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病理生理学第七版
病理生理学发热七版

.
50
(三)防御功能变化
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1.抗感染能力的改变:
➢一定高温能灭活对热比较敏感的微生物 ➢发热时,免疫细胞功能加强 ➢发热也可以降低NK细胞的活性
2.对肿瘤细胞的影响:杀灭抑制肿瘤细胞
.
51
3.急性期反应
• 血浆急性期蛋白增多 • 血浆微量元素含量下降 •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尤其是中性
2. 主要的外致热原有哪些?它们共同的作 用环节是什么?
3. 发热过程可分为哪三个时相?每个时相 热代谢有何特点?
4. EP引起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的机 制是什么?
5. 根据发热的病因发病学环节,对发热病
人可采取哪些治疗及护理原则?
.
60
❖ 血压 体温上升期 寒战、血管收缩、心率增快 体温下降期 大汗、血管扩张、心脏活动减弱
血压增高 血压降低
严重者可导致休克。
.
48
➢呼吸系统
血温升高 血 pH值
CO2
呼吸加 深加快
过度 通气
呼碱
改善氧供 促进散热
.
49
➢消化系统:
交感神经兴奋 副交感神经抑制 水分蒸发
消化液 酶活性
食欲不振、腹胀、便秘
发热无规律可循;
见于结核病,肿瘤性 发热,流感。
.
22
二、发热的病因和机制
发热的发生机制比较复杂,目前有不少机 制仍未查明,但主要的和基本的环节已比 较清楚,目前认为发热主要是由于:
.
23
发热 激活物
产EP 细胞
EP
体温
体温 调定点
.
下丘脑体温 调节中枢
24
:
发热激活物
1、定义:
《病理生理学》习题(人卫七版)

《病理生理学》复习题金川电脑数码科技整理出售地址:济宁医学院南门对面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1、病理生理学就是研究( c)A、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得科学B、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得科学C、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与机制得科学D、疾病得临床表现与治疗得科学E、患病机体形态结构改变得科学2、疾病概论主要论述 (a )A、疾病得概念、疾病发生发展得一般规律B、疾病得原因与条件C、疾病中具有普遍意义得机制D、疾病中各种临床表现得发生机制E、疾病得经过与结局(b )3、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得最主要方法就是A、临床观察B、动物实验C、疾病得流行病学研究D、疾病得分子与基因诊断E、形态学观察二、问答题1、病理生理学得主要任务就是什么?【答】病理生理学得任务就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阐明疾病得本质,为疾病得防治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 2、什么就是循证医学?【答】所谓循证医学主要就是指一切医学研究与决策均应以可靠得科学成果为依据,病理生理学得研究也必须遵循该原则,因此病理生理学应该运用各种研究手段,获取、分析与综合从社会群体水平与个体水平、器官系统水平、细胞水平与分子水平上获得得研究结果,为探讨人类疾病得发生发展规律、发病机制与实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3、为什么动物实验得研究结果不能完全用于临床?【答】因为人与动物不仅在组织细胞得形态上与新陈代谢上有所不同,而且由于人类神经系统得高度发达,具有与语言与思维相联系得第二信号系统,因此人与动物虽有共同点,但又有本质上得区别。
人类得疾病不可能都在动物身上复制,就就是能够复制,在动物中所见得反应也比人类反应简单,因此动物实验得结果不能不经分析机械地完全用于临床,只有把动物实验结果与临床资料相互比较、分析与综合后,才能被临床医学借鉴与参考,并为探讨临床疾病得病因、发病机制及防治提供依据。
第二章疾病概论一、选择题1.疾病得概念就是指 ( c)A.在致病因子得作用下,躯体上、精神上及社会上得不良状态B。
病理生理学绪论A-all七版

白毒伞
3. 营养因素(nutritional factors) 各类必需或营养物质缺乏或过剩。
营养不良
营养过剩
4. 遗传因素( genetic factors)
◆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 基因结构改变
蛋白质表达、结构、功能变化
◆染色体畸变(chromosomal aberration) 染色体数目异常或结构的改变
亚健康的表现形式: 躯体性~:疲乏无力,精神不振 心理性~:烦躁易怒,失眠焦虑 人际交往~:关系不稳定,心理距离变 大,孤独感。
亚健康的原因:
工作学习负荷过重 心理应激 环境污染 生活习惯不良
亚健康的转化
70 %
15
15
% % Relationship among sub-health, health and disease.
调节紊乱而导致 3.疾病引起机能、代谢
稳于自的过态病身程异是因调。常否的节生被强稳命打度态活破和的动取机能决体力
、形态变化。临床表现 为症状、体征和社会行 为异常。
4. 疾病是一个过程。
sub-health (亚健康):
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于80年代由布 赫曼提出,为目前医学研究的热点,发生率高 (我国2002年75%)。
劳动力、 适应能力 完全恢复
不完全恢复
二、死亡-生命活动的终止
1.死亡的过程
濒死期(临终状态):脑干以上神经中枢功能丧 失或深度抑制。
临床死亡期:大脑和延髓功能丧失,各种反射消 失、心脏停搏、呼吸停止;细胞代谢尚存在。
生物学死亡期:各重要器官代谢相继停止,功能、 代谢及形态结构变化不可逆,整个机体崩解。
高血压发病的神经体液机制
最新人卫第7版病理生理学3水电紊乱2ppt课件

