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称谓语的对比及运用
英汉社交称谓语对比.

英汉社交称谓语对比[摘要]称谓语是人类社会语言文化的一种普遍现象。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因而不同文化由于历史传统、民族心理等差异导致了称谓语的不同。
了解英汉称谓语的异同并把它运用于实际的社会交际可帮助我们提高交流的质量,更好地促进跨文化的交流和沟通。
[关键词]称谓语社交称谓文化对比人们在交往中总以某种言语形式称呼对方,即称谓语。
称谓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它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亲疏关系的认定,起着保持和加强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
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全部的历史文化,特定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民族思维方式在语言中必然有所反映,称谓的不同自然也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化间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重名分,讲人伦”的封建伦理观念,与西方社会“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使得英汉语言在称谓体系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迄今为止,社会语言学学者对称谓语类型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认为称谓语涵盖了亲属和社会两大属类。
亲属称谓语的使用范围以家庭为核心,而社交称谓语的适用范围则是整个社会。
社交称谓语在称谓语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本文将比较英汉社交称谓语的异同, 使我们了解英汉传统文化的差异,从而能够得体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社交称谓是指作为一定的社会群体或一定的社会组织的人在相互交际时按对方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所使用的一切称呼方略和规则。
它导源于一个民族的社会组织结构及其人事关系,具有开放性、隐蔽性和相对变更性,选择机制比较灵活。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对别人怎样称呼自己十分看重。
称呼得当使双方能够心理相容、感情融洽、谈话畅通,称谓语在其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通称所谓通称是指对社会上各界人士不分职业和职务,有时甚至不分年龄的一种称呼。
每个民族的社交称谓语都源于传统文化。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封建统治者一直推崇儒家尊卑的礼制。
“礼”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之一,称谓是“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战国时期的儒家经典《左传》中就有“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的论述。
从汉英称谓语看中西方人际关系

从汉英称谓语看中西方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对于人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在中文社会还是英文社会中,人们都需要通过称谓语来表达彼此之间的关系和尊重。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惯导致了中西方在称谓语使用上的差异,也反映了中西方人际关系观念的不同之处。
本文将从汉英称谓语的使用情况、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等方面,探讨中西方人际关系的差异和原因。
我们先来看看中西方在称谓语使用上的差异。
在汉语中,称谓语通常是由称呼词和称谓词组成的,而在英语中,则主要通过称谓代词来表达。
汉语称呼词的使用包括了亲属称谓、社会称谓和尊称等情况,例如: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叔叔、阿姨、先生、小姐等。
而英语中则更常用的是称谓代词,如:Mr、Mrs、Miss、Ms等。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西方在称谓语使用上的不同传统和社会风俗。
