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转移的名词解释

“病理学转移”的过程

病理学转移,也称为转移性病变,是指原发肿瘤在体内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传播到其他部位,并在这些部位形成新的肿瘤。转移性病变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特征之一。

病理学转移的过程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肿瘤细胞脱离原发肿瘤:肿瘤细胞可以通过原发肿瘤的血管或淋巴管进入循环系统。这一步骤通常称为肿瘤细胞的离散。

循环中的肿瘤细胞:进入循环系统的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传播到其他部位。在循环中,肿瘤细胞要面对免疫系统的攻击和机械性的压力,只有少数能够存活下来。

着落和侵入:一旦肿瘤细胞着落到其他组织或器官,它们需要侵入并定居下来。这通常涉及肿瘤细胞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穿过血管壁或其他组织壁等过程。

生长和新的肿瘤形成:一旦肿瘤细胞在新的部位定居下来,它们可以开始繁殖并形成新的肿瘤。这个新的肿瘤通常被称为转移瘤或者转移灶。

病理学转移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也是恶性肿瘤的主要原因之一。它使得肿瘤的治疗变得更加困难,因为转移病变通常会导致肿瘤在多个部位同时存在,从而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和难度。因此,及早发现和处理转移性病变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病理学名词解释

癌: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肉瘤: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 异型性:由于分化程度不同,导致肿瘤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相应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此差异称异型性。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同样类型的肿瘤。 乳头状瘤:见于鳞状上皮、尿路上皮等被覆的部位,乳头状瘤呈外生性向体表或体腔面生长,形成指状或乳头状突起,也可呈菜花状或绒毛状。 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常发生在鳞状上皮被覆的部位,如皮肤、口腔、阴道等处,大体上呈菜花状,可形成溃疡。 脂肪肉瘤:起源于脂肪组织的恶性肿瘤,常发生于软组织深部、腹膜后等部位,较少从皮下脂肪层发生,多见于成人,多呈结节状或分叶状。 平滑肌肉瘤:多见于子宫,好发于中老年人…… 风湿小体:风湿病增生期病变,小体中央为纤维素样坏死物,周围有风湿细胞、淋巴细胞等细胞成分,此小体为风湿病特征病变。绒毛心:见于风湿性心外膜炎,当心外膜腔内渗出以纤维素为主时,覆盖于心外膜表面的纤维素可因心脏的不停冲动和牵拉而形成绒毛状,故得名。 肺肉质变:大叶性肺炎并发症。由于肺内炎性病灶中中性粒细胞渗出过少,释放的蛋白水解酶量不足以溶解渗出物中的纤维素,大量未能被溶解吸收的纤维素即被肉芽组织取代而机化,病变肺组织呈褐色肉样外观,故得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一组慢性气道阻塞性疾病的统称,共同特点为肺实质和小气道受损,导致慢性气道阻塞、呼吸阻力增加和肺功能不全,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和肺气肿等疾病。 肺气肿:指远于终末呼吸道(即肺腺泡)受损,管腔永久性膨大和含气量增多。 硅结节:硅肺的特征性病变,为境界清楚地圆形或椭圆形结节,直径3~5cm,色灰白,触之有沙砾感;由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增生和胶原形成,早期为细胞性结节,以后发展为纤维性结节、玻璃样结节。 燕麦细胞癌:属肺小细胞癌,癌细胞小,呈梭形或燕麦形,胞质少,似裸核,癌细胞呈弥漫分布或呈片状、条索状排列。假小叶:指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分割原来的肝小叶并包绕成大小不等的圆形或类圆形肝细胞团。 早期胃癌:指癌组织仅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而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者;大体分为隆起型、表浅型和凹陷型。 早期肺癌:发生于支气管以上较大支气管者(中央型),是指癌组织仅局限于管壁内生长,未突破支气管外膜累及肺实质,且无淋巴结转移者;发生于小支气管者(周围型),是指癌组织直径<2cm,无局部淋巴结转移者。 第2/4页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 完全康复:致病因素作用已经停止,疾病全部症状已经消失,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损伤完全恢复正常 充血:某些组织器官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一般分为动脉型充血和静脉性充血。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是由小动脉多张引起的局部组织器官血液含量增多。 淤血:静脉性充血。由于静脉血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使局部组织或器官的静脉血含量增多的现象,又称被动性充血。