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文本
文本解读的六个层面

文本解读的六个层面——以《沁园春雪》为例文本解读总是走不出“循环解释”的悖论:整体的理解总是从局部开始,并综合局部的信息才能提升;可是局部的理解又必须在整体的观照下才能展开。
文本的意义就是在局部辐射与整体辏聚中生成的。
然而在教学实际中,我们在文本解读时往往固守于其中一端,而忽视了另外一端,以致产生了种种偏离文本基本意义的理解。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极端:一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拘泥于文本的局部意义,却看不到文本的整体意义,坐井观天,结果总是难以令人信服;另一种是凌空蹈虚,架空分析,偏执于文本的整体意义,却沉不到文本的局部中去,囫囵吞枣,使语文异化为“泛语文”、“非语文”。
这两种缺乏动态呼应的静态解读,都是不可取的。
文本解读应该走局部与整体“循环解释”之路。
在局部——整体关系中,没有谁是终极的局部,也没有谁是终极的整体,只有彼此的隐喻、象征、暗示、召唤等相对关系。
下面以毛泽东《沁园春雪》为例,聚焦于“风流人物”的意义,谈谈文本解读的层面问题。
一、从文本的角度看解读对于一个文本而言,如果字、词、句、段等构成单位是局部,那么文本就是整体;如果考虑到文本是在作者的情意和时代文化(包括其他文本)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那么独立的文本就是局部,而文本所属的作者情意和时代文化就是整体;如果再考虑到作者的情意也是时代文化的一种具体显现,而整个时代文化又是有历史传统的,那么相对传统而言,时代文化就是局部,而整个传统就是整体。
1.第一个层面:文字语境。
文字是表达意义的符号,也是贮存意义的基层单位。
就意义而言,文字层面即可构成小语境。
首先,从原始意义(本义)到延伸意义(比喻义与引申义),文字就形成了庞大的意义家族。
其次,文字还拥有众多的远亲近戚,既有同义、近义等关系,又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等差别。
这样,文字层面就形成了一个丰富的意义世界。
但是,丰富的字义(词义)是一把双刃剑,有时可以促进对文本的解读,有时却可以阻碍对文本的准确解读。
《故事》思维导图

表现进展过程
反讽升华
以反讽方式转折进展过程
1、他终于得到了他一直想要的东西……但是已经太晚,他不可能拥有它
2、他被推到离他的目标越来越远的地方……结果却发现事实上他已经被引导到他 的目标
例子
3、他抛弃了他事后才发现的对他的幸福不可缺少的东西
进展过程中的鸿沟
从最深层的意义上而言,表面的原因和最终的结果之间的这一断裂,编制者人类 精神和客观世界的交接点。一边是我们主观相信的世界,而另一边则是客观存在 的现实。
从里面写到外面
“如果我是她,在这种情况下,我该怎么做?”
鸿沟内的创造
发生于谁、为什么发生、怎样发生
故事的材质和能量
鸿沟
我的人物靠什么为生?
不能通过人们选择与动作所导致的真实结果来表达人生观,是一种创作失败,无 论用上多少精妙言语都无法弥补
伊索寓言
主控思想可以用一个句子来表达,描述出生活如何以及为何会从故事开始时的一 种存在状况转化为故事结局时的另一种状况
“正义战胜了邪恶,因为正义更加暴力”
主控思想
组成:价值和原因 意义和创造过程
价值
具有正面或负面负荷的首要价值,它作为故事最后动作的结果来到人物的世界或 生活中
求索
一路上她必须与各种(内心的、个人的、个人外的)对抗力量抗衡,也许能也许 不能达成欲望
激励事件的设计
巧合 决定
激励事件的定位
讲述过程的前四分之一时段内发生 也可适当加一个次情节
能否打破主人公生活中各种力量的平衡?
激励事件的质量
集中于功能
能否激起主人公恢复平衡的欲望?
能否在心中激发那一自觉的欲望,令其求索?
我的世界政治(权力关系)是什么?
故事的世界
独特的理论建树 创新的文本阐释——评申丹新作《叙事、文体与潜文本》

