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社交称谓语的对比

合集下载

中英称谓语的礼貌原则对比

中英称谓语的礼貌原则对比

中英称谓语的礼貌原则对比【摘要】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得社交礼仪作用.中英两种语言都有一套完整得道德规范和礼貌原则,反映到日常交流和会话得各个方面.本文旨在探讨中英两种语言在礼貌原则指导下反映在称谓语方面得异同.【关键词】称谓语;礼貌原则;对比1 中英礼貌原则对比礼貌原则在人类社会中具有普遍性,关于礼貌语言咨询题,国内外学者分不从社会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修辞学等角度提出了很多理论模式和研究方法.11 leech得礼貌原则grice于1967年提出了会话得合作原则,指出言语交际双方为了使交际能顺利进行,在交际中会遵循合作原则.假如讲话人有意违反了合作原则,听话人应该依照当时得语境推断出讲话人得隐含含义,即会话含意.合作原则尽管解释了话语得字面意义和它得实际意义之间得关系,解释了会话含义是怎么样产生和理解得,但它却没有解释人们什么原因要违反会话准则以含蓄地间接地表达自己.为此,英国闻名学者leech补充,丰富和进展了grice得合作原则,提出了系统得礼貌原则(politeness)他认为礼貌原则能够援救合作原则,弥补其不足.礼貌原则要紧包括6个方面:111 策略原则(tact maxim)即尽量减少他人付出得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得益处.112 大方原则(generosity maxim)即尽量减少对自己得益处,尽量增大自己付出得代价.113 赞扬原则(aprrobation maxim)即尽量减少对他人得批判,尽量增大对他人得赞扬.114 谦虚原则(modesty maxim)即尽量缩小对自己得标榜,尽量夸大对自己得批判.115 赞同原则(agreement maxim)即尽量缩小与他人得意见,尽量夸大与他人相同之处.116 同情原则(sympathy maxim)即尽量缩小对他人得厌恶,尽量扩大对他人得同情.12 汉语言文化中得礼貌原则中国有五千年得文明历史,中国历史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讲文明明白礼貌是中华民族得优良传统.中国学者顾曰国依照中国得历史文化背景和中国人日常交际得特点,提出了汉语言文化交流中四个方面得礼貌特征,即尊重(respectfulness),谦逊(modesty),态度热情(attitudinalwarmth)和文雅( refinement)同时借鉴leech 得礼貌六原则,总结了适合中国国情得礼貌原则,共包括五个方面:121 称呼准则即用适当得称呼咨询候对方.它体现了汉文化中人与人之间得社会关系,是“上下有异,贵贱有分,长幼有等”在现代文化中得积淀和反应.使用恰当得称呼语被认为是最起码得礼貌准则.122 自谦尊人准则即贬低自己或与自己相关得事物以及尊称他人或相关得事物.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夫礼者,自卑而尊人”,也体现了汉文化中得谦虚品德.123 雅言准则即使用高雅得语言,禁用“粗语”.这一准则反映了讲话者得语言修养和自身得文化素养.124 求同准则即交际双方尽量减少不同之处,尽量和谐一致,满足对方得要求,赞同对方.它体现了汉文化得“尚同”或“尊敬不如从命”得礼仪.125 德言行准则即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得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得益处,那个准则反映了汉文化中“有德者必有其行”以及“君子耻有其词而无其德,耻有其德而无其行”得传统思想.对比中英文化得礼貌原则,我们不难发觉两者大体上都遵循了两种差不多模式:其一尽量缩小不礼貌得表达;其二尽量扩大礼貌得表达.但在交际过程礼貌原则得应用又各有特点,本文着重讨论礼貌原则表现在称呼语方面得异同,并试图分析其缘故.2 中英称谓语对比21汉英亲属称谓异同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繁复多样,且直系与旁系、血亲与姻亲、长辈与晚辈、年长与年幼、男性与女性、近亲与远亲等都严加规范,一一区分.在现代汉语中,亲属称谓大都能把其身份表明一览无余,如辈份(父辈:伯、舅;同辈:哥、妹、堂弟),父系或母系(姑、姨),直系或傍系(孙、侄孙),年龄得大小(叔、伯、哥、弟)及血亲或姻亲(哥、嫂子、姐、姐夫).相比之下,英语亲属称谓则相对贫乏,而且指称宽泛、语义模糊,除区分辈格外,亲疏、内外、长幼都可忽略不计.如sister姐,妹同为一词,年龄大小不分;grandmother既指奶奶也指外婆,父系、母系不分;uncle可指叔、伯、舅、姑父,年龄、父系、母系不分.