跨细胞转移 结肠排钾 肾调节
泵-漏(pump-leak)机制
主细胞 闰胞
影响钾在细胞内外转移的因素
1. 激素:胰岛素,儿茶酚胺 2. 细胞外液的K+浓度、机体
总钾量 3. 酸碱平衡 4. 渗透压 5. 运动
人卫第7版病理生理学3水电紊 乱2
(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异常(imbalance
of exchange between intra- and extravascular fluid)
组织液生成>回流
Alteration in capillary hemodynamics that favors the movement of fluid from the vascular space into interstitium.
②渗出液 (exudate):为比 重高于1.018、蛋白含 量可达30~50g/L、 且可见多数白细胞的 水肿液。
(2)水肿器官和组织的特点
水肿器官的体积增 大,重量也增加,包 膜被牵引而紧张发亮。 此外,在组织学上水 肿部的间质纤维可被 分隔而稀疏。
(3)体重变化
全身水肿时,体重能敏感地反映细胞外液容量 的变化。因而动态检测体重的增减,是观察水肿消长 的最有价值的指标,它比观察皮肤凹陷体征更敏感。
10 mmHg out
循环血量减少:
出球小动脉收缩>入球小动脉收缩 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浆流量 滤过分数增加
血浆从肾小球滤出增多 管周血管中胶体渗透压相对增高 血流量减少,流体静压相对降低
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
水肿的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
水肿的特点
(1)水肿液的特点
①漏出液 (transudate):为 比重低于1.015、蛋白 含量低于25g/L、细 胞数少于500个/ 100ml的水肿液;
dic人卫7版--病理生理54页PPT

DIC出血的发生机制
致病因素
纤溶系统激活
纤溶酶 溶栓
水解凝血因子
微血栓形成
FDP抗凝
出血
消耗、肝骨髓 代偿生成↓ 凝血物质减少
DIC临床表现
二、休克
DIC通过启动休克的3个始动环节引起休克
致病因素
激肽、补体 组胺、FDP
凝血系统激活
微血栓形成
出血
心肌DIC
回心血量
血管容积↑ 心泵功能 通透性
休克
有效循环血量
弥散性
——DIC的变化发生于全身多个部位,一般不局 限于局部组织或某个器官
血管内
——DIC的凝血部位是血管内,与一般创伤 引起的凝血反应不同。
凝血
——DIC以凝血系统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但 若不治疗,则以凝血始,以出血终,临床表现 主要为出血、休克、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和 器官功能障碍。
• 概念
• 概念
• 原因和发病机制 •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 分期及分型 • 功能代谢变化与临床表现 • 防治原则
概念:
致病 因子
激活 凝血因子 血小板
凝血酶↑ 微血栓 形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消耗凝血因 子、血小板
激活
出 血
纤溶系统
高凝
微循环 障碍
低凝
休克 器官功能障碍
贫血
DIC的本质是什么?
凝血功能失常
先高凝 ----表现为微血栓形成 后低凝 ----表现为出血
凝血系统
Ⅺ、Ⅸ、Ⅷ
Ⅲ Ⅴ、Ⅶ、Ca2+
外源性 凝血系统
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ⅩⅩa (Ⅴa+Ca2+ +PL)
凝血酶形成
最新人卫第7版病理生理学3水电紊乱1幻灯片课件

900 Lungs 350
Water of oxidation 300 Skin
500
Stool
150
Total
2500 Total 2500
❖每日最低尿量500ml ❖呼吸道失水 ❖皮肤不显性蒸发 ❖粪便水
生理需水量: 1500ml/day
钠平衡
40~50mmol/Kg体重
60% 可交换
40% 不可交换
1. 体液占体重百分比明显比成人高
体液总量 细胞内液 组织间液
成人
60
40
15
儿童
65
40
20
婴儿
70
40
25
新生儿 80
35
40
血浆
5 5 5 5
2. 正常婴幼儿电解质含量是年龄越小,Na+ 含量越多,而K+、Ca2+、P2+的则是年龄 越小,含量越少, Cl-的含量不稳定
3.肾的调节功能不够成熟 4.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够健全
woman 38 , 2-day history of weakness and postural dizziness(直立性眩晕 )
History:laxative(泻药)abuse with
multiple bowel movements each day
Physical examination:
1.5 3 4.1
1
2 4.1
115 115 2.5
30 30 5
1
2 1.5
0.5 1 3
5 103
1 103
27
(三) 体液的渗透压 和水的交换
(Osmotic pressure of body fluid and water movement)
病理生理学疾病概论