我们来分析一下中西方称谓语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文化中,称谓语承载了尊卑关系、社会等级和尊重等文化内涵。
称呼长辈、师长、领导或者客人时,使用尊称是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礼貌。
而在英国文化中,尊称的使用更多地表达了社会礼仪和敬意。
称呼老师、医生、律师或者政府官员时,使用尊称则是对他们专业身份的尊重。
我们来分析一下中西方在称谓语表达方式上的差异。
在汉语中,称谓语的使用受到了年龄、性别、社会地位和亲疏关系等因素的制约。
称呼年长者时要使用长辈或者尊称,称呼自己的亲人时要使用亲属称呼等。
而在英语中,称谓代词则更加注重对于职业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表达。
称呼教师时使用Mr/Mrs/Miss+姓氏,称呼医生时使用Dr+姓名等。
从汉英称谓语看中西方人际关系,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要充分了解并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惯,避免在称谓语的使用上出现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
要学会在跨文化交流中灵活运用称谓语,以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和敬意。
要通过积极的跨文化交流和相互尊重,增进中西方人际关系的理解和友好。
中西方人际关系的差异体现在称谓语的使用上,反映了不同文化传统和社会习惯对于人际关系观念的影响。
英汉称谓语对比及其文化内涵

英汉称谓语对比及其文化内涵称谓语在英汉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彼此关系的称呼方式,也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文化内涵。
下面是一些英汉称谓语对比及其文化内涵:1.先生/先生 - Mister在英文中,先生(Mister)是男性通用的称谓,无论是对陌生人,还是对熟人,使用都很普遍。
而在中文中,先生一般用于成年男性的尊称,比如老师、医生、律师等,但也可用于对长辈的尊称。
文化内涵:英文的先生更注重平等和礼貌,无论是对陌生人还是熟人都使用同一个称谓。
而中文的先生则更注重尊敬和尊重,尊称一些特定职业的男性。
这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对待尊重和互动方式的不同心理取向。
2.女士/太太 - Mrs.在英文中,女士(Mrs.)是已婚女性的尊称,太太(Miss)则是未婚女性的称谓。
在中文中,女士(或夫人)通常用于对年龄较大、地位较高的女性的尊称,而太太则用于对已婚女性的通称。
文化内涵:英文的Mrs.和Miss体现了西方文化对性别和婚姻状况的不同标准,更注重个人独立和身份识别。
而中文的女士/太太则更注重对女性的尊重和礼貌,反映了中国文化中重视家庭和社会关系的价值观。
3.阿姨/叔叔 - Aunt/Uncle在英文中,Aunt和Uncle是亲戚关系中的称谓,但也可用于对年长者的尊称。
在中文中,阿姨和叔叔则更广泛地用于年长者的尊称,无论是否有亲戚关系。
文化内涵:中文的阿姨和叔叔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尊老敬老的传统。
而在英文中,Aunt和Uncle则更注重与亲戚关系的联系,反映了家庭在西方文化中的重要性。
4.小姐/奶茶妹/女神 - Miss在中文中,小姐(或姑娘)是对未婚女性的通称。
而奶茶妹和女神则是一些网络流行语,用于对外貌或魅力相对出众的年轻女性的美称。
在英文中,Miss通常用于对未婚女性的尊称。
文化内涵:中文的小姐和网络流行语奶茶妹、女神,都源于中国的饮食文化和娱乐文化,更注重对女性的美貌和吸引力的赞誉。
中西方称谓语差异与翻译

一、中西方称谓文化差异 (一)亲属称谓 中国的亲属称谓系统可能是世界上最丰富的 称谓系统,其称谓词语更是纷繁复杂。 赵元任先生 在《中国人的各种称呼语》中列举了 110 种亲属称 谓语,每一种称谓语又有正式名称。 在西方,亲情观念相对淡薄很多,亲属称谓数 量不仅少而且简单。 英语中大体含有 11 个亲属称 谓 grandfather, grandmother, father, mother, son, daughter,brother, sister, uncle, aunt , cousin。 其中 cousin 不仅没有血 缘 关 系 之 分 , 甚 至 没 有 性 别 之 分,既可以指堂哥堂弟表哥表弟,也可指堂姐堂妹 表姐表妹,由此词翻译也可以看出汉语称谓语中血 缘关系和性别特征都很明显。 另外,在中国,人们在实际交往中与对方关系 密切时也常常使用亲属称谓称呼来表示亲近,而且 加尊﹑仁﹑贤等以示尊重。 对年长一些的称仁兄﹑尊
译 文 2:I spend all my time on call at the inner gate, Madam. I’ve no means of knowing what the master does outside.
