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行新闻发布会汉英口译的异化与归化
翻译实践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

2023-11-15
目 录
• 翻译实践中的异化策略 • 翻译实践中的归化策略 • 异化与归化策略的对比分析 • 异化与归化策略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案例 • 总结与展望
01
翻译实践中的异化策略
异化策略的定义与特点
异化策略定义
异化策略是指翻译过程中,以源语言的文化背景、语言特点、表达方式等为导 向,尽量保持原文的异国情调。
04
异化与归化策略在翻译实践中的 应用案例
异化策略应用案例:诗歌翻译
01
保持原诗的意象与语言风格
在诗歌翻译中,异化策略通常用于保持原诗的意象、比喻和语言风格,
以尽可能地传达原诗的审美和文化特点。
02
注重原文的语言表达
异化策略强调对原文的语言表达给予高度重视,包括修辞、音韵和句式
等方面,以保持原诗的独特性和艺术性。
局限性
归化策略可能会牺牲源语言的文化和语言特色,导致原文的意境和风格无法得到完全的传达。此外,过度使用归 化策略可能会导致翻译的生硬和不自然,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03
异化与归化策略的对比分析
语言文化层面的对比
总结词
异化策略更强调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归化策略更注重目标语言的文化习惯。
详细描述
在翻译过程中,异化策略倾向于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色,包括语法、表达方式、意象等,给读者 呈现原汁原味的源语言文化。而归化策略则更注重将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色转化为目标语言的文化习 惯,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读者反应层面的对比
总结词
异化策略更容易给读者带来陌生感和疏离感 ,归化策略更能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详细描述
由于异化策略强调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 色,对于目标语言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 陌生和疏离。而归化策略通过将原文转化为 符合目标语言文化习惯的形式,更容易拉近 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中英习语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

中英习语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作者:张慧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23期摘要:习语是文化的载体,最能体现一国文化的特质。
在习语的翻译过程中,文化层面的翻译给中外很多译者都造成了困扰。
怎样在最完整的保留源语言习语风姿的同时,在目的语读者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最大限度地给目的语读者介绍源语言的文化特色成了众多译者追求的目标。
本文注重介绍了习语翻译中的用得较多的异化规划策略。
关键词:习语;文化差异;异化;归化[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3-0171-01一.造成中英习语差异的原因汉英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分别是英汉两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以及劳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并受各自民族地理位置、生态环境、社会习俗、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等的影响。
下面主要从思维方式的不同和文化差异方面来说中英习语差异的原因。
1、思维方式的不同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会受到职业、性别、教育程度、自身性格的影响而不同于别人,但生活在同一国家的人其思维方式会有很多相似。
而由于中西方文化大背景的不同,人们的思维方式相似点较少。
中国人民重伦理,西方人重认知。
中国人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几千年可谓已根深蒂固,这从中国人日常使用的很多习语中可见一斑。
如“顺其自然”“听天由命”等等。
西方文化更看重的是对自然本质的认知,他们对天文学和地理方面这些自然界具体存在的事物更感兴趣。
中国人重直觉,西方人重实证。
中国人重直觉深受儒家文化,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的影响。
从如下几个习语中可看出。
如“恍然大悟”“了然于心”等等。
西方人更注重通过对知识的认知、分析和实证来得到合理客观的结论。
所以英语习语中有很多有关自然和科学的。
2、文化差异中西方历史文化的不同。
我们都知道习语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沉淀下来的。
很多洗浴烙上了历史的印记。
要真正的理解习语的深层含义需考虑到特定的历史背景。
如汉语习语中“不为五斗米折腰”就要知道这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一个典故,很多习语都有历史典故在里面,英语习语中也有很多类似的例子。
