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专题课程教学大纲

!!外国文学专题课程教学大纲
!!外国文学专题课程教学大纲

《外国文学专题》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外国文学专题”是中央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门必修课。本课程4学分,72学时,开设一学期。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较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二十世纪欧美文学中一些重大的文学现象和代表作家作品,培养学生对二十世纪欧美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一定的评析能力,提高文化修养和文学鉴赏水平。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与分工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下列课程相互衔接和配合: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阶段必修课:外国文学、文学概论;本科阶段必修课:文论专题、中国现代文学专题、中国当代文学专题,选修课:比较文学概论等。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20世纪欧美文学的基本宏观问题、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及发展概况;现代主义文学各流派(表现主义、后期象征主义、意识流小说、存在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概况;后现代主义文学各流派(荒诞派戏剧、新小说、黑色幽默、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概况;20世纪欧美文学重点作家创作概况、重点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特点等。在教学中要求做到:

(一)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20世纪欧美文学产生的社会历史的基本特点、相关哲学、心理学的学说要点。此为理解和掌握20世纪欧美文学的重要基础。

(二)20世纪欧美文学流派众多,文学现象纷繁复杂,要通过教学,使学生理清文学史脉络,掌握各流派的基本特征。

(三)对于重点作品,在教学中除了帮助学生掌握要点外,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四、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本课程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划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要求。“了解”即要求一般性地知道相关知识“理解”即要求较为深入地弄清相关内容,“掌握”即要求能够运用相关知识、理论分析作品及问题,或运用例子来说明相关知识、理论。教学层次要求与本课程考核说明的层次要求和题型有一定联系。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

一、学时分配

本课程72学时,建议课时分配如下:

绪论(1课时)

第一编现实主义文学(共19课时)

引言(2课时)

第一章20世纪西欧及美国现实主义文学(10课时)

第二章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7课时)

第二编现代主义文学(共29课时)

引言(2课时)

第一章表现主义(6课时)

第二章后期象征主义(5课时)

第三章意识流小说(6课时)

第四章存在主义(5课时)

第五章俄苏现代主义及非主流作家(5课时)

第三编后现代主义文学(23课时)

引言(2课时)

第一章荒诞派戏剧(5课时)

第二章新小说(5课时)

第三章黑色幽默(5课时)

第四章拉美魔幻现实主义(6课时)

二、多种媒体教材的总体说明

(一)文字教材

本课程文字主教材为《20世纪欧美文学》(匡兴、陈惇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2011年出版)。文字主教材是教学大纲内容的具体体现,是组织教学和期末复习考试的基本依据。

…………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20世纪欧美文学》

绪论

[教学要求]

了解20世纪世界历史的基本特征、西方哲学、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的学说要点、20世纪欧美文学的发展轨迹。

20世纪是历史上空前的大战争、大革命、大动荡的世纪,是思想文化、哲学社会科学和美学思想最为繁荣的世纪,是欧美文学(理论与批评、创作方法与文学流派)发生最大变化的世纪,是最追求标新立异的世纪。世界文学在20世纪真正形成。

第一编 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引言

[教学要点]

掌握20世纪欧美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与19世纪欧美现实主义相比,显示了一些重要特征,主要表现为:视域和主题的变化;创作理念的变化;方法与形式的变化。

第一章20世纪西欧及美国现实主义文学

[教学要点]

了解20世纪英国、法国、德语国家及其他地区、美国的现实主义文学主要代表作家作品,理解“愤怒的青年”、“迷惘的一代”、“垮掉的一代”等概念。

了解萧伯纳生平和创作概况。理解萧伯纳戏剧创作的主要特征。掌握《巴巴拉少校》的主要人物形象、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了解托马斯·曼生平和创作概况。理解《魔山》、《布登博洛克一家》的思想内容、托马斯·曼的现实主义和传统现实主义的不同之处。

了解布莱希特生平和创作概况。掌握布莱希特“叙事剧”戏剧理论的主要内容、《胆大妈妈和她的孩子们》的思想内容及所表现的“叙事剧”艺术特点。

了解海明威生平和创作概况。理解《永别了,武器》的思想内容。掌握《老人与海》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海明威“冰山原则”的内涵。

了解索尔·贝娄生平和创作概况。掌握《赫索格》的主人公形象、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第一节概述

20世纪西欧和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

英国:较为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家高尔斯华绥、(萧伯纳见专节);接受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创作手法的作家劳伦斯、戈尔丁、多丽丝·莱辛;左翼进步作家旭恩·奥凯西;“愤怒的青年”等。

法国:罗曼·罗兰、安德烈·纪德、弗朗索瓦·莫里亚克、路易·阿拉贡、安德烈·马尔罗、亨利·巴比塞、马丁·杜·加尔。

德语国家及欧洲其他地区:亨利希·曼、托马斯·曼;反战文学及雷马克;德国无产阶级文学及安娜·西格斯、布莱希特;西德“废墟文学”。奥地利的茨威格、瑞士的迪伦马特;欧洲其他地区作家作品。

美国:20世纪初的重要作家:弗兰克·诺里斯、厄普顿·辛克莱、杰克·伦敦、德莱塞等;“迷惘的一代”、海明威;约翰·多斯·帕索斯、斯坦贝克、约翰·契弗的短篇小说、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等;“垮掉的一代”;族裔文学、索尔·贝娄;美国黑人文学。

第二节萧伯纳

易卜生现实主义戏剧传统的继承者和英国戏剧复兴的功臣。萧伯纳与费边主义。社会主义和费边主义对他社会观的影响。早期创作《鳏夫的房产》和《华伦夫人的职业》对资产阶级财富来路不洁的揭露。早期戏剧的艺术特色。代表作《巴巴拉少校》分析。巴巴拉与其父安德谢夫的矛盾冲突。剧本对军火商大资产阶级、议会政治和资产阶级慈善事业的揭露与讽刺。戏剧冲突的解决反映了萧伯纳的社会改良主义思想。揭露问题和调和矛盾之间的矛盾。萧伯纳其他重要作品。《人与超人》中“创造进化论”,要求发展人类“生命力”的幻想。《伤心之家》的深刻内涵。玩世不恭、浑浑噩噩、醉生梦死的一群人物是大英帝国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空前危机和没落无望的象征。《苹果车》的思想意义。萧氏戏剧的艺术特点。

萧剧具有幽默风格,人物语言富有机智,对话常见机敏的俏皮话,诙谐的谈吐、幽默戏谑、调侃揶揄皆运用有度。

萧剧是吸收了社会问题剧、风格喜剧以及某些现代戏剧手法的一种新型戏剧。

萧伯纳在20世纪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三节托马斯·曼

不安定不平凡的一生。早年思想上受叔本华、瓦格纳、尼采的影响。早期创作的基本主题:社会生活中的痛苦、孤独和没有出路,特别是艺术家在现实社会中的苦恼。创作第二阶段的重要作品《魔山》:“一战”前各种社会思潮和多种类型知识分子心理状态的反映。生与死、精神与现实生活的哲理思考。中篇小说《马里奥和魔术师》中反映的反法西斯思想。

第三个时期的流亡生活和创作。四部曲《约瑟和他的兄弟们》:人道主义和反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内容。《浮士德博士》等晚年重要小说。托马斯·曼与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问题。他对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看法。

代表作《布登博洛克一家》。巨商布氏家族四代人的兴衰是德国自由资本主义走向垄断资本主义过程的反映。小说中几个资产阶级丑恶人物的形象。小说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

第四节布莱希特

德国剧作家、戏剧理论家、诗人。出身资产阶级家庭。入大学学哲学与医学。“一战”时曾一度被征入伍看护伤兵。战后重入大学,并开始戏剧与诗歌的创作。1926年马克思主义工人夜校,接触社会主义和唯物辩证法,对世界观有巨大影响。

20年代初至30年代的戏剧创作。内容多为迫切的社会问题。其中许多称之为“教育剧”。

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密切关心戏剧改革。

法西斯上台,被迫流亡国外,继续写作和进行反法西斯工作。优秀历史剧、寓意剧和很多重要论文问世。

历史剧有代表性的作品《伽利略传》。科学家与政治的关系、科学家在政治宗教强权面前应持何种态度,是该剧的基本主题。对剧本的修改,凸出了科学家屈从强权和个人卑弱的个人性格特点。主人公身上灵与肉的问题。人性的复杂性问题。

另一优秀历史剧《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同样是将历史题材变为“陌生化”材料为现实服务。背景是17世纪30年战争时期。剧本明确的反对战争的思想倾向。二子一女的牺牲仍未使大妈觉醒,但却促进了观众的思考和醒悟。

寓意剧的重要作品:《四川好人》。心地善良的行为不见容于社会。它的哲理性质。《高加索灰阑记》,这一取材于中国元曲的剧本,通过双母争子的故事,赞美了人间真正的爱。

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为改革戏剧,提出“叙事式戏剧”和“陌生化效果”的理论。布氏理论的实际含义和在实践中的作用。布剧的优长之处是激发观众参与剧情的兴趣和变革现实的愿望。

第五节海明威

思想性格的形成,独特的生活经历,记者的职业促成了简洁明快的文字风格。海明威与“迷惘的一代”,“迷惘”特点在各个时期作品中的反映。

海明威反战小说代表作《永别了,武器》。反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小说《丧钟为谁而鸣》,海明威积极的思想情绪有所增强在小说中的反映。

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和《弗朗西斯·麦康伯短暂的幸福生活》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子性格”——《打不败的人》、《五百万》、《杀人者》、《老人与海》。《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老人的形象,大海与鲨鱼形象的象征意义。《老人与海》的艺术性。

