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汉学

合集下载

《晚清学术文化史》

《晚清学术文化史》

第一章龚自珍的古文经渊源、今文经学术思想和历史发展哲学思想教学目的: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龚自珍对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贡献,以及由古文学转向今文学的原因,他的哲学思想的形成及内容、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龚自珍如何结合经史,阐发《春秋》大义三律。

第二章魏源的今文经学术思想和启蒙哲学思想教学目的: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作为经世派的魏源在传统学术和启蒙思想之间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以“经术为治术”的批评标准,朴素的辩证法和进化的历史观。

第三章曾国藩与其他封建卫道者的保守思想教学目的: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其“一宗汉儒”“汉宋兼容”的经学思想,以及哲学上的唯心天命观及“格物诚心”论。

教学重点、难点:如何人理解曾国藩思想的社会意义。

第四章郭嵩焘融贯中西的学术思想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掌握郭嵩焘的调和汉宋、经史兼治,探求西儒、中西会通的学术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引经史论证对外开放,寻觅中西相通之理。

第五章张之洞从政、治学、综合汉宋和立足古文经学的中体西用教学目的:让学生理解、掌握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文化观以及“经世”“务实”之学。

教学重点、难点:“中体西用”的哲学基础及其“开新”“卫道”的统一。

第六章严复以摄取进化论而自强保种名家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严复是如何吸纳西方哲学以求经世致用的,以及他是如何重估中西文化的。

教学重点、难点:如何理解他晚年对传统的回归。

第七章康有为的经学擅变、抉发微言与哲学观种种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康有为的经学思想及其对《春秋董氏学》等儒家经典的阐释。

教学重点、难点:《空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第一章龚自珍的古文经渊源、今文经学术思想和历史发展哲学思想一、龚自珍简介龚自珍是清代经学思想演变过程中一位很关键的人物。

龚自珍虽然没有形成自己完整的哲学体系,但他对一些哲学问题,如名实关系问题、人性问题和历史发展规律的问题等,都进行了深人的思考,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二、龚自珍与古文经学(一)受外祖父段玉裁和父亲龚丽正的影响。

国学学术发展简史之六:清代朴学

国学学术发展简史之六:清代朴学

国学学术发展简史之六:清代朴学万献初撰(宋时磊纂集资料)有清一代,是国学全面总结的阶段,三百年学术精博而又深广,分量重而价值高。

清代学术汲取晚明学术游谈心性、空疏误国的惨痛教训,以求真务实的考据之学为主导,考据、义理、辞章相结合,形成质朴实在的学风,因而清代学术被称为“朴学”或“实学”。

汉代经学尤其是古文经学重诂训的实证学风在清代得到很好的继承与发扬,故清代学术又被称为“汉学”。

梁启超认为:该时代的学术主潮是“厌倦主观的冥想而倾向于客观的考察”,还有一个支流是“排斥理论,提倡实践”。

[1]1644年,清兵入关,中原大地开始了新一轮的政权更迭,进入了异族统治汉族的时代。

以外族身份入主中原的满清统治者,为了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对汉族知识分子采取了笼络与牵制并举的政策。

一方面,推行汉化政策,沿袭明制,开科取士,重用博儒,网罗天下人才,开馆修明史,校理历代典籍,编纂《四库全书》,使民族矛盾渐趋缓和,满清政权逐步得到汉族知识分子的认同。

另一方面,严格控制社会舆论,禁锢自由思想,大兴文字狱,杜绝一切对满清统治不利的思想和言行,最大限度地限制汉族知识分子的主观思考。

社会环境的变换,促使传统学术在清代发生重大转向,众多学者只能埋头整理、发掘历代流传下来的典籍,考据之风大炽,成为清代国学的主流。

清代国学的形态,以经学考据为中心,考据之风渐次衍及众多学科。

经学方面,又以汉学为主、宋学为次,以古文经为主、今文经为辅。

顺治、康熙两朝是清代国学初兴时期,也是学术范式的创制时期,“清初三老”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开风气之先。

乾隆、嘉庆两朝,考据之学遍行,虽在不同地域和师承的基础上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学术支派,但总体精神相似,形成了声势浩大、成果辉煌的“乾嘉学派”,标志着国学的鼎盛期。

道光朝以后,清代国学发展到了第三期,其特征为今文经学的兴起,融合外来新学,以及出土文献的研究。

同时,清代后期也是国学走向衰落的时期。

一、清初学风的转变与朴学范式的建立明代王阳明心学的出现,纠正了宋代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压抑人性的偏颇,形成晚明长于思辨的学术形态。

