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制度

汇率制度
汇率制度

汇率制度

1、高级经济师汇率制度

(1)概念:是指各国对本国货币汇率变动的基本方式所做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如规定本国货币对外价值、规定汇率的波动幅度、规定本国货币与其他货币的汇率关系,规定影响和干预汇率变动的方式。两种类型: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

(2)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因素:经济开放程度、经济规模、内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及其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程度、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域分布、对的通货膨胀率外语学习网

(3)人民币汇率制度:1994年: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2005年: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2、高级经济师国际储备

(1)概念: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为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稳定本国汇率和应付紧急支付等目的所持有的国际间普遍接受的资产。

(2)国际储备一般分为四种类型:货币性黄金、外汇储备、在IMF的储备头寸和特别提款权。

(3)国际储备的作用:融通国际收支逆差,调节临时性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干预外汇市场,从而稳定本国货币汇率;是一国对外举债和偿债的根本保证。

(4)国际储备的管理实质上是外汇储备的管理,因为外汇储备占非黄金储备的95%以上。包括:外汇储备总量管理、外汇储备的结构管理、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

3、高级经济师国际货币体系

(1)概念

又称国际货币制度,是指通过国际惯例、协定和规章制度等,对国际货币关系所做的一系列安排。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确定国际储备资产;确定汇率制度;确定国际收支调节方式。

(2)国际金本位制:世界上第一次出现;英国1821年采用;1880-1914年是国际金本位制的黄金时期,铸币平价是各国汇率的决定基础,黄金输送点是汇率变动的上下限。

1)铸币平价;

2)波动幅度:黄金输送点。1929-1933年,危机下,金本位制崩溃。

(3)雷顿森林体系:1945-1973年1)可兑换黄金的美元本位;

2)可调整的固定汇率;

3)国际收支的调节。布雷顿内在矛盾:特里芬难题。1973年崩溃。

(4)牙买加体系运行特征:

1)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

2)多种汇率并存的浮动汇率体系;

3)国际收支的调节。

特里芬难题: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在其《黄金与美元危机——自由兑换的未来》一书中提出

“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

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

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

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

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这一内在矛盾称为“特里芬难题(Triffin Dilemma)”。

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分析与思考

关于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分析与思考 摘要: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究竟该不该存留一直是一个饱受争议的问题,特别是当199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后,香港经济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虽然香港政府极力维系住了联系汇率制度,但是对于目前情况来说,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它? 本文首先对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的发展和运行进行了系统研究调查,之后又分析联系汇率制度的利弊。再主要结合1998年香港保卫战实例,简略的与泰铢保卫战进行分析。最后对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存留以及维护进一步研究阐述。 关键词:香港联系汇率制度;香港金融保卫战;泰铢危机等 一、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的产生 香港的货币制度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首先是从1863年到1935年,香港的货币制度都是银本位,采取固定汇率制度。后1935年11月,全球白银危机,香港货币制度由银本位转变为与英镑挂钩,当时是1英镑兑16港元(12/1935 - 11/1967);1英镑兑1455港元(11/1967 - 6/1972)的固定汇率制度。之后香港一度与美元挂钩。1972年到1974年,按照固定汇率与美元挂钩,当时的汇率为1美元兑5650港元(6/1972-2/1973);1美元兑5085港元(2/1973-11/1974),尔后1974年到1983年,美元弱势,港元改为自由浮动汇率制度,仍与美元挂钩,在这期间,由于货币及信贷的过度增长,和投机炒卖等活动致使港元日渐贬值,港元汇率持续走低。1983年香港政府发布新汇率政策,借此稳定港元,规定发钞银行必须按照780港元兑1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以美元交易。从1983年至今,香港汇率制度一直为以78港元兑1美元的固定汇率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从香港货币制度的演变,和联系汇率制度的产生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香港的货币制度和汇率制度其实是两者一体的,密不可分。 二、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运行

