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论文(共2篇)

教育学原理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论文(共2篇)(一)教育学原理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论文

1.引言

教育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

有重要作用。教育学原理课程是本科教育中重要的课程之一。教育

学原理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具有鲜明思想性和理论性的基础知识,

帮助学生在传承和继承传统教育基础上形成现代教育的思想与理论,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更

好的基础。

2.教育学原理课程的特点及实施建议

(1)课程内容的丰富性

教育学原理课程内容丰富,需要涵盖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

学的微观和宏观环境,教育学史、理论和方法等多方面内容。为了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建议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案例教学、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全面了解教育学原理课程

的内容。

(2)思想性的强化

教育学原理课程具有鲜明的思想性,要求教师以上善治国者必

先治教的思想引领学生思想,强化爱国、爱家、爱人、爱学习的核

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未来观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学原理课程应通

过案例教学等实践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教育的真正本质和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3)学科交叉的特点

教育学原理课程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内容,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促进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的知识体系。建议采用多种学科交叉方式,如跨学科讲授、课程设计、培训等方式,促进教育学原理课程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提高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

(4)实践性的提高

教育学原理课程需要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建议采用教育实习、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等方式,加强实践环节与理论环节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教育学原理课程。

3.教育学原理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实施

(1)关注学生实际需求,考虑针对性教学。

教育学原理课程的学生群体较为多样化,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采用针对性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习背景和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好地呈现教育学原理课程的内容,全面改善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素质。

(2)强化课堂互动,加强思政引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互动和积极性,加强思政引领。教育学原理课程的思想性强,采用互动教学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对教育学原理课程的认识,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注重实践环节的组织和管理。

教师需要注重实践环节的管理和组织,通过教育实习、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等方式加强教育学原理课程实践环节,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4.结论

教育学原理课程思政建设实施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科交叉的特点,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实践方式提高教育学原理课程的质量和适应性,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更好的学习和工作基础。

(二)教育学原理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论文

1.背景

教育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需要培养人造福社会的优秀人才。教育学原理课程是本科教育中重要的教育科学课程之一,教育学原理课程的质量和课程思政建设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教育学原理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法

教育学原理课程思政建设可以通过学科交叉、思想引领等途径

实现:

(1)学科交叉

教育学原理课程涉及多个学科领域,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促进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的知识体系。学科交叉方式可以

采用跨学科讲授、课程设计、培训等方式,促进教育学原理课程与

其他学科的交叉,提高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

(2)思想引领

教育学原理课程具有鲜明的思想性,要求教师以上善治国者必

先治教的思想引领学生思想,强化爱国、爱家、爱人、爱学习的核

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未来观和社会责任感。思想引领需注重方法

和手段。例如,通过案例教学、讨论和辩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

教育的真正本质和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3)强化实践环节

教育学原理课程需要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

和创新能力,实践环节可以采用教育实习、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等

方式,加强实践环节与理论环节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

能够真正掌握教育学原理课程。

3.教育学原理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效果

通过本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加

强思想引领,实现学科交叉、提高实践水平等效果。教育学原理课

程思政建设实施后,学生的工作素质、综合能力、学习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全面推进优质本科教育,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4.结论

教育学原理课程思政建设实施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加强思想引领,实现学科交叉、提高实践水平等效果。教育学原理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可为今后本科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为培养优秀人才提供保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共5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共5篇) 第一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双方的身份具有双重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是教育主体(教育者)与教育客体(受教育者),二者也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二者的关系、地位一直都十分明确:即教育者占据主动地位,按自己的要求和方式向受教育者“灌输”教育信息,受教育者只能被动地接受“灌输”。但网络时代是由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作用形成的,网络环境下主客体互动的本质同样是主客体之间你来我往的往返活动,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沟通。这种双向互动是教育者由“灌输”者转变为“对话者”,受教育者也由单方面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互动主体”,主客体双方身份表现出了双重性,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教育主客体互动的模式由主客分开向双重角色转化 网络的虚拟性、超时空性促使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角色的相互转化,同时,大学生作为我国网民的主要构成主体,近年来智能客户终端设备的飞速发展也使微信、微博等即时通讯方式在各个高校生根发芽,这使他们接受外界的教育信息更加主动和广泛,接触的信息也更加多渠道更加复杂,大学生的生活已经离不开这些通讯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教育者已经不再是必然的教育主体。网络时代,信息资源获取的机会是平等的,这就使教育者不再占据获取教育信息的先导和支配地位。另一方面,教育客体日益表现出明显的主体性特征,

