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土地财政_的政治经济学分析_基于马克思地租_国债_国税_理论视角

_土地财政_的政治经济学分析_基于马克思地租_国债_国税_理论视角
_土地财政_的政治经济学分析_基于马克思地租_国债_国税_理论视角

土地财政 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基于马克思地租 国债(国税) 理论视角

吴东作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84)

摘!要: 土地财政 是政府利用其垄断的土地征收权,通过低价征地并高价出售土地使用权而获得的土地增值收益的非学术化称谓。 土地财政 的制度基础是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和征地制度,直接诱因是分税制改革造成的地方财力不足。 土地财政 增加了我国地方政府可支配收入,间接维持了现行的分税制体制,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但 土地财政 也导致了失地农民数量的急剧增加,房价居高不下,地方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加剧,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稳健运行和社会的稳定。从马克思的地租 国债(国税) 理论入手,客观分析了我国 土地财政 存在的合理性,并探讨以 国税 替代 国债 的 土地财政 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土地财政;政治经济学分析;地租 国债(国税) 理论

中图分类号:F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72X(2010)08-0009-0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上沿用了计划经济时期的集体土地国家征收制度,即只有国家可以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定程序将集体土地转为国家所有,从而形成了土地征用和土地供应的政府垄断。政府通过低价征地并高价出售土地使用权而获取土地增值收益,由此产生了 土地财政 。土地出让收益弥补了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财政财力的不足,加快了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但是由于征地制度以及由此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不合理,导致被征地农民既 失地 又 失业 ,成为威胁社会稳定的重要根源之一。由此也引发了学术界对 土地财政 和现行征地制度的批判,并逐渐形成了渐进式和激进式两种大相径庭的改革思路。因此,理性认识 土地财政 的成因和历史作用,理清土地制度、土地征用制度和 土地财政 的内在联系,完善现有 土地财政 的运行模式,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马克思的地租 国债(国税) 理论为视角,对上述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 土地财政 的新的运行模式。

!!一、 土地财政 的成因分析

(一) 土地财政 产生的制度基础

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及征地制度是 土地财政 产生的制度基础。我国?宪法#第十条规定: 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从宪法上看,我国实行的是国家和集体所有的二元土地制度,国家与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法律地位应该是平等的,但由于宪法同时规定了只有国家才具有土地征收和征用权,即政府征收和征用是改变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地用途的唯一合法途径。这样,政府依靠其垄断的土地征收权,就可以在支付征地补偿费用后强制性地将集体所有的土地转为国有土地,然后再按照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的土地用途予以统一供应。我国?物权法#第四十二条进一步明确规定: 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可以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单位、个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应当依法足额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等费用,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保障被征地农

收稿日期:2010-05-17

作者简介:吴东作(1970),男,辽宁辽阳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

9

民的生活,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可见,征收集体土地的补偿主要以原土地用途收益为计算标准,并适当考虑了被征地农民的今后生活费用,而政府供地则按照建设用地定价,由此产生的征地和售地之间形成的级差地租被政府占有,从而形成了 土地财政 。

(二) 土地财政 产生的经济动因

分税制改革是 土地财政 产生的直接经济动因。我国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旨在通过划分税种来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渠道,而根本动因则在于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和财政总收入中的比例。分税制改革后,税收收入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的比重明显下降,但地方政府的事权范围却有增无减,造成地方政府的负担越来越重。在支出刚性的条件下,地方政府为了有效履行其职能,必然要寻找相应的增收途径。分税制改革明确了土地出让金收入全部划归地方支配,从而为地方政府通过征用土地取得土地出让收益提供了合法依据,土地出让收入也自然成为地方政府解决财政资金不足问题的 理性 选择。

!!二、 土地财政 的效应分析

(一) 土地财政 的正面效应

土地财政 的正面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巨额的土地出让收益缓解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困难局面,间接维持了我国现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第二,加速了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由于征地成本低廉,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以征地成本或者低于土地成本向企业供地,从而刺激了企业的扩展,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另一方面,由于农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的预期收益很高,刺激了地方政府通过不断修编城建规划的办法扩大建设用地范围,并投巨资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此带动土地增值和房地产业的发展,从而客观上加速了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步伐。第三,土地成为撬动银行资金、城市基础设施及房地产投融资的重要工具。政府大举投资城市基础设施的巨额资金,除一小部分来源于土地出让金收入外,绝大部分依靠土地融资,即主要由政府以土地储备中心、城投公司等作为融资主体,以土地抵押或政府信用担保的形式获取银行贷款。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成为政府偿还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巨额贷款和实现土地出让收入的通道,而银行信贷则是房地产投资和居民个人购房的后盾。可见,低廉的征地成本和高额的土地出让收益,大大降低了我国城市基础建设和交通建设的成本,加快了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开辟了地方政府的财源,维持了现行的分税制财税体制。其根本原因就是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以及将土地由私人所有转变为国有的社会变革,而征地制度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体制又从制度上保障了 土地财政 的运行。