应用文-金融全球化下汇率制度选择与解决

金融全球化下汇率制度选择与解决 '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全球化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热门话题。尽管十余年来对其毁誉不一,但金融全球化仍在加速 ,各种相关争论也在继续。金融全球化在学术上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但是其基本内涵是相同的,主要反映全球金融活动和风险发生机制的 日益紧密的一千过程。其表现可以概述为国际资本在不同国家的相互往来,其动因在于不同国家的资金要素收益率存在差异,只有当不同国家的资金收益率存在净差异时,才会发生金融业务全球化的动机。从这个角度讲,金融全球化可以归结为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而全球范围内的资本流动又会对汇率制度选择产生重大影响。 在金融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汇率制度的安排与选择是十分关键和敏感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显示出,汇率制度安排不当与汇率政策的失误成为金融危机爆发的核心环节。因此,正确把握汇率制度的选择,对于一国金融稳定和安全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有选择汇率制度的自由。因为在某些前提条件下,一国根本没有选择汇率制度的自由,从而也就谈不上在浮动汇率制度和固定汇率制度之间权衡利弊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汇率制度的选择受到了前提条件的制约。其中,最重要的制约是货币政策的自主性,而选择的自由度取决于一国的资本账户是否已经开放。 对此较早做出经典分析的是米德,在20世纪50年代,米德已经发现国际资本流动和固定汇率制度之间的“二元冲突”,即资本的充分流动会冲垮固定汇率制度,或者说固定汇率制度的前提条件之一是资本管制。“二元冲突”在不同国家表现程度不一样,在货币政策自主性强的国家表现得比较激烈,在货币政策自主性弱的国家则比较缓和。蒙代尔于1963年了(资本流动与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下的稳定政策},较早地阐述了资本流动条件下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提出了著名的“不可能的三角定律”,又称“三元冲突”,从而全面地揭示了宏观经济的内在冲突。该定律认为:“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资本账户自由化(金融全球化的必然要求)、固定汇率制以及自主的货币政策是不相容的,即三者不可兼得。如果一国的资本账户尚未开放,国内金融资产与国外金融资产完全不可替代,那么它既能保持自主的货币政策,又能自由选择任何一种汇率制度。如果一国已经实现资本账户自由化,那么它若要保持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就必须实行浮动汇率制;若要采用固定汇率制,就必须放弃自主的货币政策。” 回顾国际汇率制度安排的历史,可以清楚地发现,不同时期的各种汇率制度安排都摆脱不了“三元冲突”的约束,“人类穷尽了一切智慧,但无非是在进行着‘三中择二’的不同组合”。具体而言,在古典的金本位体制下,资本自由流动与固定汇率组合,但是各国并没有自主的货币政策;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自主的货币政策与固定汇率组合,但是为了保持固定汇率,各国必须实行较强的资本管制,资本流动性差;在目前的牙买加体系下,发达国家大多选择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同时又不想失去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因此只能选择浮动汇率制度;至于阿根廷和爱尔兰等国实行的货币局制度以及欧洲的货币联盟,采取的是稳定汇率与资本自由流动的组合,其代价是牺牲货币政策的自主性。 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既然资本自由流动成为必须,那么,一国要么放弃固定汇率制度,要么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否则,不是导致通货膨胀的恶性发展,就是汇率制度的最终崩溃,甚至引发严重的金融危机。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可以同时放弃两者,换句话说,我们不能认为同时实现部分的汇率稳定和部分的独立货币政策是不可能的。举例来说,没有任何现有的理论可以否定以下的情形:当一国发现对其货币的需求发生波动时,它可以采取有的浮动汇率,一方面通过货币政策进行干预,一方面通过汇率的变动进行调节。 发展中国家实行钉住汇率制度,固然可以通过本币与被钉住国家货币的比率的类似

汇率制度选择模型

RR/03/10 Array CFEF研究报告 最优汇率制度的数理分析 何青李凌波杨晓光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虚拟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虚拟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RR/03/10 中国科学院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2003年11月 最优汇率制度的数理分析 何青李凌波杨晓光 摘要:本文从Mundell“三元悖论”出发,构造了一个简单的静态模型分析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何选择最优汇率制度。建模的主要思想是认为最优的汇率制度取决于一国政府如何在汇率浮动的风险损失和丧失货币政策独立性损失之间进行综合权衡,而这种综合权衡体现了一国的经济结构及各经济部门之间利益的均衡。通过模型的解析分析,本文发现中间汇率制度可能是最优汇率制度,但是其可选择的区间随着资本开放程度的加大而缩小,而且维持最优中间汇率制度需要小心谨慎的努力;此外随着资本开放程度的加深,最优汇率制度将内生地向两极分化。 关键词:三元悖论、角点解、中间汇率制度、汇率浮动风险损失、丧失货币政策独立性损失 1 引言 自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解体以后,国际上汇率制度的安排一直处于相对不稳定的状态,很多国家都修改了自己的汇率制度。西方主要的工业国家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初相对浮动的汇率制度安排发展到最近几年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安排—欧元区;与此同时,一部分发展中国家也从解体之初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发展到了另

一个极端(如,墨西哥(1994)、泰国(1997)、巴西(1999)等都采取了完全浮动的汇率制度),而另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继续保持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表一显示了自1970年以来世界范围内汇率制度选择的变迁。 资料来源:Calvo, A. Guillermo and Carmen Reinhart , “Fear of Floating” mimeo, 2000. 汇率制度安排的诸多变动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究竟是哪些因素决定了一国汇率制度的安排? 一些经济学家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汇率制度选择的问题。Mundell(1961)提出了开放经济下的“三元悖论”(trilemma):货币政策的完全独立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汇率的完全稳定不能兼得。也就是说,在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一国若想维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就必须实行相对浮动的汇率制度;若想保持汇率的稳定,就必须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Mundell(1961)提出了最优货币区的理论,认为固定汇率最适用于通过国际贸易和要素流动而成为一体的地区。在这个区域内可以存在两种货币制度的安排:1. 由多个国家组成,但只能有一种货币,一个独立于各个国家的中央银行;2. 由多个国家组成,多种货币,多个中央银行,在货币区域内部各个国家相互采用固定汇率制度。这一理论也成为后来欧洲货币区产生的理论基础。Krugman(1979)国际收支危机模型(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强调政府政策与维持长期固定汇率策略之间的差异,是造成货币危机的主要原因。一旦市场预期到这种差异,就会造成中央银行外汇储备的不断流失,从而失去了维持固定汇率的能力,被迫改变了汇率制度。Obstfeld(1986)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则强调了公众预期是导致货币危机的主要原因。汇率制度的选择存在多重均衡,对政府被迫进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预期,将引发投机冲击的自我实现,而危机的出现也印证了预期的实现。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范式,一些学者侧重于分析“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因素,如,Kaminsky 和Reinhart(1999),认为一国金融体系的脆弱引发了投机冲击;而另一些学者认为货币危机本身存在很强的传染性(Calvo,1998)。货币危机理论也成为很多经济学家实证研究金融危机下汇率制度选择的基础。最近易纲,汤弦(2001)在“论汇率制度的选择”一文中,从Mundell“三元悖论”出发,建立了一个由政府主导时的汇率制度选择模型,推导出决定汇率制度选择的主要参数与最优货币区标准是大致相符的;而且由于中间汇率制度自身固有的道德风险和对政府的信任危机,会内生地引发投机的攻击,从而导致下货币危机,因此中间汇率制度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亡。 更多的经济学家从实证的角度分析汇率制度选择的问题。Heller(1978)分析了70年代中期,不同国家汇率制度选择的决定因素。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后,更多的经济学家加入了这一行列,Dreyer(1978),Holden and Suss(1979),Bosco(1987),Savvides (1990),

