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教学设计复习过程

《望岳》教学设计复习过程
《望岳》教学设计复习过程

《望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古代诗歌朗读技巧。

能力目标: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德育目标: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借诗歌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导入

我国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在众多景物之中,中国人对山是情有独钟。而群山之首当属五岳。古人曾说“王岳归来不看山”。

师:你知道五岳指哪五座山?(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嵩山)

师:五岳之首呢?泰山

的确,我国自汉代确立“五岳”之说以来,泰山就以它五岳之首的独有风姿卓然屹立在世人面前,留下了无数经典传说和美词佳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望岳》。

二、板书课题:望岳

三、教学过程:

1、杜甫共写过三首《望岳》,一首是咏东岳泰山,一首是咏西岳华山,还有一首是咏南岳衡山。今天我们学的这首《望岳》是咏东岳泰山的。

这是杜甫现存作品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的蓬勃朝气。

题解:什么是岳?(高大的山)

标题是“遥望泰山”之意。

作者简介:(屏幕)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2、介绍本诗写作背景(屏幕)

3、指导朗读:

师:要理解一首诗,朗读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怎么来读呢?大家一定还记得:“凡读书必须要做到字字响亮,不可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全诗。

指导学生朗读。

教师范读全诗。

4、整体感知诗意:指导学生参照诠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1)巡视。随机指导。

(2)引导学生质疑,学习释疑。

5、内容品析。

“诗联赏析法”来品析这首诗。它需要以下几个步骤:(屏幕)

第一步:解说注释(借助书下注释,无注释的补充资料。字典等工具书)

第二步:描述诗联(将零散的字词解释连成一句通顺的话)

第三步:品析字句(哪个字用的好,用的准,写出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第四步:揣摩情感(全诗表现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前两部分内容

6、串讲四联意思(借助书下注释)

7、赏析:

师:杜甫被称为“诗圣”。“圣”乃极至也。无人能敌。中国文化史上的孔子孟子都是圣。他们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在这首诗中,你觉得哪些词句超乎寻常?让你感受与众不同?

再读:

读出赞美之情——前三联

读出期盼之意——最后一联

诗人都是站在什么角度来望的呢?

诗言志,诗中到底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怀?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点明题旨,气势不凡,意境深远。表达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诗句中我们并未看出他科举落地的失落,正是眼前的泰山给了他神奇的力量,而他给了泰山以精神的光芒。使这句成为千古名句。

“诗出于人,有子美之人,而后有子美之诗”。人们常说心中有笔下才有。透过这些诗句,你看到了怎样的杜甫?

斗志,渴望,志向远大。(登了山顶不仅仅是他的志向,对人生充满远大志向)

可见写此诗时的杜甫正是充满人生豪情的年轻时期。也正是想要实现远大抱负踌躇满志的时期。

他的远大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也有济世苍生的情怀。

杜甫一生各种求官之道都试图找过。他曾给当时的尚书左丞前后的韦济写过两首诗以求他的援引,韦济虽然赏识杜甫的诗才,但没能给他以实际的帮助。此时他已在长安求功名三年,结果处处砸壁,素志难伸。他一生最大的官就是左拾遗。才一年左右。(武则天时设的,是对皇帝进行规谏并荐举人才的。白居易也做过左拾遗)

(屏幕)杜甫人生四个时期

总结全诗。

总结:今天我们再读望岳,不仅感受的是对泰山美景的赞扬,更是一种泰山精神的崇敬。千百年过去了,《望岳》以及诗歌体现的精神与泰山同垂不朽。它被誉为写泰山诗的绝唱,以后很多人写泰山诗却无人能敌。明代有位诗人写到:“齐鲁至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大有眼前有景道不得,早有杜诗在上头之感。

全诗让我们感受到的是自然美与人格美合二而一的优美境界。

让我们再读全诗。体会作者是斗志豪情!