分为全身性和局部性 槟榔肝:(见后) 心力衰竭细胞:慢性肺淤血时,常在肺泡腔中见到吞噬有红细胞或含铁血黄素的吞噬细胞,因为这种细胞多见于心力衰竭病例中,因此又称心力衰竭细胞 出血: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外的现象为出血,流出体外为外出血。流入组织间隙或体腔内为内出血 血肿:破裂性初学时,流出的血液宁挤在组织内,并挤压周围组织形成的局限性血凝块 瘀点:渗出性初学时。出血灶呈针头大的点状 积血:外出的血液流入体腔或官腔内 溢血:外出的血液进入组织内 出血性浸润:由于毛细血管壁同柔性增高,红细胞弥漫性浸润于组织间隙,使出血的局部组织呈大片暗红色 出血性素质:机体有全身性渗出性出血倾向,表现为皮肤、粘膜、各脏器可见出血点 血栓形成:活体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成分析出并凝集形成固体团块的过程。 血栓:活体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成分析出并凝集形成的固体团块 白色血栓:血小板粘集堆扩大,形成血小板血栓,此为血栓的起点。眼观呈灰白色,质地坚实的小丘状,与心瓣膜血血管壁紧密相连,故称 混合血栓:白色血栓进一步发展,形成血小板梁,挂有不溶性纤维蛋白。纤维蛋白网罗有白细胞和红细胞,形成红白相间的层状结构。 红色血栓:血栓增大,血管完全被阻塞后,局部血流停止,血液发生凝固,形成条索状血凝块 透明血栓/微血栓:在微循环血管内形成的一种均质无结构并有玻璃样光泽的微型血栓 血栓机化:较大而未完全溶解的血栓,通常在血栓形成后的1-2天内从血管壁向血栓内长入肉芽组织,逐渐取代血栓,这一过程称为机化 再通:血栓机化过程中,由于血栓干燥收缩或血栓自溶,血栓内部或血栓与血管壁之间出现裂隙,裂隙表面由增生的血管内皮细胞覆盖,最后形成与原血管相同的一个或数个小血管,并有血液重新通过,此现象称为再通栓塞:循环血液中不溶于血液的物质随血液运行引起血管阻塞的过程。引起栓塞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梗死:局部组织器官因动脉血流断绝而引起的坏死称为梗死 DIC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首先激活机体的凝血系统,使血液凝固性增高,在微循环内广泛形成微血栓;同时由于血浆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大量消耗和纤溶系统的激活,使血液由高凝集态转变为低凝集态。导致患畜发生出血、贫血、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一种危重综合症。 水肿:等渗性液体在细胞间隙积聚过多称为水肿 积水:正常时浆膜腔内也有少量液体,当大量液体在浆膜腔积聚时称为积水 脱水由于水的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以致体液总量少于正常的现象,称为脱水 萎缩: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由于物质代谢障碍发生的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数目减少导致的组织器官体积减小、功能减退的过程 变性:指由于物质代谢障碍而在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出现某些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蓄积过多的现象 细胞肿胀:细胞内水分增多,体积增大,胞浆内出现细微颗粒和大小不等的水泡 颗粒变性(浊肿):细胞最轻微的最易发生的一种细胞变性。特征是细胞体积增大,胞浆内出现细微的蛋白质颗粒,胞核无变化。变性的器官肿胀浑浊,失去原有光泽,故有“浊肿”之称 水泡变性:细胞内水分增多,在胞浆和胞核内形成大小不等的水泡,使整个细胞成蜂窝状结构。镜检时,细胞体积增大,胞质透明,淡染,胞内水泡成空泡状。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名词解释 Abscess(脓肿) 指形成大量脓液的局限性化脓性炎,主要特征是大量中性粒细胞侵润,组织发生液化性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 Acute nephritic syndrome(急性肾炎综合征) 起病急,常表现为肉眼血尿,轻至中度蛋白尿,常有水肿和高血压,严重者出现氮质血症,要由急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引起。 Apoptotic bodies(凋亡小体) 凋亡的细胞,包膜皱缩内陷,分割包裹胞浆或核碎片,形成的泡状小体。 Aschoff body(风湿小体) 由成群的风湿细胞聚集于纤维素样坏死灶内,并有少量渗出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等共同构成。 Atrophy(萎缩) 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因细胞物质的丢失而体积变小的现象称为萎缩。 Atypia(异型性) 肿瘤细胞与组织不仅在细胞形态上,而且在组织结构上,都与其来源的正常细胞和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 Becteremia(菌血症) 细菌由局部病灶入血,全身无中毒症状,但从血液中可以查到细菌,称为菌血症。 Carcinoma in situ(原位癌) 指黏膜或皮肤鳞状上皮层的重度非典型增生已累及上皮的全层,但尚未侵破基底膜而向下侵润生长者 Carcinoma simplex(单纯瘤)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子宫颈上皮内瘤变) 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和子宫颈原位癌的总称。 Chronic nephritic syndrome(慢性肾炎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多尿、夜尿、低比重尿、高血压、贫血、氮质血症和尿毒症,见于各型肾炎的终末阶段。