从汉英称谓语看中西方人际关系

从汉英称谓语看中西方人际关系中西方人际关系的文化差异通常体现在称谓语上。
在中文中,称谓语十分重要,通常以表示尊敬和亲密程度的方式来称呼对方。
而在英语中,称谓语较为简单,通常以称呼对方的名字或持有职位来表示对方的身份和地位。
下面将从汉英称谓语的使用习惯和文化内涵来探讨中西方人际关系的差异。
中文中的称谓语主要分为尊称和亲称两种。
尊称通常用于对长辈、上级、客人等较为尊重的人,如“先生”、“女士”、“老师”等。
而亲称主要用于对家人、朋友、同事等亲近的人,如“爸爸”、“妈妈”、“同学”等。
这种分类方式体现了中文文化中对人际关系的重视和尊重。
在中文社会中,人们往往侧重于尊重他人的地位和身份,尊称的使用能够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也可以帮助建立起一种和融洽的关系。
而英语中的称谓语相对简单直接,通常用名字或职位来称呼对方,如“John”、“Miss Smith”等。
相比于中文中的复杂称谓语,英语中的称谓语更加简洁明了。
这种直接的称呼反映了英语文化中注重个体主义和平等的价值观。
在西方社会中,人们普遍认为人人平等,不管地位高低,都应该受到平等和尊重对待。
所以,在英语社会中,人们更倾向于用对方的名字来称呼对方,以展现出平等和友好的态度。
中文中的称谓语也反映了尊卑和年龄的等级观念。
在使用称谓语的时候,人们通常会根据对方的年龄和地位来选择适当的称谓,如“大哥”、“小姐”。
这种称谓语的使用方式体现了中文社会中一种尊重长辈和重视年龄等级的价值观。
通过使用适当的称谓语,人们可以表达对长辈或地位较高者的敬意,维持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稳定。
相比之下,英语中的称谓语相对更加灵活多样。
人们通常会根据具体情境和对方的喜好来选择适当的称谓,如“Mr.”、“Ms.”、“Mrs.”等。
这种灵活性反映了西方社会更加注重个体差异和个人表达的价值观。
人们使用适当的称谓语可以表达尊重和关心,但更强调的是对方的个体特征和需求。
中西方人际关系在称谓语的使用上存在一些文化差异。
汉英称谓语的对比研究

206作者简介:吴珊珊(1997— ),女,汉族,湖南郴州人,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专业英语及跨文化交际。
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
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
但由于文化的差异,中国与英语国家的称谓语用法有所不同。
如果不了解其中的差异,可能会造成双方误解,甚至导致沟通失败。
因此,掌握汉英称谓语的差异有助于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语用错误、促进跨文化交际。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汉英称谓语进行对比分析:一、人称代词(一)第一人称代词人称代词指的是对话者之间互相称呼的代词。
英语国家的人们在称呼自己时,通常采用第一人称代词“I”;如果需要强调自己,可以使用反身代词“Myself”。
相反,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的形式比英语多。
汉语中的中性第一人称代词是“我”,相当于英语中的“I”。
不过,古代中国人为了礼貌,常用自谦代词来称呼自己,比如“晚生”、“卑职”等[1]。
以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一段对话为例。
贾珍言道:“昨承冯大爷示知老先生人品学问,又兼深通医学,小弟不胜钦仰之至。
”张先生道:“晚生粗鄙下士,本知见浅陋,昨因冯大爷示知,大人家第谦恭下士,又承呼唤,敢不奉命。
”Jia Zhen said, “Yesterday, I was overwhelmed with admiration by all Mr. Feng told me of your character, learning, and profound knowledge of medicine, sir.”“I am simply an ignorant layman,” replied Dr. Zhang. “But when I heard yesterday from Mr. Feng that Your Lordship’s family is considerate to ordinary scholars and had condescended to send for me, how could I disobey your orders?”A dream of red mansions (Yang and Dai, 2001)[2]“张先生”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享有很高的声誉,但他还是用“晚生”来称呼自己。
从汉英称谓语看中西方人际关系

从汉英称谓语看中西方人际关系中西方文化对人际关系的看法有很大差异。
在中文中,称谓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
不同的称谓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年龄、性别、亲密度等等因素。