见微知著:从《阅微草堂笔记》看清代汉宋之争

见微知著:从《阅微草堂笔记》看清代汉宋之争

见微知著:从《阅微草堂笔记》看清代汉宋之争作者:王航航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34期摘要:纪昀是清代乾嘉汉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由其所著的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蕴含了他对小说功能的认识,即“寓劝诫、广见闻、资考证”。

在这一创作理念的指导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型小说”,而这一创作理念显然是受到了乾嘉学风的影响。

以纪昀为代表的汉学家的小说创作理念以及对其造成巨大影响的“汉宋之争”现象两个方面,分析指出“汉宋之争”的实质是儒学内部的转变,即:由“内圣”向“外王”的过渡,从而建立一套清代的“新儒学”。

关键词:阅微草堂笔记;淑世精神;汉宋之争;新儒学清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穴时代,“小说”历来被文人视为末流的文学体裁也进入了辉煌时期,清代,更是出现集大成之作,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文学型小说”,一类是以《阅微草堂笔记》为代表的“学术型小说”,这两类小说的共同点都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阐发一定的道理,然区别在于前者重“情”、后者重“理”。

一、文学史链上的《阅微》《阅微草堂笔记》自诞生之日起就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学界的态度是褒贬不一。

首先,从小说体旨来谈,学者肯定了纪氏小说中所体现的淑世精神。

晚清学界大力支持者是邱炜萲,他认为:“小说家言,必以纪实研理,足资考证为正宗,故‘本朝小说’中,谈鬼说狐者,自以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为第一。

”[1]而到了民国时期,学界开始倒向相反的一面,即开始批判这部小说:胡云翼《新著中国文学史》提出《阅微》的体例已不似小说;郭箴一也批评其偏于议论,且其目的为求有益人心,已失去了文学的意义。

另一方面,从文学性方面来谈,研究者批评其功利性目的过强,影响了小说的艺术性表达。

除了这两种观点外,其中也不乏中肯的评价。

鲁迅评价说:“《阅微草堂笔记》虽‘聊以遣日’之书,而立法甚严,举起提要,则在尚志黜华,追踪晋宋。

”[2]结合纪昀的自述,可以得知,纪昀承认小说是聊以娱情的,而其中又加入自己的学术思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劝惩”的作用。

_内圣_与_外王_晚清理学发展路向与同治中兴

_内圣_与_外王_晚清理学发展路向与同治中兴

2009/2226内圣 与 外王 :晚清理学发展路向与同治中兴张 强 王雪燕摘 要:19世纪中期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开始向近代转变的时期,随着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性质的改变,思想学术也发生了变化:由 内圣 而后 外王 的传统价值观和用遵循道德规范的 知理 来 治国 的方式已经行不通了。

这促使晚清的理学群体发生分化,形成偏于 内圣 的修身派和侧重于 外王 的经世派。

修身派强调个体道德修养,经世派注重建功立业。

满清王朝在同治时期的复兴得益于经世派的 自强新政 运动,虽最终失败,但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关键词:晚清理学; 同治中兴 学术考察中图分类号:K 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 (2009)2-226-03作 者:张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王雪燕,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成都,61006419世纪中期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开始向近代转变的时期,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促成这一转变的契机。

此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开始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历史进程。

伴随社会性质的变化,思想学术领域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作为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而曾经盛行一时的程朱理学和乾嘉汉学相继步入衰途,代之而起的是主张以 通经致用 为主的今文经学。

嘉、道以降,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使知识分子不能再埋头故纸堆中 专用心于内 。

他们开始反省传统的价值观念,经世思潮再度兴起。

理学经世派开展的 自强新政 运动,使清王朝在鸦片战争后的内忧外患中出现了同治时期的复兴,史称 同治中兴。

同治时期是我国封建末世人才辈出的时代,各类人才的出现离不开晚清 经世 风气的熏陶。

本文拟就晚清理学发展路向与 同治中兴 作一探讨。

一 从顺康时期的理学到乾嘉汉学:嘉道之前清代学术发展变化的历史考查如所周知,任何统治政治目标的实现都是以一定的思想学术为其理论基础的,康熙帝曾说: 盖立身之本,政治之原,莫尚乎学。

