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
森林生态系统野外系统观测方法

定而调节的输入功率与液流量相关,从而求算液流量。 三种长度的电极60mm、70mm和80mm可覆盖25mm、35mm和45mm的边材,确保覆盖大 部分树种的液流主剖面。
图 4.1.1 THB 系统-EMS51 电极的布设示意图 2) SHB 茎干热平衡系统 ① 结构 由控制模块、液流传感器、防辐射膜、数据采集器和电源组成。 ② 工作原理 工作原理同THB,传感器不是电极片,而是包裹在树干上的两个圆柱形电极,一个内装 有线性加热元件,另一个没有加热元件,并且确保测量过程对树干没有损伤。 b)液流系统的布设和安装 1)观测样木的确定 根据标准木法确定观测样木。 2)液流系统安装 ① THB 系统安装步骤 首先选择样木上测点的位置, 原则是距地面同样高度的植物组织质地均一。 测点至少距 地面 1m 或更高,但低于绿冠(第一个轮生体)。树干组织和预留出的覆盖辐射膜的地方要 足够均匀,没有非正常结节,无机械或生物损伤或其它会影响木质部正常液流通道的障碍。 对于大树干或坡地上树干周边土壤条件不同的情况可在树干相对的位置设置两个测点, 两个 测点的平均值作为该整株样木的液流。 然后测量树皮和韧皮部的厚度。若厚度不均一,打磨树干。注意不要损伤树皮底下的软 木。确定树干上相对的两个测点后,对于大树干,两个测点距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一样;对 细的树干,距离地面的高度要相差30cm以上,便于包裹防辐射膜。 接着可插入电极,在电极间放置温度传感器,将电极连接到控制模块的加热端,连接控 制模块到数据采集器和电源,包裹防辐射膜。 ② SHB系统安装步骤
传感器及部件 空气湿度 空气温度 总辐射 风速 雨量筒 降水收集器 土壤温度 罐体 土壤溶液采样器 土壤传感器 维护井或地下室 数据采集器 底部水势控制器 称重单元 土壤溶液收集器 土壤溶液采样控制器 电源 安装位置 高度 2m 高度 2m 高度 2m 高度 50cm 高度 2m 高度70cm 5cm 高度 高度 70cm 地下 20cm 与地面齐平,高度 1.5m 或 2m 地下 10cm 柱体内 地下 5cm 柱体内和野外 井口或楼梯与地面齐平 维护井或地下室内 柱体底部 柱体底部 维护井或地下室内 维护井或地下室内 通入维护井或地下室内 高度可定制 备注
《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编制说明

附件5《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编制组二〇二〇年七月目录一、项目背景情况 (1)(一)项目背景 (1)(二)主要工作过程 (3)二、标准制修订必要性分析 (5)三、国内外相关标准情况 (6)(一)国外相关标准 (6)(二)国内相关标准 (12)四、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 (21)(一)基本原则 (21)(二)技术路线 (22)五、主要技术内容 (22)(一)适用范围 (22)(二)规范性引用文件 (23)(三)术语和定义 (23)(四)总则 (24)(五)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25)(六)野外观测样地选择与样方设置 (25)(七)野外观测指标体系 (26)(八)野外观测技术方法 (27)六、与国内外同类标准或技术法规的水平对比和分析 (35)七、实施本标准的管理措施、技术措施、实施方案建议 (36)八、实施本标准的环境效益及经济技术分析 (36)《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为落实生态环境部“开展全国生态状况评估”职责,以及《全国生态状况定期遥感调查评估方案》(环办生态〔2019〕45号)“建立技术方法规范和质量控制规范,及时转化提升为行业技术规范和国家技术规范,指导生态状况调查评估规范化开展,保障调查评估成果质量”要求,现开展《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编制工作。
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成立编制组,共同编制完成。
一、项目背景情况(一)项目背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
开展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支撑。
2000年以来,生态环境部(原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总局)联合中国科学院等相关部门完成了3次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分别是2000年全国生态环境调查、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估、全国生态状况变化(2010-2015年)调查评估。
野外森林调研报告范文

野外森林调研报告范文一、调研目的和背景为了加深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了解,并为保护自然环境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决定进行一次野外森林调研。
本次调研的目标是研究森林的物种多样性、生态平衡以及人类活动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二、调研过程我们选择了位于某某地区的某某国家公园作为调研区域。
该公园拥有广阔的森林覆盖面积,生物多样性丰富。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种调研方法。
首先,我们进行了实地考察。
通过徒步穿越森林,观察并记录了不同区域的植物和动物种类。
我们留意到了各种高大的乔木和茂密的灌木,还见到了一些珍稀濒危的物种,如白头叶猴和黑熊。
我们还注意到不同海拔高度的植被分布差异,并对现场的气候、土壤等因素进行了观测和记录。
其次,我们进行了生态样地调查。
我们在不同区域设立了一系列生态样地,分别观测和记录了不同层次的生物,包括地表植物、地下植物以及各种动物。
我们通过统计和分析数据,得出了该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趋势和物种组成。
