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恭维语及其应答语差异doc资料

中西方恭维语及其应答语差异doc资料
中西方恭维语及其应答语差异doc资料

中西方恭维语及其应

答语差异

中西方恭维语及其应答语差异

摘要:称赞作为一种语言交际行为,是公开地对某个人或某件事做出积极地评论。无论在何种文化中,称赞都能起到联络感情,巩固人际关系的作用。称赞语是建立与维护人际关系的一种社交用语。但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称赞语的使用形式却不尽相同。本文讨论了东西方恭维语与应答语差异及其成因,从而使人们正确的理解并加以运用,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提高交际能力。

关键词:称赞语;应答语;跨文化交际

称赞语是是交际的“润滑剂”,它使交际得以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向前推进,是人们用以维系和促进各种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缩短交际者之间的社会距离,还可以联络感情。但是由于由于东西方文化根源的差异,中西方在使用称赞语方面有典型的差异性。其会话模式的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方人受到不同文化因素的影响,也体现出了中国人和西方人具有不同的心态和价值观念。

一、东西方恭维语差异

(一)侧重的内容不同

一般说来,汉语称赞语中能力、外貌和个性是主要话题。而在英美国家中,能力和外貌是主要话题,对个性方面的称赞不多见。而无论是在汉语称赞语还是英语称赞语中,外貌方面的恭维大多是给女性的,例如,“The new nurse is pretty.”而对于男性则集中在能力或者成就方面,例如,Our boss works really hard.在称赞外貌时,英语侧重修饰性方面,例如“Your new hair-style looks nice.”而汉语则倾向自然的外表,例如“你的发质不错!”对于能力的称赞,英语偏向赞扬对方经过努力后所取得的成就,如“You did a good job.”而汉语除了赞扬对方的成就之外,还会提及对方为此所做的努力,如“你这个学期的成绩不错,看来是下苦功了!”

(二)运用的场合不同

研究表明,英语称赞语倾向于表达平等、一致的关系,而汉语则侧重于表示尊敬和关心对方。例如别人请客吃饭,英语文化背景下的客人除了表达感谢多数会表示自己很享受这样的待遇,例如“I really enjoyed tonight.”而汉语文化背景下,称赞的话更多以道歉的方式来传达,如“点了那么多菜,真是让你破费了”。这在汉语文化里是一种礼貌的表现。也正因为英语文化背景下的称赞语强调双方平等一致,所以英语里称赞语几乎成了一种习惯用语,用于打招呼、致谢等,例如,朋友之间见面,可能会说:“Hey, you look good

today.”英语文化里称赞出现的频率很高,汉语文化背景下的人通常觉得那些称赞有点言不由衷或是多余。同样,在汉语文化背景下,因为称赞语强调尊重对方,表达称赞是有必要才为之,所以汉语称赞语的出现频率并不及英语高。这也让英语文化背景下的人觉得中国人似乎不太爱称赞别人。笔者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西方人的赞扬可以是陌生人之间也可以是熟人,甚至家人之间。而中国人对陌生人和熟人的赞扬相对谨慎,对家人则甚少赞扬,父母长辈对孩子的鼓励性赞扬除外。例如,英语中丈夫表扬妻子的厨艺时说:“This dish tastes good.”这样的赞扬在西方家庭中很常见,而中国的家庭中则甚少听见。

(三)选择的词句不同

以语言学家Mancs与Wolfson在关于交际行为的研究为例,他们在研究中发现美国英语的称赞语大部分是形容词与副词的表达组合。他们认为,美国称赞语中形容词所占比例高达80%,动词占16%,更重要的是80%的形容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只有五个:good、nice、great、pretty和beautiful,而16%的动词中最常用的词只两个:love和like(例子见下)。而中文称赞语中,根据左焕祺教授资料统计,46%是形容词,43%是副词,动词仅有7%。同时,中文称赞语中副词有很高的使用频率(43%),而且绝大多数称赞语都含有副词、形容词,例如,妈妈对孩子说:“宝宝,你真是太棒啦!”同时,在中文称赞语中动词也常常有副词作强度修饰语。在句型选择上,英、汉称赞语的差异也比较大。Manes和Wolfson统计资料表明,美国称赞语最常用的句型有三种:1)Np is/look(really)ADJ(53.6%)例如,“You look very good.” 2)PRO (really)like/love NP(16.1%)例如,“I like your skirt.” 3)PRO is(really)(a)ADJ NP(14.9%)例如,“Your daughter is sweet.”而中文称赞语最常用的句型为“YOU V ADV”(你+动语+副词)(左焕祺,1998),使用频率高达41%。例如:“你儿子学习真努力!”或“张老师,您工作可真卖力!”中国人和美国人称赞语句型选择的差异体现了不同社会文化对语言表达形成的规约。从英汉称赞的句型差异也能看出:美国人自我意识强,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评价人物事物直截了当,重在突出个人感受。而中国人注重个人与社会、与他人关系的和谐,往往从对方立场出发考虑问题,相对谨慎,更多称赞出于取悦对方。

二、应答语差异

称赞是一种配对性结构,即一方对另一方进行称赞时,另一方通常得做出相应的回应,这种回应就是称赞语的的应答语。应答语大概有这样几种方式:接受式、缓和式和拒绝式。人们对称赞的不同反映及应答体现出各自社会独特的文化内涵。一般说来,对他人的恭维、称赞,西方人趋向于接受称赞。说话人可能对对方的称赞表示感谢,如:A:Your Chinese is very good. B:Thanks. ;或者表示同意对方的评价,如:A: Your daughter is so cute. B:Yes, she is.;也或者回赠称赞,如:A:Nice skirt! B:Your shirt is nice too.。有时候,英语文化背景中,说话人也会使用相对缓和的方式应答,以此来转移称赞目标,或降低对方的称赞程度,如:A:I like your tie. B:oh really?It's my birthday gift from my wife. 在英语中,很少使用拒绝的方式来应答别人的称赞。诸如:A:Your English is good. B:No,it’s not good.。因为这种应答模式在西方文化中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发展,他们往

