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格森
柏格森的创化论

柏格森“创造进化论”的解说【10哲学冯锦亮201031040104】创造进化论是柏格森对进化论的解释和批判,他从研究生命进化的关键——内在生命开始,指出“生命之流”或“生命冲动”是生物总体进化的推动原则和基础,同时又是产生生命的繁多种类和多样性显现方式的源泉。
进化论理论发展的关键人物是达尔文。
他在《五种起源中》提出,既存的所有生物样式都是依照生物进化的法则,从较早期、较原始的样式演变而来的。
生物的进化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生物是从低级到高级、水生到陆生、简单到复杂分阶段不断地向前发展的。
而在柏格森那里,生命进化并不总是体现为一种分阶段的、不断向前发展的进化,而是向不同方向发展,它能战胜僵死物质。
柏格森的这些观点是对机械的和决定论的批判。
柏格森将生命冲动解释为一种创造性力量,它不仅使新的生命形式成为可能,还构成进化过程的源泉,具有直觉的植物和具有智力的动物只不过是生命冲动的不同印记而已。
虽然以工具性行为目标的直觉和智力为解决生命问题提供了两种可能性,但直觉离生命更近,因为智力以分析为基本结构,致使生命停留在僵死、不变和物质的立场上,他不能把握生命的真正本质。
体现生命基本特征的绵延、连续性和变化等以及生命的动力和创造性只有通过直觉才能把握。
直觉虽然以智力为基础,但他超出了概念的范围和限制,能直接地洞察到生命的冲动和绵延。
关于我们自由的意识,关于我们创造性的意识将成为理解宇宙本性的关键。
宇宙不是封闭的,他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物质是它的堕落,生命则是它创造性向前运动的表现。
柏格森还批评了传统形而上学以及达尔文和斯宾塞的进化论,认为他们误将真正的时间理解为绵延,还误解了生命的创造原则,他指出,只有无限的冲撞、纯粹自由和上帝才是生命的真正原则。
进化基本上不是用适应环境就可以说明的【在达尔文那里,适应就是进化的结果】;适应只能说明进化的迂回曲折,那就好比是一条经过丘陵地通往城镇的道路的迂曲。
但是这个比喻并不十分恰当;在进化所走的道路的尽头没有城镇,没有明确的目标。
柏格森的时间理论

中文摘要f时间问题既是哲学问题也是科学问题。
时间在柏格森的哲学中占、———:}着核心地位。
时间、空间与意识状态是柏格森时间哲学中的三个核心概念。
他的空间观是为他的时间观服务的,而意识状态则是一个贯穿其理论始终的主体词。
尽管对康德的时间观颇有微词,笔者认为柏格森继承了康德的空间观,并试图解决康德的时间与自由的矛盾问题。
柏格森完成了时间理论的视角转换:从本来意义上的时间概念来理解空间,而不是从机械的空间概念来理解时间。
将时间与生命、意识相联系。
在这一点上,柏格森的时间与奥古斯丁的时间十分相似,二者试图描述时间的相同的性质;时间的神秘性和时间与精神的联系。
在奥古斯丁那里,时间的心灵化还只是觉醒,而且这心灵是上帝的心灵;康德将时间主体化为人的内在感性形式,康德的时间也是人的时间,他发现了时间与自由的矛盾,而柏格森则真正完成了时间的心灵化,并试图以纯绵延(柏格森的时间观)来解释时间与自由意志的关系。
柏格森的时间是人的时间,与传统的客观时间观认为时间是运动的度量不同,在柏格森这里,运动是时间的表达,生命的本质是时间。
马克思主义关于时间的基本观点是: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体的存在方式。
二者的时间观存在着唯物与唯心的载然对立,但在运动与时间的关系的理解上却有相通之处。
I柏格森的时间观是“直觉主义”的,更多基于我们的个人经验,基于活生生的人和活生生的人的生活。
柏格森在传统时间观向现代时间观的转折中起了重要作用,开启了现代时间观的先河。
在评价柏格森的时间时,不能只着眼于他的时间观的缺陷,而要联系其时间观的产生原因与时代局限,同时我们要看到他的时间观对后人的影响,从而作出客观的评价。
柏格森的时间理论是一个历史中的概念系统。