尤其是新媒体的出现和广泛的影响,是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和价值认同。 (二)教育主客体互动的方式由传统的人—人的直接互动向人—机—人的间接互动转变 在传统的教育活动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式就是人与人“面对面”的直接互动,在时间和空间始终保持一致,角色是不平等的:一个是占据主体地位,一个是被动接受的客体地位,教育的方式也一般采用训导、要求、批评等。但现在,面临网络时代不可逆转性的到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将迎来颠覆性的转变,电脑逐步成为虚拟社群成员的沟通媒介“,键对键”这种即时的在时间上空间上不要求一定一致,更加宽松的接受信息教育的方式将会逐步取代“面对面”的教育方式,在这种“人—机—人”的互动方式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网络世界是绝对平等的,都拥有平等的话语倾诉权、意见表达权、信息使用权。引导、启发、倾听等已经成为教育者使用的主要手段。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趋向模糊,地位日渐平等,发展成为一种朋友式的角色关系。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的拓展性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在教育的动机、内容、形式等方面并没有太多选择和自主权,教育信息的内容比较单一。但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截然不同,网络兼有报纸、广播、电视、智能客户端等多种媒介的优势,微信、微博、QQ、MSN等对话平台提供了更加广泛全面的信息。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已经由“给什么,就吃什么”的被动接受性状态,转变为“我喜欢什么,就选择吃什么”的主动选择性状态。具体表现在校园网络新载体上: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共3篇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共3篇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1 前言 近几年来,课程思政建设逐渐成为中国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课题。为了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许多高校加强了课程思政建设,将德育教育与学科教育有机结合,推动学校人才培养向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变。本文旨在对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课程思政的含义 课程思政,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制定合理的课程计划,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教学活动。其最基本的理念就是通过专业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实现“知识智慧”与“思想信仰”有机融合。 二、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1.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高等院校作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场所,课程思政教育

可以在这个重要的阶段为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为实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战略目标打造国家精英。 2•促进学科和思政育人的有机结合 在将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学科知识相结合的过程中,学科和思想育人的相互促进形成更加有利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 3.增强学生思想道德意识 课程思政可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选用等手段,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加强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审视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中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现状 当前,中国高等学校正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各高校都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方法和途径,构建理论体系,多方面开展工作。以清华大学为例,清华大学通过近年来的不断努力和实践,提出了课程思政的“四位一体”模式,即:“学科、思政、实践、逻辑”共同构成“四位一体”的教育体系,让思政在学术文化、学科教学、社会实践、逻辑训练等多重维度中贯穿。 此外,目前正在实践新的“双万计划”,即在全国大学中选出一百所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

教育学原理的体系和研究方法论文(共2篇)

教育学原理的体系和研究方法论文(共2篇)第一篇论文:教育学原理的体系 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的理论体系,是教育学从实践中总结出的 基本规律,是教育活动的理论基础。教育学原理的体系包括教育学 的基本概念、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教育学的基本方法论。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是指教育学研究的对象、范畴、内容、特性 等基本概念,包括教育本质、教育目标、教育过程、教育方法、教 育评价等。教育本质是指教育的根本属性,是基于人类的本质需要 而创造的社会活动;教育目标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教 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过程是指教育活动所经过的整个过程,包括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和交流互动等;教育方法是指教育活 动的方式和手段,是实现教育目标和促进教育过程的有效手段;教 育评价是指对教育活动进行科学、系统地评价和监控,反馈教育活 动的效果和质量。 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是指教育学研究中的一般规律和普遍规律。 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社会生活和教育活动的关系原理、个体心理 发展的规律、教育过程的阶段性原理、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适应性原 理等。社会生活和教育活动的关系原理是指教育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反过来也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因素;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是指教 育应该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和需要,创造发展和张扬个性特征的环境;教育过程的阶段性原理是指教育活动的发展存在着不同的阶段,