海明威小说创作的“冰山原则”。海明威在20世纪欧美小说史上的地位。

第六节索尔·贝娄

出生于加拿大俄国犹太移民家庭,后移居美国,受到完整而充实的教育,知识渊博,对知识分子有深刻了解。曾在多所大学任教。1944年开始发表作品。写过少量剧作和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抓住这一天》被认为是他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它的主要成就在长篇小说。有名的长篇有:《奥吉·马琪历险记》、《雨王汉德森》、《赫索格》、《塞姆勒先生的行星》、《洪堡的礼物》。基本主题是生活在混乱和颠倒世界中的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危机。

代表作《赫索格》。主人公历史教授赫索格的形象。他向许多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活人和死人写下了大量的书信,行为虽然反常,但却揭露出了美国社会许多要害问题。小说发映了现代西方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的苦恼,惶惑和处于崩溃状态的精神世界。

贝娄小说的特点:以反映现实为基石,并吸收新潮流派的许多方法,使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得到最佳的融合。贝娄对作家职责的认识。贝娄在二十世纪美国文学中的地位。

第二章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

[教学要点]

了解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理解高尔基的主要作品。理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概念。

了解肖洛霍夫生平和创作概况。理解《被开垦的处女地》和《一个人的遭遇》的思想内容。掌握《静静的顿河》的思想内容、主要人物形象和艺术特点。

了解帕斯捷尔纳克生平和创作概况。掌握《日瓦戈医生》的思想内容、主要人物形象、艺术特点和小说的意义。

第一节概述

20世纪初的俄国文坛,无论是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或是新潮流派(象征主义、阿克梅派、未来派)都有强大的作家阵容。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有:布宁、库普林、安德列耶夫、高尔基、绥拉菲莫维奇等。十月革命后,俄国文坛上的变化。一大批名作家流亡国外。留居国内的老作家和一些新成长起来的作家,构成了俄国文学的新阵容。20年代一定程度的“百家争鸣”。“拉普”派狂妄和狭窄的关门主义和错误理论所造成的危害。20年代的文学成就。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的确定。它对文学发展的消极影响。肃反运动的扩大化使很多作家蒙冤。1946—1948年苏共中央关于文艺的四个决议的影响。无冲突论和公式化概念化作品的流行。

20和30年代苏联现实主义的成就。《静静的顿河》是其中的翘楚。

“二战”中和战后战争题材的作品。

20世纪后半期现实主义文学的成就。解冻文学的代表作品。农村题材的重要作品。军事题材的兴盛:“战壕真实派”和“全景性军事小说”的代表作品。道德探索与人生哲理题材的作品。

“回归文学”的态势。“回归文学”热。帕斯捷尔纳克、雷巴科夫、格罗斯曼、索尔仁尼琴和其他一些作家的被禁作品的出版。

第二节肖洛霍夫

哥萨克出身,熟悉哥萨克人的生活习俗。少年时代曾在国内战争中参加过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早期创作短篇小说集《顿河故事》,喜爱描写亲人之间因同情不同的阶级阵营而进行你死我活的流血残杀,揭露出哥萨克内部阶级斗争的残酷性。早期作品显示出肖洛霍夫善于描写残酷阶级斗争、刻画鲜明人物形象和出色地描写大自然的才能。代表作《静静的顿河》的创作过程。出版时因评价不同而引起的尖锐争论。反映农业集体化的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适应斯大林农业集体化政策的需要,对极左政策反映不足。战后发表的短篇小说《一个人的命运》获很大成功。与小说关于战争和人的命运的思考有密切关系。

《静静的顿河》。小说的构思。哥萨克人的历史。小说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梗概。葛里高利的形象。其他哥萨克的形象。主要的妇女形象。共产党员和其他革命者的形象。小说的思想意义。小说的艺术成就。《静静的顿河》是20世纪史诗小说的经典。《静静的顿河》中的心理描写,自然风景描写。丰富多彩的人物语言。

第三节帕斯捷尔纳克

苏联诗人和小说家。成长于艺术家环境。最初的两部诗集《云雾中的双子星座》和《超越障碍》写个人对宇宙和人生的感受。风格上接近象征派和未来派。诗集《生活啊,我的姐妹》、《立体和变奏》的出版,确立了优秀诗人的地位。赞美与批评并存。脱离生活和与时代不合拍是主要的指责。

诗集《1905年》和《施密特中尉》的问世。作品社会内容增强。30年代初的诗体小说《斯佩克托尔斯基》和诗集《第二次诞生》。帕氏诗歌中对大自然、周围世界、生命意义、爱情与友谊的感受,仍是主要的内容。一直受到“脱离革命现实”的批评。官方的批评:无思想性、非政治化(法捷耶夫)、世界观反动落后(报刊)。八年的沉默和翻译欧洲古典诗歌的成就。

40年代的诗集《在早班列车上》、《大地的延伸》。语言风格的变化。晚年重要的抒情诗集《雨霁》和自传性随笔《人与事》。

小说代表作《日瓦戈医生》。

《日瓦戈医生》创作的背景和出版经过。小说成为国际政治事件。小说的内容。主人公日瓦戈医生的形象。拉拉的形象。帕沙·安季波夫和其他知识分子的形象。小说该如何定性。小说的艺术特点。小说在苏联解体前解禁。

第二编现代主义文学

引言

[教学要求]

掌握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现代主义的兴起。现代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条件。

现代主义的思想与倾向,总的艺术特征。

现代主义诸流派。现代主义的实验性。贡献与局限。

第一章表现主义

[教学要求]

了解表现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理解表现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作品、斯特林堡的戏剧。掌握表现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了解卡夫卡生平。掌握卡夫卡主要短篇小说的思想内容、“卡夫卡式”小说的特征、《城堡》的内容和多解性。

了解奥尼尔生平和创作概况。理解奥尼尔戏剧创作特点。掌握《毛猿》的思想内容和表现主义艺术特征。

第一节概述

出现较早。最初是20世纪初年一个画派的艺术理念。后扩大到其他艺术领域,在文学中形成为一个有力的流派,波及多国,以德奥最为强势。

表现主义的艺术思想和主张:反对印象主义,要求展示永恒的品质,通过揭示内在灵魂以表现事物的内在实质,达到体现真理。创作中喜爱使用虚幻手法(梦景、直觉、假面、潜台词、内心独白……)表现主义与其他流派的关系与影响。

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斯特林堡、卡夫卡、奥尼尔、恰佩克等)。

第二节卡夫卡

生平简介。不幸的童年和孤独的青年时代,社会与哲学思潮对他的影响。主要短篇小说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在苦役营》、《乡村医生》、《变形记》、《判决》、《致科学院的报告》、《中国长城的建造》、《地洞》等)。《变形记》的主题: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小说的特点是寓严肃主题于荒诞的形式之中,着重于表现事物的内在本质。

长篇小说《审判》、《城堡》——最典型的“卡夫卡式小说”。小说的社会批判性主题和独特的幻想性的艺术表现手法。卡夫卡小说的表现主义特色。

卡夫卡在欧美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父亲的职业使他自幼熟悉戏剧舞台,在社会下层各种职业的磨练,使他对社会有较深的了解。大量阅读、大学进修、剧作练笔,使他走上戏剧作家的道路。

象征意味很浓的现实主义戏剧《天边外》,写理想的虚幻性。20年代前期的创作繁荣,《琼斯皇帝》和《毛猿》是两部优秀的表现主义戏剧。《毛猿》中扬克的抗争与命运表现了现代工人和人类的遭遇。扬克作为个体和人类象征的双重意义。扬克与“归属”问题。“笼子”形象的意义。《毛猿》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品。

现实主义戏剧《安娜·克里斯蒂》人与大海的主题,大海净化与破坏人类的问题。优秀剧作《榆树下的欲望》。弗洛伊德“泛性论”的影响。剧本对拜金主义的批判。优秀剧作《悲悼》。资本主义清教主义与现代性心理意识之间的冲突。作者对形成悲剧的认识。套用古希腊三联剧形式和以弗洛伊德性本能理论来表现曼农家族罪恶的艺术特点。

晚期优秀剧作《送冰的人来了》和《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的思想意义。

奥尼尔是美国现代悲剧的创造者和美国现代戏剧的开拓者。

第二章后期象征主义

[教学要求]

了解象征主义的产生及发展概况、象征主义主要代表作家瓦雷里、里尔克、叶芝等人的创作概况、象征主义的影响。掌握后期象征主义的主要特征。

了解艾略特生平和创作概况。理解《四个四重奏》的意象及思想内容,《荒原》意象的象征意义及作品的主题。掌握《荒原》的现代性。

第一节概述

早期象征主义的回顾。20世纪象征主义的复兴。后期象征主义对象征主义的发展。创作内容的深化和表现手段的拓展。象征主义与意象主义的亲缘关系。象征主义对世界文学发展的贡献。

象征主义的代表作家:叶芝、梅特林克、瓦雷里、里尔克、艾略特。

第二节艾略特

童年深受家庭文化环境和宗教传统的影响。多方面的文化教育,对文学、宗教、历史、外语、东方文化的广泛学习与研究,当代哲学和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等早期作品中西方社会空虚堕落的主题。代表作《荒原》的发表在欧美文坛的影响。

描写西方人精神空虚的诗篇《空心人》。对现代西方人精神世界空虚的突出表现。长篇组诗《四个四重奏》的主题和它在艾略特创作中的地位。诗人宗教理想在诗中的表现。艾略特的剧作和文学批评。

代表作《荒原》。

《荒原》的题旨和思想意义:通过展示“一战”前后欧洲的荒原面貌,揭示现代欧洲的没落,批判现代文明的软弱无力,并表达以宗教拯救世界的理想。

《荒原》的艺术特点:象征性的主题。复杂而多样的艺术手段被独特地纳入象征结构的框架。将神话因素、宗教经典、文学历史文献与当代人生活片断加以拚贴和联结的艺术。五光十色的象征、意象和典故在构成总体象征构架中的重要作用。《荒原》中作者宗教思想和悲观主义的表现。