病理学名词解释总结大全

组织和细胞的适应与损伤 1. 适应(adaptation):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内、外环境中的持续性刺激和各种有害因子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2. 变性(degeneration):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 3. 萎缩(atrophy): 是指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可伴发细胞数量的减少。 4. 肥大(hypertrophy):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 5. 增生(hyperplasia):细胞有丝分裂活跃而致组织或器官内细胞数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增生。 6. 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称为化生。(是由具有分裂增殖能力的干细胞或结缔组织中的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发生转分化的结果,通常只发生在相同性质细胞之间。) 7. 细胞水肿(cellular swelling)/水变性(hydropic degeneration):由于线粒体受损,ATP生成减少,细胞膜钠钾泵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Na+、水过多积聚。(轻度水肿:电镜下线粒体和内质网肿胀,光镜下胞浆内出现红染细颗粒。高度水肿:细胞基质高度疏松呈空泡状,,染色变淡,极期为气球样变。) 8. 脂肪变性(fatty change/steatosis):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多见于肝、心、肾、骨骼肌等实质细胞,其中以肝脂肪变最为常见) 9. 脂肪肝:显著弥漫性肝脂肪变。 10. 虎斑心:心肌脂肪变常累及左室内膜下和乳头肌,与正常心肌相间形成黄红色斑纹。 11. 心肌脂肪浸润(fatty infiltration):心外膜增生的脂肪组织沿间质伸入心肌细胞间。 12. 玻璃样变/透明变(hyaline degeneration),指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均质、嗜伊红的半透明状蛋白蓄积。 13. Mallory小体:肝细胞胞质中细胞中间丝的前角蛋白变性,形成Mallory小体,为红染玻璃样物质。 14. 淀粉样变(amyloid change):是细胞间质内淀粉样蛋白质和黏多糖复合物蓄积,因具有淀粉染色特征而得名。 15. 黏液样变(mucoid degeneration):细胞间质内黏多糖(葡萄糖胺聚糖、透明质酸等)和蛋白质的蓄积。 16. 病理性色素沉着(pathological pigmentation): 病理情况下,某些含铁血黄素,脂褐素,黑色素及胆红素等内源性色素和某些外源性色素会增多并积聚于细胞内外,成为病理性色素沉着。17. 病理性钙化(pathological calcification):骨和牙齿之外的组织中固态钙盐沉积。 (1) 营养不良性钙化(dystrophic calcification):若钙盐沉积与坏死或即将坏死的组织或异物中,称营养不良性钙化,此时体内钙磷代谢正常,见于结核病、血栓、动脉粥样硬化。 (2)转移性钙化(metastatic calcification):由于全身钙磷代谢失调而致钙盐沉积于正常组织内,主要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18. 坏死(necrosis):在损伤因子的作用下,活体局部组织、细胞死亡所发生的一系列形态学改变。 19. 坏疽(gangrene):局部组织大块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分为干性,湿性和气性等类型。 20. 干性坏疽(dry gangrene):见于动脉阻塞但静脉回流通畅的四肢末端,肉眼坏死区干燥皱缩呈黑色,与正常组织界限清楚,腐败变化较轻。 21. 湿性坏疽(moist gangrene):多发生于与外界相通的内脏,也可见于动脉阻塞及静脉回流受阻的肢体,坏死区肿胀,呈蓝绿色,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有恶臭味,全身中毒症状明显。 22. 气性坏疽(gas gangrene):也属湿性坏疽,系深达肌肉的开放性创伤,合并产气荚膜杆菌等厌氧菌感染,除发生坏死外,还产生大量气体,坏死区按之有捻发感。 23. 凝固性坏死:蛋白质变性凝固且溶酶体酶水解作用较弱时,坏死区呈灰黄、干燥、质实状态。

病理名词解释1

病理学名解 1.脂肪变性:细胞浆内甘油三脂(中性脂肪)的蓄积。 2.营养不良性钙化:继发与局部变性,坏死组织,或其他异物内的钙化。 3.包裹:坏死灶如较大、或坏死物质难干溶解吸收,或不完全机化,最初是由肉芽组织包裹,以后则为增生的纤维组织包裹。 4.萎缩:是指已经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可以伴发细胞数量的减少。 5.虎斑心:心肌脂肪变性,见于左心室内膜下心肌和乳头肌,呈黄色条纹与暗红色心肌相间,似虎皮斑纹 6.化生:由一种已分化组织转化为另一种相似性质的分化组织的过程。 7. 机化:由新生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或其它异物过程,最终形成瘢痕组织。 8.溃疡:皮肤和粘膜的坏死组织崩解或液化后脱离原来的组织,可留下局部组织缺损,称为溃疡。 9. 坏疽:是身体内直接或间接地与外界大气相通部位的较大范围坏死,并因有腐败菌生长而继发腐败。 10.凋亡:是活体内单个细胞或小团细胞的死亡,死亡细胞的质膜不破裂,不引发死亡细胞的自溶,也不引起急性炎症反应,有人也称之为程序性细胞死亡。 1 修复:指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丧失后,机体对所形成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修复后可完全或部分恢复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2 肉芽组织:由旺盛增生的毛细血管、纤维结缔组织和各种炎性细胞组成,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成鲜嫩的肉芽,故名。见于损伤的纤维性修复。 3 瘢痕组织:即纤维化的肉芽组织。肉芽组织中纤维成分增多,纤维细胞越来越少,剩下少量转变为纤维细胞,毛细血管闭合消失,留下很少的小动脉和小静脉,这种主要由胶原纤维组成的,血管稀少的组织称为瘢痕组织,色灰白,质地较硬,缺乏弹性。 1 变质 : 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称为变质。(3分) 2 渗出: 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蛋白质和白细胞(1.5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或体表及粘膜表面的过程,(1.5分)称为渗出。 3 窦道: 深部组织的脓肿,(1分)向体表一侧穿破,(1分)形成一条仅有一端开口的通道,(1分)称为窦道。 4 化脓 :在化脓性炎症病灶中,坏死组织被中性白细胞所释放的或由组织崩解所产生的溶蛋白酶(2分)所溶解、液化的过程(1分)称化脓。 5趋化作用: 白细胞游出血管后,(1分)主动向某些化学刺激物所在部位作单一定向的移动,(2分)称为趋化作用。 6 炎性息肉 : 在致炎因子的长期刺激下,(1分)局部粘膜上皮和腺体过度增生,(1分)形成突出于粘膜表面的带蒂肿块,(1分)称为炎性息肉。 7假膜性炎:发生在粘膜的纤维素性炎,(1分)渗出的纤维素、白细胞和坏死的粘膜上皮混合在一起,形成灰白色的膜状物(2分)即假膜,称为假膜性炎。 8 炎细胞浸润: 各种白细胞由血管内渗出到组织间隙内的现象,称为炎细胞浸润。(3分) 9 脓肿: 化脓性炎症呈局限性分布,(1.5分)并伴有脓腔形成者,(1.5分)称为脓肿。 10 蜂窝织炎: 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1分)常发生于疏松结缔组织,(1分)以大量中性白细胞浸润为特征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1分)称为蜂窝织炎。