教育者应该针对不同的阶段设计不同的教育方案;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适应性原理是指教育内容和方法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等,设计教育方案和教育手段。 教育学的基本方法论是指教育学研究的方法和逻辑。教育学的基本方法论包括哲学方法、历史方法、逻辑方法、实验方法、比较方法和统计方法等。哲学方法是指运用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对教育学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历史方法是指采用历史文献和资料,对教育历史和教育事实进行研究和分析;逻辑方法是指对教育学问题进行逻辑分析和推理,揭示其中的关系和规律;实验方法是指在实验室或实践中进行教育学研究,获取教育问题的数据和证据;比较方法是指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地区、文化背景和历史进程,探讨教育差异和共性,寻找教育问题的解决途径;统计方法是指采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对教育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揭示教育问题的客观规律。 总之,教育学原理的体系是教育学研究的基础和框架,是教育学者进行教育活动研究和教育改革的重要参考。教育学者应该根据教育学原理的体系,对教育活动进行理性思考和科学研究,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第二篇论文:教育学原理的研究方法 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的核心理论,是教育学研究的基石。而教育学原理的研究方法,是教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论,是教育学理论

教育学原理方法思考的启示研究论文(共4篇)

教育学原理方法思考的启示研究论文(共4篇) 本文介绍了四篇关于教育学原理方法思考的启示研究论文,分别探讨了教育学原理方法的本质、作用、改革与应用等方面,为教育学的教育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第一篇论文是《教育学原理方法的本质分析》,作者通过剖析教育学原理方法的本质特征,得出其旨在提高教育效果和实现教育目标的结论。该文指出,教育学原理方法与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不同,它更注重顺应教育规律,发挥教育过程中的过程性因素,突出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作用,保证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本文的结论提醒教育者们,要在实践中注重因材施教、开发学生潜能,同时不断提高教育的系统性、科学性和人性化。 第二篇论文是《教育学原理方法的作用研究》,作者从知识结构、认知过程和教学实践等方面探讨了教育学原理方法的作用。该文认为,教育学原理方法作为推动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教育学原理方法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教师的指导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增强教育实践的有效性。该文的研究结果给予教育者们更多对于理论应用的思考和探索,进一步提升了教育学原理方法在教育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篇论文是《教育学原理方法的改革思考》,作者从反思传统教育学范式、加强多学科综合研究和提升教育学术地位等角度,

提出了教育学原理方法的改革思考。该文认为,传统教育学范式对 于教育学原理方法的应用存在着限制,需要借鉴多领域的经验和方法,不断拓展思维和视野。同时,教育学原理方法要进一步提升其 学术价值,在教育学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的结论对于推动 教育学原理方法的深化应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一篇论文是《教育学原理方法的应用实践》,作者以具体 案例为基础,分析了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用教育学原理方法。 该文提出,教育学原理方法的应用需要将教育规律与实践经验相结合,进而提高教育活动的实践效果。在具体实践中,需要关注个体 的差异性、注重课程设计与教学过程的整合性、倡导教育教学常规 的规范性等方面,才能充分体现教育学原理方法的实用性和实践效果。该文的案例研究对于教育者们了解教育学原理方法的具体应用 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以上四篇论文探索了教育学原理方法在教育实践中 的本质、作用、改革与应用等方面,深具启示意义。这些研究结果 提醒教育者们要不断探索教育学原理方法的关键问题,在教育实践 中紧密结合学科规律和个体差异性,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

教育学论文范文(5篇)

教育学论文范文(5篇) 第1篇:教育学论文范文 教育学作为一种独特的话语体系不仅是对教育现实的表达,更是话语主体对教育的感受和要求的言说。在教育学话语范式中隐含着话语主体对教育的价值追求,这种内隐的价值追求就是教育学话语范式的价值取向。其具有以下特点:工具化价值取向。无论是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还是作为传递和保存人类经验、技术和文化的手段,“教育”在当前的教育学话语中都无法摆脱其工具的角色,教育被视为满足人类目的的条件。教育学更多关注的是教育要达到的目的而非教育本身。教育帮助人类实现其目的的能力成为衡量其合法性的主要指标。教育学话语主体对“教育”的这种界定使当前的教育学呈现出浓厚的工具化价值取向。科学化价值取向。在上述关于“教育”的界定中潘懋元提到“本质属性”、王道俊提到“质的规定性”或“本质”、吴宗璜提到“根本特性”和“本质”。在这些话语主体的言说中教育学呈现出明显的科学化价值取向,他们将教育视为一个可认知的客体,努力探求其本质和规律,以求更好的控制和利用教育。媚俗化价值取向。话语主体往往将教育学局限于当下的生活,而关于人的生活的批判、反思和超越被大部分话语主体忽视了。这种教育学以当下世俗的需求为目的,努力满足于世俗,教育学话语范式成为现实世俗的传声筒和风向标。这种教育学话语范式忽视了整个生命的需求,表现出媚俗化的病象,其所指导的教育必然是复制的而非超越的。通过对教育学话语的内容、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当前的教育学是静态的、僵化的、近视的。它只局限于当下狭小的时空。然而,“教育乃是永恒的事业,教育需要指向所有的时间,即不仅仅指向现在和未来,还需要指向过去。当下必须指向未来,却总是植根于过去”。