病理生理学02疾病概论病理生理学2疾病概论,第七版课件第二章疾病概论Introduction to Disease病理生理学2疾病概论,第七版课件第二章疾病概论Introduction to Disease病理生理学2疾病概论,第七版课件第一节健康与疾病一、健康(Health) 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state of complete well-being ) ,即:健康至少包含强壮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精神状态。
病理生理学2疾病概论,第七版课件二、疾病(Disease)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homeostasis)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包括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
病理生理学2疾病概论,第七版课件三、亚健康 (sub-health)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此时机体处于非病、非健康并有可能趋向疾病的状态。
病理生理学2疾病概论,第七版课件亚健康的表现形式躯体性~: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心理性~:烦躁易怒,失眠焦虑社会性~:关系不稳定,心理距离变大,孤独感。
病理生理学2疾病概论,第七版课件亚健康的可能原因工作学习负荷过重心理应激环境污染生活习惯不良病理生理学2疾病概论,第七版课件健康亚健康疾病8病理生理学2疾病概论,第七版课件亚健康的防治加强自我保健开展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功能心理调节病理生理学2疾病概论,第七版课件第二节病因学病因学(eteology)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的科学。
一、病因(cause)指引起疾病必不可少的、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
10病理生理学2疾病概论,第七版课件(一)生物性因素包括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等)和寄生虫。
致病作用主要与病原体致病力强弱与侵入宿主机体的数量、侵袭力、毒力以及它逃避或抵抗宿主攻击的能力有关。
表现为传染过程11病理生理学2疾病概论,第七版课件生物性病因的作用特点病原体有一定的入侵门户和定位 (甲型肝炎病毒)机体对病原的感受性是必要条件(鸡瘟病毒)病原体和机体之间相互影响(免疫和变异)病理生理学2疾病概论,第七版课件The Life cycle of Plasmodium spp.Mosquito gut1Oocyst4Infected mosquito bite releases sporozoites into human bloodGametogenesis2Blood vessel Endothelium Kupffer cells Merozoite Sporozoite Hepatocytes Trophozoite Schizont Macrogametocyte Microgametocyte Mosquito bite takes up macrogametocytes and microgametocytes3病理生理学2疾病概论,第七版课件(二)理化因素◆ 物理性因素温度气压电流冻伤、烧伤、中暑潜水员病电击伤放射伤外伤、骨折14电离辐射机械力病理生理学2疾病概论,第七版课件◆ 化学因素包括强酸、强碱、化学毒物以及动植物毒性物质等。
病理学第七版

病理学第七版介绍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本质、形态学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档将介绍病理学第七版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内容概述病理学第七版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疾病的分类、病理过程、病变形态学等内容。
该版别在前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更新和修订,涵盖了新的疾病分类和最新的研究成果。
本书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基础概念和原则:介绍了病理学的基础概念和研究原则,包括病变的定义、病理过程的基本步骤等内容。
2.疾病分类:对各种常见疾病按照病因、器官系统等进行了分类介绍,包括感染性疾病、肿瘤、遗传性疾病等。
3.病变形态学:详细描述了各种疾病的病理变化和形态学特征,通过显微镜下的观察和组织学分析,揭示了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过程。
4.临床病理学:将病理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介绍了病理学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5.实用技能:包括病理标本的处理、组织学染色技术等实用技能的介绍,帮助读者掌握病理学实验室的基本操作和技巧。
特点病理学第七版具有以下特点:1.全面更新和修订:本版在前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更新和修订,使内容更加准确和科学。
2.综合性的讲解:本书综合考虑了病理学的多个方面,包括基础理论、病变形态学、临床病理学等,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知识。
3.图文并茂的插图:本书配有大量的插图和病理切片图片,帮助读者直观地理解疾病的形态学变化。
4.结合实际临床:本书注重将病理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强调病理学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使内容更具实用性。
5.简洁明了的语言:本书采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了繁琐的术语和复杂的叙述,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病理学知识。
结论病理学第七版是一本全面介绍疾病本质和形态学的权威教材。
通过对疾病的病理过程和病变形态学的描述,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此外,本书还结合实际临床,强调病理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为医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无论是对于学习病理学的学生还是从事临床工作的医生,病理学第七版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教材和参考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1.哪种类型的低钠血症易造成失液性休克,为什么?
2.试述水肿的发病机制。
3.引起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4.简述低钾血症对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5.简述高钾血症对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第四章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1.某一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入院时呈昏睡状,血气分析及电解质测定结果如下:pH 7.26,PaCO2 8.6KPa(65.5mmHg),HCO3ˉ 37.8 mmol/L,Clˉ 92mmol/L,Na+ 142mmol/L,问:该患者有何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根据是什么?
2. 剧烈呕吐易引起何种酸碱平衡紊乱?试分析其发生机制。
3. 试述钾代谢障碍与酸碱平衡紊乱的关系,并说明尿液的变化。
第五章缺氧
1. 什么是呼吸性缺氧?其血氧变化的特点和发生机制是什么?
2. 什么是肠源性紫绀,其血氧变化的特点和发生机制是什么?
3.什么是发绀?缺氧患者都会出现发绀吗?
4.试述缺氧时循环系统的代偿性变化。
5.试述缺氧时红细胞中2,3-DPG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