一国选择什么样的汇率制度

一国选择什么样的汇率制度,是其对外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以上 对不同汇率制度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将影响一国汇率制度选择的主要因素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本国经济的结构性特征 一个经济规模宏大、对外贸易依存度低、国内金融市场发达并与国际金融市 场联系密切的国家,一般倾向于让其货币单独浮动。因为大国的对外贸易多元化,很难选择一种基准货币实施固定汇率,同时大国经济内部调整的成本较高,而且倾向于追求独立的经济政策。相反,如果是小国,那么它较适宜采用固定性较高的汇率制度,因为它一般与少数几个大国的贸易依存度较高,汇率的浮动会给它的国际贸易带来不便。 (二)特定的政策目的 当政府面临着高通胀问题时,如果采用浮动汇率制度往往会产生恶性循环现象。在固定汇率制下,政府政策的可信性增强,在此基础上的宏观政策调整较容易收到效果。当一国为防止从外国输入通货膨胀,则选择浮动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下一国货币政策自主权较强,从而赋予了一国御通货膨胀于国门之外,选择适合木国的通胀率的权力。可见,政策意图在对外的汇率制度选择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地区性经济合作情况 一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情况也对汇率制度的选择有着重要影响。例如, 当两国存在非常密切的贸易往来时,两国间货币保持固定汇率比较有利于各自经济的发展。区域内的各个国家经济往来的特点往往对它们的汇率制度选择有着重要影响。 (四)经济条件的制约 一国在选择汇率制度时还必须考虑国际条件的制约。例如,在国际资金流动 数量非常庞大的背景下,对于一国内部金融市场与外界联系非常紧密的国家来说,如果本国对外汇市场的干预的实力不是非常强的话,那么采用固定性较强的汇率制度的难度无疑是非常大的。 以上是一国在选择汇率制度时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汇率制度的选择是一个 非常复杂的问题,许多结论在理论界也存在许多争议,在这里的介绍只是初步的。 外汇管制概念:是指一个国家为防止资金的大量外逃或流入,维持国际收支的平衡和本币汇率稳定,通过法律、法令或法规而对外汇资金的收支、买卖、借贷、转移及国际结算,对本国货币的兑换及汇率所进行的管理。 我国目前外汇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制度易引发通货膨胀且对冲方法不可持续 巨额的外汇储备所导致的最直接的后果之一便是国内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外汇储备的急剧上涨,使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的结构发生改变,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

(完整版)国际货币制度习题及答案

国际货币制度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历史上第一个国际货币体系是()。 A.国际金汇兑本位制 B.国际金本位制 C.布雷顿森林体系 D.牙买加体系 2.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是()。 A.国际金汇兑本位制 B.国际金块本位制 C.国际金本位制 D.严重削弱的金本位制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货币体系称为()。 A.金汇兑本位制 B.金本位制 C.布雷顿森林体系 D.牙买加体系 4.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以()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A.美元 B.黄金 C.特别提款权 D.多种储备资产 5.特别提款权的创立是()。 A.第一次美元危机的结果 B.第二次美元危机的结果 C.第三次美元危机的结果 D.以上都不是 6.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行的汇率制度是()。 A.自发的固定汇率制度 B.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 C.浮动汇率制度 D.弹性汇率制度 7.二战后的第一次美元危机发生于()。 A.1960年 B.1969年 C.1971年 D.1973年

8.欧洲货币体系实行的汇率制度是()。 A.可调整的固定汇率 B.自由浮动 C.联合浮动 D.管理浮动 9.欧洲货币体系创立的一篮子货币是()。 A.特别提款权 B.欧元 C.欧洲计算单位 D.欧洲货币单位 10.目前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实行的单一货币是()。 A.特别提款权 B.欧元 C.欧洲计算单位 D.欧洲货币单位 11.欧元正式启动的时间是()。 A.1999年1月1日 B.2000年1月1日 C.2002年1月1日 D.2002年7月1日 12.根据欧盟的有关规定,欧元现钞开始流通的时间是()。A.1999年1月1日 B.2000年1月1日 C.2002年1月1日 D.2002年7月1日 13.发行特别提款权的时间是()。 A.1968年 B.1970年 C.1971年 D.1973年 14.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采纳了()的结果 A 怀特计划 B 凯恩斯计划 C 布雷迪计划 D 贝克计划 15. 最早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是()