英语中得cousin一词更是无所不能,它不但年龄、父系、母系不分,连性不也不分,囊括了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哥、表弟、表姐、表妹等一系列汉语称谓.22汉英社交称谓对比221 汉语社交称谓汉语中得社会称谓,1)姓名2)通用称呼如“同志”,“先生”,“师傅”3)零称呼语“喂”,“劳驾”4)只要有头衔得,差不多上都可用作称谓.如石班长、张助理、吴科长、陈会计等.所有得职务:部长、省长、司长、厅长、校长、院长、厂长、经理等;军衔:上将、中将、中校、少尉等;职称:工程师、高工、教授、讲师、编审等;学位:博士;职业:大夫、护士、老师、会计、律师、教练等都能够加上姓称呼不人.从礼貌原则得角度考虑,第4)种称呼最为普遍.222英语社交称谓在英语中,1)称谓词+姓,几乎都用mr+姓称呼男性,miss+姓或mrs+配偶得姓来称呼女性.2)关系比较亲热得或者是熟人之间能够直呼其名,如mary.3)而职称+姓氏或名这种称谓形式一般常用于对皇室成员、政府上层、宗教界、法律界和军界人士得称谓.如president clinton(克林顿总统),prince charles(查尔斯亲王),pope john(约翰教皇),judge jackson(杰克逊法官).一般常见得职称或职业+姓氏得称谓是doctor和professor.如dr white(怀特博士), dr smith(史密斯大夫).3 礼貌原则对称谓语得妨碍31 礼貌原则对亲属称谓语得妨碍311不同得礼教传统.汉语亲属称谓中“内外有不,长幼有序”,这既遵循了礼貌原则也反映了汉民族传统得家庭宗法文化,依照父系血缘,围绕家长,确定他们在家族或宗族中得身份.封建礼教深入人心,礼节严格繁琐,也必定有详繁得称谓. 与中国不同,西方强调法制,没有繁琐得礼教传统和名分观念.西方人崇尚平等,自我尊严与自由,那些礼貌规则仅仅是上层社会得一种文明装饰与点缀.312不同得生活方式.在长期得自给自足得经济社会背景下,中国人大多同宗同族而居,宗族、家族组织具有经济、教育、政治和武力自卫得职能作用.“亲亲”、“尊尊”、“父父”、“子子”,宗族内得亲属关系严格按等级区分.在西方人们偏爱小家庭生活方式,儿女到成年便要独立,较为多变得生产生活方式使得他们流淌性较大,没有那么强烈得宗姓家族观念.西方人强调人格平等,不管长幼都可直呼其名,以表亲近.因此英语中亲属称谓远没有汉语这么多,使用频率也没有这么高.32礼貌原则关于交际称谓得妨碍321汉语得头衔性称谓.植根于封建宗法等级社会中得官本位思想,汉语经常用头衔称呼表示礼貌,以示对不人得尊重.只要有头衔得,差不多上都可用作称谓.如石班长、张助理、吴科长、陈会计等.在英语中,尊称得通用形式为“mr”、“ms”、“mrs”、“miss”、“sir”、“madam”等,前四者可与姓或姓名连用.用头衔称呼得特别有限,如professor,doctor322汉语社交称谓得“老”化称呼.中国社会有着悠久得尊老敬老得传统.人们“长者为尊”得观念根深蒂固.“老”字代表着见多识广,足智多谋.大概“老”字称呼无处不在,如“老人家、张老、老李”等等,连外国人也是“老外”.在西方文化中,忌讳“老”字,因为“老”意味“old, useless”;“年龄大、体衰、保守、无用、失去活力和制造力”等等.他们被直呼其名,感到十分自然亲切.如被称为“old grandma”则会感到反感,更可能是恼火.他们不崇老,而崇尚得是年轻、活力、权力和能力.323现代汉语亲属称谓得泛化.在汉语中,出于礼貌,我们常用“爷爷”、“奶奶”来称呼素不相识得年长者,用“叔叔”、“阿姨”来称呼与父母得朋友或与父母同辈得陌生人.这种称谓亲切温暖,能有效地缩短交际者之间得距离.但假如套用到英语中,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例如,有人得车开在一位老人得车后,他嫌老人开得太慢,因此就督促道:“move it, grandpa!”若一位当上了奶奶得年长女性被陌生人称作granny,也会觉得受到冒犯而不悦.所以在礼貌原则指导下,中英两种语言在称呼自己方面也有非常大得差异.比如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要求人们在交往中对他人应使用敬称和谦称,应该尽量贬低自己、抬高他人以示谦虚、尊敬及客气等.因此汉语里拥有大量得敬称、谦称得词和词组,而英语里几乎没有与此相对应得称谓.英语中没有谦语,但也有一些尊称和敬语,如对国王或女王可直截了当用敬语“your majesty”(陛下、国王、陛下或女王陛下),对亲王则讲“your highness”(殿下),对法官称“your honor”(先生或阁下),对红衣主教称“your excellency”(阁下).结语中西方尽管关于礼貌原则在非常大程度上是一致得,人们都非常注重求同存异,尊重对方,赞扬对方,自己得一言一行要谦虚,但差异也是显而易见得.中西语言文化中得称谓语涉及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各方面得综合知识.我们结合礼貌原则研究中西文化中称谓用语得差异,能够让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处于更加主动得地位,可不能出现语用失误,同时更好得传播中国文化,更好得理解西方文化和文明.。