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

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 称谓方面的差异由于汉英文化背景的差异, 使得两种语言 在称谓和礼貌方面的表达截然不同。西方人大多喜欢别人直呼其名, 不论职位、年龄的差异如何悬殊, 他们认为这样的称呼很亲切。如果称他们先生、夫人或小姐, 他们总觉得过于郑重其事, 不利于缩短相互间的距离。西方人为了表示对前辈的尊敬, 晚辈可与长辈同名, 在外国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情, 中国人则觉得不可理解。对长辈或年龄大的人直呼其名或者取与之相同的名字, 被认为是大不敬或没教养的表现。在中国, 人们用师傅、同志来代替不同的称谓, 而西方人经常用“Hi, hello”与别人打招呼, 或轻微发音来引起别人的注意。 4.2 私人话题方面的禁忌西方人很看重个人隐私, 对于他们来 说, 年龄、金钱、婚姻状况, 一个人在政治上的见解和宗教上的信仰都属于他们的私事, 别人无权过问。询问这些方面的问题会被看作是干涉他人隐私, 不礼貌、无教养的行为。然而此类的禁忌在中国并不存在。因为中国人热衷于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之间的信任与关心。一个人的事情也常常是所属大范围内的人们共同关心的与自己有关的事情。询问在外国人看来是禁忌的问题, 中国人则认为这是密切人际关系, 联络感情的表现,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 所谓个人隐私几乎是不存在了。 4.3 数字方面的禁忌在数字方面的禁忌中西方表现出很大的差 异性。例如, 在中国的很多地方谈论岁数忌言73 和84。传说是因为孔子73 岁死, 孟子84 岁死。英语国家避讳13 和星期五, 因为耶稣遇难的日子恰好是13 号, 星期五。另外, 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们对偶数

和奇数的态度也不同。中国人偏爱偶数, 好事成双, 六六大顺, 成双成对都是很好的例子; 而西方人则把奇数(13 除外) 当作幸运的象征。4.4 动物方面的禁忌在中国, 人们认为猫头鹰是倒霉、晦气的象 征, 汉语中夜猫子进宅意味着厄运将至, 而在西方, 猫头鹰则被认为是智慧的象征; 中国人对蝙蝠很有好感, 认为蝙蝠是吉祥、健康、幸福的象征, 通常与寿字连在一起出现, 如“五蝠拜寿”。西方人却对蝙蝠没有好感, 通常联想到坏的特征, 是两面派、见风使舵的代名词。英语中还有as blind as a bat 的成语, 意思是和蝙蝠一样眼力不济。 5.顺利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方法 5.1 使用委婉语: 在跨文化交际中, 为了避免交往过程中的尴尬或 因话语不当所引起的不快, 人们往往借助委婉语来达到顺利交流的目的。 5.2 加强对禁忌语言文化的理解与运用: 语言是文化密不可分的 一部分, 因此适当地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习惯有助于克服交际中的文化障碍和语言障碍。 西方奇怪的忌讳-[话题] 2009-08-25 很多同学马上就要踏上出国留学或者游玩的旅程,出行之前,再给大家提个醒,注意外国的一些禁忌,避免招惹不必要的麻烦。尤其是在一些西方国家中以下这四种禁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题目: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学院:数学与统计科学学院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学生姓名:白莉 学号:201141000102 指导教师:刘晓玲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摘要] 中西方不仅在语言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同时也在饮食习惯,交际礼仪等等多方面。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也要去了解与学习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本文阐述了中西方文化在日常礼仪与餐桌礼仪方面的不同之处,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提高对中西方礼仪差异的认识,从而加深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关键词] 中西方文化;餐桌礼仪;日常礼仪;交际礼仪

目录 引言 (3) 称呼 (3) 饮食 (4) 餐具 (4) 交谈 (5) 结论 (5)

引言 培根说过:“举止彬彬有礼的人,一定能赢得好的名誉。”正如同西班牙的伊丽莎白女王所说:“理解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中国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交往日益增多,身为高等学府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外国友人交往。在交往中需要学习并且写好这份“推荐书”,仅有流利的语言交流是不够的,必须了解中西文化利益的差异。“礼仪”的学习与了解应该是有意识的加入到日常生活照,下面,对中西方文化礼仪之差异作进一步分析。 礼仪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尊敬他人的礼节程序。中文中的“礼仪”由“礼”和“仪”两个字组成,分别代指礼貌、礼节,仪式、仪表。它们是一种要求,一种被人们规定的共同认可的程序。《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礼”可以产生出“人利”的气氛。“不学礼,无以立”,不懂礼貌,则无法立身,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共识,反映了孔子对礼仪的重视。中国自古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有《周礼》、《仪礼》、《礼仪》三部名著,这三部涵盖了中国古代礼仪的重要内容。 西方礼仪有很多种词汇,比如courtesy:有礼貌的行为。Etiquette:除了礼仪外,还指对从事某一行业人士的行动起约束作用规矩。Protocol:一种刻板的,在外交和军事领域内实行的长期公认的相处准则。Tite:仪式、典礼和惯例、习俗。 繁多的有关礼仪的词汇反映出了西方人对礼仪的重视,并有对礼仪更加细致的划分。这具体到礼仪文化上,中西方有如下多种差异。 称呼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家是指家庭,中国的礼仪产生于不同的家族文明。西方则从古希腊就开始以工商经济为主,这种经济于天然人伦无法相容,所以,宗法文明未充分发展。英语中的家源自拉丁词汇,而这个拉丁词汇源于在“家族之父的权力下”从事劳动的奴隶[1]。这与中国的家的概念完全不同。西方的家带有与工商经济发展相融的私有财产的意味。不仅家不同,国家也有不同的地方。在英语中,国家主要表示地域性或民族性的含义。是地域、民族、家族的总和。在中国人看来“国之本在家”。家是国家的命脉。中国人重在家中做人,英文中所说的一个人的背景与起源在中文中时身家,出身的表示。中国礼仪有着一种高超的宗法文明,同时内外亲疏之别,是中国人往往注重拉关系,“义父”、“义子”、“干