联系汇率的优缺点

联系汇率的优缺点: 联系汇率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减少了因投机而引起的汇率波动,减少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使个人、企业、政府都有稳定的预期,从而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此外,它还可以束缚着政府,使其理财小心谨慎。在80年代中英谈判前后和90年代香港回归过程中,联系汇率制度就起了积极的稳定作用。 联系汇率制度的弱点也是很明显的。分析如下: 首先,港币的发行是以100%的美元现钞为储备金的,而现钞只是最狭义的货币(M0)。现钞之外,加上各种存款,共同构成广义货币(M3)。目前,香港流通中的现钞为820多亿港币,香港的广义货币(M3)为28000亿港币左右(1997年三季度数字),其中有16000多亿港币存款(约占广义货币的60%)和相当于11000多亿港币的外币存款(主要是美元存款,占广义货币的40%)。所以,香港虽然有超过7000 亿港币的外汇储备,但是,如果有某种强大的外来冲击使公众信心动摇,从而有相当比例的港币存款要挤兑美元的话,香港就有可能发生信用危机。 第二,联系汇率制度使香港货币当局丧失了调整经济的灵活性。在货币政策方面, 由于实行联系汇率制度,香港金融管理局(1993年4月以来的香港货币当局)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就丧失了运用货币政策调整经济的能力。譬如,90年代以来,香港经济有过热现象,货币当局应适当调高利率,使经济降温,健康发展。但是,因为港币与美元是固定汇率,套利行为迫使香港货币当局无法调高利率。港币的利率只能大体等于美元利率。所以,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联系汇率制度的薄弱环节就会变得明显起来,也就容易成为投机者进攻的对象 第三,且不谈港币利率高对香港经济的抽紧作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对港币的影响也有两重性。一般说来,港币利率高有利于稳定港币。但是仔细想一想,港币与美元是固定汇率,港币为什么能比美元利率高?回答是,港币的风险高,公众认为联系汇率有可能失守,港币与美元的利差是对港币的风险补偿。如果注重于对港币汇率的分析,不妨可以这样理解这个利差:假设港币与美元利率相同,而港币汇率偏高(港币贬值),即,在浮动汇率的条件下理解联系汇率(固定汇率)下港币利率偏高的问题——对真实浮动汇率的压力被转移到利率上去了。这样算来,港币与美元的利差越大,说明港币的汇率风险越高,联系汇率制下的港币所面临的累积的贬值压力越大。所以提高港币利率一方面对港币有稳定作用(揽存港币),另一方面也是一个关于港币风险累积程度的预警指标(Indicator)。所以,值得注意的是,倘若利差过大,港币利率偏高不但不能稳定港币,反而会动摇公众对港币的信心。 浮动经济的优缺点: 优点 防止外汇储备太量流失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各国货币当局没有义务维持货币的固定比价。当本币汇率下跌时,不必动用外汇储备去购进被抛售的本币,这样可以避免这个国家外汇储备的大量流失。 节省国际储备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随着外汇供求的涨落而自动达到平衡,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听任汇率由外汇市场支配,减少干预行动,国家需要的外汇储备的需求量自然可以减少。这就有助于节省国际储备,使更多的外汇能用于本国的经济建设。 自动调节国际收支 根据市场供求,汇率不断调整,可以使一国的国际收支自动达到均衡,从而免除长期不平衡的严重后果。当一国国际收支逆差,本国通货就会开始贬值,这种情况对出口有回将同时分布在盈余国和赤字国身上。 有利于国内经济政策的独立性

汇率制度选择

RR/03/03 CFEF研究报告 汇率制度选择 张静、汪寿阳

中国科学院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RR/03/0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虚拟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2003年10月“人民币汇率制度”研究小组 汇率制度选择1 目前,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越来越大,一些研究机构、学者、政府官员和企业也纷纷对此发表看法。我们认为,人民币升值问题归根结底是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那么,现有的盯住汇率制度是否适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如何从盯住汇率转向更为合适的汇率制度?怎样决定适合中国经济发展、金融体制改革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从当前对汇率制度选择和世界汇率制度演变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益于解决以上问题的途径。 本报告首先对盯住汇率制度进行分析,介绍脱离盯住汇率制度的影响因素,之后从总体上讨论决定汇率制度选择的长期因素以及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汇率制度的演变,最后提出当前汇率制度选择的BBC准则以及可供中国选择的几种汇率制度。 一、脱离盯住汇率制度 1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本报告于2003年9月10日完成,将刊登于《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上。

从盯住汇率制度的脱离,既可以转向更为灵活的汇率制度也可以在现有制度下进行调节,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由于“外汇市场压力”而导致的正常脱离,另一种是由经济状况恶化而导致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从而被迫脱离盯住汇率制度。 具体而言,从盯住向更灵活的汇率制度的转变可以分为以下五种:1)从任何盯住汇率制度转向浮动汇率制度;2)从硬汇率盯住(hard peg)转向软汇率盯住(soft peg);3)从固定的盯住汇率转向水平盯住或爬行盯住;4)从爬行盯住或水平盯住转向爬行带汇率制度;5)在汇率带制度中扩大浮动带的范围。而从盯住向不灵活的汇率制度的转变可以分为以下四种:1)从软汇率盯住转向硬汇率盯住;2)从任何汇率带制度转向固定的盯住汇率;3)从爬行带转向爬行盯住或水平带汇率制度;4)在汇率带制度中缩小浮动带的范围。 对正常脱离而言,伴随着贸易开放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更易向灵活的浮动汇率制度转变。这是由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往往面临资本流动较大的波动性,因此日益增加的贸易开放程度也相应地增加了该国受到贸易条件(TOT)冲击的风险,而采用更灵活的汇率制度可以缓解或吸收这些冲击,抵御外来资本流动所带来的金融风险。另一方面,从盯住向更不灵活的汇率制度转变一般是同银行体系的外汇系统开放和官方的外汇储备有关。银行系统的外债相对其外国资产比重的下降将促使从盯住向更不灵活的汇率制度转变,因为银行系统外债比例的下降预示着其所受到的汇率风险的减小,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通过汇率浮动的调节来控制汇率风险的依赖;同样,巨额的官方储备也形成了对相对固定汇率制度的支持。但是,这种正常脱离盯住汇率制度的现象通常不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而是在那些长期实行盯住汇率制度的国家

