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论文——浅谈对莫扎特的认识与思考

选修课论文——浅谈对莫扎特的认识与思考
选修课论文——浅谈对莫扎特的认识与思考

浅谈对莫扎特的认识和思考

一、莫扎特的生平简介

莫扎特的全名是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于1756年1月27日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的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莫扎特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杰出大师,更是人类历史上极为罕见的音乐天才。莫扎特3岁起显露极高的音乐天赋,4岁跟父亲学习钢琴,5岁开始作曲,故有“音乐神童”的美誉。1791年12月5日莫扎特在劳累和重病中离开人世,死后被葬在维也纳贫民公墓的一个不知名的地方,享年36岁。莫扎特短暂的一生写出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体裁形式涉及到各个领域,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他一共创作了22部歌剧、41 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莫扎特的主要创作领域是歌剧,他与格鲁克(Gluck)、瓦格纳(Wagner)和威尔第(Verdi)一样,是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之一。他一生的36年中,有25年在从事歌剧创作,共写了22部。其中《费加罗的婚姻》、《唐璜》和《魔笛》最具代表性。作为18世纪末时的欧洲作曲家,莫扎特的音乐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尤其是体现在歌剧作品中的市民阶层的思想,无疑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

二、我对莫扎特的认识

很早就知道莫扎特是音乐天才,但我一直没有通过查找资料来详细的了解莫扎特,也极少去听他的作品。通过在《西方经典音乐欣赏》这门选修课上看到《莫扎特传》这部电影,让我了解了莫扎特。他原来是一个单纯、乐观,甚至很滑稽搞怪的人,连他自己也说自己是一个低俗的人,但他的音乐绝不低俗。因为他对音乐充满无限的热情,当然也具有极高的音乐才华。电影中可以看到他创作音乐可以毫不修改,“只是写出脑中的音乐”;他可以在在别人的要求下即兴演奏,即使是刁难也可以从容应对。他创作之快,作品之精彩让人叹为观止,真不愧是大师!

课下我也听了一些莫扎特的音乐,也许是自己的欣赏能力太低了吧,没能听懂音乐所要传达的内涵和情感。只是他的音乐大都比较欢快,没有悲伤的音调。例如歌剧《费加罗的婚姻》,通过查找资料,我了解到它取材于当时在奥地利被禁演的博马舍的话剧,歌剧脚本由意大利诗人L.达·蓬泰改编,1786年首演。改编后的脚本虽然削弱了原剧对封建社会的抨击,增添了抒情性的描写,但仍不失原作的批判精神而且揭露和讽刺了以伯爵为代表的封建贵族的虚伪和骄奢淫逸的生活,颂扬了以费加罗、苏珊娜为代表的“第三等级”人民正直、机智、勇敢的品质,表现了同封

建主义斗争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可见,杰出的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莫扎特的真正伟大,就在于他的作品虽取材平凡,却具有高尚的内涵。他之所以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又在于他有一个高贵的灵魂,不屈服于权势和压迫。他忍受痛苦、竭力挣扎、屡遭挫折、蒙受屈辱,这些都吓不倒他。因而尽管遭受折磨,但其作品中却不以痛苦为基调。

三、我对莫扎特的思考

莫扎特之所以能在音乐上有如此辉煌的成就,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第一、幼年的家庭教育。莫扎特的父亲是一名宫廷乐师,这使莫扎特能够很早的接触音乐和得到指导。另外,莫扎特的父亲对他的教育极为严格,使他在年幼时的音乐水平远远超过同龄的孩子。第二、自身的努力。莫扎特写作之轻松与神速使他的同时代人和后辈都把他看作是无师自通、不学而成的天才。除孩提时代受过父亲的严厉教育,莫扎特的确从未得到过正式的教师指导。但是天才也离不开刻苦与勤奋。1787年10月的一天,莫扎特与歌剧《唐璜》的乐队指挥库查尔兹一起散步时说:“以为我的艺术得来全不费功夫的人是错误的。我确切地告诉你,亲爱的朋友,没有人会像我一样花这么多时间和思考来从事作曲;没有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地研究了许多次。” 第三、艺术天性。在莫扎特身上,处处都体现出典型的艺术家天性。他是一个热爱生活、富有感情、对音乐狂热的人。他正直、天真、单纯,总是兴高采烈。他易受感动,爱掉眼泪,具有女性般的柔情。他童心不泯,像孩子一样充满了好奇,似乎永远长不大。总之,莫扎特身上具有很多闪光的品质,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莫扎特是音乐奇才,他太率真,甚至有些锋芒毕露,不屑于趋炎附势,因而他的才华遭到同行们的嫉妒。权贵的排挤使莫扎特找不到工作,尽管他日夜拼命地创作,但依然入不敷出,生活日渐窘迫。莫扎特屡遭挫折,忍受着痛苦,但他依然能够乐观地生活,我想唯一能排解他内心苦闷的就是音乐了。音乐是他的精神支柱,他如痴如醉,音乐能够让他忘却所有的痛苦吧!不幸的是,天妒英才,贫苦和疾病的折磨使这位大师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因此,这个世界上又少了许多经典的音乐。乐坛这颗巨星的陨落,实在令人痛惜!但伟大的莫扎特,将永远被人们铭记!

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的赏析论文

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的赏析论文 莫扎特的d大调钢琴奏鸣曲是一种能够使耳膜感受到震撼但又不会使自己的听觉受到没必要额外刺激的天堂中的乐音。 似乎,每一个音符都酝酿着一个个美丽而又轻松的叙事诗;在震撼的同时又能给人以心灵的某种启迪与感悟。 因此,我个人以为莫扎特的音乐是一种抚慰人心的乐音;其内涵是精神与灵魂的最高体现,也同时给予一种人性最为完美的诠释与注解。这是音乐的重点内涵,探索基于人的内在的启发就即是使每一个听到的心灵和灵魂未知的领域内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与行动力。 音乐本就是一种不折不扣的世界性的语言,因为它自身的感召力,也因此是全球的通用语。也许这就是某一种使人感到音乐本身的语言所特有的符号与某种象征意义;其意义在于具体的表现某种必然的自然现象与人为的特定的认知将之组成一种巧妙的必然性的有机连接,这与音乐本身的乐律,音程是一样的,都能同时给予人愉快与某种所谓上帝降临人间的幸福感;这同时也是音乐家本人自己的内心体现与真实写照。 d大调钢琴协奏曲充分还原了人么内心的最为渴望真理的想法与现实同步的理念。每一种音乐本身似乎都包含了一种使人愉快甚至大的喜乐的内心的最初的愿望与最为原始的爱的动机。这合乎每一个人的本能的对于生命的不放弃的希望,而莫扎特的音乐就是这种希望的具体体现与升华。 每一个音符似乎都充满了大的感触与快乐;因为作为人而存在的意义上分析,音乐就是这样一种切身感受与理想化自我的原初形象----而这也即是莫扎特音 乐中较为深邃的部分。 同时他的音乐中也充溢着大的悲欢与大的感动;使人经常会感到某须有的幸福感,似乎是某种意义上的神的启示与照临。 因此,欣赏莫扎特的音乐之所以能给予人以内在的动力与希望想必是因为他的音乐本身就代表着更多的被人自身所认同的归属感与成就感所致吧?每一个人,都是如此的通过每一次与命运的较量与竞赛,最终会明白人之为人本身的最终的目的与意义。音乐本身就约翰浙大的爱与哀伤;其中不乏有淡淡的伤感与愁苦的滋味,但并不是所有的音符都被泪水所浸泡和洗涤,正相反,音乐很优美;旋律很美妙。因此能给予人某种动力与大的感动,这是一种音乐的微妙,也同时一是种光明的体现与对于人本身的认同。 d大调钢琴协奏曲就秉承了以上这样的风格,淡淡的哀伤中却也掩饰不住内在的执着与战胜一切抗阻的顽强。一种音乐本身也能传承着某种精神与人的内在品格。这也是一种旋律的变换;在每一个音符与音符间,旋律与旋律间,都