(二) 土地财政 的负面效应

土地财政的负面效应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征地与卖地之间的巨额利益诱发了土地的 寻租 行为。由于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必须经过国家征用,因此,行政权力对土地资源配置起着绝对控制和支配作用,一方面用计划经济的办法低价拿地,另一方面用市场经济办法高价供地,低进高出,炒作土地,客观上形成了多占多得的机制。其直接的社会后果是失地农民问题不断累积,社会矛盾激化。第二,土地出让金是若干年土地使用期的地租之和。本届政府获得的土地出让金,实际上是一次性预收并一次性预支了未来若干年限的土地收益总和,即现任政府提前支取了未来的政府收入,是对土地收益的 透支 ,因此,各届政府无法实现收益共享。第三,为弥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不足,地方政府纷纷借助土地储备中心或城投公司平台,以土地抵押获得银行信贷支持。土地融资在城市扩张和 土地财政 膨胀中起到了杠杆作用,但是这种 以小搏大 的城市经营理念,加剧了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和银行的系统风险。

!!三、 土地财政 之辩

土地财政 源于国家征收土地过程中形成的级差地租收入。对 土地财政 的批判也就集中到了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问题上。对如何解决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不合理问题,存在着渐进式和激进式两种大相径庭的改革思路。

渐进式改革思路认为,现行土地制度和征地制度仍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当前的核心问题是对农民失去土地后的补偿不够,其他种种问题皆因此而衍生。因此,当前改革的重点是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和遏制政府的征地行为,前者主要吸收了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如给被征地农民以社会保险,改按照土地原用途价值补偿为按现行地价补偿,保留一部分被征用土地给农民支配等多种措施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利益;后者则主要通过界定 公共利益 标准,限制政府的征地范围。

激进式改革思路也认为 土地财政 的核心问题

10

是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问题,具体体现在对被征地农民的补偿过低,但根本原因在于现行的土地制度,特别是农民集体土地制度设计不合理,因此,只有改革农地制度才能真正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利益。在农地制度改革上又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意见,一是主张在维持现有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将土地承包权物权化、长期化和市场化,变农村集体土地的 共同共有 制为农民的 按股份共有 制,以使其所有权主体具体化、人格化;二是主张国家所有、农民永佃,即废除土地集体所有制度,实现土地的单一国家所有制,变土地承包权为土地永佃权;三是主张实行农地私有。

本文认为,既然地租是土地所有权的实现形式,那么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就应该具有与国有土地所有权一样的法律地位,具有直接进入市场进行产权交易和获取地租收益的权利,而无需政府的土地征用途径。 土地财政 的前提是国家垄断了获取地租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全部权利,实际上是限制甚至否定了农民土地集体所有权。这种在法律上既肯定又否定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悖论,渐进式改革方案无法给出合理的理论解释。如果按激进式改革方案改革农民集体土地制度,首先, 按份共有 和土地私有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因为从法理上看, 按份共有 的基础是私有制,集体土地 按份共有 制仅是土地私有制的经济组织形式和产权联合方式。其次, 国家所有、农民永佃 的改革方案,强调的是用农民土地的 永佃权 来对抗国家所有权,因为 永佃权 是物权,优于所有权。所以,激进式改革方案,无论采取哪种形式,从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角度看,并无本质上的优劣之分。但是,无论哪种激进式改革方案都必然与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设计的初衷相违背。我国现行土地制度设计的初衷就是要维护国家利益,土地制度改革必然造成国家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冲突,也意味着 土地财政 的消亡。因此,激进式改革方案也无法给出 土地财政 存在的合理依据。因此,要解释 土地财政 及其隐藏在其后的法律悖论的合理性,就需要回到马克思的地租 国债(国税) 理论上。

!!四、马克思的地租 国债(国税) 理论

马克思认为,封建的土地所有权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前提,并且始终是它的基础。封建的土地所有权制度,一方面造成了生产者以依附农、农奴、奴隶等身份依附于土地,另一方面,形成生产者直接与土地结合的小农生产方式。因此,封建的土地所有权必须转化为资本主义土地私有权才能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种转化过程包括两个方面,即一方面使土地所有权从统治和从属的关系下完全解放出来,另一方面是使土地所有权和土地所有者完全分离。这样,土地所有者仅凭其对土地的垄断权获取地租,土地所有权也由此取得了纯粹经济的形式,并 实现了自己的双重目的,即(1)有了企业化的农业,从而发展了土地的生产力,(2)有了雇佣劳动,也就是资本普遍地支配了农村 。[1]但是,一旦达到了这一目的, 这种暂时的发展过程就不过是利润的限制,而不是生产所必需的东西了。因此,资本竭力取消作为私有财产的土地所有权,力求把它转交给国家。 这样, 地租就变成了一般的国债(国税)。资产阶级社会就以另一种方式再现了中世纪的制度,不过它是作为中世纪制度的完全的否定再现这一制度的。 [1]237