艾略特在英美诗歌史以及20世纪欧美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三章意识流小说

[教学要求]

了解意识流小说的产生和发展。理解意识流小说产生的哲学和心理学背景、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的基本内容。掌握意识流小说的特征及表现技巧。

了解乔伊斯生平和创作概况。掌握《尤利西斯》的内容、主要人物布鲁姆、莫莉、斯蒂芬的形象,小说的思想意义、结构特点和意识流手法。

了解吴尔夫生平和创作概况。理解吴尔夫小说的特点。掌握《到灯塔去》的内容和艺术特点、“灯塔”的象征意义。

了解福克纳生平和创作概况。理解《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及其意义、《我弥留之际》的内容。掌握《喧哗与骚动》的内容、叙事结构、思想意义,小说的意识流手法和象征技巧。

第一节概述

由写作技巧发展为文学流派。文学史上一些心里描写大师们创作经验的启示。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理论、哲学家柏格森直觉主义、意识延绵和心理时间以及真实存在于意识活动中的理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意识分类和活动特点的理论,对意识流派的形成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意识流派作家最常见、最习用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意识流在20世纪文学中的影响。

第二节乔伊斯

出身。天主教和民族主义的家庭氛围。学生时代的思想特点。出国后的教书与写作生涯。贫困。庞德的提携。

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对爱尔兰中下层市民生活的真实反映。小说的现实主义手法。小说《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小说的自传性。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长篇小说《尤利西斯》。小说的基本内容。小说的结构框架和主要人物同希腊史诗《奥德修纪》的对应关系及其思想意义。《尤利西斯》是现代西方社会史诗。

小说的艺术特点。意识流手法在结构、叙事进程和人物刻画等方面的作用。这种手法的创新意义。小说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不同内容的章节采用不同文体风格的意义。小说的语言特点(各种成语、俗语、方言、俚语以及古语、外语的运用)与作品内容的关系。

小说《为芬尼根守灵》。小说语言的艰涩性。乔伊斯在20世纪欧美文学史上的地位。

生平简介。书香门第的出身和独特的家庭高等教育。早期创作中的心理分析方法实验(《墙上的斑点》、《雅各布的房间》)。对当代的传统现实主义作家创作方法的批判。吴尔夫文学评论中的基本观点(《普通读者》)。1925年后吴尔夫意识流风格与方法的完全形成(《达洛卫夫人》、《到灯塔去》、《海浪》等小说)。

《到灯塔去》中三个部分的基本内容。灯塔的象征含义。小说在时间处理、叙述角度和结构布局等方面的创新。

吴尔夫小说的一般程式。缺乏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是吴尔夫小说的主要局限。

第四节福克纳

美国“南方文学”的领袖,美国意识流小说的代表。生平简介。所受教育不甚完全。变换几个小职务的工作。文学兴趣浓厚。最初写诗,后改写小说。曾去欧洲多国旅游,最后返乡定居并写作。1929年的小说《沙多里斯》标志创作成熟,以此作品为基点创作了“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系列。世系小说系列中最杰出的是《沙多里斯》、《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八光之光》、《押沙龙、押沙龙》、《村子》等。还有多数的短篇小说也属于这个系列。系列作品的基本主题,是美国南方种植园主世家的没落。

代表作之一《喧哗与骚动》。南方望族康普生一家的衰败(昆丁的自杀,凯蒂的堕落,杰生的恶行和班吉先天的白痴症)是整个南方蓄奴制庄园主阶级没落与解体的缩影。

小说艺术特点突出。独特的结构:人物不同时期的故事彼此交叉,内容互补,形成多角度叙事体系。意识流手法的多样性:内心独白,无序的自由联想,人物迷乱的内心世界。时序的颠倒,场景的迅速变换……都与衰败与解体的主题相关。小说的神化模式。

第四章存在主义

[教学要求]

了解存在主义哲学的发展概况、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西蒙娜·波伏娃的创作。

掌握存在主义文学的特征。

了解萨特生平和创作概况、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理解萨特戏剧创作的特点。掌握《厌恶》的内容、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

了解加缪生平和创作概况。理解《西西福斯的神话》所表达的哲学思想、《鼠疫》内容及思想意义。掌握《局外人》的内容和艺术特点。主人公默尔索的形象及所表达的思想内涵。

第一节概述

存在主义哲学的发展概况。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萨特、加缪、西蒙娜·德·波伏瓦及作品简介《女宾》、《大人先生们》。存在主义文学的特征。

第二节萨特

生平简介。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与他的文学观。

短篇小说《墙》:敌人的残暴,世界的荒诞。长篇小说《厌恶》:荒诞世界中的荒诞人的形象,个体的孤独。长篇小说《自由之路》中的“自由选择”思想的新意义。

萨特戏剧的成就。“境遇剧”的特点。《苍蝇》:向邪恶势力复仇的主题。《禁闭》:关于人与人关系的哲理性思考。“他人即地狱”论点的提出。《恭顺的妓女》:“存在主义是人道主义”的体现。对美国种族主义的揭露。剧本的现实主义风格。《死无葬身之地》中对世界荒诞的进一步探讨。《肮脏的手》中的存在主义观点:个人意志与无产阶级政党政治要求之间的冲突,盲目的“自由选择”的相反后果。《魔鬼与上帝》是该剧的续编。

《阿尔托纳的隐居者》的思想深度和进步倾向。

萨特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三节加缪

生平简介。30年代末的剧本《卡里古拉》中的存在主义意识表现。

对萨特小说《厌恶》的共鸣。中篇小说成名作《局外人》。主人公默尔索的形象。他的性格特点和“荒诞情感”。小说的思想意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定批判和肯定人在荒诞世界中无能为力的消极思想。小说的艺术特点。

哲学随笔《西绪弗斯的神话》的基本观点。长篇小说《鼠疫》的象征意义。加缪“荒谬哲学”和反抗主张在书中的反映。剧本《正义者》中反对一切专政的思想。哲学随笔《反抗者》中反对流血革命,提出“纯粹的”反抗。后期创作中精神危机的表现。

第五章俄苏现代主义文学和非主流作家

[教学要求]

了解俄苏现代主义文学概况。理解俄国象征主义、阿克梅主义、未来主义、意象派的特征及主要作家作品、俄苏非主流文学代表作家作品、普拉东诺夫的创作。

了解布尔加可夫生平和创作概况。理解《大师和玛格丽特》提出的主要问题,小说的结构特点和艺术上的其他特点。

第一节概述

20世纪初年俄国现代主义文学的辉煌时期,俄国诗歌的“白银时代”。众多的杰出的诗人。现代主义也有小说家。

象征派:梅列日科夫斯基、巴尔蒙特、索洛古勃、吉皮乌斯、勃留索夫、勃洛克、别雷。

阿克梅派:古米廖夫、阿赫马托娃、曼德尔什塔姆。

未来派:布尔柳克、赫列勃尼科夫、卡缅斯基、谢维里亚宁、马雅可夫斯基、帕斯捷尔纳克……

意象派:叶赛宁。

上述诗人和作家中很多人十月革命后流亡国外,成为侨民作家。侨民文学中成就最大的女诗人是茨维塔耶娃。“白银时代”(这一术语后来扩大至整个文学)。俄国现代派文学成就的评估。

20年代初俄国国内现代主义文学基本上中断。但仍有个别作家使用现代派的艺术手法进行创作,但受到批评和打击。

新现实主义作家扎米亚金。代表作《我们》。小说内容简介。

神秘幻想或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布尔加科夫。代表作《大师和玛格丽特》。

未来派诗人帕斯捷尔纳克。

第二节布尔加科夫

生平简介,弃医从文。20年代初期的创作。独特风格的逐渐形成。用魔幻怪诞手法创作的小说:中篇《魔障》(1924)、《狗心》(1925)、《不祥的蛋》(1925)。后两部小说的内容和艺术风格。同年发表战争题材的长篇小说《白卫军》和由该小说改编的剧本《屠尔宾一家的命运》。

布尔加科夫成为“拉普”讨伐的对象。剧本《火红的岛》、《逃亡》为求上演所遇的困难。批判的升级和全部剧目的禁演。陷于生活严重困难。呕心沥血12年,创作出旷世奇书长篇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过早的逝世。

代表作《大师和玛格丽特》的出版:作家去世26年之后删节本出版。又过7年全文本才得以出版。小说在全国和全世界引起的轰动。极高的赞誉。

作品的文类性质:魔幻哲理小说。

小说的基本内容:魔王沃兰德率随从来到20世纪30年代的莫斯科考察世态人心。

小说的三个线索。

小说的题旨和思想意义:

莫斯科的文艺官僚没有信仰,专制跋扈,其他官吏全都是贪鄙之徒,作家们是一群追求享乐和特权的无耻文人,市民们多是贪图便宜的无耻市侩或庸俗小人。整个社会人欲横流,缺乏信仰。

彼拉多为利禄而屈从情势,虽曾犹豫,终于干出罪恶,也是没有精神支柱。“怯懦是人类最可怕的缺陷”问题。彼拉多之类的罪人须经苦难的历程,才能解脱。其他没有精神支柱者亦然。

小说的艺术特色:

结构上将古代神化和现实生活交叉在一起(魔幻人物化为现代人出现于现实之中,并通过化身教授之口和大师之笔交代了耶舒阿受难的故事)。

人物众多,性格鲜明。神魔与俗人,善良的贤者与丑恶的市侩,大得吓人的公猫和丑陋的高个子随从卡罗维夫自如地出现在正常人中间,进行搭讪,谈话,显示了人物形象的离奇和情节的荒诞。