“ 含 作 者 ” 一 概 念 是 在 形 式 主 义 盛 行 之 时 隐 这 由美 国著 名 修 辞 学 家 韦 恩 ・布 思 首 度 提 出 , 便 在 以 文本 的掩 护下 , 持对 作 者 意 图以及 作 者 与 读 者之 保 间交 流 的继续 关 注 , 成 为 叙 事 学界 的一 个 核 心概 后 念 。 作 家 在 创 作 某 一 作 品 时 的立 场 ( “隐 含 作 者 ” 即 的 立 场 ) 往 有 别 于 其 在 现 实 生 活 中 的 立 场 ( “真 往 即 实 作 者 ” 立 场 ), 且 同一 个 作 家 在 创 作 不 同 作 品 的 并 时也 可 能会 采取 各 不相 同 的立 场 , 些 作 品也 就会 这 隐 含 不 同 的作 者 形 象 。 然 而 , 多 造 诣 高 深 的 西 方 众 学者 从字 面上 理 解 布 思关 于作 者 写作 时 “ 造 了 ” 创
到 充 分 的 回旋 余 地 后 来 的 乐 曲 , 极 简 单 的 音 符 谱 出 缓 慢 悠 用 远 的 音 乐 , 人 生 哲 思 这 把 弓 拉 得 满 满 的 。 一 位 文 把 学 批 评 理 论 家 的成 熟 论 著 , 可 以 营 造 出 这 般 优 美 也 的审美 效果 。
进 一 步 ” 学 术 力 作 。 该 书 分 为 上 下 两 篇 : 篇 深 的 上 人 辨 析 和 澄 清 一 些 核 心 理 论 概 念 , 括 “隐 含 作 包 者 ”、 不 可 靠 叙 述 ” “ 述 视 角 ”, 进 一 步 倡 导 “ 和 叙 并 叙 事学 与文体 学 相结 合 的研 究方 法 , 下 篇 的 小 说 为 解 读做 好 铺 垫 。下 篇 重 点 阐 释 几 位 著 名 作 家 的 八 篇 经 典 短 篇 , 的 是 打 破 阐 释 框 架 的 束 缚 , 掘 出 目 挖
显文本与潜文本的“合”与“和”

显文本与潜文本的“合”与“和”作者:温慧舒来源:《电影评介》2011年第02期[摘要] 《海角七号》的成功给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的台湾电影带来了新的启示。
影片在显文本中预设的叙事立场和在潜文本中带给观众的情感体验实现了和谐同一。
正是这种同一性,使得观众对于情感的体验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 《海角七号》显文本潜文本“合”与“和”[DOI] 10.3969/j.issn.1002-6916.2011.02.026《海角七号》在台湾创下近4亿新台币的票房佳绩,给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的台湾电影带来了一阵暖风。
这部关于青春、爱情、音乐的电影,在主题表达上一如既往地承袭着台湾电影偏爱的方式,但是影片中始终贯穿的为60年前的爱情寻找归宿的七封情书,使得影片在主题的诉求上进入了一个更深的层次。
无论是影片中勾勒的小人物群像,还是杂和了现代乐器和民族乐器的本土乐团,都在显文本层面实现了从冲突到融合这一叙事立场的建立。
而由这一叙事立场所带来的对于一种新身份的追寻(即一种在融合之后的新身份),以及对于当下台湾文化的审美体验,使得影片在潜文本中对于“和”理念的传达自然流露于镜语之中,从而完成主题诉求上的深层次表达。
这部电影在显文本中所预设的立场,最终和潜文本中所传达出的情感实现了从“合”到“和”的契合。
这种统一使得显文本中的预设立场显得真实、可信,因而对于潜文本中情感的体验才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价值。
人物形象的塑造是电影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海角七号》中小人物群像的勾勒成为了这部电影的一大亮点。
人物自身的身份和语言是同一的,人物之间性格的异质化描写也十分鲜明,因而使得每个人独特的性格存在具有了合理的依托。
首先,依托于人物身份的多重性。
他们中有客家人、原住民、日本人,社会地位从民代主席、国宝级月琴大师到邮递员、助理、交警再到清洁工、推销员、机车修理员等等,这样的身份定位为冲突埋下伏笔。
失意音乐青年从台北回到小镇恒春,一句开场白,一次狠狠的摔吉他,便将人物心里的浮躁、焦虑表露无遗;在台留学的日本女青年,对工作甚感失落,却又无可奈何;交警一出场就一改警察贯有的形象,故意找茬,甚至大打出手。
一小时的故事写作背景