板书

首联:雄伟宽大——惊叹

望颔联:巍峨高大——赞美

岳颈联:高峻幽深——喜爱、陶醉

尾联:想像,登山决心——期盼

(完整版)《望岳》教学设计

《望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古代诗歌朗读技巧。 能力目标: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德育目标: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借诗歌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导入 我国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在众多景物之中,中国人对山是情有独钟。而群山之首当属五岳。古人曾说“王岳归来不看山”。 师:你知道五岳指哪五座山?(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嵩山) 师:五岳之首呢?泰山 的确,我国自汉代确立“五岳”之说以来,泰山就以它五岳之首的独有风姿卓然屹立在世人面前,留下了无数经典传说和美词佳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望岳》。 二、板书课题:望岳 三、教学过程: 1、杜甫共写过三首《望岳》,一首是咏东岳泰山,一首是咏西岳华山,还有一首是咏南岳衡山。今天我们学的这首《望岳》是咏东岳泰山的。 这是杜甫现存作品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的蓬勃朝气。 题解:什么是岳?(高大的山) 标题是“遥望泰山”之意。 作者简介:(屏幕)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2、介绍本诗写作背景(屏幕) 3、指导朗读: 师:要理解一首诗,朗读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怎么来读呢?大家一定还记得:“凡读书必须要做到字字响亮,不可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全诗。 指导学生朗读。 教师范读全诗。 4、整体感知诗意:指导学生参照诠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1)巡视。随机指导。 (2)引导学生质疑,学习释疑。 5、内容品析。 “诗联赏析法”来品析这首诗。它需要以下几个步骤:(屏幕) 第一步:解说注释(借助书下注释,无注释的补充资料。字典等工具书) 第二步:描述诗联(将零散的字词解释连成一句通顺的话) 第三步:品析字句(哪个字用的好,用的准,写出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第四步:揣摩情感(全诗表现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前两部分内容 6、串讲四联意思(借助书下注释)

望岳教案公开课教案

望岳教案公开课教案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望岳》教案 【教学目标】: a、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b、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c、理解并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重点】: a、重点字词的含义; b、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难点】: a、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ppt 、道具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1.“五岳”导入。 2.欣赏泰山景色并描绘泰山。 (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我们今天就来欣赏下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笔下的泰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二、作者并背景介绍 1.指名简介作者。师补充要点:杜甫人称“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2.背景:应试落第。 三、初步朗读 1、听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四、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内容。 2.快速抢答,字词解释。 五、深入研读 师:诗题叫《望岳》,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 1.首联“岱宗”两句。 ●这是什么修辞手法——设问。 ●字词解释,梳理大意。 重点:“岱宗”、“夫如何”、“夫”、“齐鲁”、“青”、“未了”。 ●指导概括并板书:远望青翠苍郁、绵延不绝。 ●齐读。 2.“造化”两句。 ●字词:“造化”、“神秀”、“钟”、“阴”、“阳”、“割”。 ●指导概括并板书:近望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板书——“近望” 3.“荡胸”两句。 ●字词:“荡胸”、“决眦”“入” ●看ppt图片,演示“决眦入归鸟”。 ●指导概括并板书:细望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杜甫《望岳》教学设计

杜甫《望岳》教学设计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杜甫的《望岳》诗有三首,分咏东岳、南岳和西岳。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 二、整体感知 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 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 2、字词译释: ⑴钟:聚。 ⑵会当:唐人口语,“一定要” ⑶凌:登,乘。(又如:壮志凌云) 三、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1、“岱宗”两句。 ⑴“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

⑵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 ⑶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2、“造化”两句。 ⑴“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 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 ⑵“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 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3、“荡胸”两句。 ⑴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 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 ⑵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4、“会当”两句。 ⑴绝顶,极顶,指玉皇顶。 ⑵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 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哲理?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何宝玉优秀教案之《望岳》

(八年级语文)教案: 杜甫《望岳》 授课人:何宝玉【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及诗背景; 2、通过字、词、句了解文章大意,把握主旨; 3、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对该诗主旨的感发与升华; 【教学课时】 1课时(15分钟) 【教学方法】 串讲法、提问法等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老师:同学们,现在开始上课!课前老师有两个问题需要大家帮忙解决一下。第一个问题,说有这样一个人,他的笔端流淌的多是对黑暗社会的揭露和对黎民百姓的同情。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