香港采用联系汇率制的背景及积极作用

一、香港采用联系汇率制的背景及积极作用 香港作为一个小型开放经济体,金融管理局并不控制而且也不能控制货币供应量,货币政策的惟一目标是保持汇率稳定。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香港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港元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并逐渐成为香港整个金融体系运行的核心。香港联系汇率制本身是一个发行制,在发行一定数额的港币时,要有同等价值美元的支持。它既不同于“盯住制”,也不同于固定汇率制。联系汇率制规定的1美元兑7.8港元的固定汇率只适用于发钞行与外汇基金之间的发钞准备规定,以及发钞行与非发钞行之间港元与美元交易。在香港外汇市场上的港元与美元的交易并不受此约束,汇价由市场的供求力量决定。至此,香港实际上存在两种汇率,一种是固定的发钞行与外汇基金之间的发行汇率,另一种是自由浮动的市场汇率。香港联系汇率制自1983年实施至今,为维持港元币值的稳定,促进香港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有效控制了港元货币供应的增长,保持了港元币值的基本稳定 由于联系汇率制在发钞程序上必须以等值的美元向外汇基金换取负债证明书,从而完全排除了港元发行体制滥发的可能性,每一种形式的港币发行均有100%的外汇储备支持。发钞的多少不须再依赖发钞银行的合作和各方面人为的判断,而是取决于经济体系赚取外汇的能力,赚取外汇越多,发钞能力就越强。货币发行量和货币增长率最终由国际收支状况决定,这样就为货币发行和货币量的增长提供一个约束机制,避免了浮动汇率制时期存在的随意性和任意性,使得通货膨胀率明显低于浮动汇率制时期,因而大大减轻了港元贬值的压力,有利于港元币值的稳定。 (二)提高了香港金融体系承受政治经济振荡和国际金融冲击的能力 联系汇率制自实施以来,经历了1984年中英关于香港前途问题的谈判,1984-1987年间5次大的港元投机风潮,1987年的全球股灾,1989年的政治性挤提,1990年的海湾战争,1995年墨西哥货币危机以及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等对香港的冲击。在数次港元风潮中,港元兑美元的最低价仅为7.950,最高价为7.714,波幅未超过2%,而平均偏离幅度仅约0.3%。整体金融体系未因震荡而出现混乱情况,显示了该制度的有效性。 (三)减少了经济活动中的不稳定性,降低了香港贸易、投资等各种经济活动的风险和交易成本,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 在很长一段时期,美国曾一直是香港最大出口市场,而中国内地经港转口贸易亦以美元计价,其中以美元计价部分占香港对外贸易约7成左右。因此,港元与美元挂钩,为香港的对外贸易、投资等活动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成本统计、报价结算和盈利评估的计价基础。尤其是1985年以来,美元持续贬值,促进了香港对外贸易的发展。 (四)同其他汇率制度相比,联系汇率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更易于实现稳定汇率的货币政策目标,促进香港经济的稳定繁荣 确定了港元与美元的固定汇率后,当局就不需要再通过调整汇率来反映本币的真实价值;联系汇率制没有规定市场汇率波动的上下限,对市场投机活动有相当的抑制作用,并给

汇率制度与汇率制度选择理论

汇率制度与汇率制度选择理论 摘要:随着中国汇率制度的改革,让我们逐渐的认识到只有适合自己的汇率制 度才是最好的汇率制度。了解世界汇率制度的变革,及各种制度选择的优缺点我 国汇率制度的进一步改革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浮动汇率固定汇率中间汇率制度 从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世界范围内就不在存在统一的汇率安排,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的多种汇率制度并存的国际货币体系。其中,大多数发达国家选 择了浮动汇率制,许多发展中国家则选择了钉住汇率制和介于它们之间的中间汇率 制度。这些汇率制度谁更优秀一些,或者是谁更符合现代世界经济潮流一些,都 成了各个学术流派争论的焦点问题,再讨论这些观点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当前 世界上比较常用的几种汇率制度,以及汇率制度的发展趋势。 一、汇率制度的分类及发展趋势 汇率制度的分类一般根据货币当局对汇率变动限制的幅度为标准来划分。一 种极端是完全的自由浮动汇率制度,货币当局不公布形成的本币兑换价格,本币 的兑换价格完全由市场决定,也不为了稳定或影响汇率而直接干预外汇市场;另 一种极端是完全的固定汇率制度,货币当局作出承诺,在准永久性基础上保持汇 率不变。在两种极端之内,有各种形式的汇率制度排,汇率的固定成了一个相对 的问题。汇率的相对固定一般是通过平价的调整或者通过围绕平价浮动范围的调 整得以实现。 IMF将各国的汇率制度分为8类:(1)无法定独立货币的汇率安排;(2) 货币局制度;(3)传统的钉住汇率安排;(4)水平带内的钉住汇率制度;(5)爬行钉住汇率制度;(6)爬行带内的浮动汇率制度;(7)不事先公布干预方式 的管理浮动制度;(8)独立浮动的汇率制度。 汇率制度的主要形式有: (一)无法定独立货币的汇率安排:这种情况是指以其他国家的货币作为唯 一的法偿货币在本国流通,或者是货币联盟成员之间的汇率安排。比如实施欧元 币制的国家以及一些根本没有自己的法定货币的国家和地区。 (二)货币局制度:明确规定了本国货币与某一国货币的兑换比率,货币当 局无条件地按固定汇率出售或赎回本币,而且这是投放基础货币的唯一方式,即 该国家或地区的货币发行完全以外汇储备为后盾。该制度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制 度可信度高,缺点是过于僵硬,货币当局丧失主动权,这种制度适用于小型开放 的经济体,比如香港的联系汇率。 (三)钉住汇率制:是指汇率在货币当局的干预下,钉住某一指标的汇率制 度安排,钉住制有很多种形式:(1)传统的钉住汇率制度:钉住单一货币或者 是一篮子货币,宣布钉住义务,一般来说汇率波动的最大幅度不超过中心汇率的 上下1%,但保留在不可维持条件下,再度改变平价的权利,这实际上是布雷顿 森林体系汇率制度安排的延续。(2)钉住水平带内的汇率制度:即允许汇率的 波动幅度超过中心汇率的上下1%。(3)爬行钉住制度:该国货币按照某一固定的、事先宣布的幅度或者根据某些量化指标的变化,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小幅 度的调整。(4)爬行带内的浮动汇率制度:与“爬行钉住制度”类似,但这种制度下允许货币围绕着汇率保持一定的波动幅度。 (四)不事先公布干预方式的管理浮动制度:货币当局通过在外汇市场的主 动干预来影响汇率走势,这种干预事先并没有明确规定、承诺,也没有事先宣布