由此可见,马克思的地租 国债(国税) 理论的前提是变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为土地国有制度。马克思认为,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借以实现即增殖价值的形式,但土地所有者本身并不创造剩余价值,仅凭借其土地垄断权,攫取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因为 地租的量完全不是由地租的获得者决定的,而是由他没有参与、和他无关的社会劳动的发展决定的 。[2]因此,从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考虑,就应该将土地私有制度转变为土地国有制度,这样,国家就可以凭借土地所有权获取地租,并使地租成为配置土地资源和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而国债和国税只是国家获取地租的两种不同的形式,也是调节土地资源分配和调节分配收入的两种形式。

!!五、 土地财政 之弊的解决之道

(一)地租变 国债 为 国税

从地租理论看,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都有权收取地租,都有权通过市场交易获取土地增值收益。因此,我国实行的土地征收制度违背了地租理论,也变相否定了土地的集体所有权。 土地财政 是建立在土地国有基础上的, 土地财政 天然地否定了土地私有制度和集体所有制度。如果法律肯定土地的私有权和土地集体所有权,那就意味着 土地财政 的消亡。马克思的地租 国债(国税) 理论为我国的土地征收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即必须废除土地私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才能完成地租向国债(国税)的转变,才能使地租成为国家配置土地资源和调节社会

11

分配的重要手段。

土地收归国有后,国家只能以土地批租的形式供应土地,并以国债或国税两种形式征收地租。至于地租采取国债还是国税形式,则取决于国家具体的经济状况以及地租要发挥的职能。目前我国实行的土地出让金制度,实际上是地租在发挥着国债的功能。在我国,地方政府将50年或70年累计的地租进行一次性收取,政府实际上就不仅预收了未来50~70年的土地收益,而且也实实在在地预支了未来的土地收益。总体上看,土地出让金制度为我国地方政府集聚了一笔巨额的可支配财力,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间接维护了我国现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

但是,以 国债 形式获取地租的制度也带来相当的负面效应。土地出让金是若干年土地使用期的地租之和,本届政府获得的土地出让金,实际上是一次性预收并一次性预支了未来若干年限的土地收益总和,是一种对土地收益的 透支 ,这就造成了 土地财政 的 代际 不公平问题。而且,也使地方政府官员在任期内热衷于批地卖地,导致了土地滥用。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土地储备是有限的,随着土地使用权的不断出让,各级地方政府的 土地财政 收入也将随着可支配土地数量的减少而锐减。所以,我国宜变以 国债 形式征收地租为 国税 形式,即采取税收的形式征收地租。这样,一方面,可以抑制地方政府征地卖地的冲动,实现 土地财政 的 代际 公平;另一方面,也可以规避由房地产过热带来的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

(二)合理分配土地增值收益

国家征收农地改变农地的集体所有为国家所有,因此,农地所有者不可能获取地租。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对失地农民来说,不是地租的实现形式,而是对失地的补偿。那么如何补偿才算合理呢?一是要按照土地原有用途补偿,即补偿农民种地获得的收益;二是要保障好失地农民今后的生活,即要给予失地农民安家费、失业救济金、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学龄儿童教育保险费等。简言之,其补偿标准应使失地农民在生产、生活等方面达到当地小康市民的水平而无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

京:人民出版社,1979 236

[2]马克思 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718

Political Economy Analysis on Land-based Finance

In Vie w of the Marx?s Rent Government Debt(Tax) Theory

W U Dong-zuo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100084,C hina) Abstract: Land-based Finance is a non-acade mic na me which means that Government uses its monopoly right of the levying land,by the way of obtaining the land at a low price and selling at a high price,to get the inc ome from land appreciation Land-based Finance system is based on current land system and land levying system,and its direct cause is the lack of financial resources of local government because of the tax-sharing system reform Land-based Fi nance increases disposable income of local governments,maintains the tax-sharing system,and strongly impetus our country?s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process But at the sa me time, Land-based Finance results in a sharp in crease in the number of landless peasants,high house price,financial risks and local government debt crisis,seriously affects the stable operation of our economy and social stability This article objectively analyzes the rationality of Land-based Finance with the Marx?s rent Government debt(tax) theory,and researches a Land-based Finance reform by replacing the government debt into tax

Key words:Land-based Finance;political economic analysis;rent government debt(tax) theory