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惊天地、泣鬼神。他被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第二个问题,有这样一座山,鬼斧神工,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就连我们的孔夫子也为它打广告、做宣传。“登东山而小鲁、登xx而小天下”。大家能帮忙解决吗? (学生:杜甫和泰山) 老师:哈,还真是,老师被大家点醒了!那当诗人中的诗人和大山中的大山相遇时会上演怎样的传奇呢?化用当下时髦的话,就是当杜甫遇上泰山……后面有六个小点,那是省略号。就让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师生一起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大家说好吗? (学生:好!) 老师:打开书本,让我们一起品读杜甫及其名作《望岳》(板书) (二)、杜甫简介: 老师:我们入乡随俗,还是先来了解作者杜甫。我们和杜甫应该算是老朋友啦!从小学到初中,语文课堂还总离不开他。难怪有些老师和同学亲切地称他为“老杜”。既然是老朋友,那对他的介绍也要与众不同。不像以往那样摆出“百度版”、“搜狐版”的人物介绍,老师今天要推出“大家版老杜”。即:大家凭借自己的知识积累,你一言、我一语的来给老杜写生平简介,好吧? (学生:………………)

望岳 (最新教案教学设计)

望岳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知识。 2.朗读诗歌,了解大意,领略泰山雄伟壮丽的景色。 3.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4.学会赏析名句,领悟诗歌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2.赏析名句,领悟哲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文学常识: 1.关于作者: 《望岳》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他有“诗圣”之称。他的诗被誉为“史诗”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这是一首咏东岳泰山的诗。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了解“五岳”: 东岳泰山(1532米),位于山东泰安市。西岳华山(1997米),位于陕西华阴县。南岳衡山(1512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北岳恒山(2017米),位于山西浑源县。中岳嵩山(1440米),位于河南登封县。(东西南北中泰华衡恒嵩)。

三、朗读诗歌 初读诗歌,强调字音,把握节奏,明确体裁。 (1)学生自己默读诗歌,教师则强调一些字的读音,如“岱”、“夫”、“了”、“眦”等。 (2)学生划分诗歌停顿的节奏,同桌互读,指名读,教师总结、评价,最后,再集体朗读诗歌。 (3)教师指导学生明确诗歌的体裁:五言古诗,教师朗诵《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本诗的诵读节奏。 五言古诗特点: 相对格律诗而言,不讲究平仄押韵宽松。 可随意转韵句数不限,分五言七言乐府。 四、感知探究 1.再读诗歌,理解诗句含义。(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逐句理解,小组内同学间互相交流,掌握诗句的含义。) 完成后,教师再点名检查、集体点拨自学情况。学生集体复述句义,再读诗歌。 (翻译: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在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成一明一暗两部分。层出不穷的云雾使人心胸荡漾,我睁大眼睛看见欲归巢的飞鸟。一定要登上山顶,这里放眼望去,才会感到所有的山都是那么的矮小。) 2.细读诗歌,哪些诗句是写景?前六句诗句具体描写了泰山景色的什么特点? 3.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虚有实。那么每句分别是从“望”的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 明确: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师点拨: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确,也更强烈。写初见泰山时欣喜惊讶仰慕的情形。)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

《望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望岳》是部编版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的课文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托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望岳》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通过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托物言志,表现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具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以前也接触过杜甫的诗歌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但是都比较简短易懂。对于像《望岳》这样的五言律诗,写景的诗句有点理解难度,所以要通过引领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再感受诗人托物言志寄托自己的情思。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熟读成诵。 2.理解诗歌大意,学会托物言志的手法。 3.体会诗人远大的志向、广阔的胸襟,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解诗歌大意,学会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远大的志向、广阔的胸襟,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多媒体、音频、学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子说:“登泰山而小天下”,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望岳》,感受他笔下泰山的雄姿及诗人寄寓的情感。 1.解题 《望岳》“望”是看,“岳”是山,这里是指五岳之首的泰山。 2.深入了解作者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代表诗作《绝句》《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二、朗读 1.出示停顿及易错字音,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感情,抑扬顿挫、重音、延长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岱(dài)夫(fú)了(liǎo)