本文在探讨主要问题之前,首先对清代嘉道以前思想学术的发展变化作一简单梳理。

汉学商兑的发轫_缘起及旨趣

汉学商兑的发轫_缘起及旨趣

① ② ③
: 《清方仪卫先生东树年谱 》 ,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 年,第 11 页。 郑福照 : 《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 》 ,朱维铮校注,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 年,第 56 页。 梁启超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7 年,第 573-574 页。 钱穆
⑤ 至于第二封信就开诚布公 。他说: ” 伸。
赞誉程含章,一方面应与程含章尊崇朱子不无关系 。 据 说程每新到一个官署, 必要大书 “读书志在圣贤, 为官 心存君国” 12 字,悬挂在署治之上, 且旁注 “敬书紫阳 。又曾大书 “好鸟枝头亦朋友, 落花水面 夫子家训语”
② 这些 。 皆文章” 二句为联, 这也是 “书紫阳夫子句 ”
⑥ : “今当远去廉州, 继见无期 ” 云云。 方在信的开头说
钱穆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 验明郑、 梁二说, 认为: “郑福照所为 《年谱 》 , 定著 《商兑 》 在道光四年甲申, , 谓 《商兑 》 成 然亦无他证。 近梁氏 《清代学术概论 》 ” 最终钱穆因证据不足,也未能确 书在嘉庆间,益无据。 : “要之成书在丙戌前,刊行 定具体的撰写时间,笼统说
: 《汉学与反汉学— — —江藩的 〈汉学师承记 〉 、 〈宋学渊源记 〉 和方东树的 〈汉学商兑 〉 》 , 载 《求索真文明— — —晚清 ④ 朱维铮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年,第 38 、15 页。 学术史论》 : 《东塾杂俎》 ,中山大学图书馆藏稿本。 ⑤ 陈澧 ⑥ : 《与罗月川太守书》 ,载 《考槃集文录》 卷 6 ,《续修四库全书 》 第 1497 册,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年影印 方东树 本,第 345 页。程含章祖上曾改姓罗 ,后复本姓。 : 《清方仪卫先生东树年谱 》 ,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 年,第 10-11 页。 ⑦ 郑福照 : 《国朝诗人征略二编 》 卷 1045-1046 页。 ⑧ 张维屏

高中作文经典素材:人物事迹篇:清代“学渣”阎若璩成功逆袭为“学霸”的秘诀

高中作文经典素材:人物事迹篇:清代“学渣”阎若璩成功逆袭为“学霸”的秘诀

清代“学渣”阎若璩成功逆袭为“学霸”的秘诀
【人物名片】
阎若璩,字百诗,号潜丘,生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卒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山西太原人,侨居江苏淮安府山阳县。

清初著名学者,清代汉学(或考据学)发轫之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清代“学渣”阎若璩成功逆袭为“学霸”的秘诀偶然在书中看到一则阎若璩“以勤补拙”的故事,内容描述清代著名学者阎若璩,生下来就口吃,性子迟钝,进学校念书,一篇文章读了上千遍,仍然不能背诵。

尽管如此,他仍坚信“勤能补拙”的道理,比其他同学下更多的工夫,直到十五岁,终于读熟了不少书。

书是读熟了,可是书中的意义还不大理解。

某个冬天的夜晚,已经夜深人静,他还在思索书中的意义,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词句解释。

四更打过了,寒气更加逼人侵骨,阎若璩浑然不觉,仍然坐在书桌前苦思积虑,最后终于恍然大悟。

此后,他变得聪颖异常,更加努力地研究经史。

他集晋代学者陶弘景、皇甫谧的话,作了一副对联贴在书房的柱子上,用以自励:“一物不知,以为深耻;遭人而问,少有宁日。


勤问深思,学而不厌,正是阎若璩在学业上取得成功的秘诀。

凡有所求,凡有欲做,不管艰难大小、能力有无,只要我们朝夕钻研,朝夕精进,天下绝对没有“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名师解读】生来迟钝,自暴自弃,不思进取,必定一事无成;学而
不厌,勤问深思,定能日益精进,大有所获。

阎若璩就是最好的例证。

任何时候,不要拿自己笨、能力不够当借口,只要你有一颗进取的心,有“一物不知,以为深耻”的觉悟,有“勤问深思”的品质,朽木也可雕出花,因为勤能补拙,一分辛苦一分才!
【适用话题】勤能补拙学而不厌毅力可能与不可能。