中西体态语文化差异及其交流障碍

目录 一、体态语地概述 (2) 二、中西体态语地文化差异及交流障碍 (2) (一>体态语文化差异地根源 (3) (二>体势语地文化差异 (3) (1>面部表情 (3) <2)手势 (4) <3)身体其他部位 (6)

(三>体距地文化差 异 (6) (四>体触地文化差异 (7) 三、总结···············································8b5E2R G b C A P 四、参考文献············································8p1E a n q F D P w 中西文化差异及其交流障碍 中西体态语文化差异及其交流障碍 专业名称:初等教育英语方向作者:郑婷摘要:体态语是人类多种交际方式中至关重要地一种.成功地人际交往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无声表达自己以及准确理解别人地体态语地能力.只有体态语和有声语言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才能够达到交际地最佳效果.而中西体态语文化因历史、政治、民族等条件地不同,具有一定地差异性.为了克服交流障碍,可以从体势、体距、体触三方面来了解体态语地文化差异.DXDiTa9E3d 关键词:体态语;体势;体距;体触

一、体态语地概述 提到交流,我们自然会想到语言,即我们每天说地不计其数地话.但是,除了有声语言,还有一种对我们日常地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地身体语言──体态语.RTCrpUDGiT 体态语是一种表达和交换信息地可视化<有地伴声)符号系统,它由人地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肢体动作和体位变化等构成.或者通俗地讲,当人体动作能够传递相关信息时,这些动作有了语言地功能,就成为体态语了.在现实生活中,体态语使用极其广泛,而且有时更能无声胜有声地巧妙表达信息,同时留给对方更大地想象空间.心理学家得出一个有趣地公式:一条信息地表达=7%地语言+38%地声音+55%地人体动作.这表明,人们获得地信息大部分来自视觉印象.因而美国心理学家艾德华·霍尔曾十分肯定地说:“无声语言所显示地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5PCzVD7HxA 人类地体态语具有一定地共性,语言不通、地域不同、文化相异地人们可以通过体态语进行一定程度上地有效交流.然而,共性地体态语主要是指一些先天性动作<如欢乐之笑,痛苦之哭)和自发动作<如双臂抱胸,双腿交叉等),而更多地体态语却是后天习得地,根植于本民族地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宗教环境中,从而具有了各自地民族特性,自然而然体态语地文化差异就产生了.随之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会因为体态语地差异而产生误解.jLBHrnAILg 二、中西体态语地文化差异及交流障碍

中西方禁忌语之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语用

第12期 2011年12月 现 代 阅 读 MODERN READING NO.12 December.2011中西方禁忌语之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 吴万能 (盐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摘要】禁忌语源自各民族特有的文化,语言文化的差异使得各民族形成了一些特有的禁忌语,忽视这些禁忌语,必然导致语用失误及交际的失败。本文从东西方禁忌语的差异入手,探讨其与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关系。 【关键词】禁忌语 跨文化交际 语用失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97(2011)12—0013-01 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交际双方的生活经历、文化价值观及思维习惯不尽相同,意见、观点也难免存在分歧,如果双方各持己见,只会让问题搁置,甚至导致交际的失败。在实际过程中,充分的理由、得体的话语也未必能说服对方,交际双方若忽视禁忌语的存在,势必会导致语用失误,甚至是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失败。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要使对方接受自己的建议或观点,明确对方语言中禁忌语也尤其重要。 一、关于禁忌语及语用失误 根据国内外学者,如张红玲(2007),胡文仲(2007)的观点禁忌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在每个社会都有一些行为和语言被视为禁忌,但是各个社会禁忌的内容却有很大的不同,而这些不同恰恰反映了某个社会的价值观和信仰。不同的文化中存在着不同的禁忌,这些禁忌会妨碍人们之间的交往,在有些交际场合必须表达时,可以用委婉语来替代。 语用失误指的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没有达到完美交际效果的差错。英语语用失误一般分为两类,即语言本身的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语言本身的语用失误是指语言用法不符合英语本族人的语言习惯或表达方式不当;社会语用失误是指交际过程中因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而在语言形式选择时产生的失误。语用失误是通常是由于外语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掌握不全面或不熟练引起的。 二、中西方禁忌语差异之表现 (一)言语禁忌 (1)与性及排泄有关的禁忌语。这类禁忌语被视为污秽下流的词语,是英汉禁忌语重要的一类。这些词语主要涉及人体某些部位、性行为以及与排泄等不洁之物。虽然西方国家对性的问题比过去比较开放了,尤其是在美国,但并不是表示他们可以毫不掩饰地谈论性,英语中特别忌讳在公共场合或男女都在场的情况下说那些下流词语。这些词曾被严禁用在电台或电视台的播音中,否则会被认为缺乏修养、谈吐不雅。 (2)与怀孕有关的禁忌语。这类词在英语中属禁忌语,这也说明人们对性持保守态度。在中国,把怀孕称为“有喜了 ”“有了”等等,这类委婉语在现代社会仍为人们所沿用,直接使用与性有关的词语仍被看作是极不文雅的。 (3)关于诅咒、骂人的禁忌语。有些骂人的词语或语句过于粗俗,受到社会的严格限制。英语中诅咒、骂人的词语多与基督教的词语和名称相关,在交际活动中应避免使用这些词语。汉语中这种固定的诅咒或骂人的话似乎少些,最常用的是“他妈的”,但听的人不会产生很强烈的反感,因为有时它已转化成为无教养的人的口头语。 (二)习俗禁忌 (1)与死亡有关的禁忌语。和“死亡”相关的词语,一般是各国语言中比较忌讳的,因为死亡使人结束美好的人生,让亲人蒙受巨大的悲痛。所以,交际过程中应尽可能的避讳和死亡相关的词语,尤其“翘辫子”、“见阎王”、“呜呼哀哉”等带有贬义性质的词。有关死的委婉语乃是五花八门,不胜枚举。汉语说:去世、谢世、逝世、牺牲、寿终、作古、已故、尽职、与世长辞、去见马克思、心脏停止跳动了等等;英语中与世长辞等是褒义,同样含贬义的词语有翘辫子等。 (2)人体的生理缺陷、年老、人体功能等方面的禁忌语。在英语中,表示人长得丑,不用“丑陋”一类词,而说成类似“大众化”;表示男子身体太胖,不用“肥胖”,而说成“比较强壮”;表示女子太瘦,用“苗条”来表示;指瘸子或其他残疾病人,说“生理缺陷”;表示老人“年长的公民”。在汉语里,说“胖”为“富态”“发福”,“瘦”为“苗条”,年老为“高寿”。 (3)有关学校和教育界的禁忌语。英语族文化中,对学生的评价几乎不用“消极用语”,而用“积极用语”来替代。英语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用有人帮助他可以学得更好一些,又如懒学生叫“未能充分发挥潜力的学生”,对考试作弊只说“依靠别人做作业”等。汉语里称成绩或品行不好的学生为“后进生”,这样说就不会伤害学生及家长的自尊心,容易被人接受。 三、结语 关于禁忌语,由于英汉民族对事物的价值观念不同,因而导致在交际中不知什么该说、该问,什么不该说、不该问。在各自的语言中很多可以自由谈论的话题在对方国家却属于“非自由话题”。西方人对个人隐私、个人的行为、个人独立和个人自主看得很重。如果不了解这一点,这种价值观念一旦反映在语言的使用上,就会产生不必要的误解。一旦触犯,就是不礼貌的行为,是对别人的不尊重。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过长中,要注重禁忌语,说服别人时也要把握分寸,掌握尺度,尤其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下同文化下的风俗习惯,各有差异。本族人对自己民族在人际交往中的风俗习以为常,而外族人在同本族人交际时一旦违反了这些习惯,又会使本族入无法接受,从而使交际者感到别扭、不适应,甚至会产生文化休克,导致语用失误,交际失败。当我们欲说服英美人接受或放弃某种观点时,一定不能忽视不同文化中的禁忌现象。 参考文献: [1]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胡文仲.跨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01-209. - 13 -

