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部分老地名典故

合集下载

南京各景点与名人有关的典故

南京各景点与名人有关的典故

南京各景点与名人有关的典故南京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许多中国有名的名人都和这座城市相关联。

下面就介绍一些南京有名的景点与名人有关的典故:1.南京夫子庙: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551-479BC)在现今的南京安源寺留学几年,被尊为“南京夫子”,而他的神庙就是南京夫子庙。

2.明孝陵: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明景帝朱翊钧(1563—1620)在南京被活活死掉,死后葬在明孝陵,成为中国历史上葬于明孝陵最少的皇帝。

3.紫金山:紫金山乃历史文化名山,自古以来一直都是古代儒家文化的中心,当中有很多名人也是在紫金山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例如,现代的诗人鲁迅曾在紫金山经历过大量的读书、写作经历,把紫金山号称为“文人引以为荣的紫金山”。

4.玄武湖:玄武湖是南京的著名湖泊,湖中的许多“神物”与南京的传說密不可分。

例如,据说此湖当中有一条巨龙,每隔500年就会出现一次,可以为南京带来吉祥和好运。

5.江宁西山:江宁西山是中国古代绘画巨匠王羲之的书房所在地,他19岁开始在西山演习兰亭序,后来取名“兰亭集序”。

6.钟山:钟山位于南京市西北部,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来到这里,其中包括三国时期的名将诸葛亮,他曾在此山上写下了许多传世的名言。

7.中山陵:南京的中山陵是民国国父孙中山的陵墓,孙中山曾在此住过20多年,在他病去之前还特地发表了《遗嘱》,改革中国教育体制。

8.雨花台:雨花台是非常重要的古代文化遗迹,著名的唐代诗人白居易就在此尽情发挥自己洋洋洒洒的文学激情,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如《游子吟》、《宿雨花台》。

9.秦淮河:秦淮河是一座流淌于南京之中的河流,著名的唐代诗人李白曾在此写下了他的传世佳作《秦淮河畔》,形容了南京的日出风光,立下了不朽的文学功劳。

10.南京植物园:南京植物园位于南京市玄武区,是著名的唐代诗人李白曾把南京植物园描写成秀丽景致的游乐地,这块区域成为南京人一脉相承的文化标志。

南京著名的路及其典故

南京著名的路及其典故

南京著名的路及其典故南京,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典故和著名的路名。

这些路名或因历史事件,或因文人雅士而得名,每一条路都承载着南京的记忆和故事。

让我们一起走进南京,感受这些著名的路及其典故。

雨花台是南京著名的景点,也是一座纪念馆。

它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是一座纪念中国近代历史中的英雄人物——中国工农红军的创建者之一朱德将军。

这里曾经是中国工农红军与国民党军队激战的地方,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诞生地。

每年无数的人们都来到雨花台,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敬意和缅怀之情。

夫子庙是南京的又一著名景点,也是一座古老的文化街区。

这里保存着许多明清时期的建筑和文物,是南京古老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夫子庙的名字来源于这里的孔庙,孔庙是一个供奉孔子的庙宇,是南京地区古代文化教育的中心之一。

这里每年都举行许多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钟山风景区位于南京市鼓楼区,是南京的一座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这里有南京著名的钟山和明孝陵。

钟山是南京的标志性山峰,也是南京市的象征之一。

登上钟山,可以俯瞰整个南京城,感受到它的壮丽和辽阔。

明孝陵是明朝第一位皇帝朱棣和他的皇后的陵墓,是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杰作之一。

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来到钟山风景区,欣赏这里的自然风光和古代建筑。

总统府是南京的又一著名景点,也是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它位于南京市玄武区,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场所。

总统府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政治中心,曾经是国民政府的办公地点,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

总统府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西方的建筑风格,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来到总统府,感受这里的历史和文化氛围。

这些著名的路和景点,都是南京的宝贵文化遗产,它们见证了南京的历史和文化。

走进这些路和景点,我们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了南京的过去和现在。

南京,是一座充满魅力和历史底蕴的城市,它的故事和记忆将永远留在这些著名的路和景点中。

让我们一起珍惜和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继续为南京的历史和文化增添光彩。

南京古代地名的含义

南京古代地名的含义

南京古代地名的含义
南京的古代地名主要有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等,每个名称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含义。