最新中山大学清代学术概论第一节清代学术史研究回顾幻灯片课件

最新中山大学清代学术概论第一节清代学术史研究回顾幻灯片课件

• (三)唐鉴的《国朝学案小识》
• 学案体:每派立一学案,先以小序作概括性说明,
其下分列各学者。叙述学者传略,摘录其重要著 作或语录等,以具体的材料表明各学者的思想见 解,间有作者自己的意见。
• 唐鉴字镜海,湖南善
化(今长沙)人。嘉 庆进士。学宗程朱理 学,反对陆王心学, 曾主讲于金陵书院。
• 《国朝学案小识》15卷。仿黄宗羲《明儒
• 江藩:“乃知经术一坏于东西晋之清谈,
再坏于南北宋之道学;元明以来,此道益 晦。至本朝三惠之学,盛於吴中,江永戴 震诸君,继起於歙,从此汉学昌明,千载 沉霾,一朝复旦!”
• 《宋学渊源记》三卷。分南学和北学二卷、
附记一卷。正编按地域分卷,附记以杂学 合编。卷上传10人,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 陕、豫、鲁诸省的学者;卷下传21人,均 为长江中下游江浙皖赣诸省的学者。
友吴廷燮等人集体编纂的,1938年刊刻行。 全书共208卷,分为“正案”、“附案”和 “诸儒案”三部分,共介绍了1169人,对 清代学术情况做了一次总结。
• 本书不存“汉学”、“宋学”的门户之争,
搜罗人物众多,材料很丰富,收录清代学 者著作在万种以上,但编纂得不精密,内 容芜杂。
《清儒学案》
• 钱穆对《国朝学案小识》与《清儒学案》
• 清末民初学术界的三对“师徒”学者对比:
• 康有为与梁启超 • ——政主改良,学开风气; • 章太炎与黄侃 • ——政治激进,学术保守; • 罗振玉与王国维 • ——政治保守,学术求新。
(六)梁启超在清代学术史研究领 域的开拓性贡献
• 梁启超(1873 ~1929),字卓如,号
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 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戊戌变法(百日 维新)领袖之一。伟大的政治活动家、启蒙 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新闻 报刊活动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民初清华 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 “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 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

一.乾嘉学派的定义乾嘉学派是在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学术流派.该学派以考据为治学也称考据学、考证学、汉学、古学.又因其朴实无华而被称为朴学.二、乾嘉学派奠基人乾嘉学派的奠基人,学术界有多种说法。

大致可以追溯到清初学者黄宗羲、顾炎武、方以智、阎若璩、胡渭和毛奇龄等人重视对儒家经典的研究,顾炎武被公认为是开了清代考据学的先河。

但至乾嘉时期的考据学家,遗其大而传其小,他们沉溺于故纸堆中,脱离实际,放弃了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本意。

顾炎武(1613年-1682年),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知识渊博,顾炎武学术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的玄学,而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提出以“实学”代替“理学”的主张。

开一代之新风,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清代中期许多学者以此发端,崇尚研究历史典籍,对中国历史从天文地理到金石铭文无一不反复考证,被称为“乾嘉学派”。

顾炎武则由于其经史考证的严谨学风,被普遍认为是学派思想的主要奠基人。

阎若璩,清初著名学者,清代汉学(或考据学)发轫之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对经史、地理都有很精深的研究。

他的名著《尚书古文疏证》,证明古文《尚书》是伪书,推倒了宋学的根基,打击了宋明理学,从而为汉学的恢复开辟了道路。

胡渭(1633-1714)清代经学家、地理学家。

曾与阎若璩等帮助徐乾学修《大清一统志》。

撰《易图明辨》,考定宋儒所谓“河图”、“洛书”之误。

又撰《禹贡锥指》,搜采方志舆图,阐释《尚书.禹贡》,将九州分域、山水脉络的沿革变化,祥加说明,特别重视治水,是研究中国古代地理沿革的重要参考书。

另有《洪范正论》、《大学翼真》等。

三乾嘉学派代表学派及人物进入乾隆、嘉庆间,朴学达到鼎盛,出现了“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是个统称,其中可分出“吴派”和“皖派”两大学派,稍后的“扬州学派”则对两家有所发展和总结。

(1)吴派以惠栋为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பைடு நூலகம்
朴学流派:
吴派:以惠栋为代表 徽派(皖派):以戴震为代表
清代汉学在中国古文献的考 订、校勘、辨伪和辑佚方面功劳 巨大,尤其是汉学从解经扩大到 史籍和诸子,从诠释经义扩大到 考究历史、地理、天文历法、音 律、典章制度,对中国古典文献 做了一次大整理、大集成,因而 对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传承及向 前推进具有重大意义。
清代:朴学(汉学)
批评理学思潮代表人物: 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颜元 ——清初四大家
凡文之不关六经之旨、当世之务 者,一切不为。 ——《亭林文集》
朴学(汉学):
又称乾嘉学派。它继承了汉 代古文经学派治经的传统。以版 本、目录、校勘、音韵、训诂、 考证、辑佚等为主要内容。
清代汉学以汉儒经说为宗, 注重资料的收集、证据的罗列, 主张“无信不征”,从语言文字 训诂入手,从事审订文献、辨别 真伪、校勘谬误、注疏和诠释文 字、典章制度、考证地理沿革等 等,少有理论的阐述及发挥,崇 尚朴实无华的治学风格,故称 “朴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