病理学名解134个名词解释总结

病理学名解 1适应(adaptation):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于内、外环境中的持续性刺激和各种有害因子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称为适应。 2萎缩(atrophy):是指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3褐色萎缩:肌纤维变细,核两端的肌浆内有褐色颗粒,为脂褐素,心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褐色萎缩:脂褐素因为萎缩而沉积在心肌细胞内,外观看上去心脏体积减小;重量减轻;包膜皱缩;心外膜血管迂回;色泽晦暗呈褐色。 4脂褐素:细胞内未被消化彻底消化的富含磷脂的膜包被细胞器残体。 5肥大(hypertrophy):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 6增生(hyperplasia):细胞有丝分裂活跃而致组织或器官内细胞数目增多的现象,称为增生,常导致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和功能活跃 7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称为化生。 8鳞状上皮化生:柱状上皮(如气管和支气管的腺上皮)移行上皮等化生称为鳞状上皮化生。 鳞状上皮化生:鳞状上皮化生:由于慢性炎症和其他原因损伤,其他上皮转化为鳞状上皮的现象。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长期吸烟等。 9肠上皮化生:慢性胃炎时,胃黏膜上皮转变为含有帕内特细胞或杯状细胞的小肠或大肠黏膜上皮组织。 10假幽门腺化生:胃窦、胃体部腺体由幽门腺所取代。 11变性(degeneration):细胞的可逆性损伤的形态学变化称为变性,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 12气球样变:细胞水肿时,若水钠进一步积聚,则细胞肿大明显,细胞基质高度疏松呈空泡状,细胞核也可肿胀,胞质膜表面出现囊泡,微绒毛变形消失,其极期称为气球样变。 13脂肪变(fatty change或steatosis):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称为脂肪变。 14虎斑心:脂肪变心肌呈黄色,与正常心肌的暗红色相间,形成黄红色斑纹,称为虎斑心。 15玻璃样变(hyalinization):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半透明状蛋白质蓄积,称为玻璃样变,HE染色呈嗜伊红均质状。 16病理性钙化(pathological calcification):骨和牙齿之外的组织中固态钙盐沉积,称为病理性钙化,其可位于细胞内或细胞外。 17营养不良性钙化(dystrophic calcification):若钙盐沉积于坏死或即将坏死的组织或异物中,称为营养不良性钙化,此时体内钙磷代谢正常。 18转移性钙化(metastatic calcification):由于全身钙磷代谢失调(高血钙)而致钙盐沉积于正常组织内,称为转移性钙化。 19坏死(necrosis):是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中细胞的死亡。 20凝固性坏死(coagulative necrosis):蛋白质变性凝固且溶酶体酶水解作用较弱时,坏死区呈灰白或淡黄、质实而干燥,称为凝固性坏死。 21液化性坏死(liquefactive necrosis):由于坏死组织中可凝固的蛋白质少,或坏