(责任编辑:孙小勇) 12

《政治经济学批判》读书报告

《政治经济学批判》读书报告 马克思从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开始,就有意识地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展开了批判。从国民经济学的前提出发,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事实出发,马克思找到了打开资本主义社会秘密的钥匙,即通过对劳动、私有财产的批判,将其与资本、工业的现实关联揭示出来。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一巨大的工程,描述并阐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动力、运行方式和内在逻辑,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中揭示导致其自我解体的力量,从资本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寻找这一文明的根本缺陷,并在其内部发现了构成资本主义解体的根本矛盾和促使共产主义生成的革命因素,把共产主义的潜在趋势和可能面貌呈现出来,从而使资本主义的历史限度自行绽开,以此构成了对资本主义的决定性批判。一方面,马克思从哲学基础的存在论变革这一原则高度切入政治经济学领域,哲学本体论上的改弦更张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坚实基地。作为新的实证科学的典范,政治经济学批判把历史唯物主义确立为展开理论研究的哲学基础,“现实的人”作为马克思的理论出发点,使整个政治经济学批判能够突破现代意识形态的限制,而立足于社会现实、社会关系、交往活动等人类的生存根基之上。与此同时,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各种现实关系的社会一历史规定性进行了去范畴、去概念的清洗还原,揭示出其现存的社会关系不是逻辑先在的,而是在历史运动中通过人们的感性交往活动被创生出来、并且不断改变着的。劳动与资本在社会一历史的现实基地上是内在关联的,劳动作为私有财产的主体性本质,资本作为私有财产运动

的感性表现,从根本上说,都是在历史运动中生成的社会关系,资本作为抽象劳动的积累,其生命力就在于不断的自我增殖和扩张,这同时又是一个推动现实社会关系发生改变的活动过程。 另一方面,就研究方法而言,表面看来马克思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们的学生,是经济形式分析、抽象演绎法的拥护者,但事实上马克思与经济学家们存在着本质差别,这一原则差别是通过将辩证法贯彻到政治经济学批判当中而实现的。在政治济学批判中辩证法的革命性和批判性得到了张显,正是由于马克思将科学的方法论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根基之上,进而划定了政治经济学批判与资本主义经济学之间的界限,从而使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真正的实证科学得以确立,使辩证法成为普遍适用于研究历史科学、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的唯物主义方法。就此而言,唯物史观的创立和科学方法论的确立是相互呼应的两个方面,并且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现出来。马克思从社会一历史视域出发来研究政治经济学,从而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及其历史限度进行了最关本质的揭示,这一原则和基础的定向使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在研究方法上完全不同于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以及后来的经济思想流派,就像马克思本人所说的,他旨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往,《资本论》一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就此而言,立足于社会现实的基地,马克思的研究方法要比经济学家们更具有综合性、整体性,从而便具有了批判的原则高度,与此同时,政治经济学批判也丰富和发展了辩证法思想。马克思通过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研究方法对政治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总结

第一章 导论 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 研究的出发点 1、 物质资料生产的含义 1、劳动过程--生产力 生产力的内涵、生产力的构成 2、 社会过程 --生产关系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它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对社会生产中人们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上所结成的关系的制度规定,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四)横向生产关系系统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就叫生产力。 1. 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 1.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2.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3. 要求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 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特点:1.经济规律是不会长久不变的。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2科学的抽象法 3.数学和统计方法 4.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思考题 1、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 、什么是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五种不同经济制度的依次变革。 封建主庄园等)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1.它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2.它是封闭型经济 3.它是保守性经济 4.它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5.其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特质的利益主体所有 2.商品经济是开放型经济。 3.商品经济是开拓进取型经济 4.商品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 三、市场经济 1.资源配制市场化 2.企业行为自主化 3.企业产权商品化 4.宏观经济间接化 5.市场体系完善化 6.交易关系平等化 7.市场管理法制化8.经济生产国际化 特点: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特点: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 范畴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 3、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1.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2.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1.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排斥、相互对立(矛盾) 2.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依存、相互作用(统一)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特征。 1、概念: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2、特点: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具有永久性 1、概念: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1.统一性: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2.对立性:具体劳动是实现抽象劳动的必要前提,商品交换成功必然使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相分离