人物语言是个性化的。魔王的一伙人多带有揶揄、讽刺和闹剧色彩;而彼拉多和耶舒阿的对话,沃兰德和柏辽兹的对话都带有论辨性和哲理性。

第三编后现代主义

引言

[教学要求]

掌握后现代主义的内涵、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关系。后现代主义独立性的问题。后现代主义与存在主义哲学、后结构主义的解构理论以及相对论的关系。后现代主义成为广泛的文化社会思潮。它的基本理念。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属于“后现代”的文学流派和作家们。

伊哈布·哈桑(美)论现代派与后现代之区别。

第一章荒诞派戏剧

[教学要求]

了解荒诞派戏剧的产生与发展。理解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尤纳斯库、阿达莫夫、热内、品特、阿尔比的创作。掌握荒诞派戏剧的基本特征。

了解贝克特生平和创作概况。掌握《等待戈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第一节概述

荒诞派戏剧的产生(于二战后的法国)和流行(于其他国家)。荒诞派戏剧以存在主义哲学为思想基础。荒诞派戏剧的特点。揭示人类世界、人的生存状态即其处境的荒诞性是荒诞派戏剧的基本主题。使荒诞戏剧化和使戏剧荒诞化是这种戏剧理念的两个方面。荒诞派戏剧的特点(夸张地表现荒诞怪异的事体古怪的破碎的物态形象,文不对题的荒谬语言,或无意义的重复或沉默不语)。对传统戏剧形式的突破。对这种戏剧革新意义与价值的评估。

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椅子》,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属于荒诞派戏剧经典作品之列。

荒诞派戏剧其他重要作家:阿达莫夫(法)、热内(法)、品特(英)、阿比尔(美)。

第二节贝克特

长期不在祖国的爱尔兰作家,用两种外族语言写作的文人,从文学生涯伊始就与现实主义无缘的创新者。贝克特的文学遗产中,数量上小说最为丰富,剧作次之,诗歌又次之。贝氏自己认为他的小说建树最大,但一般(文学界和读者)则认为他的剧作《等待戈多》最有特色,是一个流派的经典之作。

贝克特的主要小说它们的基本思想倾向:很少解除具体的社会问题。少有写实的生活画面,主要是表现人类生存的困惑、孤独和痛苦,带有哲理性和朦胧性。

戏剧代表作《等待戈多》。剧情的基本内容。两个流浪汉的形象。荒诞派戏剧的“反戏剧”特点:戏剧内容表面上毫无价值、没有意义、人物猥琐、对话贫乏、场面单调、无动人的戏剧冲突、缺乏戏剧动作的推动、没有戏剧高潮。从内容到形式都带有荒诞性。实则富有意义。

苦等戈多不来所包含的深层思想涵义:现代西方人是空虚麻木的,过着荒诞的生活。这是因为人生本来就是荒诞的。《等待戈多》等荒诞剧对戏剧改革的启示。

第二章新小说

[教学要求]

了解新小说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理解代表作家娜塔丽·萨洛特、克洛德·西蒙、米歇尔·布托尔的创作。掌握新小说的基本特征。

了解罗伯-格里耶生平和创作概况及他的新小说理论。掌握《橡皮》的内容和思想内涵、小说的艺术特点。

第一节概述

20世纪50年代出现于法国。新小说是反传统小说。反对传统小说的艺术理念和追求新的写作技巧,是新小说的主要内容。

新小说派有代表性的作家:罗伯—格里耶、娜塔丽·萨洛特、布托尔、克洛德·西蒙、潘热和贝克特等。

新小说派作家们的理论观点。

新小说派作家们的艺术实验。反叛性。否定过去文学的优良传统和规范,拒绝文学的思想性、社会意义和道德功能。最关切的是写作技巧,对一切实验,包括荒诞离奇的新颖技法,都深感兴趣。对传统小说的人物描写、结构布局、甚至语言规范都全部抛弃。

新小说派作家们的重要作品和各自的侧重点。

罗伯—格里叶:《窥视者》、《橡皮》、《嫉妒》。强调视觉、外在的真实,主要力量集中于“物”的描绘。

娜塔丽·萨洛特:《无名氏肖像》、《行星仪》、《黄金果》等,注重写人物内心身处的意识活动。

布托尔:在代表作《变》中采用了时空交错法,创造了一个迷宫式的结构。

西蒙:在《佛兰德公路》等作品中,将绘画艺术运用于小说创作之中。

对新小说派形式主义的认识。

第二节罗伯—格里耶

罗伯-格里耶的主要作品《窥视者》、《嫉妒》、《去年在马里安巴》的简要分析。

罗伯——格里耶的新小说理论:小说应摆脱人类中心主义,客观地描写物质世界,客观地描写人物。

《橡皮》分析。《橡皮》表现的基本意义:社会是一个巨大复杂的网络,个人或组织都无法完全掌握它;社会活动或个人活动都有许多偶然因素,出现意外是正常的。《橡皮》所表现的新小说的艺术特点。

第三章黑色幽默

[教学要求]

了解“黑色幽默”的产生和发展。掌握“黑色幽默”的基本特征。

了解海勒生平和创作概况。掌握《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内容、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小说的意义。

第一节概述

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

黑色幽默产生的社会原因是资本主义世界的诸多矛盾和罪恶,既荒诞又无法克服。是无可奈何的作家们露出的痛苦的微笑和道出的玩世不恭的幽默语言。

黑色幽默的思想基础是存在主义哲学。

黑色幽默的特征:表现了美国式的存在主义思想;以喜剧性的形式表现悲剧性的内容;消解传统,进行寓言化、“反英雄”、反小说等创新性的艺术实验。

重要的黑色幽默作家。海勒、库尔特·冯尼格(代表作为《五号屠场》、《猫的摇篮》)

托马斯·品钦(代表作为《万有引力之虹》)、约翰·巴思(代表作为《烟草经纪人》)。

第二节海勒

黑色幽默流派最有代表作性的作家。“二战”中在空军服役的经历,使他对美军中的丑行和官僚跋扈十分熟悉,对他创作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大有帮助。《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出版和轰动效应。小说创作于战后,使思想内容更加深邃。

《第二十二条军规》按写作手法归为“黑色幽默”小说,实质上是一部荒诞小说。小说的整个艺术构成体系贯串着荒诞二字。从人物性格、人物关系、故事情节、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故事结局。全都荒诞不经,离奇古怪,违反常规。主人公尤索林是一个典型的“反英雄”形象。小说中其他的讽刺形象。“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含义。小说对美国军事官僚机器和整个现代统治机构的讽刺和批判。也反映了现代人无法摆脱社会束缚大网的困境。

小说的艺术特点:“反英雄”人物,非逻辑性、夸张手法、变形与荒诞、丰富多彩的幽默语言,似乎平常而实则尖锐的讽刺,与荒谬主题相呼应的结构上的散乱性。

第二部小说《出了毛病》,通过一个高级职员整天惶惶不安和恐惧的生活,反映美国社会的弱肉强食和残酷竞争。

第三部小说《像高尔德一样好》,是一部揭露上层政客腐败的政治讽刺小说。另外还有几部小说和戏剧作品。

第四章拉美魔幻现实主义

[教学要求]

了解拉丁美洲文学发展概况、拉丁美洲的“文学爆炸”。理解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作品。掌握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

了解马尔克斯生平和创作概况。掌握《百年孤独》的内容和思想内涵、小说的叙事特点、魔幻现实主义艺术特点。第一节概述

20世纪60年代拉美的“文学爆炸”。文学的空前繁荣与世界声誉。魔幻现实主义成为强势的文学倾向,形成为一个影响巨大的文学流派。最早的一批魔幻现实主义重要作品出现于40年代。该派的先驱作家是:阿斯图里亚斯(危地马拉):《总统先生》(1946)、《玉米人》(1949)。

卡彭铁尔(古巴):《人间王国》(1949)、《消失了的足迹》(1953)。

先驱们为60年代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稍后的魔幻现实主义重要作家有:

富恩特斯(墨西哥):《最明净的地区》(1958)、《阿尔特米奥·克鲁斯之死》(1962)。

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百年孤独》(1967)。

胡安·鲁尔福(墨西哥):《佩德罗·巴拉莫》(1955)。

魔幻现实主义的定义。

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把现实魔幻化或把魔幻现实化是其最基本的手法。现实世界和魔幻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作家和批评家们论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在一些作家作品中的范例。

魔幻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差异。

第二节加西亚·马尔克斯

生于哥伦比亚濒海小镇。童年时代接受了大量的神化传说和鬼怪故事,还阅读《一千零一夜》,头脑中很早就形成了一个人鬼交融的奇异世界。成长后,长期担任记者,来往于欧洲和拉美之间。

中篇小说《枯枝败叶》是《百年孤独》的预示。另一中篇《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具有明确的社会批判倾向。

长篇小说《百年孤独》。当代西班牙语的最伟大的作品,拉美人的民族史诗。现实的积极思想内容:通过布恩蒂亚一家七代人一百年的兴衰,从创业、发展,历经内战、动乱、灾难、孤独直至民族衰亡的沧桑,反映了哥伦比亚人民和整个拉美民族的历史变迁,批判了内部的专制压迫者和外部的掠夺者,并指出了自身的蒙昧落后对民族发展的阻滞,表达了对拉美民族未来命运的深切关怀。《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特征:象征性的神化结构,人鬼相杂,民间迷信故事和奇异事体的分量大,神化传说的引用,象征手法的纯熟运用。对生活的现实主义描述与奇异梦幻因素紧密地融为一体。