教育学原理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论文(共2篇)

教育学原理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论文(共2篇)(一)教育学原理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论文 1.引言 教育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 有重要作用。教育学原理课程是本科教育中重要的课程之一。教育 学原理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具有鲜明思想性和理论性的基础知识, 帮助学生在传承和继承传统教育基础上形成现代教育的思想与理论,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更 好的基础。 2.教育学原理课程的特点及实施建议 (1)课程内容的丰富性 教育学原理课程内容丰富,需要涵盖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 学的微观和宏观环境,教育学史、理论和方法等多方面内容。为了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建议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案例教学、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全面了解教育学原理课程 的内容。 (2)思想性的强化 教育学原理课程具有鲜明的思想性,要求教师以上善治国者必 先治教的思想引领学生思想,强化爱国、爱家、爱人、爱学习的核 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未来观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学原理课程应通

过案例教学等实践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教育的真正本质和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3)学科交叉的特点 教育学原理课程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内容,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促进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的知识体系。建议采用多种学科交叉方式,如跨学科讲授、课程设计、培训等方式,促进教育学原理课程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提高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 (4)实践性的提高 教育学原理课程需要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建议采用教育实习、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等方式,加强实践环节与理论环节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教育学原理课程。 3.教育学原理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实施 (1)关注学生实际需求,考虑针对性教学。 教育学原理课程的学生群体较为多样化,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采用针对性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习背景和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好地呈现教育学原理课程的内容,全面改善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素质。 (2)强化课堂互动,加强思政引领。

教育学原理教学方法与意义探究论文(共3篇)

教育学原理教学方法与意义探究论文(共3篇) 第一篇:教育学原理在教学方法中的应用与意义 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包括教育目的、教育过程、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教育学原理的重要意义在于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正确运用教育学原理,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可以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首先,教育学原理为教师提供了正确的教育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水平、社会责任感等多方面的素质。而教育学原理提供了各种方法和策略来实现这些目的,例如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等等。当教师正确地使用教育学原理来确定教学目的时,他们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各种素质的发展,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其次,教育学原理为教师提供了多种教学方法。教育学原理提供了许多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问题解决法、小组探究法、案例分析法等等。教育学原理指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要来选择教学方法,并不断进行改进和改进。例如,针对不同的学生或学习领域,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合作式学习、自主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教育学原理与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准确地应用教育学原理和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针对学生

学习的实际需要,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化技术来支 持教学,更加方便地展现教育内容,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此外,正确使用教育学原理和教学方法也可以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提 高教学互动的质量和效果。 总之,教育学原理在教学方法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 学原理的正确应用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和兴趣,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加积极和重要的贡献。 第二篇:探究不同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和教育学原理的支持 教育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手段和策略,选择合适的教 育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的 教育教学方法各具特点,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同时,教育学原理不仅为不同的教学方法提供了理论支持,而且在 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时也需要有教育学原理的指导。 首先,针对小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包括:讲授、实验、游戏等。讲授法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通过教师讲授知识和激发学生 的兴趣来达到教育目的。这一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学 习效果,但同时需要注意讲解的效率和趣味性。实验法在教学中也 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实际的学习体验,增强 学生的实践经验。游戏式学习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教育教学方法之一,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方位 发展。

教育学原理方法思考的启示研究论文(共4篇)

教育学原理方法思考的启示研究论文(共4 篇) 教育学原理当中的教学方法其实也都是为了能够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采用的一种方法,它主要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本文就整理了关于教育学原理的论文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研究 战燕、孟庆燕、马成昌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方式,是通过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极大地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一、小组合作学习法的产生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按班级人数多少将学生均等地分成几个小组,然后各组之内的同伴相互交流、讨论、思考、合作,共同完成某一学习课题。各组之间相互分享经验与成果。简而言之,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种学习组织形式和课堂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小组合作学习法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在20世纪