病理学名词解释

1.肥大(hypertrophy):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称肥大。肥大可分代偿性肥大和内分泌性肥大两类。细胞肥大通常具有功能代偿意义。 2.增生(hyperplasia):细胞分裂繁殖,数目增多,有时导致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增生可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后者又分为再生性增生、过再生性增生及内分泌障碍性增生三种。 3.萎缩(atrophy):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或细胞体积的缩小,主要指器官或组织的实质细胞体积变小或数目的减少称萎缩。 4.化生(metaplasia):一种已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成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称为化生。常见的化生有鳞状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结缔组织或支持组织化生。 5. 变性(degeneration):由于某些原因引起细胞的物质代谢障碍,使细胞或间质内出现了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异常增多的形态学改变,称为变性。变性一般而言是可复的,但严重的变性往往不能恢复而发展为坏死 6. 坏死(necrosis):活体局部组织和细胞的死亡称坏死。其主要表现为质膜崩解、结构自溶,细胞的核浓缩、核碎裂、核溶解等细胞、组织的自溶性变化,坏死周围组织常有炎症反应 7. 坏疽(gangrene):大块组织坏死后,继发腐败细菌感染而使组织腐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呈黑色、污绿色等特殊形态的坏死,称为坏疽。坏疽一般分干性坏疽、湿性坏疽和气性坏疽三种类型。坏疽是凝固性坏死的一种特殊类型 8. 凋亡(apoptosis):主要是指活体内单个或小团细胞的死亡(也可为病理性,如肿瘤细胞的坏死),死亡细胞的质膜不破裂,不自溶,无炎症反应。故又称固缩性坏死。似树叶的枯萎凋谢过程,所以又称凋落或程序性细胞死亡 9.机化(organization):由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及其他无生命物质(如血栓、血凝、异物等)的过程,称为机化。 10.再生(regeneration):组织缺损后,邻近细胞分裂增生,以完成修复的过程。再生有生理性和病理性再生。病理性再生有完全和不完全性再生。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名词解释 1. 萎缩(atrophy):发育正常的组织和器官体积的缩小,实质是细胞数减少,细胞体积缩小. 2。肥大:实质细胞体积的增大而引起的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 3. 化生(metaplasia):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一种已分化的组织转变为另一种组织的过程。 4. 鳞状上皮化生:柱状上皮,移行上皮等化生鳞状上皮。 5。虎斑心:心肌脂肪变性时,由于心肌血管分布的原因,造成心肌内不同部位缺氧程度不一,故脂肪变性程度不一样,重者呈黄色.轻者呈暗红色,两者相间排列,状似虎皮,称虎斑心。 6。变性(degeneration):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量显著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7. 透明变性:玻璃样变性,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均质半透明的玻璃样物质,HE染色切片中呈均质性红染。8。坏死:活体内范围不等的局部细胞死亡,死亡细胞质膜崩解,结构自溶,可引起急性炎症反应。 9. 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失水变干,蛋白质凝固,而变为灰白色或灰黄色比较结实的凝固体,称为凝固性坏死。 10. 液化性坏死:有些坏死组织被酶分解成液体状态,并可形成液体囊腔称为液化性坏死. 11。干酪样坏死:主要见于结核菌引起的坏死,由于组织分解较彻底,并含较多脂质,因此坏死组织微黄色,质软似奶酪,不易吸收. 12. 坏疽(gangrene):组织坏死后继发腐败菌感染而呈现黑色,暗绿色等特殊形态改变,称为坏疽。 13。机化(organization):坏死物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或分离排出,由新生肉芽组织吸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异物的过程. 14. 凋亡(apoptosia):活体内单个细胞或小团细胞的死亡,不发生质膜崩解,结构自溶,也不引起急性炎症反应。 15 . Mallory小体:酒精性肝病时,肝细胞胞浆内的红染无结构的玻璃样物质。 16 。水变性:细胞轻度损伤后常发生的早期病变,好发于肝心的实质细胞胞浆.表现弥漫性细胞肿大,胞浆淡染,线粒体内质网等肿胀成囊泡状. 17。脂肪变性:脂肪组织外的细胞中出现脂滴或脂滴明显增多. 18。修复(repair):当组织细胞出现“损耗”时,机体进行吸收清除,并以实质细胞再生和(或)纤维结缔组织的方式加以修补恢复的过程,称为修复。 19. 再生(regeneration):机体组织、细胞损伤后,为修复“损耗”的实质细胞,而由损伤周围同种细胞增生加以修复的过程. 20. 不稳定细胞:细胞总在不断地增值,以代替衰亡或破坏的细胞,再生能力强。 21。稳定细胞:在生理情况下,增殖现象不明显,但受到组织损伤的刺激时,表现出较强的再生能力. 22. 包裹:是一种不完全的机化。即在失活组织或异物不能完全被机化时,在其周围增生的肉芽组织成熟为纤维结缔组织形成包膜,将其与正常组织隔离开。 23. 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构成,并有少量炎细胞浸润的幼稚的纤维结締组织,肉眼呈鲜红色似嫩肉状。 24。瘢痕组织(scar tissue):瘢痕组织是肉芽组织成熟转变为老化阶段的纤维结缔组织。 25. 创伤愈合:是指机体遭受外力作用,皮肤等组织出现离断或缺损后的愈合过程,包括了各种组织的再生和肉芽组织增生、瘢痕形成的复杂组合,表现出各种修复过程的协同作用。 26. 一期愈合:见于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经黏合或缝合后创面对合严密的伤口,例如无感染的手术切口.一期愈合时间短,形成瘢痕少,抗拉力强度大。 27。动脉性充血:局部组织或器官因动脉输入血量增多而发生的充血,称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 28。淤血(Congestion):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又称静脉性充血。30。血栓形成(Thrombosis):在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中的某些成分发生析出、粘集或凝固形29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血栓形成。形成的固体质块为血栓。 31. 栓塞(Embolism):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运行阻塞血管,这种异常物质叫

病理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重点总结(必考)