称谓对比与翻译

称谓对比与翻译
• 汉语称呼系统中最重要的称呼语类是亲属称 谓和各类头衔。
Summary:英汉称呼系统 的宏观差异
• 亲属称谓的重要性不同:亲属称谓在汉语称 谓系统中占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
• 各种制约因素在不同称谓系统中的作用不同: 在汉语称呼系统中,辈分和年龄起着至关重 要的作用。而在英语称呼系统中,辈分和年 龄只有在对亲属关系中年辈高出一代或一代 以上的人才起作用,当年龄和职业、地位发 生冲突时,职业、地位占上风。
二、汉英语言中的社会称 谓语
• 3、姓名称谓语 • 4、零称呼
Summary:英汉称呼系统 的宏观差异
• 每种称呼语类所占的比重在两种系统中不同。 现代英美社会中,最常见的称谓是通用称呼 语Mr, Mrs, Sir, Miss以及FN。头衔只用 于特定职业和群体。FN在美国称呼系统中 所占的比重大于其他任何称呼语类。这与美 国人的天赋人权、人人平等观念有关。
• 3、汉语亲属称谓语讲究内外有别,英语亲属 称谓语体现一视同仁
• 4、汉语亲属称谓语重礼仪,英语亲属称谓语 重感情
• 5、汉语亲属称谓语泛化使用的倾向
一、汉英语言中亲属称谓 语比较
• 1、汉语亲属称谓语丰富复杂,英语亲属称谓语单纯 笼统
• 中国文化中,人们采用的是叙述式的称谓语,其特点 是:长幼有别,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分明,血亲与姻 亲有别,用一整套单独的词汇分别命名血亲与姻亲;
和祖父祖母、伯父叔父、伯婶姑母、堂兄弟姐 妹打交道,真正和我们发生联系的只有我们的
父母和兄弟姐妹。
一、汉英语言中亲属称谓 语比较
• “……如今二爷也大了,里头姑娘们也大了,况且林姑
娘宝姑娘又是两姨姑表姊妹,虽说是姊妹们,到底是
男女之分,日夜一处起坐不方便,由不得叫人悬心, 便是外人看着也不象。……” • “…Now that he and the young ladies are no longer children and, what’s more, Miss Lin and Miss Bao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英语中的礼貌用语通常包括先称呼对方的姓名或称谓,然后表达自己的请求或感谢,并在结尾再次表示感谢或祝福。

汉语中的礼貌用语则更加注重对对方的尊重和恭维,通常使用各种尊称和谦称,使谈话双方感到和谐而舒适。

以下是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1. 问候英语中的问候通常使用"Hello"、"Hi"、"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等简单的短语,而汉语中则更多使用"您好"、"早上好"、"下午好"等尊敬的语言。

英语:Hello/ Hi/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汉语:您好/早上好/下午好。

2. 称呼英语中的称呼通常使用对方的名字或姓氏,或者使用诸如"Mr."、"Mrs."、"Ms."等尊称;中文称呼则更加注重使用各种敬称如"尊敬的"、"敬爱的"、"亲爱的"等。

