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跨国公司的融资现状与对策研究_图文.

我国跨国公司的融资现状与对策研究_图文.
我国跨国公司的融资现状与对策研究_图文.

.我国跨国公司的融资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融资是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合理的融资结构可以起到降低企业平均资本成本、提高融资效率和竞争力、提高企业价值等作用。我国企业要成功地开展跨国经营,进行海外投资,必须高度重视公司整体融资结构。融资结构受企业制度、融资成本、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国内跨国公司与国际跨国公司之间在这些制约企业融资结构的因素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目前,由于我国经济制度和企业自身决策等多方面的不足,使得我国跨国公司融资结构中存在很多问题, 根据我国跨国公司的融资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提出解决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跨国公司融资结构成因分析解决对策

企业融资结构是由企业采用各种筹资方式筹资而形成的,企业典型的融资方式分别为权益融资和债务融资。企业采用不同的融资方式就有不同的融资结构,不同的资本来源其风险与成本不同,从而对企业产生的影响和约束也不同。合理的融资结构可以起到降低企业平均资本成本、提高融资效率和竞争力、提高企业价值等作用。跨国公司由于所采取的融资方式不同,而产生其各异的融资结构。一般而言,跨国公司的融资方式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企业的自有资金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积累,即内源性融资。如:企业自有资金、企业应付税利、应付利息、企业未使用或未分配的专项基金等。二是企业的外部资金来源部分,即外源性融资。其中又包括:直接融资(例如:债券融资、股票融资、合资合作经营)、间接融资(例如:银行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融资租赁)和项目融资(例如:BOT、POT、PPP等)。企业出于不同的目的和动机,会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从而产生了不同的融资结构。

我国跨国公司的融资行为与西方国家都有显著不同,中国跨国公司的融资结构中,内源融资的比例普遍很低,外源融资占绝对的比重,甚至部分跨国公司的融资结构完全依赖外源融资;长期负债和总负债水平较低,所有者权益占总资产的比例较高;在总体资产负债率水平偏低的情况下,仍然存在着强烈的股权扩张冲动,不能有效利用债务融资的财务杠杆效应,增加企业价值。在融资顺序的选择上,首先是外源融资,其中首选股权融资,然后才选择债权融资,体现出较为明显甚至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可见中国跨国公司更依赖对外融资,特别是较高水平的股权融资。

我国跨国公司融资结构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由于股市的畸形发展与企业债市发展落后产生的问题

因为我国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各项金融法制法规的落后,股市成为中国企业融资的“好”途径。

我国股票被认为是企业进行“圈钱”的工具,而并不是西方经济学中所推崇的“一国经济的晴雨表”。由于很少有企业会发放股息股利,也就意味着发行股票融资在中

国的低成本,而且这种成本要远低于债务融资成本。所以跨国公司近年来资产负债率呈下降趋势,而股权融资率则一直增加。

同时对我国大部分企业来说,债券融资仅仅是理论上存在的一种融资方式,这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企业融资以债券融资为主恰恰相反,而这种轻债务重股权的融资方式,无疑是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以及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激励机制效果等方面的。

(二由于内源融资比重过低产生的问题

内源融资主要指企业利用自身的折旧基金与留存盈利进行融资。在主要发达国家,企业融资来源不是银行贷款,也不是股票证券融资。而是企业的内源融资。内源融资比重过低,将直接导致企业经营风险与破产风险增大,企业偿债能力下降。在企业内源资金不足企业债券市场发展落后的情况下企业倾向于通过银行贷款实现大规模的长期融资,这又引发了企业债务融资中银行信贷比重过高的情况。银行贷款的增加直接增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与破产风险,可能成为很多企业破产的隐患。

(三由于国际市场上的实力与信誉度不足产生的问题

根据国内外研究可知,影响跨国公司融资结构两个重要变量分别为公司规模与外资股比率,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实力与信誉度直接决定了其所能获得的融资成本,而国外投资者一般较多地从企业的总体规模、其在国际市场上发行股份数量的大小等方面来考察一个公司的实力与信誉度。如果跨国公司实力和信誉度不被国外投资者认同,则很难发行一定数量的股票和债券,也就很难形成合理的资本结构。

我国跨国企业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分析

2.1我国跨国企业股权融资偏好来自经理对个人利益最大化追求经理人的报酬一般包括货币性收入和非货币性收入(控制权收益。在西方国家公司,所有者为减少经理行为对股东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偏离,总是采取激励、约束机制来控制经理行为。通常是将经理人的货币收入与公司利润直接挂钩,使经理人员的货币收入与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挂钩。此时,经理人要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就必须先努力实现公司利润或公司市场价值的最大化。我国目前的状况是经理人的货币性收入不仅数额较少.且与企业绩效的相关度极低,非货币性收入是其报酬的主要部分。统计显示,我国跨国公司总经理的年度报酬与每股收益的相关系数仅为O.045,与净资产收益率的相关系数仅为0.009,持股比例与公司经营业绩的相关系数仅为0.0057。可以看出,我国经理人员利益最大化的实现不是取决于企业利润或企业市场价值的最大化,而是取决于在职消费的长期性与稳定性,从而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必然选择无破产风险的股权融资而非增加企业破产风险的债务融资。

2.2我国跨国公司股权结构具有特殊性,目前,我国大部分跨国企业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国家拥有高度集中的股权。国有股的所有者虚置、缺位现象严重,

中小投资者人数众多,股权分散,持股比例低,他们无监督公司的动机和条件,所有这些导致所有者对经营者缺乏控制.经理人按照个人意志和价值取向选择融资方式和融资结构,而不去考虑公司股东的利益。债权融资具有还本付息硬约束的特点,可能使企业的“自由现金”枯竭,加剧企业破产的风险,对经理的非货币性收人构成威胁。而股权融资既不受股东约束,又无股息压力,还可不必高效使用这些钱,因而比较偏好股权融资。