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并逐渐形成了一种较为完整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因其实效显著,受到世界各国教育界的推崇,并成为了一种主流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目前,小组合作学习已经在美国、加拿大、以色列、德国、澳大利亚、荷兰、日本等几十个国家的中小学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运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法的意义 (一)丰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一,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形式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教学体系,改变了过去过于强调灌输学习的现状,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民主性特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教师不再处于课堂的支配地位;同时学生间也是平等的,因为学生在小组中只是分工不同的协作关系,而不再有优劣之分。教师在小组合作中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启发者、合作者、促进者。第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赋予了课堂无限的活动空间。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仅仅是指导者,学生们能够真正走上讲台,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 (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课堂教学中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本质上是一种集体的自主学习,小组的合作交流以个人自主学习为基础。小组合作学习恰好营造了一种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组内的每名学生按个人能力和专长进行分工,相互切磋,发挥各自的优势。这样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彰显,进而产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 作者:王玲玲郭留松 来源:《大学·思政教研》2022年第09期 摘要:课程思政是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对培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有重大意义。文章从协同育人机制缺失、教师思政能力不足、思政元素渗透合理性欠缺、学生主体性地位不明确等方面对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落实顶层设计、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耦合育人、强化学生行为塑造等角度提出了优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价值意蕴;问题聚焦;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7-0137-04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与之相比,课程思政更体现为一种现代教育理念,它是在专业课程中挖掘隐形思政元素,在授课过程中将其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促进学生政治觉悟、道德品质、价值理念等方面的提高与进步,以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三目标的有机统一。为充分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需要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深入探讨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耦合育人机制,进一步构建“大思政”育人工作格局,促进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目标的实现。 一、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 (一)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我国自古以来强调德育的重要性,突出对人的道德主体人格的弘扬与精神价值的追求。当代高校教育教学也应发扬德育优良传统,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国家、社会的高度责任感与使命感。课程思政内在要求将立德树人的任务贯彻到各课程授课之中,让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知识讲授与价值塑造有机融合。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无论课堂上的教材具有多么充实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思想,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总是把认识的目的放在第一位;知道它、学会它、记熟它。而且教师也是全力以赴地追求这一点。这个目的越是被置于首先地位,它就越是有力地占据了学生内在力量,而思想也就越来越远地居次要地位,因而把知识转化为信念的有效系数就越来越低。”[1]课程思政实现了对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突破,在完成知识技能目标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每一位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论文(共5篇)

思想政治训练实践论文(共5篇) 第一篇:高职思想政治训练新思路 一、“工学结合”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训练创新供应了新契机 工学结合拓展了高职生思想政治训练的空间。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学过程的开放性、真实性和实践性,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所形成的宽敞的训练平台、丰富的训练题材、生动的训练素材,为拓展高校生思想政治训练的载体供应了强有力的支撑,并潜移默化地内化为同学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通过进入企业实习,同学了解和生疏了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特殊是对生产过程及技术有了亲身体验和明确生疏,有利于激发同学对学习和训练的乐观性,促使他们主动加强有关专业学问的学习和技能训练,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和工作作风。工学结合有助于增加同学的自我训练力量。在工学结合的实践中,企业的规章制度等“能直接规范、约束同学的思想与行为”[1],对同学职业素养的培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同学在企业管理模式下生活、工作,有利于树立劳动观念和提高团结协作意识及自律意识,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就业态度,增加社会适应力量。 二、“工学结合”境遇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训练存在的问题 1.工学结合人才培育模式的价值取向使思想政治训练面临新的境遇 工学结合新模式体现了高等职业训练新的价值取向,即由封闭半封闭的学校训练走向比较开放的社会训练,从单一的学校课堂走向实

际的顶岗实习岗位,从理论学习为主转向实践过程为主。这种模式留意同学动手实践的机会,但也给同学带来不少困惑和挑战。学校和企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机构,各自的运行模式和追求目标不同。学校以育人为目的,以提高受训练者综合素养和力量为主要目标,而企业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同学职业道德素养与企业要求存在差距。企业要求员工具有质量意识、效益观念、团结协作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而部分同学自身存在的职业道德素养缺陷在参与企业顶岗实习过程中暴露无遗,如缺乏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诚恳守信精神,不能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关系,以及在职业生涯进展中抱负与现实的关系。这些问题假如不能很好解决,就会影响同学的整个职业生涯的健康进展。 2.工学结合境遇下思想政治训练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 工学结合人才培育模式下,高职生有大量的时间要到企业去进行顶岗实习,企业成为高职生培育技能、接受训练的主要场所之一,思想政治训练工作的战线也必定要拓展到顶岗实习单位。但就目前状况来看,高职师资队伍中“双师型”老师(既具备老师资格又具有心理询问师等专业技能资格)格外少,制约着思想政治训练平台的拓展与延长。同时,高职训练教学实践中将职业素养训练与实践力量训练有机结合上,还缺乏训练理念和方法的创新。 3.工学结合境遇下思想政治训练的方法有待改进 传统“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人才培育模式下,思想政治训练以课堂教授、班会活动、老师谈心等为主要手段。工学结合人才培育模式