音乐鉴赏之鉴赏《G大调弦乐小夜曲》

Xx系 xxxx班 xxxxxxxxxxx 鉴赏《G大调弦乐小夜曲》 莫扎特一生共写了十三首小夜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787年8月创作的《G 大调弦乐小夜曲》。这是一部轻快的乐曲,充满了淳朴、真挚的感情。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及倍大提琴演奏。由于它是莫扎特全部小夜曲中唯一用弦乐演奏的,所以被称作《弦乐小夜曲》或《G大调弦乐小夜曲》。它堪称18世纪器乐小夜曲的典范。 这部作品共有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结构,具有进行曲风格。开始四小节的前奏为号角特征的引子乐句,音调明朗有力,充满信心。呈示部的主部主题清新、流畅,情绪饱满,颤音的出现更显得生机勃勃。 副部主题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题节奏鲜明,连奏、断奏音型交替出现。 第二部分是连续反复的颤音和断奏,幽默而轻巧,蕴含一种自得其乐的情绪。展开部非常短小,主要以引子乐句和副部主题的第二部分音型展开。 再现部按奏鸣曲式原则,副部主题的调性由属调转为主调,其它基本是呈示部的再现,最后是短小精悍的尾声。整个乐章节奏明快、旋律生动、简洁利落和富有推动力。 第二乐章:行板,是一首抒情的浪漫曲,具有回旋曲式的特征。主题淳朴、抒情、典雅、宽广。 第一插部旋律富于流动性,轻歌曼舞。 第二插部跳音与连奏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三插部是全曲中唯一小调性的主题,它运用一个回音音型,连续不断地出现于小提琴与大提琴对答之中,形成高音部与低音部的对比,增加了乐曲的戏剧性。

最后,整个乐章在宁静的气氛中结束。 第三乐章:短小、精致的小步舞曲,复三部曲式结构。 第一部分主题由明快、有力和抒情、流畅两种富于对比性的旋律构成,带有舞曲风格。 第二部分旋律甜美柔和,具有歌唱性。也由两种对比性旋律构成。 第三部分反复第一部分的主题后,结束全乐章。 第四乐章:快板,回旋奏鸣曲式结构。呈示部含有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一首威尼斯流行歌曲,旋律活泼轻快,充满着青春的活力和生命的光辉,这一主题在本乐章中重复五次,但调性每次有变化。 第二主题优美、纤巧、生动,与第一乐章副部主题的第二部分近似,具有舞曲的风格。 展开部是以主部主题为基础的调性变化与发展。 再现部以副部主题在前、主部主题在后,倒置出现,从而加强了回旋曲特有的热烈情绪。 《G大调弦乐小夜曲》在欢快、明朗、兴高采烈的气氛中结束。

优秀音乐鉴赏论文

***大学通识选修课课程论文考试(封面) 2011 ——2012 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音乐鉴赏 任课教师: 学生姓名: 班级: 学号: 论文题目:浅谈中西方音乐史异同 内容摘要:音乐,物体规则震动发出的声音,由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它是人们精神情感的一种表示和传达方式,是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精神交流的一种有利工具。音乐产生于人的思想,其文化根源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形式也不尽相同,但无论任何形式的音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精神交流! 关键词:中国音乐,西方音乐,异同之处,文化差异,欣赏分析,精神交流

音乐是什么?音乐与人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言语、行为、人际关系等等,有一定的关联。音乐不以说教方式来传播,更多的是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潜移默化地来影响人的心灵,使更多地得到美的滋润。故高洁的音乐与低价的音乐其对人们的影响是大不相同的。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奏或听,都内涵着关联人们千丝万缕情感的因素。音乐是对人类感情的直接模拟和升华。人们可以从音乐审美过程中,通过情感的抒发和感受,产生认识和道德的力量。为什么音乐能表达人们的感情呢?因为音与音之间联接或重叠,就产生了高低、疏密、强弱、浓淡、明暗、刚柔、起伏、断连等等,它与人的脉搏律动和感情起伏等等有一定的关联。特别对人的心理,会起着不能用言语所能形容的影响作用。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形成的音乐是不一样的,给人带来的精神体验也同样不能一言以蔽之。 1、中国音乐 中国音乐,文献一般追溯到黄帝时代,据目前的考古发现,中国音乐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的音乐文化。中国音乐曾经对中国周边地区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从唐代的胡琴到孔子传六艺近代的西方音乐,中国音乐又在吸收外来音乐要素的过程过不断充实发展。中国素号“礼乐之邦”。古代音乐在人格养成、文化生活和国家礼仪方面有着很重要的重要和地位。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学习步骤。当今,中国的民族音乐不断受着西方音乐为首的外来音乐文化的侵略,所以我们中国公民有责任弘扬民族音乐,当今歌星们以及作曲家们为了起到带头作用可以先试着转变回来我们的本土音乐文化。 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在民族文化发展中占据着独特的一页,以歌舞音乐为主要标志的音乐艺术的全面发展的高峰时时期是隋唐朝,也是对现当代音乐有很大影响的开端。所以我重点介绍隋唐以后的音乐发展情况:唐代宫廷宴享的音乐,称作"燕乐"。隋、唐时期的七部乐、九部乐就属于燕乐。燕乐还分为坐部伎和立部伎演奏,根据白居易的《立部伎》诗,坐部伎的演奏员水平高于立部伎。风靡一时的唐代歌舞大曲是燕乐中独树一帜的奇葩。它继承了相和大曲的传统,融会了九部乐中各族音乐的精华,形成了散序——中序或拍序——破或舞遍的结构形式。在唐代的乐队中,琵琶是主要乐器之一。它已经与今日的琵琶形制相差无几。现在福建南曲和日本的琵琶,在形制上和演奏方法上还保留着唐琵琶的某些特点。受到龟兹音乐理论的影响,唐代出现了八十四调,燕乐二十八调的乐学理论。唐代曹柔还创立了减字谱的古琴记谱法,一直沿用至近代。唐代末年还盛行一种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和化妆表演,载歌载舞,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歌舞戏。大面、踏摇娘、拨头、参军戏等这已经是一种小型的雏形戏曲。 宋、金、元时代音乐文化的发展以市民音乐的勃兴为重要标志,较隋

