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印》师用导学案

《时间的脚印》师用导学案
《时间的脚印》师用导学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付淑凤

教案背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教学课题:《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材分析: 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我用残损的手掌》就作于那个时候。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题目中的“我”指诗人自己, “残损的手掌”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实写是指诗人在狱中被日本侵略者用酷刑将手掌残损了,虚写是指手掌残损也要抚摸祖国的土地,表达坚贞不屈的爱国之情,也直指诗人死里逃生的新生。学习这首诗歌,我觉得应该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把握这首诗歌的感情线索,思考诗歌中哪些具体的形象寄寓了诗人的主观情感,理解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比热爱的感情。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戴望舒及本诗的写作背景,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 2.朗读诗歌,品味诗中的具体形象所寄予的诗人的情感。 3.学习对比的写法,理解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喻的感情,体会对解 放区的深情向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对祖国无法言喻的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诗中的具体形象所寄予的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互助学习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视频歌曲《松花江上》,创设教学情境。 导入新课: 1942年,日军侵华的炮火弥漫在中华大地,大片国土沦陷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之下,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时期,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中华民族危在旦夕……关牧村的一曲《松花江上》,令人荡气回肠,今天我们一起走近“雨巷诗人”戴望舒,走进他的《我用残损的手掌》。 一、检查预习 提问检查,并用多媒体展示

1.作者及写作背景: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生于杭州。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1942 年,因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我用残损的手掌》就作于那个时候。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其代表诗作还有《雨巷》、《我的记忆》,其中 《雨巷》一诗脍炙人口,诗人也因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桂冠。他是新诗的探索者之一,是象征派现代诗人。 2. 读准字词: 锦幛荇藻蓬蒿蝼蚁* 焦悴蘸着 灰烬堤上蹂躏 、课内探究 (一)初读诗歌,自主学习 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欣赏配乐诗朗读,注意朗读的字音、停顿、节奏、重音。 3.体会诗歌,找出差距 4..朗读比赛,指名学生朗读,展示风采 注意诗歌押韵方式上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点?明确;有时是四行诗句押一个韵,有时是两行押一个韵。押韵方式灵活,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二)再读诗歌,探究点拨 思考并小组讨论完成: 1.把握诗人情感,说出统领全诗的句子是哪一个? 明确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展开以下的虚写和想像,为抒情定下基调。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学案 新人教版

《大自然的语言》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学习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学习难点] 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自主预习案] 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又名绍荣,字藕舫,汉族,浙江上虞人。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2、熟读课文、并在书上做上读书笔记。 3、给加点的字注音。 翩然(piān)孕育(yùn)农谚(yàn)簌簌(sù)销声匿迹(nì ) 悬殊(shū)萌发(méng)短促(cù )连翘(qiáo)风雪载途(zài) 4、词语解释。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载途】满路,遍地都是。【孕育】这里用来比喻酝酿新事物。 【萌发】动词。种子发芽。【荣枯】形容词短语。指植物的茂盛和枯萎。 【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 【周而复始】固定短语,绕完一圈再从头开始。一圈又一圈地轮转。周;环绕一圈。复始:重新开始。 5、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⑴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拟人) ⑵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比喻) ⑶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拟人)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所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这篇文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语言”。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一)找一找 初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二)想一想 5、再读课文,划分段落,自己概括出段意,并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课外知识 1、关于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露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白露气温降低,出现露水。 寒露天冷,露水很凉。 霜降开始下霜。 小雪、大雪开始下雪,至大雪时形成积雪。 小寒、大寒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春分、秋分 :“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在夏至和冬至中间。 雨水 : 降雨开始,雨量增多。 惊蛰 : 开始打雷,气温上升,经过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 清明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雨量增多,谷物茁壮生长。 1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大自然的语言 【学习目标】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重点难点】理清文章顺序,了解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和行文思路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把握课文容 2.自由朗读全文——揣摩文章的主要容和行文思路 3.圈点勾画法——画出文章传递的主要信息,整合出每一段的主要意思 二、预习自测 1、给加粗的字注音 衰.草连天()连翘.()纬.度()销声匿.迹() 蓑.衣()阻挠.()忌.讳()悄.然无声() 2、解释词语 销声匿迹:周而复始: 草长莺飞:草木荣枯: 花香鸟语:风雪载途: 年年如是: 三、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燕子呢喃,春风拂面,告诉我们春天来了;蝉声聒噪,烈日炎炎,告诉了我们夏天来了;田野金黄,落叶纷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白雪皑皑,粉妆玉砌,漫天的雪花说着冬天的故事鱼鳞上的圆圈告诉了我们它的年龄,三叶虫的化石嵌在喜玛拉雅山巅,告诉我们这里曾是浩瀚的海洋其实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 四、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人教版初三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