2.3股权融资的显性成本低于债权融资。企业选择融资方式主要取决于该方式的融资成本,在风向等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企业应选择成本小的决策。所以影响中国跨国公司融资偏好的最主要因素是两种方式的成本差异。外部融资的一个常见方式就是银行贷款,银行贷款相对简单、成本相对节约、灵活性强,而且可以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但银行贷款的财务风险较高、限制条款较多,筹资数额也有限。

公司债券本质上也是借钱与还钱,与贷款的根本区别在于债券可以公开交易,相对于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的融资成本较低,但与银行贷款有类似的缺点,财务风险较高、限制条款多,且筹资数额有限。而股权融资即公司发行股票融资,相对于债权融资,股权融资的优势如:股票属公司的永久性资本,不需要偿还,也不必负担固定的利息费用,从而大大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由于预期收益高,易于转让,容易吸收社会资本,因而付出的成本低。

根据我国的融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为了优化我国跨国公司融资结构,提出以下几点解决对策:

(一提高我国跨国企业资信水平

只有尽可能降低公司总体融资成本,才能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我们知道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融资结构很大部分取决于母公司自身的实力与信誉度,这可能与目前国际金融市场对融资者的资信水平要求很高有关。

因此,我国政府应鼓励中国银行等在国际上信誉较高、整体实力较强的金融机构通过设立财务公司或控股、参股等方式,在资金与资信上支持我国企业进行跨国经营与融资,增强其国际竞争力,提高其国际信誉度,以利于我国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以较低成本获得融资,优化融资结构。

(二重视发挥融资杠杆的作用,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是否重视融资杠杆的作用,直接影响了公司融资目标结构的设定

融资杠杆比率是指公司的长期债务融资与公司全部长期资金(含留存利润、长期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的比率,它反映了公司对固定成本资金的使用程度。融资杠杆的使用可以使公司每股收入的增量数倍于公司利税前收入的增量。

因此,在合理权衡收益与风险的基础上提高债务在公司融资结构中的比重,优化融资结构,有利于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从而增强投资者的信心,有利于公司股价的上升和

公司价值的提升。

(三积极发展国际债券融资

当前我国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发行债券进行融资较国际股权融资少,我国企业1993年才被允许直接进入国际债券市场融资。在发达国家,公司债券融资一般约为股票融资的5-10倍,而我国企业债券融资规模仅为股票融资的十几分之一。

我国企业融资顺序是先股权后债券,因此,债券融资的杠杆作用无法得到利用,也就不可能达到有效地增加公司的市场价值,优化我国跨国公司融资结构的目的。因此,我国政府应创造更为宽松的宏观环境,继续鼓励一批经济效益良好、偿债能力强的大企业到海外直接发行国际债券,或由我国资信良好的商业银行和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代理发行国际债券。

(四加强国内金融市场建设与金融体制改革

在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融资方式的单一性问题还远没有解决,企业要优化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就要从多元化融资方式开始。融资方式的可选择范围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企业分散融资风险、最小化融资成本的可能性。

因此完善国内金融市场建设与体制改革,有利于我国金融市场与国际接轨,更有利于跨国公司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更好地分配投融资、分散融资风险以优化其融资结构。

参考文献:中国企业跨国融资现状及分析——侯振宇

刘胜军鲁智慧:浅议我国跨国公司国际融资策略,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 12

阚璇:我国跨国公司融资问题分析,时代经贸,2007年10月

杨学军:跨国公司股权安排选择的理论述评。商业研究, 2007 (8)

周峻:企业跨国经营战略中海外融资方法初探,国际商务研究,

郭世辉柴君婷: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基本动因分析 .商业时代,2007(36):70-72

刘鑫:浅谈跨国公司内部财务运作与外汇管理,工业技术经济,2005 10

杨锐许大庆:中国企业股权融资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世界经济情况, 2003

企业融资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企业融资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以轨道交通装备业上市公司为例 融资是企业不可回避的问题,日常的运营、发展壮大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而资金短缺又可能会造成企业破产,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资金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内部,即企业的留存收益;二是外部,企业通过借款或者增资扩股来获取所需资金。两者所占比例即为融资结构。融资结构对企业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过多或过少地使用内源或外源融资对企业都是有利有弊的,依据经典的啄食顺序理论,企业应该更多地采用成本最低、限制最少的内源融资,但也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本文通过分析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融资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希望能展示对企业融资结构的分析方法,即从内源、外源融资及两者的影响因素方面来对企业融资结构进行分析。为了了解该行业企业的融资状况,本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在上交所及深交所上市的七家企业中国南车、中国北车、时代新材、晋西车轴、国电南自、许继电气和特锐德,得出了该行业普遍基本融资结构,并探寻了造成该状况的原因,对其存在的缺陷也提出了建议。 本文研究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案例分析法,以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融资状况为例,对其进行分析,认为其内源融资不足,过多地依赖外源融资。找出了其不符合理想融资结构的原因是盈利能力不足和国内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以及国企的委托代理矛盾,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对这类战略性的新兴行业的融资问题有所借鉴。 1.绪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选题背景 经济的全球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使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资金匮乏已成为企业发展的一大难题。企业融资是扩大规模、业务创新和其他经济活动的必要条件,不管企业组织,企业规模及发展战略有多大的区别,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资金,因此,企业融资成为最优先考虑的问题之一。 MM理论开创了现代融资理论,由莫蒂里亚尼和米勒在“资本论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的成本”中提出,为研究融资结构打开了大门。这个理论的观点是,在