最后,我们还进行了调研问卷。
我们采访了当地居民和公园管理人员,了解他们对森林生态系统的认知和对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的看法。
这些问卷调查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学环境背景。
三、调研结果分析根据我们的调研结果,该森林区域的物种多样性较高,生态平衡较为稳定。
在现有的保护措施下,许多濒临灭绝的物种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恢复。
然而,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人类活动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过度的伐木、草地开发和非法猎捕都对该地区的生态平衡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这些破坏不仅影响了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也对当地居民的生计和生活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
其次,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一些野外旅游活动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游客的大规模涌入、垃圾和污水的排放,以及不当的行为,如野营、野餐等,都对该地区的生态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因此,我们建议加强对游客的管理和教育,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减少对森林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最后,我们认为对该森林地区的保护工作应该进一步加强。
林业服务业工作中的野外调查与监测

林业服务业工作中的野外调查与监测野外调查与监测是林业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保护森林资源、科学经营和生态环境监测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介绍野外调查与监测的意义、方法以及应用,并讨论其在林业服务业中的重要性。
一、野外调查的意义野外调查是获取有关森林资源的重要数据和信息的手段之一。
通过野外调查,我们可以了解森林的物种组成、分布情况、生长状态以及林地和土壤的特征。
这些数据和信息对于科学经营、保护生态环境和制定相关政策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野外调查的方法1. 采样调查:通过采样调查,我们可以对林地进行系统的抽样,以获取代表性的数据和信息。
采样调查可以分为样线法、样方法和样地法等多种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调查。
2. 观测记录:通过仔细观察和记录,我们可以了解到森林资源的特点和变化趋势。
观测记录需要细致入微,包括记录物种数量、大小、年龄和生长环境等信息。
观测记录还可以结合航空遥感和地面观测相结合,提高调查精度和效率。
3. 专业设备:野外调查需要依托专业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和测量。
例如,使用GPS定位仪可以准确记录调查点位的经纬度;使用无人机可以高效获取林地的影像信息。
合理使用专业设备可以提高调查效果和数据质量。
三、野外监测的意义野外监测是对森林资源的长期观测和跟踪,旨在了解其生态系统的演变和环境变化。
野外监测的数据可以提供给科研机构、政府决策者和经营者,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变化和森林资源的利用情况。
四、野外监测的方法1. 定点观测:选择代表性样地或样线进行定期观测,记录其物种组成、生长状态和环境变化等信息。
定点观测可以有效监测森林生态系统的演变趋势,为科学经营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 长期追踪:通过长期观测和记录,我们可以了解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
例如,追踪研究某一物种的数量和分布变化,以及生境面积的变化情况。
长期追踪可以揭示森林资源的演变规律,为相关政策制定和管理提供参考。
3. 数据分析:野外监测所获取的大量数据需要进行统计和分析。
森林生态系统龄组划分表、野外调查记录表

31—50 21—30 21—40 11—20 41—60
51—60 31—40 41—50 21—30 61—80
61—80 41—60 51—70 31—50 81—120
20以下
21—40
41—50
51—70
10以下
11—20
21—25
26—35
龄级 过熟林
划分
5
161以上
20
121以上
20
121以上
坡度(°)
平均胸径(cm)
坡向(°)
每公顷株数
坡位
林分郁闭度
林分起源
林下植被平均盖度
经营类型
林下植被平均高度(m)
注 1:地理位置名称:具体到村一级行政单位名称,以“省+市+县+镇(乡)+ 村”格式填写 注 2:地理位置坐标为填表样方的经纬度:经度: °' ";纬度: °' " 注 3:经营类型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注 4:其他按照 9 野外观测技术方法中的观测值填写
样木号
树种名称
胸径(cm) 树高(m) 郁闭度
1 2 3 注 1:树种名称:根据观测实际情况填写 注 2:经营类型:根据实际观测和调查情况填写 注 3:其他按照 9 野外观测技术方法中的观测值填写
日期:
树龄(年)
冠幅(m)
东西
南北
经营类型
林分经营类型
表 B.2 林下植被调查表:
样地号:
样方号:
林下植被物种数
北方 南方
南方
栎、柞、槠、 栲樟、楠、椴、 水胡、黄、硬
阔
南北 南北
天然 人工 天然 人工 天然 人工 天然 人工 天然 人工 天然 人工 人工
森林生态学绪论

混交林(由针叶树和阔 叶树组成的森林)
针叶林(以针叶树为 建群种的森林)
24
森林的分类
热带森林
温带森林 寒带森林
25
什么是森林生态学?