英语:Mr./Mrs./Miss/Ms. + 姓氏;First name / Last name.汉语:尊敬的+ 姓名;敬爱的/ 亲爱的+ 姓名。

3. 请求英语中请求的方式通常比较直接,例如"I would like to..."、"Can you..."等句型,而中文中通常更多地使用加上谦词的委婉表达方式,如“如果没有别的安排,麻烦您能否……”;“不知有没有这个可能,请您帮个忙……”英语:I would like to... / Can you.... / Could you... / May I...汉语:麻烦您... / 烦请您... / 请您帮个忙... / 如果方便,麻烦您….4. 感谢英语中通常使用"Thank you"、"Thanks"、"Appreciate it"等简洁的语言表达感谢之情,而中文则通常通过使用多个谢词和谦语表达谢意。

英汉社交称谓语的差异及其社会文化因素探析

英汉社交称谓语的差异及其社会文化因素探析


收 稿 日期 :2( —o —. o9 8 2 ) 4
作 者 简介 :韦艳 梅 (94 ) I8 一 ,女 ,广西 来 宾人 ,广 西师 范 大 学 外 国 语 学 院 ,在 读 研 究 生 。

情况较少。在同等关系 ( lat)中的交际双方,以 F siry od i N (r l )相称最为普遍。亲属之间以 F i tae fsnn N称呼也常见, 如孩子叫自己的父母可用 F 。若双方为权势关系 (oe) N pwr 的不等关系,也可以这样称呼,如公司的职员直呼公司老板 的F 。 N 但是对社会地位较高和有威望的人士我们不能一概 照搬,以免显得唐突。汉语的姓名顺序与英语的刚好相反。 汉语中以姓名全称相称的情况比英语广泛。汉语的姓名称呼 般用于同辈之间或上级对下级。姓名常与其他称谓形式叠 加使用, 称呼的不同, 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亲疏程度。 英语中职业、职务或职称等象征社会地位的词语能作称 谓语的数量非常有限, 使用时局限性很强。社交活动中一般 不用 “ + 姓 职务”的形式称呼, 常用的少数职衔称呼有 d - o c t,nr , ae等, o ue wir 高级政府官员、皇族、军界、宗教界 r s t 中才有其特定的职务称呼,如 Pedn Bs,Jde i ri t uh ug Whe se t 等, 其中Ftr Gnr , onl ae, eelCl e等神职、军职可单用。而 h a o 服务行业中隐含卑微含义的 “ ae,wie ,cnut ” wt i r ar s odc r ts o 等称呼不能加姓或名。汉语中职业或职务称谓数量、 种类繁 多, 其专业职称和职业称谓比英语国家复杂得多。职业称谓 如医生、 律师等; 职务称谓如经理、主任等;职称称谓如教 授、 讲师等; 头衔称谓如中校、博士等,林林总总,五花八 门。除单用外,为显尊敬和礼貌, 还可与姓名叠加使用。 通称即通用称呼语,用作对同一社会范畴内 各成员的普 通称呼语。英语中主要有 M . M . Ms, s M dm S r, r , i M , aa , i s s r 等,前四者可与姓名连用,且使用普遍。汉语 中的通称有 “ 同志,先生,小姐, 师傅”等,以及新兴的 “ 美女”一词 也在社会上广泛使用。零称呼在英语中较常见,如 “ eo Hl, l H, e”等, iHy 英美人不管熟悉与否,身份地位如何均可以 使用零称呼。 汉语中 也有零称呼, “ 嗨、 如 喂、 哎”等。 三、不同 社会文化因素探析 英汉文化相去甚远,差异明显,被视为东西方文化的代 表。西方国家只经历了 短暂的封建宗法制度,由于资产阶级 革命的 成功, 产阶级提 资 倡的 “ 由、 自 平等、民 主”的 产 资