联系汇率制对香港经济发展的意义

思考题:联系汇率制对香港经济发展的意义? 答:从案例可知:联系汇率制度是一种货币发行局制度。根据货币发行局制度的规定,货币基础的流量和存量都必须得到外汇储备的十足支持。联系汇率制度是香港金融管理局首要货币政策目标,在联系汇率制度的架构内,通过稳健的外汇基金管理、货币操作及其他适当的措施,维持汇率稳定。联系汇率制度的重要支柱包括香港庞大的官方储备、稳健可靠的银行体系、审慎的理财哲学,以及灵活的经济结构。但是,在香港的公开外汇市场上,港币的汇率却是自由浮动的,即无论在银行同业之间的港币存款交易(批发市场),还是在银行与公众间的现钞或存款往来(零售市场),港币汇率都是由市场的供求状况来决定的,实行市场汇率。联系汇率与市场汇率、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并存,是香港联系汇率制度最重要的机理。一方面,政府通过对发钞银行的汇率控制,维持着整个港币体系对美元汇率的稳定联系;另一方面,通过银行与公众的市场行为和套利活动,使市场汇率一定程度地反映现实资金供求状况。 它的发展历程:有利影响经过二十多年的风雨和考验,联系汇率制度日趋完善。为巩固联系汇率制度使其可以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并抵御外界冲击,金管局在1987年开始陆续推行了多项货币改革措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次是:1998年9月推出巩固货币发行局制度的七项技术性措施,以及2005年5月推出的联系汇率制度的三项优化措施。1998年正值亚洲金融危机,香港金融市场承受了巨大的投机压力,银行同业拆借利率飙升,市场上广泛流传人民币将贬值及联系汇率不保的消息。金管局于 1998年9月及时推出了七项巩固货币发行局制度的技术性措施:其中两项主要的措施是:提供总结余的弱方兑换保证,即金管局保证在港元转弱至指定水平时,可以按固定汇率把港元兑换为美元;另一项是调整贴现窗机制,贴现窗指银行向金管局买出证券,以借出金管局隔夜港元的机制,过程中双方协定将由银行按照协定价格及日期回购该证券。这些措施有效地抑制了利率过度波动及由此造成的不利影响。2003年底到2005年期间,由于美元疲弱,同时市场估计人民币升值及香港经济强劲复苏,大量资金流入香港。虽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港元利息均低于同期美元利息,仍无明显的资金流出。为了加强利率调节功能,金管局于2005年推出三项优化联系汇率制度运作的措施,包括:推出1美元兑换7.75港元的强方兑换保证,即金管局保证在港元转强至指定水平时,可以按固定的汇率把美元兑换为港元;将弱方兑换保证的汇率定为7.85港元;金管局可在兑换范围内(即 7.75~7.85之间)进行符合货币发行局原则的市场操作。 香港属于小规模高度开放的外向型经济体,商品及服务贸易总额约相当于本地生产总值的三倍,其中外资和外贸在经济中占有极大比重,经济的增长往往受到各种无法预料和控制的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实践表明,联系汇率制度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当初“政治应急”的作用,而发展成为使香港能够有效地承受来自外部的金融震荡和政治冲击的经济手段。对香港而言,由于其典型的外向型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其经济对外有着强烈的依附性,本地经济的增长往往受到各种无法预料和控制的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种情况下,维持联系汇率制度非常重要,香港能受惠于美国大致稳定的货币环境及其具有高度公信力的货币政策,可以有效地减少国际贸易和经济生活中的外汇风险,有利于各类长期贸易和合同的缔结以及国际资本的积聚。在这种情况下,用港元钉住美元,稳定汇率,减少了国际贸易和经济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外汇风险,有利于各类长期贸易及经济合同的缔结及国际资本的汇集,从而给香港带来了更多的利益和机会。这些也可以说是导致联系汇率制度得以产生并持续下来的内在根源。主要概括为: (一)有效控制了港元货币供应的增长,保持了港元币值的基本稳定,由于联系汇率制在发钞程序上必须以等值的美元向外汇基金换取负债证明书,从而完全排除了港元发行体制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 比较分析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题目: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两个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理清二者理论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明确二者调节经济运行的基本目标,协调裕兴才能更好的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要求: 1.认真研读教材第十二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理清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本内容; 2.完整准确阐述两个政策的基本内容; 3.分析比较时既要分析比较二者对经济运行相同作用,也要分析比较不同作用。 时间安排:学习第十二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内容后做本次作业(约第十五周左右) 解题思路: 1.政策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等); 2.政策工具; 3.财政乘数与货币乘数; 4. 结合我国实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际描述调控的效果; 5.二者的协调运行。 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得措施。 财政政策主要包括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和国债政策。