一、名词解释 1、萎缩:萎缩是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分为病理性和生理性萎缩两类。 2、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通常只出现在分裂增殖能力较活跃的细胞类型中。 3.坏疽:指局部组织大块坏死并继发腐败感染。 4、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侵润,肉眼变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成鲜嫩的肉芽故而得名。 5、机化: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的过程。称为机化。 6、淤血: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血流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称为淤血。 7.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8.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 9.镔榔肝:在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因严重淤血呈现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尔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在肝的切面上出现红黄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称为槟榔肝。 8、心衰细胞:肺淤血时,肺泡腔内除有水肿液及出血外,还可见大量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称为心衰细胞。10..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素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体腔、体表和粘膜表面的过程叫渗出。 11.假膜性炎:纤维素炎发生于粘膜者,由渗出的纤维蛋白、坏死组织和中性粒细胞共同形成伪膜,又称为假膜性炎。12.化脓性炎:以中性粒细胞渗出,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其特点。多由化脓菌感染所致。 13.炎性肉芽肿:炎性肉芽肿主要由巨噬细胞增生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是一种特殊的慢性炎症。14.异型性:由于分化程度不同,肿瘤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与相应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15.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同样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称为转移。 16.原位癌:指异性增生的细胞在形态和生物学特性上与癌细胞相同,并累及上皮的全层,但没有突破基底膜向下侵润。也成为上皮内癌。 17.肉瘤:发生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肉瘤。表现出向某间叶组织分化的特点。包括纤维组织、脂肪、肌肉、血管和淋巴管、骨、软骨组织等。 18。向心性肥大:原发性高血压继发心脏病变时左心室壁增厚,乳头肌和肉柱增粗,心腔不扩张,相对缩小,称为向心性肥大。光镜下见心肌细胞变粗、变长。19。风湿小体:风湿小体即阿孝夫小体,这是风湿热特征性的改变,是确诊风湿热的病理学依据,而且被看作是风湿活动的指标。小体中心有类纤维蛋白样坏死,周围绕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和风湿细胞等共同构成了特征性肉芽肿即风湿小体或阿少夫小体。20.肺气肿:肺气肿是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积增大或同时伴有气道壁破坏的病理状态。是支气管和肺部疾病常见的合并症。 21.肺心病:是因慢性肺疾病、肺血管及胸廓的病变引起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升高而导致以右心室壁肥厚、心腔扩大甚或发生右心衰竭的心脏病。22.肺肉质变:大叶性肺炎并发机化性肺炎时,由于肺内炎性病灶中中性粒细胞渗出过少,释放的蛋白酶不足以溶解渗出物中的纤维素,大量未能溶解吸收的纤维素即被肉芽组织取代而机化。病变肺组织呈褐色肉样外观。称为肺肉质变。23桥接坏死:指中央静脉与汇管区之间,两个汇管区之间,或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 1.变性:细胞可逆性损伤的形态学变化即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或细胞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蓄积的现象,常伴细胞功能低下。 1.坏死: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变现为细胞肿胀、细胞器崩解、蛋白质变性。 2.凋亡:活体内单个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表现形式,由于体内外某些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主动性死亡方式,在形态学和生化特征上有别于坏死。 3.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器官体积增大,是因为实质细胞的体积增大所致,可伴实质细胞数量的增加。 4.增生:细胞有丝分裂活跃而导致组织或器官内细胞数目增多的现象。常导致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和功能活跃。 5.萎缩:已经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器官的体积缩小。组织、器官的萎缩可伴实质细胞数量的减少。

6.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7.再生:组织或细胞损伤后,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完成修复过程,如果完全恢复原组织的结构及功能,称为完全再生。若由纤维结缔组织来修复,称为纤维性修复,以后形成瘢痕,故也成为瘢痕修复。 8.充血:器官或者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增多。器官或组织由于动脉输入血量增多而发生的充血,称为动脉性充血,是一个主动过程,表现为局部组织或器官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血液输入量增加。 9.出血:血液从血管或心腔逸出。 10.血栓形成:在活体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11.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12.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一般由于动脉阻塞而引起的局部组织缺血坏死,静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及修复 1.萎缩:是指发育正常的组织或器官,其实质细胞的体积缩小或数量减少。 2.肥大:是指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 3.增生:是指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增多引起组织、器官体积增大。 4.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在环境改变时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5.虎斑心:严重贫血时,心内膜下尤其是乳头肌处,出现成排的黄色脂质条纹,与正常心肌的暗红色条纹相间排列,状似虎皮斑纹。 6.心肌脂肪浸润:心包脏层脂肪组织增生,并沿心肌间质伸入心肌细胞间。 7.适应:细胞、组织、器官和机体对持续性的内外刺激做出的非损伤性的应答反应。 8.干酪样坏死:是一种特殊的凝固性坏死,原组织轮廓消失与健康组织分界不清,肉眼观状似奶酪、质地松软、呈灰黄色,HE 染色呈红染、颗粒状无结构物,常见于结核病。 9.坏疽:较大范围的组织坏死继发腐败菌感染所出现的特殊形态学改变,分干性、湿性、气性坏疽三种。 10.糜烂:皮肤、黏膜浅表的组织缺损。

