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私家园林学习资料
岭南园林的特点

岭南园林的特点?和江南园林、北京皇家园林各有什么特点?从余荫山房、可园谈岭南园林特点?(先说造园,然后归纳特点。
江南园林——扬州个园造园特点、手法?;先介绍自身特点推到江南园林特点。
)1、岭南园林的选址。
岭南园林的营建,最重视的是选址,而选址也最能表现出建园者的审美取向和生活意趣。
苏州园林的选址原则是:辟园于小巷深处,园林混杂于民居中间,也就是在闹市中求僻静去处,通过艺术构思和人工手段去营造出一片城市山林之境。
而岭南的建园原则是尽可能离开闹市,把园林宅第建在真山真水的大自然环境中,甚至降宅园融入大自然,成为其中一部分。
建园者崇尚自然,追求平实,不太重视人工制造的假山流水,也不羡慕江南园林那种在咫尺中营造山林的巧构。
保留至今的粤中四大名园,清晖园、梁园建在小镇边缘,可园、余荫山房则建在乡村,以求得良好的环境条件。
2、岭南园林的规模比较小,且多数是宅园,一般为庭院和庭园的组合,建筑的比重比较大.庭院和庭园的形式多样,它们的组合较之江南园林更为密集、紧凑,旺旺连宇成片.这是为了适应炎热气候而取得遮阴的效果,同时也便于雨季的内部联系和防御台风袭击.3、建筑物的平屋顶多有作成"天台花园"的现象,这样做既能降低室内温度,又可美化园林环境.为了室内降温而需要良好的自然通风,故建筑物的通透开敞更胜于江南,其外观形象当然也就更富于轻快活泼的意趣.建筑的局部、细部很精致,尤其以装修、壁塑、细木雕工见长,而且多有运用西方样式的装饰,如栏杆、柱式、套式玻璃等细部;甚至整座的西洋古典建筑配以传统的叠山理水,别有风趣.4、叠山常用姿态嶙峋、繁密的适应包镶,即所谓"塑石"的激发,因而山体的可塑性强、姿态丰富,具有水云流畅的形象,在沿海一带也有用石蛋和珊瑚礁石叠山的,则又别具一格.叠山而成的石景又可以分为"壁型"和"峰型"两大类:前者的主要特征是逶迤平阔,由几组峰石连绵相接而成,没有显著突出的主峰;后者的主要特征是顶峰突出.山径盘旋,造型险峻而富于动势。
岭南古典园林特点--以岭南四大名园为例ppt课件

3. 岭南园林建筑色彩浓重,并善于充分利用当地材料。
• 在园林建筑装饰上运用砖雕、陶雕、灰塑等民间工艺,装饰雕刻题材多为耳熟 能详的传说故事和花鸟虫鱼,平易近人,拥有较强的世俗性与民居性,少了江 南文人园林超脱世外和宁静淡雅之感。
• 唐代,佛教经海上丝绸之路传入岭南,促进了寺庙园林的发展,以南华寺为 代表。
• 五代十国时期,南汉王刘羹投以钱财物力,“仿唐上京之制.置左右街使”,形 成广州城的初步分区及城市中轴线,又兴建园林宫馆,于城南建南宫。南汉 宫苑规模极盛,有“三成之地,半为离宫苑圃”。西部城区水域成网,风景优美, 出现了富豪营造的私家园林。
地方物产对造园材料的影响
岭南造园众多景石材料中,英石、蜡石最为常用,主要原因是英石、蜡石是岭南 本地的优质造园石材。
4
1
园林历史
If you want , you can delete the text , you can add some words here as you like.
岭南园林历史时间轴
6
岭南园林历史
1.1生长期
• 秦汉时期,岭南园林处于萌芽、产生、发展的阶段。首先出现的是皇家园-南越国宫署御苑遗址。此宫苑效仿秦皇宫室苑囿,于广州越秀山下建王宫, 并依山而筑赵王台和朝汉台。
• 三国时,岭南私园开始产生--虞翻的虞苑。而后,虞翻后人施其宅为寺,是 为制止寺,开岭南寺庙园林之先河。
1.2发展期
岭南私家园林——世俗功用的审美观念表现得更为强烈浓郁,更注重生活享受 江南文人士大夫园林,更注重文化享受
12
2
造园空间布局
If you want , you can delete the text , you can add some words here as you like.