人教版初三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 【文章导语】人教版初三语文:我用 残损的手掌原文教材理解,《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教案理解,《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教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我触到行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黏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我把全部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以上是诗人戴望舒的代表作《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标志着诗人写实和超现实手法交融的新的抒情方式的确 立,达到了他诗歌创作的巅峰。不仅如此,这首诗也是中国

现代诗歌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近年来得到治史专家的相继 推重。戴望舒本人也偏爱这首诗,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曾 多次向听众朗诵此诗,表达他爱国的赤诚。 《手掌》最初发表于《文艺春秋》第3卷第6期,尾注创作时间为“1942年7月3日”,后依据尾注时序编排收入诗 集《灾难的岁月》。然而,在诗人已经去世近半个世纪的今 天,我们发现,这首诗的真正写作时间与发表时所注的时间 并非一致。在深入考察这一矛盾现象时,我们既看到一些历 史的风云际会,也看到诗人激烈的内心冲突和痛苦,甚至关 乎一代诗人和知识分子的命运,不禁令人掩卷深思、心潮难 平。 事情的缘起是,我在整理编辑《戴望舒全集》中,读到 了戴望舒保存的一份剪报。这份剪报共47页,收录诗人发表的自1941年1月至1946年1月创作和翻译的诗文一百三 十多篇。这里的诗作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沦陷时期发表的, 有《过旧居》、《示长女》、《天晴了的时候》、《赠内》、《墓边口占》、《偶成》等。另一种是剪报最后一页所辑录的,自注 为“是沦陷中不曾发表而在胜利后发表的”。包括《题壁》、《愿望》、《等待》、《口号》,总题为《旧诗贴抄》,发表于1946年1月5日《新生日报》《新语》副刊,署名林泉居士。 剪报中没有《手掌》一诗,但却另有一首《断篇》,未标发表的刊物和时间,署名“易鱼”,以后也未收入诗集中)。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I大自然的语言 优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一、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 标》要求: (1)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3)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2.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是一篇说明文。文章主要介绍了物候的相关知识以及影响物候的因素和研究物候的意义。文章结构清晰、条理分明、语言生动活泼,比较能吸引学生阅读兴趣。 3.学情分析:有了八年级上册说明文的基础,学生对说明文这种文体并不十分陌生,具备一定的文体知识积累。对于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文语言特征等知识点已有所储备,便于开展教学。 二、学习目标1. 体会行文结构的清晰和严密性。

2.理解“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三、评价任务1. 能理清本文行文结构。 2. 能知晓如何用精当的例子来说明一种事理。 四、学习过程导入:今年1月份,我国台湾著名文学家林清玄先生驾鹤西去,他有一篇文章叫《秋天的心》,那篇文章开篇写到:“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 叶落知天下秋。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其实,不止秋天,其他季节应该都有判断依据,你能仿照这个例子,再写出几句吗? 山僧不解数甲子,知天下春(夏、冬)。 其实,同学们填入的这些自然现象,就像是大自然的“语言”,在向人们宣告所属季节的到来,同时也对人类的生活产生着不可小觑的影响。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竺可桢先生《大自然的语言》,去一探究竟。 环节一角色代入提炼信息1. 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那大自然想向人们诉说什么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1、2段,圈画有用信息,然后为大自然代言: 当时,是我想告诉人们。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代入,理解了有关自然现象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并通过自己的语言智慧地表达,锻炼了思维,提升了表达能力,使枯燥的说明文以一种有趣的方式呈现。)2. 请同学们默读全文,确定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物候) 3. 为何题目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及答案教案

初二语文导学案編制时间:2010年10月27 日编制:唐洪苇修订:李中文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NO:16 班级姓名组别评价 【学习目标】 1、树立人类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才能良性发展的观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2、理解文中“文字”的比喻含义。 3、了解全文的说明结构,准确清楚地把握大自然中有哪些种类的“文字”。 4、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4、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知识链接】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自主学习】 1、字词积累:(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衰草连天()连翘()纬度()销声匿迹() 蓑衣()阻挠()忌讳()悄然无声() 2、解释下列词语 (1)翩然:(2)孕育: (3)次第:( 4)载途: (5)销声匿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周而复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风雪载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2、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学案设计新人教版(含答案)

