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

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

实施指导纲要

山东省教育厅

二〇一六年四月

目录

一、关于《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编制

情况的说明 1 二、《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 5

(一)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指导纲要 5 (二)中小学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88 中小学语文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88 中小学数学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109 中小学英语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134 小学科学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226 中小学音乐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244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266 中小学美术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279 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290 高中通用技术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301 (三)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320 (四)中小学实践活动德育实施指导纲要334

关于《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

实施指导纲要》编制情况的说明

一、编制《指导纲要》的必要性

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统筹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是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省各级教育部门以及广大中小学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学生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呈现出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精神风貌。但是,还存在不少影响德育成效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目标碎片化,各学段德育目标交叉错位、层次不清,缺乏有序性和完整性,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二是内容抽象化,德育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存在口号化、概念化现象,缺乏针对性和感染力。三是课程实施片面化,重视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德育学科的主渠道作用,忽视和淡化了其它学科的德育功能;重视了德育理论与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等。

为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学生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指导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一体化”和“适应性”要求,使德育目标有序渐进、德育内容贴近

— 1 —

学生生活实际,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建构起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融合,丰富德育载体,拓宽德育渠道,提高育德成效,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指导纲要》的整体框架和主要内容

《指导纲要》分为德育课程实施指导纲要、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和实践活动德育实施指导纲要。

《德育课程实施指导纲要》统筹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德育课程,将小学、初中、高中的德育课程目标、内容等进行一体化设计,整体规划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内容目标,切实解决学段德育目标不清晰、课程内容简单重复等问题,增强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的可操作性,提高德育课程的主导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14个学科,充分挖掘各学科蕴含的内在德育价值,强化学科核心素养与德育的契合,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突出学科独有的育人功能。

— 2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指导纲要》以弘扬传统美德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宗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为主要学习内容,突出齐鲁文化特色,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

《实践活动德育实施指导纲要》系统归纳了12个中小学学生实践活动类型,强化了活动的主题化、生活化、序列化设计,充分发挥实践活动育人的重要载体作用,拓展德育空间,丰富德育形式,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和道德实践能力。

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指导纲要》外,《德育课程实施指导纲要》《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和《实践活动德育实施指导纲要》的框架结构主要分为德育特点、德育范畴、实施建议和评价案例四部分。

——德育特点。指学科(活动)特有的育人价值和教化功能;

——德育范畴。指学科(活动)内容所蕴含的德育要素,强调学科核心素养与德育的契合;

——实施建议。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对学科(活动)德育实施提出建议;

——评价案例。根据德育特点、德育范畴,给出3-5个典型评价案例,供教师参考。

三、预期达到的效果

(一)建立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体系。《指导纲要》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实施等方面充分体现“一体化”要求,纵

— 3 —

向上,中小学各学段有机衔接、前后贯通、有序递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横向上,挖掘各学科、实践活动所蕴含的德育因素,发挥其特有的育德功能,实现全科育人、全员育人。

(二)指导实际教学。《指导纲要》明确了各学科德育特点、德育范畴、实施建议和评价建议,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充分发挥学科特点和优势,围绕育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传道”与“授业解惑”的有机统一。

(三)提高育德成效。实施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丰富了德育载体,有利于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提高育德成效。

— 4 —

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指导纲要

(试行)

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国家主权等主题教育要求,克服德育课程目标错位、内容交叉、教学脱离实际等现象,加强德育课程教学和评价的可操作性,增强德育课程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依据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结合山东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实际,制定本纲要。

第一部分德育目标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高中思想政治四门课程共同构成中小学德育课程系列。

中小学德育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学生生活为基础,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提高社会参与能力,提高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中国公民。

中小学德育课程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5 —

的教育要求,具有思想性、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等特征,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中小学德育课程与高校政治理论课程相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课相补充,与学校其他课程和学校德育活动相互配合、相互支撑,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德育任务。其品德教育的目标,主要是:

1.孝敬父母,尊重他人,热爱集体,团结友善、诚实守信、敬业奉献,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个人品行。

2.热爱劳动、乐于学习,尊重科学、追求真理,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勇于创新,有团队意识,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3.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

4.关注社会生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树立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养成独立思考、关心时事、关爱生活、热心公益、善尽职责、维护权益的现代公民素养。

5.关爱自然、尊重自然,认知大自然与人类共生共存的和谐关系,形成勤俭节约、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道德。

6.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认同中华文化,关心祖国命运,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养成积极进取的爱国主义情怀。

7.热爱中国共产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8.热爱和平,尊重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关注全人类的共

— 6 —

同利益,养成全球意识、世界眼光。

9.具有正确的人生观,能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第二部分德育范畴

一、道德规范

道德规范教育内容是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基础性内容。道德规范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包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要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中小学德育课程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教育,融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内涵,主要集中在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自立自强、团结友善、爱岗敬业等方面的要求上,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健全人格、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中小学德育课程主要对学生进行自尊自爱、调控情绪、战胜挫折、磨砺坚强意志、学会交往与沟通、学会竞争与合作等方面的教育,促使学生形成健康心理,养成热爱

— 7 —

生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法治观念

法治观念是人们对法律的认可、崇尚与遵从,是关于法治的思想、知识和态度。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提出了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任务,并要求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法治教育是当前中小学教育急需加强的重要内容。中小学德育课程主要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程序意识、宪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的教育,促使学生学法、守法,依法维护合法权益,追求公平正义,为法治中国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四、国家意识

国家意识是指生活在同一国家的居民在长期共同的生活、生产、斗争中形成的对整个国家认知、认同等情感与心理的总和,是基于对祖国的历史、文化、国情等的认识和理解,而逐渐积淀形成的一种国家主人翁责任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它是一种政治意识,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意识。中小学德育课程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基本国情,理解国家的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增强学生的国家主权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利益,使学生逐步成长为具有国家立场和民族担当的合格公民。

— 8 —

五、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反映在公民的社会生活中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社会归属感。政治认同既是把社会成员团结和组织起来的重要凝聚力量,又是激励和促进社会成员共同奋斗与前进的重要思想基础。当前我国最主要的政治认同就是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中小学德育课程主要是教育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帮助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形成正确的政治信仰。

六、经济追求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履行社会责任,遵守合法经营、公平竞争、诚信守约等规则。中小学德育课程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经营观、择业观、竞争观、效率与公平观,帮助学生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要求,培养勤劳致富、诚实守信、开拓进取、专注执着、精益求精的个性品质,追求符合时代精神的正当的经济生活。

七、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也是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树立文化自信关系民族精神状态和社会精神风貌,关系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的创新创造力。中小学德育课程要对学生进行继

— 9 —

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方面的教育,引领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和发展者。

八、社会和谐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小学德育课程要教育学生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增强国际合作意识。

九、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教育是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创造和奉献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中小学德育课程要引领学生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学习中华民族及杰出人物的优秀品质和精神,理性地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社会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做出恰当的解释、正确的判断与行为选择,促使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更好地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过有意义的生活。

— 10 —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在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树立学生品德教育的一体化意识,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引领学生树立正确观点和培养良好品行上,真正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在生活中教育、在活动中教育,积极探索品德教育的规律和有效方法,创造性地实施好德育课程,充分发挥德育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统领作用。

品德与生活(1-2年级)

一、道德规范教育

内容目标预期表现

热爱祖国3-10 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主

要物产等有关知识,感受家乡的

发展变化。

3-11 热爱革命领袖,了解英雄

模范人物的光荣事迹。

3-12 尊敬国旗、国徽,学唱国

歌。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1.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并乐于向别人介绍自

己的家乡。

2.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升国旗时敬礼,

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3.喜欢听、会讲英雄模范人物的故事,以英雄

模范人物的事迹和精神鼓励自己,要求自己。

4.为自己成为中国少年先锋队的一员感到自

豪和骄傲。

活动建议:

1.“童眼看家乡”主题活动:观看家乡风景宣传片,参观家乡物产展销会;分兴趣小组活动,摄影、绘画兴趣小组的同学开展以“我眼中的家乡”为主题的绘画、摄影展;声乐兴趣小组的同学欣赏、学唱有关“家乡美”的歌曲;文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举行“歌颂家乡”诗歌、美文诵读活动;全班展示交流。

2.学习画国旗、做国旗,并进行展评活动;学唱国歌,组织合唱比赛。

3.观看歌颂领袖、英雄模范人物的影视作品,感受他们的伟大精神;寻访身边的模范,了解他们的感人事迹。

— 11 —

内容目标预期表现

文明礼貌3-5 懂礼貌,守秩序,爱护公

物,行为文明。

1.知道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生活

中做到讲文明,懂礼貌。

2.有公共意识,不破坏公物。

活动建议:

1.收集整理有关文明礼貌的歌曲、童谣、童话、故事以及名人讲文明有礼貌的小故事,在读读、唱唱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调查了解在学校、社区及其它公共场所中,公物的使用保护或损坏情况,并进行展示交流。

3.开展“我做文明小使者”实践活动。

诚实守信3-6 能初步分辨事非,做了错

事勇于承认和改正,诚实不说

谎。

1.有初步分辨对错的能力,敢于拒绝错误的事情。

2.能主动承认错误。

3.做到诚实不说谎。

活动建议:

收集整理有关诚实不说谎的歌曲、童谣、故事,并与同学分享。

团结友善3-2 爱父母长辈,体贴家人,

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3-3 关心他人,友爱同伴,乐于

分享与合作。

3-7 尊重社会各行各业的劳动者,

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1.爱父母长辈,乐于承担一些家务劳动。

2.尊重社会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珍惜别人的劳

动成果,不乱丢垃圾,不浪费粮食。

3.关心同学,对于有困难的同学主动提供力所

能及的帮助。有初步的团队意识,乐于跟同伴

分享、合作。

活动建议:

1.组织“小鬼当家”活动。在爸爸妈妈的指导下,当一天家,体会当家的不容易,在活动中提升爱父母长辈的情感。

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岗位,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体验劳动者工作的辛苦,提高尊重他们的劳动、爱惜劳动成果的意识。

3.开展“光盘行动,从我做起”活动,提高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意识。

4.开展与联谊学校的小伙伴手拉手活动,送上自己的祝福或自己亲手制作的小礼物。

5.分组开展“找朋友、传球接力、协力背球跑”等需要密切配合才能完成的活动,在活动中增进团结友爱之情。

— 12 —

二、心理健康教育

内容目标预期表现

自尊自爱1-1按时作息,生活有规律。

1-2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

1-5知道初步的保健常识并在生活中运用。

1-6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

照顾自己。

1-7了解儿童易发疾病的有关知识,积极参加

预防疾病的活动。

1-10了解当地多发的自然灾害的有关知识,

知道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或求助方法。

1-12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卫生保

健设施。

1.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挑食、

不暴饮暴食,生活作息有规律。

2.能够勤洗手,勤洗澡,早晚

刷牙,保持衣物整洁,形成良

好的卫生习惯。

3.学会照顾自己,并能够按照

季节和天气变化,及时添加或

减少衣物。

4.按时按需预防接种。

5.有安全意识,并掌握一些在

紧急情况下逃生、求助的方法。

活动建议:

1.在爸爸妈妈的指导下,制定一份合理的作息时间表,认真记录自己每天的执行情况。

2.收集整理简单的健康保健常识,并在班级组织小展览活动。

3.了解当地曾经发生的自然灾害,开展“自然灾害知多少”小竞赛活动。

4.可结合爱牙日、爱耳日、消防宣传日等,组织参加一些相关宣传活动。

— 13 —

内容目标预期表现

乐观向上1-11在学校里情绪安定,心情愉快。

2-3在成人帮助下能较快地化解自己的消极

情绪。

2-4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并为此而高

兴。

2-5在成人的引导下学会正确地对待自己的

学习成绩。

2-6在成人的帮助下能定出自己可行的目标,

并努力去实现。

1.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愿

意用积极的心态对待问题。

2.积极主动地实现了制定的成

长目标。

3.有困难的时候,乐于向老师、

家长等成人寻求帮助。

活动建议:

1.向父母长辈了解自己成长中的趣事。

2.整理展示自己的成长记录袋,跟父母长辈或小伙伴分享自己成长的快乐。

坚强意志2-8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

决。

2-9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或活动。

4-1喜欢提问和探寻问题的答案。

1.正确面对困难,遇到困难

时,积极想办法解决。

2.有应对挑战的信心和勇气。

活动建议:

1.开展“我向XX学一技”活动。

2.开展“困难面前我能行”主题活动:搜集并整理自己或同伴战胜困难的小故事;选择一项有挑战的运动项目坚持学习、锻炼;全班交流活动过程中的感受、体会。

— 14 —

内容目标预期表现

学会交往2-1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高兴地学,愉快

地玩。

2-7学习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与长处,并以

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1.喜欢学校生活,与老师同学

关系融洽,能够愉快学习、玩

耍。

2.主动发现并乐于学习别人的

优点。

活动建议:

1.开展“手拉手,好朋友”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到有朋友的快乐。

2.跟父母长辈讲讲自己在学校里发生的快乐的事情,可以是跟老师和同学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一起讨论问题等方面的趣事。

3.开展“找镜子、照镜子”活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同桌之间相互找长处和优点,能够看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找到身边学习的榜样。

竞争合作4-6 学习用观察、比较、调查等方法进行简单

的生活和社会探究活动。

4-7 能与同伴交流、分享、反思探究的过程或

成果。

1.学会观察、比较、调查等学

习方法,并尝试在学习和生活

中运用。

2.乐于与同伴交流探究的过程

和方法,分享成果和快乐,并

能够相互发现不足,共同提

高。

活动建议:

1.调查了解爷爷、爸爸、我的童年生活中,玩具、游戏、书籍、学习用品等分别有哪些,通过比较发现不同,产生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并与同学交流、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在交流分享中深化认识。

2.以小组或者小队的形式组织活动,在活动中形成组内互助、组间互助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组内不同角色里,培养竞争意识和合作能力。

— 15 —

三、法治观念教育

内容目标预期表现

遵守规则

1-8使用玩具、设备进行活动时,遵守规则,

注意安全。

1-9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和安全标志,遵守

交通规则,不到危险的地方去玩,避免意

外伤害。

1.知道规则的重要性,主动遵

守游戏、活动中的各种规则,

不捣乱,讲谦让。

2.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3.不到危险的地方去玩,发现

同伴到危险地方时要制止。

活动建议:

1.玩一玩“击鼓传花”“接力传球”等游戏,体验规则的重要性。

2.开展“遵守规则、珍爱生命”主题活动:尝试制作常见的交通、安全标

志,了解这些标志的含义;举办“交通、安全知识知多少”竞赛;“要到马路正对面的琴行,路上人少、也没车,人行横道在远处,到底该怎么办”

为主要内容的小品表演;把收获的安全知识利用主题绘画展形式进行宣传。

四、文化自信教育

内容目标预期表现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知道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传统节日习

俗,乐于参加一些传统文化活动。

乐于参加相关的传统习俗

活动。

活动建议:

1.在家长的带领下,参观当地民俗文化馆、博物馆,了解当地民俗及文化传统。

2.开展“走进传统节日”的主题活动:古诗词、儿歌、童谣诵读,或搜春联、赏春联、对春联;参加当地的节日习俗文化活动,体验贴春联、赏花灯、包粽子、做月饼等,并与同伴交流活动的收获。

— 16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