详细如下:
1.金陵:这是南京最著名的古称之一,其名源于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在此地筑城之时。

金陵的名字不仅代表了南京的古老,也象征着一种悠久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地位。

2.建业:三国时期,孙权在此建立吴国,并将都城命名为建业,意在表示要建立一个繁荣
昌盛的事业。

3.建康:东晋及南朝时期,南京被称为建康,这个名称同样传递出建设一个康健国家的愿
望。

4.江宁:十国时期的南唐以南京为西都,时称江宁,字面意思为“江边宁静之地”。

5.应天:明朝初年,朱元璋将元代的集庆路改名为应天府,寓意“顺应天意”,并在1368
年下诏以金陵为南京,即南方的京城。

6.石头城:因南京地处石头山旁,故有此别称,也是早期城市的核心地区之一。

7.越城:春秋战国时期,南京先后属于吴、越、楚等国,因此得此名。

以上只是部分南京的古代地名及其含义,实际上,南京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都城,其地名变迁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的演变。

南京地名典故

南京地名典故

南京地名典故
1、长干里:它的前身建初寺是江南历史上第一座梵刹。

此外,它还是古时南京最有名的吏民杂居之地。

相传孙吴文臣之首张昭就住在今长干桥南的偏西巷中,当时的地名叫“张侯桥”。

孙吴大将陆逊的两个孙子:著名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也都住在长干里的越城附近,陆机于吴亡后到了洛阳。

曾著有《怀旧赋》来怀念他的旧居。

2、堂子街:据说明初修筑南京明城墙时,为解决兵役人夫洗澡的问题,有人靠着城墙修了一溜子澡堂,时人称之为“堂子大街”。

因为澡堂是用白石和透水性较差的白色城砖砌成的,所以人们就又叫它为“玉石大街”。

后来,人们为了称呼的方便,干脆就叫它“堂子街”了。

3、百猫坊、钓鱼台、赶鱼巷:据《续纂江宁府志》记载:上浮桥,明俞通海宅,石门楼及西楼虽蔽犹存。

相传朱元璋称帝后,俞通海、俞通源和俞通渊三兄弟,均因战功封侯、封公。

俞通海死后,被追封为虢国公,谥忠烈,并为他的后代盖了一座国公府。

老南京都很少知道的这些南京地名由来!

老南京都很少知道的这些南京地名由来!

老南京都很少知道的这些南京地名由来!了解一个地区,得先了解它的地名,城市地名从不仅仅是简单符号,还深含文化,浓缩着地理、人物、历史、民间传说、人情百态……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南京这些有来头的地名,资深南京人也不一定都知道哦~贡院街:位于夫子庙。

清同治年间,因贡院设此地得名。

贡院是明清时期应天院试和江南乡试的地方。

桃叶渡:贡院街东端。

传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在此接爱妾桃叶渡河,因名。

“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等名句皆出于此地。

三元巷:新街中南。

因明朝中试三元的尹凤居住在此而得名。

明清时代,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合称“三元”,即解元,会元,状元。

御道街:位于南京市白下区,南起光华门,北抵午朝门,中有外五龙桥。

因曾为其皇宫的南北中轴线,即明故宫御街和御道,故名。

常府街:因明初开平王常遇春府第在此而得名。

瞻园:明代瞻园为徐达府邸花园,清代为藩署,乾隆南巡时题名瞻园,取苏东坡“瞻望玉堂,如在天上”之意,太平天国时为东王府和夏官丞相衙署。

抄纸巷:应该是钞纸巷,钞票的钞。

因是明朝生产印刷大明宝钞用纸的地方,故名。

抄纸巷隐藏着许多小吃等你去发掘!鸭得堡老鸭汤鸭血粉丝(抄纸巷店)地址:抄纸巷31号(近淮海路)杨公井:清末光绪某年,南京城大旱,在此驻军的清军将领杨镜岩带着三军士兵连掘3口大井,解决了士兵和老百姓的吃水问题,当地百姓为了纪念杨镜岩,在井旁边为他立碑,将此井命名为“杨公井“。

箍桶巷:因是以前人们箍木桶的地方,故名。

马府街:位于太平南路东侧,因郑和的府邸曾在此而得名,因郑和本姓“马”,故名。

这里曾是马府的私家花园长干里:李白著名的“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造就了“青梅竹马”的典故,被传为美谈。

