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批评

合集下载

读者反应批评方法举例

读者反应批评方法举例

读者反应批评方法举例
1. 提出理性的批评意见:读者可以针对作品的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例如,指出文章中的逻辑漏洞、叙事不连贯或者语言过于晦涩难懂等问题。

2. 分享个人感受和体验:读者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表达文章给自己带来的情感、思考等,以此向作者传达自己对作品的评价。

3. 对作品进行比较和对比:读者可以将作品与其他类似题材、风格或作者的作品进行比较,并给出自己的喜好和理由。

例如,说出认为某位作者在某一方面的作品表现更出色。

4. 提出改进建议:读者可以提供具体的改进意见,帮助作者更好地完善作品。

例如,提出关于题材、角色塑造、情节设置等方面的建议。

需要注意的是,读者的批评应该是基于客观事实和理性思考的,避免过度主观或情绪化。

另外,批评应该尊重作者的创作自由和表达权利,避免使用辱骂、恶意攻击等不当的言辞。

读者批评

读者批评

接受美学的两位德国学者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1921—),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法国文学教授。

1967年4月,有感于当时文学研究所面临的困境,他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了题为《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Literature History as A Challenge to Literature theory,1967)的演讲,标志着康斯坦茨学派的崛起,同时也开启了20世纪后期文学批评的一个新方向。

作为接受美学的宣言,《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是从考察以往的文学史研究论起的。

他认为,要解决文学史研究中的种种难题,就必须高度重视读者在整个文学活动中的作用。

他指出:“在作者、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形中,读者并不是被动的部分,并不仅仅是反应的锁链,而是一种对历史有重大影响的力量。

没有作品接受者的积极参与,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便是不可想象的。

因为只有通过其媒介过程,作品才进入一个连续的变化的经验视野,在其中发生着从简单的接受到批评的理解,从消极的接受到积极的接受,从公认的审美规范到超越这些规范的新创造的永恒转变。

”他强调,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考察文学史,就必须首先清除历史客观主义的虚假观念。

文学史是一个审美的接受和创造的过程,它是由作家、作品和读者共同完成的。

在他看来,读者并非是一块“白板”,他对作品的接受是以审美感受的经验背景为前提条件的。

换言之,任何一部作品都不是出现在真空中的全新事物,相反,它唤起读者对已读过的东西的回忆,使读者形成某种特别的情感态度,并以其开头唤起对中间和结尾的期待。

正是这种审美感受的经验背景,构成了读者特定的“期待视野”(horizon of expectations)。

它们“来自于对体裁的前理解,来自于对已熟悉的作品的形式和主题,来自于诗歌语言和使用语言之间的对立”。

当然,读者的期待视野也并不是一层不变的。

新的文本为读者唤起了来自早先某些文本的期待视野和熟悉法则,但同时,它们又被这一阅读过程所修正、改造,也可能仅仅只是复制。

读者生产批评的例子

读者生产批评的例子

读者生产批评的例子
1. 文学作品的不同解读,同一部作品可能会被不同的读者产生
不同的解读。

比如,《红与黑》这部小说可能会被不同的读者解读
为关于爱情、社会阶层、政治斗争等不同主题的作品。

2. 启发性的评论,读者生产批评可以产生对作品的新颖见解,
甚至可以启发作者本人。

有时候作者会从读者的评论中得到新的灵感,甚至改变原本的创作意图。

3. 文学作品的社会影响,读者生产批评也可以带来对文学作品
社会影响的讨论。

比如,一部小说可能会引发社会上的争论和讨论,读者的评论和解读会对作品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

4. 文学作品的再创作,读者生产批评也可以激发读者对作品的
再创作。

比如,读者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新创作原作,比如写
续集、改编成戏剧或电影等。

5. 文学作品的文化解读,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可能会对同一部
作品产生不同的解读,读者生产批评可以带来对作品在不同文化中
的解读和理解。

总的来说,读者生产批评是一个强调读者角色的批评方法,它强调了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重要性,认为读者不仅仅是 passively 接受作品,而是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解读对作品产生重要影响。

读者批评的定义与特征(文学理论)

读者批评的定义与特征(文学理论)

读者批评的定义与特征1、定义:是一种以读者为指向的批评,侧重从读者的角度理解文学及其意义。

把读者接受作为批评的主要对象,着重探索读者与作家、作品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强调读者在文学进程中的决定作用。