一小时的故事写作背景《一小时的故事》是美国女性主义作家凯特·肖邦1894发表的短篇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马拉德夫人从听闻丈夫死亡到发现丈夫活着,这中间一小时的心路历程。
患有心脏病的马拉德夫人获悉丈夫在一起火车事故中丧生,她开始放声大哭,之后感到获得了自由,对未来充满希望,最后丈夫意外归来,她却因“过于高兴”诱发心脏病发作猝死。
小说以“丈夫身亡”为线索,通过马拉德夫人一个小时中历经的多次心情突转,带领读者走进她的婚姻生活和内心世界。
在围绕“丈夫死亡”的故事发展情节中,马拉德夫人的本性被隐藏在一层层面具之下,我们看到了马拉德夫人的表演,却很难发现它背后的故事。
作者在小说中植入的“潜文本”就是马拉德夫人背后的“故事”,随着情节的深入,马拉德夫人的面具被层层揭开,其本性也随“潜文本”一起浮出水面,让小说的内涵更为深刻。
读者将从小说《一小时的故事》中,解读“潜文本”的植入方法,并探讨其在写作中的应用。
罗伯特·麦基在《故事》说,文本是指一部艺术作品的感官表面。
潜文本是指那一表面之下的生活——被行为隐藏的已知和未知的思想和情感。
如麦基所说,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应同时具有“文本”和“潜文本”。
文本是流露于小说文字表面,读者通过书中人物的语言、行为等外在特质,从字面上就能直接看到的内容;潜文本是隐藏在文字表面之下的人物情感或性格真相。
两者可相互对照或相互矛盾。
当人物遇到情感冲突,内心抉择时,作者通过“潜文本”,将她的面具层层揭开,让读者看到隐藏在人物语言、行为背后的真实本性。
在小说的最后,“潜文本”的内核就会随着故事的高潮而被揭示出来。
文章中有了潜文本的应用,人物形象就会丰满立体。
读者随着故事情节前进时,透过表层现象就能很好地解读人物的真实情感。
这种透过表面看实质的过程,不但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也能让读者更加深刻地领悟文章的内涵。
在小说《一小时的故事》中,作者通过呈现在众人面前的马拉德夫人与马拉德夫人所隐藏起来的“身份”进行对比。
解读《玻璃山》:童话模式下的社会政治潜文本