浅谈英汉社交称谓语的语用差异

浅谈英汉社交称谓语的语用差异

- 215 -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研究浅谈英汉社交称谓语的语用差异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黎媛【摘要】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由于历史、文化和社会习惯的差异,两个民族的语言都有着自己的特殊的称谓、系统和使用规则。本文立足于通过对英汉社交称谓的差异研究,联系社会文化语境,透视其中的文化内涵,得出中西方在家庭,社会,尊称,自谦与自贬等称谓语里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更深入的运用不同的价值观,社会意识,以及道德传统等文化内涵来解释这一差异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而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加有效地避免交际失误,为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社交称谓语 文化差异一、称谓语的定义及分类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一般来说,称谓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大类,而社交称谓主要用于非亲属之间,是反映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相互关系的称呼习俗。二、英汉称谓语中“尊称”与“谦称”的比较受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尊卑”观念的影响,在汉语称谓中,人们习惯对自己使用谦称以贬低自己,对他人使用尊称以抬高对方,从而表示尊敬与客气。例如在尊称方面,“令”的意思是美好,因而以令尊、令堂、令郎、令爱等称呼对方的亲属。加以“尊”字用来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府、尊驾(称对方)、尊命 (对方的嘱咐)。加以“贤”字用来称呼平辈或晚辈,如贤兄、贤弟、贤郎。加以“圣”字用来称呼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字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在谦称方面,汉语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老子》:“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榖。” 封建社会中,谁也不可能比君主更位高势贵了,可是,虽然广有四海统御万民,君主却仍谦卑地称“寡”(意指少德之人)称“孤”(意指小国之君);尽管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无一不是阿谀奉承歌功颂德,君主仍然口口声声自称为“不榖”(“不善”的意思)。官吏的自谦词则有下官、小吏等。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不才等。用在下,小子称呼自己;用贱内、拙荆称呼自己的妻子;用犬子称呼自己的孩子;用寒舍、敝舍谦称自己的家。在英语称谓中,最典型及常见的有:用Your Majesty称呼君主,译为陛下;用Your Highness或者His or Her Highness 来称呼王子、公主、王族公爵,译为殿下;用Your Excellency来称呼大臣、总统、部长、总督、主教、大使等高级官吏和教士;其余尊称还有Your Grace(大人),Your Honor(先生),Your Ladyship(夫人)等。对比发现可知,在尊称的数量上,汉语用词远超于英语;而且英语中几乎没有用于自谦的称谓语,这一用语差异值得我们去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三、英汉称谓差异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因素1.价值观差异。《礼记》有说,“夫礼者,卑己而尊人”。中国传统思想中尊卑观念、辈分等级及其严格,向来遵从“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序,卑己尊人”的礼貌原则,交际中总是将自己摆在一个较低的位置,抬高对方的位置。社会大众普遍认可集体利益应置于个人利益之前,相较于独立性而言,更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关系。因此,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关系网就变得尤其重要。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尤为深厚,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中国人基因中的责任思想(以天下为已任)、忠孝思想(仁、义、礼、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伦理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儒家思想与专制统治结合的结果。而其中的儒家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与汉语中称谓语的选择使用更离不开关系。简单说来,仁就是宽厚,义就是正直,礼就是谦让,智就是才能,信就是诚实。“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从狭义说,作为待人接物的表现,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涵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因此在称谓语上,汉语中谦称与尊称的种类繁多,使用也及其频繁。与之相反的是,西方文化中强调的个人主义,也就是每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有其独立的人格,不同于他人。这一观点深受私有制的影响,人们提倡自我表现与自我肯定。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形成了人文主义这一进步的思想体系。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中解放出来。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它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类的人性尊严,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因此大家会发现自谦的称谓语在英语中及其稀少。2.等级观念差异。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文化中,上尊下

汉英社会称谓语对比分析

汉英社会称谓语对比分析

1.2.1 Popular Address Terms 1.2.2 Relation Address Terms 1.2.3 Post and Rank Address Terms 1.2.4 Honorific Address Terms 1.2.5 Intimate Address Terms 1.2.6 Fictive Kinship Terms (Back)
(T0)
3.3.1 The Chinese Society
agriculture production ----relative stability of settlement--- formation of large group settlement--extended-family system ---patriarchal clan system . 3.3.2 The Unity of the Universe and Man the world as a unit--- maintain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with others 3.3.3 Confucianism Ren (仁) and Li (礼) Lunli(伦理)

4.2.2 Usage of Names Full Name widely used in Chinese while strictly restricted in English First Name Last Name Last Name+Lao/Xiao/Tongzi Lao/Xiao+Last Name (Back)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Chapter On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Address Terms Chapter Two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hoice of Address Terms Chapter Three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Cultures of Address Terms Chapter Four A Contras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Address Terms Chapter Five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现代英汉女性社交称谓语对比分析