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生必知的历史人物(下))_莫扎特:天才的音乐家

生平简介 1756年1月27日,小莫扎特生在奥地利一个名叫萨尔茨堡的小城镇。小莫扎特生长在一个气氛愉快、环境较舒适的音乐家的家庭里,他自幼所表现出的音乐天赋,让音乐家的父亲也叹为观止。小莫扎特4岁开始学弹琴,6岁开始在欧洲各地演出。 长期的旅行生活,大大开阔了小莫扎特的眼界,也使他的音乐素养得到很大的提高。 他7岁在巴黎创作了几首奏鸣曲,8岁在英国创作了3部交响乐,11岁为萨尔斯堡大学生的汇演写了部小歌剧,12岁为维也纳剧院写了歌剧《假傻姑娘》。13岁时的小莫扎特,带着当时具有世界第一流演出水平的米兰歌剧院聘请他创作的歌剧《米达利达特,黑海王》的剧本,就踌躇满志地踏上了赴意大利旅行演出的征途。 14岁时的莫扎特就登上了米兰歌剧院的指挥台,指挥鼎鼎有名的意大利乐队演奏自己的歌剧。 莫扎特的一生都是在音乐创作和演出中度过的。 历史业绩 莫扎特是一个全能的作曲家,几乎在所有的音乐形式上,他都留下了不朽之作。他创作了75卷(600多部)音乐作品,其中包括22部歌剧、41部交响曲、27首钢琴协奏曲及大量的各种体裁的音乐小品。 莫扎特在音乐创作上最重要的领域是歌剧。他曾公开表示过他最喜爱歌剧。从11岁起,他就开始了歌剧的创作,真正代表他在歌剧创作改革上高度成就的是《费加罗的婚礼》、《唐·瑛》和《魔笛》。而这些,也正是在维也纳他生活最因苦的时期创作的。 1786年5月1日,《费加罗的婚礼》首次在维也纳公演。 1791年,莫扎特写下了最后一部重要的歌剧——德语歌剧脚本《魔笛》。 《魔笛》把莫扎特内心的信仰、纯洁的感情都融进了雄浑壮丽的乐句中。他运用了许多朴实、活泼的德国民歌曲调,使这部作品至今还在莱茵河畔、多瑙河之滨回响。现在的萨尔茨堡有一座小凉亭,它被称为“魔笛凉亭”。据说,莫扎特就是在这座小凉亭里完成这部歌剧的。 在《魔笛》中,莫扎特根据人物的不同性格,安排了不同的曲调,把人物刻划得丰富多彩。他还通过一些新奇的配器方法,创造了许多奇特效果。莫扎特一举劈开了一个新天地,展现了清亮、明净、富于浪漫色彩的德国歌剧风格。 《魔笛》在音乐方面的辉煌成就,对世界歌剧艺术的发展,特别是近代德国民族歌剧的建立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深远影响。 莫扎特是真正的音乐天才,他是人类有史以来少有的几个杰出音乐家之一。

莫扎特《安魂曲》赏析

欧洲经典音乐作品赏析课结业论 文 题目:莫扎特《安魂曲》赏析 学号: 姓名: 年级: 学院: 系别: 专业: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年月日

莫扎特《安魂曲》赏析 摘要 说到安魂曲,人们首先就想到莫扎特的《安魂曲》,在欧洲音乐鉴赏课上倾听了这首乐曲后,我被震撼了。不禁想为大家介绍一下这部作品,以及想说我听了这首乐曲后的一点心得,和上了一学期欧洲音乐鉴赏课后的一点体会。 关键词安魂曲;莫扎特;鉴赏;心得 这部《安魂曲》使用的是传统的安魂曲形式,用的是拉丁文歌词,真挚动人的无以复加的境地。莫扎特医生即使到穷极潦倒之时,他的音乐中也没有痛苦,而只有纯净如阳光般的欢乐和悲天悯人的人文气息。马里纳指挥圣马丁合唱团及圣马丁乐团的演绎并非这部作品最著名的版本(比如伯恩斯坦几年亡妻的版本及卡拉扬金版),但这个版本自有一股清新和顺的气质,和莫扎特的气质很是接近,因此欣赏起来只有灵魂的升华感,而没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的悲伤感。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安魂曲》这部作品的分析 《安魂曲》的分析 《安魂曲》开始使用了阴郁的d小调,沉重的弦乐伴奏与暗淡的情绪象征了永恒的安息,然而我们还是能够从音乐中听到一些骚动不安,象是面对即将到来的永恒死亡心存不甘。请大家关注一下这个灰暗的d小调,莫扎特生前并不常用d小调,只有在《唐璜》中频繁使用,《唐璜》所涉及的主题同样是死亡、超自然的神力等等,莫扎特在《安魂曲》中一开头就使用这个对他来说比较罕见的奇特调性,当时他的困苦心情可见一斑。黑暗笼罩了整部《安魂曲》,我们不难发现莫扎特在配器中甚至很少使用高音木管乐器,在弦乐沉重节奏的伴衬下,巴松吹奏出主题旋律,接着另外一个主题相隔五度出现在巴赛管1上,当时这种中音单簧管发明不久,莫扎特在他晚年经常使用这种新乐器,比较出名的例子是在歌剧《魔笛》中的使用。

音乐鉴赏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郑紫 外国语学院 英语4班 (共6页)

一、1.音乐:Just like fire(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2》) 歌曲充满着积极向上,表现了爱丽丝在拯救疯帽子父母过程中的艰辛,但不放弃,坚定的信念像熊熊的火焰燃烧着,以及与伙伴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这是一首很有节奏感的歌曲,P!NK生动的演唱把一个女孩的勇敢和毫无畏惧的心态诠释的淋漓尽致,合唱呐喊 的”run it”让歌曲走向高潮。正如歌曲所写”We can do it better.You and me together.Forever and ever”,与影片结尾众仙境伙伴成功完成他们 的愿望。 2、菩萨蛮(电视剧《甄嬛传》) 《菩萨蛮》是我国著名音乐歌手、音乐人刘欢为大型古装连续剧《甄嬛传》所做的一首插曲。它是这样一首脱俗的作品。全词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菩萨蛮》带有"拟古"风格的现代音乐作品。作品调式调性的游移,有着传统民族音乐转调手法。 3、黄金甲(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 大量的人声、交响乐、打击乐与影片情节相联系,构成该剧的音乐艺术特色。实际上,音乐的魅力也为这部国产大片增色不少,《黄金甲》则是周董独树一格的中国摇滚风加饶舌,这首算是周董出道以来最摇滚的单曲,呈现出电影里千军万马的磅礡气势。音乐整体风格以低缓沉重的旋律为主,欲望与命运,去肌刮骨也脱不去的欲望,螳螂捕蝉的寓言一般令人不安的命运。有深渊,就有希冀、折堕和挣扎。