中西方恭维语的比较与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浅析商务谈判中的恭维语应用 2 目的论视角下的《边城》的英译研究 3 从寂寞到超然—索尔?贝娄的《赫索格》中书信体的内心独白 4 On the Principle of Elegance in the Translation of Business Contracts 5 我们如何避免翻译中的中式英语 6 顺应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社交指示语的英译研究 7 A Probe into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the Eco-awareness of Hemingway 8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9 从中西思维差异角度看汉英翻译中的中式英语现象 10 从《在路上》解读“垮掉的一代”时代背景与主题 11 中餐菜谱翻译的错误分析 12 走出精神的困境:论托尼.莫里森小说《爵士乐》中维奥莱特的自我救赎 13 A Survey on the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Oral Performance 14 从及物性角度分析童话的文体特征 15 从古至今的吸血鬼文化 16 英语专业学生词汇学习策略特点研究 17 浅析《七个尖角阁的房子》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18 影响英语专业学生理解英语习语的因素调查 19 小学英语字母与汉语拼音字母教学比较研究 20 Text Cohesion in English Business Contracts 21 中西方新闻报道看道德观差异 22 网络英语交际对会话合作原则的影响 23 浅析英语原版影视欣赏和英语学习 24 《飞屋环游记》的人物设置特色分析 25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意义 26 灰姑娘文学形象在西方文化中的发展和演变研究 27 从女权主义视角分析《红字》中海斯特白兰的形象 28 从《红楼梦》和《简爱》看中西方女性主义 29 论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以鲁迅小说《祝福》的英译本为例 30 伟大理想的毁灭——《远大前程》和《了不起的盖茨比》 31 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研究 32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论英语习语翻译 33 儿童英语游戏教学的艺术 34 从《尼罗河上的惨案》看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的魅力和价值 35 “红”的中英对比及其翻译 36 从中美餐饮礼仪差异谈跨文化交际 37 民族文化差异与广告语言创意 38 Analysis of Social Condition from American Gold Rush in The Call of the Wild 39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探索《马贩子的女儿》中主要人物的心理现象 40 英语广告双关语的语用功能 41 功能对等理论在中文菜单翻译中的应用 42 英语复合名词的认知语义研究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语文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浓缩,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直接反映着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弦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正因为如此,中西两种文化在对某些单词所带有褒贬色彩上有差异。如:ambition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表示“雄心壮志”。Aggressive一词,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 我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把它视为组成社会的细胞;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英美国家,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四世同堂”“合家团圆”,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良言古训;而在英美国家,18岁的子女仍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去独立生活。同样,年龄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会拖累子女,他们往往要住进老人院,由社会关照。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在不相同。如lo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老张”,“老王”,透着尊敬和亲热,“张老”“王老”更是尊崇有加。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和别人谈话时,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姜还是老的辣”。在我们看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是和“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更不会倚老卖老。在西方文化中,他们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尤其是女士,更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即使愿意谈论自己的年龄,也要别人猜测其年龄,而此时,他们的真正目的的期望别人恭维他们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是多么年轻。又如,英美人忌讳莫深的fat一词,见人说fat会令人沮丧不快而且反感。说到fatmeat(肥肉)多半会被认为是毫无价值的该扔掉的废物。而中国人见了小孩子说“胖嘟嘟”“胖乎乎”,表示对孩子的喜爱,对成年男子说fat有“发福”之义,对成年女子讲fat有“丰满”之义,都有赞美恭维之意。日