同时,长干里还是南京最早的佛教中心,是孙吴时江南第一寺“建初寺”的所在地。

琵琶巷:旧时琵琶巷路中间有一水沟,上覆青石,石质有松有密,且厚薄不一。

雨天行人着木屐踏走其上,叮咚作响,如奏琵琶,就有了琵琶巷的美称。

南京的地名历史小故事

南京的地名历史小故事

南京的地名历史小故事南京市我们国家的一个美丽的地方。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南京的地名历史小故事,希望能帮助到你。

南京的地名历史小故事一下马坊设于洪武26年,即公元1393年。

牌坊体型伟岸,雕刻精细,书体公正,是明代初期石刻建筑的精品。

下马坊是明孝陵的一部分,2007年南京市政府建成下马坊遗址公园,所有与下马坊有关的文物都聚集于此,中断了多年的下马坊至大金门神道再次恢复。

、“孝陵卫”是大明帝国一支精锐部队的番号,其地位不亚于京城内的皇家卫队。

当年孝陵卫是皇家禁地,近6000名精锐士兵驻扎于此,文武百官到此必须下马步行。

明孝陵国家和皇权的象征,也是“龙脉”所在,孝陵的平安就意味着子孙兴旺发达、国运长久。

因此,除了管理孝陵内部的神宫监外,皇室特地在下马坊东侧设立了军事机构“孝陵卫”,以保卫孝陵的安全。

南京的地名历史小故事二龙江宝船厂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三汊河附近,又称龙江船厂、宝船厂,是中世纪世界最大的皇家造船厂遗址。

当年宝船厂占地1000余亩,开作塘(船坞)七条,史载大型宝船“悉数建造于宝船厂”,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皇家造船厂。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比较重视造船和发展海运。

在南京城西设立了龙江宝船厂,征调各地工匠四百余户来到南京,广造海舶。

郑和下西洋所率领的庞大船队,有大海船六十多艘,连同中小船只在内,一共有百余艘之多。

这些远航西洋的海船,除了在福建等地建造外,有很多是在龙江宝船厂建造的。

南京的地名历史小故事三在古代,南京有一个规矩,如果一条街上的某个人高中状元了,就用这个人的姓氏来命名这条街。

那么为什么老南京的状元境前没有姓氏呢?原来,当时在状元境这条街上出的状元郎是秦桧父子。

据说,当时这条巷子的确叫秦状元境,但是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更奇怪的是,秦桧只要干了什么坏事,巷名牌子上的“秦”字就变暗一些,过了一段时间,“秦”字竟然消失了。

秦桧气死了,命人重新把牌子挂上去,没想到一天晚上,牌子上的“秦”又消失了。

秦淮老地名的故事

秦淮老地名的故事

南京老地名的故事长乐街南京人都知道长乐路,可是知道长乐街的就不多了。

这条闹市古巷,默默傍依秦淮河几百年,无语诉说金陵风物变迁,历史沧桑过往。

长乐街的历史长乐街古名长乐巷、长乐坊,又称篾街。

它南接糖坊廊,北接牛市,位于秦淮河北岸,隔河与钓鱼台相对。

追溯长乐街的历史,至少可到元朝。

元《至正金陵新志》记载:“长乐坊在古御街左,镇淮桥东北”。

可见那时这条古巷就已存在。

明朝《万历上元县志》上则有更详细的记载:“长乐巷在军师巷东北,即旧长乐坊。

北通古层楼巷。

”说起这个层楼巷,又是一段怀古幽情。

历史上确有其楼,为宋咸淳时建,还有元萨都刺诗为证:“半空云气层楼暗,四月江南欲雨天”。

可惜这个叫人心驰神往之地,没有长乐街那么幸运,在历史车轮中飘然而逝。

关于“灭街”的传说住在长乐街的老人都知道,长乐街古名叫做“篾街”,又称“灭街”。

这里面可就有典故了。

“篾街”,顾名思义,是因古代竹器作坊和竹器手工业工人集中于此。

至于“灭街”,相传产生于明洪武初年,但究竟为什么叫这么个不吉利的名字,传说很多:传说一:明朝时,因为住在这里的一户人家扎了一张大脚女人的彩灯,犯了马娘娘的讳,锦衣卫竟枉杀了整条街的人,所以叫灭街。