财政政策的目标就是财政政策所要实现的期望值,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充分就业 2、物价稳定(物价总水平的稳定) 3、经济增长 4、公平分配 5、国际收支平衡 财政政策的工具是财政政策主体所选择的用以达到政策目标的各种财政手段主要有税收、公债、公共支出、政府投资和财政补贴 财政乘数是、、的统称。 政府支出乘数:GDP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支出变动量之间的比率。政府支出对GDP起扩张作用。增加(减少)政府支出可扩大(缩减)总需求,增加(减少)GDP,其增减规模取决于乘数的大小。政府支出对的影响是扩展性的。 其公式表达式为;Kg=△Y/△G 式中:Kg代表;△G代表政府购买支出增加额;△Y代表由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量。 税收乘数:GDP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量之间的比率。税收对GDP起收缩作用。增加(减少)可缩减(扩大)总需求,减少(增加)GDP,其增减规模取决于该乘数的大小。政府税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是收缩性的。 乘数的公式为: Kf=ΔY/ΔT

香港的联系汇率制

案例01:香港的联系汇率制 阅读以下资料,并通过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所谓香港联系汇率制度,是指将香港本地货币与美元挂钩,按照1美元兑7.8港元的固定汇率进行港币发行与回收的一种货币制度。港币由汇丰、渣打和中银三家指定的商业银行发行。根据香港法律,在联系汇率制度下,发钞银行需要向香港金融管理局交付美元,换取负债证明书;将美元拨入外汇基金账户,用以作为发行纸币的依据;再按照香港财政司规定的固定汇率发行等值港币。其他银行(在香港称作持牌银行)以同样的汇率向发钞银行存入美元,并获得等值港币。在回收港币时外汇基金、发钞银行和持牌银行之间也按1:7.8的固定汇率进行反方向操作。 联系汇率制度自1983年正式实施,迅速地稳定了港币对内价值,十多年来更接受过多次挑战,其中最著名的应属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但香港货币都能一一化解风险,成功地经受住了考验。港币信誉卓著,坚挺稳定。与此同时,香港经济运行良好,其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所有这些,联系汇率制度都起到了重要的、不可磨灭的作用。实践表明,联系汇率制度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当初"政治应急"的作用,而发展成为使香港能够有效地承受来自外部的金融震荡和政治冲击的经济手段。不过,联系汇率制也有其自身不可克服的缺陷,还被认为是造成香港高通货膨胀和实际负利率并存的主要原因。 1.香港联系汇率制度下,外汇市场上的港币兑美元汇率是固定汇率还是浮动汇率? 2.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港币利率由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3.要保证联系汇率制度顺利实施,必须具备哪些前提条件? 4.提示:可以考虑美元储备规模、市场主体信心、金管局货币政策自主权等方面 5.请了解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对香港联系汇率制的冲击情况。试分析香港的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和股票市场之间存在怎样的联动机制?危机中国际炒家是如何利用这一联动机制实施攻 击的?香港政府最终如何渡过难关? 6.请比较香港联系汇率制与货币委员会制(或称货币局制,比如新加坡、阿根廷等国)有什么异同?在你看来,联系汇率制的主要缺陷是什么? 7.有人认为联系汇率制度可以有效平抑国内通货膨胀,提高货币当局的权威性,因而可以在发展中国家范围内广泛提倡。你认为中国大陆能否采用联系汇率制?为什么? 来源:东北财经大学

国际金融史上的三种汇率制度

国际金融史上的三种汇率制度 在国际金融史上,一共出现了三种汇率制度,即金本位制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 1.金本位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 1880-1914年的35年间,主要西方国家通过金本位制,即各国在流通中使用具有一定成色和重量的金币作为货币,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及自由输出入。在金本位体系下,两国之间货币汇率由他们各自的含金量之比—金平价(gold parity)来决定。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金本位体系即告解体。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各国货币基本上没有遵守一个普遍的汇率规则,处于混乱的各行其是的状态。 2.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也可以说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1944年7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胜利的前夕,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村召开的“同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从此开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国际货币合作机构,规定了各国必须遵守的汇率制度以及解决各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措施,从而确定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汇率制度,就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双挂钩”制度。 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贬值和美元停止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崩溃。1973年2月,美元第二次贬值,欧洲国家和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退出固定汇率制,固定汇率制彻底瓦解。 3.浮动汇率制度

一般来说,全球金融体系自1973年3月以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就不复存在,而被浮动汇率制所代替。 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大都是世界主要工业国,如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其他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仍然实行钉住的汇率制度,其货币大都钉住美元、日元、法国法郎等。 浮动汇率制是对固定汇率制的进步。随着全球国际货币制度的不断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978年4月1日修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条文并正式生效,实行所谓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由于新的汇率协议使各国在汇率制度上的选择具有很强的自由度,所以现在各国实行的汇率制度多种多样,有单独浮动、钉住浮动、弹性浮动、联合浮动等。 (1)单独浮动(single float),指一国货币不与其他任何货币固定汇率,其汇率根据市场外汇供求关系决定。目前,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在内的三十多个国家实行单独浮动方式。 (2)钉住浮动(pegged float),指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保持固定汇率,随后者的浮动而浮动。一般地,通货不稳定的国家可以通过钉住一种稳定的货币来约束本国的通货膨胀,提高货币信誉。当然,采用钉住汇率的方式,也会使本国的经济发展受制于被钉住国的经济状况,从而蒙受损失。目前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或地区采用钉住浮动方式。 (3)弹性浮动(elastic float),指一国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对钉住汇率在一定弹性范围内可自由浮动,或按一整套程序对汇率进行调整,从而避免钉住固定汇率的缺陷,获得外汇管理、货币政策方面更多的自主权。目前,巴西、智利、巴林等十几个国家采用弹性浮动汇率方式。 (4)联合浮动(joint float),指国家集团对成员国内部货币实行固定汇率,对集团外货币实行联合浮动的汇率。欧盟11国1979年成立了欧洲货币体系,设立了欧洲货币单位(ECU),各国货币与之挂钩建立汇兑平价,并构成平价网,各国货币的波动必须保持在规定的幅度之内,一旦超过汇率波动的预警线,有关国家要共同干预外汇市场。1991年欧盟签定了《马斯赫特里特条约》,制定了欧洲货币一体化的进程表,1991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欧洲货币一体化得以实现,欧盟这样的区域性的货币集团已经出现。