岭南园林分析作业ppt课件

——
中 国 古 典 园 岭林 南 园 林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五、岭南园林的营造手法和艺术特色
1、岭南园林的选址 岭南的建园原则是尽可能离开闹市, 把园林 宅第建在真山真水的大自然环境中, 甚至将 宅园融入大自然, 成为其中一部分。建园者 崇尚自然, 追求平实,不太重视人工制造的假 山流水, 也不羡慕江南园林那种在咫尺中营 造山林的巧构。 保留至今的粤中四大名园, 清晖园、梁园建 在小镇边缘, 可园、余荫山房则建在乡村, 以求得良好的环境条件。
①
①
②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③
中
国
古
——
典
园
岭林
南
园
④
林
⑤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岭南园林主要分布在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潮汕、东 莞、番禺、广州等地,以宅园为主。
终年常绿,又多河川,具有明显的热带、亚热带风光 特 点,造园条件十分优越。园林多为景观欣赏与避暑纳 凉结合,其布局往往以大池为中心,绕以楼阁,高树深 池,阴翳生凉。花木种植颇广,它们与建筑小品相映衬, 更显得园林色彩浓丽,绚烂精巧。
——
中 国 古 典 园 岭林 南 园 林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清代岭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浅议

清代岭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浅议作者:应晨舟来源:《现代园艺》2012年第16期摘要:清代为岭南私家园林的兴盛期,本文主要论述清代岭南私家园林的背景、建筑风貌及其借鉴西洋元素的造园手法。
关键词:岭南园林;实用美观;西洋特色;雅俗共赏1 背景我国的园林艺术起源于秦汉,至明清为集大成时期,此时的岭南园林作为后起之秀,与北方园林、江南园林鼎力比肩,成为中国古典园林按艺术特征划分的3大类型之一。
岭南园林的艺术风格不仅融北方与江南造园风格,也吸收了不少外国造园手法。
出现了一批留存至今的名园。
“岭南”本意指地理上的五岭(越城岭、都庞岭、明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之南的广大地区,包括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带。
夏秋两季多台风暴雨,全年炎热多雨、高温高湿。
独特的地理环境对岭南园林的造园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是岭南园林有别于其他园林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天然的地理屏障,岭南在历史上一直远离国家的政治中心,所受中原传统文化的影响较弱。
地处沿海地带,很长一段时间为清朝对外的唯一通商口岸,明后期开始,岭南已经开始出现西式建筑。
后来由于外来殖民者的不断租借或是割占,西方文化加大了转入的势头。
这使得岭南造园艺术形成了一种开放、融通、中西合璧的风格。
如:航海国家葡萄牙于1514年入侵澳门(图1),对清朝广东一带的园林有深远的影响。
2 建筑风貌对于岭南园林建筑的特色,吴劲章先生总结为6个字,即“轻巧、通透、淡雅”。
园林建筑多为“连房广厦”和“高墙冷巷”的形式(图2)。
前者通过连片房屋把内庭与建筑融为一体,达到降温纳凉及避雨遮阴的效果。
后者建筑多采用小面宽、大进深的平面形式,建筑的墙体、屋顶薄,空间高敞通透,利于通风。
如广州清晖园为适应南方炎热气候,形成了前疏后密、前低后高的独特布局,但疏而不空,密而不塞,建筑造型轻巧灵活,开敞通透。
此外,为抵御台风破坏,岭南园林建筑屋面出檐、起翘较江南园林小,铺厚实的灰绿筒瓦,檐口平直,使岭南“高墙冷巷”建筑更多呈朴实、稳重感[1]。
岭南古典园林特点--以岭南四大名园为例

4
植物配置
If you want , you can delete the text , you can add some words here as you like.