人们只能选取一个或若干可能的角度来看待它。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试图在哲学史中来还原柏格森的时间,详细考察其理论渊源和历史影响:在他的整个理论体系中来把握其时间理论的基本概念的含义和逻辑关系。
㈡全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桕整查堑堂的背景:十九世纪末的非理性主义思潮;近代哲学对主客二分思维方式的抛弃和向主体性的回归。
柏格森“心理时间”的绵延——对福克纳小说中时间变化的解读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
一
M O U N T A I N f L 0 W C R S
柏格森 “ 心理 时 间" 的绵延
对福克纳小说中时间变化的解读
李 鹏
物质。感觉具有原始的浑沌,其 自然状态并非割裂的,而是如 流水般绵延流动,他称之为 “ 意识流 ”。在詹姆士看来 ,心理 学的任务就是把头脑状况与意识流多变 的现象关联起来 。 奥地 利心理学家 弗洛 伊德在创立精 神分析学 的过 程中 , 把精 神活动 同三种时 间形态 ,即过去 、现在 、未来联 系为一 条线 。柏 格森进一步发展 了以上两种理 论的精髓 ,把 人的 内 心世 界理解为 “ 意 识的绵延 ”: 柏格 森根据 绵延定 义,将 时间分 为两 种 :数量 式 的时 间和 性质 式 的时 间 。人 们 为 了 实践 的方 便 ,将时 间设 想成度量单位均 衡的 、机械服 从计算 法则 的、绝对遵循先 后顺序单 向流动 的状态 。柏格森 认为这 种人 们平常所常用 的时间概念 ,实质上 是借空 间概念 偷换 了 时间的本质 ,但 它却与人 的心灵感受不相 符合——在 内心直 觉 中,时间是一种立 体的 、多层次 的,并与意识 融为一体 的 “ 具 体过程 ”。如 同一条不息 的川流 ,永在持续变化 ,互相 渗透 、不可分割 。因此,他提 出了一个表示时 间流 动的本质 性概念——绵 延。纯绵延 是 “ 完全质 的变化过程 ,是不可测 量 的 ”。p 过去 、现在 、将 来之 间互相渗透 ,各种 因素不断 渗透 、不断交 替展开 。心理时 间既不可能被理性 地分割 ,也 不可能禁锢于传 统的物理空 间之中 。一旦强行将 这种绵延 的 时间感受进行切割 或抽象 ,原本绵 密鲜活 的直觉 就会变成一 堆 无 生气 的碎 片 。 柏格森 的心理时间把 内心体验放在 了一 个非常重要 的地 位,让人 的主观 感受与主体意识 活动获得 了本体 地位 。 “ 心 理时间 ”是 一种 自我意识 ,一种 只有非理性 的直觉才能体验 到的底层表达 。绵延是心理时 间 自我意识特 性最佳的体现 , 因为绵延是 自发与不可测 的,它的每一瞬 间都在 变化 ,它 的 每一瞬 间都在创 造 ,生生不 息。对于心理 时间的把握 只有捕 捉绵延 的众 多瞬 间,不加逻辑 分割 ,摆脱必然 的物理节奏 , 才能创造性地传达 内心的真实,表达 内心的 自由。 故在 文学创作 引入 “ 心理时间 ”这 一概 念来丰 富创 作技 巧 已经不是 一个 单纯地利用 时间维度来进行 叙事的简单方 式 转变 了,而 是在作 品中通 过对 心理时 间的解 析与重构催 生出 独特 的艺术 效果 问题 。引入 “ 心理时 间”是 为 了真实展 现作 品人物彼 时、此时 、来时 的心理状态 ,超越 时空的界 限,让 人物 的精神 世界打破 时空的局限 ,将瞬 间刹 那灵感 的抓 取融 入到或互为平行、或相互渗透的思想表达中去。 柏格 森 突破 了传 统哲 学对 时 间 的定义 ,提 出了 “ 心理 时间 ”这一 具有 生命本质属性 的时间观 , “ 心理 时间 ”这个 概 念为现代小说 中描写复杂 的内心状态提供 了一个 很好的载 体,其绵延 的基 本属性对许 多意识流派 的小说家 产生 了非常 大的影响 。福 克纳就是其 中一 位。本文试 图从时间的角度探 讨福克纳小说叙 事技巧背后 的深 意所在 ,阐释 “ 心理时 间” 这一透视人物 心灵、 凸显人性 本源的重要 因素在 其小说 中的 地位与作用 。
柏格森直觉主义探析

摘要:柏格森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直觉主义,在他看来世界的本质是很难捉摸的“绵延”,把握绵延只有一个途径――用直觉去认识。