11.溃疡:皮肤、黏膜较深的组织缺损。 12.窦道:组织坏死后形成的深在性盲管,开口于皮肤黏膜表面。 13.瘘管:两个脏器之间正常时不存在的,疾病状态下出现的,或从内脏器官通向体表的具有两个开口的异常管道。 14.空洞:肾、肺等内脏器官坏死组织液化后经支气管、输尿管等自然管道排出后形成的空腔。 15.凋亡:指机体细胞在发育过程中或在某些因素作用下,通过特定的基因及产物的调控而发生的程序性细胞死亡。 16.脂肪变:非脂肪细胞的实质细胞胞质内甘油三酯蓄积,主要见于心、肝、肾等器官。 17.玻璃样变性:又称透明变性,是在细胞内、纤维结缔组织间质或血管壁等处,于 HE 染色中呈现均质、红染、毛玻璃样半透明的蛋白质蓄积。 18.纤维素样坏死:又称为纤维素样变性,坏死组织呈细丝、颗粒状无结构的红染物质,形似纤维素(纤维蛋白),故而得名。多发生于结缔组织或小血管壁。 19.修复:组织缺损后,由邻近健康组织的细胞分裂、增生,在结构和功能上来修补和恢复的过程,称为修复。 20.肉芽组织:是一种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增生的成纤维细胞和各种炎细胞构成的幼稚结缔组织。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 适应(adaptation):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内、外环境中的持续性刺激和各种有害因子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1、萎缩(atrophy):指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同时伴有功能降低。 凝固性坏死:蛋白质变性凝固且溶酶体酶水解作用较弱时,坏死区呈灰黄、干燥、质实的状态,称为凝固性坏死。 凋亡:是一种以凋亡小体的形成为特点的,不引起周围组织炎性反应的活体内单个细胞死亡的形态学改变 坏死: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 2、机化(organization):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炎性 渗出物的过程,称为机化。 3、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称为化生,通常只出现在分裂增殖能力较活跃的细胞类型中。 4、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而得名。肉芽组织结局:转化为瘢痕组织。 5、充血(hyperemia):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输入血量的增多而发生的充血,称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 6、淤血congestion):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血流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导致血量增加,称淤血,又称静脉性充血。 7、槟榔肝(nutmeg liver):慢性肝淤血时,肝表面及切面可见淤血区红色、脂肪变性区黄色相间的条纹状结构,形似槟榔的切面。 肺褐色硬化:长期淤血时,肺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及网状组织胶原化,使肺质地变硬,同时由于含有铁血黄素的沉积,肺组织呈棕黄褐色。 心衰细胞:左心衰竭引起慢性肝淤血时,肺泡腔内吞噬了红细胞并将血红蛋白分解为棕黄色颗粒状的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 永久性细胞(填空):再生能力弱或无再生能力的细胞,如神经细胞、心肌和骨骼肌细胞等,损伤后需瘢痕修复。 血栓:是血流在心血管系统血管内面剥落处或修补处的表面所形成的小块

《病理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病理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一)名伺解释 1、适应(adaptation):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于内、外环境中的持续性刺激和各种有害因子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称为适应,适应在形态学上一般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2、萎缩(atrophy):是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的缩小。 3、肥大(hypebrtrophy ):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 4、增生(hyperplasia):细胞有丝分裂活跃而致组织和器官内细胞数目增多的现象。 5、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6、变性(degeneration):细胞可逆性损伤的形态学变化称变性,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而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 7、坏死(necrosis):是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中细胞的死亡。 8、坏疽(gangrene):是指局部组织大块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可分为干性、湿性、气性等类型。 9、糜烂(erosion):坏死灶较大,不易被完全溶解吸收时,表皮粘膜的坏死物可被分离,形成组织缺损,皮肤,粘膜浅表的组织缺损称为糜烂,较深的组织缺损称为溃疡(ulcer)o 10、窦道(sinus):组织坏死后形成的只开口于皮肤粘膜表面的深在性盲管称窦道。 11、痿管(fistula):组织坏死后形成的连接两个内脏器官或从内脏器官通向体表的通道样缺损称痿管。 12、空洞(cavity):肺、肾等内脏坏死物液化后,经支气管、输尿管等自然管道排出,所残留的空腔称空 洞。 13、机化(organization):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的过程,称为机化 14、凋亡(apoptosis):是活体内局部组织中单个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的表现形式,是由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主动性死亡方式。 15、修复(repair):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丧失后,机体对所形成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 16、再生(regeneration):修复过程中,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的称为再生。 17、肉芽组织(granulationtissue):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称为肉芽组织。 18、充血(hyperemia):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输入血量的增多而发生的充血称为动脉性充血,是一个主动过程,表现为局部组织或器官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血液输入量增多。 19、淤血(congestion):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导致血量增加,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20、血栓形成(thrombosis):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21、血栓(thrombus):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22、白色血栓(palethrombus):位于延续性血栓的起始部,常位于血流较快的心瓣膜,心腔内和动脉内,是血栓的头部,肉眼观为灰白色小结节或螯生物状,表面粗糙,质实,与血管壁紧密黏连不易脱落,镜下主要由血小板为及少量纤维蛋白构成,又称血小板血栓。 23、混合血栓(mixedthrombus ):位于延续性血栓的体部,常位于血流缓慢的静脉,心房内,动脉瘤内的附壁血栓,肉眼观表面粗糙、干燥、圆柱状,与血管壁粘连,切面呈红白相间的层状,以血小板小梁,多量红细胞为主,少量白细胞、纤维素。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 1、充血:机体的某器官或组织血管扩张、含血量增多的现象 2、动脉性充血:器官或组织小动脉扩张、输入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又称主 动性充血,简称充血 3、静脉性充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导致局部组织中静 脉血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4、缺血:局部器官、组织的血液供应不足或完全断绝 5、出血:血液逸出心脏、血管之外 6、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份析出、粘集, 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 7、栓塞:血流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至相应大小的血管而不能通过,导 致血管阻塞的过程,称为栓塞。引起栓塞的异常物质 8、萎缩:已发育成熟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由于物质代谢障碍而发生体积缩小、功能减退 的过程 9、变性:是指细胞物质代谢障碍所引起的一类形态学变化,表现为细胞或细胞间质出现一 些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显著增多 10、细胞肿胀:是指细胞内水分增多,细胞体积增大,胞体内出现伊红着染的微细颗粒 或大小不一的水泡。 11、脂肪变性:实质细胞胞浆中有大小不等的游离脂肪小滴蓄积 12、透明变性:是指某些慢性病理过程中,间质或细胞内出现伊红着染的同质、半透明、