小说作为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在全世界的影响。

《巨翅老人》对社会黑暗和金钱至上的讽刺。

长篇小说《家长的没落》的思想意义。对专制独裁者的深刻揭露。小说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本课程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修课程。 1、课程要求系统介绍西方文学发展概况,重点分析各国﹑各时期﹑各流派代表作家与作品。要求学生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以开放得心态,广泛了解各国优秀文学遗产,初步掌握其思想﹑艺术特征,提高分析﹑鉴赏外国文学作品得能力。?2、本教程讲授一学年,包括从古代到二十世纪上半叶得外国文学.二十世纪盛行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得发展情况,列入专业选修课《西方现代派文学》中讲授。因课时得原因,东方文学部分也列入专业选修课《东方文学》中讲授.?3、本大纲就是作为参考性得文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在完成教学大纲基本内容得前提下作出调整。 ?二、课程教学大纲 本课程教学大纲里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时数与教学内容概要。 绪论 1、教学目标:理解学习外国文学得意义、外国文学得基本特征、发展历程及掌握学习外国文学方法。 2、教学重点:外国文学得知识体系。 3、教学时数:2学时。 4、教学内容概要: 学习外国文学得意义;外国文学得特征、课程知识体系;如何学习外国文学. 第一章古代文学 1、教学目标:了解欧洲得上古文学得概貌;荷马史诗得基本内容与艺术成就;戏剧得产生、发展与成就。 2、教学重点:神话、史诗、戏剧(特别就是悲剧)。 3、教学时数:概述:4学时;荷马史诗:6学时;古希腊戏剧:4学时 4、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节概述 欧洲古代文学就是指古希腊罗马文学。古希腊文学发展及主要文学成就。古罗马文学发展及主要文学成就.维吉尔《埃涅阿斯纪》。 第二节荷马史诗 史诗得题材-—特洛亚战争。作者及作品得形成—-“荷马问题”.史诗内容--《伊利昂纪》:战争史诗;《奥德修纪》:海上漂泊。艺术成就:“荷马式得比喻”。 第三节古希腊戏剧

《汉语专题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汉语专题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920111051 课程负责人:卢烈红 主讲教师:卢烈红、赵世举、萧红、张延成、肖圣中 课程中文名称:汉语专题研究 课程英文名称:Topics in Chinese 课程类别:学科专业通开课 课程学分数:2 课程学时数:36 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 古典文献学、国学与汉学等专业硕士研究生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 一.课程性质 汉语专题研究是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汉语 国际教育、古典文献学、国学与汉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一门通开课程。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通过对汉语各专题如语法学、词汇学、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等基础理论、研究动态的介绍,使学生深入掌握专业知识,逐步培养学生进行汉语分析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方向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该课程的开设对于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夯实研究生的专业基础,培养汉语研究和教学人才有重要意义和明显作用。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由五大板块组成: (一)语法学专题 1.汉语语法的特点 2.语法的发展 3.语法分析问题

(二)词汇学专题 1.汉语词汇体系 2.古今词汇、词义演变的规律 3.词的运用 (三)文字学专题 1.汉字发展的主要阶段 2.汉字构形的特点 (四)音韵学专题 1.韵书 2.韵图 3.音韵学研究方法 (五)训诂学专题 1.形义关系 2.音义关系 四. 教学计划(包含每个课时的授课内容等) 五.教学方法 本课程注重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在知识的传授上重视以点带面,不求细而求精,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都能运用PPT进行教学,知识精当,课后开展网络互动教学,如创作教学网页、QQ讨论群,不定期召开读书报告会,进行语言调查等。 六.考核方式 撰写课程论文。 七.适用对象(说明此课程的开课对象是硕士或是博士等)

建立完整的教学体系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唐山师范学院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成果

第28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5月 Vol. 28 No.3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y 2006 ────────── 收稿日期:2005-11-08 作者简介:杨立元(执笔人)(1951-),男,河北丰南人,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 122 - 建立完整的教学体系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唐山师范学院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成果 文艺理论教研室 (唐山师范学院 中文系,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在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中注重“四结合”,即理论性与现实性相结合、传统性与前沿性相结合、简要性与形象性相结合、一科与多科相结合;坚持“三贴近”,即与时代精神贴近,与社会实践贴近,与学生的实际贴近;做好“三用”,即用先进的理论引导人,用精彩的授课感染人,用自身的写作带动人。 关键词:文学理论;教学体系;文学批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6)03-0122-03 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的文艺理论课是唐山师范学院重点课程。该课程于1996年获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又于2001年被评为学院重点课程。2003年《唐山师范学院学报》重点介绍了该教研室的教改事迹,2004年2月5日《文艺报》在全国高校《重点学科一览》中以《用教学和科研打造一流学科》为题介绍了该教研室的教改经验。该教研室现有教师6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2名,讲师1名。张东焱教授和杨立元教授均为河北省有影响的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唐山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河北省文学理论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被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授予高等师范学校教师奖。杨立元还获得了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和唐山市社科青年专家称号。他们关于以“三驾马车”为首的河北省作家的研究和新现实主义小说的研究在河北省和全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徐永泉教授在《当代文坛》、《文艺争鸣》、《高等师范教育研究》等核心刊物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引起了一定的反响。 文学理论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它对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观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批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作、科研和考研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几年来,该教研室在文艺理论的教学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系统、科学的教学体系,摸索出一系列较为完美、先进、合理的教学经验。其主要做法是:注重“四结合”,即理论性与现实性相结合、传统性与前沿性相结合、简要性与形象性相结合、一科与多科相结合;坚持“三贴近”,即与时代精神贴近,与社会实践贴近,与学生的实际贴近;做好“三用”,即用先进的理论 引导人,用精彩的授课感染人,用自身的写作带动人。主要 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完善大纲,修正教材 文学理论课既是一门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动态的前沿的和边缘的学科。所以它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添加和扩充新的理论知识,并与其他相关学科紧密关联、包容。从1994年开始,我室就积极着手文学理论课的教改,尤其是升本以后,更是锐意求新、不断改革。结合文学理论课程的实际,融进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写作学、创作学等新的知识,几易其稿,制定了既符合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制定的《文学理论教学大纲》的要求,又有鲜明独特性和较强实用性的三万余字的教学大纲。受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邀请与兄弟师范院校合作,联合编写了由童庆炳主审既有理论深度,又适合教学;既有稳定性、实用性,又有独创性、新颖性的《文学理论》教材。同时也吸收了由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的优长,吸取其创新、改革的成分,摒弃其中晦涩难懂的东西。为了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扩充知识面,我室又按教学章节和文学理论的重点、难点问题编写了辅导材料《文学理论辅导》。现在整个教学体系已趋于完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还积极汲取其他《文学理论》教材的有益的成分,努力改善、改革教学文本,体现出创新性、时代性、实践性的鲜明特点。对此,河北师范大学文学理论教授曹桂芳,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李春青,河北师范大学写作学教授贾振华等都对此给予较高的评价。 二、突破常规,灵活多样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室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改革:从教学效果出发,积极采用多媒体、实体实物等教学辅 助手段;注重理论性与现实性相结合、传统性与前沿性相结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多余人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这些形象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接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厌倦上流社会的生活,渴望有所作为,他们的出现是社会意识觉醒的一种体现。但是这一类形象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缺乏行动的能力和勇气,因此在社会上无所适从,结局是悲剧性的。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成为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人都属于这一类典型。 小人物 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由普希金开创的一类艺术形象。他们在社会中官阶卑微,地位低下,生活贫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已,性格懦弱,胆小怕事,成为显赫的大人物治下被侮辱、被损害的牺牲者。普希金以其短篇小说《驿站长》开了俄国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先河。随后,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都在自己的创作中塑造了“小人物”形象。 批判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在法国出现,后在19世纪中后期和20世纪初期的欧美具有极大影响的一种文学思潮。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突出特点就是真实和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深刻地揭露现实矛盾和批判社会罪恶;同情社会下层的小人物,反映他们的悲惨命运和内心痛苦;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并注意细节的真实。但不少作家以抽象的人道主义为出发点来批判黑暗现实,难以找到准确变革社会的道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各种文学体裁均有佳作,其中尤以长篇小说为最。优秀作家众多,如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易卜生等。 自然派 是俄国19世纪40-50年代形成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别称,奠基人是果戈理,名称由别林斯基提出;自然派的特点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批判黑暗腐朽的专制农奴制,描写下层小人物的不幸命运,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倾向;果戈理是当时现实主义文学的盟主,自他以后的一系列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赫尔岑、冈察洛夫、涅克拉索夫等都是自然派作家。 新人 “新人”指的是19世纪中叶在俄国文学中出现的具有民主主义思想倾向的平民知识分子形象。这些形象尽管个性相异,但大多出身平民,具有坚定的意志、明确的理想,以及实干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屠格涅夫在小说《前夜》中最早塑造出了“新人”英沙洛夫的形象,但车尔尼雪夫斯基小说《怎么办?》中的“新人”罗普霍夫等形象则更为典型。 “含泪的笑” 果戈理独特的艺术手法。他认为艺术家不仅应当真实地反映生活,而且应当对生活进行审判,即“通过世界上人们看得见的笑容和人们看不见的、不知道的眼泪来观察生活。”正是这种“笑声”和“眼泪”的交集、喜剧和悲剧的结合,加强了果戈理讽刺艺术的揭露和抬批判力量。 《人间喜剧》 《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主要创作的总称,内分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大类。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doc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2307004 学时:51 学分:3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面向对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 课程英文名称:Curriculum and Pedagogy 一、课程的任务和目的: 任务:课程与教学论是以研究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目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一门学科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目的:通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正确认识和解释小学各种课程与教学现象,掌握课程与教学的相关技能,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和现状,初步学会分析课程与教学的现实问题,为从事小学教学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能从中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什么是课程和教学论 第二节学习课程和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要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发展历史,明确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妇女私和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发展历史。 教学难点: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课程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课程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课程的概念,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课程,表达自己的课程观;理解课程发展的历史概况,熟悉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了解课程理论所设计的基本问题和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课程的概念和课程的形态。 教学难点:课程的形态。 第三章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