即便在幸福团聚和爱情场面中也没有惯常的欢快片段。周杰伦撇开擅长的R&B曲风,首度将重摇滚、街头饶舌与中国风三合一。 二、肖邦的夜曲风格 肖邦夜曲的创作孕育于波兰民族音乐的沃土之中。它具有冲淡平和,寂静幽澜的特点,深刻的表现出大自然夜晚的宁静。降E大调夜曲这是肖邦夜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一开始即兴特点强,诉说着内心的甜蜜和辛酸。后来形成临近结束的气氛,富于热情的华彩段落。最后,乐曲在宁静的气氛中结束。它的节奏组合、和声色彩和作品形式、体裁方面都散发出波兰民族音乐的浓郁风格。 肖邦的夜曲可以分为三类:早期的夜曲很明显的展示的个人的内心世界,比后期的夜曲稍显得平淡。肖邦夜曲是肖邦在创作生涯中突破传统音乐形式,独立创新的一种钢琴独奏体裁,能够带给人独特的审美感受。肖邦夜曲在曲式结构上,肖邦多采用三部曲式,常有一个对比性的中段。以主调音乐为主,也贯穿着复调音乐的特点。肖邦在遵守古典主义和声进行的基础上,他善于运用以大调结束小调乐曲的手法,通过音响效果的转变及功能进行来加强乐曲的感情色彩。 4、对电影《莫扎特》中莫扎特人物的探讨。 电影以宫廷作曲家萨列里的叙述为线索,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描绘莫扎特的一生。莫扎特用音乐来诠释生命,这是一种很和谐的表现,很容易让听者感受到生命的真谛。影片中莫扎特的第一次出场就是不同寻常的,与未婚妻在公共场合打闹表现了他的不羁,而故意倒着讲话则表现出了他的聪慧。莫扎特是一个天分极高的艺术家,在西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生平及其作品简介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生平及其作品简介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是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一主共创作了22部歌剧、41 部变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数百部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主流,他与格鲁克、瓦格纳和威尔第一样,是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之一。在交响乐领域,他又与海顿、贝多芬一起为欧洲音乐史写下了最光辉的一页。莫扎特还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他对于欧洲器乐协奏曲的发展同样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另外,他的《安魂曲》也成为宗教音乐中难能可贵的一部杰作。作为18世纪末时的欧洲作曲家,莫扎特的音乐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尤其是体现在歌剧作品中的市民阶层的思想,无疑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莫扎特赋予音乐以歌唱性,然而,其中又深合着悲伤,这正反映了莫扎特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金色的童年和少年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诞生在莱奥波尔德?莫扎特是一个提琴家、管风琴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他所着的小提琴演奏教程,不仅在奥地利和德国,而且在欧洲其他国家都享有盛

名。 莫扎特从三岁时就显出了非凡的音乐天才,他时常走到钢琴前面,按着琴键细听,并努力弹出他曾经听到过的音乐。有一次,莫扎特的父亲和朋友一起回家,年方四岁的莫扎特正坐在桌旁,父亲问他在乾什么,他说他正在写钢琴协奏曲,当他父亲把五线谱纸拿过来看时,激动得流出了眼泪,他对朋友说:“你看,这里写的一切是多么正确而且是有含义的啊!” 莫扎特有着惊人的听觉和音乐记忆力。七岁的时候,有一次他用父亲的朋友沙赫特涅尔的小提琴演奏,两天后莫扎特又在自己的提琴上练习。当沙赫特涅尔再次上门时,莫扎特对他说,我现在用的小提琴比前两天奏的那把小提琴低八分之一个音。沙赫特涅尔以为他在开玩笑,但莫扎特的父亲完全了解自己儿子,他请朋友把小提琴从家里取来,经校对后,发现莫扎特的判断完全正确。 1762年,将近六岁的莫扎特就掌握了古钢琴的弹奏技术,与此同时,他又开始学习拉小提琴。这年秋天,父亲从大主教那里为自己挣得了休假,他带着莫扎特和姐姐南涅尔到维也纳去。莫扎特一家的到来,使维也纳大为轰动。在别人的建议下,父亲把莫扎特姐弟俩带进了宫廷,皇族让孩子们单独地演奏或四手联弹,并根据别人所给的主题作即兴演奏;人们还用布蒙上琴键,让莫扎特演奏复杂的曲子。谅人的技奥地利萨尔茨堡城的一个杰出的音乐家的家庭里。他的父亲巧同儿童的纯朴天真结合在一起,音乐使周围的人们感动不已。在宫廷里,他们表演了两个星期之久才离开。

莫扎特传赏析

莫扎特传赏析 《莫扎特传》这部电影讲的就是这位大音乐家的故事。影片一开始便伴随着急促、充满焦躁与不安的旋律把我们带入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这一切似乎就在预示着悲剧的到来。一个面目丑陋的老头----萨列里,只能选择用自杀来结束自己无法忍受的痛苦与折磨,他的痛苦是因为他亲手害死一个真正的天才,为自己的罪孽而深悔不已。然而梦想一生都会受上帝宠爱的自己,在苟且偷生中目睹莫扎特的作品为世人所称颂流传时候,自己呕心沥血的作品却被人们渐渐的遗忘,这无疑对他来说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片子是以与莫扎特同时代的奥地利皇帝的御用音乐家萨列里为第一人称展开叙述的。当时,在维也纳,萨列里的地位很高,因此也很自负。可当萨列里目睹莫扎特的表演,特别是莫扎特听了一遍奥皇演奏由萨列里作曲的欢迎小品后,就流畅地复奏并以其中的乐句为主旋律随意地展开各种风格的变奏,让萨列里大为惊讶。在天才面前,他觉得上帝对他太不公。为了生活,莫扎特的夫人背地里拿着莫扎特写的乐谱去找萨列里,希望他能帮她的丈夫谋个差事。当萨列里得知莫扎特漂亮干净的手稿就是原稿而非复清稿时,他认为莫扎特是在上帝面前听写下来的。莫扎特在音乐上的天分使萨列里越来越不舒服,发狂似的嫉妒心终于使他下决心要毁掉莫扎特。萨列里收买女佣去莫扎特家做线人,了解莫扎特的一举一动。又在奥皇面前说出莫扎特的秘密,目的就是要看到莫扎特出丑和难堪。可是内心充满明媚春光的莫扎特,却总是让人不忍去伤害他。后来,萨列里抓住莫扎特生活窘困的软肋,化装成蒙面黑衣人到莫扎特家约稿,许以重金要莫扎特创作一部《安魂曲》。在生存压力面前,莫扎特无奈接受了这个预订。但莫扎特有一种预感,觉得是在为自己写《安魂曲》。最后,也许莫扎特自己预感到时光不多了,他让萨列里在自己面前也听写了一回,由他口授,萨列里记录,通宵未眠,完成了著名的《安魂曲》。当清晨的阳光射入屋子,天才死去,而嫉妒天才的人疯掉。这就是电影的结局。 不得不说,对于一个从小就登台演出,在鲜花和赞美中长大的莫扎特来说,生活和交际方面的无知与幼稚真是让人匪夷所思,他的笑声中都透着“肆无忌惮”、“狂放不羁”,让人很难去接受,就像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童。或许正是因为他的天真与纯洁他才能创作出那么自由完美的音乐。影片中有个片段令人印象非常深刻,莫扎特趴在球桌上一边把玩桌球一边创作音乐,而且影片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莫扎特在钢琴上作曲的画面,学过作曲的人都知道,作曲是一定离不开钢琴的,导演这样做就是为了向我们展示莫扎特惊人的才华。在现实中莫扎特的妻子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这样评价莫扎特:“他作曲就像在写信”。电影里他自己也自信的指着头说:“一