Forest Ecology
李景文:
森林生态学是研究森林和环境之间相互关 系的学科。 薛建辉:
森林生态学是研究森林中乔木树种之间、 乔木树种与其它生物之间,以及与其所处 的外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按应用领域划分
33
4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野外的(field approach) 实验的(experimental approach)
理论的(theoretical approach)
34
(1)野外观测
是指在自然界原生境对生物与环境关系进行考察。
包括野外考察、定位长期观测和原地实验等不同
方法。
野外考察:
北京水利局引进的国外 摆动式人工降雨装置
41
(3)受控实验
受控实验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验 系统中研究单项或多项因子相互作用,及其对种 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 如所谓“微宇宙”(microcosm)模拟系统是在人工 气候室或人工水族箱中建立自然的生态系统的模 拟系统,即在光照、温室、风力、土质、营养元 素等大气物理或水分营养元素的数量与质量都完 全可控制的条件中,通过改变其中某一因素或多 个因素,来研究实验生物的个体、种群以及小型 生物群落系统的结构、功能、生活史动态过程, 及其变化的动因和机理。
5
参 考 读 物
李景文. 1994 .森林生态 学(第二版).北京:中国林 业出版社.
6
李俊清.2010.森林生 态学(第二版).北京:高 等教育出版社.
推荐读物
林业资源调查与评估的方法与技术

林业资源调查与评估的方法与技术林业资源是指森林及其所承载的各类生物、非生物的资源。
为了科学合理地利用森林资源,需要对其进行全面、准确的调查与评估。
本文将介绍林业资源调查与评估的方法与技术。
一、调查方法与技术1. 野外实地调查野外实地调查是林业资源调查的基础工作,通过对森林野外进行清查、测量和观测,了解其结构与组成。
实地调查可以直接观察森林植被、动植物种群分布和生态系统特征,获取丰富的生态信息。
在调查过程中,采用GPS定位技术可以精确记录调查点位,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2.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利用航空摄影、卫星影像获取地表信息的手段。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得大范围的、连续的数据,快速获得森林覆盖率、类型和分布等信息。
利用遥感影像的变化检测技术,可以监测森林的变化情况,及时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3. 数据统计与分析采集到的野外调查数据和遥感数据,需要进行统计和分析处理。
常用的统计方法有频数统计、平均数计算、方差分析等。
数据分析可以帮助评估不同森林资源的质量和可持续利用能力,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评估方法与技术1. 林地资源评估对不同森林类型和用途的土地进行评估,可以确定其承载力和开发潜力。
评估可以考虑因子包括土地的地形、土壤类型、水资源以及自然灾害的风险等。
利用GIS技术可以在空间平台上进行综合评估,将各类因子进行加权叠加和剖面分析,形成科学有效的土地评估报告。
2. 生态系统评估生态系统评估是对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的评价。
评估内容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
通过采用不同的评估指标和模型,可以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生态资产的价值以及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能力。
3. 经济评估经济评估主要是对林业资源的经济价值进行估算和评估。
采用市场价格法、替代成本法和生产成本法等不同方法,可以评估林木、木材和非木材产品等资源的价值。
此外,考虑到森林资源的非市场价值,如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等,对整个林业经济系统进行综合评估是必要的。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野外观测要求规范与方法

