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

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
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

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研究

项目背景

城市轨道交通具有容量大、速度快、舒适安全、节能环保等优势,能合理利用城市空间,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交通工具和基础设施之一。然而轨道交通的建设投入需要巨额建设资金,我国传统、单一的政府财政投资方式在面对如此巨大的轨道交通建设资金需求时,已开始无力承担,同时也限制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

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投融资模式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由以往国家单一投资变为多渠道多元化的建

设投资方式。目前国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投融资模式采用以下四种常见模式:

(一)政府财政全部出资模式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正外部效应的存在,轨道交通的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运营商无法产生赢利,无法吸引社会投资。因此传统体制下的轨道交通投资基本上是由政府无偿投入。如地铁1、2号线和天津地铁是计划经济时期修建的,建设资金全部由中央政府承担。(二)政府主导的负债型投融资模式

这种方式是由传统的政府直接对项目全额投资转为部分由政府

投入,部分向项目提供信用担保,由企业向银行进行债务融资作为项目的建设投入。在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地铁融资建设中,特别是在地铁建设初期和高速成长时期,这种投融资模式发挥着主要作用。

(三)政府主导的BOT市场化投融资模式

BOT是英文 Build - Operate - Transfer的缩写,通常直译为“建设—经营—转让”。所谓 BOT,一般指在涉及公众利益的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营、移交过程中,由当地政府特许的、由私营的或非政府的财团投资的、以一定期限的经营盈利作为回报的投资模式。(四)政府主导的 PPP市场化投融资模式

PPP是英文“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的简称,即公共部门与私人民营机构合作模式,是公共工程项目融资的一种模式。中文直译为“政府民营合作制”,主要指政府部门与民营机构签署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达成伙伴关系,共同完成某些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建设及运营任务。

三、多种投融资模式的详细介绍

(一)政府财政全部出资模式

1、模式介绍

政府财政投融资模式是指由政府作为投资主体,主要利用政府财

政资金,统一协调和组织实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在此过程中,由政府作为信贷担保人,进行一系列重大的融资引贷活动。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法国巴黎和新加坡。巴黎地铁的投资由政府当局全额投入,地铁公司本身负债为0;新加坡政府将地铁看成是全国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投资全部由财政负担,不要求收回建设成本。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正外部效应的存在,轨道交通项目的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运营商无法盈利,无法吸收社会投资,因此传统体制下的轨道交通投资基本上是由政府无偿投入。

2、融资步骤:

由政府负责土建工程(主要包括车站、轨道和洞体)的投资,负责车辆、信号等的投资。项目建成后,由政府相关部门经营管理。

3、典型案例:地铁1号线、2号线

项目背景:

我国地铁30多年来的建设,经历了计划经济的政府直接投资建设、不计经济回报,政府出资为主、贷款为辅、政府还贷,政府担保、企业还贷和多方融资、市场化管理、股份制操作的等多种渐进发展的投融资模式。早期的建设投资应理解为资金划拨,投资回报和融资还贷都无从谈起。以市为例,其地铁建设的投资经历了政府计划投资为主的地铁1号线(站—苹果园)和2号线。

投资情况:

一期工期为4年零3个月建设,地铁的1、2号线,其建设资金是由中央财政出资的。按照当时的物价指数,平均每公里的造价是1亿元人民币,总投资额大约为40亿元人民币。这种模式优点不需要支付利息,降低了财务成本;其缺点是财政资金有限,不能广泛的运用,且运营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较低。

(二)政府主导的负债型投融资模式

1、模式介绍

政府主导的负债型投融资模式是指以政府背景的国有公司为主体,多渠道筹集项目资本金,负债资金通过银行贷款、发行企业债券等债务融资手段予以解决。

在政府主导的负债型投融资模式下,财政投入资本金后,可利用政府的信用优势吸引银行贷款,充分发挥财务杠杆作用,放大财政资金利用效率,完成项目投资建设,有利于缓解政府即期现金支出压力。2009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调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的通知》(国发〔2009〕27号),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最低资本金出

资比例由40%降至25%。资本金出资比例的降低使财政资金杠杆作用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银行信贷资金到位快,操作成本相对较低,能够在短期完成地铁项目的融资任务。可以迅速满足国当前地方经济发展对轨道交通的迫切需要,从缓解财政短期建设资金不足的方面来看,具有一定积极作用。采用这种投融资模式需要政府承担建设、运营等项目风险。缺点一是,银行融资成本相对较高,巨额债务进一步加大了企业和政府的财务负担,尽管可以缓解政府的当期财政压力,但是政府必须提供持续的补贴,以保证债务的顺利偿还和运营的顺利进行。二是投资主体单一,不利于运营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三是不利于企业引入多元化的投资体制,无法从根本上减轻政府负担。

从实践角度来看,政府主导的负债型融资模式在国外得到普遍应用,是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的主要模式。国城市应用该模式的主要形式是当地政府通过财政、土地出让金等投入项目资本金,债务资金一般通过银行贷款的形式筹集。地铁、地铁、地铁、地铁、地铁等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均以政府主导的负债型融资模式为主。

2、融资方法:

由政府财政投入部分资金,其余资金则依托政府信用担保。政府通过行政手段让直属企业为项目提供资金或者为贷款提供担保,政府批给项目沿线的土地开发权,以综合开发收益作为贷款的还款来源,政府承担项目的还本付息责任。

3、典型案例: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项目

项目背景:

市是省省会,中部地区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镇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系统,积极引入具有大、中运量的轨道交通方式是实现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根据《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市轨道交通线网由6条线路组成,全长202.53km,共设车站135个。根据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的初步估算,投资成本约为5.9亿元/km,鉴于市轨道交通建设所需庞大的建设资金和市现有的经济实力,不适宜采用以政府财政资金无偿投入为主的投融资管理模式,同时,由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刚刚起步,缺乏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模式必须的操作经验、人才和成熟的投资环境,因此采用以政府为主导的负债型投融资管理模式。投资情况:

由市市政府授权市建设投资总公司负责对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进行投资和融资,作为投融资载体,组建轨道投融资项目公司,市市

政府将以政府财政投入向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注入项目资本金,项目资本金以外的债务资金由轨道投融资项目公司通过国银行贷款为主,企业债券为辅等多元化的债务融资手段来解决。

政府财政投入: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具有一次性投入大,运行费用高,社会效益好而自身经济效益差等特点,政府在城市轨道交通资金筹集中始终占有举足轻重的决定作用,为保证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市市政府投入105.12亿元作为建设项目资本金,占总投资的40.19%。

国银行贷款:国银行贷款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融资手段,广泛用于各种项目,国轨道交通项目也大都采用国商业银行贷款。中国银行分行、中国农业银行金水路支行、中国建设银行支行等数十家银行已对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进行了债项评审,与市市政府初步达成了总额超过100亿元的授信意向。