植 物 配 置
由于地域、气候环境等方面不同,中国 三大园林体系的植物配置差异显著。
岭南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特征与所处自 然地理环境、社会文化、园林空间类型 以及植物的布置方式等均有很大的关联
清晖园 余荫山房
可园
造园空间布局
2. 岭南私家园林从实际出发,注重园林的实用性和交际性。
• 园林建筑通透轻巧,格局便捷旷朗,能很好适应潮湿闷热气候。 • 园林中水榭、船厅、水楼依水而筑,能达到迅速降温且观景位置优越的效果。 • 园林植物多采用岭南当地的花卉和果树,既可观赏、遮荫又可食用,具有很高
的实用价值。
植物配置
小中见大
岭南古典园林庭园占地狭小,景深层次相对压缩,空间序列的距离也相对缩短, 常运用绿廊、绿篱、花基、花台等多种方法,丰富空间的层次和增加绿化面积, 然后运用框景、抬高、假山洞等方式锁定这些微缩的片段式植物景观,以此起到 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5
参考文献
If you want , you can delete the text , you can add some words here as you like.
岭南私家园林——世俗功用的审美观念表现得更为强烈浓郁,更注重生活享受 江南文人士大夫园林,更注重文化享受
2
造园空间布局
If you want , you can delete the text , you can add some words here as you like.
明清时期岭南私家园林风格
江南、北方、岭南三大古典私家园林类型的特点

江南、北方、岭南三大古典私家园林类型的特点比较我国江南、北方、岭南三大古典私家园林类型的特点,请举例分析中国古典园林按性质分可分为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北方园林以顾和圆,圆明园为代表,其实也被称为皇家园林.江南园林主要分布在苏、扬、沪、宁、杭、嘉一带地区,以苏州园林为典范,又称为私家园林.岭南园林分布在广东,福建,台湾等地区,以广东的可园,徐荫山房为代表,是比江南园林更显得开放公共的私家园林.北方园林的特点:.1.为历代朝代的皇帝所建,富丽堂皇,严谨庄重,空间布局上采用严谨的轴线对称.2.带有浓厚的政治和宗教色彩.3.建筑用重檐,红柱黄瓦,雕梁画柱,显得纷繁华贵,壮观和瑰丽.建筑和装饰色彩浓重,以红黄为主色调,显得皇权的尊贵.4.一池三山,多是真山真水的自然风貌,园林规模宏大.代表元素:轴线对称.在建筑上用抬梁式、琉璃瓦、短出檐、厚墙身、红黄墙、三交六窗花等。
植物上用松、柏、槐等。
堆石上用青石、房山石等。
江南园林的特点:1.多为士大夫和达官贵族所建,规模比较小,布局却精巧.2.景观和建筑的布局不拘泥于对称的定式,,灵活多样3.蕴涵诗情画意的文人气息.4.建筑色彩素雅,以黑白为主色调.代表元素:植物以常绿的阔叶树如樟,竹,桂等为主,还有落野树种种如柳,桃,海棠等.景观中多采用亭榭廊槛,以桥坊石运用较多.与江南水乡特有的风情构成一致,融合为一体.岭南园林的特点:1.为岭南一带的商贾所建,多是与住宅结合为一体的宅院形式,规模小.2.建筑材料以青灰色的砖瓦为主,显得阴凉清淡.3.更加讲究点景,借景和意境的升华.4.具有江南园林和北方园林的特色,同时有带有西方文化的影子.园林的开放性,兼容性和多元性,使岭南园林在现代园林的创新和发展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代表的元素:植物以木棉,棕榈为主,终年常青,高大挺拔,五彩缤纷.兰花在布景和字花中应用广泛.建筑有碉楼、船厅、廊桥等地方建筑类型.装修中大量运用木雕砖雕,陶瓷灰塑等民间艺术.。
岭南园林建筑及理水手法

岭南园林建筑及理水手法摘要:广东是岭南园林的主要发源地。