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学原理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路径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学原理课程思政建设 实施路径研究 摘要:在新时期的教育生态环境中,教师重视在教育工作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法来对学 生实施思政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尤其在教育学活动中,教师在开展教育学原理教学时,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则是要注重对教育工作乏味性突破,能够通过灵活地运用有效的教育方法,通过对思政教育的内容创新,从而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新时代;教育学原理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路径 引言 在当前的高校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很多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工作,是以教材知识为主,会限定知识学习的范围。在课堂教学中拓展信息量,来融合丰富的知识,具备这种教育 思想认知的教师占据少数,更多的还是以传统的教学理念为主导,为此,为了能够满足新时 期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注重对教育活动的开展,通过 引入一些思政知识内容,从而来丰富教育的内涵,从而有效的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目 的和意义。 1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程教育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思想建设,来强化学生的政治意识和法治意识,对提升 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育学院的学生肩负着创造国家未来,发展未来 教育事业的责任和使命,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素养,重视对学生实施思政教育可以很好 的积淀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内涵,并在一定的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更加的认同我国的 党和教育事业,从而能够在教育工作中为国家的建设做贡献。在专业院校中,开设教育学原 理课程,作为学生的必修课,也就是让学生能够在发展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清楚教育知识 存在的原理和意义,并能够在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通过认可这些知识和理念,从而促进 自己的思想认知提升。 2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学原理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路径 2.1重新有效的去定义思政教育目标

大学思政课论文

大学思政课论文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

大学思政课论文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这类课程是理论性、针对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对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识别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以及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所以一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大学的第一天起,我们就开始接受全面而系统的思政政治教育,各种各样的迎新会(会上领导的发言);同时学校在大一就设立了思政课,其主要内容是讲如何面对接下来的大学生活以及将来走入社会后要如何应对各种现实问题的措施和一些与生活紧密相连的一些法律知识,还有我们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体系理论知识。 在我们刚进入校园是听的几次讲座是我们对思政课有了一定的了解,所谓政治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与重点的,思政、道德和心理综合教育实践。 我们还可以了解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具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同时我们还有一批优秀的老师给我们授课,他们认真备课,并且接近他们所能地向我们讲授他们平生所学,同时还变着法儿地让对这些课程感兴趣,通过播放相关视频、鼓励学生们表演、述说感想等方式融入课堂。 现在下面是我自己对思政课一些理解以及看法: 1、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担负着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

2、思想政治教育要和素质教育、成才教育结合起来。当前社会是个价值观和道德观多样性的年代,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成才教育结合起来,把社会对当代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期待和要求与学生加强自身素质、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正确积极地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自觉接受正确的世界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成才教育的核心,作为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首要任务,必不可少,教育家苏霍林斯基曾说过:“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世界观的形成是智育的核心。”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人为本”,重关怀而改善管理。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确立主体教育观。所谓主体教育,就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主体性教育主要是体现人文精神,亦即尊重人、“以人为本”。在德育过程中,要一切以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当作有思想、有情感、有内在需求的生命体,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视角接纳学生,把规章制度建立在道德精神的基础上,是规章制度与高校学生所遵循的传统、作风、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相一致,有助于大学生自愿地遵守。 4、思想家与工作要贴近学生生活。思政教育工作要采用“渗透”的教育方式,寓教于乐,循序渐进,让学生在不自觉中接受教育。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和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5、毋庸置疑的,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与主阵地。但我不得不承认思想政治是枯燥的、乏味的,除了那些想拿奖学金的人很少会有

高职《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讨

高职《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探讨 摘要:课程思政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它以课程内容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最终目标,充分发挥出了课程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 价值引领作用,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到高职《学前教育学》课程中,有助于提 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要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课程内容中去,在教学中要发 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文章 对高职《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高职《学前教 育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价值引领 引言: “课程思政”的提出是对以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革新,它打破了传统“重 知识传授、轻思想教育”的理念,强调在专业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 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它将专业知识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 结合起来,促使教师在专业知识讲授过程中同时向学生传递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学》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是高职院校教师 开展职业能力训练、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重要课程。 一、高职《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一)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学前教育学》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们学习的主 要课程,这门课程中包含了很多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相关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到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中,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立