流行音乐鉴赏论文

流 行 文 化 赏 析 班级:

摘要 感受音乐,有时像感受阳光,感受它的明丽和温暖;感受音乐,有时像感受大海,感受它的深奥和玄妙;感受音乐,有时像感受人生,感受它触动心灵的情弦!音乐,不仅仅是一种音与韵,而是在于聆听者用心聆听时,能真实地享受音乐给自己带来的那份美丽心境。只有把自己的心真实地融入音乐,体验与琢磨音乐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心情,才能真实地感受音乐那缕无形的魅力。音乐看不见,摸不着,它是一种能催人奋发向上,能给人带来愉快,能给人带来伤感,能给人带来心灵上洗涤的一种无形的启示。它像涓涓的溪流,带给人无尽的温暖和慰籍…… 一、音乐给人心灵带来一种无形的启示。 音乐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创造,胜过任何的语言。它所表达的是语言无法表达的思想意识,音乐是用“心”去感受的。我认为所有的音乐都是语言的浓缩,一个人对音乐的理解也是一个人内心的外在表现。任何人对音乐都会有不同的理解,理解到何种程度,我认为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用心去体会,用心去获得这份体会。 当一代宗师贝多芬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时,他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了勇敢的面对人生。当他创作出一部部经典名作《月光曲》、《献给爱丽丝》、《暴风雨奏鸣曲》……时,他战胜了病魔,这就是音乐给他心灵命运的启示。 我喜欢一个人静夜独处时,让音乐真实地陪伴自己。就这样默默地凝望着夜色,任心绪翻启记忆,点点随着旋律而飞,没有目的也没

有方向,更无半点的限制与阻挠,随意地让自己的灵魂游走在想像的空间,享受音乐下短暂而惬意的心境。喜欢在失意的时候,一个人戴着耳机默享音乐的疗愈,让我所有的不愉快随着轻快的音符消失散尽。我还喜欢在我快乐的时候附着音乐的节拍舞动,耳机里飘出的旋律,时而轻快,时而凝重,时而清脆,时而深沉,那个时候心里有说不出的惬意和愉快。 不经意间,它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犹如花草对水的需求一样,当音乐进入生命,它便是我所有快乐和悲伤的源泉。音乐已经伴我走过了十几年的历程。在我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音乐也将永远伴我向前迈进。我想让音乐支撑起我所有的价值与尊严,因为是音乐让我多了一种感受,让世界多了几缕温馨。 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流行音乐的感受又有所不同。 而众所周知,时代是变的,人也是变的,人作为智慧的生物思想也在变,所以引起他们共鸣的音乐也需要不断的变。 在遇到自己心里喜欢爱慕的女孩,男孩会对赵传的《爱要怎么说出口》这种粗犷、无奈且又豪迈的歌声产生心底的共鸣,可当他一旦得到女孩的爱,就会感到这首歌很是乏味。再如校园民谣系列中老狼的那首《同桌的你》,曾几何时,风靡大江南北校园内外街头巷尾男女之间经久而不衰,就是因为它平淡的曲调与曲风唱出离开校园的人们再回首时对那段岁月的眷恋。然而,人是永远在集体中生存的生物,所以当他逐渐溶入新的集体中后,他就会淡化当初听《同桌的你》时的心灵感受,于是《同桌的你》就显得“过时”了,成为当时的“流

音乐鉴赏-莫扎特

比起《莫扎特传》我更喜欢影片的另一个译名《上帝的宠儿》,我们把"上帝的宠儿" 简称为天才,或者干脆就简称为莫扎特。莫扎特3岁起显露音乐才能,4岁跟父亲学 习钢琴,5岁作曲,6岁又随父亲学小提琴,8岁创作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12岁就写了第1部歌剧,他无疑就是备受神的恩宠的人。 《莫扎特传》通过作曲家萨列里忏悔的角度来演绎莫扎特短暂而才华横溢的一生中在 维也纳度过的最后十年。这个我们凡人为之炫目的天才,他首先是一个男孩,倒不是 因为他直至散手人寰都年纪轻轻,而是他既便在世间的大部分日子里,他都只是会傻笑,会做狭地和女演员在化妆间滚作一团,会在大庭广众下毫无理由地"羞辱"他的对手,一个对他的前提也许是性命攸关的人——宫廷作曲家萨列里,萨列里这个角色承 载了整个时代的“庸才”们对莫扎特的钦羡、嫉妒、愤懑甚至加害。萨列里清楚地听到,甚至是看到神通过这个粗俗甚至看上去那么漫不经心的小孩说出的天籁。他奇异地发 觉竟然只有他看见了,他恐惧所有的人在那些刹那里都张开了眼睛。于是他诱导这个小男孩犯罪,他得意地发现莫扎特就是一艘可以轻易摆布的帆船,"好风凭借力",他 似乎可以让这个天才毁灭。他似乎可以伤害神在这世上的代言人。 萨列里所做的一切其实算是从另外一种角度诠释了天才是如何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 首先,天才服务的是万王之王,尘世间习惯于别人三跪九叩的君王几乎都会遭到天才 的藐视。因为天才会觉得在君王面前有坐位,可以对着君王平视并不值得额首称庆。他会从维也纳写信给父亲:"我还是怒气冲天……人们一直在考验我的'忍'。终于'忍'字 败下阵来,我已经不再是个'萨尔茨堡的囚徒'。今天是个值得高兴的日子,我终于自由了……",他再也无法忍受大主教的凌辱,毅然向大主教提出了辞职,成为欧洲历史上 第一位公开摆脱宫廷束缚的音乐家。但他从来没有想过,自由从来只在天上,地上匍 匐的凡人又知道什么叫做自由。 然后,天才的家庭还是凡人的家庭。他的妻子也许都不如他的仇敌知道他的可贵在什 么地方,她评判《安魂曲》和《魔笛》价值的高低只不过是前者预付了很多钱,后者 似乎赚不到什么钱;终其一生,她开始意识到她的莫扎特是天才,但她其实不知道她 的莫扎特何止是天才。 最后,如果仅仅认为莫扎特只是一个天才,那便是对他的极大不公了,正像他和《唐璜》的乐队指挥库查尔兹说的那样,“以为我的艺术得来全不费功夫的人是错误的。我确切的告诉你,亲爱的朋友,没有人会像我一样花这么多时间和思考从事作曲;没有 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地研究了许多次。”但是,天才的身体尤其是凡人的身体。当萨列里安排的女仆都惊恐地拒绝不再做可耻的密探,由于她发觉夜以继日的工作让 她名义上的主人已经象鬼一样的旺盛,或者说象鬼一样的不可捉摸。当萨列里兴奋地刺出最后一剑的时候,他们都没有意识到,上天已经不想再与凡人分享他的宠儿了, 上帝的宠儿要回家了。