传说二:此街曾是元朝官员福寿居住之地,元灭亡时,福寿及其部下誓死不降,纷纷合家自尽,整条街的大小人口几乎灭绝,惨烈无比,故称“灭街”。

传说三:还有的文献记载说,清朝末年,王、陈两姓在此开糖坊,人们厌恶“灭街”这个不吉利的名称,于是把他们居住的那段“灭街”改为“糖坊廊”。

这就是现在为什么这条街分为长乐街和糖坊廊两截的原因。

一位老人告诉记者,此街原本名“长乐”,却演变成“灭街”这个阴鸷的名字,后来居住之人为了避讳,又将其改回为长乐,一直流传至今。

今天的古街貌走进了这条沉蕴浓浓历史余香的古巷。

狭小古旧的街面,几乎一般高低的旧式民宅,如果不是远处突兀支棱的摩天大楼,几乎以为踏进了倒错的时光。

几百米长的巷子,被马路硬生生隔断成两截,那头与糖坊廊相接,这头与牛市相望。

南京各景点与名人有关的典故

南京各景点与名人有关的典故

南京各景点与名人有关的典故南京有许多具有历史文化影响力的名胜古迹和名人。

下面介绍一些南京各景点与名人有关的典故。

1. 江宁王城墙:明末清初,江宁郡王、军事家袁世凯为了防御张作霖的侵略而在江宁建造了一座新都:江宁郡王府,沿用直至清朝末年。

江宁王城墙是江宁王府的主要建筑之一,由位于菱湖路口西北角的江宁护城河至菱湖路口东南角的菱湖路构成。

2. 中山陵:中山陵是孙中山先生故居,他曾在此居住28年并结束他在大政方面的活动。

中山陵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它的建筑非常壮观,有着南京特有的古典建筑风格。

3. 鸡鸣山:鸡鸣山现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由孙中山先生穿越此处而得名。

传说孙中山是为了抵御北洋军队的进攻,在此处发出“哇哇雀鸣”的指挥,激励人们前进。

4. 秦淮河畔的牛车水:在秦淮河畔,有一处特别的弯路,更有一口水井,凡是过完这条弯路,水井旁就有一口牛车水,它是当地百姓从水井取走的水,以节省水费,因而得名。

5.阅江楼:阅江楼是南京最古老的古建筑之一,它位于秦淮河畔,可以俯瞰江上游船只缓缓行驶,经常有文人聚在此欣赏秦淮河的美景,并讲述、谱写有关江南的文学故事,因此也被称为“文人楼”。

6. 南京夫子庙:南京夫子庙是纪念孔子而建造的古建筑,它位于南京市区的中心,占地面积五十多亩,有着高大的殿堂,庙外还有江宁王墓和明清地牢等古迹。

此外,每年六月初九,都会有海内外的文人和英雄聚集在此,追忆孔子的壮举。

7. 汤山:汤山位于江宁和雨花台之间,因当地的山体被水流冲刷而形成的汤状而得名,现在已成为南京市的新兴旅游胜地,每年旅游量极高,有不少游客前往汤山欣赏雄踞江面的“南京夜景”。

以上就是南京各景点与名人有关的典故介绍,从中可以看出南京在历史文化上独特的地位。

这些景点都是这座城市古老文化与各种历史人物精彩旅程的见证,也是保存这些古迹的最好形式,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南京的文化遗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部分老地名典故
花牌楼街巷,已废。