德树人"目标。只有让学生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才能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指一个人在从事某种职业过程中所形成的专业技能以及所具备的专业知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通过开展《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使他们在毕业后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目前,我国教育改革正在不断深入发展中,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开展《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以及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举措[1]。开展《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充分发挥出高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引领作用和主体地位,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学生个人成长之间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通过开展《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可以促使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育人工作中存在着的问题和不足,从而制定出更有效、更合理、更科学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活动。通过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活动还可以激发学生们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们自主地学习并掌握好相关技能知识,不断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水平。 二、高职《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路径 (一)学校层面的建设 1.优化《学前教育学》课程内容。学校要注重《学前教育学》课程内容的更新,根据时代发展的需求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要对现有的教材进行修订,保证教材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要重视课程改革,对《学前教育学》课程内容进行优化设

学校思政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范文

学校思政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1.前言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具有培养人 才品德、政治素养和思想修养的功能,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手段。本文将围绕如何建设思政课程,提出一系列实施方案。 2.建设思政课程的目标 学校建设思政课程的目标是通过思政课程的开设,为学生 提供优质的课程,并使其能够得到全面的思想教育,从而增强其对祖国和社会历史文化的认知,热爱祖国,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建设思政课程的意义 (1)在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具有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2)思政课的开设与推行,可以在学生中传播国家的宪法 法律和政治理论知识,培养社会责任和民族复兴的意识。 (3)建设思政课程,也有助于学生认清现实社会所存在的 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大力培养人才,建设大国。 4.建设思政课程的策略 4.1 教学目标的确定 建设思政课程的前提是明确教学目标,确立要培养的学生 能力和素养。这有助于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规划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4.2 教学方法的改进 建议教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互动式教学等方法,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更快速、更直观地接受知识,尽量避免单一的讲授教学模式。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团队讨论、案例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形成思考的本领。 4.3 课程内容的创新 思政课程内容的建设需要符合时代的需求,包括国家各项政策、法律法规、基本理论、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点。完善课程内容,增加新颖并具有启发性的案例和实例。同时,还可以通过用心挑选学术论文和其他类似的阐述类材料,加深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等方面的认识。 4.4 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于构建良好课堂氛围具有重要作用。建议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游戏、问答、小测验等活动,形式多样,互动性强,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使课程更加生动有趣。 4.5 引领多元文化 思政课程的建设也需要引领多元文化,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今世界各国文化等。建议教师以不同文化视角来教学、解读课程内容,以此增加学生的学习力度。 4.6 增加课外实践 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思政课程的建设同等重要。建议加强实践教育的组织,让学生在课外实践中接触社会、感受社会,并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可以通过开展社会青年志愿者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全球社会视野。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篇二 《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的教育视角反思》 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从大教育观的视角对高校德育的重新定位,教育场域放大到整个社会,责任主体扩展到诸多方面,教育过程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延伸到环境育人、文化育人。但是,原有的教育体制和机制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制约着大教育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实施。其中,主要问题是学校党委与教学行政间的管理主体确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等教育体统分离等。其核心问题是围绕育人的体制机制未得到“实化”,学科育德、服务育德、文化育人等机制严重缺位。建立党委领导下、党政共同参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决策中枢系统、细化学生工作职责、构建服务咨询系统等是可行应对。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体制机制 所谓体制就是组织体系内的机构设置和权限划分;机制就是机构的具体实现和运作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方式和教育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这样,作为体制机制问题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教育过程组织的问题。一方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管理的实践举措,决定着基本要素的运行结构;另一方面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连接纽带,影响到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相互关系。 不同的教育理念决定了不同的教育体制和机制,不同的教育体制和机制又反映了不同的教育观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大学生为教育和关怀对象,组织动员整个社会的教育资源实施的教育;狭义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中心,以学校为主要空间的教育。二者主要差别并不仅仅是教育空间和教育主体的不同,而是两种不同教育观的差别。狭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观也被称之为德育,受到了教育要素化的影响。相对于智育、体育等教育要素而言,德育是其中一个。作为理