中西方称谓语差异与翻译

Vol.33No.5 M ay 2012 第33卷第5期2012年5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世界上每一种语言都有属于自己的称谓系统,每个称谓系统又由若干称谓语组成。称谓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除了具有一般语言符号所具有的功能外,最重要的是它能反映出说话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以及它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在人际交往中,双方互相称呼,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有时在称谓上还要体现礼敬,因此在翻译称谓语时不可避免地要了解称谓语背后浓厚的文化内涵。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曾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我们只有充分了解称谓作为复杂的语言系统的文化意义,才能找到合适的翻译方法。 一、中西方称谓文化差异 (一)亲属称谓 中国的亲属称谓系统可能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称谓系统,其称谓词语更是纷繁复杂。赵元任先生在《中国人的各种称呼语》中列举了110种亲属称谓语,每一种称谓语又有正式名称。 在西方,亲情观念相对淡薄很多,亲属称谓数量不仅少而且简单。英语中大体含有11个亲属称谓grandfather,grandmother,father,mother,son, daughter ,brother,sister,uncle,aunt ,cousin 。其中cousin 不仅没有血缘关系之分,甚至没有性别之 分,既可以指堂哥堂弟表哥表弟,也可指堂姐堂妹表姐表妹,由此词翻译也可以看出汉语称谓语中血缘关系和性别特征都很明显。 另外,在中国,人们在实际交往中与对方关系密切时也常常使用亲属称谓称呼来表示亲近,而且加尊﹑仁﹑贤等以示尊重。对年长一些的称仁兄﹑尊 兄等,年纪略轻的称贤弟﹑贤妹﹑仁弟等。现代社会中我们也经常会听到阿姨、叔叔、伯父等近乎亲属称谓的称呼,这种拟亲属称谓的普遍流行,也恰恰反映了中国人传统的伦理观念,重视血缘关系,实际上是家族观念的一种延伸和扩大。 (二)社会称谓 汉语的身份类称谓种类也很多而且范围广。受中国传统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人们与有官职的人交往时多以姓+职务相称,如王主任、吴处、张局等,另外还有姓+职称或职业,如李教授、张医生、刘老师等。但是在英美国家,人们与关系亲近的人可以直呼其名,即使是自己的领导或上司,其他情况下可以用姓氏加上Mr.,Mrs.,Ms 或Miss 来彼此称呼;头衔类称谓只局限于皇族﹑政府上层﹑宗教界﹑军界和法律界人士。其中Professor (教授),Doctor (博士)的头衔可以用来作称谓,但是teacher 就不可以。 (三)自谦称谓 我国古代讲究自谦,自谦称谓中大都带有卑﹑下﹑鄙﹑贱﹑愚﹑小等词素,如卑人﹑卑职﹑卑下﹑鄙人﹑贱妾﹑微贱﹑下愚﹑小人﹑小的等等,或者是带有这种意思的词语,如仆﹑臣﹑不肖﹑不才等。这些称谓用语都是根据卑己﹑己谦的礼俗而产生的。老者自谦会用老朽﹑老拙﹑老汉等称呼;妇女自谦则用奴﹑奴家﹑贱妾﹑下妾等称呼。对人自称时以自谦的方式来表示对对方的敬重,但对别人直呼其名在礼节上就会显得轻简,被认为是一种失礼的行为,是对别人的不尊重,甚至使对方产生羞辱感。然而欧美人却习惯直呼他人姓名,甚至是自己的亲属,在称呼自己的时候也只会使用“I ”。“I ”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大写,由此英美人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可见一斑。 中西方称谓语差异与翻译 刘宗贤 (1.安徽大学 外国语学院;2.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国际贸易系,安徽 合肥 231131) 摘要:称谓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反映,是社交礼仪的重要方面,而称谓词语正是语言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由于社会、 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导致汉语称谓和英语称谓存在许多差异。关键词:称谓;文化差异;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5-0177-03 177--

中美商务谈判中恭维语及恭维应答对比研究.

中美商务谈判中恭维语及恭维应答对比研究 摘要:自从言语行为理论问世以来,各种言语行为一直是各国学者争相研究的 对象,本文通过对中美商务谈判这一特殊语境中恭维语的研究,力图揭示恭维 语在谈判中的使用规律及特点。关键词:言语行为恭维语商务谈判跨文化交 际一、引言自从英国哲学家 Austin 探讨了语言的使用问题后,言语行为理论已 成为语用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外学者对各类具体的言语行为作了广泛而深刻 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促进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已经跻身 世界贸易大国的行列。与各国之间的商务谈判必不可少。商务谈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运用。恭维语这一言语行为在营造良好的谈判气氛中起着 举足轻重的作用。恭维语是说话人对他人尤指听话人所具有的某种优势,明确 或隐含地积极评价的言语行为。恭维语是一种较为程式化的言语行为。文化不同,言语规约也各不相同。本文语料主要来自商务谈判的书籍和网站搜集的真 实谈判语料。为了结果的信度和效度,作者从各行各业的谈判资料中选择了147篇含有恭维语的语料。二、结果与分析(一)恭维语在谈判中的哪个阶段 出现商务谈判包括几个连贯的阶段:建立联系、询价报价、数量及质量、价格 谈判、付款方式、包装及装运、保险、签约等。研究结果表明:中美双方恭维 语在询价报价阶段出现的频率最高,分别是 28.6%和 33.9%。其次是建立联系 阶段,分别是20%和 17.4%。建立友善的关系可为以后谈判的顺利进行奠定良 好的基础,而成功的恭维语在建立良好的关系方面又起着关键的作用。双方差 距特别大的阶段是质量数量阶段对恭维语的使用(美 11.3%,中 0%)。这与 作者对语料的选择有关,因为所选语料中绝大部分都是美国商人来中国购买中 国的产品,在谈判过程中必然会在涉及产品时用恭维语来使得谈判顺利进行。(二)恭维的目标早期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赞扬的话题大部分集中在外貌、 成就/表现、财物和性格品质等话题上。在谈判中的恭维目标有何不同呢?数据 显示,美方称赞的目标超过半数(53.9%)是对商品的称赞;其次是对对方公司的称赞(16.5%)。而中方的称赞目标则成分散的分布趋势。美方之所以对产 品的称赞呈现如此集中的现象,是因为他们必然是对中国产品的某一特性有兴 趣才会来谈判做生意,而美国属于低语境社会以及他们直线型思维的特点使得 他们形成了直爽的性格,不拐弯抹角。而中国属于高语境社会,思维方式呈曲 回型,这使他们给别人留下了“城府很深”的印象。所以中方代表恭维的目标 相当一部分集中在看似和谈判无关的内容上。(三)恭维的应答策略前面谈到,谈判中的恭维语后往往跟着另一个要求或不满。因此,在回答恭维语的时候, 另一方往往忽略恭维语而只对那个要求或不满做出回应。另外,原以为中方代 表会常常使用的“弱化恭维”、“质疑恭维”、“否定恭维”、“限定恭维”