昔日位于太平南路中段,北起文昌巷,接原吉祥街,南至户部街,接太平街。

因明初朱元璋为表彰开国功臣常遇春,在常府西侧修筑的一座华丽的牌楼,人称花牌楼。

街因以得名。

民国《首都志》载:“花牌楼,常府西牌楼也。

一名雍睦里。

清道光中李太守璋煜以其守更严肃改名太平路。

”民国时曾发展为书店街。

望仙桥桥,已废。

昔日位于朝天宫之西古运渎河上,即今文津桥与张公桥之间,古之西州桥,以西州城得名矣;宋之武卫桥,明弘治至正德年间大文人史忠,字廷直,自号痴翁。

他能诗作画,精通音律,能做新声乐府,性格豪放,不拘小节,不喜结交权贵,终身不肯出来做官。

其妻何玉仙也是多才多艺之人工书善画,尤通音律。

史忠为提高她的技艺,曾觅两京绝手琵琶张禄授之以技,使其尽得其妙。

夫妻俩感情很深,每当玉仙外出将归时,史忠就站在武卫桥上凝望,故时人称之谓“望仙桥”、“史桥”。

东府城亦叫东城。

古城湮灭久远,昔日位于明皇城西安门外,青溪桥东,南临淮水。

东晋安帝义熙十年(414)冬建。

原为东晋简文帝司马昱任会稽王时的旧府第。

后为操纵朝政的会稽王司马道子居宅。

太元十四年(389)六月,司马道子移扬州治所于东第,时人呼为东府。

义熙十年刘裕在东府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兴建府城,故称东府城。

东城府开东、南、西三门,无北门,城周三里九十步。

东晋以宰相领扬州牧,东府城既是相府,又是扬州刺史治所。

形势险要,每建康有事,必置兵镇守。

景和元年(465),一度改东府城为未央宫,昇明三年(479),萧道成晋封为齐王,以东府城为齐王宫。

梁武帝末年,东府城政筑砖墙。

梁敬帝绍泰末年,城在兵火中焚毁。

陈天嘉年间(560--566),城东迁三里,于齐安寺西重建府治,陈亡后废弃。

长干里长干里,今指位于中华门外长干桥南,东侧立有“古长干里”牌坊。

古长干里则范围很广,涵盖今内秦淮河以南、雨花台一带。

“干”是南京古代地方话用字,意为山陇之间的长条形平地地形;有大长干、小长干和东长干之分,大长干即今石子岗,小长干为今石子岗以北,内秦淮河以南,雨花路以西地带,东长干则指在内秦淮河以南雨花路以东地带。

“里”是古时居民区名称的通名。

长干里地势高亢,南有雨花台,北有秦淮河,西则长江相护,又处秦淮河入江通道旁,自古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春秋战国时代,长干里一带已是人烟稠密之地,加之交通便利、物产丰富,故公元前472年范蠡率领着越国士兵始筑越城于此,是为南京城市最初的雏形。

秦、汉以至唐代,长干里吏民杂居。

以秦淮河之故,长干里人多以舟为家,以贩为业,从事商业活动,长干里也成为最大的商业区和货物集散地。

及至明代,此处形成两大专业集市,一为“大市”集市,以经营粮食和其它农副产品为主;一为“来宾街市”,以经营竹木薪炭为主。

长干里又是佛教中心。

东吴赤乌四年(241),南京最早的寺庙建初寺即建于此。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又在此建大报恩寺,一时蜚声中外,大报恩塔琉璃宝塔被称为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观之一。

南京土话“出了南门尽是寺(事)”,即缘于此处寺庙之多、香火之盛。

使古长干里更加闻名遐迩的缘由,是唐代诗人李白“最柔情的诗句”《长干行》,中有句云:“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天真烂漫与童年稚趣,呈现出纯洁无邪的美好意象,动人心怀。

而使长干里之美好意象更为丰富者,还有唐人崔颢等描述船家生活的《长干曲》,以及旧时“长干折柳”的习俗。

崔颢仿《乐府歌辞》旧题所作《长干曲》,绘出盛唐长干儿女恋情的风俗画卷;组诗之二“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长干船家的飘泊之感与相慕之情油然纸上。

又古代人们送朋友南出城区,送到长干为止,再折一根柳枝相赠,表达依依离情。

如此,长干船家、长干折柳与乐府旧题“长干行”等等,反复为骚人墨客歌而咏之,强化着长干所代表的丰富意象。

也许,长干里那份“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纯洁与长干送别的真情,正是南京人虽经沧桑却率真性情不变、纯朴诚挚不变的真实写照;而作为老南京典型居民区的“长干故里”,亦为清“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永昌里街巷,已废。

昔日位于今南京城西南角的凤游寺南。

传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六年时,有三只头小足高、五颜六色、叫声悦耳、状若孔雀的大鸟,飞落在永昌里王凯家的花园中李树上,鸣叫不已,招来了一大群各种鸟类,跟随其比翼而飞。