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有感

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有感 一、导语 马克思于1859年6月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连同这篇《序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马克思自称《序言》是他多年经济学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恩格斯在1859年8月对此发表的书评中指出,历史唯物主义不仅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都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只要进一步发挥唯物主义论点,并且把它应用于现时代,一个伟大的,一切时代中最伟大的革命远景就会立即展现。正是在这篇《序言》中,马克思对运用到人类社会和人类社会史的唯物主义原理作了周密的说明。在这篇《序言》里,马克思叙述了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艰苦探索的历程,其中包括对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实质所作的经典概括。它是我们了解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文献,具有独立的科学价值和巨大的理论意义。 二、文章背景介绍 1857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曾经预示着无产阶级新的革命运动的临近,马克思决定在无产阶级革命洪水到来之前完成政治经济学和唯物史观原理的创建,他夜以继日勤奋研究,发狂似地通宵总结他的经济学研究,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1858年8月到1859年1月,马克思对他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写了这篇著名的序言,于1859年6月出版。 三、主要内容介绍 《序言》的基本思想是阐明“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它表现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从而揭示了社会形态历史更替的一般规律。《序言》共七段,分三个部分,一是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次序和方法,二是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经过和结论,三是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综合来看,《序言》的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方面叙述了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另一方面经典式地揭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内容。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马克思透过各种社会现象,发现了一个简单的,但却长期被人忽视的事实。这就是:无论在哪一个社会当中,人们都必须首先解决了吃喝穿住的问题,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哲学、宗教等活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没有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就不可能有其他种种社会活动,也不会有社会历史。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把人同自然界联系起来,形成生产力系统,同时也使人发生一定的联系,形成生产关系系统,派生出社会的上层建筑,并且由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产生出政治法律思想,以及道德、哲学、科学、艺术、宗教等社会意识形式。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中解决社会和自然之间的矛盾的实际能力,是影响和改造自然并使它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它是社会存在的首要因素。 2、社会历史变化发展过程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全)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 上篇总论 第一讲导论(3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本章主要阐明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一)“经济”的最初含义 讲解要点:古汉语含义、西方文献的含义 “经济”一词在我国古代汉语中的含义是“经邦济世”、“经国济民”,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在西方文献中,最先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西腊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面430—354年)。他在《经济论》一书中,首次把奴隶主组织和管理奴隶制经济用“经济”一词来概括,意指家庭管理。现代西方文献中“经济”一词的含义就是从希腊文“家庭管理”演变而来的。 (二)经济学的出现 讲解要点:出现的时期、人物 可供研究的文献资料表明,经济学的出现是在奴隶社会产生以后的事情。色诺芬《经济论》的问世表明西方出现了经济学。之后,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在其所著的《政治学》一书中详细探讨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经济问题,他的这种观点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 虽然早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经济学原理就被一些思想家所重视,并对许多重要的经济现象和过程作过考察,但是经济学只是作为一门统一科学的某些要素,远未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