现代英汉女性社交称谓语对比分析

现代英汉女性社交称谓语对比分析作者:吴奕琳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8年第02期Chinese and English modern feminine social appellations have some similarities,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y show a lot of differences due to the huge cultural and social differences.The two systems have much common in the broad sense. They are divided into subgroup in a similar manner. Communication appellations, relation appellations, post and rank appellations,honorifics, affectionate appellations are all found in two languages.Firstly, the two modern feminine social appellation systems share the same social functions. As an important of the social etiquette, the modern feminine social appellation system may maintain,strengthen and even establish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By the modern feminine social appellation system, both parties involved confirm their identities, status, social distance and roles in the society.Secondly, some terms such as address terms of endearment, post and rank appelations have the similarities in the usage. Concerning post and ranks, the two languages have many common points especially in the usage of academic titles. In English, academic titles are often used to address a teacher who is the professor or a doctor in a certain department or college. These titles may be used alone or together with surnames. But the titles, for example, lecturer, master, or bachelor cannot be used as appellations. In China, we also use the same academic titles to address people.Thirdly, the two modern feminine social appellation systems have similar classification. They are classified into subgroup in a similar manner. In English when the condition is ambiguous or when the names of addressee are unknown, speakers may avoid using any names at all.Moreover, the two modern feminine social appellation systems have some specific points in common.First of all,the three commonly used popular feminine social appellations “Miss”,and “Mrs.” had great impact in China before liberation in 1949. And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these feminine social appellations are gradually accepted by Chinese people.The huge cul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re, to an extent, reflected in address term. The larger the differences in the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social structure are, the larger the differences in address terms will be.The differences lie mainly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In China, the mostly used popular modern feminine social appellations include:“Nushi 女士”(Madam),“taitai 太太”(Mrs)and so on. These words can be used to indicate sex and marital status(on the part of women address)“Nushi 女士” can be used with the last name(LN) or the full name(Full N). “Taitai 太太” can be used together with the last name . And “xiaojie 小姐” can be used alone or together with the last name, the first name, the full name. Sometimes they can be used together with titles to form compound modern feminine social appellations.In English,the popular modern femin ine social appellations are “Madam”,“Miss”,“Mrs.”,“Ms.” and “Madam” is always used alone to show a relation that is not intimate. “Miss” is always used for the unmarried female. The most widely used address form is Mrs.,“Ms and Miss+ last name” such as“Mrs. Jenny” and “Ms. Brown” Mrs. Brown.” is only used for the married female while “Miss” is for the unmarried female or those divorced and single regardless of her age. Those who are over 82 can be also called “Miss” as long as she is single. The femini st movement in the West created a new term “Ms.” which can be applied to any female regardless of her marital status, but it isn’t as popular as “Miss”,“Mrs.”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use certain modern feminine social appellations to express intimate feelings between people. Because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Chinese addressing behavior is much more complicated than that of English. In order to show intimacy, Chinese people often like to use first name, nickname or some unique terms during the conversation.Native English speakers use first name, nicknames or words of endearment to show intimacy. In the west,first name doesn’t necessarily indicate intimacy, but merely a sign for solidarity. In addition,they don’t use “Lao 老” or “Xiao 小” to convey the meaning of familiarity.By a comparative study, this thesis is supposed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description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modern feminine social appellation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and explores the deep reason which caus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modern feminine social appellation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称谓语的对比翻译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称谓语的对比翻译