5 大自然的语言 学习目标 1.能按照要求从文中筛选信息。 2.品味本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习过程 【预习内容】 1.熟读课文,初步掌握文章内容。 2.识记文中生字词。 连翘.( ) 翩.然( ) 销声匿.迹( ) 农谚.( ) 载.途( ) 销声匿迹: 载途: 翩然: 孕育: 周而复始: 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 3.复习有关说明文的相关知识,请同学们选择重点内容做笔记。 说明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等。 说明的顺序常见的有:按照时间先后来安排的时间顺序;按照空间关系来安排的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的逻辑关系来安排的逻辑顺序。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平实、简明(科学小品:生动)。 4.搜集有关物候的谚语。 【合作探究】 活动一:筛选信息,畅所欲言。 读课文,思考文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有自己的观点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活动二:观察分析,感悟严谨。 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到了文章语言的准确性? 活动三:细嚼慢咽,品味生动。 1.生动是本文语言的特点之一,请同学们对本文生动的语言细细咀嚼,说说好在哪里,做好批注。 帮帮你:分析语言的角度很多,可以从运用词语 ..的角度等等。 ..的角度,也可以从修辞

2.优美的语言需要及时积累,背诵你找到的优美语句。 【课堂练习】 1.课外你肯定搜集了很多谚语,课后请把你课外的积累拿出来跟同学们一起分享,看看在你的这些谚语中包含了哪些物候知识。 例:关于火烧云的一则农谚:“早烧阴,晚烧晴。”(早晨出现火烧云,当天阴天;晚上出现火烧云,第二天晴天。) 2.联系课文的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大林寺桃花》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参考答案 【预习内容】 2.qiáo piān nìyàn zài 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文中的意思是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文中的意思是生长。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花香鸟语:鸟儿叫,花儿香,形容春天魅人的景象。 草长莺飞:形容江南暮春景象。莺,黄鹂。 4.有关物候的谚语:①桃花开,燕子来,准备谷种下田畈。②柳树发芽暖洋洋,冷天不会有几长。③荷花开,秧正栽。菊花黄,种麦忙。④柳絮乱攘攘,家家下稻秧。 【合作探究】 活动一:作者依次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是物候、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的影响;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 活动二:①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准确性;②表示限制等词语的运用也增强了语言的准确性,如: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其中“较”从程度上表示限制,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活动三:1.如:“次第”一个接一个。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第1自然段,运用拟人手法,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形象生动。 【课堂练习】 1.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早晨东南方向有黑云遮日,预示有雨。) 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黄云多是暖湿空气强烈上升所致,出现这种情况多下阵雨或冰雹。)

第六单元导学案

第六单元解读 单元名称:走进信息世界。 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以及对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影响。 2.了解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能正确使用媒体,学会选择信息,趋利避害。3.逐步学会搜集信息,善于和别人交流信息,初步养成留心信息、运用信息的好习惯。4.初步学会根据目的搜集和处理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5.认识生字。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信息在我们生活的存在及其价值,了解古今的主要信息传递方式,有初步的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自主策划学习活动并开展活动。如何在整合中实现这些目标呢?就是要敢于放手,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让他们的才能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得到充分的锻炼提高,活力得到更多的释放张扬,当然教学就会更加精彩。 1.浏览整组教材,明确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制定活动计划。