(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讲解要点:政政治经济学的提出、政治经济学学科产生的脉络、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贡献及局限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在欧洲流行的重商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早的理论探讨。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安·德·蒙克莱田(1575--1622年),在其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最早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一名词。 随后“政治经济学”一词被广泛使用,表示对整个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重商主义最早冲破自然经济束缚,开始从宏观上考察社会经济现象,并提出了一些经济政策,但是,由于这种理论探讨仅局限于流通过程,并且只就考察到的经济现象作些肤浅的解释,未能揭示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因此,重商主义理论只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前史”。 使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它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期。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是由威廉·配第(1623--1687年)创始,亚当·斯密(1723--1790年)集其大成,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最后完成的。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批判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阐明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的规律,为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服务。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贡献是:把理论研究的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并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联系,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继而接触到剩余价值问题。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不完善的,古典经济学家们都没有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从而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不能把资本主义理解为历史发展中的过渡形式,而把它看作是合乎人性的、合乎自然的、绝对和永恒的社会生产方式。 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出现: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产业革命的发展使机器大工业成为资本主义工业的主要形式,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公开化和尖锐化,资产阶级需要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辩护的理论,于是,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便应运而生,并于19世纪30年代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占据统治地位。庸俗政治经济学抛弃或歪曲劳动价值理论,发展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庸俗成分;不研究经济现象的内部联系,而是根据资本主义经济的表面现象,制造出各种各样的“理论”来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辩护。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及其根本变革 讲解要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许多国家中确立,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日益暴露,工人运动有了迅速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的革命理论进行指导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四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1、名词解释: (1)生产力: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 (2)生产关系:在生产过程中,人们只有结成一定的关系进行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活动,才能和自然界发生联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这种关系,叫做生产关系。 (3)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 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4)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相互制约、互相依赖,构成生产过程的矛盾运动。 (5)经济规律: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 的联系。 (6)基本经济规律:在一个社会形态里,会有许多个特有经济规律存在并发生作用,它们和 共有经济规律一起构成该社会经济制度的规律体系。在这些规律里,有一个起着决定作用的经济规律,即基本经济规律。 (7)抽象法: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主要依靠抽象的思维能力。即首先收集和 占有大量的实际材料,然后运用抽象力对实际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从中找出最基本、最简单的东西,并发现它们内在的各种联系。 (8)矛盾分析法: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生产关系的发展运动,首先要分析生产关系内部的各种 矛盾关系以及生产关系同它的外部条件的矛盾关系,通过这些矛盾的分析,能揭示简单商品经济转化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必然性。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看问题、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怎样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所谓生产关系,就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化相互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因此,生产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是社会的生产,人们只有首先发生相互之间的联系,而后才能同自然界发生联系。在阶级社会中,则表现为阶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而物质资料的生产又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这一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社会再生产过程就是这四个环节的辩证统一过程。社会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这一整体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所谓生产,是指以一定关系结合起来的人们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人们在这一过程中的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的关系构成生产关系,这一生产关系既包括劳动者在分工协作基础上互相交换其活动与能力的关系,也包括社会生产各部门、企业之间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协作关系以及人们对生产进行组织管理方面的关系。首先,生产决定分配,有什么样性质的生产关系,就有与其相适应的分配形式,分配的结构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它体现人们对产品的所有权关系。其次,生产决定交换,交换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和能力的交换,以及一般产品和商品的交换。前者属于直接的生产过程,后者则是联结生产、分配、消费的中间环节。没有生产发展和社会分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一、马克思对实证主义的批判 一点:马克思正是在古典经济学停留于事实和现象的地方继续向前推动,实现了对实证主义的批判性超越,理解这个点,对于理解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独特的语境和路径极为关键。众所周知,马克思走 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道路与他对黑格尔式思维方式的抛弃和批判密切 相关。黑格尔哲学虽然开辟了一条走向现实事物的道路,但终究是流 于抽象的,在某种意义上,黑格尔哲学体系越是完善,它对事物的歪 曲就越是严重,因为体系的完善仅仅来自于逻辑的考虑,而非对现实 事物考察的结果。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哲学的工作不是使思维体 现在政治规定中,而是使现存的政治规定消散于抽象的思想。哲学的 因素不是事物本身的逻辑,而是逻辑本身的事物。不是用逻辑来论证 国家,而是用国家来论证逻辑”。⑨所以,当马克思经过对物质利益 问题的苦恼和疑问之后,开始抛弃那种让现实适合思辨、让事物适合 观点的思维方式,而转向了对现实事物的直接把握,马克思开始走一 条与黑格尔思辨哲学完全相反的道路:不是从观点和体系出发,而是 从现实生活出发,这条道路便是政治经济学的道路。不过,实证主义 研究方法并不当然地等同于“从现实生活出发”,因为马克思发现古 典经济学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根本无法揭示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例 如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从古典经济学的各个前 提出发,并采用它的语言和规律,但最后却得出了与它截然相反的结论。古典经济学极为重视经济事实,像劳动、资本和土地的互相分离,工资、利润和地租的互相分离,都是确定无疑的事实,所以被古典经 济学当作理论前提,但是古典经济学仅仅囿于经济事实的范围来说明 经济规律,并把资本家的利益作为不可触犯的最高原则,从来不曾说 明劳动、资本和土地的分离以及工资、利润和地租的分离是如何产生的,由此也就导致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等更为真实的经济事实的掩盖。试举一例,按照古典经济学的逻辑,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来源,劳 动的主体理应享受产品,不过同样按照古典经济学的逻辑,劳动者只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简答题汇总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简答汇总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之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2 )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也就是社会生产关系体系。 (3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在于揭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实现了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答:(1 )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它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对于某种特定性质的生产关系;各个阶级都从本阶级利益出发,采取拥护或者反对的态度,因而政治经济学必然具有阶级性。各个不同阶级,都有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性质不同的政治经济学。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科学,又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代表的无产阶圾利益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同社会发展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3.如何正确看待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答:(1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本质。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整个体系和总体内容来看,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经济理论。 (2 )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无论是重商主义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还是当代西方经济学,都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批判其中的糟粕,吸取并改造其中有价值的成分,为我所用。特别是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其理论体系和根本内容是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但是,它在发展和管理社会化大生产,在发展市场经济和实行政府调控,在经济增长与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在实行与发展股份制经济,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方面的思想和理论,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都具有借鉴意义。 4.什么是劳动、劳动对象及劳动资料? 答:劳动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有目的的活动。 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5.什么是生产资料?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 答: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人们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在一定形式下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6.生产力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 答:(1 )生产力的含义。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2 )构成生产力的因素。生产力由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构成,还包括管理等其他因素。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劳动者,它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要素,在生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卢国维 一、写作的时代背景 (一)写作目的 ①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和实质。 ②为了批判当时国民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一些错误观点,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马克思在《导言》中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错误观点,认为物质生产总是一定社会性质下的生产,生产、消费、分配、交换式物质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时这四个环节的起点,并以生产为出发点论述了生产与消费、分配与交换的一般关系。 (二)写作意义 《导言》是马克思留下的唯一的一篇系统论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的文章。它对于当代解读马克思主义文本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导言》提出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指一定社会性质的物质生产,还是指生产关系呢?在生产、分配、交换之间如何认识生产要素与分配之间的关系,仍是当代值得研究的一些问题。 二、内容简介 一、生产 这一节的中心是批判国民经济学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看成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的错误观点,论述了物质生产的社会性质,主要阐明了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对象和本题。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定社会性质的物质生产 政治经济学研究物质生产,就必须研究物质生产的社会性质(生产关系),研究生产交换中的个人就不能脱离社会性质来谈个人,而斯密、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虽然也把物质生产作为研究出发点,但是他们不顾生产的社会性质,而把生产理解为单个人的孤立的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的生产。这种“孤立的个人”是一种虚构,其旨趣无非是企图把资本主义的生产说成是自然的永恒的生产。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特殊生产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脱离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关系而空谈“生产一般”,其目的是要证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谐与永存。但是“政治经济学不是工艺学”,它不是研究一个个特殊生产部门,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的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总体中活动着的物质生产,从而揭示社会经济学运动的一般规律。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讲稿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原理 南京气象学院经济贸易系于波