下面从汉英称谓语的使用中来探讨中西方人际关系。
一、中文称谓语在家庭中的运用中文中,在家庭中不同的人之间的称谓是有讲究的。
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中文称谓语和其具体含义:1. 爸爸:此称谓用于子女称呼自己的父亲,代表了孝顺和尊重。
5. 哥哥/姐姐:此称谓用于兄弟姐妹之间,代表了兄弟姐妹之间的互相关爱和互相尊重。
在中文中,家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单位。
家庭中的人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因此不同的称谓语在展示亲密度方面非常重要。
二、汉语称谓语的运用在商务场合在中文商务场合,人们的称谓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商务场合中,不同的称谓代表了身份、地位等不同的因素。
下面列举一些商务中文称谓语:1. 先生/女士:此称谓用于商务场合中人际关系不熟悉的人之间,比如双方是客户和商家关系。
2. Mom:此称谓用于子女称呼自己的母亲,与中文中的“妈妈”类似。
在英文中,家庭中的人之间的关系要比中文中简单得多。
称谓语通常只代表亲密关系,不像中文中有身份和地位等因素的考虑。
在英文商务场合中,人们使用的称谓语同样具有一定的特征。
下面列举一些商务英文称谓语:在英文商务场合中,不同的称谓语同样能够代表身份、地位等不同因素。
然而,英语中的称谓语相对简单,使用也相对灵活。
总之,从汉英称谓语的使用中来看,中西方人际关系的不同也表现在了称谓的使用上。
中文中的称谓通常具有更为复杂的含义,而英文中的称谓则更为简单易用。
对于不同的人际关系,使用合适的称谓是非常重要的。
从汉英称谓语看中西方人际关系

从汉英称谓语看中西方人际关系
在中西方文化中,称谓语是人们交流时常用的一种形式,通过称呼对方的方式,可以
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地位和尊重程度。
从汉英称谓语的对比可以看出中西方人际关
系的一些特点。
中西方在称谓语的使用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西方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个体的自
由和平等,因此称谓语相对简单,一般使用对方的名字或姓氏,例如Mr. Smith先生、Mrs. Johnson女士等。
而在中国,人们注重人际关系的社会化和等级观念,称谓语相对复杂,
除了使用姓氏外,还要根据对方的性别、年龄、社会地位等来确定具体的称谓,例如张先生、李太太、刘师傅等。
中西方在称谓语的使用方式上也存在着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常常直呼对方的名字,比较随意和直接,强调个体自主权和平等。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加注重社会礼仪
和尊重他人,因此在称谓语的使用上更为复杂和繁琐,常常会根据场合和对方的身份不同
来使用不同的称谓,以显示对对方的尊重和礼貌。
中西方称谓语也反映了社会地位和权力关系的差异。
在西方社会中,人们注重个人价
值和能力的体现,称谓语相对简单,没有太强的等级意味。
而在中国,人们注重社会地位
和家族关系的影响,称谓语通常会包含对方的身份和地位信息,以显示对他们的敬重和尊重。
中西方称谓语中还存在着性别的差异。
在中国,通常会根据对方的性别使用不同的称谓,如先生、女士、师傅等。
而在西方社会中,称谓语通常是中性的,不会根据性别的不
同来使用不同的称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
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
中英两种语言都有一套完整的道德规范和礼貌原则,反映到日常交流和会话的各个方面。
旨在探讨中英两种语言在礼貌原则指导下反映在称谓语方面的异同。
关键词:称谓语;礼貌原则;对比一、中英礼貌原则对比礼貌原则在人类社会中具有普遍性,关于礼貌语言问题,国内外学者分别从社会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修辞学等角度提出了不少理论模式和研究方法。
1.什么是礼貌原则。
谦逊准则是著名语言学家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的六条准则之~,这条准则在中国文化中得到很好的运用,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和价值取向,而英语中的谦逊用语远比汉语中的少,实际应用的更少。
中英两种文化在谦逊准则方面有较大的差异,了解这种差异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指导意义。
Grice于1967年提出了会话的合作原则,指出言语交际双方为了使交际能顺利进行,在交际中会遵循合作原则。
如果说话人故意违反了合作原则,听话人应该根据当时的语境推断出说话人的隐含含义,即会话含意。
合作原则虽然解释了话语的字面意义和它的实际意义之间的关系,解释了会话含义是怎样产生和理解的,但它却没有解释人们为什么要违反会话准则以含蓄地间接地表达自己。