中西方恭维语及其应答语差异

中西方恭维语及其应答语差异 摘要:称赞作为一种语言交际行为,是公开地对某个人或某件事做出积极地评论。无论在何种文化中,称赞都能起到联络感情,巩固人际关系的作用。称赞语是建立与维护人际关系的一种社交用语。但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称赞语的使用形式却不尽相同。本文讨论了东西方恭维语与应答语差异及其成因,从而使人们正确的理解并加以运用,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提高交际能力。 关键词:称赞语;应答语;跨文化交际 称赞语是是交际的“润滑剂”,它使交际得以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向前推进,是人们用以维系和促进各种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缩短交际者之间的社会距离,还可以联络感情。但是由于由于东西方文化根源的差异,中西方在使用称赞语方面有典型的差异性。其会话模式的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方人受到不同文化因素的影响,也体现出了中国人和西方人具有不同的心态和价值观念。 一、东西方恭维语差异 (一)侧重的内容不同 一般说来,汉语称赞语中能力、外貌和个性是主要话题。而在英美国家中,能力和外貌是主要话题,对个性方面的称赞不多见。而无论是在汉语称赞语还是英语称赞语中,外貌方面的恭维大多是给女性的,例如,“The new nurse is pretty.”而对于男性则集中在能力或者成就方面,例如,Our boss works really hard.在称赞外貌时,英语侧重修饰性方面,例如“Your new hair-style looks nice.”而汉语则倾向自然的外表,例如“你的发质不错!”对于能力的称赞,英语偏向赞扬对方经过努力后所取得的成就,如“You did a good job.”而汉语除了赞扬对方的成就之外,还会提及对方为此所做的努力,如“你这个学期的成绩不错,看来是下苦功了!” (二)运用的场合不同 研究表明,英语称赞语倾向于表达平等、一致的关系,而汉语则侧重于表示尊敬和关心对方。例如别人请客吃饭,英语文化背景下的客人除了表达感谢多数会表示自己很享受这样的待遇,例如“I really enjoyed tonight.”而汉语文化背景下,称赞的话更多以道歉的方式来传达,如“点了那么多菜,真是让你破费了”。这在汉语文化里是一种礼貌的表现。也正因为英语文化背景下的称赞语强调双方平等一致,所以英语里称赞语几乎成了一种习惯用语,用于打招呼、致谢等,例如,朋友之间见面,可能会说:“Hey, you look good today.”英语文化里称赞出现的频率很高,汉语文化背景下的人通常觉得那些称赞有点言不由衷或是多余。同样,在汉语文化背景下,因为称赞语强调尊重对方,表达称赞是有必要才为之,所以汉语称赞语的出现频率并不及英语高。这也让英语文化背景下的人觉得中国人似乎不太爱称赞别人。笔者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西方人的赞扬可以是陌生人之间也可以是熟人,甚至家人之间。而中国人对陌生人和熟人的赞扬相对谨慎,对家人则甚少赞扬,父母长辈对孩子的鼓励性赞扬除外。例如,英语中丈夫表扬妻子的厨艺时说:“This dish tastes good.”这样的赞扬在西方家庭中很常见,而中国的家庭中则甚少听见。 (三)选择的词句不同 以语言学家Mancs与Wolfson在关于交际行为的研究为例,他们在研究中发现美国英语的称赞语大部分是形容词与副词的表达组合。他们认为,美国称赞语中形容词所占比例高达80%,

中澳文化之我见

14酒店管理李小强 中澳文化差异之我见 在你到达澳大利亚之前,你也许已经从书上、澳洲回来的旅游者那里或是你的亲戚朋友的经验得知澳洲或澳洲人是什么样的。你会发现这些观点是部分正确,部分错误的-就象你会认为一些澳洲人对你的国家的一些看法有时会被很奇怪的歪曲了一样。 澳洲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差别很大,人们的道德观念也有很大差异,所以有时很难接受一些陈旧的观念。你会发现你在不断的比较澳洲和你自己的国家,各自不同的行为方式。开始你会感到很难适应或感到不满,渐渐的你会理解澳洲人的行为方式并且去鉴别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充分利用你的时间去了解这里的环境和这里的人。最基本的是要和澳洲人相处融洽。下面一些观点也许会帮助你去了解澳洲人什么样和怎样去和他们成功的相处。澳洲人很自豪的称自己为‘平等主义者’。事实确实是这样,谈话非常随便。比如:学生对老师通常是直呼其名字,态度也不象我们理所当然认为的尊敬。但另一方面,他们对待其他人也是同样的友好和不正式:秘书,实验室的技师,图书管理员和清洁工;公共汽车和出租车司机;售货员和银行职员-这些人都给学生提供服务但绝不是‘佣人’。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很有资历和经验的,如果你认为他们低人一等,他们会非常不满。所以,做为一个对澳洲社会很陌生的人,最聪明的办法就是对每个人都表现足够的友好并给予尊敬。 澳洲人说话非常直率,有时甚至是你会觉得他们过于外向以致显得莽撞。你也许会被一句很普通的骂人话或说话的方式触怒;比如,一个完全陌生的人称呼你为‘哥们儿’;经常用演讲的说话方式来体现他们的容易接近。