企业债券:企业债券是企业为筹集建设资金而发行的债券,通过发行轨道交通债券,可以集中民间大量闲散及短期资金用于轨道交通建设。企业债券不改变投资主体,实际上是向社会公众借款的一种方式,而且是一种筹集长期稳定、低成本资金的有效手段,也是市轨道交通建设筹集资金的一条重要渠道。

(三)政府主导的BOT市场化投融资模式

1、模式介绍

BOT融资模式(即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经营~移交)是项目融资的诸多方式中的一种,在我国又被称作”特许权投融资方式。一般有东道国政府或地方政府通过特许权协议,将项目授予项目发起人为此专设的项目公司,由项目公司负责基础设施(或基础产业)项目的投融资、建造、经营和维护;在规定的特许期,项目公司拥有投资建造设施的所有权(但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所有权),允许向设施的使用者收取适当的费用,并以此回收项目投融资、建造、经营和维护的成本费用,偿还贷款;特许期满后,项目公司将设施无偿移交给东道国政府。

2、融资步骤

(1)项目发起方成立项目专设公司,专设公司同东道国政府或有关政府部门达成项目特许协议。

(2)项目公司与建设承包商签署建设合同,并得到建筑商和设备供应商的保险公司的担保。专设公司与项目运营承包商签署项目经营协议。

(3)项目公司与商业银行签订贷款协议或与出口信贷银行签订买方信贷协议。

(4)进入经营阶段后,项目公司把项目收入转移给一个担保信托。担保信托再把这部分收入用于偿还银行贷款。

3、典型案例:地铁4号线

项目背景:

在地铁4号线建设中,工程一期的4公里已经由政府投资建设完成,二期工程的16公里,政府采用BOT的方式引入投资。2004年1月市政府与地铁公司签订原则性协议-地铁4号线的BOT协议,确定由地铁公司完成4号线二期BOT项目。四号线采用的BOT方式,项目的建设基金全部由通过土地融通地铁建设资金的经验,政府把地铁沿线土地以协议出让的方式转让给地铁公司成立的项目公司。项目公司对土地进行综合开发获得利润以弥补建设期贷款偿还以及初期运营亏损。这种模式下政府的责任只限于对地铁建设、运营的监管以及吧一期工程租赁给项目公司。除了土地之外,政府不对二期工程进行投资,政府对地铁项目的参与程度进一步降低了。

投资情况:

地铁公司依照中国法律在市注册设立一家外商独资/ 合资有限责任公司,作为项目公司,负责建设4号线续建工程、运营4号线整体(包括一期和二期)以及直接或间接经营沿线政府注入地块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在经营期地铁公司持有不少项目公司股权的51%。项目公司的注册资本不低于投资总额的40%。市政府将4号线一期设施以租赁的方式交给项目公司经营,首个租赁期限为20年,期限届满,双方续订租赁到经营届满。

地铁公司负责筹措注册资本和投资总额之间的差额,项目工资通过向中国境外的金融机构融资,解决注册资本和投资总额之间的差额,融资资金必须用于4号线二期的建设和运营。项目公司不能用二期建设用地进行抵押。

市政府采用协议出让的方式向项目公司提供地铁沿线土地面积80公顷,用于房地产开发。项目公司按评估低价的60%向市政府缴纳地价款,作为协议出让土地使用权的价格。项目公司通过招标、拍卖的方式选择发展商,也可自行开发。

项目公司在经营期满后,向市政府移交4号线设施,并且确保所移交的设施处于良好的状态。移交的二期设施不存在任何抵押、质押和任何形式的担保,且不受任何第三人的追索。项目公司在经营期间接受交通主管部门及其他职能部门对4号线的监督。市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制定4号线票价。

(四)PPP融资模式

1、模式介绍:

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又称“政府民间合作”。PPP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PPP泛指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为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而建立的各种合作关系;狭义的PPP可以理解为一系列项目融资模式的总称,包含BOT、TOT、DBFO等多种模式。狭义的PPP更加强调合作过程中的风险分担机制和项目的衡工量值。

PPP融资模式的实质是政府通过给予私营公司长期的特许经营权和收益权来换取公共产品加快建设及有效运营。PPP模式是一种以各参与方的“双赢”或“多赢”为合作理念的现代融资模式,反映了广义的公私合营关系,运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机构和国营企业的私有化改造等领域。其特点是:通过引入私营企业,将市场中的竞争机制引入到基础设施项目中,以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2、融资步骤

①项目前期准备阶段:项目发起(包括启动准备和前期调研)、项目准备(主要是项目策划实施方案研究和编制)

②项目招投标实施阶段:协议编制、竞争性程序、签署协议

③项目实施阶段:项目建设(项目公司与各联合单位签订正式合同,并确定责任主体)、项目运营(政府与项目公司签订特许经营权协议,约定特许经营期限)

④合同终结阶段:项目移交(特许经营期满后,项目公司要将项目的经营权向政府移交)、项目公司清算(项目移交后,项目公司应按合同要求及有关规定到有关部门办理清算、注销等相关手续)

3、典型案例:地铁四号线

项目背景:

地铁四号线长28.65千米,位于西部市区,总投资约为153亿元。2003年12月,市政府转发了市发展改革委《关于本市深化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轨道交通项目可以按照政府与社会投资7:3的比例,吸引社会投资参与建设。地铁特许经营项目的实施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地铁四号线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发的。

鉴于地铁四号线的社会效益,市政府计划通过市基础设施投资提供70%的资金(约107亿元人民币),其余30%的资金通过项目融资由私人开发商提供。这种资金安排,难以直接应用BOT模式,而创新开发策略要满足两个要求:一方面要有效地利用政府资金,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私营企业的管理效率,避免政府对私营企业的不当干扰。为此,地铁四号线分拆为A、B两个部分:A部分包括洞体、车站等土

建工程的投资和建设,由政府或代表政府投资的公司来完成;B部分包括车辆、信号等设备资产的投资,吸引社会投资组建的PPP项目公司来完成。两部分形成一个整体后,由项目公司负责运营和维护一定的年限,通过票价收入及非票价收入(如广告、零售、通信、地产等)回收投资和赚取利润。

2005年2月7日,市交通委代表市政府与“港铁-首创”联合体草签了《地铁四号线特许经营协议》,特许经营期为30年。在特许经营期,合资公司依法承租并获得在经营期对地铁四号线A部分的经营、管理和维护权,票价仍将由市政府统一制定,如果票价亏算较高,政府会适当给予补贴。期满后,合资公司将全部设施无偿移交市政府。投资情况:

地铁公司、首都创业集团和市基础建设投资三方合资成立京港地铁。

该项目总投资为153亿元,其中七成(约107亿元)由市政府出资;另外三成(约46亿元)由京港地铁(项目共公司)负责筹资,该公司注册资本约15亿元人民币(股本资金),大约2/3的资金采用无追索权的银行贷款。在项目公司中,地铁公司和首都创业集团各投资约7.35亿元(各占49%),市基础设施投资投资约3000万元(占2%)。

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

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研究 项目背景 城市轨道交通具有容量大、速度快、舒适安全、节能环保等优势,能合理利用城市空间,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交通工具和基础设施之一。然而轨道交通的建设投入需要巨额建设资金,我国传统、单一的政府财政投资方式在面对如此巨大的轨道交通建设资金需求时,已开 始无力承担,同时也限制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 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投融资模式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由以往国家单一投资变为多渠道多元化的建设投资方式。目前国内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投融资模式采用以下四种常见模式: (一)政府财政全部出资模式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正外部效应的存在,轨道交通的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运营商无法产生赢利,无法吸引社会投资。因此传统体制下的轨道交通投资基本上是由政府无偿投入。如北京地铁1、2 号线和天津地铁是计划经济时期修建的,建设资金全部由中央政府承担。(二)政府主导的负债型投融资模式 这种方式是由传统的政府直接对项目全额投资转为部分由政府投入,部分向项目提供信用担保,由企业向银行进行债务融资作为项目的建设投入。在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地铁融资建设中,特别是在地铁建设初期和高速成长时期,这种投融资模式发挥着主要作用。 (三)政府主导的BOT市场化投融资模式 BOT是英文Build - Operate - Transfer 的缩写,通常直译为 “建设一经营一转让”。所谓BOT, —般指在涉及公众利益的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营、移交过程中,由当地政府特许的、由私营的或非政府的财团投资的、以一定期限的经营盈利作为回报的投资模式。 (四)政府主导的PPP市场化投融资模式

PPP是英文“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的简称,即公共部 门与私人民营机构合作模式,是公共工程项目融资的一种模式。中文 直译为“政府民营合作制”,主要指政府部门与民营机构签署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达成伙伴关系,共同完成某些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建设及运营任务。 二、多种投融资模式的比较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方向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方向 辇伟恒 上海伟珂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上海201900 摘要:人类社会发展正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超前消耗、环境急剧恶化的空前挑战,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的的现代城市规划,决定了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只能追求以公共交通为基础的高质量的可达性。具有多项显著优点的轨道交通(尤其是地铁运输模式),是解决大城市中心区域交通拥堵问题的最佳途径,但必须在依托改善既有公交系统、并通过优化网络便捷换乘而达到相互协调配合的前提下,注意降低它的建造运营成本。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is faced with population expansion,resource consumption,ahead of sharp deterior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of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der the guidance of modern city planning,decided our country in most areas of pursuing only to public transportation based on the high quality of sex.Has a number of advantages of rail transportation(especially the metro transport mode),is the city center area traffic congestion problems in the best way,but must rely on improving existing bus system,and by optimizing the network convenient transfer to coordinate each other under the premise,pay attention to reduce its operation cost.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轨道交通;建造运营成本 Key words:sustainable development;city planning;rail transit;operation cost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作为文明历史发展中的崭新时代,城市的诞生宣告了人类生存方式的彻底变革,也由此开创了城市建设与规划的初始形态。今天,伴随全球化的大潮,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人口迁移与国土城市化过程,充满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实践,越来越体现出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交通是现代城市规划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各方面处于跳跃式发展的人口大国,科学地制定切合实际又具有前瞻性的城市交通规划,意义尤其重大深远。 主要以上海市为例,城市化加速背景下城市交通规划面临的重大选择作为切入点,对如何进行城市格局系统规划和解决轨道交通与现存城市公交系统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如何经济、优化地建造与运营城市轨道交通,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比较分析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比较分析 作者:李燕, Li Yan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44 刊名: 中国铁路 英文刊名:CHINESE RAILWAYS 年,卷(期):2010(6)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11条) 1.查看详情 2.王灏伦敦地铁PPP模式仲裁机制[期刊论文]-中国投资 2005(04) 3.查看详情 4.廖维城市轨道交通同融资模式研究 2009 5.Hiroshi OKADA东京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2005(05) 6.卓健速度@城市性@城市规划 2004(05) 7.李凤玲;史俊玲巴黎大区轨道交通系统[期刊论文]-都市快轨交通 2009(01) 8.张鸿;刘勇;董三喜世界七大城市地铁投融资实例分析及其借鉴[期刊论文]-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07(10) 9.叶苏东项目融资理论与案例 2008 10.陈炳泉;林俊业;陈炜明香港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比较研宄[期刊论文]-建筑经济 2008(10) 11.燕志华南京地铁二号线政府为何有望"免单" 2007 本文读者也读过(7条) 1.张燕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比较研究[学位论文]2006 2.张泓.刘勇.董三喜.Zhang Hong.Liu Yong.Dong Sanxi世界七大城市地铁投融资实例分析及其借鉴[期刊论文]-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7,10(10) 3.柴潇羽.穆晓磊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初探[期刊论文]-科技资讯2010(32) 4.王建波.盛雪艳.陈新胜.WANG Jian-bo.SHENG Xue-yan.CHEN Xin-sheng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的探讨[期刊论文]-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0,31(4) 5.焦冶沈阳地铁项目投融资方式初探[期刊论文]-中国经贸2010(10) 6.赵小窕.张家春.Zhao Xiaotiao.Zhang Jiachun深圳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的发展变化及探讨[期刊论文]-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1,14(2) 7.燕山北京地铁建立新型融资和运营模式[期刊论文]-中国工程咨询2004(8) 引证文献(1条) 1.童爱香.王晓迪世界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比较[期刊论文]-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12(3)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a913284891.html,/Periodical_zhongguotl201006021.aspx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

机械与车辆学院交通工程专业报告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模式 指导老师: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模式 摘要:通过分析欧洲先进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过程,探讨了在我国发展中等运量的综合轨道交通系统的可能性。 关键词城市交通轨道交通综合交通模式 In urban rail transit of China model of development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advanced European urban rail transit system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traffic volume in medium comprehensive rail transit system in the possibility. Key words:city traffic ;rail transit ;comprehensive; traffic mode

目录 摘要 (2) 一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现状 (4) 二中等运量的综合轨道交通系统 (8) 1.运量 (8) 2.适用范围 (8) 3.线路型式 (8) 4.车辆 (9) 5.运营管理 (9) 6.车站规模 (10) 7.车场 (10) 三结论与展望 (11)