英语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英语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安裕强机械电子工程2008203087摘要:英语和汉语作为世界上作为世界上第一和第二多的人使用的语言,正对世界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翻译是两种语言沟通的桥梁,主要任务是在译文中再现原语文中的思想内容,介绍和传播原语所体现的文化。
要成功地实现汉英翻译的跨文化交流功能。
就不能不在翻译的策略上做出选择,在翻译的方法上表现出或归化或异化两种倾向。
由文明推到了文化再到语言,现在我们从语言又回到了文明。
语言的交流使世界文明的交流有思维示范作用。
关键词:文明翻译归化异化世界在发展,全球化的脚步不断加快,世界的格局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英语和汉语作为世界上作为世界上第一和第二多的人使用的语言,正对世界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英语作为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外在显性,汉语作为东方儒家文明的外在显性代表了除伊斯兰文明和印度文明的当今社会最有影响力的两大文明。
著名的美国政治家萨穆尔,亨廷顿说:“文明和文明的冲突将取代国与国的冲突”。
文明的冲突的狭义理解就是文化的冲突。
文化的冲突再对其狭义化就是语言与文字的冲突。
这种冲突是一种潜在的,不容易被理解的非显性的冲突。
然而任何的冲突都有可消解性。
人们常说的翻译这种语言转换活动,或说是一项深层的文化交流活动是消解冲突的关键。
翻译是两种语言沟通的桥梁,主要任务是在译文中再现原语文中的思想内容,介绍和传播原语所体现的文化。
要成功地实现汉英翻译的跨文化交流功能。
就不能不在翻译的策略上做出选择,在翻译的方法上表现出或归化或异化两种倾向。
异化与归化作为两种主要的翻译方法历来是翻译界研究和争论的焦点之一。
异化就是在译文中保留原文里的文化意象,或按字面直译。
目的是要使译文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
向译文读者介绍原语文化,并丰富译入语及其文化。
归化即用译人语里的文化意象来取代原文里的文化意象.或用译人语既有的词汇来翻译。
例如:“Newly Industrial Economics”这个英语概念,简称“NIEs”,意即“新兴工业国家”,这些新兴工业国家包括韩国、台湾、新加坡、中国香港(注:香港当时还未回归)四个国家或地区,他们先后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
浅析英汉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浅析英汉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作者:梁济韬来源:《校园英语·月末》2023年第03期摘要:英汉跨文化翻译中,译者面对文化背景的差异必须在归化与异化之间做出合理选择,以提高译文质量。
为做好跨文化翻译工作,本文将对归化与异化的基本概念、两者关系进行分析,然后提出了归化与异化翻译的基本要求与常用方法。
通过研究可知,归化与异化两者相互对立,但又相辅相成,彼此功能并不相同,在满足基本要求的条件下熟练应用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能有效提高英汉跨文化翻译质量。
关键词:英汉跨文化翻译;归化与异化;跨文化翻译策略作者简介:梁济韬(1998.06-),女,山西文水人,宁夏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英语与汉语在语言表达方式、语法逻辑、语义表达习惯等多个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要完成读者能够理解,又能体会到其中文化特征的英汉跨文化翻译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而要做好该项工作,就需要译者熟练掌握归化与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
同时从现实层面出发,熟练掌握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对于开展国际交流、文化输出等大有益处,因此有必要对比展开相关研究。
一、归化和异化理论(一)基本概念归化是指将外来语言及内在文化元素归入读者文化背景,用读者母语的语言逻辑等进行翻译,使得外来语言化为读者能够理解,且有认同感的译文。
译者在翻译时,既要考虑原作及原作作者,尽可能地将原作的内容和风格忠实地表达出来;同时,还要考虑译入语读者,尽量淡化原文的陌生感,使译文便于读者接受。
归化翻译的最大特点便是采用通顺地道的译入语进行翻译,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
我国翻译家傅雷和钱钟书先生便主张归化的翻译策略,傅雷曾坦言:“理想的译作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
异化是指在译文中保留外来语言的特有表达方式、语法逻辑的一种翻译策略。
简言之,异化就是要保留原文的原汁原味。
异化法要求在充分理解源文本语义的基础上,将源文本的意义转化为目的语的新结构,并赋予其新的表达意义,使源文本的精神能最大限度地保留下来。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汉英新闻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汉英新闻翻译的归化和异化【摘要】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探讨了汉英新闻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现象。
首先介绍了归化与异化的概念,然后分析了在汉英新闻翻译中如何应用这两种策略。
接着探讨了跨文化交际在汉英新闻翻译中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如何平衡归化与异化在翻译过程中的应用。
最后总结了归化与异化在汉英新闻翻译中的实践意义,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旨在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汉英新闻翻译中的策略选择,提高翻译质量,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有效传播与交流。