导论 ●教学目的 通过导论的教学,使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理论基础、研究对象和根本任务,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性,正确认识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实和发展。 ●教学要点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1.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独立的以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为己任的社会科学 政治经济学作为—门学科最早是由法国重商主义者孟克列钦(1575~1622年)提出的。在19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中,孟克列钦使用了“政治经济学”这个名词。这里的“政治”与我们现在一般使用的“政治”概念不同,它是国家范围或社会范田的意思。“政治经济学”就是指所研究的是国家范围或社会范围的经济问题,突破/以往研究社会经济问题只局限于家庭经济或庄园经济,或只作为某一学说的组成部分的限制。从此以后,“政治经济学”—词便被广泛使用,成为研究社会经济问题这门学科的代名称。到1890年马歇尔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书后,这门学科的名称才逐渐由政治经济学改为经济学。但马歇尔认为,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是通用的,因此,不能把“政怡经济学”理解为既研究政治又研究经济的学科,“政治经济学”也可简称为“经济学”。当今,随着经济学科的发展,经济学分支学科不断增多,于是将政治经济学纳入理论经济学的范畴,以与应用经济学科、管理经济学科相区别。从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政治经济学”这个学科名称并不是马克思发明的,因而“政治经济学”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专用词。这样,政治经济学就因理论框架、理论观点的不同而区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反映客观经济运动规律的经济理论,具有严格的、高度的科学性。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由于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 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 ⑴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只绵羊=2把斧子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总结)

第一章导论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 (一)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 研究的出发点 1、物质资料生产的含义 2、生产过程的三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二)、物质资料生产的两个方面 1、劳动过程--生产力生产力的内涵、生产力的构成 2、社会过程--生产关系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它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对社会生产中人们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上所结成的关系的制度规定,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四)横向生产关系系统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就叫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 2.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发展。 (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 1.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 2.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 3.要求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 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任务是揭示经济运动规律 (一)经济规律及其特点 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特点:1.经济规律是不会长久不变的。 2.经济规律是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而存在并发生作用的。 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2科学的抽象法 3.数学和统计方法 4.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思考题 1、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 、什么是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什么?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读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我对此文依然似解非解,个中滋味难以陈述。粗略概括如下:《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马克思在1857年8月底至9月中旬为计划中的经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写的“总的导言”。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重要文献之一。《序言》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即从抽象到具体的科学方法做了说明,阐述了在认识过程中,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相互关系的重要方法论问题。《〈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共有七个自然段。第一段讲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情况;第二段讲为什么写《序言》;第三、五、六段着重讲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和经过;第四段主要讲通过研究所得出的结论;第七段表述了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态度。重点问题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经过以及所得出的结论。 马克思在《序言》中,把他从1843年以来的研究成果做了一个总结性的概括:“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就是马克思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同时也是指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则。这个结论的基本观点是: 1.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物质生活决定精神生活,还是精神生活决定物质生活,或者说,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还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对这个根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两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 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 ⑴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只绵羊=2把斧子 绵羊:作为使用价值出现。主动作用,通过斧子表现自己的价值,处于相对价值形式。 斧子:作为价值出现。被动作用,不表现自己的价值,充当表现材料,起等价物的作用,处于等价形式。 ⑵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经常的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价值第一次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缺陷:价值表现不完全,特殊等价形式的商品是没有穷尽的。