为此,英国著名学者Leech补充,丰富和发展了Grice的合作原则,提出了系统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
他认为,礼貌原则可以援救合作原则,弥补其不足。
2.礼貌原则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策略原则(Tact Maxim)即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
慷慨原~lJ(Generosity Maxim)即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
赞扬原~lJ(Aprrobation Maxim)~]]尽量减少对他人的批评,尽量增大对他人的赞扬。
谦虚原则(Modestv Maxim)即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
赞同原则(Agreement Maxim)即尽量缩小与他人的意见,尽量夸大与他人相同之处。
同情原则(Sympathy Maxim)即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尽量扩大对他人的同情。
3.汉语言文化中的礼貌原则。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国历史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讲文明懂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中国学者顾日国根据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中国人日常交际的特点,提出了汉语言文化交流中四个方面的礼貌特征,即尊重(respectfulness),谦逊(modesty),态度热I~(attitudinalwarmth)和文雅(refinement)同时借鉴Leech的礼貌六原则,总结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礼貌原则,共包括五个方面:(1)称呼准则即用适当的称呼问候对方。
它体现了汉文化r卜t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上下有异,贵贱有分,长幼有等”在现代文化中的积淀和反应。
使用恰当的称呼语被认为是最起码的礼貌准则。
(2)自谦尊人准则。
即贬低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以及尊称他人或相关的事物。
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夫礼者,自卑而尊人”,也体现了汉文化中的谦虚品德。
(3)雅言准则即使用高雅的语言,禁用“粗语”。
这一准则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修养和自身的文化素质。
(4)求同准则即交际双方尽量减少不同之处,尽量和谐一致,满足对方的要求,赞同对方。
它体现了汉文化的“尚同”或“恭敬不如从命”的礼仪。
(5)德言行准则。
即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这个准则反映了汉文化中“有德者必有其行”以及“君子耻有其词而无其德,耻有其德而无其行”的传统思想。
对比中英文化的礼貌原则,我们不难发现两者大体上都遵循了两种基本模式:其一尽量缩小不礼貌的表达;其二尽量扩大礼貌的表达。
但在交际过程礼貌原则的应用又各有特点,本文着重讨论礼貌原则表现在称呼语方面的异同,并试图分析其原因。
二、中英称谓语对比.1.汉英亲属称谓异同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繁复多样,且直系与旁系、血亲与姻亲、长辈与晚辈、年长与年幼、男性与女性、近亲与远亲等都严加规范,一一区分。
在现代汉语中,亲属称谓大都能把其身份表明一览无余,如辈分(父辈:伯、舅;同辈:哥、妹、堂弟),父系或母系(姑、姨),直系或旁系(孙、侄孙),年龄的大小(叔、伯、哥、弟)及血亲或姻亲(哥、嫂子、姐、姐夫)。
相比之下,英语亲属称谓则相对贫乏,而且指称宽泛、语义模糊,除区分辈分外,亲疏、内外、长幼都可忽略不计。
如sister姐.妹同为一词,年龄大小不分;grandmother 既指奶奶也指外婆,父系、母系不分;unc]e可指叔、伯、舅、姑父,年龄、父系、母系不分。
英语中的cousin一词更是无所不能,它不但年龄、父系、母系不分,连性别也不分,囊括了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哥、表弟、表姐、表妹等一系列汉语称谓。
2.汉英社交称谓对比。
(1)汉语社交称谓。
汉语中的社会称谓,1)姓名;2)通用称呼如“同志”,“先生”,“师傅”;3)零称呼语“喂”,“劳驾”;4)只要有头衔的,基本上都可用作称谓。
如石班长、张助理、吴科长、陈会计等。
所有的职务:部长、省长、司长、厅长、校长、院长、厂长、经理等;军衔:上将、中将、中校、少尉等;职称:工程师、高工、教授、讲师、编审等;学位:博士;职业:医生、护士、老师、会计、律师、教练等都可以加上姓称呼别人。
从礼貌原则的角度考虑,第四种称呼最为普遍。
(2)英语社交称谓在英语中,1)称谓词+姓,几乎都用Mr.+姓称呼男性,Miss+姓或Mrs.+配偶的姓来称呼女性。
2)关系比较亲密的或者是熟人之间可以直呼其名,如Mary, 。