2.阅读《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的电脑魔术师》和《网上呼救》,能选择阅读材料中的信息,了解古今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以及现代信息传递的特点。认识这几篇阅读材料中的14个生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要点。 3.继续阅读《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的电脑魔术师》《网上呼救》《把握自己》,进一步了解现代信息传递方式的特点,体会信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4.调查全家人在一天中获得的信息及渠道,能对记录进行分析,能自己发现调查和分析的结果。 5.能明确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参加辩论“怎样正确利用媒体”的辩论赛。 6.阅读两篇研究报告,认识5个生字。确定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 7.学习小组内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学习根据研究的问题处理信息。 8.研读两篇研究报告,了解撰写研究报告的撰写研究报告的基本方法,讨论撰写研究报告。修改完善研究报告。 解决措施:1放手自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2放手合作,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3放手探究,提升探究的水平。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1)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1)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 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师适点引导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重点:说明顺序的合理运用 第一部分:预习导航 1、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本文是一篇 说明文。 2、简单的介绍作者 3、给生字注音 萌.发(),孕.育(),,载.途(),翩.然()三年五载.(),草长.莺飞(),销声匿.迹() 4、解释下列词语 (1)翩然: (2)孕育: (3)次第: ( 4)载途: (5)销声匿迹: (6)周而复始: (7)草木荣枯: (8)年年如是: 第二部分:自主探究 1、激趣导语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 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2、整体感知 (学生们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快速准确地从课文中筛选整理信息。找出下面的问题的答案,准备抢答。我们将看哪一大组的同学在抢答中答得又快又好!) (1)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察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3、根据上面问题的疏理,你能说出本文的说明顺序吗?请列出文章的结构图 第三部分:归纳提升 1、精读6--10自然段。小组合作,细致分析本段所运用的说明顺序。看哪个小组到前面来讲的细致、准确。(可以列出结构图辅助讲解) 3、片段练习 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说明方法,有条理的介绍一种手工艺品的制作方法。(300字左右) 第四部分:布置作业 1、继续修改课堂习作。 2、再读《大自然的语言》,整理谚语在积锦本上。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体会说明方法的运用,品读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第一部分:检测上节课所学

我用我残损的手掌教案

我用我残损的手掌教案 【篇一:《我用我残损的手掌》教学案例(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我用我残损的手掌》教学案例(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设计 教学依据“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带给读者的首先是一股震撼人 心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这是诗人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用爱和恨、痛苦和希望编织成的一首热爱祖国,憧憬光明的诗篇。随着诗人的 神思遐想,诗人“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从塞北的长白山, 到中原的黄河,从江南水乡,到岭南至南海,面对一片山河破碎的 凄凉景象,诗人深沉的哀痛洋溢在字里行间;可那“辽远的一角”, 却依然“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又使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 激情,深情的赞颂解放区是“永恒的中国”,他把祖国的新生、民族 解放的前途都寄托在解放区。这铁窗关不住的爱国情能够给予中学 生强烈的情感熏陶,使他们了解诗人在那种苦难的时代和环境里是 怎样的执著爱国,也启发他们反思在和平年代又该怎样以自己的方 式热爱祖国,这就是本课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价值所在。 爱祖国爱家乡是语文学习中着眼于“人的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本 课也不例外。相信在诗歌阅读的潜移默化中能够如新的课程标准所 要求的给学生“关于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关于诗歌的学习,新 课标提出的要求是“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对 于九年级的学生而言,重点应该放在从语言入手领悟作品中的艺术 形象和内涵、情感上。课标也要求:“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 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有表现力的语言”。在这里,强调对 文学作品的欣赏要有“体验”。体验什么?体验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体验作品中的情感并实现自己情感上的认同。因此学习这首诗歌, 要引导学生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体会诗人表

【推荐】高一英语第六单元导学案5

Unit 6 Design (5) Lesson 3 Chinese Paper Art A tip: To know oneself is true progress. 人贵有自知之明。Learning aims: 1.深层次理解文章层次结构 2.分析重点句式结构,学习语言知识点 Learning difficult points: 1分析重点句式结构 2 知识点解析 Learning steps: Step 1 单词检测(B级) 1. Dictaion of the words and phrases of Lesson 2. 3. 2. 根据提示完成单词填空 ⑴Xi’an, once called Chang’an, used to be the capital of six d . ⑵Not all the people have the same r beliefs. ⑶People make o to the dead on special days and during festivals. ⑷Sentence (模式) are important in learning a language. ⑸She believes that she’s finally found true (幸福). ⑹Tom went for a walk,with no definite (目的)in his mind. Step 2 疑难解析(B级) 1Chen Zijiang is a paper-cutting expert whom I interviewed for my article on Chinese Art. 翻译: 【导学】(1)whom 引导,修饰,在从句中做interview 的。 (2)interview vt&n, 意思有以下搭配: have an interview with sb 与某人见面,a face-to-face interview一次当面采访, interview sb face to face 当面采访某人