读《政治经济学批判》有感

读《政治经济学批判》有感 马克思的《资本论》,全面的阐述了资本主义的出现、发展、衰落和必然走向灭亡的整个过程,而《导言》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即从抽象到具体的科学方法第一次做了说明。阐述了在认识过程中,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相互关系的重要方法论问题。 马克思说“:“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当代最主要的两种价值观,也是当代最基本的两种社会制度。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且对人类社会形态作出了科学划分。这两种划分对应关系在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对应于“人的依赖关系”;资本主义社会对应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共产主义社会对应于“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由此发现一个问题: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制度,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没有给出相应的位置。那么,它们应该属于哪一组对应关系呢?这很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关于五种社会形态的划分是具体的,是实际社会制度的历史反映和理论推断。 从总体上看人类社会今天的发展状况,所有国家都已经超越了“人的依赖性”阶段,都远未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的阶段,各国同属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这一阶段消除了原始的、奴隶的、封建的人对人的依附关系,劳动者独立了。但这种独立性由于物的不丰富而必须以物的依赖性为前提。人的社会权利基本表现为以物的形式占有。这两种划分对应关系在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对应于“人的依赖关系”;资本主义社会对应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共产主义社会对应于“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我们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在19世纪的中叶。在此之前,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是人类批判资本主义、幻想代替资本主义的一个美好理想。在此之后,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斗争。但直到他们去世之前,还没有形成任何现实的、真正意义上的、由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以当时先进的社会制度,为共产主义准备了相对发达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物质条件。这样一来,实现人的“自由个性”的任务,就历史地落在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肩上。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一) (总分:5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50,分数:50.00) 1.列宁指出: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恰恰不在于工业资本的统治,而在于金融资本的统治”。这段话说明A.工业资本在垄断阶段不再带来剩余价值 B.借贷资本在垄断阶段成为职能资本 C.金融资本成为垄断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形式 D.资本融通过程生产剩余价值 A. B. C. √ D. 2.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 A.各种经济制度的趋同化 B.各国经济发展计划的同一化 C.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D.各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一致化 A. B. C. √ D. 3.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在于 A.人民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的主人 B.实现共同富裕 C.剩余产品归劳动者共同占有 D.防止收入差距和两极分化 A. B. C. √ D. 4.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在商品价值一定条件下,商品价格的变化 A.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 B.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正比 C.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有时成反比有时成正比 D.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正比,与纸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 A. √ B. C. D.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在于 A.经济关系不能完全市场化 B.公有制企业采取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C.市场机制的作用受到更多的限制 D.它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 A. B. C. D. √ 6.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是由 A.人们规定的 B.金银等贵重金属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C.货币的本质所决定的,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 D.人们相互协商确定的 A.

B. C. √ D. 7.国际分工的发展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基础,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是资本国际化的动因,资本国际化的实质是 A.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国际扩张 C.部门内部分工的深化 D.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A. B. √ C. D. 8.与投入企业的机器设备等实际资本不同,以股票等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资本是 A.商品资本 B.财产资本 C.非所有权资本 D.虚拟资本 A. B. C. D. √ 9.列宁指出:“自由竞争占完全统治地位的旧资本主义的特征是商品输出。垄断占统治地位的最新资本主义的特征是资本输出。”这段话说明 A.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没有资本输出 B.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没有商品输出 C.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在资本主义同一时期不能同时存在 D.资本输出是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经济特征 A. B. C. D. √ 10.个别资本家企业工人由于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属于 A.一般剩余价值 B.超额剩余价值 C.绝对剩余价值 D.相对剩余价值 A. B. C. √ D. 11.按要素分配的实质是生产要素的所有制关系在经济上的实现。按要素分配的经济依据是 A.各种生产要素都是价值的源泉 B.社会财富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共同生产的 C.财富是由非劳动生产要素生产的 D.价值和财富的源泉是一致的 A. B. √ C. D. 1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按劳分配的主体是 A.社会主义国家政府 B.全社会劳动者 C.各种所有制企业 D.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 A. B. C. D. √

政治经济学批判读书报告

《〈政治经济学批判〉》读书报告 我第一次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遍下来,满头雾水,什么也没看明白;于是第二遍,这次好多了,依稀知道到是关于马克思写书和研究的历程。 第三遍已豁然开朗:整篇文章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体系和写书的初衷;第二部分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历,其中大致有四个阶段: (1)1842——1843年,马克思做《莱茵报》编辑期间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了哲学分析。 (2)1844年,巴黎,马克思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并形成了后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3)1845——1847年,布鲁塞尔,马克思和恩格斯相会,对哲学问题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讨论。 (4)1950年以后,不列颠博物馆,马克思又分析了大量资产阶级史料。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1845—1847这一阶段。在此期间,马克思提出了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意识。”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或慢或快的发生变革。”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便同他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以及其他的一些精彩的论述。 众所周知,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是以学为基础的,读了这篇文章,能深刻领会到蕴涵其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我对诸多问题的看法豁然开朗。 我来自农村,对社会低层的生存状态有诸多的接触。记得在我读小学的时候,那时的农村还叫做农村,农民还是农民,鸡犬之声相闻,农村副业很发达,一派繁荣。可到我读初中之后,农村经济开始低迷,一片死气沉沉。而当时的国家统计数字却说,国民经济稳步快速健康发展,保持了8%以上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以及最近两年好不风光的山西煤矿主们,他们一夜暴富,过着极度奢靡的生活,与此同时矿难频发,动辄几十人死亡。再者还有身边同学浮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