧密相关。虽然在欧洲的大学里继续教授数学,它被视为自然哲学,形而上学和道德哲学的辅助。这个趋势在十七世纪得到某种逆转,阿伯丁大学在1613年建立数学主席职位,随后有牛津大学在1619年建立几何主席职位和剑桥大学在1662年设立的卢卡逊教授。但是,数学一般不在大学之外教授。例如牛顿在他在1661年进入剑桥三一学院之前没有受过正规数学教育。在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工业革命导致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基本的数字技能,如描述时间,数钱和简单算术,称为新的城市生活的基本能力。在新的公共教育系统中,数学成了从幼年开始的课程的中心部分。到二十世纪,数学成了所有发达国家的核心课程的一部分。但是,多样和变化着的关于数学教育的目的的思想导致所采用的内容和方法几乎没有任何整体上的一致性。 教学目的 在不同的时期在不同的文化和国家中,数学教育试图达到不同的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