第一节课程目标 第二节课程内容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要明确课程目标的内涵、取向及其确定的依据;掌握课程内容的取向及其选择与组织原则;了解当代小学教育课程的目标与课程内容。 教学重点:课程内容。 教学难点:课程内容。 第四章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教学内容: 第一节课程实施 第二节课程评价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要明确课程实施的概念,了解课程实施的取向、途径及影响因素;了解课程评价的概念和类型,掌握课程评价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课程评价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课程实施的含义及取向。 第五章校本课程开发 教学内容: 第一节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 第二节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及其意义 第三节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要理解校本课程及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和意义;掌握课程开发的基本原理,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技术。 教学重点: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 教学难点:校本课程开发与活动课程、选修课程的关系。 第六章教学的基本理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学概念与教学本质 第二节现代教学及其特征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要掌握教学、现代教学和优化教学等概念;了解教学发展的历程和现代教学的特征;探讨教学的本质和优化教学的策略。 教学重点:现代教学的特征和优化教学的基本策略。 教学难点:教学等概念。 第七章教学目标与教学功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学目标

第二节 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与艺术发展阶段论

西方文论-中国人民大学精品课程?首页 ?课程简介 ?教学团队 ?教学内容 o教学大纲 o课程讲义 o课后习题 o期末考试 ?教学手段 o教学导引 o问题解答 o教学交流 o师生互动 o相关批评术语 ?教学条件 o教材及参考书 o教学材料 o教师文库 o相关网站 ?教学成果 o现场教学 o教改研究 o课程评价 第二节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与艺术发展阶段论 一、“绝对理念”的自我发展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已经包含了其《哲学全书》(《逻辑学》又称《小逻辑》、《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的基本轮廓。这实际上也就是黑格尔对“绝对理念”之自我发展的描述。所以马克思将《精神现象学》称为“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称为“黑格尔的圣经”。 “绝对理念”是黑格尔的基本概念,又译为“绝对精神”、“世界精神”等。在他看来,一切都是“绝对理念”的不同形态,自然界如此,人的精神世界同样如此。整个世界其实都体现着“绝对理念”的自我发展。“绝对理念”既是世界的起点,也是世界的目标。 “绝对理念”的发展被黑格尔分为三个阶段。 “逻辑阶段”是“绝对理念”以纯粹思维的形式而存在的阶段。这时除去抽象的逻辑概念之外,还没有任何可以把握的经验内容,所以一切都只能是逻辑学研究的对象。其中可以包括关于“存在”、“本质”和“概念”的研究。 存在论是关于“有”的讨论。而最纯粹的“有”的概念,必然是没有任何具体内容的“纯有”,否则就不能作为真正的开端。而不包含任何具体内容的“纯

有”,其实也就是“无”。这被称为“一方直接消失于另一方的运动”。“质”和“量”的概念也是如此:“质”是“存在”不可缺少根本内容,而“质”的规定又离不开“量”的限制;突破一定的“量”也就导致新的“质”。在二者的矛盾和变易中,毫无规定性的东西获得了一定的“尺度”和特征,从而成为“存在”。这样的存在论,被认为是黑格尔关于“质量互变规律”的论证。 本质论是从存在论发展而来。如果说存在论是通过“一方直接消失与另一方”来证明“存在”,那么本质论更强调各种对应范畴之间的相互联系。其中,一个概念不仅是过渡为另一个概念,而且正是在“差异”中达成“同一”。这一点,通常被认为是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论证。 概念论主要是讲“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即:概念由于自身的充实和丰富,必然要将自身“外化”为自己的反面(即“异己化”),而这种“外化”或者“异化”的过程是不会终结的,从而就形成了一种矛盾中的发展。“绝对理念”也是由此“外化”为实存的“自然”,使“自然”成为可以被“直观”的“理念”。这样便引出了《小逻辑》的最后一句话,“这种存在着的理念,就是自然。” “绝对理念”从“逻辑阶段”过渡到“自然阶段”,又被分为机械的、物理的和有机的三种状态。黑格尔的《自然哲学》也相应分为三段:力学──讨论时间空间以及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物理学──讨论光、热、声、磁、电等现象的矛盾发展关系;有机学──讨论地质自然界、植物有机体和动物有机体。而经过“有机的”植物、动物发展到人,也就意味着“精神”的出现。从而自然界的形式又被否定,“绝对理念”进入了人类精神的阶段。 “绝对理念”的“精神阶段”,即是“绝对理念”以人类精神的形式存在着。这属于精神哲学研究的范围。黑格尔认为:这是研究“绝对理念”由“外化为自然”返回其自身的形态。这一“精神阶段”又包括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 “主观精神”即个人意识。黑格尔与此相关的研究包括人类学(分为自然灵魂、感情灵魂、现实灵魂)、精神现象学(意识、自我意识、理性)、心理学(分为理论精神、实践精神和自由精神)。在黑格尔看来,作为“个人意识”的“主观精神”是内在的、有限的,所以必然要转化为“客观精神”。 “客观精神”即社会意识。黑格尔与此相关的研究包括法哲学和历史哲学(如《法哲学原理》和《历史哲学讲演录》)。 在“客观精神”阶段,黑格尔认为最初标志出法理和自由的,只能是“私有财产”,亦即“意志自由借外物实现自身”。而道德习俗的出现,标志了一定的“主观自由”。最终则是内在的道德良心与外在的财产权利相结合,使“自由意志”得到具体的实现。因此从家庭、市民社会直至国家的伦理制度,便寓托了黑格尔的“客观精神”。乃至他认为“国家是伦理观念的现实”。 但是,作为“社会意识”的“客观精神”虽然克服了“主观精神”的“内在性”,却由于其外在的依赖而仍然是有限的。要彻底克服“有限性”还必须进入“绝对精神”。 “绝对精神”是与绝对理念同一的。“主观精神”、“客观精神”都有发生、发展和过渡的历史,而“绝对精神”则通向永恒。“主观精神”是内在的、潜伏的,因而是有限的、片面的,要外化为“客观精神”;“客观精神”依赖于外在条件,也是有限的、片面的。于是“绝对理念”完全克服片面性、达成二者统一,便发展为“绝对精神”。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全新

1、人物再现法 它是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他通过顺叙、倒叙、对比、侧写等再现方式,让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作品中反复出现。《人间喜剧》中的再现人物共有400多个,散见在75部作品之中。这样前后呼应,相互联系,既将数量庞大的作品联结组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又刻画出了人物性格发展的全过程。 2、社会问题剧 1868—1891年,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用散文写了9部以社会和家庭问题为内容的现实主义戏剧;这些剧本分两类:一类处理社会政治问题,如《青年同盟》、《社会支柱》等;一类处理婚姻家庭问题,如《玩偶之家》等;这些作品大胆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堕落、婚姻的不合理、家庭生活的虚伪、思想的庸俗偏狭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破产;“社会问题剧”以其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技巧震动了西方舞台,引起一场戏剧革命。 3、自然派 是俄国19世纪40-50年代形成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别称,奠基人是果戈理,名称由别林斯基提出;自然派的特点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批判黑暗腐朽的专制农奴制,描写下层小人物的不幸命运,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倾向;果戈理是当时现实主义文学的盟主,自他以后的一系列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赫尔岑、冈察洛夫、涅克拉索夫等都是自然派作家。 4、多余人 19 世纪30年代以后俄国文学史中出现的一类贵族青年典型;他们受过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满现实,但贵族生活方式使他们缺乏明确的目标,最终一事无成。成为“永远不会站在政府方面”,同时也“永远不能够站到人民方面”的“多余人”;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成为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人都属于这一类典型。 5、托尔斯泰主义 是托尔斯泰晚年提出的所谓拯救俄国人民和人类的政治和道德主张;它的基本内容是“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和“博爱”,其核心是“不以暴力抗恶”。托尔斯泰主义是空想的,客观上有麻醉人民、阻碍革命发展的消极作用,但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快要到来时人民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托尔斯泰的出发点是伟大的。 6、冰山原则

外国文学教学大纲 (中文师范专业)

外国文学教学大纲 (中文师范专业) 课程编号:0521051001 0521021001 (外国文学A一、A二)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分: 4+4 学时:144 使用教材: 《外国文学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三版),朱维之、赵澧主编,该教材曾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国家级教育成果二等奖。 参考教材: 1、《外国文学史》(1-4卷),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 2、李赋宁主编:《欧洲文学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11月版。 3、蒋承勇主编:《世界文学史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 4、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5、徐葆耕:《西方文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聂珍钊主编:《20世纪西方文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是学生在已修完文学理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等专业基础课后开设的文学类主干课程。其教学目的为: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系统地掌握外国文学发展史,并能结合所学哲学、文学理论等知识对外国文学史上的各类文学现象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实事求是的分析。 2、特别要掌握外国文学的发展规律,学习运用多种批评方法解读文学作品的基本内容与艺术特点,文学人物的性格特征等。 3、注重中文专业课程设置的内在统一性,课程相互间的协调性,在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下,评析文学的重大现象和作家作品,培养学生运用比较鉴别的方法把握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的意识与能力。 4、教学内容应立足“三个面向”: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现代意识。 二、课程定位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文学类课程之间的关系更是互相参照的。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之间的关系是比较文学的重要内容。对外国文学发展规律的把握,对重要作家作品的深入理解与分析,都须借助于先进的文学理论与美学理论。因此,学生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中国文学与文学理论基础,才能真正学好外国文学。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本课程综合性、理论性、时空跨越性强的特点,按照教育部关于“学科整合”精神,适度打通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在教学中引入比较方法,包括中西文学、东西方各国别文学的比较,文学与宗教、文学与哲学、文学与艺术的跨学科比较。