一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大城市交通状况日趋恶化,简单的阔路增车方法已解决不了城市的这一重大问题。世界上一些城市的发展由于没有找到解决城市交通的有效方法而趋于崩溃,私有车辆的增长使这种影响更趋恶化,尤其当交通状况到了趋于停滞的边缘时,用其他方式代替公共交通将负担不起或不太可能。因此研究一种基于我国国情的、既经济又实用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确迫在眉睫。 改善城市交通的拥挤状况是一项投资宏大的工程。同时也是摆在市政府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事实证明,建设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公共汽车和轨道交通)是改善城市交通状况的根本途径,其中轨道交通系统又是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因为轨道交通系统使用专用的道路,可以保证快速、准点、安全和没有污染,这一点在中国及亚洲的大城市体会更深。然而,选择哪种公共交通系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因为轨道交通与公共汽车的差异不仅是在运量上,更重要的是建设投资和运行成本。上海地铁1号线长16.1km,造价为6.2亿/km。广州地铁1号线长18km,造价为7.6亿/km。如此高的投资,使许多城市对地铁的发展望而生畏。对此,除了在建设标准和国产化方面需要重新反思外,轨道交通多种形式的最优配置问题,也是应该予以重视的重要方面。 城市轨道交通可进一步分为有轨电车、轻轨和地铁。随着城市基础建设项目的增加及工程预算的消减,我们一直在寻找一条有效的轨道交通途径,既要投资少、降低运行费,又要安全可靠、满足客运要求。目前中国建设地铁的城市人口均在300~400万以上,属特大型城市。人口密度高、城市公共交通运量很大的城市,建设大运量的地铁系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单一的地铁方案,不仅运量浪费大(图1),而且投资运量比也不合理。尤其在100~200万人口的城市里,公共交通运量相对要小一些。因此,是否可以探求一种中等运量的轨道交通模式呢?尤其是在当前资金筹措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如何能做到既要建设轨道交通,又要少花钱呢?我们现在必须冷静地面对当前的地铁热,鼓励发展有轨电车和轻轨。实际上亚洲和世界的许多城市也都碰到了同样的问题:一方面地铁方案是技术成熟、环境最优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全面的地铁网不仅投资巨大,而且运能又高于实际要求。所以应该找出这样一个解决方案:在满足运量要求的前提下,选择投资运量比合理的轨道交通方案。

城市轨道交通的经营模式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的经营模式分析 中经未来产业研究中心 一、城市轨道交通商业化运作模式 (一)商业化运作模式的理论基础 公共基础设施分解理论。准公共产品供给上存在高度垄断的单一供给模式,限制社会资金进入这些领域,减少了潜在的供给增加,也使准公共产品生产供给缺乏竞争。鉴于此,有必要打破行政垄断,实施政府管制职能和具体经营业务的分析制度,给各种经济成分进行平等竞争创造条件;在必须实行垄断的准公共产品行业划分出适宜市场竞争业务和不适宜市场竞争业务。对前者鼓励市场竞争,对后者通过采取一些竞争性的激励制度,来提高其内部运行效率。 技术变化和管理创新打破了一部分基础设施的自然垄断特性,基础设施经营的规模得以降低,业务得以分解,这使得利用市场和竞争改善基础设施服务的生产、供应成为可能。当技术和管理创新降低了基础设施经营的必要规模时,可以分解原本大一统的基础设施部门来获取竞争收益。就城市轨道交通而言,按生产过程的上下游关系垂直分解为轨道线路管理与运营业务分解。 (二)东京商业化运作模式的经验 日本城市轨道交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商业化的经营方式,具有经营主体多样化的特点。东京地铁建成后交由东京都交通局和东京地下铁株式会社公私两个团体共同运营。地铁运营费用也是由运营公司自行融资解决,政府不直接干涉。政府对地铁运营的控制主要体现在运营公司的高层领导的任免权上。东京政府规定地铁票价要以社会物价增长指数为准,一般4年调价一次。作为补偿措施,政府将对地铁运营企业实行政策性补贴,补贴金额相当于实际价格与按总成本原则所拟价格的差额。

(三)上海商业化运作模式的经验 上海轨道交通建设具有有别其他内地城市的一些优势,如资金充足、客源丰富。尽管如此,上海地铁为了可持续的发展,积极探索了商业化的投融资和运营模式。在投融资方面,上海地铁由前期的政府主导逐渐向市场化过度。上海地铁以项目公司为载体,本着“谁投资、谁所有、谁收益”的原则鼓励企业投资,并借助政府财力、政策的支持,搞活资产运作,实行多元化融资。 在运营方面,上海地铁的投资、建设、运营分别经历了三者合一、三者分开和三者再合一的过程,目前为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的运营模式。2001年8月,上海地铁通过资产置换借壳上市,开拓了市场化的融资渠道。然而上市所融资金毕竟有限,上海地铁上市另一个重要的目标是为了创造更好的商业运作环境,实现循环建设。 (四)商业化运作模式的盈利措施 要保障商业化经营模式的盈利,必须做好综合交通体系的宏观调控。香港地铁的发展历程中,除了令人津津乐道的上盖物业盈利模式外,香港交通运输政策的变化对香港地铁的发展也留下许多经验和教训。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香港的运输政策几经调整,最初保护铁路运输的政策大大促进了轨道交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社会效益。而后的政策调整使得前后政策不具有一致性,之后轨道交通发展面临“增量不增收”的局面。一般认为,公共交通市场私有化能够通过引入竞争提高效率、改善服务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然而,尽管香港有着极高的人口密度和极低的私家车出行率,如果没有行政干预和管制,市场也并不能有效地避免恶性竞争和供应过剩,这种恶性循环给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效应。 所以,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不仅应该进行价格规制,更重要的是要控制各类公共交通服务的供给和扩张,确保部分用户的利益获取不是以其他利益相关者和整个社会的利益损失为代价。

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文献检索实训——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姓名 学号 所属院系自机学院 专业年级 12交通运输 指导教师 2015年12月

前言 摘要:轨道交通作为城市战略性的基础设施进而影响到城市空间布局调整的重要部分——城市更新,促进城市空间布局的分化重组。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为我国各个城市利用轨道交通规划及其引起的城市功能空间的重组进行分析。 关键字:轨道交通居住空间商业空间城市更新