3 )而职称+姓氏或名这种称谓形式一般常用于对皇室成员、政府上层、宗教界、法律界和军界人士的称谓。
如President Clinton(克林顿总统),Prince Charles(查尔斯亲王),Pope John(约翰教皇),Judge Jackson(杰克逊法官)。
一般常见的职称或职业+姓氏的称谓是Doctor和professor。
如Dr.White(怀特博士),Dr.White(怀特大夫)。
三、礼貌原则对称谓语的影响1.礼貌原则对亲属称谓语的影响。
不同的礼教传统。
汉语亲属称谓中“内外有别,长幼有序”,这既遵循了礼貌原则也反映了汉民族传统的家庭宗法文化,根据父系血缘,围绕家长,确定他们在家族或宗族中的身份。
封建礼教深入人心,礼节严格烦琐,也必然有详繁的称谓。
与中国不同,西方强调法制。
没有烦琐的礼教传统和名分观念。
西方人崇尚平等,自我尊严与自由.那些礼貌规则仅仅是上层社会的一种文明装饰与点缀。
不同的生活方式。
在长期的自给自足的经济社会背景下,中国人大多同宗同族而居,宗族、家族组织具有经济、教育、政治和武力自卫的职能作用。
“亲亲”、“尊尊”、“父父”、“子子”,宗族内的亲属关系严格按等级区分。
在西方人们偏爱小家庭生活方式,儿女到成年便要独立,较为多变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得他们流动性较大,没有那么强烈的宗姓家族观念。
西方人强调人格平等,无论长幼都可直呼其名,以表亲近。
因此,英语中亲属称谓远没有汉语这么多,使用频率也没有这么高。
2.礼貌原则对于交际称谓的影响。
(1)汉语的头衔性称谓。
植根于封建宗法等级社会中的官本位思想.汉语经常用头衔称呼表示礼貌,以示对别人的尊重。
只要有头衔的,基本上都可用作称谓。
如石班长、张助理、吴科长、陈会计等。
在英语中,尊称的通用形式为“Mr.”、“Ms.”、“Mrs.”、“Miss”、“Sir”、“Madam”等,前四者可与姓或姓名连用。
用头衔称呼的非常有限,如professor,doctor。
(2)汉语社交称谓的“老”化称呼。
中国社会有着悠久的尊老敬老的传统。
人们“长者为尊”的观念根深蒂固。
“老”字代表着见多识广,足智多谋。
似乎“老”字称呼无处不在,如“老人家、张老、老李”等等.连外国人也是“老外”。
在西方文化中,忌讳“老”字,因为“老”意味“old,useless”;“年龄大、体衰、保守、无J}=f』、失去活力和创造力”等等。
他们被直呼其名,感到十分自然亲切。
如被称为“Old grandma”则会感到反感,更可能是恼火。
他们不崇老,而崇尚的是年轻、活力、权力和能力。
(3)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的泛化。
在汉语中,出于礼貌,我们常片j“爷爷”、“奶奶”来称呼素不相识的年长者,用“叔叔”、“阿姨”来称呼与父母的朋友或与父母同辈的陌生人。
这种称谓亲切温暖,能有效地缩短交际者之间的距离。
但如果套用到英语中,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例如,有人的车开在一位老人的车后,他嫌老人开得太慢,于是就催促道:“Move it,Grandpa[”若一位当上了奶奶的年长女性被陌生人称作Granny,也会觉得受到冒犯而不悦。
当然在礼貌原则指导下,中英两种语言在称呼自己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
比如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要求人们在交往中对他人应使用敬称和谦称,应该尽量贬低自己、抬高他人以示谦虚、尊敬及客气等。
因此汉语里拥有大量的敬称、谦称的词和词组,而英语里几乎没有与此相对应的称谓。
英语中没有谦语,但也有一些尊称和敬语,如对国王或女王可直接用敬语“YourMajesty”(陛下、国王陛下或女王陛下),对亲王则说“Your Highness”(殿下),对法官称“Your Honor”(先生或阁下),对红衣主教称“YourExcellency”(阁下)。
四、结语中西方虽然对于礼貌原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人们都很注重求同存异,尊重对方,赞扬对方,自己的一言一行要谦虚,但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
中西语言文化中的称谓语涉及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各方面的综合知识。
我们结合礼貌原则研究中西文化中称谓用语的差异,能够让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处于更加主动的地位,不会出现语用失误,同时更好的传播中国文化,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和文明。
参考文献:【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顾日国L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
(4).【3】李常磊.英美文化博煳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4】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