什么是香港联系汇率制度

什么是香港联系汇率制度 所谓香港联系汇率制度,是指将香港本地的货币与某种特定的外币相挂钩,按照固定的汇率进行纸币的发行与回收的一种货币制度。在香港,纸币是由汇丰、渣打和中银三家指定的商业银行发行的。根据香港的法律,在联系汇率制度下,发钞银行需要向香港金融管理局交付美元,换取负债证明书,并将其拨入外汇基金账户,用以作为发行纸币的依据,再按照香港财政司规定的固定汇率,以1美元兑7.8港元的汇率发行等值的港币。其他银行(在香港称作持牌银行)则可以同样的汇率向发钞银行存入美元,并获得等值的港币。反过来,在回收港币时,外汇基金、发钞银行和持牌银行之间也按1:7.8的固定汇率进行方向相反的操作。由此不难看出,以美元作为港币发行的基础和依据,并使二者保持固定的汇率,是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两个基本要点。 自1935年以来,香港共实行过六种汇率制度,每次变动的原因都与当时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有关。但联系汇率制的实施,却有着更深层的政治及经济原因。1982年9月,中英就香港前途问题正式开始谈判。由于最初谈判进展缓慢,导致谣言四起,人心浮动,房地产市场崩溃,港元不断贬值。其间,香港各阶层人士多次呼吁港府出面挽救港元,但港英当局以种种理由进行推诿。1983年9月24日,港元在外汇市场上暴跌,对美元汇价逼近1:10,港汇指数也锐挫至57.2的历史最低水平。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港英当局不得不放弃其完全不干预货币市场的原则,转而接受经济学家格林伍德的建议--建立一个钉住美元的浮动汇率制。据说,当时有人提议将汇率固定在1:8的水平,因为它有着象征"发"的吉利谐音。但此建议被当时的财政司长彭励治否定,而将汇率定为1:7.8。 联系汇率制度的实施,迅速地稳定了香港货币。二十多年来,香港联系汇率制度受到多次的挑战。其问,经历了1987年的全球性股灾、1990年的海湾战争、1991年国际商业银行倒闭、1992年欧洲汇率机制风暴、1995年墨西哥货币危机以及1997年下半年以来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但香港货币都能一一化解风险,成功地经受住了考验。港币信誉卓著,坚挺稳定。与此同时,香港经济运行良好,其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所有这些,联系汇率制度都起到了重要的、不可磨灭的作用。实践表明,联系汇率制度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当初"政治应急"的作用,而发展成为使香港能够有效地承受来自外部的金融震荡和政治冲击的经济手段。对香港而言,由于其典型的外向型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其经济对外有着强烈的依附性,外资和外贸在经济中占有极大的比重。因此,本地经济的增长往往受到各种无法预料和控制的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这种情况下,用港元钉住美元,稳定汇率,减少了国际贸易和经济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外汇风险,有利于各类长期贸易及经济合同的缔结及国际资本的集系,从而给香港带来了更多的利益和机会。这些也可以说是导致联系汇率制度得以产生并持续下来的内在根源。 当然,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也有其自身的一些缺点。①它使得香港的利率和货币供应受制于美国的利率政策和货币政策,从而严重地削弱了这两个经济杠杆的调节能力。②联系汇率制度还被认为是造成香港高通货膨胀和实际上的负利率并存的主要原因。3)由于实行了联系汇率,也无法通过汇率的手段来调节国际收支状况等等。但是,尽管存在着种种缺陷,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有着深刻和坚实的经济基础,历史也肯定了其稳定经济和市场的作用,同时,经过十多年的风雨和考验,这一制度本身也日趋完善。

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运作原理

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运作原理 联系汇率制度,是香港自1983年10月17日起采用的一种货币发行局制度。联系汇率制度是一项有别于中央银行的货币当局制度安排,其特色是发钞银行 发行和赎回负债证明书,都须按照7.80港元兑1美元的固定汇率进行。自 1983年至今,这项制度已经经历了三次重大修订。联系汇率制度符合香港的经 济状况,且简单、一致、易于理解,能够满足香港这类高度外向型的经济体的 需要。联系汇率制度是最为强健的固定汇率制度,它固若金汤、刀枪不入,资 本流入流出的影响百分之百的转移反映在利率层面。不同于中央银行制度,联 系汇率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不能进行任何的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且必须对包 括大投机者在内的所有持港元和有意兑换港元者一视同仁,否则将损害货币当 局的公信力并带来严重后果。潘大认为,联系汇率制度的这些特点,都是港股 投资者有必要了解的,本文将对此作权威论述。 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诞生 香港在30年代放弃银本位后,长期与英镑汇率挂钩。70年代初由于英镑 改为浮动汇率,港元曾短暂的与美元挂钩。 由于70年代的美元危机,美元与黄金脱钩并大幅贬值,港元在1974年11 月25日与美元脱钩并改为浮动汇率。在浮动汇率制度实施的最初两年,港元运作曾一度非常顺利。但港元大好的形势并未能长期维持,香港于80年代初爆发港元危机。1983年港元危机最紧迫时,港元曾于两天内大幅贬值了13%,港元 汇率最低跌至1美元兑9.60港元。 实行联系汇率制度前后的港元汇率走势 为应对港元危机并拯救香港银行系统,港英当局于1983年10月15日宣布港元与美元按1美元兑7.80港元挂钩,实行联系汇率制度。这项安排标志着香港联系汇率制度诞生,成为之后30年香港金融制度的基础。 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修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