读者批评是在现象学和现代阐释学的哲学土壤里,在接受美学(姚斯、伊瑟尔)和读者反应批评的理论批评时间中生长起来的,同时也是为了适应文学范式的变化。

2、特征:a对读者性质的重新认识:读者是整个文学活动中一个不可缺少的主体,是阅读和产生意义的基本要素。

文学作品是为读者阅读而创作的。

即使是“藏之名山”之作也是为了“传之后世”。

意义是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读者对文学作品意义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文本的社会意义、审美价值乃至潜在的意义都需要在读者的创造性阅读中才得以实现。

读者使作品获得了生命。

读者是促进文学创作、推动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读者新的趣味和追求将对作家起到引导作用。

b突出文学文本的未定性:任何文学文本都具有未定性,它们不是自足的存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

(波兰)英伽登指出,文学作品包括四个异质而又互相依存的层次:语音现象层、语义单位层、再现客体层、图式化方面层。

“未定点”:在被再现的客体层和图式化方面层中没有被文本特别确定的方面或成分。

“空白”理论:空白是交流的基本条件,没有空白就没有交流的必要;空白是阅读中不可或缺的积极推动力,它作为读者想象的催化剂,将促使读者补充被隐藏的内容,干预或调整已建立起来的联系。

c强调文学史的接受因素:以往的文学史家认为,把文学的历史简化成作家和作品的历史即生平加作品的编年排列,读者批评坚持认为,文学作品的历史价值、影响和地位是由作品自身的质量和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一部文学史应当是文学接受的效果史,决定作品历史地位和价值的主要因素是读者的接受意识。

“期待视野”: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具有历史性和开放性。

读者批评

读者批评

◆作者、作品和读者三者关系
他指出:“在作者、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形中,
读者并不是被动的部分,并不仅仅是反应的 锁链,而是一种对历史有重大影响的力量。 没有作品接受者的积极参与,一部文学作品 的历史生命便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只有通过 其媒介过程,作品才进入一个连续的变化的 经验视野,在其中发生着从简单的接受到批 评的理解,
举例来说,《失乐园》第一卷描写撒旦被 打入地狱后,他第一次说话就困扰了读者。 他以感叹句“这是何等的沉沦啊”开始, 回顾了与上帝的交战,接下来又表明了他 “永不屈服、永不退让的勇气”和面对强 敌的无所畏惧。这些措辞强劲有力,无疑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每当撒 旦的自白说完,弥尔顿总是要加上一段评 述,使我们对撒旦自白的反应变得复杂起 来,甚至怀疑我们的反应是否正确。
“其结果,是使读者更加有意识地去审
视自己思维能力,有助于激发这样一种 好奇心,既渴望寻根觅底。同时又小心 谨慎地不轻易相信这一切——按照培根 的看法,这是堪称真正的科学思维最为 显著的特征。”
• 以培根的《论友谊》一文为例,这篇文章 从表面上看来,似乎简洁明快,结构严谨, 充溢着对友谊的赞美,不仅它的第一句话 清晰明确:“缺少真正的朋友便如同生活 在世所罕见的大漠或荒原上”,而且在整 个文章中还有许多直接陈述观点的句子, “友谊增加欢愉,同时分担痛苦”,“它 将启迪你的心智,亦会升华你的激情,奠 定你事业的基础”。
接受美学的两位德国学者
汉斯· 罗伯特· 姚斯 (Hans Robert Jauss,1921— )
2.1
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法国文学教授。1967年4月,有感于 当时文学研究所面临的困境,他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发 表了题为《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Literature History as A Challenge to Literature theory,1967)的 演讲,标志着康斯坦茨学派的崛起,同时也开启了20世 纪后期文学批评的一个新方向。作为接受美学的宣言, 《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是从考察以往的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史研究论起的。他认为,要解决文学史研究中的种种难 题,就必须高度重视读者在整个文学活动中的作用。

读者反应批评(Reader-Response Criticism)

读者反应批评(Reader-Response Criticism)


M· H· 艾布拉姆斯(M. H. Abrams)在《镜与灯》 (The Mirror and Lamp, 1953)中提出了著名的文学 批评四大要素的理论。 世界
作品
艺术家
欣赏者




注重作品(文本)本身的批评是客观说 (objective approach), 注重艺术家(作者)的批评是表现说 (expressive approach), 注重世界(语境)的批评是模仿说(mimetic approach), 注重欣赏者(读者)的批评是实用说 (pragmatic approach)。
Historical Development


RRC emerges as a form of literary analysis in the 1970s, and remains a powerful force in the academy. However, critics have long been interested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aders and literary texts. 1. Plato and Aristotle-- The reader as Passive Agent. Looks at the effect of the literary work on the reader or audience.

Through the transactional process the reader and the text produce a new creation or poem. The text is now defined as an EVENT (or Literary Experience) that takes place and is creat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reading and interpretation. A new poem or literary work is created each time a reader interacts with a text.