16《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使用时间:_第十六周_ 编写人:高小流审核:八年级语文组签名: 班级:_______ 上课教师:_______ 组内评价:________ 教师评价:__________ 16《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词语;学习准确、生动、简洁的语言。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物候现象。 3、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4、理解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第一课时 预习案 一、预习导读: 1、有关资料:竺可桢(1890—1974),是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2、阅读课文(可训练快速默读)1-2次。要求:⑴标出自然段;⑵识记生/重点字词;⑶画出重点句子或中心句,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预习自测 ⑴全文共有个自然段;⑵本文是一篇说明文,说明对象是。 ⑶给加点的字注音或依据拼音写汉字,然后朗读识记。 销声匿.()迹连翘.()农谚.()差.()异风雪载.()途 Shuāi()草连天 piān()然 yùn()育草长yīng()飞海táng()三、我的疑惑: ※教师对预习案完成情况的评定等级:_____积分:____ 探究案 一、速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 1.题解。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从文题看,采用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它是把__________比作大自然的语言,这样既抓住了说明对象的__________又使其显得具体生动。 2、整理思路,划分层次。(先在课本上划、批) 本文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 3 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________ 。 第二部分(第 4 – 5 段):说明观测对________ 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__--__ 段):说明决定_____________来临的_______。(文章的主体部分。) 第四部分(第__ --___段):说明________________ 的意义。 二、再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 抒怀之作。他在这首诗中想要表达的是一种怎么样的情感呢?下面请欣赏网络编辑为你带 来的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希望你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 ] 1.提高学生诗歌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链接 1.作者介绍 戴望舒1905、3、5-1950、2、28 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抗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6年同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和译魏尔伦的诗。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起创办《文学工场》。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编辑工作。 11月初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1935年春回国。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 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被捕入狱。在 狱中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了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建国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不久在北 京病逝。 2.时代背景 抗日战争的炮火震动了诗人的心灵,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戴望舒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 寂寥的雨巷。1938年他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1941年,日本侵略军占领香港。次年,他被日军逮捕,投入狱中,备受摧残,得了严重的哮喘病。但监狱的铁窗可以禁锢他的躯体,却禁锢不了他的拳拳爱国之心。他所处的“物 理场”受到限制,但在民族解放运动中,他的“心理场”却变得广阔了。他的心飞出了铁窗,飞到了祖国蒙难的土地,飞到了志士流血的战场。正是这铁窗关不住的爱国之情,使 他眼前浮现了一幅中国地图的意象,这幅地图又成为他投射主观情思的对应物:地图是祖 国母亲的象征,“残损的手掌”则是身陷囹圄的诗人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对祖国的炽热的 爱的写照。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钱双红 、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是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观察与发现》 里的一篇课文,是一首知识性的小诗,它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以诗歌的形式,用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的几种语言,让学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孩子们在接触本文时会很容易被这首小诗简洁的文风、活泼的文字所吸引。通过学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 过程与方法:讨论、交流、感受诗歌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思想 感情。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在读中领略大自然的 神奇,激发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难点:结合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想象世界,整合课内外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仿编、创编诗歌。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 四幅图分别代表哪个 季节吗?你是怎么知 道的? 2. 是啊,大自 然真是太奇妙了,他 用自己特有的语言告 诉我们很多的信息。 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哪 些呢?这节课就让我 们继续学习第六课 《大自然的语言》 1、观察图片,发 言。 2.齐读课题 通过观看图片, 让生初步感知 “大自然的语 言”充分利用学 生熟悉的事物创 设情境,激发学 生学习的兴趣 计: 二、以读促悟, 汇报交流前置性作业: 默读课文,说说 从文中你知道了哪些 大自然的语言?用 画出关键词句。试着 用“大自然用, 告诉我们「” 的句式说一说自己读 懂的内容。 1.讲解“三叶虫” 化石 2.讲解“漂砾” 3.大自然的语言真是 太奇妙了,那我们怎 样做才能发现它呢? 1、小组交流 2、小组展示:小组 上台根据课文的第 二至八小节,先读 内容再说自己的理 解。再有感情地朗 读。 3、根据课文最后一 小节,回答:要多 观察,思考 培养学生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 习方式,通过 读、小组交流, 展示,明确文中 的大自然语言。 锻炼学生的理 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三、拓展延伸, 仿编诗歌 大自然的语言 真是妙不可言呀!大 自然的语言远远不止 这些,还有很多。你 在生活中发现大自然 还有哪些语言呢? 大自然的语言 无处不在,只有会观 察、爱学习、勤思考 的人才能发现。老师 把大自然的好多语言 都请到我们的课堂 上了,看课件,找自 己喜欢的一句说说你 从中知道了什么。 自由发言 读资料,说感受 学习课文的写法 语文与生活相 结合,扩大学生 的知识面,激发 学生观察大自 然的兴趣。 了解课文的写 法,学着仿写诗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z