浅析国际融资风险

跨国公司国际融资风险简析

跨国公司国际融资风险简析 摘要:20世纪九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发展表明,国际资本流动的迅速增长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近些年来跨国公司迅猛发展,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最为重要的力量。若要进一步发展,跨国公司就要进行对外扩张,就需要足够的资金来支持。由于跨国公司的融资活动很多是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会遇到较国内融资更为复杂的环境存在更高的风险。因此,跨国公司融资风险的管理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关键字:跨国公司国际融资融资风险 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 risk of affairs Abstract The 20th century the 1990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rapid growth of international capital flow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corporation has developed rapidly and become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To further develop and to go before the external, will need sufficient fund to support.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ng activities are very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现状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现状 1.财政资金供给范围不规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统收的局面已被打破,但传统的国家包揽一切的分配思想和财政统支的局面仍保持着。财政资金的供给范围未能做出大的调整,缺乏明确、科学的界定。一方面财政支出严重越位,即支出范围过宽,包揽了许多既包不了又包不好的事务,如经营性投资支出过大、各种补贴过滥、各类事业费庞杂、财政供养人员过多、负担过重等。另一方面,财政支出又严重缺位,即财力过于分散,支出重点不明确,使得在应由财政供给的市场失灵的领域出现保障不足和无力保障的情况,如对社会保障的支持严重不足。2011年中央财政对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403.16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8.1%,但这与发展中国家的25%-30%、发达国家的30%-50%差之甚远。对社会文教、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也不足,2011年在文化体育支出380.52亿元,仅仅占全国财政支出的0.7%。这不仅使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和力度弱化也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对社会文教、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也不足。这不仅使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和力度弱化也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2.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偏高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经济发展,因此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量的50%以上。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的转变,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国家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有所减少。但在“十一五”期间,仍达到38.5%,高居各项支出之首,从构建公共财政的要求看,其比重仍然偏高。同时必须注意到,我国经济建设支出的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在很长

时期内,政府参与竞争性、经营性项目过多,用于生产性的支出偏多,而用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支出不足。近年来这方面情况有所改变,但由于管理方面的疏漏,经济建设支出的总体效益仍不理想。 3.行政管理支出比重逐年上升 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直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而且呈逐年上升态势。行政管理支出增长率为年均17.7%,与财政支出平均增长率12.3%相比,高出5.4个百分点。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有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增长的合理性一面;但也有着由于机构膨胀、人员编制过多、经费增长迅速、服务效率低下而不合理的一面。1978年全国财政供养人员为2015万人,到2008年增长至5802万人,增长88.7%。如果把办公设施和公费医疗、离退休保障的因素考虑进去,财政负担更重。现在许多地方政府已成了“吃饭财政”,财政支出大部分用于支付人员工资,有的甚至收不敷出,连工资发放都有困难。 4.社会文教支出比重偏低 我国社会文教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981年的18.5%上升到2000年的27.6%,到2011年教育支出2989.82亿元,总体呈增长态势,这是可喜的现象。但其增长速度远低于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速度。其中教育费占GDP的3.66%,而世界教育支出水平平均占GDP的4%以上。我国科技事业支出的比重也一直只占财政支出的4%以下,而且还有缓慢下降的趋势。这不仅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极低水平,也与我国的经济增长极不适应。在医疗卫生支出上,我国也处于程度较低的水平。社会文教事业大多数属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应成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

我国企业融资结构分析

我国企业融资结构分析 提要本文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简要分析了融资结构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优化融资结构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优序融资;融资结构;绩效;制造业 一、我国企业融资结构现状 (一)内部融资。1990~2003年部分发达国家非金融企业内部、外部融资比例。(图1) 从平均水平看,内部融资比例高达55.71%,外部融资比例为44.29%;而在外部融资中,来自金融市场的股权融资仅占融资总额的10.86%,而来自金融机构的债务融资则占32%。从国别差异上看,内部融资比例以美、英两国最高,均高达75%,德、加、法三国次之,日本最低。从股权融资比例看,加拿大最高达到19%,美国、法国次之,均为13%,英国、日本分别为8%和7%,德国最低仅为3%;从债务融资比例看,日本最高达到59%,美国最低为12%。企业不仅具有最高的内部融资比例,而且从证券市场筹集的资金中,债务融资所占比例也要比股权融资高得多。 我国企业融资行为发生在资本市场发育尚未完善的背景之下,虽然根据现有统计数据无法确知企业的内部资金与外部资金的确切比例,但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目前倚重银行贷款提供大量运营资金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我国企业融资结构中内部融资比重相比发达国家则偏低,有研究表明,内部融资比例不到25%,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内部融资所占的比例。而且我国上市公司有着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在外部融资中,股权融资所占比例高于债券融资。 (二)外部融资。我国企业2000~2007年外部融资情况如表1所示。(表1)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外部融资存在如下三个问题: 1、银行信贷是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来源,占比平均高达85%以上。在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银行负担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应由财政承担的职能,造成国有企业基本上依靠银行贷款而生存的局面。另外,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较晚,且很不发达,所以其他所有制企业缺少直接融资渠道,从而也形成了高负债的局面。随着国有银行向商业化转变,逐步淡出政策性业务,国有企业的外部信贷约束逐步增强。商业银行从自身资金安全的角度考虑,开始对资产负债率过高的企业进行信贷限制,因此我国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近几年逐步下降。