本文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着眼,结合分析岭南庭园造园,园林建筑及其理水手法,浅析岭南庭园的艺术成就,总结了岭南庭园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园林岭南园林建筑理水庭园岭南古属南粤,由于远离中原,历史上曾被认为是不毛之地,但自隋唐以来,随着对外贸易经济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岭南逐渐成为一种以中原文化为主的多元综合文化。
由于气候湿热并且有悠久的造园传统和乡土文化气息,所孕育出来的岭南园林成为中国园林体系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1.历史的追溯:对于岭南园林的记载,比较有据可循的是在南汉时期,但是历史的记录显示出它并没有像我国的中原和江南那样表现出其造园发展的连贯性,而是突出表现某几个阶段。
岭南传统园林发展主要为南越王朝,南汉王朝,明清时期及近代园林造园四个历史阶段。
南越王朝时期:就广州市的秦汉考古在1995-1997年间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宫苑实例,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宫苑实例。
现发掘的南越国宫署御苑遗址里,筑有石砌大型仰斗状水池,石渠,平桥与水景,砖石走道等。
这段时期南越国园林受中原文化影响很大,在山上筑高台,广州的越王台便是筑在越秀山之上,讲究的是“依山就势”。
因此该时期的园林造园特点就是,利用自然地形和自然环境,通过大自然的有力因素来把握总体趋势,同时,庭院内部空间布置精细周密,施工精致;在宫苑中喜用规整的水渠,池石,几何图案的处理,这种整体取向自然,局部取向人工的特点和造园手法,此后一直影响着岭南园林的发展。
南汉王朝时期:古代广州历史上有“三朝十帝”南汉为其中的一朝。
在《南汉春秋》中有记载“凿山城以通舟楫,开兰湖,辟药洲”,此处的药洲,指的便是南汉宫城禁苑中著名的南宫仙湖药洲。
仙湖为人工所造,周围五百余丈,湖中布局洲渚水石,栽植红药;洲渚间有太湖奇石九峰,比拟天上的星宿。
此时的南汉园林深受道教影响。
此外广州城西的荔枝湾也是这个时期的大作,当时被称为“荔枝洲”。
是由南汉刘王兴建的。
岭南园林造园手法解析

岭南园林造园手法解析摘要:以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余荫山房进行考察,并对其中特殊节点做了重点研究。
主要探讨了其中玲珑小榭一景的造景手法,包括其宏观的构图布局、与周围景物关系、自身借景考虑等。
最后,根据其造园手法在岭南精神上进行深入剖析。
关键词:余荫山房;岭南园林;八角亭;玲珑小榭;岭南精神1概述1.1余荫山房区位余荫山房位于广州番禺区南村镇,当时的南村是广州大镇,水上交通便利,向北可以通往广州城,向南可以出海。
但是余荫山房本身处于闹市之外,在环境幽美的城郊地区,可以说是市井之外的一片净土。
进可入广州市区,退可至幽静城郊,是理想的闲居之所。
1.2建造背景明清是我国园林艺术大成的事情,最具系统性的造园理论著作——园冶即是出于明代。
而清代,私家园林更是在全国各地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尤其在南方,由于与西方的频繁交流,岭南园林兼收并蓄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岭南风格。
广东四大名园都是在清代建造的,而余荫山房正是现存广东四大名园之一,是岭南园林的杰出代表。
当时中国文人中普遍存在着“入世”与“出世”的思想。
“ 入世” 时,士人们辅佐帝王治理天下,无暇过细地筹建私家园林。
“ 出世” 时,士人们则独善其身、淡泊明志,追求自然生活。
所以,自然山水成为文人士大夫追求自由精神最好的寄托。
受此影响,文人们在离开官场后往往醉心于自己的私家园林建设。
在自家宅屋后营造出风格朴素、淡雅、精致而又亲切的城市山林来。
而余荫山房正是建于清同治六年,原园主人邬彬在同治六年乡试中举,故族人将建造祠堂所剩的土地赏给邬彬建园[1]。
邬彬自朝中引退后便在依照自己早有的意愿在这块地上修建了自己的山水庭园,为了纪念先祖的福荫也祈望子孙后代能永泽先祖的福荫故将其名为“余荫”。