营 业 员 、 摩 师 等 , 般 后 面 加 上 同 志 一 词 , 成 尊 称 。 个 别 按 一 变
职 业 称 呼之 后 还 可 以 加 上 师 傅 一 词 。社 会 中 绝 大 多 数 人 都 有
自 己相 对 的 定 位 和 特 定 的职 衔 称 谓 英 美 人 受 “ 等 性 ” 系 平 关 影 响 较 大 , 此 英 语 中 的职 衔 称 渭 局 限 性 很 强 , 般 不 用 作 称 因 一
n p e ne e c u i , u b n , i ) 几 个 修 饰 词 ( ra , e h w, ic , o s h s a d w f 和 n e get g a d se , af f s ,e o d i— lw) 可 以 反 映 所 有 的 辈 rn , tp h l i t s c n ,n a 就 ,r 份、 同胞 、 缘 关 系 ( 榕 培 , 9 7 1 2 。 而 汉 语 的 亲 属 称 谓 血 汪 19 :0)
交 际 的产 物 , 映 着 该 民族 的 风 俗 和 文 化 。本 文 从 跨 文 化 交 反 际 的 角 度 , 过 英 汉 两 种 语 言 中 称 谓 语 的对 比 , 讨 英 汉 称 谓 通 探
语“ 值” 等 翻译 的 可 行 性 。
1 跨 文 化 交 际 中英 汉 称 谓 语 的 分 类
军 职 可 单 用 。另 有 一 些 只单 用 的如 wa e ,o ,o d c r i rb y cn u t 等 t o 称 谓 , 含 一 种 卑 微 低 下 的 含 义 , 能 加 姓 或 名 。总 的 说 来 , 隐 不
汉 语 的职 衔 称 谓 比英 语 要 广 泛 复 杂 得 多 。 1 2 2 姓 名 称 谓 姓 名 称 谓 就 是 双 方 以 对 方 的 姓 名 相 称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
06
参考文献
BIBLIOGRAPHY
[1]陈松岑. 礼貌语言初探[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9. [2]任海棠、冯宁霞、王荣花:《汉英交涉称谓语对比分析》,西安:西北大学学报,2004. [3]田惠刚. 中西人际称谓系统[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4]文军. 社交指令、语用等同与称谓的翻译[J]. 中国翻译, 1994(5): 6-8. [5]韦孟芬.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社交称谓语的误用[J].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2). [6]王非.英汉社会称谓语的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04. [7]王琪. 称谓语社会文化的镜像——英汉社交称谓方式对比分析[J]. 文教资料, 2010(12). [8]赵元任. 语言问题[M]. 台北: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印行, 1959. [9]赵英玲. 社会称谓语的社会语用功能[J]. 外语学刊, 1997(1): 16-20.
28
THANK YOU FOR WATCHING
29
6
02
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许多学者曾对称谓语进行过研究:如赵元任、陈松岑对汉语称谓语进行了研究,田惠刚对英汉称谓 语进行了比较分析,文军、赵英玲从语用学角度对称谓语进行了研究。 而就社交称谓语而言,前人也进行过一些研究:任海棠、王荣花和冯宁霞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英汉 社交称谓语进行分析研究,韦孟芬指出英汉社交称谓语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误用现象,王非主要讨论 了英汉社交称谓语的区别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王琪对比分析了英汉社交称谓语的模式。 然而,很少有学者对英汉社交称谓语异同点做出详细的对比分析,所以我们将对英汉社交称谓语进 行具体的对比分析,并对其异同点的成因进行研究。
16




定义:
表达对被称呼者的尊敬的称谓语。 这种称谓语大致分为两种: 1.老(+姓)+同志、师傅:老(王)同志等 2.姓+老:徐老等。
17




定义:
这类称谓语常被用于熟人之间或用来表达友好 亲密,
如:
1.直接以名作为称谓:秀娟,志芳等 2.以姓名作为称谓:张秀娟,王志芳等 3.小+姓:小张、小王等 4.名+儿:娟儿、芳儿等 5.名+子:娟子等 6.大+姓:大李、大刘等 7.老+姓:老王等 8.特殊称谓:小伙子、小姑 娘、小朋友等 9.昵称:胖子,大个儿等。
19
06 05 04
BIBLIOGRAPHY
03 02 01
引 言
目 录
CONTENTS
文 献 综 述
INTRODUCTION
英 汉 社 交 称 谓 语 的 对 比
LITERATURE REVIEW
二 者 的 异 同 点 及 其 原 因
COMPARISON
结 论
REASONS
参 考 文 献
CINCLUSION
04
英汉社交称谓语的异同点及其原因
RESASONS FOR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分类方面
都有通用称谓语、头衔 称谓语以及恭敬称谓和 亲昵称谓语
汉语和英语中都有零称谓
比如汉语中的“喂”、“嗨”、 “那个谁”以及英语中的“你好 ”“打扰一下”。
相同点
头衔称谓和亲昵称谓
12




定义:
多用于亲朋好友,以表示关系亲密和友好。英语中的亲你称为可以是名字或相对 应的昵称形式,也可以是一种描述性的亲你称呼,如Elizabeth或其昵称Lisa, Little Dot(小不点儿)等。
13
(二)汉语社交称谓语





