交响音乐鉴赏论文

对巴罗克时期、古典时期音乐感受 牙生·依拉音5110109069 巴罗克时期和古典时期音乐是世界音乐史上的非常重要和伟大的两个时期。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感受到了不能把巴洛克时期和古典时期音乐放在一起比较或谈论。我认为这两个时期有着太多的不同,我们无法来说究竟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更加伟大还是古典时期音乐更具有影响力。因为他们是同等重要的,他们分别都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艺术,是一个历史时期的真实写照,他们不具有可比性。 巴罗克时期音乐的旋律富有表现力,追求的是宏大的规模,雄伟、庄重,辉煌的效果。巴罗克时期的音乐诞生于一个艺术与思想动荡的时代,从而产生了一种独具风格独一无二的音乐风格。巴罗克时期的音乐总体特点,我总结为以下几点: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但他并不单调和枯燥,有一种宏阔的气度,富有感情,内涵丰富,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标准,因而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音乐在巴洛克时期的大发展也得益于这个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曲家。这期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音乐家之一就是亨德尔。其富有创造性的“水上音乐”,是我的最爱。“水上音乐”带给人一种清新而又不是去庄重的感觉。旋律优美动听,节奏轻巧,想象着音乐在水上飘动,这是一种奇妙的感觉。不得不赞叹,“水上音乐”是一部惊世之作。 在我看来,这部作品应该是最通俗的巴洛克音乐,甚至堪称流传最广泛的古典曲目。虽然其贡献远不如后面二人来的大,但知名度却非常之高,他所作的协奏曲也具有一定的品质。 巴洛克音乐的实质,我认为是质朴的。虽谈不上高雅,但绝对是带有一些刻板的理性——无论外表多么“富丽”,多么富于装饰和变化,它给人的第一印象反倒是冷漠和理性。

音乐奇才莫扎特的主要作品介绍

音乐奇才莫扎特的主要作品介绍音乐奇才莫扎特的主要作品介绍 莫扎特的作品向来以数量多、质量好、涉及范围广而著称,这个音乐奇才一生共创作出了600多个脍炙人口的作品,类型包括歌剧、交响乐、协奏曲等多种音乐风格,对后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下面 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莫扎特的作品。 《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最著名的歌剧之一。莫扎特使用了多种技巧,让每个人物的性格都活跃起来。比如在给主角费加罗谱曲时,采用了急口令式的曲调,巧妙表达了任务坚定而又机智的性格。而优雅矜持的抒情女高音正好符合罗西娜的特点。莫扎特给丫鬟苏 珊娜谱曲时采用了活泼质朴的手法,用轻快的旋律将人物的心态表 现得淋漓尽致。这是莫扎特的作品中较为出名的一部,也是非常值 得细细欣赏的一部。 莫扎特的作品还有很多,这里不能一一详细介绍。如果想更了解莫扎特、体会到他的音乐带给人的情感,就要亲自去倾听那些旋律,这样才能用音乐净化灵魂,获得绝妙的享受体验。 早期莫扎特的曲风是非常欢快的,并且带着鲜明的民族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莫扎特的曲风开始沉重起来,由最初欢快的风格逐 渐转为悲怆和忧伤,他的曲风上的这个变化是和自己的`经历相关的,而和舒伯特相比,莫扎特的音乐作品在上流社会似乎更受欢迎,具 有很明显的流行音乐的特征。 舒伯特的曲风似乎不同,他可能生来就不是一个为上流社会服务的音乐人,因此,他在世的时候,并没有莫扎特出名。相比于莫扎 特从小就被叫的很盛的神童的名气,莫扎特似乎沉默的多,在外表上,他的灰色的头发似乎有点不受大众的青睐,而莫扎特外形姣好,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萌,金色的头发也比较符合当时社会的主流审美,因此他的名声是从当时就奠定的,而舒伯特则是相反的,他的