称“山房”而不称“园”则体现了主人朴素谦逊的态度。
1.3相关历史人物园主人邬彬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县试第一,年方十九岁。
咸丰四年(1854年)踏入仕途,任内阁中书,七品官衔,随后因纳粟获奖叙刑部浙江司员外郎,从五品官衔,签分刑部主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岭南私家园林岭南私家园林一、广东1、番禺余荫山房(园门楹联)余荫山房又叫余荫园。
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是清代举人邬彬为纪念其祖先余荫而修建的。
据说当时邬家两代三人先后中举,为显示家庭荣耀,邬彬花银3万余两,按江南园林风格,历时五年建起了余荫山房,同治十年(1871年)竣工时曾成为轰动番禺的一大盛事。
如今园门楹联“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便巧藏园名“余荫”二字。
整个园林大体可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部有八角池、玲珑水榭和孔雀亭;西部有莲池、曲水流觞、临池别馆、深柳堂和卧匏庐;中间一座游廊式的“浣红跨绿”拱桥将两部分连接起来,形成了园中有园,景中有景的意境。
(余荫山房,浣红跨绿廊桥)“浣红跨绿”廊桥无疑是园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了。
它前后各有五级石阶,桥下石拱券,桥上歇山顶式桥亭,两端连风雨廊,设美人靠,可供游人休息、观景。
而桥额分别题写的“浣红”和“跨绿”,则与园门楹联中的“红雨”、“绿云”呼应,点出了园林景致的特色。
坐落在园林西部的“深柳堂”是余荫山房的主体建筑,曾是园主昔日读书的地方。
它面阔三间,三进分别为厅堂、书斋和卧室,宽敞明亮,是园林中木雕等装饰艺术最为精华的所在,并有不少名人题字的木刻。
与“深柳堂”隔池相望,还有“临池别馆”等。
在园林东部,最主要的建筑是“玲珑水榭”,因为八角,又建在一个八角形的水池中央,所以又称为八角亭。
在它四周还有杨柳楼台、孔雀亭、来熏亭、榄枝厅等景致,并栽有菠萝树、腊梅、南洋水杉等古树。
园南还建“瑜园”,又称小姐楼,从二楼阳台更可俯瞰余荫山房全景。
近年,在余荫山房北面的潜居邬公祠,还修建了文昌苑,辟有文昌飞阁、挂榜青山、漾春轩、瑞景楼等,造就了一个新的“荫翳生凉,水殿风来,柳影樨香,时盈客袖”的园林景致。
2、东莞可园“可羡人间福地,园夸天上仙宫”,这是一幅镌刻在东莞可园门口的对联,它不仅巧妙点出了园林的名称,而且以略带炫耀的口气,表达了它“咫尺山林、可人适意”的意境。
(园门口的对联)可园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园主张敬修曾是一个金石书画、琴棋诗赋的文人,早年投笔从戎,捐官在广西与洪秀全的太平军交过手,后因大败于桂林红巾军几乎丧命,三次辞官回乡,三次宦海起落,最后虽官至江西按察使署理布政使,但终因积伤成疾而不得不再次退出官场。
回乡后他苦心经营,建起了这座园林,取名“可园”,虽得于园林“可人适意”的景致,但也多少反映了他晚年“无可无不可”的思想。
可园得名,传有三解:一是“可人”——“可”字原本就有可人心意、合人心意之解,“花能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岭南园林讲究的就是那种清静幽雅、可人适意的境界。
二是“可以”——传说张敬修当年建好园后邀众友人宾客同贺,游览后征集园名,不知是酒喝多了还是园林太好,众人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赞美,就都含糊其词“可以!可以!”,于是也便有“可以的园子”的意思。
三是“无可无不可,模棱两可”——它出自园主官场宦海三起三落的经历,“再仕再已,坎止流行,纯任自然,无所濡滞”,取名“可园”,以图寓意后人在仕途上可行则行,应止则止,乐天安命。