森林⽣态系统⽣物野外观测要求规范与⽅法3 森林⽣态系统⽣物野外观测规与⽅法3.1 观测场地设置与采样设计3.1.1 观测场布局森林⽣态系统的⽣物观测场地包括:主观测场、辅观测场、站区调查点。
对森林⽣态系统⽽⾔,观测场地相当于⼀个样⽅或⼏个样⽅的集合。
为了保证观测数据的代表性,森林⽣态系统研究站应该对本区的主要代表性植被类型都进⾏长期观测,包括本区域的典型地带性植被类型、重要的⼈⼯林、其他分布⾯积很⼴的群落类型,将其中⼀个最具代表性的群落类型的典型地段设为主观测场,其他类型设为辅观测场。
对于森林⽣态系统⽽⾔,辅观测场是主观测场的补充,⽽不是重复。
站区调查点是辅观测场的⼀种,指⽤来完成动物或其他调查项⽬(如社会经济调查)的固定区域,或特指离站本部较远、不受⽣态站管理控制的辅观测场地。
主观测场要求设置在研究站所在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森林植被类型分布的地段,最好还开展包括⽔分、⼟壤和⼩⽓候等环境因⼦在的综合性观测。
鉴于⽔物理要素监测要求以集⽔区为基本观测单元,主观测场应该尽量设置在⼀个集⽔区。
3.1.2 观测场设置3.1.2.1 仪器与⼯具在设置样地、样⽅和样线的过程中,⼀些常规的⼯具是必需的,包括测绳、⽪尺、塑料绳、罗盘、地形图、海拔表、⾼精确度GPS、醒⽬的标桩等。
其中标桩数量要求⽐较多,具体数量根据样地的⾯积和样线的长度等具体情况确定。
在主观测场还需要带有编号的标牌(保证在100 年时间⾥不会发⽣标牌丢失或字迹实⽤⼤全模糊等难以辨认的情形,否则需经常更换标牌)、固定标牌的铁钉或铁丝等。
3.1.2.2 步骤观测场地的设置包括以下⼏个步骤:(1)区域植被和⼟壤分布调查,完成⼤⽐例尺(1∶10 000 或1∶15 000)植被图和⼟壤图,以及区域植被与⼟壤特征的分析报告;(2)基于区域植被调查确定样地布局和各样地位置,写出观测场选址说明报告,完成⽣态站观测场布局的平⾯图;(3)根据种-⾯积曲线法确定各观测场的群落最⼩⾯积;(4)根据群落最⼩⾯积、样地使⽤时间长度、场地所在地的地形及其均质性等确定观测场⾯积;(5)样地围取;(6)基于区域植被图和⼟壤图对选定的观测场进⾏⼀次⽣物和⼟壤分布情况的认真核查,写出观测场植被及⼟地利⽤历史和现状的调查报告,完成乔⽊编号和平⾯坐标定位图;(7)设计长期采样⽅案;(8)建⽴必要的观测、标记设施以及样地保护设施;(9)材料整理与存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次前言 (ⅱ)1 适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总则 (2)5 野外观测总体技术流程 (2)6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2)7 野外观测样地选择与样方设置 (2)8 野外观测指标体系 (3)9 野外观测技术方法 (4)附录A(资料性附录)龄组划分表 (8)附录B(规范性附录)野外调查记录表 (9)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技术规范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类型、样地选择与样方设置、野外观测指标体系、野外观测技术方法等内容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及省级行政区域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其他自然地理区域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4721 林业资源分类与代码森林类型GB/T 26424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GB/T 30363 森林植被状况监测技术规范GB/T 33027 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法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林分stand指森林内部特征(如树种组成、林冠层次、年龄、郁闭度、起源、地位级或出材量等)基本相同,而与周围森林有明显区别的一片森林。
林分常作为确定森林经营措施的依据,不同的林分需要采取不同的经营措施。
3.2立地因子site factor指林木所处环境中影响其生长发育的环境因子,包括海拔、地形类型、坡度、坡向、坡位等。