读者反应批评课件

读者反应批评课件
通过分析受众的反应和解读,可以深入了解媒 介内容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以及媒介在特定 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意义和作用。
05
读者反应批评的挑战与未 来发展
理论争议与批评
理论争议
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在文学批评领域一直存在争议,其强调读者主观感受和文本 意义的不确定性,对传统文学批评的客观性和文本中心主义提出了挑战。
02
读者反应批评的理论基础
文本与语境
文本是语境的产物
文本的意义和效果受到其所处语境的影响,包 括文化、历史、社会背景等。
语境对理解文本的重要性
理解文本需要了解其产生的语境,否则可能产 生误解或误读。
语境对文本意义的塑造
语境不仅影响文本的意义,还与其相互作用,共同构建文本的完整意义。
文本与读者
读者的主观性
文本结构分析
研究文本的组织结构和叙事方式,探究作者如何通过布局谋篇来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读者反应
读者情感反应
关注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包 括对角色的同情、对情节的紧张或兴奋 等。
VS
读者认知反应
分析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认知过程,探究 文本如何引导读者进行思考和解读。
批评实践
跨文化批评
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本解读,探究文化因素对读者反应的影响。
读者反应批评课件
目录
• 读者反应批评简介 • 读者反应批评的理论基础 • 读者反应批评的方法与实践 • 读者反应批评的应用与影响 • 读者反应批评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 读者反应批评案例分析
01
读者反应批评简介
定义与特点
定义
读者反应批评是一种文学批评方法, 强调读者的阅读体验和反应,关注文 本如何与读者互动并产生意义。
通过分析读者的反应和解读,可以深入了解作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以及作品在特定历史和文化背 景下的意义和影响。