课程思政建设六篇

课程思政建设六篇 课程思政建设范文1 【关键词】土木工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旨,是指通过结合、挖掘高校专业课教学中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引导同学树立乐观向上的价值观、客观科学的世界观,实现人文学问的内化和道德情操的升华。要顺应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改革与进展,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建设应当做些什么,值得关注和思索。本文试图通过对在土木工程专业课教学中开展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寻对策。 一、专业课中开展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考核和评价体系中对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引导性不够 由于长期以来学校存在将专业课和对同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割裂分块的教学支配,对专业课教学的评价标准往往重视专业学问、专业技能的培训与传授,而对通过专业课程进行“政治思想教育”重视不够,缺乏相应的制度规定和保障,在教学考核中没有发挥相应的教学引导作用,这肯定程度上阻碍了老师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乐观性。 (二)专业老师对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高等学校各专业课老师在教学工作中,往往比较重视将一门学科中的主要概念、原理和方法,但是较少考虑到通过传授专业学问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意识的渗透和引领,甚至于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和辅导员的职责和任务,与己无关。

二、土木工程专业课中开展思政建设存在的对策与途径 (一)在教学目标上,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也需突出体现引领 同学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设置过程中,要根据课程思政的新要求,要将课程教学目标的教育性、学问性、技能性相互交融,将同学的专业技能培训与激发个人抱负、社会责任感进行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科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使专业课、实践训练课同样承载正确的职业观、成才观教育。课程思政在教育理念层面的突破,集中体现在将全部课程的教育性提升到思政教育的高度,表明课程教学目标之首要是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高校教学根据课程思政的新要求,学知和学技的原动力要将个人抱负与社会担当有机结合,专业培育目标的“红专”与课程教学目标的教育性、学问性、技能性相互对应。课堂教学中可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近三十年以来,我国在土木工程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和突破,对同学进行仆人翁意识教育,树立民族骄傲感,引导同学对土木工程新政策的认同、国家道路进展的认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从而激发其更多的社会责任感。 (二)在教学内容上,把价值引领贯穿到专业课、实践课及其教育活动中,形成课程教学 “大思政”的新格局在教学体系层面的建构上,要将学科教学与政治素养、国家意志高度统一;课程思政也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反映在教学体系上就是培育什么样的人、学什么样的学问技术,在顶层设计上,抱负成长教育和专业进展教育要有机联系。在土木工程专业课堂上不能仅限于理顺学问体系,而更多地要从历史、因果的角度阐述整个土木工程的进

思政课课程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思政课课程论文范文精选3篇 [ 一般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体验,着眼于学生的进展要求,重视教学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效果,将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中,以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结合的课程模块。而生活素材是构建学生与文本知识的桥梁和纽带,课堂教学应设计一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过程。因此,新课改要求我们要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现行的教材,以学生实际生活为依托,合理整合课程资源,把知识与生活融会贯穿,活化课标教学。 1,新课程教学中‘.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含义 首先,“贴近学生”是指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学习、情感、思想和心理。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高中学生在思想、心理、情感等方面呈现新情况、新特点。另外,由于高考升学压力大,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存在不同问题,家庭经济条件有贫富之分。因此,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的理论知识和德育理论,还要关注学生学习、情感、思想和心理的现状,关L经济贫困学生和学习困难学生,帮助他们解决成长的烦恼和困难,进而引导学生树立自信。 其次,“贴近生活”是指教学内容要围绕学生实际生活。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新课程教学实践应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

学方法等方面都应当贴近我们的实际生活,尤其是贴近学生生活。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要讲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讲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还要讲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讲学生身边的人与事。这样,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就不是空谈理论,而是具体的,具有指导作用。 最后,“贴近实际”就是贴近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贴近实际”要求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说明理论,最终提高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在课程内容生活化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细心发现,挖掘生活素材,一定要对生活素材进行认真筛选,力求内容丰富,品位高雅,引领学生在这种生活背景中进行体验,使学生能自主猎取自身进展的资源和力量。这样,学生猎取知识的同时,还能透析事物本原,领悟生活真谛。 2如何将生活化素材引进高中思想政治课 一是挖掘、整合生活素材,引发学习动机和兴趣。新教材体系在编写上以生活为主线,删除了繁、难、偏、旧的东西,增加了生活实际和时代内容,充分体现了生活性和时效性。通俗易懂,内容形象生动。课程知识生活化,客观上,为我们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然而,生活是经常变化、进展的,有些教材内容中的生活事例,离学生现在所处的实际生活环境较远,滞后性强,证明力弱。如果教学中,不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