无结构的玻璃样物质。透明变性又称玻璃样变 13、粘液样变性:是指结缔组织代谢障碍,出现类粘液积聚。 14、淀粉样变性:淀粉样物质沉着在某些器官的网状纤维、血管壁或组织间的病理过程 15、坏死:活体内局部细胞、组织的病理性死亡,称为坏死 16、液化性坏死:组织坏死后在蛋白分解酶作用下,迅速分解液化 17、水肿:等渗性组织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蓄积过多 18、水中毒:各种原因引起的低渗性体液在细胞内、外蓄积过多,导致稀释性低钠血症, 出现脑水肿,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症状 19、脱水:由于水分摄入不足或丧失过多,造成水的负平衡 20、高渗性脱水:此时,失水大于失钠,故又称缺水性脱水。特点是血浆渗透压增高, 血液浓稠,血细胞因脱水而皱缩,口渴,尿少,尿比重增高。 21、低渗性脱水:失钠多于失水。其特点为血浆渗透压降低,血容量及组织间液均减少, 血液浓稠,细胞内水肿,无渴感。尿量增多,比重降低。 22、等渗性脱水:水、钠按比例丧失,或虽不按比例丧失,但经机体调节后血浆渗透压 基本不变 23、代谢性酸中毒:体内固定酸生成过多或碳酸氢盐丧失过多而引起血浆中碱质 [NaHCO3]原发性减少,致使H2CO3相对增多的病理过程 24、呼吸性酸中毒:由于呼吸功能障碍,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不足,致使体内生成的 CO2不能充分排出,从而引起血中H2CO3原发性增多的高碳酸血症状态 25、呼吸性碱中毒:由于肺的过度通气,CO2排出过多,血液中H2CO3减少所致的低

病理学名词解释

大学中医药专业考试复习资料 病理学名词解释 1.机化(organization):坏死物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或分离排出,则由新生的肉芽组织吸收取代坏死物过程称为机化。最终形成瘢痕组织。 2.变质性炎(练p32)(alterative inflammation)是以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为主的炎症。多发生于心、脑、肝、肾等实质器官。如急性重型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3.向心性肥大(书p140)(concentric hypertrophy):左心室乳头肌和肉柱明显增粗,心腔不扩张,相对缩小,称为向心性肥大。 4.异型性(书p83)(atypia):肿瘤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与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称为肿瘤的异型性,是肿瘤组织和细胞出现成熟障碍和分化障碍的表现,是区别良恶性肿瘤的重要指标。 5.转移(书p90)(metastasis):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同样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称为转移。 6.副肿瘤综合征(p94)(paraNeoplastic syndrome):广义的副肿瘤综合征,是指不能用肿瘤的直接蔓延或远处转移加以解释的一些病变和临床表现,是由肿瘤的产物或异常免疫反应等原因间接引起,可表现为内分泌、神经、消化、造血、骨关节、肾脏及皮肤等系统的异常。 7.恶病质:(p6):糖尿病、结核病及肿瘤等慢性消耗性疾病时,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引起全身肌肉萎缩,称为恶病质。 8.异位内分泌综合征(p94):一些非分泌腺肿瘤,也可以产生和分泌激素或激素类物质,如粗肾上腺皮质激素、降钙素、生长激素、甲状旁腺激素等,引起内分

泌症状,称为异位内分泌综合征。 9.坏疽(p21):是指局部组织大块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分为干性、湿性和气性等类型。 10.桥接坏死3~5(p198):指中央静脉与汇管区之间,两个汇管区之间,或两个中央静脉之间出现的互相连接的坏死带,常见于中度与重度慢性活动性肝炎. 知识点及延伸---萎缩、病理性萎缩类型、化生、变性(物质成分,部位)、坏死、坏疽、影响再生的能力、肉芽组织、一期愈合、梗死、渗出、心衰细胞细胞、虎斑心、绒毛心、槟榔肝、风湿小体、 赘生物、蚤咬肾、颗粒性固缩肾、癌前病变原位癌、、、肝炎类型病变与对应的四种坏死类型、左心衰右心衰淤血、血栓形成的条件、炎症的局部及全身表现、血栓的类型及成分、四种渗出炎特征,假膜性炎、、化脓三种及菌、、生长方式转移途径(血道)。转移性癌、癌与肉瘤的区别、结核结节、流脑乙脑 各论:重要疾病的病变部位、特征病变及分期、继发病变。临床特点及并发症 各论-----动脉粥样硬化三期病变特征,风湿病基本病变风湿性心内膜炎与关节炎、心脑梗死灶特征。良性高血压病变分期及影响器官病变、脑出血豆纹动脉、小叶大叶肺炎性质及分期、肝炎急性慢性轻型。急性肾炎特征。慢性肾炎、肾盂肾炎、消化性溃疡、原发综合征、肝硬化门脉高压、肝功不全。 病案分析:实验指导后面。 渗出性炎、大叶性肺炎、肝炎肝硬化,胃溃疡及胃癌、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