【关键词】汉英新闻翻译、跨文化交际、归化、异化、实践意义、未来研究、平衡。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交流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重要。
汉英新闻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种形式,在沟通和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翻译过程中常常会面临到归化与异化的选择。
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对于保留原文信息和传达目标语言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探讨汉英新闻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的应用对于提高翻译质量、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探讨汉英新闻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的平衡策略,旨在为研究者和翻译工作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汉英新闻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实践应用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这两种翻译策略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和影响。
具体来说,我们旨在通过对归化和异化概念的解释,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它们在汉英新闻翻译中的具体运用方式和效果。
我们希望能够揭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来确保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和贴近性,以及跨文化交际在汉英新闻翻译中的重要性。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旨在为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启示,同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一些建议和展望。
1.3 研究意义汉英新闻翻译是跨文化交际中极具挑战性的领域之一。
归化和异化作为汉英新闻翻译中两种重要的策略,对保持原文信息的完整性和传达目标读者的理解至关重要。
归化与异化视角下外宣翻译的研究——以李总理记者招待会为例

归化与异化视角下外宣翻译的研究——以李总理记者招待会为例作者:马萱来源:《大经贸》 2020年第2期马萱长春理工大学吉林长春 130012【摘要】本文的分析基于美国翻译家劳伦斯·韦努蒂提出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
选取归化视角下的三种翻译技巧展开进一步研究,分别是意译法、释译法、减译法;异化视角下则运用直译法和增译法。
例子均取自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
经分析发现,归化和异化策略的使用可以准确地表达发言词意思,传达中方清晰且完整的立场。
【关键词】归化异化李总理答记者问一、归化视角下的外宣翻译(一)意译法例1:我一直说要用壮士断腕的精神坚韧不拔地推进这项改革。
译文:I have all along called for boldness of spirit and decisiveness in action in pushing forward this reform (Press conference, 2013).这种表达原本是指勇敢的人被毒蛇咬伤后,表现出坚定而迅速的行为。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政府始终坚持及时采取适当措施的承诺。
总的来说,它展示了政府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然而,当它第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时,其他的翻译版本可能会引起误解并歪曲其原文。
“壮士断腕的精神”的翻译方式既符合其字面形式,又没有将其内在的核心意义传达给目标读者,甚至让读者感到困惑,为什么要采取这种不可思议的冲动行为。
译者在快速反应后,输出了这一概念的核心,让目标读者跟上中国改革的坚定步伐。
(二)释译法例2:我们会始终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译文:All in all, we will continue to give very high priority to all issues related to agriculture, farmers and rural areas (Press conference, 2016).回顾中国的国情,农业已经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与农业相关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甚至有些尖锐和严重。
浅谈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

公关论坛浅谈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文/王琪摘要:在各个国家联系日趋紧密的今天,翻译对促进各国的交流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