3.3森林生态系统forest ecosystem指以乔木为主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综合组成的生态系统,本标准中包括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稀疏林。
3.4每木检尺tally指林业调查中的一种的基本调查工作,目的为取得林分数据,测定样地内每一株达到测量标准树木的胸径等指标。
4总则4.1原则本标准规定的内容遵循规范性、可操作性、先进性和经济与技术可行性的原则。
4.2内容本标准以现场观测手段为主,辅以资料收集与访问调查等手段,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立地因子、森林类型、每木检尺、林分指标和林下植被等内容开展野外观测,服务于全国和区域尺度生态状况调查评估。
5野外观测总体技术流程本标准制定了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识别、样地样方设置、观测指标体系构建、明确野外观测技术方法等技术流程,具体如下。
图1 野外观测总体技术流程6森林生态系统类型根据《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生态系统遥感解译与野外核查》中生态系统分类体系,森林生态系统的类型包括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稀疏林。
7野外观测样地选择与样方设置7.1样地选择7.1.1 样地选择需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避免在权属不清、变更频繁的地区选择样地。
7.1.2外业采样率平均每10000km²设置1个固定样地,在农牧交错带等类型复杂的区域可适当增加样地个数,在类型单一的区域可适当减少样地个数。
7.1.3针对观测对象,在可能的情况下,至少选择2个能够代表观测对象的样地,地表覆盖相对均一,样地面积为10000m²。
7.1.4样地选择应在生态系统类型一致的平地或相对均一的缓坡坡面上。
7.2样方布设7.2.1样方应反映各类森林生态系统随地形、土壤和人为环境等的变化特征,每个样地须保证有不少于2个重复样方,样方大小为30m×30m。
7.2.2对于均一地面样地,样方布设应在区域内进行简单随机抽样代替整体分布。
7.2.3对于非均一地面样地,应根ZB土建设计室据样地内空间异质程度进行分层抽样,要求层内相对均一,并在层内进行局部均匀采 v加shejiyuan8样,表达各层的参数。
7.2.4为了调查森林的林下植被生长状况,须在每个森林样方内,布设不少于2个林下植被样方,面积不小于1 m²,尽量不在样方边缘位置布设。
8野外观测指标体系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主要针对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稀疏林开展,内容包括立地因子、森林类型、每木检尺、林分指标和林下植被。
根据不同观测内容,设定不同野外观测指标(表1)。
9野外观测技术方法9.1海拔可使用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或通过GPS测量。
9.2地形类型采用观察法,一般分为平原、丘陵、低山、中山、高山五类。
平原:平坦开阔,且相对高差小于50 m;丘陵:没有明显的脉络,坡度较缓和,且相对高差小于100 m;低山:海拔低于1000 m的山地;中山:海拔为1000 m-3499 m的山地;高山:海拔为3500 m以上的山地。
9.3坡度坡度可使用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或采用罗盘等工具测量,共分为六个等级,如下:Ⅰ级为平坡:0 °-5°;Ⅱ级为缓坡:6 °-15 °;Ⅲ级为斜坡:16 °-25 °;Ⅳ级为陡坡:26 °-35 °;Ⅴ级为急坡:36 °-45 °;Ⅵ级为险坡:46 °以上。
9.4坡向坡向可使用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或采用罗盘等工具测量,共分为八个方向,如下:1)北坡:方位角338 °-360 °,0 °-22 °;2)东北坡:方位角23 °- 67 °;3)东坡:方位角68 °-112 °;4)东南坡:方位角113 °-157 °;5)南坡:方位角158 °-202 °;6)西南坡:方位角203 °-247 °;7)西坡:方位角248 °-292 °;8)西北坡:方位角293 °-337 °。
9.5坡位采用观察法,将坡位分为脊、上、中、下、谷5个坡位:1)脊部:山脉的分水线及其两侧各下降垂直高度15 m的范围;2)上坡:从脊部以下至山谷范围内的山坡三等分后的最上等分部位;3)中坡:三等分的中坡位;4)下坡:三等分的下坡位;5)山谷(或山洼):汇水线两侧的谷地,若样地处于其他部位中出现的局部山洼,也应按山谷记载。