新课程语文教学八年级导学案 燕子呢喃,春风拂面,告诉我们春天来了;蝉声聒噪,烈日炎炎,告诉了我们夏天来了;田野金黄,落叶纷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白雪皑皑,粉妆玉砌,漫天大雪,告诉我们冬天来了。 年级:八年级科目:语文备课人:姓名: 课题:《大自然的语言》 学习目标: 1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2、理解什么是物候学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品味文章准确严密而又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学会正确判断文章的说明方法,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4、培养热爱科学、探索自然的求知精神。 第一板块:课前备战 1.题目解读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文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2.走近作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我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撰写物候专著,普及物候知识。《物候学》是竺可桢多年研究物候的结晶。 3、扫清字词障碍(8分) 萌发()翩然()孕育() 簌簌()销声匿迹()风雪载途()区域()纬度() 4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28分)

5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草木荣.枯周而复.始风雪载.途形.影不离 A.光荣又充满形态 B.茂盛又充满形体 C.光荣复习载重形状 6根据意思写出对应的成语。(8分) (1)人或物消失得无影无踪、无声无息。() (2)远望衰败的草与天空相接。() (3)绕完一圈,再从头开始。() (4)春天草木茂盛,小鸟试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7填入下文横线处适当的一组词语是()。(3分) 物候________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___________得多。 为了便于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_________是_________的。 A.观测灵验观察必需B.观测灵敏观测必要 C.观察灵活观望必然 8、题目: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3分) 9、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10分) 10、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5分) 1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5分) 12、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5分)

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_1

第2《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3.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 .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

感。 3.研讨点拨法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教具时安排1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分析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主观情感。品味诗歌浯言,领会其艺术魅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二、作者介绍 戴望舒及《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192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

湖北省武汉市为明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教师版)(无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教师版) 七()班小组:姓名: 课题:《大自然的语言》总课时:2课时分课时:第1课时课型:合作答疑展示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本文说明对象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科学道理的方法。 3、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和生活,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勤于思考的精神。 ●知识链接(3分钟) 1.题目解读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语言是人们 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文章才 会恍然大悟。原来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 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2.走近作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我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撰写物候专著,普及物候知识。《物候学》是竺可桢多年研究物候的结晶。 ●自学导学(8分钟): 给下列词语注音并释义: 萌发(méng fā):种子或孢子发芽 次第(cì dì):依次,按照顺序或依一定顺序,一个接一个地 翩然(piān rán) :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yùn yù):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生事物。 销声匿迹(xiāo shēng nì jì):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销:通“消”,消失。匿:隐藏。迹:踪迹。 衰草连天(shuāi cǎo lián tiān):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衰草:枯草。连天:形容远望山水、光焰等与天空相接。 风雪载途(fēng xuě zài tú):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复始(zhōu ér fù shǐ):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周:环绕一周。复:又。 草长莺飞(cǎo zhǎng yīng fēi):形容江南暮春,生机盎然,万物复苏的景色。莺:黄鹂。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是模拟布谷鸟的叫声,赋予它这样的意义。禾,这里指插秧。 榆叶梅: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花淡红色,核果近球形,红色。可供观赏。 纬(wěi)度;地球表面南北距离的度数。 连翘(qiáo);落叶灌木春季开鲜黄色花,果实可以入药。 生态学:研究生物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条件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自主学习打基础! 交流协作展才华! 展示自我显魅力!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导语:《我用残损的手掌》是戴望舒的经典之作,表达了他深沉的爱国之情,以下是小编分享的课文教案,欢迎参考! 知识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3.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 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 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研讨点拨法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 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教具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 [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分析诗中的艺术形 象寄寓的主观情感。品味诗歌浯言,领会其艺术魅力。 [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板书 文题、作者) 二、作者介绍 戴望舒及《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1905?1950), 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 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 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 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 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 年加入左联。1932 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 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 年避居香港,主编《星** 报》、副刊《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