我国跨国公司金融服务需求分析与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813049178.html, 我国跨国公司金融服务需求分析与对策研究作者:陈涛 来源:《时代金融》2015年第32期 【摘要】金融控股公司能利用资源协调效应,取得市场竞争力,但集团化经营过程中也将产生不同经营主体风险的相互交织、传递,风险管理极其复杂。本文从实现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管理技术资源协同出发,讨论构建“综合风险管理工具平台”的思路,寻求适应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风险管理之路。 【关键词】跨国公司经营跨国金融服务跨国公司财务 一、我国跨国公司发展现状概述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长以及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迅猛拓展,出现了一大批中国跨国公司。2014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1231.2亿美元,为历史最高值,同比增长14.2%。截至2014年底,中国1.85万家境内投资者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近3万家,分布在全球186个国家(地区),覆盖率达79.8%。我国跨国公司在数量上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取得了重大发展。 从统计数据看[1],我国大型的跨国公司经营主体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另外有少部分的 汽车、通信、电子、外贸等行业的民企。这些企业在国内的某个行业具有庞大的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由于它们在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管理等方面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海外扩张速度也十分迅速。此外,大型金融保险服务公司以资金雄厚,专业化的服务和良好的信誉,为非金融类跨国经营公司提供金融服务,本身也是大型跨国公司的典范。我国还有为数众多的中小型企业和外贸公司,构成了我国企业海外经营的主要力量。 随着我国公司跨国经营的范围与规模日益扩大,必然要求金融机构提供更方便、周到的跨国金融服务。但是,我国金融机构走出国门提供金融服务尚没有强大的服务体系和成熟的跨国公司金融服务经验[2],需要对我国跨国公司的金融服务需求进行系统整理与研究,并在此基 础上改善对跨国金融服务。 二、我国跨国公司的金融服务需求分析 一般来说,我国企业在国外经营业务会有跨国业务尝试,试运营和业务成熟与收购扩张等阶段,其要求的跨国金融服务有所不同。 在企业尝试进行跨国经营阶段,通常需要了解拟开展业务所在国的政治、经济、法律等业务经营信息和行业、市场信息来辅助进行业务与金融的投资决策,此时需要金融服务机构提供所在国的金融环境信息搜集服务、投融资与税收政策的咨询服务、政治环境和汇率风险的评估

不同融资结构下的差异分析

摘要:公司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历来是研究的热点,经验证明:企业融资模式与公司治理具有內在的逻辑联系,二者之间存在共生和互动的关系。本文试图通过比较各个国家的融资模式,从公司治理的多个角度分析国际间不同融资模式下公司治理状况,并提出对我国公司治理的启示。 关键词:融资结构公司治理 一、企业融资模式和公司治理的相互作用 企业融资不仅决定了企业的资本结构,而且反映了公司相关利益者的相互作用。通过融资结构一公司治理这个链条,使得资金形成、运营、分配中形成循环过程,形成合理的所有权权安排。 (一)企业融资方式对公司治理的基础性影响 此方式对公司治理有着基础性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融资模式对公司治理产权配置的影响。公司治理本质是一个合同,是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制度安排。而融资结构不仅是融资契约的选择问题,更重要的是资金背后产权主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某种制衡机制的配置问题。作为融资契约的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具有不同的企业所有权的配置特征,是公司治理的基础。股本和债券与其说是融资工具不如说是控制和治理(Williamnson,1988),融资结构的合理性决定了公司治理的有效性。融资结构决定公司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不同时期的治理机制,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当企业资不抵债、无法偿还债务时,债务人可以通过对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再建的方式介入企业经营,取得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并将企业的控制权和经营权转移到自己手中。企业不同融资契约的选择就是企业不同治理机制的选择,融资决策就是通过确定企业最合适的融资结构,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约束代理人行为。正如哈特(Hart,1995)所指出的给予与经营者以控制权或激励并不是特别重要,关键的问题是设计出合理的融资结构,限制债权人以投资者的利益为代价只求自己目标的能力。 (2)企业融资方式决定控制权的转移。企业在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时,就决定了其控制权在出资人之间转移的顺序和时间。在公司持续经营过程中,股权出资者可以行使对企业的控制权。股东的控制和干预方式会因为股权结构的不同而不同,如果股权比较集中且投资一方是大股东,则可以通过“用手投票”进行控制;另一方则通过“用脚投票”来反映对企业经营者行为和重大决策的控制。当企业面临财务危机无力支付本息时,债权出资者或贷款银行才能行使对企业的控制权,即企业控制权只有在破产时才由股东向债权人转移。债权人对企业的控制通常是通过法律规范的破产程序来进行。因此,企业对不同融资方式的选择就决定了其破产的概率。而对于对企业破产清算的控制方式选择,一般股票投资者愿意选择重组,而债权人喜欢选择清算。 (二)融资结构对治理方式的影响 公司融资结构对公司治理结构的作用机制不仅体现在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本身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上,更重要的是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之间的结构比例,直接决定着公司控制权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分配的转移,进而导致公司治理结构更重大的改变。 (1)股权融资在公司治理的作用。股权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是股权在企业治理作用中的两种机制,分别通过董事会控制和股票市场发挥作用。董事会控制是公司的财产所有者通过拥有股权在股东大会上行使选举权和表决权的一种直接约束。股东选举董事会作为其利益代表,由董事会来监督高层经理人员,批准重大决定,发挥对经营者的监控作用。股票市场控制是指股票所有者通过股票市场买卖股票来评价企业内部人表现,是对企业经理人员行为的一种间接约束。当公司股票在市场上被大量抛售,不仅给公司经营者带来极大的市场压力,同时也为敌意收购创造条件,这种兼并和收购方式成为发达资本市场外部治理的重要机制。以上董事会监管,退出和接管机制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治理体系。但必须指出的是,股权融资的分布状况(集中还是分散)对公司治理结构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股权的适度集中,有利于公司治理机制作用的发挥。股权融资中若股权集中多采用内部控制机制,采取用手投票的方式进行监督。大股东持股比例提高,股权相对集中,就可以提高股东的监控能力,因而大股东的存在有利于公司价值的增长(Shleifer,1997)。然而大股东的监督会损害其他利害关系者的利益,产生(创业经营者)与外部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当企业拥有较多的现金流量时这种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就更加严重(Jensen,1976)。若股权相对分散,部分理性的股东会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财政支出结构合理化的改进措施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现状存在的问题 及财政支出结构合理化的改进措施 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各类或者各项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也称财政支出构成。财政支出规模与财政支出结构二者是紧密联系的,许多学者在研究财政支出规模增长趋势的同时也研究了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趋势。 2011 年中央财政对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403.16 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8.1%,但这与发展中国家的25%—30%、发达国家的30%—50%差之甚远。对社会文教、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也不足,2011 年在文化体育支出380.52 亿元,仅仅占全国财政支出的0.7%。这不仅使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和力度弱化也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目前我国财政支出存在需求压力大,规模不断膨胀,收支矛盾加剧,框架不合理,财政支出管理方法落后等一系列问题。 (1)财政的支出范围不够规范。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虽然打破了财政统收局面,但依旧存在往昔的国家承揽一切的分配思想和财政统支的现象,财政的支出范围并无相应的大幅调整,在很大程度上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财政支出分配方式。具体表现是:财政的资源配置定位模糊,财政支出责任与职能范围没有根据市场经济发展需求进行相应调整。 (2)经济建设支出占比偏高。我国的经济建设支出内部框架不大合理,政府参与的竞争性、经营性项目过多,即用于生产性的支出偏多,而用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支出不足。显然从公共财政总体上及国际比较的角度看,我国经济建设支出的占比仍然较高。在经济事务上的财政支出,2008 年已达到21.2%,在财政支出中的占比最高,远远高于发达工业国家5%~10%。这几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府的经济事务支出占比有增无减。 (3)行政支出占比严重偏大。我国行政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占比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而美国、德国、英国、韩国、加拿大等经济发达国家仅占财政支出的10%以下。行政支出的增长有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增长的合理性的一面,由于机构臃肿、财政供养人员过多以及普遍存在的行政事业部门公用经费支出的浪费,以至于增长过快、占比过大。2005 年,我国各级行政机关用于公车、接待的费用已经高达 6 千亿元,占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的20%,相当于全民教育投入的5 倍。随着国家反腐倡廉力度和公车治理力度的加大,行政管理费增长势头得从到遏制,2006 年到2009 年在全国财政支出中的占比趋于下降,但此后又有反弹。据估计,近两年公款吃喝、公车消费、公费出国“三公”支出每年高达 1 万亿元左右。过高的政府运行成本和过高的行政支出占比,对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极为不利。 (4)文教卫生支出占比上升缓慢且明显偏低。我国文教卫生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占比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而教育支出占GDP 的比重多维持在较高水平,美国、日本更是占20%以上,而我国的这一占比较低,在4%以下。这不仅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极低的水平,也与我国的经济增长极不适应,可见我国对教育的重视和支持程度尚待提高。在医疗卫生支出上,我国也处于支出程度较低的水平,占GDP 的比重仅为1.35%。 (5)农业支出实际占比偏低,调控不力。最近几年虽然中央对农业的发展一直比较重视,中央财政农业支出在本级财政总支出中的占比是上升的,然而不少地方财政则为了本地区经济的片面增长,一再减少对农业的投入,而主要把资金投入到投资少、见效快的其他产业上。又由于地方财政占比大,所以尽管中央一再提高财政农业支出的占比,但一些深入农村了解实情的人发觉,很大部分财政农业支出都是有名无实,没有真正到位,农业支出实际占比存在下降势头,这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极为不利。 (6)社会保障支出明显不足。我国目前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占比不足15%,处