直觉具有知觉性、主客融合性和不可言传性。
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对于艺术领域的研究是很有价值的,但直觉认识方式不具有普遍性;直觉主义最大的缺陷在于不明白认识的基础、目的、贬低理性认识,使直觉神秘化。
关键词:直觉主义;柏格森;绵延柏格森(Henri Bergson, 1859-1941),“二战”前法国最有影响的哲学家,生命哲学美学的集大成者,其学说曾以倡导“绵延”和“直觉”风靡世界,曾一度激起“柏格森狂”。
柏格森的理论被视为现代西方整个社会思潮从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转折的一个路标,柏格森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直觉主义。
一、直觉是把握世界本质的唯一途径在柏格森看来,世界的本质是绵延,要把握世界本质只能靠直觉。
绵延究竟是什么东西?柏格森给的解释也有些模糊,他认为要对绵延精确地加以确定是不可能的,因为绵延是非常难以捉摸的东西。
根据柏格森的各个方面的论述绵延可以这样来理解,绵延是指一种“生命之流”,一种生命的冲动。
生命的冲动就是生命的本源冲动,柏格森把生命想象成“一条流”,这条流世代延续、不断更新。
他认为以前的哲学家都把世界的本质当成某种实体性的东西是错误的。
世界的本质不是实体性的东西而应该是绵延。
柏格森这里的绵延是一种人的深层心理意识。
在解释绵延时,柏格森把人的心理分为表层心理和深层心理,表层心理为第二自我,深层心理位第一自我。
表层的第二自我表现为人的理智、理性。
深层的第二自我表现为一种非理性的情感、情绪、灵感等。
柏格森认为第二自我是公共的、共识性的认识,第一自我是个性的、私人的、甚至是不可以用言语表达的心理、情感。
“生命之流”的绵延主要是指第一自我,柏格森夸大了第一自我的作用。
在西方哲学史中,古代和中世纪哲学都是过分强调人的理性和理智,到了近现代,人们越来越关注非理性领域。
从此哲学沿两个方向发展:一条是继续发展理性主义、另一条是非理性之路。
柏格森的生命(直觉主义)美学 20世纪西美史课件

其实也有“含泪的笑”:阿Q、卓别林;黑色幽默(海勒)
笑是一种社会行为
孤立者体会不到滑稽,笑需要回声:
剧场气氛(情景喜剧中的配笑);火车上一群人的笑;牧师讲道,大家落泪 (一个人不落泪,因为“我不是这个教区的”)
笑的社会性和文化性:
有时无法翻译:法国式幽默;英国式幽默;中国传统相声;《我爱我家》; 歇后语的不可译性
柏格森的生命(直觉主义)美学
柏格森主要著作
《时间与自由意志》 1889 《物质与记忆》 1896 《创造进化论》 1907 《道德和宗教的两个源泉》 1932
《笑》1900
柏格森的基本哲学思想
生命哲学 直觉主义
生命哲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于德、法等国 所受影响:
叔本华、尼采唯意志论 达尔文、斯宾塞的进化论
可以说悲剧的相通性大于喜剧;让人笑有时比让人哭更难
滑稽的基本特点和作用
机械动作和僵硬性
外在(不由自主性,笨拙,机械的僵硬)
偶然:摔倒坐下(笑)——故意坐下(不笑) 设计陷阱(捉弄:习惯无从实现):把钢笔插进墨水瓶,满笔尖污泥
内在
心不在焉,感官和智力迟钝,看到的是已经不再存在的东西,听到的 是不再响的声音,说出的不合时宜的话。(堂·吉诃德:生活对梦想的 纠正;《儒林外史》迂腐子;孔乙己;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的井)
艺术创作的不可预测性:绘画 听诗人朗诵:同情、同化 艺术欣赏的被动性
麻醉我们的能动力和反抗力;催眠;自我遗忘;见诗人之所见
审美感的强度
引起的直觉越丰富,美感越强
影响:
意识流文学:普鲁斯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论笑
主题:
笑的作用:
纠正人们“不合社会”的行为,温柔的惩罚
记忆重构——柏格森“记忆”理论在中国山水画写生中的应用