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1世纪,我国进入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阶段。城市轨道交通的建成带来人流在量和质上的巨大变化,大大提高其沿线的通达,改变其沿线的区位条件,从而影响城市土地利用与产业空间布局,进而影响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城市的实际形态和结构往往是交通发展战略和空间发展战略相互作用的结果[1]。轨道交通大运量、快速度的特点使它能够把人流引向特定的地点,并且在某个点上集中大量的人流,这种特性决定了轨道交通对于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集中于与人流密切相关的居住空间、商业空间的变化。轨道交通作为城市战略性的基础设施进而影响到城市空间布局调整的重要部分——城市更新,促进城市空间布局的分化重组。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为我国各个城市利用轨道交通规划及其引起的城市功能空间的重组提供建议。 1 城市轨道交通对居住空间变化的影响 目前,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出现了居民工作地和居住地的分离。特别是郊区化的趋势迫使人们出行范围加大、通勤时间和距离也相应增加。通勤成本已经成了人们选择居住地的一大要 素。而轨道交通凭借其快速度、准时便捷的优势极大地缩短了沿线居民的通勤时间,在吸引通勤人口移居的过程中改变了城市居住空间的布局。 1.1 挤出效应使居住空间向郊区转移 轨道交通凭借其快速高效的优势带来其沿线地区良好的通达性。交通的改善带来了区位条件的改善,提高了土地的潜在收益,沿线和两端的物业价值也 将有所提升。土地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只能通过竞价获取。不同的土地使用者的地租支付能力是不同的,地租支付能力高的商业会将地租支付能力相对低的居民住宅挤出优势区位,其结果是居住空间向郊区或城市边缘地带迁移。同时,轨道交通可以将通勤时间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即使住在城市边缘区,只要在地铁附近,就可以通过获得到达工作场所或消费场所的快速便捷的交通,而且可以避开中心区高地价、道路拥堵等城市问题,这对居住空间向郊区的迁移产生了极大的牵引力,使挤出效应导致的居住空间转移需求得以实现。

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与机遇

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与机遇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城市将承载越来越多的人口。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部分地区“城市病”问题日益严峻。为解决城市发展难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而城市轨道交通将直接受益于智慧城市的发展。 目前,我国在建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总长4448公里,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投资累计达2.63万亿元。2015年全国城市轨道交通完成投资3683亿元,比上一年大幅增加27%。城市轨道交通已成为我国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拉动力。 截至2015年末,我国共有44个城市的轨道交通规划获批;已有26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共计116条线路,运营线路总长3618公里。其中,地铁2658公里,占73.4%;其他制式城轨交通规模960公里,占比达26.6%。 据统计,2015年,我国城市新增轨道交通运营线里程445公里,比上一年增加14%。全年累计完成客运量138亿人次,同比增加9.5%。新增运营线路多、客流增长快、轨道交通系统制式多样化的趋势日益凸显。 而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有50个城市拥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有望达到6000公里。随着相关申报门槛降低,未来还将有更多三四线城市加入轨道交通发展“俱乐部”。

据成都市此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宣布轨道交通将“加速成网”,未来5年每年计划开通运营2个项目,打造地铁、有轨电车、磁悬浮等多制式的城市轨道交通体系。 德阳、眉山、泸州、攀枝花……全省21个市州,已有17个启动了规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相关事宜。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形成热潮。17个市州“谋”城市轨道交通。 成都是四川省亦是西部首个启动地铁建设的城市,目前有3条地铁线路、88公里建成运营。今年,成都市提出了“轨道交通加速成网”,未来5年每年计划开通运营2个项目,到2020年,实现530公里地铁运营、252公里地铁在建、50公里有轨电车运营。 绵阳市明确提出今年要争取开工建设,2016—2023年,拟先期建设轨道交通1、2号线,线路总长约45公里。 德阳市正在根据成都市地铁网规划,研究成都地铁1号线、3号线、5号线、15号线向德阳延伸的方案。 最新修编的天府新区规划中,至少有3条轨道线将延伸至眉山市境内,实现天府新区域内的快速连接。 泸州、宜宾、南充、乐山、资阳、遂宁、内江、广元、巴中、攀枝花等13个市州,已经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纳入“十三五”或远期规划,谋建的城市轨道多为地铁,部分是有轨电车。雅安市和阿坝州则是轻轨,主要出于龙门山和九寨沟旅游的需求。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我省各市州城区人口剧增,除成都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战略思考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战略思考 一、引言 随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向发展,工业化进程快,致使我国城市速度不断加速,城市模急剧扩张,城市人口速增加。居民出行与物资交流高度繁,客货运输需求急剧增长而我国大中城市交通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城市土地减、道路堵塞、车辆拥挤交通秩序混乱、空气噪污染严重,城市交通环境与交质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危机,恶了我国大城市的投资环,严重地束缚和限制了市经济的发展。进入21世纪,我城市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人口密度将进一步加大,大市的交通拥挤问题必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城环境的关键因素。 二、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展状况 1.我国城市轨道通的发展现状 我城市轨道交通的发起步晚且发展慢,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有近30个城市提出修建城轨道交通的计划,20多个市作了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北京东直门至西直门的40km市铁路2002年通车,北京城市轨道交总长达96km,成为其共交通的骨干;上海已建成3线路,全长约62km,日客运量达100万人次;广州地铁1、2线相继投入使用,连接2号线新机场的23km轻轨线也正可行性研究中;天津地铁2期工程南北线改扩建26.188km也已完成设计。此,深圳、青岛、南、成都、大连、武汉、重庆、尔滨、杭州等大城的地铁、轻轨均在划修建中;济南、兰州、昆、西安、乌鲁木齐城市也正在积极研究开发城市

轨交通事宜,上述诸城市编制的轨交通线网总里程达3000km。[1] 另外,随我国各个大城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很多大城市的铁枢纽被包围在城市心区内。为此,一些城市出了充分利用现有铁路资源,积极开发城市郊铁路和城际快速铁路,广州、北京等城市已经提出了行性报告。因此,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在改善城市交通结构、顺畅通、促进劳动就业改善投资环境、拉动城市经济发、提高城市形象的高速发展中,渐成长为一个可持续发展新型产业。 2.目前存的问题 在目前我国城轨道交通系统规划与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市轨道交通的规划未结合市发展做全面的规划,成轨道线路布局不尽合理,与城市功能布局缺乏整体的协调合。 有轨道线路间、站点内的乘通道不尽合理,轨道交系统与公共交通系统缺乏整体调,车站不能快速地集客流。仅考虑了与公交的配,而忽略了与公路、铁路、民航大交通的协调与配合 对既有城市轨道扩,没解决城市轨道扩展后与地面交的协调。既不能根本上解决城市交拥堵,投资效益也得不到报,或可能引起局部地区更大范的交通堵塞。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模式,总是一味地、盲地强调地铁的开发,忽视了有轨电车、轻轨、市郊铁路等其轨道交通方式的研究和发。 我国现有城市轨道通的运营技术、运营理和市场营销战略等严滞后,很大程度上依然停留在划经济时期的内部管理模上,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大境。