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61Q0008 课程名称:力学 (Mechanics) 学分: 4 周学时: 4 面向对象:求是科学班(物理)及部分对物理感兴趣的本科生 预修课程要求:高中物理课程 一、课程介绍(100-150字) (一)中文简介 力学是物理学专业的基础课,是基础之基础,也是本科生所接触到的第一门物理课程。物理学是研究物质世界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规律的一门学科。本课程面向物理求是科学班,以及部分物理学专业和对物理学兴趣浓厚的理科类和工科类的本科生。本课程介绍经典力学即牛顿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阐明力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和在当前科技与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主要内容包括质点运动学和动力学、机械能守恒、动量守恒及角动量守恒、万有引力,刚体力学、机械振动与波、狭义相对论以及流体力学基础。 (二)英文简介 Mechanics is the very first of a series of fundamental elementary courses for an undergraduate physics major.In general,physics is a subject on the most fundamental and most general laws of the Nature. This course is mainly for the Physics class of the Qiushi Science Program,which is also open for physics majors and those who have a strong interest in physics from other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departments or schools.It covers the basic concepts and fundamental laws of Newtonian mechanics.It will also briefly point out its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science subjects and show its application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well as our everyday life.To be more specific,Mechanics covers kinematics and dynamics of a point mass, conservation laws of mechanical energy,momentum and angular momentum, universal gravitation,mechanics of a rigid body,mechanical oscillations and waves,theory of special relativity,and fundamentals of fluid mechanics. 二、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力学是物理系基础课的基础,也是技术学科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经典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教学大纲(汉语言文学)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教学大纲 (20th-Century West Literature) (供四年制汉语言文学专业2015级试用) 课程编号:11291390 总学时数:32 学分数:2开课单位:文学院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为四年制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国文学后继课程。 本课程主要讲授二十世纪以来西方文学发展的概况,了解世界现当代文学在内容上的变化及文学手段的革新。重点讲授现代主义文学重要思潮、流派、代表作家及重要作品。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 法去分析、评价复杂的文学现象。扩展知识面,开拓视野。同时总结借鉴西方文 学发展的经验教训,更好的探索民族文学发展道路。学习本课程,还能适应中学 文科教学的需求,并能为从事一定的文化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本课程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学生自学。 本课程为学期课程,考核形式为考查。 大纲内容与基本要求 绪论 一、学习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目的和意义 二、教学基本方法和要求 三、教材和教学参考文献的介绍和使用 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充分认识本课程学习的重 要意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第一章二十世纪西方社会概况和文学发展的基本格局 第一节二十世纪西方社会概况 1、资本主义的的高速发展与世界工场的形成 2、世界两次大战对人类传统价值观的剧烈冲击 3、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矛盾 第二节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发展概况 1、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基本特征 2、二十世纪西方三大文学主潮之间的联系及影响

3、二十世纪文学与十九世纪文学的基本关系 教学要求: 一般性了解二十世纪社会概貌,外国文学多元发展的局面。重点了解三大文学思潮之间的联系,现代主义文学基本特征及世界性影响。 第二章二十世纪社会主义文学 第一节二十世纪俄苏文学与社会主义文学概述, 1、俄罗斯文学创新和争夺话语权时期 2、白银时代的诗歌创作 第二节红色三十年代文学 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变调 2、高尔基的文学创作 3、肖洛霍夫的文学创作 4、“解冻文学”、“回归文学”、“战壕真实”派文学 第三节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 教学要求: 一般性了解二十世纪无产阶级文学的基本特征和重要作家作品。重点掌握这一时期无产阶级文学中与阶级意识和人道主义的复杂关系,掌握社会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在艺术性上互相渗透的特征。 第三章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二十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1、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概况 2、德国现实主义及托马斯〃曼、雷马克、布莱希特等人的创作 3、美国现实主义及欧〃亨利、斯坦贝克、索尔〃贝娄、塞林格等人的创作第二节罗曼〃罗兰 1、生平与创作 2、《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人物形象 3、长河小说的特征 第三节海明威与《老人与海》 1、《老人与海》与美国精神 2、作品的象征意蕴 3、“迷惘的一代” 4、冰山原则,语言的“电报体”风格 教学要求: 一般性了解二十世纪西方现实主义重要作家和作品创作。现实了解现实主义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宪章派文学:宪章文学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文学,它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宪章运动的产物。其主要成就是诗歌,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强烈的战斗性。在艺术形式上,宪章派文学广泛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歌谣体,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语言通俗,风格朴实。最有名的宪章派诗人有琼斯、林顿等。 多余人0798:“多余人”指19世纪中期俄国文学中塑造的典型人物,是一批开始觉醒又找不到出路的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这些人的性格和气质远远高于周围的贵族子弟,但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在令人窒息的社会现实中找不到出路,看不到希望,所以苦闷、彷徨、忧郁、痛苦,同时又非常脆弱。他们希望改变现状,但又不可能与这个社会彻底决裂。所以他们不会与社会正面对抗,其生活态度往往是消极的逃避,成为“多余人”。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典型。此外还有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冈察洛夫《罗亭》中的罗亭、《奥勃洛摩夫》中的奥勃洛摩夫。 新人:是19世纪中期俄国文学中塑造的典型人物。是50年代后登上俄罗斯政治舞台的平民知识分子,他们肩负起改革现实的任务,勇于牺牲有实干精神。屠格涅夫《前夜》中的英沙罗夫、叶琳娜,《父与子》中的巴扎罗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中的拉赫美托夫是“新人”的典型。 自然派: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一个派别,领袖人物是果戈理,别林斯基予以理论上的肯定,起初是反动文人对果戈理作品的贬称,日后成为俄国现实主义的别称。自然派的特点是真实反映生活,批判黑暗腐朽的专制农奴制,描写小人物的不幸命运,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倾向。主要作家有果戈理、屠格涅夫、冈察洛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 人物再现法:巴尔扎克的创作方法,几个重要人物在不同小说中重复出现。这种创作方法不仅是人物的多侧面多角度的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及其发展,还表现出人物的不同生活阶段,也是单篇的作品联系起来成了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如纽沁根、鲍赛昂夫人、伏脱冷等人物形象。 含泪的笑:是别林斯基对果戈理讽刺艺术的评价,果戈理把生活中的喜剧性和悲剧性的因素巧妙地展现出来,使得喜剧唤起的已不是轻松愉快的笑,而是痛苦和悲哀的笑。果戈理的含泪是一种自我嘲笑和无可奈何的嘲笑,讽刺对象是地主官僚的腐朽丑恶,小人物的弱点,病态的生活。其中“笑”是果戈理揭露和讽刺俄国农奴制和官僚体制的有力武器;“泪”则是果戈理对人民的同情,对祖国命运的关怀。 小人物: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一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被剥削,被欺凌 者的典型形象,同时也写到小人物的奴性。代表:普希金《驿站长》开了俄国文学描写小人物的先河、果戈理《狂人日记》、《外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都有对小人物出色的描写。小人物的塑造是俄国文学人道主义精神的标志。 自然主义97:自然主义产生于19世纪后期的法国,后流行欧美,影响很大的文学思潮。自然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丹纳的决定论和貝尔纳的遗传学。自然主义的先驱是龚古尔兄弟。以左拉60年代至90年代初的创作和理论著作《实验小说》《自然主义小说家》为确立标志。特点是把真实和客观性作为文学的首要条件,力图巨细无遗地描绘现实,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修课程。 1、课程要求系统介绍西方文学发展概况,重点分析各国﹑各时期﹑各流派代表作家与作品。要求学生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以开放的心态,广泛了解各国优秀文学遗产,初步掌握其思想﹑艺术特征,提高分析﹑鉴赏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 2、本教程讲授一学年,包括从古代到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外国文学。二十世纪盛行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情况,列入专业选修课《西方现代派文学》中讲授。因课时的原因,东方文学部分也列入专业选修课《东方文学》中讲授。 3、本大纲是作为参考性的文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在完成教学大纲基本内容的前提下作出调整。 二、课程教学大纲 本课程教学大纲里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时数和教学内容概要。 绪论 1、教学目标:理解学习外国文学的意义、外国文学的基本特征、发展历程及掌握学习外国文学方法。 2、教学重点:外国文学的知识体系。 3、教学时数:2学时。 4、教学内容概要: 学习外国文学的意义;外国文学的特征、课程知识体系;如何学习外国文学。 第一章古代文学 1、教学目标:了解欧洲的上古文学的概貌;荷马史诗的基本内容和艺术成就;戏剧的产生、发展和成就。 2、教学重点:神话、史诗、戏剧(特别是悲剧)。 3、教学时数:概述:4学时;荷马史诗:6学时;古希腊戏剧:4学时 4、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节概述 欧洲古代文学是指古希腊罗马文学。古希腊文学发展及主要文学成就。古罗马文学发展及主要文学成就。维吉尔《埃涅阿斯纪》。 第二节荷马史诗 史诗的题材——特洛亚战争。作者及作品的形成——“荷马问题”。史诗内容——《伊利昂纪》:战争史诗;《奥德修纪》:海上漂泊。艺术成就:“荷马式的比喻”。 第三节古希腊戏剧 古希腊戏剧的起源——酒神祭祀。戏剧内容——命运悲剧。三大代表作家作品及其创作特征。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德斯《美狄亚》。古希腊喜剧:阿里斯托芬《阿卡奈人》。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 1、教学目标:了解基督教对中世纪欧洲文学的影响以及但丁的跨时代的意义。 2、教学重点:中世纪文学的基本类型;《神曲》思想内容的双重性。 3、教学时数:概述:4学时;但丁:4学时。 4、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节概述 中世纪历史的分期。中世纪文学的文化历史背景与基本特点。中世纪文学的基本类型:教会文学、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城市文学。 第二节但丁 但丁是人文主义的先驱者。生平与创作。《神曲》思想内容的双重性。艺术手法:梦幻的形式和象征、寓意的手法。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1、教学目标:掌握人文主义文学在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和英国的重大成就。深入理解《堂吉诃德》、莎士比亚戏剧的代表作品。 2、教学重点: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特点;《堂吉诃德》的现实主义成就;莎士比亚的喜剧和“四大悲剧”对世界文学发展的贡献及哈姆莱特的形象。 3、教学时数:概述:4学时;塞万提斯:4学时;莎士比亚:4学时 4、教学内容概要: 第一节概述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文主义思想特征和文学特征。