莫扎特歌剧《魔笛》赏析

莫扎特歌剧《魔笛》赏析

莫扎特歌剧《魔笛》赏析 歌剧《魔笛》是莫扎特最后一部也是最伟大的一部歌剧,它的结构统一,主题发展广阔、性格的刻画及人物的相互关系处理也非常出色。可以说它是一部民族音乐剧,也是一部与维也纳歌剧传统紧密联系的伟大的神话歌剧,在这部歌剧中,无论是曲调语言还是和声语言,无论是人物刻画还是戏剧表现,都十分突出地体现了民族色彩。《魔笛》描述一位王子受夜后委托,带着一支魔笛和一位捕鸟人去神庙解救夜后的女儿。祭司帮助王子认识了夜后的险恶面目,并让王子和少女通过了几道考验后获得了爱情。《魔笛》中有几段非常著名的咏叹调,一首是《我是快乐的捕鸟人》,歌词诙谐风趣,音乐活泼欢快,结构精美紧凑,具有浓郁的德国民间歌谣风格,活灵灵地展现了帕帕盖诺无忧无虑的开朗性格。另一首是夜后的咏叹调《年轻人别害怕》,这是一首极有名的曲调,表现了夜后仇恨光明的阴暗怪异的变态心理,同时也流露出母亲对儿女的疼爱之情。这首歌曲是典型的意大利式的歌剧咏叹调,作品后半段的华彩乐段和长期停留在高音区的乐句,使之成为最难演唱的曲目,即使是对最优秀的女高音歌唱家来讲,也有利考验和挑战。另外,帕米娜的《啊,我知道了》和夜后的《心中燃烧着怒火》也同样具有高难度的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魔笛》可以称作是莫扎特第一部真正的德国歌剧,这部用德文演唱的歌剧,这部用德文演唱的歌剧,把德意志民族的优良品质,淳朴感情和清醇美丽的音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莫扎特振兴德国歌剧的夙愿,开创了德国歌剧以后的发展道路,对新世纪的德国歌剧作曲家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 莫扎特把音乐的创作作为歌剧创作的基础,音乐的独特表现力可以独立表达人物性格和剧情发展,增强歌剧的戏剧性。戏剧性广义为戏剧艺术本身所特有的本性。通过情节性、音乐性、主题性、崇高性和生命性才阐述歌剧《魔笛》的戏剧性。进而从社会环境、个人价值和才能方面分析产生这些特性的原因,揭示莫扎特的创作背景。其中,重点突出了音乐在歌剧当中的地位。这对于肯定莫扎特歌剧创作。推进歌剧在中国的研究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莫扎特作为18世纪伟大的指挥家、演奏家、作曲家,他的音乐涉及各类体裁,广为流传,留下了很多传世佳作,其中《魔笛》更是以其独特的戏剧性征服了大众。 在各种音乐体裁当中,莫扎特对歌剧情有独钟。他最早创作的歌剧是《阿波罗与海辛特斯》,是他为萨尔斯堡大学的学年结业创作的,是一部不够成熟的作品。后来莫扎特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歌剧《克里特王伊多梅纽斯》的创作中,这是为宫廷庆典而写作的歌剧。在这部歌剧里他修改了旧的传统歌剧形式,模糊了宣叙调在歌剧中的界限,用咏叹调来表达剧中的戏剧动作。这部歌剧标志着莫扎特歌剧在创作上的成熟。《魔笛》则牢牢地奠定了他18世纪重要歌剧作曲家的地位。 我们先来看一下莫扎特歌剧的几个突出的特点,以便我们结合这些特点对《魔笛》的戏剧性进行分析。 第一,注重情节性。歌剧要以优质的情节取胜。莫扎特的歌剧注重情节的编排,情节的曲折变化符合受众的审美期待。正是在情节上的跌宕起伏、精心布置使得莫扎特的作品有着广泛的受众。 第二,突出的音乐性。莫扎特曾经在一封信中对创作歌剧有过这样的言论:在一出歌剧中间,诗歌必须绝对服从音乐。而他还强调:音乐居于最高的主宰

音乐鉴赏答案

给我最爱的老婆音乐鉴赏答案 令狐采学 音乐鉴赏的误区 1 音乐不能直接传达思想概念是因为音乐不具有:() A、视觉性 B、语义性 C、表达性 D、标准性 正确答案:B 2 下列哪一项是音乐音响的基本属性:() A、语义性 B、视觉性 C、非视觉性 D、美学性 正确答案:C 3 中国音乐教育和普及工作中基本以下列哪一项为核心:() A、音乐解说 B、音乐感知 C、音乐内化

D、音乐创作 正确答案:A 4 欣赏音乐是指能够用文学化和美术化的形式解说音乐。() 正确答案:× 5 听不懂音乐不一定是因为我们不具备音乐细胞和音乐修养。()正确答案:√ 音乐的艺术本质 1 《音乐通论》是下列哪一位音乐大家的著作:() A、廖辅叔 B、莫扎特 C、廖尚果 D、萨利埃里 正确答案:C 2 下列那哪部作品是青主先生的音乐专著:() A、《乐话》 B、《大江东去》 C、《我住长江头》 D、《清歌集》 正确答案:A

3 音乐主要是通过下列哪一途径与人类情感产生共鸣:() A、视觉 B、语言 C、听觉 D、情绪 正确答案:D 4 音乐仅仅是听觉的艺术。() 正确答案:× 5 音乐可以细腻、微妙、直接、及时地表达人类情感。()正确答案:√ 音乐审美的基本观念 1 体验音乐欣赏最重要的方式是:() A、认真聆听音乐 B、参照解说体会音乐 C、体验微妙的情绪变化 D、学好理论知识 正确答案:C 2 哪一种方式可以描摹人类情绪的变化:()

A、文学 B、语言 C、音乐 D、美术 正确答案:C 3 《鲍列罗舞曲》是哪位作曲家的著作:() A、拉威尔 B、亨德尔 C、巴赫 D、莫扎特 正确答案:A 4 音乐可以表现出人类多种多样的情绪。() 正确答案:√ 5 真正听懂音乐欣赏音乐就要首先放弃理解的负担。()正确答案:√ 声音的联觉属性 1 我们之所以能够听懂音乐是依靠下列哪种方式:() A、听觉 B、视觉

音乐鉴赏论文

《音乐鉴赏》课程考查论文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演奏浅析 姓名邓智慧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学号2011443821 得分 2012年11月15日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演奏研究 【摘要】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他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在钢琴艺术史中占有独一无二的位置,他把钢琴奏鸣曲这一形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提高了钢琴奏鸣曲的艺术表现力,它对于钢琴艺术的重要性被喻为“新约圣经”,是每位学琴者的必修课程,也是钢琴家的必演曲目。本文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进行了较为浅的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综合笔者演奏过其中的第十首的实践,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奏所作的专题研究。主要论述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概况。以贝多芬的创作背景为出发点,阐明了贝多芬人生观的确立,对其音乐创作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贝多芬通过自个人艰苦奋斗实现美好理想的音乐理念,是他钢琴奏鸣曲中独特艺术个性形成的思想基础。以及论述了贝多芬第十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征。 一、贝多芬创作概况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1827)德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他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一代宗师,被后人尊称为“乐圣”。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各类作品。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进行概括。 贝多芬的生活道路充满了坎坷崎岖,他所处的时代又极其复杂多变。但是,在当时先进的世界观的指导下,他一向面对现实,正视矛盾,相信任何艰难险阻都会得到克服,人类的前途最终是光明美好的。在他死后,人们发现他的札记上,写着一句话:“通过斗争达到胜利”。贝多芬不仅用这种思想积极地对待自己的生活,用它来观察和认识社会的事物,而且,他的很多作品也都鲜明地体现了这个思想。在他的音乐创作中,他十分强调矛盾和矛盾的冲突,要求音乐形象在矛盾斗争中得到统一。贝多芬是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疾、孤独和痛苦造就的人,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追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病痛折磨、遭遇悲惨、内心惶惑,然而,凭着他对人类