9.6土壤类型根据土壤质地,将土壤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类,具体依据GB/T 33027相关要求执行。
砂质土:含沙量多,颗粒粗糙,渗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气性能好;黏质土:含沙量少,颗粒细腻,渗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气性能差;壤土:含沙量一般,颗粒一般,渗水速度一般,保水性能一般,通气性能一般。
9.7腐殖质厚度根据厚度分为厚、中、薄三个等级。
厚:>5 cm;中:2 cm -5 cm;薄:<2 cm。
9.8针叶林采用仪器测量和观察法相结合,调查指标见表1。
9.9阔叶林采用仪器测量和观察法相结合,调查指标见表1。
9.10针阔混交林采用仪器测量和观察法相结合,调查指标见表1。
9.11疏林采用仪器测量和观察法相结合,调查指标见表1。
9.12树种常见树种名称及代码表见附录表A.1,具体依据GB/T 14721和GB/T 26424相关要求执行。
9.13胸径在乔木样方内,选择胸径5 cm以上的树木进行测量,使用测径尺测量距地面1.3 m处的直径,对样方内的树木进行每木检尺。
遇干形不规整树木,应垂直测定两个方向的直径,取其平均值。
在1.3 m以下分叉应视为两株树,分别测量。
9.14树高树高主要利用测高仪测量,获取样方内树木绝对高度。
9.15树龄单株树木的年龄通常使用生长锥进行测定,无需对每株树进行测定,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树木测量,描绘生长曲线,同树种可利用生长曲线来判断树龄。
9.16冠幅通常测量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至树干中心的距离,视为椭圆的形状,计算冠幅大小。
9.17生物量森林生态系统地上生物量观测分为立木和冠层下部观测,立木与冠层下部生物量之和即为样方生物量。
立木的地上生物量观测:是通过样方内所有林木进行测量,获取其树高、胸径等地面观测数据,依据相对生长方程计算,对所有立木生物量求取平均值并除以样方面积,获取1 m²面积的立木生物量。
冠层下部生物量观测:在样方内,随机选择不小于3个区域,分别收集其中全部地上植被,称量鲜重,从中抽取不少于5%的样品,105℃下烘干称干重,获取植株含水量,进而获得实测的地上生物量,计算多个区域平均值并除以样方面积,作为冠层下部单位面积的生物量。
根据根冠比来计算地下生物量。
9.18林分起源将森林划分为天然林和人工林,根据林分生长状态有无人工播种痕迹进行判断。
天然林:由天然下种或萌生形成的森林、林木。
人工林:由人工直播或飞机播种形成的森林、林木。
9.19优势树种在样地内或林分内,树种在数量、株数或蓄积量其中任何一方面占明显优势地位的树种,为该样地或林分的优势树种,调查方法具体依据GB/T 30363相关要求执行。
9.20林龄/平均年龄乔木林的龄级与龄组根据优势树种(组)的平均年龄确定,主要树种(组)的龄级期限和龄组的划分见附录表A.1。
竹林的龄级按竹度确定,一个大小年的周期一般为2年,成为一度,一度为幼龄竹,二、三度为壮龄竹,四度以上为老龄竹。
经济林划分为生产前期、初产期、盛产期和衰产期四个生产期。
9.21平均胸径反映林分粗度的基本指标,以林分平均胸高断面积对应的直径为林分平均胸径。
9.22平均高根据样地内具有平均直径的树木高度,作为样地林木的平均高。
9.23郁闭度郁闭度调查时,可以在林内每隔3-5 m随机布点若干个,在每个点上观测有无树冠覆盖的点数,据此计算郁闭度。
0.70(含0.70)以上的郁闭林为密林,0.20-0.69为中度郁闭,0.20(不含0.20)以下为疏林。
9.24叶面积指数采用叶面积指数仪器进行测量,然后计算样方平均叶面积指数。
采样点沿样地的两条斜对角线等间距分布,两点之间间隔不超过5 m,每条对角线上观测至少8次。
9.25林下植被物种数利用计数法,计算样方内灌木和草本种类数。
9.26林下植被高度可利用带有刻度的标尺测量林下植被的平均状态高度。
9.27林下覆盖度根据样方内林下植被覆盖土地面积的比例大小,计算林下覆盖度。
附录A(资料性附录)表A.1 龄组划分表附录B(规范性附录)野外调查记录表表B.1 每木检尺记录表表B.2 林下植被调查表:表B.3 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调查表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