望岳教案 公开课教案

《望岳》教案 【教学目标】: a、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b、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c、理解并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重点】: a、重点字词的含义; b、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难点】: a、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ppt 、道具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1.“五岳”导入。 2.欣赏泰山景色并描绘泰山。 (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我们今天就来欣赏下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笔下的泰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二、作者并背景介绍 1.指名简介作者。师补充要点:杜甫人称“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2.背景:应试落第。 三、初步朗读 1、听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四、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内容。 2.快速抢答,字词解释。 五、深入研读 师:诗题叫《望岳》,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 1.首联“岱宗”两句。 ●这是什么修辞手法?——设问。 ●字词解释,梳理大意。 重点:“岱宗”、“夫如何”、“夫”、“齐鲁”、“青”、“未了”。 ●指导概括并板书:远望青翠苍郁、绵延不绝。 ●齐读。 2.“造化”两句。 ●字词:“造化”、“神秀”、“钟”、“阴”、“阳”、“割”。 ●指导概括并板书:近望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板书——“近望” 3.“荡胸”两句。 ●字词:“荡胸”、“决眦”“入” ●看ppt图片,演示“决眦入归鸟”。

●指导概括并板书:细望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六、名句赏析 1、泰山如此绵延不尽,如此神奇秀丽,如此巍峨高大,杜甫看了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 产生了一个愿望。杜甫的愿望是什么? ——一览众山小。 2、“会当”两句释义。 3、抒发了杜甫怎样的情感? 讨论后明确: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 4、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启示。 七、总结课文 1.完成填空: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思想 感情。 讨论后明确: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和远大抱负。 八、背诵竞赛 九、作业: 1.字词解释抄2遍。 2.抄写原诗并翻译。 板书: 望岳 (唐)杜甫---- “诗圣” 首联: 远望绵延不绝、树木苍翠 颔联: 近望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颈联: 细望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尾联: 不畏艰难俯视一切 附原文: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教学设计案例(2)

《望岳》教学设计案例(2) 《望岳》教学设计案例 3.自读诗歌。 四、整体感知内容 提问: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内容。 参考: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五、诗句赏析 1.文题是《望岳》,在诗中哪些诗句写了诗人望到的景色? 明确:前三联。 2.最后一联和前三联有什么区别? 最后一联是诗人的想象,前三联是实写。 3.提问:分组研讨,理解诗句内容及情感,分析望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 首联:泰山的雄伟壮阔——远望。

颔联:泰山的高大秀美——近望。 颈联:诗人的胸怀浩荡、眼界开阔。表现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细望。 尾联:想像之景,也是作者的愿望,表现了诗人想要实现人生远大抱负,登临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 六、交流启示 自学交流学习本诗得到的启示。 明确:胸怀雄心壮志。不怕困难,勇于攀登。 七、拓展 诵读并积累杜甫的诗《春望》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八、作业 1.积累杜甫诗歌名句。 2.背诵并默写诗歌。 教学总结: 反思起来,我在诗词格律等方面还凭习惯直接给了知识,而没有通过探究学习掌握。在备课时,我考虑到课堂时间的问题和诗词格律

难度大的问题,决定在课堂上对此不作过多探讨。虽然在课堂引导学生归纳古诗词的特点,为下一步的仿写作准备、作指导。大部分学生答出了古诗词的特点,但在仿写诗歌时并不能很好的运用诗词的知识。我认为课后还需给学生讲清楚诗词的平仄押韵的要求,虽然这不在《课程标准》要求之内,但根据学生需求,适当让学生了解一些语文知识还是必要的,否则将给学生留下误区。 虽然这堂课结束了,但时常听到学生吟唱自己谱曲的古诗词,在作文中看到学生恰倒好处的仿写一两句古诗,我感到很欣慰,从这个角度来说,采取吟唱、仿写的方法来教古诗是可行的,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同时我认为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给了教师一个更为广阔的天空,给了教师展示教学个性的平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与同伴合作探究的快乐,体会到自己自主学习获得成功的幸福。一位语文教育前辈曾说过,在学生的幸福中,我们感觉到自己生命的延续;在学生的快乐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自己语文教育的成功。我以此来勉励自己。