《文论专题》课程内容和特点

《文论专题》课程容和特点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文论专题》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层次学生设计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这门课程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本科的“文艺学”课程,是专科阶段“文学概论”或“文学原理”课程的延展与拓宽,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两门重要课程的集合。这门课程理论性较强,它对于文学类课程的学习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本课程4学分,课学时72,开设一学期。 二、课程主要容、特点 上编中国文论 第一讲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教学容: 1.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诗教”文艺观 2.“兴观群怨”:孔子“诗教”文艺观的代表 3.孔子“兴观群怨”说对后世中国文论的影响 教学要求: 1.掌握“兴观群怨”的含义。 2.了解中国文论中对文学的社会作用认识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 3.理解文学的社会作用的主要意义。 思考题: 1.孔子的“诗教”文艺观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容? 2.“兴观群怨”说的基本涵是什么? 3.如何理解文艺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第二讲庄子的“言不尽意”说 教学容: 1.庄子的文艺观概述 2.“言不尽意”:庄子的文学言意观 3.庄子“言不尽意”说对后世中国文论的影响 教学要求: 1.准确理解“言不尽意”的含义。 2.了解道家思想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3.弄清文学与理论的基本区别。 思考题: 1.儒家文艺观和道家文艺观有些什么不同?

2.庄子是怎样看待“言”与“意”的关系的? 3.庄子思想对后世中国文艺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 第三讲勰的《通变》篇 教学容: 1.勰的文论思想概述 2.“通变”:勰的文学发展观 3.勰“通变”说对文章写作学的几点启迪 教学要求: 1.理解《通变》的容。 2.了解勰的文学发展观。 3.弄清文学发展的继承与革新的辩证关系。 思考题: 1.勰《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由哪些部分构成?2.“通变”说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3.如何理解文学的发展问题? 第四讲司空图的“韵味”说 教学容: 1.司空图的生平与思想概述。 2.“韵味”:司空图的诗境特征论。 3.司空图“韵味”说对后世中国文论的影响 教学要求: 1.理解“韵味”说的涵。 2.了解司空图“韵味”说产生的背景。 3.基本弄清韵味说对中国文论的影响。 思考题: 1.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提出了怎样的文艺思想?2.“韵味”说的具体涵是什么? 3.“韵味”说对后世中国文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第五讲严羽的“妙悟”说 教学容: 1.严羽的文论思想概述 2.“妙悟”:严羽的诗歌创作论 3.严羽“妙悟”说与克罗齐“直觉”说的比较 教学要求: 1.了解“妙悟”说的基本概念。

《西方文论》教学大纲(单)

《西方文学理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西方文学理论英文名称:Western literary theory 课程代码:011271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学分学时数:2学分36学时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文秘教育、编辑出版学 修订人:单晓溪修订日期:2007年3月10日 审核人:陈雪军审核日期:2007年3月15日 审订人:莫其逊审订日期:2007年3月20日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一)课程的性质 《西方文论》为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本科选修课,是《文学理论》的提高课和拓展课,也是《文学理论》中基本文学问题的重要理论来源。本课程是对西方自古希腊至20世纪文学理论的发展脉络和基本知识的介绍和评析,对于拓展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的文学理论知识、提高文学理论思维水平、提高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目的 《西方文论》旨在通过讲授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脉络,让学生了解西方文艺理论的基本知识,掌握西方文论发展史上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辩证的分析这些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丰富文学理论知识。 具体达到如下目标:以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演变为历史线索,系统介绍和分析自古希腊至20世纪的各种主要文学理论观点;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去辨别良莠、区分高下,正确认识它们的合理性与理论缺陷,全面分析它们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影响;梳理出各自的发展轮廓和基本概念及不同形态,从而帮助学生总结西方文论的经验和规律,探询可能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更深入的把握文学的本质、特征,把握西方文论的内在精神,为进一步的学术思考建立必要的基础和参照。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文艺理论(5学时)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使同学们掌握西方文论的源头所涉及的重要理论家及其理论观点。指导同学阅读重要的理论家的经典作品,使同学打下坚实的西方文论基础。 第一节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

外国文学教学大纲(欧美部分)

教学大纲 说明: 【课程性质】外国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是使该专业学生达到培养其对外国文学史的整体把握之目标的重要课程。 【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教学和训练,学生对外国文学要有“史”的把握,把握重要的文学现象、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及重要的作家作品。 【教学内容】本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外国文学史知识;二是外国文学中重要的文学现象、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及重要的作家作品。在对外国文学发展的脉络和框架进行简洁、明晰的勾勒与描绘的同时,突出四个高峰:古代文学、文艺复兴文学、19世纪文学、20世纪文学,尤其加大了20世纪文学的比重。 【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相互衔接关系】本课程于大三第一个学期开设,是大三第二学期“外国文学(亚非部分)”课程的姐妹课程,该课程也为学生学习中国文学提供了一个平行参照的体系。 【教学时间安排】上课共17周,周3学时,共51学时,其中复习一周,考试一周。 【考试安排】按学院规定,本课为闭卷考试课。考试内容主要为两部分:文学史知识和重要的文学现象、文学思潮、文学流派、重要作家作品。考试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70%,平时作业占30%。 【参考书目】 1、《欧洲文学史》(上、下),杨周翰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2、《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黄晋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外国文学简编》(亚非部分),梁立基、陶德致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外国文学》,匡兴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外国文学史》,金元浦等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目录 说明 (1) 绪论 (5) 一、为什么要学习外国文学 二、学习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古代文学 (5) 一、概述 二、荷马史诗 三、古希腊戏剧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 (6) 一、概述 二、但丁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6) 一、概述 二、塞万提斯 三、莎士比亚 第四章17世纪文学和古典主义 (7) 一、概述 二、莫里哀 第五章17世纪文学和启蒙运动 (8) 一、概述 二、卢梭 三、歌德 第六章19世浪漫主义文学 (9) 一、概述 二、拜伦 三、海涅 四、雨果 五、普希金 六、惠特曼 第七章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上) (10) 一、概述 二、斯丹达尔 三、巴尔扎克 四、狄更斯 五、果戈理

《文论专题》课程内容和特点.

《文论专题》课程内容和特点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文论专题》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层次学生设计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这门课程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本科的“文艺学”课程,是专科阶段“文学概论”或“文学原理”课程的延展与拓宽,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两门重要课程的集合。这门课程理论性较强,它对于文学类课程的学习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二、课程主要内容、特点 上编中国文论 第一讲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教学内容: 1.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诗教”文艺观 2.“兴观群怨”:孔子“诗教”文艺观的代表 3.孔子“兴观群怨”说对后世中国文论的影响 教学要求: 1.掌握“兴观群怨”的含义。 2.了解中国文论中对文学的社会作用认识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 3.理解文学的社会作用的主要意义。 思考题: 1.孔子的“诗教”文艺观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内容? 2.“兴观群怨”说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3.如何理解文艺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第二讲庄子的“言不尽意”说 教学内容: 1.庄子的文艺观概述 2.“言不尽意”:庄子的文学言意观 3.庄子“言不尽意”说对后世中国文论的影响 教学要求: 1.准确理解“言不尽意”的含义。 2.了解道家思想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3.弄清文学与理论的基本区别。 思考题: 1.儒家文艺观和道家文艺观有些什么不同?

2.庄子是怎样看待“言”与“意”的关系的? 3.庄子思想对后世中国文艺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 第三讲刘勰的《通变》篇 教学内容: 1.刘勰的文论思想概述 2.“通变”:刘勰的文学发展观 3.刘勰“通变”说对文章写作学的几点启迪 教学要求: 1.理解《通变》的内容。 2.了解刘勰的文学发展观。 3.弄清文学发展的继承与革新的辩证关系。 思考题: 1.刘勰《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由哪些部分构成?2.“通变”说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3.如何理解文学的发展问题? 第四讲司空图的“韵味”说 教学内容: 1.司空图的生平与思想概述。 2.“韵味”:司空图的诗境特征论。 3.司空图“韵味”说对后世中国文论的影响 教学要求: 1.理解“韵味”说的内涵。 2.了解司空图“韵味”说产生的背景。 3.基本弄清韵味说对中国文论的影响。 思考题: 1.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提出了怎样的文艺思想?2.“韵味”说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3.“韵味”说对后世中国文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第五讲严羽的“妙悟”说 教学内容: 1.严羽的文论思想概述 2.“妙悟”:严羽的诗歌创作论 3.严羽“妙悟”说与克罗齐“直觉”说的比较 教学要求: 1.了解“妙悟”说的基本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