有时他们的幽默和玩笑听起来非常怪异。他们的话语有时让人觉得失望,但是请认真听,不要很快就反感。去观察他们互相怎样交谈,怎样反应,去感觉他们的幽默。你不用特意去学他们,但是你需要去理解他们交谈中暗含的意思。总之,要时时刻刻怀有一种宽容的心对待不同的事物和文化.有一些情况会使澳洲人对外国人产生反感,如:不按秩序排队等。许多情况下人们需要排队等候某项服务--在邮局或公共汽车站--澳洲人一般不会排成一个很明显的队,但是很明确自己站在什么位置。一个不明情况的外国人很可能没有注意到,而认为柜台开门或者汽车进站的时候,谁都可以往前挤。这样很可能导致别人对你的不满甚至会粗暴的批评你。所以,一直等候直到轮到你,在你后面的人一样会守秩序。你如果不能确定是不是有一个队(人很少或看上去很希松的时候),你应该询问一下"IS THIS A QUEUE?" 然后再站到自己该站的地方. 如果你在人际关系上遇到麻烦,你最好能从别人那里寻求一些意见和帮助-向朋友,学校的咨询员,你的课程协调员寻求帮助。澳洲人特别尊重他人的隐私,如果你没有要求,别人不会干涉你的生活或主动给你建议。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学校发成绩单. 每个人的成绩单都是用信封密封好的.只有你自己和有关老师知道. 除了颁发奖学金之类,也一般不予排名. 即 使排名, 也不公布具体分数. 一个坏处是当你遇到困难时,不开口说,别人很难知道. 这时你应该直接和能够帮你的人表达清楚. 否则会使事情越来越严重. 事实上许多问题在别人的帮助下,往往是能很快得到解决的。澳洲人希望你能独立。你不提出他们不会给你帮助;但是你一旦提出,他们会尽力帮助你。关键的是你自己迈出第一步。不干涉他人隐私的习惯在日常谈话中也能体现出来。比如。如果你不是很了解一个人,一般你最好只谈一些很随便的话题,如果你第一次见到一个人,就问他的收入,年龄,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语言差异

09汉语言文学专业 邢寿康200940202009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语言差异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夏日炎炎"、“火辣夏日”,夏天总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而在莎翁的一首十四行诗中却有这样的诗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我能不能拿夏天同你相比?/你啊,比夏天来得可爱和照。) 诗人把情人比作夏天,可爱而温煦。"夏天" 带给中国人和英国人的联想竟是如此的迥异。原因就在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中国位于亚洲大陆,属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天最明显的特征便是骄阳似火,炎热难熬。而英国位于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夏天明媚温和,令人惬意。当然还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例如,在汉语中的"东风" 使人想到温暖和煦,西风则叫人有种寒风刺骨的味道。而在西方则相反。原因也是一样,两地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带来感觉就不同。 二、生产劳动 英语中与水产、航船有关的词语非常多,如fish in the air (缘木求鱼)、an odd fish(怪人)、miss the boat (错过机会) 等。汉语中这类词语就少得多。原因在于英国四周环水、水产捕捞业和航海业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故而多此类词语。而在中国只有沿海地区才有渔民结网捕鱼,所以该类词语相对较少。 要表达“用体力负运东西" 的动词在汉语中有许多,如"扛、荷、挑、担、抬、背、驮、负、提、挎" 等,每个词都有一定的负运的东西与之相应(如,挑土、担水、提箱子),真是细密之极。在英语中却只有一个carry来泛指这个动作。汉语之所以将这个动词细加区分,大概因为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体力劳动特别多的缘故。 汉语中我们会遇到"像老黄牛一样干活" 、"气壮如牛" 等词,英语中要表达同样的意思,会说work like a horse, as strong as a horse, flog a willing horse 。为什么汉语用"牛" 而英语用horse 呢? 答案是中国人向来用牛来耕田种地,早期的英国人却用马来耕作。牛和马在生产过程中分别分成了两国人的好帮手,博得了人们的好感,词语中也就有了如上用法。 三、风俗习惯 1、称谓及称呼: 学习英语时,我们发现英语中的称谓名称比汉语中的要少得多。例如,英语中cousin一词,对应于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我们看到,汉语把表亲关系区分得非常严格,既要说出性别,又要分出大小,根本不像英语笼统一个词了事。这种语言现象的产生归因于中国二、三千年之久的封建统治。这种封建社会高度重视血缘关系,特别强调等级间的差异,提倡长幼、尊卑有序。亲属关系亲疏,长幼和性别等万面不同,权力和义务也随着出现区别,故称谓区分得严格而细密。英语中的称谓为数不多,除dad, mum, grandpa, aunt, uncle等几个称谓经常使用外,其它的几乎都不用。在英美国家,人们的相互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有违情理,且不礼貌,没教养。比如: 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这种做法却是得体,亲切、合乎常埋的,年轻人称老年人,只在其姓氏前加Mr, Mrs 或Miss。他们这些做法体现了西方人追求人人平等的思想,在他们眼中,称谓本身就意味着不平等。