14




定义:
11




定义: 恭敬称谓是一种敬称,是对被称呼者的一种尊敬。英语中的敬称主要有Sir,Lady和Madam, 通常单独使用。常见的敬称还有对皇室成员的称呼:如Your Majesty(陛下)和Your Highness(殿下)。 对法官和职务身份较高的人称呼为Your Honor或Your Excellency。英语中恭敬称谓语多用 于非正式的社交场合。
用途:
1.单独使用: Sir,Madam和Miss。这三个称谓语用于称呼陌生人。 2. Mr.,Mrs.,Ms.,Miss(先生、太太、小姐、女士)+ 姓氏:Mr. Smith,Mrs. Johnson, Miss Hays,Ms. Luse。这是英文社交称谓语中最普遍的用法。一般来说,Mr.可以用于任何年龄 的成年男子。Mrs. 可以用于已婚女士。Miss可用于未婚、单身、丧偶或离异女子,并没有年龄限制 。Miss甚至可以用于80岁的单身女子。随着西方女权运动的兴起,出现了与“Mr.”相对的称谓语 “Ms”。它可以用于任何年龄的女子。尽管这个称谓语已经流行语英美国家,但是其普及程度并不 及Miss,Mr. 和Mrs。 3. Mr. + 官职或军衔:Mr. President,Mr. Manager,Mr. Major等。
18





定义:
即在社会交往中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将亲属称谓语用于称呼非亲属关系的人。
如:
1. 2. 3. 4. 5. 6.
小+亲属称谓:小妹妹、小弟弟等 直接使用亲属称谓语:哥哥、爷爷、叔叔等 名+亲属称谓:秀娟姐、洋洋哥等 大+亲属称谓:大姐、大爷等 姓+亲属称谓:张叔叔等 老+亲属称谓:老弟等。
06
BINLIOGRAOHY
05
04
03
02
01
目 录
引 言
文 献 综 述
英 汉 社 交 称 谓 语 的 对 比
LIYERRATURE REVIEW INTRAODUCTION
二 者 的 异 同 点 及 原 因
ADD YOUR TITLE HERE
结 论
参 考 文 献
CONCLUSIOM
REASONS
5
04
BIBLIOGRAPHY
04
04
03
02
01
目 录
引 言
文 献 综 述
英 汉 社 交 称 谓 语 的 对 比
LITERATURE REVIEW INTRODUCTION
二 者 的 异 同 点 及 其 原 因
COMPARISON
结 论
参 考 文 献
CONCLUSION
REASONS
CONTENTS
10




定义:把头衔作为称谓语,即一个人的职业、职务、职称等。但英文的头衔称谓远不如汉语普遍,仅用
于称呼教授,博士、医生和一些政界、法律界、军事界、宗教界要员。
用途:
1.单独使用。使用频繁的称谓语主要有Doctor,Father,Professor,Boss等。 2. Mr. + 官职:Mr. President,Mr. Ambassador, Mr. Senator等等。这种用法十分普 遍。 3. Mr. + 军衔:Mr. Major,Mr. Colonel,Mr. Captain等等。 4. 职衔 + 姓氏:Professor Thompson,Prof. Bloomer等。Prof.是professor的简写。 5. 学衔 + 姓氏:Dr. Stevenson,Dr. Aloia等。Dr. 是Doctor的简写,这种用法目前十 分普遍
英汉社交称谓语的比较
A Comparis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Social Appellation
1
过年拜年称谓图 走红网络
2
06
BIBLIOGRAPHY
05
04 03 02 01
目 录
CONTENTS
引 言
文 献 综 述
INTRODUCTION
英 汉 社 交 称 谓 语 的 对 比
LITERATURE REVIEW
二 者 的 异 同 及 其 原 因
COMPARISON
结 论
REASONS
参 考 文 献
CONCLUSION
06
BIBLIOGRAPHY
05
04
03
02
01
目 录
引 言
文 献 综 述
英 汉 社 交 称 谓 语 的 对 比
LITERATURE REVIEW
INTRODUCTION
CONTENTS
8
03
英汉社交称谓语及其对比
A COMPARIS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SOCIAL APPELLATION
(一)英语社交称谓语



谓 恭 敬 称 谓


称Leabharlann 谓 亲 昵 称 谓9




定义:指不分职业,职务,年龄和身份,在社会交往中使用频率极高的通称形式。有Miss., Mr., Mrs.,Ms. 和Madam。
这些称谓语通常广泛用于社会场合的交往,如:师傅、同志、先生、 太太、小姐等。这些称谓语能够进行一个大体上的指代,在对话中能 够直接用来称呼说话者或倾听者。在这些称谓语的前面可以加上姓、 名或者职位等来具体限定,如:王师傅、欣欣女士,杨蕾小姐,大使 先生等等。
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