关 键 词 :后 现 代主 义作 家 ; 化批 判 ; 会 政 治潜 文 本 ;美 国 梦 ” 文 社 “
中图分类号: I 104 27 7
收 稿 日 期 :2o — 5 6 0 6 0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7 — 2 0( 0 6 6 o 2 一 3 6 1 2 5 20 )o 一 o 2 O
维普资讯
第 l 9卷 第 6 期
20 0 6年 1 1月
浙 江 万里 学院 学报
Jun lo h j n niU ies y o ra fZ ei g Wa l nv ri a t
Vo .9 NO 6 1 1 .
N v mb r 2 o o e e o 6
作 者 简 介:陈光乐 , 浙江万里学院基础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讲师 。
过: 文学不 是 作家纯 粹 想象或 纯粹 情感 的产物 , 实 现
中的文学总是某种意识形态的产物, 是历史的产物;
唐 纳德 - 巴塞 尔姆 经 常被描 述 成 一个 典 型 的 美 国后现代 主义 小说家 ,因此 许多评 论家 都是从 后 现 代 主义小说 艺术 特征 、审美原 则 的角度 解读 巴塞 尔 姆 的作 品。拉 里 ・ 麦克 弗 里就 曾 评论 巴 氏的成 名作 《 白雪公 主》 体现 了作家 的“ 垃圾 美 学 ”“ :这是 一部 明 显 的元 虚构作 品 , 他试 图探 索语 言 和文 学 的衰退 。[ 1 1
并 以对抗雅 文 化 的行 动 来 加速这 种 贬值 ”】 还有 [“’ 4 ; (
短篇小 说《 玻璃 山》 是个冷 峻 、 滑稽可笑又带 有诗 歌风 格的戏仿 童话 , 小说 由 10个句子组 成 。故事 框 0 架 让我们想起 作家 2 0世纪 6 o年代 的成名作 《 白雪公 主》也是对 迪 斯尼 版 的传统 童话 的反文 化 的尖刻 重 构。 小说形 式上 的实验似乎带有后 现代 主义 的反政治
建筑和身体作为潜文本:关于《冷漠的人》里的誊写与裂痕

建筑和身体作为潜文本:关于《冷漠的人》里的誊写与裂痕张春晖【期刊名称】《宁夏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35)005【摘要】建筑和身体作为《冷漠的人》里的潜文本为作品的深层解读提供了契机,很大程度上刷新了哈代之前作品中初露端倪的建筑和身体叙事.基于观象学由外及内、表里如一的价值理念,建筑和身体生动而有效地揭示了人物的社会文化属性及人物与历史、建筑与历史、表象与本质之间的裂痕,曲折地传递出作品的伦理选择、价值信念、文化信息、美学旨趣等丰富的内涵.同时,建筑和身体作为潜文本也折射出信息在不同媒体之间誊写时突显的流动性问题.由于反复誊写和流动性的增加,对表象的解读往往又对读者期待视域里的伦理选择和价值信念构成挑战.【总页数】7页(P35-40,49)【作者】张春晖【作者单位】保山学院英语系,云南保山67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相关文献】1.论王元化“文心雕龙研究”版本修订——从“心史裂痕”到“潜反思” [J], 夏中义;何懿2.“局外人”与“冷漠的人”——论加缪《局外人》与莫拉维亚《冷漠的人》 [J],苏珊3.前文本·嵌文本·潜文本——论《我们中的一个》的景观叙事 [J], 颜红菲4.抓住文本“裂痕”,再辨人物形象——以《孔雀东南飞》中“刘兄”形象为例 [J], 郭跃辉;5.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发布《北京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专业承包招标标准文本(2020版)》《北京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专业分包招标标准文本(2020版)》《北京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材料采购招标标准文本(2020版)》和《北京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设备采购招标标准文本(2020版)》的通知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无名女人”中的不可靠叙述和潜文本

作者: 王泉
作者机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英语系,北京100191
出版物刊名: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页码: 63-69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1期
主题词: 不可靠叙述 潜文本 《女勇士》 代笔
摘要:从不可靠叙述出发,修正了真实作者和隐合作者的关系,认为费伦没有考虑到跨越中西文化的隐合作者.以“无名女人”为例,从三大轴层面剖析了不可靠叙述.叙述者在事实轴上把无名姑姑错误报道为贫困的受害者,在感知轴上对通奸和乱伦进行了不充分解读,在价值轴上的女勇士结论显示了不充分判断.女勇士只是表层文本,潜文本是第一世界女性作家的代笔者心理.无形(鬼)无名的中国姑姑不能表达自我,她只能被表达一移民母亲讲述她的故事,美国女儿书写她的经历.这一理解又得到了封页仙鹤的类文本之佐证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