在处理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差异的过程中,就产生了两种重要的翻译方法。
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和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选择哪种翻译方法是由作者意图、读者对象、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归化法和异化法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在实践中使用哪一种方法还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应该根据上下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本论文通过对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深入探讨,以期让翻译工作者更深入了解两种重要的翻译理论,为日后的翻译实践活动提供帮助。
在国与国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促进国与国文化的交流互鉴。
关键词:归化法;异化法;跨文化交际;源语文化;目的语文化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各地的联系日趋紧密,在当今这个跨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时代,翻译对实现各民族的融合、交流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翻译工作已经不再是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一种跨文化交际。
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的传播必须借助语言这个媒介;文化对语言起到了制约的作用,不同地区的文化下,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同。
英语与汉语各自隶属于不同的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Language),汉语属于汉藏语系(Sino-Tibetan Language)。
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法、句法甚至篇章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要完成读者能够理解,又能体会到其中文化特征的英汉跨文化翻译是一项相对来讲比较困难的工作,很多来自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翻译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跨文化交际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研究中一对非常重要的范畴。
熟练掌握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对于开展国际交流、文化输出等大有益处。
一、何为翻译的“归化”和“异化”翻译与文化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可以分成两种对立的看法,即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和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这两种原则和方法。
英汉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

英汉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作者:王学生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5年第01期【摘要】在英汉翻译中,归化和异化是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是意译和直译的进一步延伸。
本文从归化和异化的概念开始分析,根据笔者的英汉翻译实践阐述了它们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相辅相成关系。
【关键词】英汉翻译归化异化相辅相成一、引言在谈到翻译的途径时,德国翻译理论家马赫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在这里,马赫并没有为自己提出的这两种途径命名。
后来,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将第一种方法称作“异化”,将第二种方法称作“归化”。
这就是翻译中“异化”和“归化”策略的由来。
作为两种主要的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历来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之一。
异化策略强调保存原语的异国情调,而归化策略则强调用译语文化中惯用的表达方式来转换原语。
那么,在英汉翻译中,我们应该如何使用这两种翻译策略?它们与翻译中常用的“直译”和“意译”方法又存在什么样的区别?为了说明这些问题,笔者将以本人所翻译的《如何做一名职业领导者》一书进行说明。
二、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区别从翻译实践的历史来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
直译和意译关注如何在语言文字层面上处理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而异化和归化所关注的范围则超越了语言文字层面,将研究范围拓展到文化因素。
正如韦努蒂所言,归化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