走进可园,首先是一方莲塘,塘边原立有侍人石,是当年系马停轿的地方。
穿过客厅来到“擘红小榭”,“擘红”是剥荔枝的意思,擘红小榭就是昔日园主邀请友人品尝荔枝的地方。
位于中庭的歇山顶式的“可堂”是可园中最为端庄、严谨的建筑。
堂前“假山涵月”台,是中秋赏月的好去处,而状似狮子的石山则被戏称为“狮子上楼台”。
高四层约16米多的“邀山阁”,据说不仅是可园最高的建筑,也是清代岭南四大园林中最高的建筑。
“邀山阁”下的“绿绮楼”,传说得名于唐代传世名琴“绿绮台”,是昔日园主藏琴、弹琴的地方,后改为女眷居住,所以又称“小姐楼”。
“双清室”得名于堂前“湛明桥翠” 和“曲池映月”两景,是园中又一胜景,据说曾是昔日园主吟风弄月的地方。
它进深6.4米、面阔6.15米,歇山顶式,而最为奇巧的是堂中的建筑、地面、天花、窗扇皆用繁体“亚”字为图案,寓意吉祥,所以又称为“亚字厅”。
可园最为人称道的,还在于它作为岭南画派策源地的雅意文风。
传说当年有“岭南画派鼻祖”之称的居廉、居巢两兄弟,曾为园主张敬修的幕僚,居园作画长达10年之久,每有佳作,多盖上“可以”印章,如今园中仍珍藏着他们的多幅画作,如居廉的牡丹蜂蝶寿石图堂幅、蝙蝠螳螂图扇面、居巢的海棠花卉图扇面等。
他们不仅创造了岭南画派独具特色的没骨法和撞水、撞粉法画花鸟画,还在园内设馆授徒,从而开创了岭南画派的一代画风。
据说岭南著名的画家高剑父、陈树人和后来的关山月,都是居氏兄弟的得意弟子和传人。
3、顺德清晖园(半月亭)(碧溪草堂)在岭南四大园林中,清晖园的历史也许是最为久远的——它始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曾是明万历年间礼部尚书黄士俊的府第。
作为顺德建县以来的第一位状元,黄士俊府第曾经声名显赫,如今园内的留芬阁,就是他晚年归隐的居所。
传说明末清初为表示对明室的尽忠,黄士俊发誓足不下楼,至死不踏清朝土地,最后终老阁中,时年85岁。
清乾隆年间,黄氏家境中落,府第荒废,园林遂为顺德的龙氏家族所购得——始购园林的龙应时为清乾隆年间进士,曾出任山西灵石知县;其子龙廷槐为清嘉庆年间进士,曾授翰林院编修、监察御史等,为报母恩,而取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将园林易名为“清晖园”。
清道光年间,龙廷槐的儿子龙元任再次考中进士,“一门三进士”,从而使得清晖园历经三代人的苦心经营,逐渐成为岭南最具规模的私家园林。
位于园林中部的碧溪草堂建于清道光年间,是如今园中年代最久的建筑。
水磨青砖、贴水而建,曾是当年园主的起居室。
圆形的木雕镂空门洞,两扇门扉下方各刻有48个“寿”字,字字形态不同,号称“百寿图”,是清晖园昔日“三宝”中仅存的一宝(另两宝是大金鱼和白木棉,现均已不存)。
草堂外墙还镶嵌着一幅“轻烟挹露”砖雕,据说也有数百年历史。
而草堂旁一株已有200多年树龄的龙眼树,虽已老迈龙钟,但上面却枝叶茂盛,是清晖园中最老的一棵古树。
作为园林的主体建筑,碧溪草堂早年曾先后接待过邓小平、薄一波、何香凝、郭沫若等知名人士。
与草堂隔水相望的船厅,是清晖园建筑中最具特色的。
它坐落在水池的东北角,因仿建岭南著名的珠江画舫“紫洞艇”而得名;又因传说曾是园主千金的闺房,所以又叫“小姐楼”。
船厅上下两层,玲珑剔透,底层镂花透光落地屏门,二层敞开式回廊,檐下灰塑彩绘,棂格图案,楹联“楼台浸明月,灯火耀清晖”,更充满了水乡画舫的意境。
船厅旁还建有惜阴书屋、真砚斋、澄漪亭,是园主昔日读书和接待文人墨客的地方。
与船厅相连的廊下,悬一“绿云深处”的横匾传说出自乾隆皇帝十一子成亲王之手笔。
东侧还有归寄庐、小蓬瀛和笔生花馆等。
位于清晖园东北角的留芬阁,就是传说中明代状元黄士俊当年足不出户的地方,也是清晖园中最高的建筑。
门廊楹联“王树留芬春晖永驻,芳园涉趣清韵徐来”出自广东知名学者刘逸生。
四层阁楼,镶嵌着精美的彩色玻璃和陶瓷浮雕,其中东面贴墙的陶瓷出水筒顶端的“燕巢”,据说还是明代的遗物。
主阁二层阳台与“集云小筑”相通,阁旁还有英石垒筑的“九狮山”,以及两棵连在一起的古榕,人称“连理树”。