跨国企业文化管理国际企业管理论文

国际企业管理课程论文 论文名称:国际企业的文化管理 专业:电商091 姓名:张远 学号: 日期:2011.12月 国际企业的文化管理 摘要:为有效避免各国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争端分析文化管理在国际企业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文化差异谈起,分析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因各国文化不同而导致的在企业国际化征途中形成的阻碍,浅谈国际文化在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国际企业文化文化差异文化融合文化融合 案例:戴姆勒——克莱斯勒事件的启示1998年11月,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并购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之一的克莱斯勒公司,被全球舆论界誉为“天堂里的婚姻”。戴姆勒——奔驰公司是德国实力最强的企业,是扬名世界的“梅塞德斯”品牌的所有者;克莱斯勒则是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商中赢利能力最强、效率最高的公司。人们认为,这宗跨越大西洋的强强联合定会造就一个驰骋世界汽车市场、所向无敌的巨无霸。然而谁会想到,这桩“婚姻”似乎并不美满。并购后并没有实现公司预期的目标,到2001年,公司的亏损额达到20亿美元,股价也一路下滑,并且裁减员工,公司的发展一直都很艰难。业内人士认为,大西洋两岸不同文化差异的冲突是这场婚姻危机的根本原因。戴姆勒——奔驰公司的CEO施伦普一开始没有意识到两家企业无论在组织结构、薪酬制度,还是企业文化上都相差非常大,他却采取德国的完全控制方式把克莱斯勒当成一个部门来看待,在公司管理制度上,董事会结构成员都是以德国为主。但是,他却在媒体上说:“这是一次平等的合并”,这使克莱斯勒美国员工无所适从。 正文: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的国际化是企业持续经营的一种必然趋势,在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与来自不同国家的人相处,这就得先从不同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开始去了解、去学习,不断适应来自不同地方的事和物。以至于能在国际市场上有自己企业的一片天地。 国际企业进入国际化经营大体有三种方式:直接出口、劳务进出口、直接投资,下面就这三种方式分别阐述一下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有关跨国文化方面的问题并作出相应的建议。 一、首先是直接出口的国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方式,这种方式普遍,通常为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的首选方式,它对企业没有太高的要求,只要国外有足够的市场,而企业的产品足以用来出口就能轻易地向国外出口。就拿粮食来说,我国是一个粮食出口大国,而粮食的同质性很高,只要符合卫生标准,有足够的国际市场,基本上就可以出口了。但也不是说就完全没有行业标准。在文化差异一方面,就有不少需要注意的地方。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东道国对于外来竞争者的态度,一种商品出口到一个国家,对东道国来讲,无疑是一个机会,同样也是一个威胁。机会是给本国带来了更多的资源和发展的机会,威胁是,对于本国的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竞争对手。到底是接受还是排斥,可谓仁智各有千秋。这就涉及到一个价值观的问题,东道国是想在威胁中发展,还是想自己慢慢去摸索着前进呢?这往往又与决策者的文化背景有着重大的关系。如果天生就是一个冒险主义者,他对待外来的出口商及出口产品就有很强的接受心理,否则,他就会对外来的商品采取抵制的态度,不断地提高关税,不断地设制一些非关税壁垒的方案,想尽一切输入法来限制进口量,并且冠以反倾销的美名。所以,一个国际企业在考虑向某一个国家出口商品时需要从东道国的文化背景到价值取向一直到他们对待外来事物的态度去考虑、去思考,以便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浅析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浅析 目录 一、融资结构与治理结构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1) (一)企业融资结构的涵义 (1) (二)公司治理结构涵义 (1) (三)新的融资结构理论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关系 (2) 二、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与治理结构现状及其分析 (2) (一)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现状及分析 (2) (二)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现状及分析 (3) (三)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对治理结构的影响分析 (4) 三、优化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完善治理结构的对策 (4) (一)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4) (二)优化债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4) (三)改善投资环境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5) 谢辞 (7) 参考文献 (8)