本刊读者的批评和建议

本刊读者的批评和建议

理 论 与 实际 相 结 合 的 文
,
希 望大 家 动 手


多 多提 供 稿 件
,
使文 章从 群众 中 来
,
从实 践 中 来
并不 是
, ,
真正做 到 内容

更加
,
实 际一 些
但 我 们 认为
记 帐方 法 和 会计 属 性 的 讨 论
, ,
,

没 有 什 么现 实 意 义 的 ”
,
恰 恰 相 反
,
( 二 ) 关 于 内容 问 题



不 少 读 者 要求我 们 要 尽 可 能登 载一些 有关 商业

农业

,

面 的文 章
种 一些 从 募 对 会 实务 的 同 志 希 望
,

通讯

》 的 内 容 应 更 加实 际 一些


对 记 帐方 法

和 会 计 属 性的 讨 论
认为

在 实 际 工 作 中 根 本 没 有 什 么 现实 意义
这 是 我 国 会 计 学术 带 根 本 性 的 问 题
开 辟 道路

由 来已 久
,
影 响 很大
需 要 统一 认 识
,

,

推 动学术研究 的进 步和发 展 论点

当然
这 一类 文章
:
今 后要适 当压 缩

对于 重复 的 〕 很多
缺 乏 新 见 的 文章
( 三 )
,
不 拟 多 占篇 幅

在这里
谨 向 关心 这 个 问 题 的 撰 稿 同 志 致 意 本 刊 的 出版 日期 不 稳 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读者批评的运作范围
一.描述阅读活动 二.发现空白 三.建构文学接受史 四.调查文学接受现状
一、描述阅读活动
斯坦利· 费什的实验,他主要在句子的层次上考察 读者的阅读过程,描述读者按时间顺序对一个又一个 词的不断发展的反应。 That clear perpetual outline of face and limb is but an image of ours.
三、建构文学接受史
主要任务:对文学作品在历史上的各种接受形式和 审美经验加以整理和研究,其批评对象是具有评价性质 的接受文本,包括文学批评、书评、剧评乃至新闻报道 等。 首先,发掘和选择接受文本。 其次,从历史的角度考察该接受文本的位臵以及与 其他接受文本的差异,以便在时代发展的坐标上分析期 待视野的变化,寻找其接受上的变迁,并在表明文学文 本在接受过程中的变化曲线的基础上作出判断。
第二节 读者批评的理论特征
一、对读者性质的重新认识 二、突出文学文本的未定性 三、强调文学史的接受因素
一、对读者性质的重新认识
传统文学批评:把读者作为被陶冶、影响和教化的 对象。如亚里士多德的净化理论。 形式主义批评:读者是在文本指导之下的接受者, 读者的个人情感和经验不允许带进作品。 读者批评:读者是整个文学活动中的一个不可缺少 的主体,是阅读和产生意义的基本要素。 1.从读者和文本的关系上看,文学作品是为读者阅 读而创作的。 2.从意义的角度看,意义是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 读者对文学作品意义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3.读者是促进文学创作、推动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方法论前提
3.接受美学 伊瑟尔: ‚隐含的读者‛—— 其一,指文本结构本身包含 的、允许读者用不同方式实现各种不同解释的可能性; 其二,指文本意义及其产生过程,即读者通过阅读使文 本潜在因素具体化的过程。 ‚空白‛——指文本中需要读者根据自己的想象加 以填充的未言部分。 审美经验理论——经验在读者与作品交流融合过程 中相互适应、不断变化、更新。
三、强调文学史的接受因素
2.文学接受的历史性突出地表现在‚期待视野‛这个 概念上。 期待视野的三个方面: (1)过去的审美经验、文学知识、文学观念等。 (2)接受者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经历。 (3)接收者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3.文学史研究实际上是读者‚期待视野‛变化史的研 究。 4.“期待视野‛是一个动态结构。
二、方法论前提
1.现象学 现象学关注点是意识现象,意识具有意向性结构: ‚意向活动——意向对象‛。 读者批评:文学作品只存在于读者的意识中,只有 当读者与文本在读者意识中结合时,才能真正产生作品 和意义。 2.现代阐释学 海德格尔:此在的生存就是解释,而生存是历史性 的。人对世界的理解依赖于一种‚先在‛或‚前结构‛。
二、视角和叙事者分析
客观叙述者——叙述者只充当故事的传达者,不表 明自己的主观态度。 干预叙述者——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自由地表达主 观感受和评价。
三、叙事时间分析
1.文本时间:即叙事时间,指故事内容在叙事文 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 2.故事时间: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 3.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之间的关系: ①时序 ②时距 ③频率
时序
1、文本时间顺序:叙述的前后顺序。
2、故事时间顺序:故事发生发展的自然 顺序。 3、叙事作品中的时序:文本时间顺序与 故事时间顺序相互对照形成的关系。 ①顺时序叙述:顺叙。 ②逆时序叙述:倒叙、插叙
时距
①时距——叙述的步速,是故事时间长 度与文本时间长度相互对照比较所形成的 时间关系。 ②三种关系: ⊙匀速叙述 ⊙加速叙述——概要叙述 ⊙慢速叙述
二、视角和叙事者分析
异叙述者——叙述者不是故事中的人物,他叙述的是 别人的故事。 同叙述者——叙述者是故事中的人物,他叙述的是自 己的或与自己有关的故事。 叙事层次——所叙故事与故事里面的叙事之间的关系。 第一层次为外部叙事,指包容整个作品的叙述。第二层次 为内部叙事,指叙述故事中的故事,它包括故事中人物讲 的故事、回梦幻等。 自然而然的叙述者——隐身于文本中,不显露写作的 痕迹,仿佛人物、事件自行呈现。 自我意识的叙述者——叙述者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 出面说明自己在叙述。