2023/07 No.257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山水画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审美的绘画形式,自其诞生以来就备受重视。
山水画写生,即艺术家直接观察自然景观,将所见所感表现在画纸上的过程。
山水画写生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再现,也是艺术家对自然景色理解和感知的过程。
这个过程也可以看作艺术家记忆体验的再现和创造。
笔者认为,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的“记忆”理论作为一种独特的心理学理论,可以为理解和探索中国山水画写生提供新的独特视角。
柏格森在他的著作《材料与记忆》中详细探讨了记忆的问题。
根据柏格森的观点,记忆是一种精神现象,它与大脑的生理过程紧密相连,但又不完全依赖于生理过程意识活动的核心,它是“存活下来的以往形象”[1]51。
他认为,记忆的本质在于它是个体生命经验的累积,这些经验以时间为主线,贯穿了个体的整个生命历程。
柏格森将记忆分为纯粹记忆、习惯性记忆、历史记忆等多种类型,这些记忆类型在山水画写生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
它们能帮助我们认识到艺术创作中的记忆,以及对过去经验的再现和创造,在艺术家的作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一、纯粹记忆在捕捉自然景观中的应用纯粹记忆是柏格森“记忆”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指的是我们对过去独立、完整的经历和情感体验的回忆。
柏格森认为,纯粹记忆的储存不依赖大脑的生理结构,而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存储在“纯过去”中。
“纯过去”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个体生命经历的整体,与现实存在的时间相互独立[1]3。
在中国山水画写生中,纯粹记忆在捕捉自然景观的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是指将过去的经历在心中准确地保留下来[2],使得艺术家能够更好地捕捉自然景观的细节、感知氛围、记录构图、体验过程、进行对比分析、触发灵感及传承经验。
纯粹记忆使艺术家在观察自然景观时能够关注到更多的细节,如山石的结构、水流的动势、植物的形态和阴阳的变化等。
这些细节为山水画写生提供了基础,有助于艺术家更真实地再现自然景观。
柏格森及其直觉主义

补充2:柏氏直觉主义的优缺点
优点:1。把艺术活动与生命现象联系
起来,强调艺术的个性、不可重复性和 独特性,反对任何机械化、公式化倾向, 有一定合理性。 2.把主、客观交融无间的“直觉” 状态看作艺术的至境。 3.从生命的机械化来探讨喜剧性也 有独到之处。
缺点:l、完全建立在生命直觉主义哲学基础 上,把世界的本体归结为主体心灵,意识的 绵延或生命流动,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 2、全盘否定科学和理性,鼓吹唯有神秘直 觉才能把握世界的本质,更具有非理性主义 和神秘主义的片面性。 3.“直觉”切断了与现实的一切功利关系, 有唯美主义、形式主义之嫌。
一、背景介绍
20世纪初至今的西方文论整体上来讲经历了 两大主潮(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两次转 移(关注重心从作家主体转移到文本自身, 关注重心从文本转移到读者和接受),两个 转向(非理性转向与语言论转向)。直觉主 义与意识流正是人本主义主潮的重要组成部 分。
直觉主义产生在实证主义盛行,传统的形而 上学出现危机的时代(19世纪初到20世纪中 期)。强调创造性、非理性、无意识等问题, 最终将形而上学建立在直觉的基础上,认为 世界的本质、根本实在是意识或生命, 理性不 能认识它, 只有直觉能够把握它。而意识流作 为直觉主义的一个延续,将人们的视野由外 在的观察转入内心的体验和发现,对文学创 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小结