《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游山西村》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文言文专题复习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回顾复习文章的文学常识、内容主题和重点字词句。 2、梳理并积累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掌握其用法和含义。 教学重难点: 梳理并积累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掌握其用法和含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情初测 1、学生独立完成《小石潭记》的文学常识、内容主题、难句翻译习题。 (1)选出下列选项中无误的一项是() A、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抒情议论,是属于散文的范畴。 B、《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写山水游记。 C、本文是他的第四篇,按游踪顺序写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中的气氛,突出表现小石潭幽静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怡然自得、悠闲惬意之情。 D、本文第二段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重点描写了游鱼的悠闲自得、活泼生动的情态。

(2)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其岸势犬牙差互: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 B.下见小潭,水尤清洌:下去见到一个小潭,水特别清澈透明。 C.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人心神凄楚,寒透骨节,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2、核对答案,学生自主纠错。 二、重点梳理 梳理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 教师课件展示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指名回答,学生自主纠错。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最优秀的望岳教案

《望岳》教案 一、教学目的: 1、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三、教学难点:理解诗中哲理和意境; 四、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这次放假过的开心么?那么像这种短假的话我们只能在家里玩,如果是长假你们想不想去旅游啊?说起旅行,我们国家的名胜古迹可是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什么最有名气啊?正如“五岳归来不看山”。“五岳”!五岳: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五岳之首是哪座山?——泰山 2、介绍“泰山”, “泰山”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著名风景名胜有天柱峰、日观峰、百丈崖、仙人桥、五大夫松、望人松、龙潭飞瀑、云桥飞瀑、三潭飞瀑等。泰山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数千年来,先后有十二位皇帝来泰山封禅。 3、泰山如此美丽,有位诗人写了首诗赞美它,这首诗叫做——《望岳》。 (二)讲授新课: 我们一起来看标题,看,望分两种,一种远望,一种近看;岳:在这篇里指泰山,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望岳》共三首,还有两首是写西岳华山和东岳衡山。《望岳》选自——《杜诗详注》,那么这个杜指的是——杜甫。 了解作者: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唐大诗人,世称“诗圣”,(诗仙是?)杜甫和李白合称——李杜。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杜甫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以古体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他的作品风格。

2020年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望岳》优秀教学设计

诗歌《望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杜甫青年时期创作的诗歌,感受杜甫诗歌美。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一首诗。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内容,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国家的名胜古迹可是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当属“五岳”最有名,正如“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明确:泰山 二、读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 2.有节奏地进行朗读。 三、品诗文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明确)一二句写泰山山脉绵延辽阔;三四句挟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是仔细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 七八句想象将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的抱负。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明确)远望泰山,说泰山横跨齐鲁大地,绵延广阔 近观泰山雄奇秀丽,巍然耸立的形象 细看泰山,表现在泰山面前深为之震撼和陶醉的感情 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本诗歌的线索,在望岳中表现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3.”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割”字用的好,历来被人称道,试着分析它的妙处。 (明确)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来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4.“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中句决眦一词尤为为传神,试着分析它的妙处。 “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为了看够,因而使劲地睁大

语文七年级下册部编版望岳 教案1

主备人用案人授课时间总第课时 课题《望岳》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2、引导学生初步学会鉴赏诗歌的能力。 3、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重点1、加强诵读。 难点 1、诗歌鉴赏能力的培 养 2、初步学会诗歌的鉴赏能力。2、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法及教具诵读法品味鉴赏合作探究 教学内容 个案 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 1