当时人们认为,这三只鸟就是百鸟之王----凤凰。

各种鸟类随凤凰翔集就是“百鸟朝凤”,古人认此为太平盛世的象征,值得庆贺和纪念的大事。

此刻,扬州刺史,彭城王义康便将百鸟翔集的永昌里改名凤凰里。

后来,又在保宁寺后的山上筑台建楼来纪念这件美事,并命名为凤凰台,所在之山名凤台山。

上江考棚街巷,已废?在今中华门城堡东侧,即门东地片。

南起新民坊,北至剪子巷?2006年城市改造中被拆除。

明朝初年,南京作为都城,今安徽、江苏两省位处京畿,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都得来南京先参加预试,通过后方可参加乡试。

时称安徽境域为上江,江苏境域为下江。

明?清科举考试,此处一度曾为上江考生预试的考场,故名上江考棚?上江考棚经历过数次迁徙,惟门东这里留下其名。

据清《同治上江两县志》卷十一《建置》载,上江考棚始置于朝天宫皇甫巷,同治四年(1865)十月迁至南京门东三条营附近方家巷,同治十二年(1874)迁建于中正街,至废科举制度止,至今在白下路市第六中学校园内还保存着上江考棚的老建筑。

沙湾街巷,已废。

昔日位于今中华门内西侧,内秦淮河南岸的钓鱼台与饮马巷交接处。

即古之永安坊,因秦淮河在此曲流而得名沙湾,俗称沙窝。

沙湾在明清时,为南京最大的鱼市场,也是南京丝织业的中心地。

南京地区的丝织业源远流长,三国孙权时,就有专门织锦的宫女千人之多;东晋末年,织锦业已遍及民间。

1950年并入钓鱼台。

杏花村古村落,已废。

昔日位于今南京城西南隅,凤台山、花露岗南侧低丘地带。

春秋战国时,毗邻长干里闹市区,此地亦为人烟稠密之地。

“村中人家多植杏树,间竹成林,春来花开,青旗红树,掩影如画”,故名杏花村。

三国东吴间,江南手工业兴盛,村里丝织和酿造作坊鳞次擳比。

东晋义熙年间,建康(今南京)已手工织造出云锦,酿造出香醇的美酒。

南朝刘宋间,在建康设有锦署,上品佳酿“金陵春”在全国堪称“一地之长,一方之秀”,已脍炙名人之口,杏花村则以出售“金陵春”佳酿闻名于世。

进入杏花村,酒肆门前酒旗飘,以招揽顾客,在村内酒令飞扬,每每醉饱而归,故是时有“来到杏花村,
不饮也醉人”之说。

晚唐大诗人杜牧,时任池州刺史,于大和七年(833)春,由宣州赴扬州淮南节度使府,途经江宁(今南京),以吟咏“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七言绝句,描述他沽酒的场景。

诗人以这种清雄俊逸的笔触,抒写了现实广阔的题材。

富有鲜明特色的《清明》诗,一时唱响了大江南北,千百年来,世人传诵不衰,杏花村亦随诗文而名扬四海。

基于攀龙附凤之工,全国相继出现了十九处“杏花村”。

其中最为著名的,亦是为杜诗争议不休的有六处,除了南京杏花村之外,还有山西汾阳、山东水泊梁山、安徽贵池、湖北麻城和江苏丰县等处的杏花村。

随着历史的风风雨雨,杏花村亦饱经沧桑,至元末,村内遭受一场战火,杏树林被摧毁殆尽,仅剩“老树数株”。

明代又进行大面积复植,逐步恢复旧观,可惜,当清军进入,杏花村又重遭毁坏。

以后,杰出名家吴敬梓不忍林区被损,又兴工补植100余株,致使杏花村留住了旧日的风采,仍为人们观赏的胜境,沽酒的雅处。

“杏花沽酒”名列清“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至清代晚期,杏花村已日渐荒圮,后荡然无存。

1958年,因兴建南京第一棉织厂,被占用而废弃。

江乘古县,已废。

昔日治所在今栖霞山附近江边。

与六合区瓜埠镇隔江相望。

为古代长江下游南北交通要津和军事重地。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自会稽还,过吴,在此从江乘渡,遂置县以铭之。

汉属丹阳郡。

历经三国至晋,时置时废。

隋开皇初年,江乘县撤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