柏格森基本观点:世界的本质是超越精神和 物质之外的生命冲动,它是宇宙的动力与主 宰,时间万物都是其表现形式。 生命的基本特征是绵延,生命冲动是一个永 不停歇的流程,但它不能一味靠理性来认识, 只能靠直觉把握。这种直觉与经验无关,超 出感性与理性之外,是一种神秘而不可知的 能力。他还认为人的意识是处于不断变化之 中的,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物理时间的替代 过程,而是通过记忆把过去绵延到现在,把 现在延宕到将来。
《笑》提纲

四点:生平及著作,主要思想,《笑》,文化现象。
生平及著作柏格森1859年出生于巴黎,所以柏格森是法国人。
父亲是波兰音乐家,母亲是犹太人。
虽然他父亲是音乐家,但是他从小不是特别爱好音乐,喜欢数学哲学生物学心理学,最喜欢的是文学。
21岁的时候在法国一所师范学校上学,24岁拿到学士学位,32岁拿到博士学位,33岁就在法兰西学院当教授。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他以学者的身份步入政坛,成为了驻西班牙大使和驻美国大使。
63多岁以后还担任过法国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的委员,66岁的时候又担任了国际文化委员会的主席。
一辈子写了很多书,不能算著作等身,也算功德圆满了。
主要的书有《时间与自由意志》《笑的研究》(这是我要讲的一本书)《形而上学导论》(主要讲“直觉主义”),还有就是《道德与意识》《生命与宗教的两个起源》主要思想柏格森一生的成就跟他的兴趣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比方说由于柏格森这个人对生物学很感兴趣,所以他的哲学思想当中有一种思想叫做“生命哲学”。
他认为万物的起源万物的本质来源于“生命之流”。
那么什么叫“生命之流”呢?他的解释是,他认为生命不是物质,而是一种类似于河流的在时间上永无休止的时间流,他把这种时间流称作“绵延”,他认为万物的起源就源自于这么一种生命绵延。
而又因为他对心理学很感兴趣。
所以他又认为刚才提到的那种“生命之流”从心理角度来看,就是“自我”。
所以他也就始终坚持“自我”才是这个世界的本质。
所以他对“上帝”的理解也与一般人不同,在他眼中,上帝就是生命。
然后也正是由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学说,才帮助他创造了“直觉主义”思想。
他始终认为,直觉是认清这个世界最可靠的手段。
这跟常人的思想是截然相反的。
因为从亚里士多德以后,我们都认为认清这个世界手段是理性而不是直觉。
那么他的那些著作主要就是为了证明他的这些思想。
然后柏格森的社会学说是非常有意思的。
因为他始终坚持认为“直觉”是认识社会的最可靠的工具。
所以他就将这个社会分成了“封闭社会”和“开放社会”,他的评判标准就是看这个社会是否扼杀了直觉是否扼杀了天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觉
柏格森眼中的“直觉”:他认为:“直
觉是生命当下的内心体验,它使我们能 够直接的置身与绵延之中,从事物的核 心去直接把握事物。但他自己说不能给 直觉下一个几何学式的定义,因为他的 直觉不是一刹那间灵光闪现的洞见,它 不是一个认识论的概念,而是一个存在 论的概念,是一种在绵延中思维的方法, 一种渐进的活动,它的范围像生命一样 可以无限拓宽,加深。”
生命冲动 他把生命冲动的行为表示为汽缸的运 作,它的运动分为向上和向下两个方 向。向上产生一切有机的生命,向下 产生一切无生命的物质,向上向下两 种运动总相互牵制。它们的交汇点则 构成生物有机体。这样植物、动物、 人类都诞生了。
IDEA
Use text boxes for a clear and structured confrontation of do’s and don’t’s
理智与科学
理智与科学的局限性: 理智与科学的关系:
A.麻木崇拜科学,产生科学 机械主义,用自然科学的眼光看 一切,包括自然界、宇宙、万物 及其本质。 B.受功利的支配,只关注实 用的知识而不关注实在的生命之 流。 C.其概念是静止和固定的, 只能把握静态的机械的物质世界, 所以不能了解万物的本质→→所 以把握不了永不停息的运动的生 命。
(2).从生命本身来理解时间或绵延 “绵延”就像一段音乐,我们总是在总体上感受它 ,而不是将它区分为一个个组成它的音符。我们当然 可以通过理智来区分那组成它的一个个音符,但这时 音乐实际不存在了。在柏格森看来,我们恰恰应该从 生命本身来理解时间或绵延。 生命是宇宙的一个基本事实,它不仅指个人的生命 或有机体的生命,更指宇宙内在的生命力。这个生命 是永恒的生成,它永不中断,不可分割,因而叫它绵 延十分恰当。而我们平时在用语言或符号表达生命时 ,我们实际上是将它空间化了。
绝对时空:把时间和空间看作是无待
于事物的宇宙框架,是万物创造的场所, 所以时间是均匀流逝的东西,因而可以客 观的度量和抽象。 可以这么理解,在物质和运动之外另 有一个称之为时间的东西,它独立、均匀、 永恒的流动着,并且可以进行度量。也就 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时间。 举例:把一天分成24个小时,把一个 小时分成60分钟。把时间看成一个静止的 无限可分的空盒子,物体在其中流逝就像 钟表上的指针那样,从一刻度移往另一刻 度
2.生命的起源——创造进化论
理论来源: 受达尔 具体内容:生命的进化
文进化论思想的影 响,他的生命哲学 具有明显的进化论 特征。但他不满于 达尔文“机械的” 进化论,所以提出 了自己的“创造进 化论”。(链接1)
6
5
特征:不断自由创造、不可预测、复杂性、异
质性、(因为生命冲动是一种最原始的创造力 ,所以没有目的性,也不能预测,没有规律。 )
5
1878年,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文学系读书。
时代背景
文化背景
19世纪下半叶以来,科学技 术突飞猛进,而哲学却在一些老问 题老观念旧模式上原地暗步。科 学的进步繁荣与哲学的滞后冷落 已形成十分浅烈的反差。人们对 传统哲学模式和问题的质难、批 评形成了一种思潮。追求事物的 原因、本质、真理,在科学上取得 了巨大成功,但在哲学上,追求万 物的最终原因、最高本质、追求 知识的基础和确定性,却连公认的 结果都没有。 柏格森哲学正是在这样的文 化背景下兴起的。
大众眼中的“直觉”:不通过理性的思考而直接凭感觉认识事物,得到结论。
(二)直觉——抵达绵延的方法
含义:直觉分为本能
和直观。 本能:有机体对目前 环境的适应,也叫机 体的同情。(举例一) 直观:与物种合二为 一,与物种一起永恒 不息的运动,也叫理 智的同情。
直觉、科学与生命的关系:
科学是尽可能的把生命拉到我 们身边,而直觉是引导我们进 入生命,从而理解生命。
举例一: 柏格森把理智比作拍电影。拍电影就是将运动的图像拍摄成一张张分立的 小胶片,然后再将他们用很快的速度放映出来,这样就在银幕上还原呈运动的 图像。 理智就想当于电影胶卷上一张张胶片,只能记录一些认为的,精致的,固 定的图像,然后又将这些图像机械的连接在一起。同理可得,也就无法把握生 命。
举例二: 我们用理性认识一头猪,就能得知它有这样的好处:肉能吃,皮能制造皮鞋, 毛能做成刷子。 就像柏格森说的“理智的正常活动绝非无厉害关系。我们不是为了知识而知识 ,而是为了站在某一方面去,为了获利,简单的说就是为了满足一种利益。”
走进柏格森
西哲第五小组:罗尧、黄金伟、 苟合翠、唐一山、李雨晴、李晓林
1
柏格森哲学在总的思路上是与尼采哲学相合相通的。尼采哲学 的根本出发点是反对西方文化西方哲学的传统,他始终以“扳逆者” 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柏格森哲学从骨子里说也是反传统的,但他并没有像尼采那样 采取激烈的方式,更不把矛头直指基督教传统。 柏格森也不赞成当时流行的实证主义的哲学观。实证主义(反 对传统的哲学模式,反对建立包罗万象的哲学体系,主张以科学代替 哲学,以科学的棍念和方法作为哲学的概念和方法,以科学知识的标 准作为哲学的标准,拒斥一切超科学超经验的形而上学。) 柏格森认为,将哲学凌驾于科学之上或以科学取代哲学这两种 倾向都是错误的,都混淆了哲学与科学应有的区别。哲学的对象、 方法、目的不同于科学,哲学应真实地揭示现象,把握真实的实在. 西方学术界对柏氏哲学有许多称呼:生命哲学、直觉主义(直觉 哲学)、变的哲学、绵延哲学、创造进化哲学等等,这些名称从不同 角度,标明了柏氏哲学与其它哲学不同的特点,也标志着柏氏哲学与 西方哲学传统之间的区别。