教学过程 活动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 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出示图片,请同学们自 由发言。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出示幻灯) (二)朗读诗歌 1、配乐诗朗诵《望岳》(出示视频和音频材料)。 2、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学习小组交流,有否疑难及互答)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学生结合图 片说一说印象 中的泰山。 学生听读,要 求听准字音, 把握五言古诗 的诵读节奏。 全体学生配乐 齐读。 学生一边听一 边想象诗歌描 绘的画面和意 境,想象诗人 当时望岳的情 景,小组研讨。 组内研讨, 全班交流

(四)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加幻灯图片),出示问题。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学生品读思 考该句所描绘 的泰山的特 点。组内讨论 交流 自由读整首 诗,说一说内 心的感受。全 班交流 有感情地齐 读诗歌,畅所 欲言地谈诗歌 的魅力。 3

望岳教案公开课教案终审稿)

望岳教案公开课教案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望岳》教案 【教学目标】: a、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b、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c、理解并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重点】: a、重点字词的含义; b、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难点】: a、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ppt 、道具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1.“五岳”导入。 2.欣赏泰山景色并描绘泰山。 (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我们今天就来欣赏下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笔下的泰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二、作者并背景介绍 1.指名简介作者。师补充要点:杜甫人称“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2.背景:应试落第。 三、初步朗读

1、听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四、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内容。 2.快速抢答,字词解释。 五、深入研读 师:诗题叫《望岳》,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 1.首联“岱宗”两句。 ●这是什么修辞手法?——设问。 ●字词解释,梳理大意。 重点:“岱宗”、“夫如何”、“夫”、“齐鲁”、“青”、“未了”。 ●指导概括并板书:远望青翠苍郁、绵延不绝。 ●齐读。 2.“造化”两句。 ●字词:“造化”、“神秀”、“钟”、“阴”、“阳”、“割”。 ●指导概括并板书:近望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板书——“近望” 3.“荡胸”两句。 ●字词:“荡胸”、“决眦”“入” ●看ppt图片,演示“决眦入归鸟”。 ●指导概括并板书:细望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六、名句赏析

《望岳》教学设计完美版

《望岳》教学设计 秦桂红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了解诗歌特点。 2体会诗歌的意境,赏析精彩语句。 3.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一、导入: 1、下面的对联写谁?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 “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诗圣——杜甫“五岳归来不看山”。今天我们随诗圣杜甫一起去领略五岳之首的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 二、什么时候“望”: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1、“李杜诗篇万口传”杜甫与“诗仙”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李白的诗歌浪漫飘逸、雄奇豪放,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杜甫的诗歌沉郁、凝重,是现实主义的典型代表。 2、请同学对杜甫做补充介绍:诗圣、诗史、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当了检校工部员外郎,这就是后人称他“杜工部”的由来。代表作品:《前出塞》《兵车行》“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 3、写作背景:(课件) 三、“望”到了什么: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件 1、指读,纠正字音,节奏 2、听配乐朗诵《望岳》,读出味道课件 2、学生自由朗读。 3、配乐学生个别朗读,其他学生点评。配乐 4、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学习小组交流,有否疑难及互答) 5、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课件 重点字词:岱宗未了造化钟阴阳曾眦会当凌 四、怎样“望”:赏析诗句,进入意境。课件 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同桌交流板书:远望近望细望 精讲: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课件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