4、佛山梁园一为草庐、一称草堂,仅从佛山梁园这两座代表作的称谓,似乎就已能嗅到岭南园林那种植根民间、淡雅自然的独特韵味。
梁园始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年),是当年佛山的诗书画名家梁蔼如和他的三个侄子梁九章、梁九华和梁九图等所建梁氏宅园的总称。
梁蔼如,清嘉庆年间进士,官至内阁中书和文渊检阅,书、画、诗皆有所成,曾有“得其书画者寸缣尺素皆珍之”的美誉。
而其三个侄子,也都曾先后出任过清廷礼部的主事或仪制司员外郎等职,一门四杰,是佛山颇知名的书香门第、名门望族。
清嘉庆年间,梁蔼如辞官回乡修建“群星草堂”,后其三个侄子又分别相继建起“汾江草庐”、“十二石斋”和“寒香馆”等。
前后历时四十多年,到清道光末年鼎盛时期,整个园林面积已达200多亩,规模宏大,宅第、祠堂与田园风光浑然一体,曲水回环、松堤柳岸,成为佛山著名的私家园林,以及岭南闻名遐迩的四大名园之一。
清代末年,梁园衰落,到民国初年已濒于湮没。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抢救保护和九十年代的大规模重修,才使得这座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岭南著名园林得以保存下来。
如今的梁园占地21260平方米,已辟为梁园博物馆,并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梁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位于园林前部的多组清代古建筑群,它们包括“部曹第”、“佛堂”、“梁氏宅第”和“刺史家庙”等。
一色的水磨青砖、砖木结构,且多饰以木雕、石雕、砖雕,高雅精致,无疑是佛山清代古民居的代表作。
如今,为保护古建筑地面的砖雕等文物史迹,“刺史家庙”内搭建起玻璃屋式的展厅,陈列了“绿荫深处映清流”的梁园百年风采展。
由草堂、客堂、秋爽轩、船厅和回廊等组成的“群星草堂”是梁园的主体建筑,它以“石庭”、“山庭”、“水庭”等为基调,格调高雅,布局精巧。
尤其是坐落在湖边的“荷香小榭”,高约4米,飞檐翘角,门窗缕空,饰以荷叶、荷花等题材的精美木雕,显得轻盈通透。
立于水榭,清风扑面,满湖荷香,清新飘逸,令人心醉。
沿湖石径跨过一座精致的石拱桥,便可来到“汾江草庐”。
一边是庭院深深,有“个轩”、“半边亭”、“寒香馆”、“皴云斋”等景致,且植有玉棠春、鹰爪兰、鸡旦花等多株古树;一边是湖光水影,近有造型优美的石舫,远有雕梁画栋的廊桥。
而最吸引眼球的也许是立于水面的一座高约三米的“湖心石”了,它玲珑剔透,亭亭玉立,旁边白鹅、鸳鸯戏水,环湖则是竹寮、假山、垂柳——“两处园林都入画,满庭玉兰尽能诗”,犹如一幅浓缩了的岭南水乡风韵图。
在岭南四大名园中,梁园的石景因千姿百态、独树一帜而最为人称道。
传说当年梁蔼如叔侄四人风雅所致,均为“石癖”。
爱石、赏石,又以梁九图为最。
传说一次他途经清远,得十二黄蜡石,欣喜若狂,专门雇人载回家中。
黄蜡石原产真腊国(柬埔寨),清代十分罕见,梁九图见“其色纯黄,巨者高二尺许,小者也为径尺,其状有若峰峦者、有若陂塘者、有若溪涧瀑布者、有若峻坂峭壁者、有若岩壑磴道者”,十分喜爱。
他不仅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十二石山斋”,甚至自己也取名为“十二石山人”,而这十二黄蜡石,也因此成为梁园众多奇石中的珍品。
二、广西雁山园始建于公元1869年,是清代广西桂林士绅唐岳的私人园林,名为“雁山园别墅”。
公元1911年清代两广总督岑春煊以纹银4万两买下此园,改名“雁山公园”。
“桂林佳境,一园看尽”。
在雁山园这个300亩的大院子里,桂林山之秀、水之丽、洞之奇、树之异全部可以看到,所以称之为桂林的缩影。
雁山园建好以后,就被称为“岭南第一园”。
桂林人知道雁山园有红豆树,珍稀品种,雁山四宝之一。
园主大埠乡绅唐仁、唐岳父子在建园时种植了名树异卉,我想红豆应该在其中,栽种的应该还有其余三宝:绿梅、方竹和丹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