莫扎特钢琴作品风格浅析

莫扎特钢琴作品风格浅析 莫扎特(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第2位大师。莫扎特的钢琴音乐是他创作中重要领域,主要钢琴作品,有20多部钢琴协奏曲,钢琴奏鸣曲20首,还有变奏曲、回旋曲和幻想曲等。 莫扎特的钢琴音乐以优美、流畅、明朗、乐观为主要特征。莫扎特在歌剧中表现的非凡旋律天才,也充分显示在钢琴音乐中,如钢琴乐曲中不仅慢板主题气息、宽广、悠扬、婉转,恰似歌剧中的咏叹调,甚至那些轻捷绮丽的华彩经过句,也都是发自心底的歌唱。莫扎特钢琴演奏风格,以典雅,精致,纤巧,细腻而著称于世。 《第十一钢琴奏鸣化曲》创作于1778年。1772年莫扎特结束旅行演出后,回到家乡萨尔斯堡任当地大主教宫廷乐长,为了摆脱大主教专横、粗暴、野蛮的压制,希望到别的宫廷谋求职位,于1778年随母亲再度赴巴黎旅行演奏,可是这位当年红极一时的“神童”,如今在巴黎上层社会却受到冷遇,谋求职位落空了,母亲在巴黎又去世了,尽管遭到这种种不幸,但他仍写下了5首优秀巴黎钢琴奏鸣曲,这些乐曲情感内容深刻,大都乐观、明朗,带有一种启蒙时期特有的自信和乐观,然而乐曲中却不时流露出悲哀的阴影笼罩着。这5首钢琴奏鸣曲也标志着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完全成熟。 《A大调钢琴奏鸣曲》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首乐曲,而上述莫扎特钢琴音乐创作手法及其特征,也充分体现在这首奏鸣曲中。《第十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是由“主题和6个变奏曲目组成的变奏套曲”。主题:带有再现二部曲式主题的体裁风格,近似意大利西西里舞曲民谣特性,旋律朴实,明朗富有歌唱性。在性格_L更为内在而抒情,音乐的安详情绪接近了莫扎特的精神,而表现出温暖情感的深度是空前的。主题优美的行板,6/8节拍,A大调,附点的节奏,音乐时值基本上一拍一音,旋律有意简化,同音反复也为后面变奏留有余地。在主题的4个乐句中,前半段为8小节,后半段为10小节:每句前半旋律流畅抒情,每句后半音响加厚是和弦式陈述。而每乐句开始都以西西里舞曲特性节奏开始。主题的呈示部分与再现部分是歌唱性,中间部分主要是舞蹈性。整个主题是歌唱性与舞蹈性相互渗透各有侧重。从总的来看“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不能同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抗衡,尤其不能同悲枪,月光,热情比肩。但是在今天世界

大学音乐鉴赏期末论文 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

音乐鉴赏·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 班级: 学号: 姓名:

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 [ 摘要]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中西音乐相互渗透。它已经走进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通过音乐鉴赏课堂的学习,对中西方音乐文化也有了些了解。本文就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进行探讨和分析,揭示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以使能够更深入、更有意味,也是更有效地阐释、理解和感受中西方音乐。 [ 关键词] 特点比较差异影响审美内涵 音乐是什么?音乐与人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言语、行为、人际关系等等,有一定的关联。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达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奏或听,都内涵着关联人们千丝万缕情感的因素。音乐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各文化也都有其独特的音乐系统。音乐是无国界的,无论你是哪个国家的人,说着怎样的语言,听见好的音乐,都会明白作者的心思,而产生共鸣。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人类文化地域性差异形成的时候,音乐的差异性也就随之产生。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都有过自己一段独立的互不相交的发展史。也就是说,在两种文化真正融汇交流之前,它们就已各自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行为系统,一套独特的价值观念。这些中西方宇宙观、世界观以及种种文化差异,是中西音乐风格形成各异的根本原因,也使它们各具特色。 中国音乐注重的是情韵。中国的情韵则可说是源于先秦诸子的哲学,甚或是源于古代钟鼎的花纹及原始壁画的动物飞腾之象。首先,从音乐的构成上来说,中国音乐是以五声调式为基础的音乐。所谓五声调式,是指宫、商、角、徽、羽,这五个音组成的调式,类似于简谱中的“1、2、3、5、6”。民族音乐中的六声调式和七声调式其实是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次,在音乐表现形式上,中国音乐注重音乐的横向进行,即旋律的表现性。与中国的书法绘画艺术一样,在艺术风格上,中国音乐讲究音乐韵味处理,强调形散神聚。传统的中国音乐作品在旋律进行上常常以单旋律的方式进行,而对和声的应用较少。再者,中国传

莫扎特创作风格

莫扎特创作风格 关键词: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创作风格; 奏鸣曲作为一种器乐体裁在古典主义时期达到了其发展的又一个高峰,莫扎特作为一位罕见的音乐神童、音乐奇才,在短短的35年人生历程中为人类留下了600余首作品,也给世界带来了一曲来自上帝的福音。在莫扎特的音乐中没有令人厌烦的繁琐修饰和矫揉造作,所要表达的内容才是其创作的灵魂。莫扎特真正的伟大,就在于他在忍受痛苦、屡遭挫折、蒙受侮辱之后仍能将天性中的无穷的爱注入到音乐当中,这无疑是一种音乐性格的提炼。故笔者引用奥维德[1]的名句:“有艺不露,乃为真艺”作为本文正题,以此表达作曲家深刻的音乐涵养。 作为一种发展成熟于古典主义时期的重要器乐体裁——钢琴奏鸣曲在莫扎特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升华,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内容含义,同时也成为莫扎特音乐的另一个重要的代名词。作曲家一生共创作18首钢琴奏鸣曲,其作品在海顿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发展,莫扎特在采用海顿时期基本形式的同时,扩大了奏鸣曲的矛盾冲突,脱离了乐曲的一般程式,开始表达个人的情感,使得奏鸣曲的创作达到了更加辉煌的境地。 一、关于钢琴奏鸣曲的创作 莫扎特是位天才且多产的音乐家,体现出数量多、体裁全的创作特点。作曲家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为新式槌击钢琴所做的奏鸣

曲便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体裁之一。这些钢琴奏鸣曲的变化之丰富无以言表,且大多为“‘应景之作’,但恰恰是这种‘应景’性质,使得作曲家音乐的理想主义精髓才艺被人感知和触摸。虽然现实得到公正评价,但现实又包裹在理想世界的庄重、幽默和反讽里。这种应景音乐给他提供机会,让它撩起幕帘,查看一眼生活的某个旮旯角落。”[2] 1、创作的历史分期 笔者通过对莫扎特的创作时期、生活背景以及作品特点分析,将其创作的奏鸣曲划分为三个组别: (1)k.279~k.284,共有六首 这六首是莫扎特早期的钢琴奏鸣曲,大都创作于1774年的萨尔茨堡,后被称为“故乡奏鸣曲”。此时的作曲家还未满20岁,创作的乐曲虽极具青春朝气,新颖、自由。但就整体结构、乐思发展等方面来说仍未达到成熟,不少地方还带有当时其他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印记,并未形成自己的统一风格。 (2)k.309~k.333,共有七首 在1774~1775年期间完成了第一组的六首奏鸣曲后,时隔约两年又在巴黎创作了其第二组的这七首作品。此时的莫扎特正陪伴母亲赴德国曼海姆和法国巴黎旅行,所以这组作品深受曼海姆乐派和巴黎音乐的风格影响,情绪的表达较第一组有了明显的加强和提升。(3)k.475幻想曲,奏鸣曲k.457、k.533/494、k.545、k.5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