理智
手段 成果
科学
1
2 4 3
6
目的:基于对达尔文的进化
论思想的批判,他认为生命进 化必须克服种种外界阻力,克 服物质世界的阻力,则既要靠 本能,又要靠理智。从人类功 利目的的角度解释理性与科学 ,改造传统形而上学(链接1 ),超越理智去理解事物,建 立新的形而上学。
5
传统形而上学:产生于希腊时
代,是哲学的代名词。其根本特点是 只用理性的方法来对待客观世界。即 用空间、静态的观点来看待事物,而 看不到世界实际是一个永不停息的生 成过程。 它的思维方式和自然科学有很大的 关系,都是用理智的方法对待世界, 科学成为当时哲学的《圣经》,哲学 陷入了危机,不能正确把握生命的本 质。
现在里面,将来的一切希望,一切发展也都蕴藏在现在里面,这才是柏格森意
义的真正的绵延。” —贺麟 《现代西方哲学讲演集》
绵延:是柏格森哲学的焦点。是生命本身异质性
的延伸,是一种感觉,或直觉,我们能在心里体 验到它,但却度量不了。
绵延的特点:1.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变化流。 2.运动性。绵延是一个完全连续永恒变动的 过程,不会有静止的一刻;(举例:绵延就 像一条河,一条无底无岸的河,没有任何可 以确定的方向) 3.无影无踪。是一个内在心理的过程,不能 用外在的手段看它;(就像我们看钟表一样) 4.不可度量,不可分割,无法预知。
哲学思想
(一) (二) ( 三) (四) (五)
哲学出
发点
直觉的
意义
物质与
记忆
哲学实
践性
道德与
宗教
(一)哲学出发点
生命的本质—时间
1 2
生命的起源—创造进化论
理智与科学
3
1.生命的本质——时间
(1).区别科学的时间与真正的时间
科学的时间:牛顿的绝对时空(链接1) 真正的时间:绵延(链接2) 柏格森认为,可度量的和抽象的时间不是真正的时间,即 不是生命的时间,而是科学的时间。真正的时间是“绵延”。
德勒兹眼中的“直觉”:直觉是柏格森主义的方法,它既不是情感、灵感、
也不是无序的共感,而是一种充分发展的方法,是哲学上最充分发展的方法之 一,有自己严格的法则,构成了柏格森所说的哲学上的“精确性”。
笛卡尔、洛克 的“直觉”:作为概念思维和推理能力的理性相对,指人对事
物和事态的本质,对总体关系结构的直观把握的能力。
3.理智的地位
添加标题 含义
添加标题
特征
作用
为了更好的生活。因 为理性能帮我们理解 事物的表面特征,并 且加以利用。 (举例二)
用以分析事物的各 种概念与符号。如 数学公式之类,由 此形成许多理论体 系。经过理智的定 格处理,宇宙就变 成了由固定事物组 成的物质工具。
惰性。习惯按照预定 的形式,机械的对待 每一事物。 抽象性。消灭事物的 个性,无法看透事物 的内在本性。 固定性。和惰性差不 多,习惯用既定的一 套模式或公式来对待 事物。 (举例一)
4
3
不是一条线性的轨迹,而 是像炮弹爆炸一样,爆炸 后飞出许多废片,像四周 飞散;每一碎片又再爆炸, 形成无数碎片四散开去, 以至无穷。而它的原动力 是生命冲动。(链接2)
1
2
创造进化论 柏格森不认为生命出现之前宇宙中 只存在所谓的原始物质,而生命是后 来额外添加上去的东西。相反,他认 为“物质与生命是共存并互为依存 的”。与物质共存的生命首先表现 为一种“冲动”,即“生命冲动” ,它充溢干整个宇宙,并支配着进化 过程。
Contents
一 二
目录
生平简介 时代背景 哲学思想 思想评价
三 四
亨利· 柏格森 1859年—1941年 波兰犹太人后裔 诺贝尔文学奖
中文名
外文名 国籍 民族
亨利 柏格森
法国 犹太
出生地
主要成就 代表作品
巴黎
哲学家 诺贝尔文学奖 《时间和自由意志》 《创造进化论》
Henri Bergson 职业
科学时间的特点:1.同质自 己生活着的时候,即当自 我制止 把它的现在状态和以 前各状态份 离开的时候我们 的意志状态所采 取的形式”。 —《时间与自由意志》