内容摘要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磨砺,我国资本主义市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市场经济以及促进社会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作为历史尚短的新兴市场,在不断发展中存在许多不可避免的问题,其中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残缺导致的智力效率低下就是一个突破问题。融资结构是企业相关利益者权利义务的集中反映,影响并决定着公司治理问题,对于提升一国的经济水平乃至市场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为背景,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融资结构——治理效应——公司治理结构”为逻辑,采用规范分析与比较分析想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了转型期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和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具体而言,本文先以资本结构和公司治理理论为基础,从融资结构的公司治理效应和不同融资结构下的公司治理模式两个方面,论述了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内在关系。分别从股权治理、债权治理、融资结构综合治理等三个方面,提出优化融资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的相关建议。 综上所述,本文较全面的透过融资结构研究公司治理问题,目的是提出一些对解决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的相关问题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融资结构,治理结构

中小企业板医药生物行业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分析

中小企业板医药生物行业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分析 目录 一、中小板医药生物行业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特征 (3) 二、中小板医药生物行业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原因分析 (6) 三、优化中小板生物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建议。 (9) 【摘要】2004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批复同意深圳证券交易所在主板市场内设立中小企业板块。自成立以来,中小板发展迅速,截止至2011年6月,中小板已有588家,总市值和流通市值分别为3,692,430(百万元)和

1,747,250(百万元)。由此可见,我国作为中小板服务对象的中小企业在融资活动中直接融资所占比重在迅速上升,企业资本的形成和扩张已经越来越依赖于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是一种在规模上介于一般中小企业和主板上市公司之间的一类公司,规模上的差异决定了其融资和一般中小企业及主板上市公司必然有差异,本文着眼于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并以中小企业板中的医药生物行业为例,对该行业上市公司2010年年报数据为样本进行研究。截止至2011年6月,中小企业板医药生物行业共有30家上市公司,其中两家为2011年上市,没有2010年年报数据,因此,剔除这两家上市公司,研究其余28家上市公司2010年年报数据,同时与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主板医药生物行业39家上市公司2010年年报数据作对比,分析其融资结构,发现中小板生物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具有“股权融资比例高,存在较强的股权融资偏好”“债权融资比例较低,融资结构失衡”“内源融资比例基本相同”的特征。从融资结构出发,本文从资本市场等多方面分析形成该融资结构的原因,并提出优化建议。 【关键词】融资结构中小企业板股权融资债券市场 【Abstract】In May,2004,after approving by State Department, China Securities Regulatory Commission replied and agreed to Shenzhen Stock Exchange’s setting SME Board in Main Board Market. Since its inception, the SME Board has developed quickly. By June,2010, SME Board has been haven 558 listed companies, and its total market value is 3,692,430 million Yuan, also the circulation market value is 1,747,250 million Yuan. This shows that the SMEs, which the SME Board severs, has raise its ratio of direct financing dramatically in financing activities, meanwhile, the formation and expansion of enterprise capital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relying on Capital Market, especially Stock Market. The listed companies of SME Board is companies of which the scale is between unlisted SME and listed companies of Main Board Market, which determines that SME’s