中西方肢体语言的差异

西方的肢体语言手势,面部表情等,都相对来说比较夸张,是动作配合表情的。而中国人比较含蓄。 加一些:眯着眼——————不同意,厌恶,发怒或不欣赏 走动———————发脾气或受挫 扭绞双手—————紧张,不安或害怕 向前倾——————注意或感兴趣 懒散地坐在椅中——无聊或轻松一下 抬头挺胸—————自信,果断 坐在椅子边上———不安,厌烦,或提高警觉 坐不安稳—————不安,厌烦,紧张或者是提高警觉 正视对方—————友善,诚恳,外向,有安全感,自信,笃定等 避免目光接触———冷漠,逃避,不关心,没有安全感,消极,恐惧或紧张等 点头———————同意或者表示明白了,听懂了 摇头———————不同意,震惊或不相信 晃动拳头—————愤怒或富攻击性 鼓掌———————赞成或高兴 打呵欠——————厌烦 手指交叉—————好运 轻拍肩背—————鼓励,恭喜或安慰 搔头———————迷惑或不相信 笑————————同意或满意 咬嘴唇——————紧张,害怕或焦虑 抖脚———————紧张 双手放在背后———愤怒,不欣赏,不同意防御或攻击 环抱双臂—————愤怒,不欣赏,不同意防御或攻击 眉毛上扬—————不相信或惊讶 常见手势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含义 1,拇指和食指合成一个圈,其余三个手指头伸直或者略屈(OK手势):中国和世界很多地方:零或三美国、英国:OK,即赞同、了不起的意思法国:零或没有泰国:没问题、请便日本、缅甸、韩国:金钱印度:正确、不错突尼斯:傻瓜 2,食指和中指上伸成V形,拇指弯曲压于无名指和小指上:世界大多数地区:伸手示数时表示二,用它表示胜利据说是二战时期英国首相丘吉尔发明的。不过在表示胜利的时候,手掌一定要向外,如果手掌内向,就是贬低人、侮辱人的意思了。在希腊,做这一手势的时候,即使手心向外,如手臂伸直,也有对人不恭之嫌。 3,左手或者右手握拳,伸直食指: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数字一法国:请求提问新加坡:最重要澳大利亚:请再来一杯啤酒 4,举大拇指:中国:好、了不起,有赞赏、夸奖之意意大利:数字一希腊:拇指向上表示“够了”,向下表示“厌恶”、“坏蛋”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好、行、不错.

英语恭维语

【摘要】:在商务谈判中,谈判者如何使用语言表达意愿和要求,如何使用恰当的语言来达到谈判目的,这是谈判者经常探索的问题之一。而影响谈判的成功取决于各种因素和策略的恰当运用。本文试从美国恭维语来分析,美国恭维语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方法,并用商务谈判案例加以证明。分析总结出了一些简单恭维方法,分别是:开谈赞美,顺势赞美,安慰赞美,及时赞美,求同赞美。同时发现, 美国恭维语非常丰富,应用很广泛,在商务谈判中经常使用,以此来增加谈判者之间的友好气氛, 提高谈判中的自觉性, 有助于节省时间,提高谈判效率,增加谈判成功的机会。 【关键词】:商务谈判;美国恭维语;赞美;方法 1. 介绍 自中国改革开放开始,中国的商务活动也越来越频繁。特别是中国加入WTO 后,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更加是突飞猛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而作为商务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商务谈判,受到了众多国人的关注。 商务谈判是一种交际活动,也是一种交际较量,它必须通过语言媒介来完成.在商务谈判中,谈判者如何使用语言表达意愿和要求,如何恰当使用语言来达到谈判目的,这是要非常谨慎的,也是谈判者经常探索的问题之一。在谈判过程中,谈判人员如果合理地运用一些恭维语,就能增加谈判者之间的友好感,避免不必要的冲突,提高谈判的效率,增加谈判成功的机会。反之,在谈判中违背了这些语用策略,就会使谈判增加困难,给贸易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商务谈判中的恭维语运用,对提高谈判成功的机率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从语用学角度出发,结合商务实例,探讨商务谈判中的语言产出、感知及其谈判中所运用的语言特色和技巧,着重探讨商务谈判中美国恭维语的语言策略及应用技巧。主要是以美国恭维习惯为基准的恭维语应用技巧。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随着我国的商务谈判经常发生,关于商务谈判技巧的书越来越多的出版,其中对恭维语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恭维语的作用不容忽略,因为谁都希望也渴望得到别人的赞扬与认可。适当的恭维有助于缓和谈判气氛,使谈判得以继续进行,并取得好的结果,有助于节省时间,提高谈判效率。为了使我国商务谈判人员进一步认识恭维语在商务谈判中的重要以及恭维语在商务谈判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掌握如何使用恭维语的方法,使得他们在谈判中尽量避免陷入僵局,使谈判顺利进行,并取得较好的结果。我对美国恭维语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方法这一课题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与总结。 本课题主要试图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运用美国恭维语。对美国恭维语的使用方法进行分类分析,总结出一般方法。以便读者对美国恭维语的使用方法有一定的认识。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现状和研究目标: 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现状 1978年,自菠兰梅茨对美国恭维语应答做了首次研究并对其给与最早的解答后,从20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恭维语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学者的注意,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恭维语做了严密、系统的研究并得出了各自的结论。在恭维语的研究过程中,众多学者争论的焦点之一就是恭维语的使用者是遵循格莱斯提出的合作原则还是里奇提出的礼貌原则。对此,学者们的态度大致是西方人多遵循合作原则,而东方人多遵循礼貌原则。2003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冯江鸿老师发表了《英汉赞扬及其应答的性别语用比较》对恭维语的应用进行了较详细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文化比较论文)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xx级x班 xxx 学号:xxxxx 通过对本学期中西文化比较课程的学校,我对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以下我将从饮食、节日、音乐、建筑等方面,简要对中西文化的异同做一下探讨。 首先,从饮食方面来说: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中国和西方的饮食习惯之间的主要区别是,不同于西方,其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自己的食品板块,在中国菜都放在表和大家共享。如果你是被视为一个中国主机,准备一吨的食物。中国是他们的饮食文化非常自豪,并会尽力给你许多不同类型的菜肴的味道。朋友之间,他们只是为了将足以为那里的人民。如果他们有人出来吃饭的关系是半礼貌客气的,那么他们通常会比客人数量(例如四口人,五菜)为了一个菜。,如果它是一个商务宴请或一个非常正式的场合,有可能是一个巨大的食物量,将不可能完成。一个典型的餐开始与一些凉拌菜,像煮花生和大蒜捣烂黄瓜。这些都是其次的主要课程,热鲜肉和蔬菜菜肴。最后,汤是带了出来,这是由淀粉的“主食”食品,通常是米饭或面条或有时饺子。许多中国人吃米饭(或面条或其他)最后,但如果你要与其他菜肴米饭,你应该说那么早。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