显而易见,直译和意译主要关注语言层面的具体问题,而异化和归化则关注文化这一大问题。
两者之间的存在明显差异,不能混为一谈。
把归化等同于意译,或把异化等同于直译,这样做是不科学的。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归化和异化更多地关注与文化相关的问题,即是否要保持原作“原味”的问题。
相比之下,直译和意译则更多地关注“操作”层面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例 行 新 闻 发 布 会
新 闻 发 布 会 是 一 个 社 会 组 织 直 接 向 新 闻 界 发 布 有 关 组 织 信 息 ,解 释 组 织 重 大 事 件 而 举 办 的 活 动 。根 据 发 布 信 息 的 频 率
来 分 ,主 要 有 例 行 新 闻 发 布 会 和 根 据 特 定 事 件 召 开 的 不 定 期 的 新 闻 发 布 会 。[2]( 例 行 新 闻发 布 会 是 由政 府 设 立 相 对 固 定 的 新 闻发 言 人 ,定 期 将 政 府 所 作 的重 要 决 策 、通 过 的 重 要 决 定 以及 近 期 工 作 安 排
二 、异 化与 归化
不 同 的 社 会 和 历 史 进 程 形 成 了不 同 的 文化 ,其 特 征 决 定 了 语 言 表 达 方 式 的 不 同 。不 同 的文 化 又 使 得 人 们 对 客 观 世 界 有 着不 同 的 认 知 ,从 而 形 成 了不 同 的 思维 方 式 。如 果 在 翻译 时 ,要 更 全 面 准 确 地 传 达 源 语 信 息 和 文 化 内 容 ,就 要 采 用 异 化 与 归 化 。 异 化 是 指 翻译 时 要 求 译 者 尽 可 能 不 去 打扰 作 者 ,而 让 读 者 向 作 者 靠 拢 ;归 化 要 求 译 者 尽 可 能 不 去 打 扰 读 者 ,而 让 作 者 向 读 者 靠 拢 o[1](PIOI)由 此 可 见 ,异 化 是 从 原 文 作 者 的 角 度 出 发 ,运 用 其 创 作 时 的思 维 方 式 来 表 达 原 文 所 要 表 达 的 内容 ;而 归 化 是 从 读 者 的 角 度 出 发 ,考 虑 到读 者 的 思 维 方 式 和 思 维 习 惯 来 传 达 原 文 的 内容 。
在具 体 口译 过 程 中 ,异 化 和归 化不 仅 体 现 在 语 言 形 式 层 面 上 ,而 且 也 体 现 在 文 化 方 面 ,即 异 化 既 要 保 留 纯 语 言 的 形 式 特 色 ,还 要 保 留 异 域 文 化 ;归 化 既 要 使 译 文 符 合 目 的语 表 达 习惯 ,还 要 使 源 语 文 化 特 色 符 合 目的 语 文 化 规 约 。进 一 步讲 ,在 不 同 文 化 背 景 下 口译 时 ,如 果 一 种 语 言所 表 达 的 事 物 在 另 一 种 语 言 中 找 不 到 相 对 应 的 表 达 方 式 ,为 了忠 实 源 语 信 息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保 留 源语 的 民 族 色 彩 ,也 让 目的语 听 众 能 够 体 会 到 源语 的文 化 特 色 。如 果 语 言 上 的差 异 影 响 到 了 对 源 语 信 息 和 文 化 内 容 的把 握 ,译 员 应 着 眼 于 源 语 的意 义 和精 神 ,而 不 拘 泥 于源 语 的语 言结 构 ,也 不 能 只 单 纯 从 字 面 意 思 理 解 原 句 ,而 应 该 分 析 原 句 所 体 现 的深 层 意 义 ,把 握 实 际 内涵 准 确 传 达 原 义 。
及 时 向社 会 各 界 进 行 发 布 ,说 明 就 某 个 事 件 、某 个 问 题 政 府 所 持 的 立 场 和 采 取 的 措 施 ,并 就 国 内 外 媒 体 和 公 众 关 心 的 问 题 作
一
91 —
出 回答 。例 行 新 闻发 布 会 具 有 定 期 召 开 的特 性 ,是 新 闻发 布经 常化 、规 范 化 、制 度 化 的 体 现 ,可 以说 是 政 府 进 行 日常 新 闻 发 布 的“规 定 ”动作 。[。
第 25卷 第 5期 2013年 9月
长 春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echno10gy(S0cial Sciences Edition)
口外 国 语 言 文 学 研 究
V o1.25 No.05 Sep.2013
一 、 引 Βιβλιοθήκη 随 着 中 国在 国 际政 治生 活 、经 济 生 活 中越 来 越 多 地 担 负起 重 要 的 角 色 ,各 国更 加 关 注 中 国 的 发 展 经 验 和 对 各 种 国 际 问题 的 表 态 。因 此 ,中 国政 府 希 望 通 过 例 行 新 闻 发 布 会 这 一 常 态 性 的 有 效 方 式 及 时 、迅 速 地 表 达 国 家 的 立 场 ,引导 国 内或 国 际 舆 论 。
例行新 闻发布会汉 英 口译 的异化 与归化
杨 冬 青
(青 海 大 学 医 学 院 外 语 教 研 室 ,青 海 西 宁 810001)
[摘 要 ] 例 行 新 闻 发 布 会 的 核 心 任 务 是 传 递 信 息 。 在 例 行 新 闻发 布 会 口译 的过 程 中 ,如 要 准 确 传 达 源 语 信 息 和 文化 内容 ,可 以为 了 忠实 源 语 信 息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保 留 源 语 的 民 族 色 彩 ,也 让 目的 语 听 众 能 够 体 会 到 源 语 的 文 化 特 色 ,而 采 用 异 化 策 略 ;也 可 以在 准 确 传 达 源 语 信 息 的前 提 下 ,按 照 目的 语 习惯 表 达 源 语 内 容 而 采 用 归 化 策 略 。 总之 , 译 员 无论 采 用 归 化 策 略 或 是 异 化 策 略 ,只 要 将 归 化 和 异 化 运 用 得 当 ,处 理 好 口译 中 的 文 化 差 异 ,就 能 传 达 信 息 并 促 成 不 同 文 化 间 的 交 流 与 沟 通 。 [关 键 词] 异 化 ;归化 ;例行 新 闻发 布 会 [作 者 简 介 ] 杨 冬 青 (1979一 ),女 ,硕 士 ,青 海大 学 医 学 院 外语 教 研 室 讲 师 ,主 要 从 事 翻 译 理 论 与 实践 研 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