简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模式

毕业设计(论文)论文(设计)题目: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时间:年月日

简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模式 ——以安全管理为例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率不断的提高,城镇化得实施,今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将得到快速的发展。随着我国城市发展规模的不断的扩大和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大城市的人口数量不断的膨胀,各大城市出现了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地面交通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而城市轨道交通是缓解交通压力的有效方式。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在我国的大量建设和营运,如何解运营的安全一直是轨道交通面对的问题之一。本文首先介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性的相关概念,接着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性框架,以及影响运营安全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提高运营安全和可靠性的途径。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安全措施

目录 摘要 ......................................................................................................................................... I I 第一章绪论 (1) 第二章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概述 (2) 2.1城市轨道交通安全 (2) 2.2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特点 (2) 第三章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性框架 (5) 3.1安全技术体系 (6) 3.2安全管理体系 (6) 3.3事故应急体系 (7) 3.4安全性分析和评估体系 (7) 第四章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主要因素 (8) 4.1城市轨道交通的技术设备 (8) 4.2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运输能力 (9) 4.3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方案 (10) 4.4突发事件 (10) 第五章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途径 (11) 5.1加强人员培训和系统设备的日常维护 (11) 5.2提高轨道交通系统的技术装备水平 (11)

西南交通大学2020年6月《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投融资与管理》大作业参考答案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投融资与管理 考试题目:案例分析 作业提交: 1.提交截止日期:在规定时间内提交。 2.提交方式:通过离线作业系统上传,文件名格式应为:“学号_姓名_期末考试案例分析”。 3.必须写5页及以上。 4.本次作业要求学生必须手写作答,否则按0分处理!!! 案例: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调整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方案的批复 发改基础〔2020〕484号 深圳市发展改革委: 《关于呈报<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调整(2017-2022年)>的请示》(深发改〔2019〕890号)收悉。经研究并商住房城乡建设部,现批复如下。 一、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支持重点区域开发建设、优化城市交通出行结构、缓解交通拥堵 二、,原则同意对《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2017-2022年)》(简称《规划》)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二、主要调整内容 3号线四期工程调整为地下敷设方式,线路长度9.35公里(地下线7.42公里、地上线 1.93公里),采用B型车6辆编组;总投资调整为107.85亿元,建设工期5年。6号线支线二期工程自翠湖站(原荔林站)至光明城站,线路长度4.9公里(地下线4.25公里、地上线0.65公里),采用B型车6辆编组;总投资37.30亿元,建设工期4年。12号线二期工程自

海上田园东站至松岗站,线路长度8.16公里,为地下线,采用A型车6辆编组;总投资90.94亿元,建设工期5年。13号线二期,含北延段和南延段。北延段自上屋站至公明北站,线路长度18.8公里,为地下线,采用A型车8辆编组;总投资229.18亿元,项目建设工期5年。南延段自深圳湾口岸站至东角头站。线路长度 4.47公里,为地下线,总投资49.62亿元,建设工期5年。16号线二期工程自大运站至西坑站,线路长度9.53公里,为地下线,采用A型车6辆编组;总投资109.95亿元,建设工期5年。7号线二期自西丽湖站至学府医院站,线路长度 2.45公里,为地下线,采用A型车6辆编组;总投资28.06亿元,建设工期4年。8号线三期自小梅沙站至溪涌站,线路长度4.26公里,为地下线,采用A型车6辆编组;总投资83.18亿元,建设工期5年。11号线二期自福田站至红岭南站,线路长度5.58公里,为地下线,采用A型车8辆编组;总投资66.34亿元,建设工期4年。20号线一期自会议中心站至机场北站,长8.43公里,为地下线,拟初期、近期采用A型车6辆编组,远期采用A型车8辆编组,最高运行时速120公里;总投资112.06亿元,建设工期3年。 除上述调整外,其余规划方案仍按《规划》原批复要求执行。 三、资金安排 项目资本金比例不得低于40%,由深圳市及相关区县财政资金解决,资本金以外资金采用银行贷款等融资方式解决。 四、下阶段工作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请你委会同有关部门做好以下工作: (一)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按照现代、安全、高效、绿色、经济的原则,统筹城市开发进程、建设条件及财力情况,把握建设规模和节奏,量力而行、有序推进项目建设。 (二)深入做好项目建设方案论证。优化项目建设方案,合理控制工程造价,提升快线运营速度和网络服务水平。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线路走向和站点设置应避开文物本体,在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建设的项目,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文物保护。进一步研究有关项目穿越高速铁路的建设方案,加强铁路路基、桥梁防护,尽可能减少对铁路运输的影响。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国向外城市轨道交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的加快,交通: 摘要拥堵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各大城市发展 的“瓶

颈”。如不能有效地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将严重影响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但是,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要有前瞻性,要结合我国国情以及各大城市自身特点来确定大城市交通的发展战略。通过近几年对轨道交通的亲自参与和了解认识,现分析一下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特点、问题和发展趋势。关键词:轨道交通,发展现状,未来趋势,问题及原因,建设历程 1、前言 21世纪以来,具有节能、快捷和大运量特征

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愈趋受到众多城市的 关注。城市轨道交通是采用专用轨道导向运行的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包括地铁系统、轻轨系统、有轨电车、单轨系统、自动导向轨道系统、市域快速轨道系统和磁浮系统。由于畅通、高效、可靠的交通出行不仅是出行者选择出行方式的基础,更是城市交通管理者追求的目标,所以,城市轨道交通凭借快速、便捷、安全、运量大和运输效率高等特性,成为城市公共交. 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已经运营轨道交通的城市中,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乘坐轨道交通出行。[1]

2、国内轨道交通建设历程 起步——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筹备北京地铁网络地铁建设,在1965-1976年建设了北京地铁一期工程(54Km)。随后建设了天津地铁(7.1Km,现已拆除重建)、哈尔滨人防隧道等工程。该阶段地铁建设以人防功能为指导思想。 发展——19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仅有上海、北京、广州等几个大城市规划建设轨道交通。该阶段地铁建设开始真正