【优质课公开课】《望岳》教案、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望岳》教案、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文的学习是青少年了解民族传统,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熏陶的捷径。《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的学习作了明确要求,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古今优秀诗文。本期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我进行了一些探讨,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教学《望岳》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一、关于教学目标的设计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体会《望岳》诗歌的意境及作品风格; 2、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 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 1、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首先要多角度激发诵读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让学生在开阔的意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2、确定第二个教学目标主要源于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新的教学理念。诗歌的广阔意境给学生留下了自主开掘的空间,课后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闻乐见的方式重现诗歌。 3、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诗词语言大多可以配乐吟唱,因而具有极强的音乐性,让学生在吟唱中产生特定的审美心境。柏拉图说过:“音乐把节奏与乐调的强烈力量进入心灵的最深处。”教古诗时应充分利用音乐盒带,通过听、唱把学生带入音乐的天地、艺术的王国,领会诗歌与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 4、吟唱古诗词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运用。一是指在写作中恰当引用诗句,帮助表达内容,美化文章语言;二是在写作中创造性的使用、模仿、改写诗句。 二、关于教学重点的确定 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领会《望岳》一诗的意境,并谱曲自唱,尝试古诗词的的写作,古诗的格律不作过多要求。 三、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以吟唱、仿写为主。 针对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我尝试过借鉴过很多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如诵读法、品析法、故事导读法、以画配诗法等等,效果都不错。我现在所教班级的学生,人才济济。他们喜欢唱流行歌曲,喜欢模仿,喜欢尝试。所以,我采用吟唱——仿写的方法来教《望岳》。这种方法也便于贯彻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首先吟唱,就要求学生自主地深入地领会诗歌的内容,这样才能选择感情相吻合的音乐曲目来配诗。在演唱时,学生可以寻求合作,可以独唱,可以合唱。仿写诗歌,既要学生自己写,更须同学互评互改,一起来锤炼字词,共同去探寻诗歌创作的奥秘。 四、关于板书的设计 《望岳》这首诗形象很鲜明,写了泰山广、高、美的特点。所以,我在板书时勾勒泰山的图画,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给人一种美感。同时也把泰山的特点板书出来,给学生一目了然的印象。 五、关于课后作业的设计 我想通过《望岳》一诗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读古诗的能力。所以设计了两个作业,一是给熟悉的诗词谱曲既可套用现成的音乐曲目,也可自创曲目。二是把仿写的诗歌编订成册,出版一期诗歌集。 古诗词的影响是深远的,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是多样的,只要我们勇于尝试,必定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教学目标》

望岳的教案

望岳的教案 【篇一:望岳教案】 乐雅学校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八年级班 第( 3)周 【篇二:望岳优秀教案】 《望岳》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鉴赏古诗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 热爱,培 养学生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 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 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简介作者: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为杜少陵,是唐代伟大 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与李白齐名,世 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三: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时,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当他游历到山东, 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

四:朗读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听配乐朗读,学生听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4.全体学生齐读。 五:整体感知 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以“我最欣赏这首诗中谈谈你的理解。 六,合作探究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3.”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割”字用的好,历来被人称道,试着分析它的妙处。 4.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歌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2).远望泰山,说泰山横跨齐鲁大地,绵延广阔 近观泰山雄奇秀丽,巍然耸立的形象 细看泰山,表现在泰山面前深为之震撼和陶醉的感情 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3)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来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七)读人生 通过对《望岳》的学习,想想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人生的启示? 小结:诗人热情的赞美的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敢于攀登顶峰和俯视一切的

《望岳》优秀教案

《望岳》优秀教案 1、自主学习,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 2、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近望”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面。 “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古代诗歌五首精品公开课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20200411223006)

20古代诗歌五首 1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会赏析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第1课时《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下面我们就一道去诗中探秘 .................................... 二、教学新课 登幽州台歌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 —702),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2.初读古诗。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出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②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 ③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明确: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交错的楚辞体,注意朗读停顿,即“前/不见/古人,后 /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 1.学生再读,教师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①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③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明确:时间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 “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 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望岳优质课堂教学设计范文

望岳优质课堂教学设计范文 望岳优质课堂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望岳优质课堂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教学目标: 1、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教学重点: 1、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教学难点:诗中哲理的理解。基础知识: 1、作者生平; 2、泰山的有关知识; 3、字音、字形。教学方法:朗读法。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讲授新课 1、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师板书: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这首诗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学们要注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决眦;同学们一齐读两遍。 3、初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下面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文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阅读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提问词句的含义。然后老师将点名抽查掌握情况。 4、精读课文,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下面同学们将课文一齐朗读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两句,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读呢?为什么?讨论一下,再试着读读。同学们再一起将这首诗朗读一遍。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讨论一下,然后我请同学来读。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