频率 ①频率——指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 次数与该事件在文本中的叙述的次数之关系。 ②四种类型 ⊙讲述一次发生过一次的事 ⊙讲述若干次发生过若干次的事 ⊙讲述几次发生过一次的事 ⊙讲述一次发生过几次的事
四、叙述话语分析
1.直接引语 2.间接引语 3.自由直接引语——指不加提示的人物对话和内心 独白。其语法特征是去掉引导词和引导,以第一人称讲 述。叙述特征是抹去叙述者声音,由人物自身说话,在 · 时间、位臵、语气、意识等方面均与人物一致。 例如: 聪明的小伙子,这就是我,勃勃雄心和文学趣 味……嘿,我得写完《回顾》……我喜欢读书,我会开 活字铸造机,还会排版,要是有人让我干的话。每星期 十五块钱……太便宜了,再加十块。 ——多斯· 帕索斯《北纬42度》
二、视角和叙事者分析
(一)视角分析
1.视角:指叙述者与故事(事件、情节)相对应的位 臵和角度。或者说,叙述者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视角的 处理关涉作品语言的表达、情节的组织、意蕴的揭示乃至 整个作品的成败。 2.视角的三种类型 ⊙零聚焦叙述——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其特点叙 述者无所不知。 ⊙内聚焦叙述——从某个人的单一角度讲述故事(主 要人物/次要人物/旁观者) ⊙外聚焦叙述——叙述者知道的比人物知道的要少。
二、方法论前提
伽达默尔: 解释的基础:现在与过去对话。 两个视界: 阐释者的‚个人视界‛——由个人成见出发所形成 的对作品的预想和前理解。 作品本身臵身其中的‚历史视界‛——文本在与历 史的对话中构成的一种现存的连续性 ,包括不同时期人 们对文本所做的一系列阐释。 理解:视界融合。理解总是生产性的。
四、叙述话语分析
4.自由间接引语——是一种以第三人称从人物的 视角叙述人物的语言、感受、思想的话语模式。它呈现 的是客观叙述的形式,表现为叙述者的描述,但在读者 心中唤起的是人物的声音、动作和心境。 例如: · 她走进一个只有热情、销魂、酩酊的神奇世界,周 围是一望无涯的碧空,感情的极峰在心头明光闪闪,而 日常生活只在遥远、低洼、阴暗的山隙出现。 ……可是现在,她胜利了,久经压制的感情,一涌 而出,欢悦沸腾。她领略到了爱情,不后悔,不担忧, 不心乱。 ——《包法利夫人》
二、突出文学文本的未定性
英加登:文学作品结构中存在着‚未定点‛。 伊瑟尔:‛空白‚理论。空白是交流的基本条件, 空白是阅读中不可或缺的积极动力,空白是联结创作意 识和接受意识的桥梁。 姚斯:文本的未定性不仅存在于文本结构之中,也 存在于历史之中。
三、强调文学史的接受因素
传统观点:文学作品的价值取决于自身的思想与审 美内涵,其价值与内涵是固定不变的。文学史就是作家 和作品的编年史。 姚斯说:‚过去的文学史家都在生产和表现美学的 封闭圈子里理解文学事实,因而都使文学丧失了一种无 疑属于其审美本质和社会功能的因素:文学的接受与作 用的因素。‛ 读者批评: 1.文学作品的历史价值、影响和地位是由作品自身 的质量和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一部文学史是文学接受 的效果史,决定文学作品历史地位和价值的主要因素是 读者向的批评,它侧重 从读者的角度理解文学及其意义。读者批评主张把读 者接受作为批评的主要对象,着重探索读者与作家、 作品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强调读者在文学进程中 的决定作用。
第一节 读者批评的兴起
一、对形式主义批评的反动 二、方法论的前提 三、20世纪文学范式的转变
费什的解释:‚这种方法的基本作用在于使阅读 经验‘减速’,从而使在正常速度下不被注意但在事 实上确是发生了的‘事件’在我们进行分析时引起我 们的注意。这就好像使用一架具有自动定格功能的摄 影机把我们的语言经验记录下来同时又放给我们看一 样。
二、发现空白
1.要求把文本中的空白上升为阅读的主要关注 对象,读者应有意识地去发现文本中的空白,充分 体味文本中那些沉默的因素,分析空白在文本结构 和技巧中的作用,用理智和想象去参与文本的创作。 2、适用的文本 (1)当代作品因结构和技巧的创新和突破, ‚空白‛多,尤为适用这一模式。 (2)发现空白模式为阅读传统文本带来了新的 透视角度。
四、调查文学接受现状
1.关于文学作品接受状况的调查。了解不同读者对同 一部作品的评价,阅读后的感想以及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道德判断和艺术质量的看法。 2.关于文学作品社会效果的调查。了解和分析某一部 作品在不同的读者、读者集团和阶层中产生的影响以及带 来的后果。 3.关于阅读行为的调查。通过调查各种年龄、职业和 文化水平的读者的阅读习惯、欣赏趣味和阅读心理,了解 不同的人对不同文学作品的愿望、要求和需要。 4.关于文学市场的调查。通过了解不同的文学作品的 销售状况和销售量的变化,把握读者对文学的需求动向, 从而对读者期待视野的转移和未来的文学需求做出预测。
第四节
深刻的片面
一、长处:追求文学研究的科学性。 二、局限:导致了文学性的丧失。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写作训练
自选一短篇小说,分析其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建议以莫泊桑《项链》为例)。
一、对形式主义批评的反动
1.形式主义批评 形式主义批评特别是新批评和结构主义批评将文 学作品从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中独立出来,既否定了 文学作品与它的作者和读者的联系,也否定了社会存 在对文学作品的制约。 2.读者批评 文学作品必须诉诸历史的理解,意义只存在于读 者的阅读活动之中,从而将文学批评从以文本为中心 的研究转向了以读者接受为中心的研究,重新打开了 文学批评通向历史的大门。
读者批评写作训练
任选一具体作品,运用读者批评理论进行阅读 分析。
(二)深层结构
1. 深层结构存在的根据 事件产生及其发展与整个文化背景之间存 在着深层联系,其存在需要得到文化背景的说 明。也就是说,表层结构的意义之源在于深层 结构。 2.举例《柳毅传》
唐传奇《柳毅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