上海轨道交通建设投融资模式探讨剖析

第4期(总第122期) 中国市政工程 CHINAMUNICIPALENGINEERING No.4(SerialNo.122) Aug.2006 2006年8月 上海轨道交通建设投融资模式探讨 金卫忠 (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上海200031) 摘要:随着上海轨道交通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借鉴国外轨道交通融资方式,将政 府主导的投融资体制逐步推向市场。在“一体化”的模式下,明确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上海轨道交通投融资、建设、运营责任主体,通过政府财力支持,在 明确拥有线路投资收益权和相关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根据线路的经济特性来统筹 建设资金的筹措,拓展市场化融资渠道,打通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线路运营收益路径 ,完善资产再融资的融资链条,从而实现轨道交通建设的良性循环发展。 关键词: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中图分类号:F5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55(2006)04-0074-02 1上海轨道交通的未来发展和挑战 根据规划,上海“十一五”期间将新建10条轨道交通线,长度近400km。总投资超过1600亿元。预计到2010年,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建成后其客运量在公共交通客 运量中的比重将提升至35% ̄40%,日均客流量将从目前的130万人次增加到6 00万人次。 因此,选择适当的模式,实现投融资体制由政府主导向逐步市场化过渡,是解决未 来轨道交通建设资金瓶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必然选择。 号线、五号线、四号线项目公司,直接持有二号线,基本统筹了上海轨道交通建设 进度与建设资金的落实。 2)投融资方式及金额:轨道交通一号线总投资57.44亿元,其中资本金投入54. 64亿元,占95%,商业贷款约3亿元,占5%。轨道交通二号线总投资111.58亿元,其中资本金投入77.08亿元,占69%, 外国政府贷款34.5亿元,占31%(久事和城投公司出面借款及偿还)。轨道交通 五号线总投资31.25亿元,全部为资本金投入。轨道交通三、四号线总投资225.6亿元,资本金投入71亿元,约占31%,其余为项目融资。 2轨道交通建设投融资回顾 2.1上海已建成轨道交通线路投融资状况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国向外城市轨道交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的加快,交通拥堵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各大城市发展的“瓶颈”。如不能有效地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将严重影响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但是,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要有前瞻性,要结合我国国情以及各大城市自身特点来确定大城市交通的发展战略。通过近几年对轨道交通的亲自参与和了解认识,现分析一下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特点、问题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轨道交通,发展现状,未来趋势,问题及原因,建设历程 1、前言 21世纪以来,具有节能、快捷和大运量特征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愈趋受到众多城市的关注。城市轨道交通是采用专用轨道导向运行的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包括地铁系统、轻轨系统、有轨电车、单轨系统、自动导向轨道系统、市域快速轨道系统和磁浮系统。由于畅通、高效、可靠的交通出行不仅是出行者选择出行方式的基础,更是城市交通管理者追求的目标,所以,城市轨道交通凭借快速、便捷、安全、运量大和运输效率高等特性,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已经运营轨道交通的城市中,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乘坐轨道交通出行。[1] 2、国内轨道交通建设历程 起步——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筹备北京地铁网络地铁建设,在1965-1976年建设了北京地铁一期工程(54Km)。随后建设了天津地铁(7.1Km,现已拆除重建)、哈尔滨人防隧道等工程。该阶段地铁建设以人防功能为指导思想。 发展——19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仅有上海、北京、广州等几个大城市规划建设轨道交通。该阶段地铁建设开始真正以城市交通为目的。 政府调控——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一批省会城市开始筹划建设轨道交通项目,纷纷进行地铁建设的前期工作。由于要求建设的项目较多且工程造价高,1995年12月国务院

城市轨道交通联调与试运行

城市轨道交通联调与试运行 城市轨道交通联调与试运行 目录 一、系统联调联试综述 二、系统联调联试准备 三、系统联调联试的主要内容 四、系统联调联试的实施 一、系统联调联试综述 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系统联调联试是集车辆、供电系统、通信系统、信号系统、综合监控系统、环境监控系统(BAS)、火灾报警系统(FAS)、……、门禁系统等系统之间的接口综合联调、行车及其运营演练、测试系统的综合性能指标和可靠性指标。 联调联试是建设阶段机电设备调试工作的最后一个检验环节。须由建设单位、运营商、咨询商和设备供应商等各相关方的共同参与。 系统联调联试的依据: 《城市轨道交通试运营基本条件》(GB/T30013—2—13) 《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04-2008) 《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GB50490) 《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599)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规范(GB/T30012)等 机电设施设备建设周期主要阶段: 通过联调联试使整体系统性能、功能达到设计要求、满足新建线路试运营的条件,为项目验收和安全运营提供数据支持。 城市轨道交通联调联试的目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实现城市轨道交通整体系统的最佳匹配 验证各子系统的可靠性,判断其是否达到设计功能 检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体系的完备性 检验城市轨道交通运行、维护、抢修体制(包括规章制度、应急预案等)是否切实可行、满足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需要

检验系统的运输能力、服务品质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验证工程施工质量是否符合验收标准,验证系统功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以及完善运营需求 联调联试作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期间的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测试工作,时间跨度长、调试作业点多、现场条件复杂、涉及单位和人员众多。为了确保联调联试能够达到验证城市轨道交通整体系统功能和性能的目的,确保联调联试期间各相关工作的顺利衔接,城市轨道交通联调联试前应具备一些基本的前提条件: 1.组织、管理体系的保障: 明确责任单位、建立组织构架;完成技术规程的编制;确立相关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和安全保障措施齐全。 2.工程建设: 土建工程完成竣工验收;线路具备双向运行;车辆及基地、控制中心、供电系统具备使用条件;各设备系统单系统调试已完成;各系统初步接口测试已通过;联调联试测试设备已就绪。 3.技术准备: 各专业各单系统的各项测试工作都已完成并达到设计目标;明确调试工作实施的先后顺序;各专业已具备相关技术条件。 二、系统联调联试准备/方案编制 各项目必须从系统本身的特点出发,研究联调联试中各系统的相互关系,对联调联试的组织模式、实施方案和关键技术等作出分析、梳理,深化研究。 联调联试的方式,通常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按区域划分,即:将调试范围分成轨行区和车站区两种; 另一种是按专业接口关系划分,即:将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系统按照相互关系,进行接口调试和试验。 阶段划分: 联调联试包含了综合联调、运营演练及可靠性测试三个阶段: 专业接口关系: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模式的探讨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模式的探讨 摘要简单回顾了欧洲先进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过程,探讨了在我国发展中等运量的综合轨道交通系统的总体思路. 关键词城市交通轨道交通交通模式 1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大城市交通状况日趋恶化,简单的阔路增车方法已解决不了城市的这一重大问题.世界上一些城市的发展由于没有找到解决城市交通的有效方法而趋于崩溃,私有车辆的增长使这种影响更趋恶化,尤其当交通状况到了趋于停滞的边缘时,用其他方式代替公共交通将负担不起或不太可能.因此研究一种基于我国国情的、既经济又实用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确迫在眉睫. 改善城市交通的拥挤状况是一项投资宏大的工程.同时也是摆在市政府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事实证明,建设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公共汽车和轨道交通)是改善城市交通状况的根本途径,其中轨道交通系统又是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因为轨道交通系统使用专用的道路,可以保证快速、准点、安全和没有污染,这一点在中国及亚洲的大城市体会更深.然而,选择哪种公共交通系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因为轨道交通与公共汽车的差异不仅是在运量上,更重要的是建设投资和运行成本.上海地铁1号线长,造价为亿/km.广州地铁1号线长18km,造价为亿/km.如此高的投资,使许多城市对地铁的发展望而生畏.对此,除了在建设标准和国产化方面需要重新反思外,轨道交通多种形式的最优配置问题,也是应该予以重视的重要方面. 城市轨道交通可进一步分为有轨电车、轻轨和地铁.随着城市基础建设项目的增加及工程预算的消减,我们一直在寻找一条有效的轨道交通途径,既要投资少、降低运行费,又要安全可靠、满足客运要求.目前中国建设地铁的城市人口均在300~400万以上,属特大型城市.人口密度高、城市公共交通运量很大的城市,建设大运量的地铁系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单一的地铁方案,不仅运量浪费大(图1),而且投资运量比也不合理.尤其在100~200万人口的城市里,公共交通运量相对要小一些.因此,是否可以探求一种中等运量的轨道交通模式呢?尤其是在当前资金筹措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如何能做到既要建设轨道交通,又要少花钱呢?我们现在必须冷静地面对当前的地铁热,鼓励发展有轨电车和轻轨.实际上亚洲和世