中国三农财政支出状况

中国三农财政支出状况 陈多钊 摘要: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也是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约束的弱质产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始终受到政府的干预和扶持。财政农 业支持的目的是矫治农业生产领域中的市场失灵和保护农民利益。如果不及时改善政府支 农资金的效率问题,中央增加再多的资金也难达到财政农业支持的目的,国家财力是有限性的,财政农业支持水平不可能无限度增加,因此,如何提高财政农业支持效率,发挥财政支 农资金的导向性作用,是公共财政体制下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三农,财政,效率,制度,农村经济,农民收入结构,农村消费 一、三农财政的支出现状分析 “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在革命、建设、改革各 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把解决“三农”问题列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为基础的母体产业,是其他产 业发展的基础。同时,农业不仅提供农产品和大量的就业岗位,而且拓展出生态保护、观 光休闲和文化传承等功能。但传统农业的弱质性也是客观存在的: 农业对自然的高依赖, 农业生产周期长,供给调整滞后于市场,承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农业的预期收益低, 投资回报率低,资金和人才等要素由农业单向外流。劳动力素质与其它产业相比明显偏低,农业整体科技素质低,农业经营规模小,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农业产业链短而细,集约化 程度低,规模效益小,农产品加工增殖率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大等。 发展现代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 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 农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这不仅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但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仅仅依靠农民自身积 累是远远不够的,迫切需要财政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农投入逐年增加,如图1,尤其是2003 年以来,无论是用 于“三农”的财政投入数量增加或是比重提高都非常明显。随着财政支农力度的加大,财 政支农取得显著成效: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和农业增产增效增收,同时也有效地提升了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但财政支农资 金的投入总仍然不足,财政支农资金分152配结构不太合理,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不够顺,财政支农配套资金不落实,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模式比较落后,财政支农理论研究较为滞后,严重影响了财政支农的效率和效果。

跨国公司论文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浅析跨国公司如何规避和控制外汇风险 专业:财务管理 学号:20071113135 学生姓名:金之毅 指导教师:起珊职称:助教 论文字数: 完成日期:2010 年 6 月 教务处印制

目录 摘要:............................................................................. II 关键词............................................................................. II Abstract.......................................................................... III Keywords.......................................................................... III 前言.. (1) 1了解汇率 (1) 1.1什么是汇率 (1) 1.2汇率产生的原因 (1) 2研究现状及评估 (1) 2.1汇率与现金流关系 (1) 2.2外汇风险及暴露研究根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跨国公司现金流量的影响 (1) 3.1 现金流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跨国公司的现金流量 (2) 3.3汇率变动对跨国公司现金流量的经济影响............................ 错误!未定义书签。4跨国公司外汇风险报告与预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外汇风险报告....................................................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汇率变化预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5跨国公司外汇风险管理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结论.. (2)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分析

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分析 目录 摘要 .................................................................... II Abstract ............................................................... III 绪论 (1) 1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理论基础 (2) 1.1现代公司融资结构理论基础 (2) 1.2融资结构对公司治理(机制)的影响 (4) 2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现状分析................................. .. (7) 2.1从融资态势看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 (7) 2.2从资本结构特点看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 (7) 3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现状分析 (9) 3.1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存在的问题 (9) 3.2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11) 4 对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对策建议 (14) 4.1国外企业融资结构的启示 (14) 4.2从公司治理结构优化上市公司融资结构 (16) 参考文献 (20) 致谢 (21)

论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 随着近年来中国的上市公司数量急剧增加,围绕中国上市公司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纵观各项研究,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公司治理以及最近两年以来最热的股权分置改革上面,不可否认,这些都是这些上市公司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大多数上市公司业已存在的问题,但是,我们应当看到,现在的上市公司大部分的上市动机还不是理性的,他们仅仅是为了能更多的在证券市场上“圈钱”,这个上市公司的问题,从理论上讲是上市公司的融资问题,而这种不理性的上市动机的存在,归根结底是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不太合理的问题。本文将以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为主线,来对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我们应该重点改进的地方作详细介绍,最后针对前面存在的问题,本文得出了作者的一些思考和建议,希望对上市公司今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主要是为上市公司今后的融资结构的优化有所帮助。 关键词:上市公司;融资结构;问题;建议

中国财政支出现状及解决措施

发言稿 中国财政支出现状及解决措施 一、我国财政开支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向政府财政支出提出的几点意见 我国财政开支方面存在的问题 1.行政费用占财政总开支过大,大量挤占公共开支项目。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机构精简改革,但是机构和人员编制仍急剧膨胀,而且行政事业部门公用经费支出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浪费。这些原因使得行政费用增长过快,大量挤占其他项目支出,导致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加重了财政负担。 2.财政支出中“缺位”、“越位”现象仍然存在。 财政支出的“缺位”表现在,一方面介入市场有效领域,另一方面对于政府职能范围之内的一些工作没有尽到责任,尚未提供充分的公共物品来满足社会需求。 财政支出的“越位”表现在政府参与生产、提供私人产品、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财政供养人员过多以及支出负担过重等。 3.中央和地方财权和事权分配不均。 从表中可以看出,从1998年到2007年,我国中央政府的财财政收入由49.5%增加到54.1%,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却由50.5%下降到45.9%。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中央的财政支出却是呈下降趋势的造成地方政府事权过多,财权过少,民生政策资金不足的现状。这样就可能造成地方政府为了节省财政收入而置中央政府的方针政策于不顾,从而削弱中央政府方针政策的有效性。 4.社会文教费投入依然很低。 向政府财政支出提出的几点意见 1.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2.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满足民生需求。 3.深化财政支出管理体系改革,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益。 4.正确处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关系。 财政支出外国经验的借鉴 一:财政立法经验 (一)美国: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实行双模式下的双轨制政府采购 (二)英国:物有所值和充分竞争为价值核心的政府采购制度 (三)韩国:与国际接轨,建立“集中、分散”并存的政府采购模式 要在借鉴他国有益经验的基础上,为我国财政支出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找寻解决之道,尝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财政支出法律制度。 1.制定《财政基本法》,实现对财政支出的统筹指导;出台《财政收支划分法》,合理界定 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 2.完善《预算法》,引入增量预算、滚动预算等预算编制方式,严格预算审批机制;出台 《财政转移支付法》,健全转移支付模式,统一转移支付的计算标准和口径。 3.完善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协调《政府采购法》和《指标投标法》的冲突,健全政府投资 法律制度,形成完善的政府投资决策审批机制、项目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 4.完善财政支出监督法律制度,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和立体化的财政支出监督机制,提高 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政府采购问题 政府采购的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六条:政府采购采用以下方式:

跨国公司论文

跨国公司一体化战略与本土化战略比较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过程中,众多跨国公司面临着种种问题,其中最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是因文化差异、管理模式、人员素质等所带来的跨文化管理挑战及相关的一体化和本土化决策挑战。因此有必要在运用和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跨国公司本土化和一体化的必要性,探索并提出了其一体化和本土化各自的优势和策略。本文再结合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以家乐福本土化的成功和百安居哈尔滨店本土化的失败来说明跨国公司本土化所需要的条件,并给与我国跨国公司在一体化和本土化方面一些建议。 一体化,即“全球协调”,是指:将母公司的标准、规范、方法、工艺流程和技巧施加给国外的子公司和分支机构,对散布世界范围的子公司经营活动进行一体化整合,以便从规模经济和公司内贸易关系等的协同效应中获利。 本土化,即“当地适应”,是:子公司和分支机构偏离母公司的标准,适应东道国当地环境,因地制宜地进行投资营销活动。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一体化本土化 一、引言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在生产国际化、贸易投资自由化和市场全球化的大趋势下, 跨国公司不断调整战略取向, 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机遇和挑战。跨国公司站在全球竞争的视角, 运用高度一体化战略调整其全球经营网络, 但同时, 各东道国不同经济环境所体现的差异化、多样化, 使跨国公司认识到子公司当地响应能力的重要性, 其在中国的本土化战略就是典型的一例, 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生产、研发以及管理运营, 是其全球发展战略的充分体现和具体实施。一体化并不否定本土化, 本土化是为了更好的实现跨国公司全球战略, 一体化与本土化战略的有机结合, 正成为全球性公司的主导选择。 二、文献综述 (一)一体化和本土化的策略研究。 Hedlund(1981)认为:在某些经营领域中采用全球一体化策略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可以保证在这些领域中达到资源最佳配置。 Leontiades(1986)提出:跨国公司为了适应迅速发展的经济环境,在东道国取得持续经营成功,甚至可以采取更加彻底的本土化策略,即在子公司采取与母公司截然不同的发展策略,以适应东道国的投资环境。 Prahalad和Doz(1987)认为:全球一体化策略与本土化策略的结合,即寻找一体化和本土化的平衡点,实施“思维全球性,行动本土化”的发展战略。在其合著出版的《跨国公司使命:寻求经营本地化与全球一体化之均衡》提出IR模型,并运用IR模型全面分析了一体化-本地化框架。 Hitt和Ireland(1987)通过深入研究进一步明确指出:在一些领域采用全球一体化策略具有重要作用。全球一体化策略可以有效地保障这些经营领域的协调一致,最终达到成本最低、利润最大化目标。 吴显英(2006)指出:跨国公司在本土化的实施过程中遭遇的障碍主要来自两方面:内部障碍和外部障碍。其中内部障碍包括公司管理理念与企业文化、公司的人才储备、公司的组织机构与权利分配模式等方面;外部障碍包括当地的文化冲突、当地资源的质量和可获得性等。 蒋燕(2006)指出:不久的将来,跨国公司在中国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可能遭遇本土反垄断诉讼、中国民族主义力量的崛起、中国企业的发展壮大、内部管理团队的不稳定

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融资方式分析

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融资方式分析 內容摘要:資本結構理論是基於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或股東財富最大化的目標,研究企業資本結構中債務資本和權益資本的比例變化對企業價值的影響。本文闡述了現代西方資本結構理論中的MM理論,權衡模型,激勵理論,非對稱資訊理論和操纵理論的內容。在此基礎上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分析了中國企業特別是上市公司偏好股權融資的現象,並對影響中國上市公司融資偏好的缘故及股權融資偏好的影響進行了剖析。 關鍵字:資本結構理論債務融資股權融資 一、企業資本結構理論 資本結構指企業各種長期資金來源的構成和比例關係,即企業債務資本和權益資本的比例關係。通常用負債比爲:負債比 = 負債資本總額 / 資本總額。 資本結構理論是西方財務理論的重要內容,並經歷了一個逐步形成,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它基於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和股東財富最大化的目標,著重研究企業資本結構中長期債務資本

和權益資本構成比例關係的變動對企業總價值的影響。其內容包括美國學者莫迪格利安尼(Modigliani)和米勒(Miller)提出的MM理論,和在MM理論中引入權衡模型,激勵理論、非對稱資訊理論和操纵理論等。 1. MM理論 美國經濟學家莫迪格利安尼和米勒於1958年發表的《資本成本、公司財務和投資治理》一書中,提出了最初的MM理論,這時的MM理論不考慮所得稅的影響,得出的結論爲企業的總價值不受資本結構的影響。此後,又對該理論做出了修正,加入了所得稅的因素,由此而得出的結論爲:企業的資本結構影響企業的總價值,負債經營將爲公司帶來稅收節約效應。該理論爲研究資本結構問題提供了一個有用的起點和分析框架。 2. 權衡模型 MM理論的一個重大缺陷是只考慮了負債帶來的稅收節約價值,卻忽略了負債帶來的風險和額外費用。現實中,隨著負債的增加,財務風險和費用都不可幸免的,其中財務危機成本和代理成本确实是兩種典型的風險費用要素,引入財務危機成本和代理成本的MM模型确实是通常所說的權衡模型。權衡模型得出的結論爲:財務危機成本和代理成本限制了負債的使用,超過某一臨界點,這些成本會抵消負債的利益。 3. 激勵理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