浅析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融资模式

浅析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融资模式 发表时间:2018-08-14T09:48:53.767Z 来源:《建筑模拟》2018年第12期作者:陈铎 [导读] 城市轨道交通因安全、便捷、舒适、准时等公益性特征明显,建设轨道交通已经成为当前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举措,但需筹集巨大的建设资金制约了轨道交通的发展。 浙江省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20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因安全、便捷、舒适、准时等公益性特征明显,建设轨道交通已经成为当前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举措,但需筹集巨大的建设资金制约了轨道交通的发展。本文结合轨道交通建设投融资现状,分析了投融资模式和问题,提出了轨道交通投融资解决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 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热潮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截止2017年底,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营业里程达到5021.7公里,2017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完成建设投资4762亿元,在建线路6246公里,可研批复投资额累计38756亿元。 1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 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融资主要有政府直接投资、政府主导的负债投融资、政府主导的市场化投融资和投资主体多元化下的市场化投融资等模式。 1.1政府直接投资模式 政府直接投资模式是指政府直接投入财政资金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并由非营利性项目公司代表政府管理城市轨道交通的一种投融资模式。因轨道交通建设资金需求巨大,地方财政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财力资金有限,该模式在目前国内外轨道交通建设投融资中已很少被采用。 1.2政府主导的负债型投融资模式 政府主导的负债型投融资模式是指以政府背景的国有公司为主体,多渠道筹集项目资本金,负债资金通过银行贷款、发行企业债券等债务手段予以解决。该模式在财政投入资本金后,可利用政府的信用吸引银行贷款,充分发挥财务杠杆作用,完成项目投资建设,有利于缓解政府即期现金支出压力。 1.3政府主导的市场化投融资模式 政府主导的市场化投融资模式主要是指由政府或具有政府背景的国有公司发起,市场化主体投入资金完成全部或部分项目建设的投融资模式。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项目投入方的多元化和项目经营运作的市场化,常见的运作方式有BOT(Built-Operate-Transfer)、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等。 1.3.1 BOT模式。BOT模式是项目所在地政府将一个轨道交通项目的特许权授予承包商,承包商在特许期内负责项目设计、融资、建设和运营,并回收成本、偿还债务、赚取利润,特许期结束后将项目所有权移交政府。政府在特许期内对项目仅拥有监督权。 BOT模式可以有效缓解政府在轨道交通项目建设的资金压力,吸引大量民间资本参与到项目建设中,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引入项目中来,提高整个项目的资金使用效率以及运营效率。但BOT模式有明显劣势:一是项目整体融资成本、综合成本高;二是政府仅有监督作用,对项目没有实际控制权。 1.3.2 PPP模式。PPP模式是指基于轨道交通准公共产品的经济特点,由政府负责公益性部分的投资,由社会投资者负责营利性部分的投资并负责经营管理,通过科学合理的风险保障、收益调节机制的设计,建立适当市场竞争机制。 PPP融资模式中政府与私营企业之间的关系从监督与被监督、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在合作中,双方共担风险,分担责任。基于城市轨道交通其准公共产品公益性和经营性的双重特性,PPP模式是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进行市场化投融资相对切实可行的一种方式。但是,PPP模式组织形式复杂,管理协调困难,项目回报率难以设定,需要多轮磋商,操作难度较大。 1.4投资主体多元化下的市场化投融资模式 该模式最主要通过对现有的国有地铁企业进行股份制改组或组建股份公司,通过存量或增量发行股份吸收社会资金,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并在运营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现政府调控下的市场化运作。 该模式有明显的优势:一是通过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经营运作的市场化,可以充分改善轨道交通投资和经营的效率。二是政府部门在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过程中,通过出售部分股份收回资金,从而一定程度上充实了政府部门继续投资的资金实力。三是随投融资主体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市场化运作环境也将逐步改善,从而推动其他领域的市场化进程。 2轨道交通投融资现状和问题分析 通过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投融资模式分析和有关数据统计,我国在投融资模式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城市轨道建设资金多为政府资金,致地方政府所承受的财政压力较大。目前,轨道交通投资大多靠出让土地收益以及基于政府信誉进行融资贷款,导致轨道交通在建设资金方面存在较大的债务风险。二是在投融资体制改革中,政府和企业定位不清晰。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的主体不明确、责任界面不清晰,导致政府与企业在投融资问题上经常存在一定的分歧,同时轨道运营方式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其运行及维护较为紧张,很难实现市场化。三是民营企业参与较少。主要是项目投资成本大、回报周期长、经济效益差,对投资者吸引力不够。四是国家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政策法规不够完善,缺乏相应的保障措施和规范化的合同文本,投资行为存在不爱法律保护的风险。 针对国家轨道交通行业投融资的现状,如何解决轨道交通投融资存在的问题,需要尽快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能够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可持续发展的投融资创新思路和对策。 3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解决思路和对策 一是公平的风险分配是合作关系成功的必要前提。在轨道交通领域内的公私合作关系中,客流量和票价两个因素是社会投资者投资轨道交通项目能否取得预期收益的关键,而这两个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的调控和管制。因此,政府需要在法律层面上有相应的政策保障措施,保护双方利益。二是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扶植政策。包括给予轨道交通项目公司一定比例的长期、低息贷款;减免轨道交通设施营运收益的税收;给予轨道交通项目公司某些物业方面的特许权和自主决定票价的权利等。三是提高外贷项目管理水平。要把好贷款初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